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给我一个支点
朱道能
我得承认,我能走出那座叫石头洼的小村庄,完全得益于一个姓阿的外国老头和一个叫刘青山的中国同桌。
说到这里,必须要提到一节物理课。当老师讲到阿基米德的“杠杆定律”时,提问道:杠杆原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就在我挠得头屑乱飞时,我的同桌刘青山却把手举得比旗杆还直。他的答案是:撬石头。
嗨——,教室里响起一片懊恼之声。要知道,当时我们学校的名字就叫石头洼学校,而班上叫石头的同学就有七个之多。在我们这山旮旯里,最不缺的就是石头。哪家若要盖房子,垒猪圈,砌护坡什么的,随便找个地方,大锤一抡,撬杆一别,石料就齐了。这撬石头,不就用的是杠杆原理吗?
表扬完刘青山后,老师又说,除了杠杆定律外,阿基米德还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说着,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吱吱有声地写道: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我咂了下嘴巴,乖乖,蚊子吹喇叭,口气不小哩!很快,我就听见后座的李老歪说了一句很流氓的话:吹牛B。我不知道如果那个外国老头听了会怎么样,反正老师当场脸就白了,她一拍桌子,李老歪,下课到我办公室来。然后抬手把那句很著名的话给擦去了。
第二天,我看见刘青山买了个新笔记本,那句“吹牛B”的话,竟然被他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扉页上,后面还打上一个大大的“!”。刘青山问我,你看这感叹号像什么?我很认真地瞅了瞅,摇摇头。于是,他便得意地一笑,像一根撬杆,正在撬地球哩。我拿起笔记本再仔细一瞄,嘿,还真像,就是地球小了一点。说着,我顺手又往下一翻,就看到了刘青山写下的两句话: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上大学!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当将军!
我笑嘻嘻地捣了刘青山一拳:你真行!
刘青山一把夺过笔记本,脸蛋红得像鸡冠一样,我写着玩的,你可别笑话我啊?我不笑了,挺严肃地说,看你说的,我笑话你干啥?哪个人不想当兵上大学,走出山沟沟哩?刘青山听了很激动,激动得像革命战友久别重逢一样,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嗯,咱们一起努力,争取上大学、当将军!当然我也很激动,激动得第二天也买了一个新笔记本,也工工整整写上那句很牛的话,也打上大大的“!”,两个。
从那以后,我和刘青山的学习成绩,就像唱国歌时的红旗,嗖嗖往上升,不但在班里迎风飘扬,而且还在全校迎风飘扬。直到我随着转业的父亲一起转学,我这面旗帜才移到城里继续飘扬。
很快,我就收到刘青山的报喜信,他考上了我们县城一所重点高中。我也回信向他报喜,我同样也考上了这座大城市里最好的一所高中。刘青山在信中说,大学就像被撬下来的石头,咕噜噜地朝我们滚来了。
就在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我寄给刘青山的信却被退回来了,上面写着“查无此人”。我一下子懵了,便央求父亲以单位名义寄了一封“学校领导亲启”的查询信件。很快,我就收到回信,信上说,刘青山同学的父亲,在石场放炮时炸死了。因为他还有一个生病的母亲和两个幼小的弟妹,所以他选择了退学。那一天,我一封封地翻看着刘青山给我的来信,当再次看到“咕噜噜朝我们滚来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咕噜噜地滚了下来。
再后来,我真的被“撬棍”撬进了大学,撬进了机关,然后,娶妻生子。而刘青山也像撬下的石头,咕噜噜地滚进了山沟,滚进一个被我渐渐遗忘的角落。
多年后,我借一次下来检查工作的机会,回了一趟石头洼。当我得知刘青山还在家乡石场打工的消息后,既高兴又难过。我谢绝了当地领导的陪同,只身前往刘青山打工的石场。
尽管我已有了心理准备,可当石场老板喊了一声老刘后,那张抬起的面孔,还是让我一下子愣住了。直到刘青山在裤子上磨蹭双手时,我这才醒过神来,一步跨过去,紧紧握住他的大手,摇,再摇。
站在石场的山坡上,看着快被掏空的大山,我感慨万千。青山啊,你掏空了一座大山,大山也掏空了你的青春啊!刘青山听了,很平静地笑了笑,答非所问地说,这石头好啊,靠着这些石头,我把妹妹送出嫁了,把弟弟送进大学了,把儿子也养得跟这撬杆一般高了。
看着刘青山手中的撬杆,我突然想起那个“!”的比喻来。这么一想,心里便是一酸。我说,青山,还记得。阿基米德说过的一句话吗?
刘青山愣了一下,笑了笑,没有回答。他转过身去,把手中的撬杆插进石头缝隙间,两腿一叉,身子往后一仰,嘴里发出“嗨”的一声呐喊——“轰隆隆”,一块上千斤的巨石,顺着山坡的石道翻滚着、跳跃着,朝着山下的石堆呼啸而去。刘青山收回目光,看着我,微笑着说了一句话:给我一根撬杆,我就能撬起石头!
嗵——,石头落堆时的碰撞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设计两个人物:一个走进了城市机关,一个却走进了山沟石场。重点突出刘青山这个人物形象来揭示文章的主旨:命运可以因不幸而改变,但坚强不屈的志气不能改变。
B.老师提问时,“我”的“挠得头屑乱飞”和教室的一片懊恼之声,都衬托出刘青山的优良品质,那就是能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C.作者设置“李老歪”这个人物,看似淡淡一笔,实则大有深意,从名字、说话到气得老师脸白,这些安排意在告诉读者,真理不是对每个人都能起作用的,以此反映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严峻性。
D.文章所写情节,虽然时间跨度很大,却并不复杂,甚至前半部分故事常见,不足为奇;但作者并没有让故事直线型发展,而是关注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思想性格的改变,耐人寻味。
E.文章结尾部分,刘青山的神情、动作、呐喊、话语,传递出他内心的不平、不甘、憋屈、无奈等众多情味,那久久回荡的碰撞声,也似乎在为他鸣不平。
【小题2】文章安排了两条线索,且分合有序。根据原文,用简练的语言填空。(6分,请在答题卡上注明顺序)
文章开篇合写二人学校立志,然后由于“我”转学,明写“我”上高中、读大学、进机关、娶妻生子,暗写刘青山   ,最后合写二人   。作者将“我”转学后刘青山的情况采用暗线的方式来写,最重要的原因是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给我一个支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刘青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和鲁迅笔下的闰土,是不是同一类人?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0 11:2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乔厂长上任记(节选)

蒋子龙

第二天,乔光朴开始动手了。

他首先把九千多名职工一下子推上了大考核、大评议的比赛场。通过考核评议,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在业务上稀松二五眼的,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汗的,占着茅坑不屙屎的,溜奸滑蹭的,全成了编余人员。留下的都一个萝卜顶一个坑,兵是精兵,将是强将。这样,整顿一个车间就上来一个车间,电机厂劳动生产率立刻提高了一大截。

工人们觉得乔光朴那双很有神采的眼睛里装满了经验,现在已经***石敢替他想到了。可是,乔光朴不仅没有听从石敢的劝告,反而又出人意料地调郗望北上来顶替冀申。郗望北是憋着一股劲下到二车间的,正是这股劲头赢得了乔光朴的好感。谁干得好让谁干,乔光朴毫无犹疑地跨过个人恩怨的障碍,使自己过去的冤家成了今天的助手。但是,正像石敢所预料的,冀申抓基建没有几天,服务大队里对乔光朴不满的那些人,开始活跃起来,甚至放出风,要把乔光朴再次打倒。

千奇百怪的矛盾,五花八门的问题,把乔光朴团团困在中间。他处理问题时拳打脚踢,这些矛盾回敬他时,也免不了会拳打脚踢。但眼下使他最焦心的并不是服务大队要把他打倒,而是明年的生产准备。明年他想把电机厂的产量数字搞到二百万千瓦,而电力部门并不欢迎他这个计划,倒满心希望能从国外多进口一些。还有燃料、材料、锻件的协作等等都不落实,因此乔光朴决定亲自出马去打一场外交战。

如果说乔光朴在自己的厂内还从来没有打过大败仗,这回出去搞外交,却是大败而归。他没有料到他的新里程上还有这么多的“雪山草地”。厂内的“仇敌”他不在乎,可是厂外的“战友”不跟他合作却使他束手无策。他要求协作厂及早提供大的转子锻件,而且越多越好,但人家不受他指挥,不买他的账。他这次出去总算长了一条见识:现在当一个厂长重要的不是懂不懂金属学、材料力学,而是看他是不是精通“关系学”。乔光朴恰恰这门学问成绩最差。他一向认为会处关系的人,大都成就不大。他这次出差的成果,恰好为自己的理论得了反证。

而他还不知道,当他十天后扫兴回来的时候,在他的工厂里,又有什么窝火的事在等着他呢!

(《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乔光朴开始动手了”中“动手”一词生动形象,交代了乔光朴厂长上任后要进行大刀阔斧的企业改革。
B.“仇敌”“编余”“编余厂长”等词语加了引号,表明作者对这些人的讽刺和否定,也表明了乔光朴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C.“谁找道路,谁就会发现道路”,这句话既有过渡作用,也富有哲理,包含着对乔光朴另辟蹊径、大胆改革的赞许。
D.“当他十天后扫兴回来的时候,在他的工厂里,又有什么窝火的事在等着他呢”,点明改革过程中乔厂长还会遇到许多困难。
【小题2】作家冯牧说,《乔厂长上任记》成功塑造了一个改革者形象。请简要分析本文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乔光朴怎样的改革者形象。
【小题3】报刊杂志的编辑选用稿件时不仅重视主旨思想、内容情节,对语言文采也有较高的要求。请结合选文,谈谈这篇小说在语言文采方面被《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选中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习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檐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会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我说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做了伏笔。
B.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C.“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D.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小题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是怎样叙述老太太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瓷瓶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顾林接到母亲的催款电话为开篇,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当年明知瓷瓶是赝品,还是因为当年日子艰难,把“假”瓷瓶送给救命恩人,可见老教授也有自私的一面,这个情节使人物形象具有层次感。
C.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D.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E. 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题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小题3】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5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配 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癖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他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2014年第5期《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介绍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
B.文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它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对父亲几件小事的叙述,生动地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普通的社会小人物,他为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也很重视描绘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E.作者借“初中男同学”之口,既赞赏父亲精湛的演技,也隐约透露出父亲一辈子未能出演主角的复杂心理,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
【小题2】请简要分析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么的?
【小题3】小说以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子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名为《配角》,塑造的主人公是父亲,如果把题目改为《我的父亲》,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