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
墨 白
车停了,站牌前的人都拥挤着往车门边来。乘务员用尖细的声音喊道,先下后上先下后上……车上的人鱼贯而出,接着,车下的人鱼贯而入。在车门快要关闭的时候,车门里伸进来一根竹竿。乘务员又说,慢点慢点。我和萍同时看到了一位盲人。盲人摸索着走上来,把竹竿揽在怀里,伸手探摸着头上的吊栏,他高大的身子仿佛一道墙贴在我的身边,他的衣襟被车外的风扬起来,撩着我的脸,这使我生出几丝不快,我看了身边的萍一眼,身子往里挤了挤。萍突然说,让他坐吧。说完她就站了起来。
那个时候我和萍正在热恋,萍的善意驱走了我心中的不快。我也跟着站了起来,拉着盲人的衣服说,来,你坐。盲人很感激,说,谢谢。在行驶的汽车上,我指着盲人身边的座位对萍说,你坐吧。萍伸手揽住了我的腰,萍说,就这样。我的手抓在吊栏上,萍的身子在行驶的车上不时地靠在我的怀中,她那光滑而散发着菠萝香味的长发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恋爱使我身边的一切都变得美好,我用祥和的目光来看待世间的一切,那段日子里的阳光无比的明媚,我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在那些日子里,我和萍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乘6路车到河滨公园去,到那里度过我们有着浪漫情调的周末。
就在那年的春季里,我开始注意到那位盲人。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河边的石凳上,面对撒满阳光的河面,久久地一动不动。有些时候我和萍远远地看着他,就对他的行为产生了兴趣。一个盲人,他来这里怀念什么呢?我想过去和他交谈,但被萍拦住了。萍说,别打扰他,或许他正在回忆一段幸福的往事。我说,什么往事呢?萍说,可能在想他所爱的人吧。我说,他所爱的人到哪里去了?萍对我摇摇头说,不知道。而后她又补充道,或许她出远门了,他们约好了在这里相见,他就一直在这里等她归来……
我抚摸着萍的头发说,或许是这样。说完我就紧紧地把萍拥在怀中,我们一同望着河道。河岸上,有几个孩子正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风哨从洒满阳光的空中传下来,那快乐的声音掺和了某种情绪撒满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样快乐的时光一直延伸到夏季,在那场暴风雨来临之前,我和萍又一次看到了那个盲人。盲人在闷热的空气里坐在那条石凳上一动不动,雷声从头顶上传过来,狂风像一只巨臂蹂躏着河边的树木。萍说,去告诉他,暴雨要来了……可没等萍说完,那个盲人已经站起身来,他用竹竿探着路向我们走来。那时暴雨已经来临,在盲人的前面,有一根高压电线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刮断了,黑黑的粗线像一条蛇横在盲人的前面,可是那个盲人还在向前走。萍惊叫一声,挣脱我的手,朝那个盲人跑过去。萍在风雨中展开她的胳膊,像一只飞翔的鸽子,她一边跑一边朝接近高压线的盲人喊叫,别动——!我心里闪过一丝惊恐,也跟着萍奔过去。在明亮的雨丝里,我看到萍在拉起那根黑线的时候被什么东西抛起来,而后又摔在了地上,我还没有接近倒在雨水里的萍,就感到有一股强烈的电流涌进我的体内,我的身子被什么东西狠推一下,抛进了路边的冬青丛里……
醒来的时候,我的眼睛上缠着绷带。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就伸出颤抖的双手,我说,萍……可是我没有听到萍的声音,回答我的只是悲伤的哭泣声。我撕心裂肺地叫着,萍……我在悲痛之中又一次昏了过去。
在那个遥远的夏季里,我失去了明亮的双眼,世界从此在我的面前变得一片黑暗。我常常处在一种凄感的情绪里,我的耳边常常回响起萍的笑声,我开始变得沉默不语。在黑暗里我常常回忆起我和萍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在一个周末,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要到河滨公园去的渴望。我独身一人用竹竿探着路来到6路车的站牌前,仿佛看到了萍就站在我的身边。车来了,我听到乘务员那尖细的声音,慢点慢点……我被一只手拉到了车上,我把竹竿揽到怀中,伸手摸索到了头顶上的吊栏。这时我听到一个女孩甜甜的声音,她说,你坐吧。我在一只手的搀扶下,在座位上坐了下来。我听到一对情人站在我的身边窃窃私语。在黑暗里,我突然看到了萍,萍在灿烂的阳光里朝我奔过来,萍奔跑的样子很像一只飞翔的鸽子,我在心里默默地叫了一声,萍……泪水就夺眶而出……
(选自《中国当代名家小小说精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盲人上车后高大的身子像墙一样贴在“我”身边,衣襟撩着“我”的脸,“我”的心中因此生出几丝不快,后面之所以为盲人让座,是迫于萍的压力。
B.暴风雨中,“我”和萍同时向身处险境的盲人伸出援手,却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萍失去生命,“我”双目失明。
C.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热恋中的年轻人助人为乐,充满明快的旋律;中间风云突起,年轻恋人救助盲人,充满悲壮色彩;结局沉重忧伤,却又不乏生活的暖意。
D.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衬托的写法,用“我”的冷酷无情反衬萍的善良。
E. 小说中关于暴风雨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着力表现暴风雨的狂暴,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小题2】这篇小说构思精巧,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有人说这是一篇“充盈着诗意”的作品,请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5 12:48: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家

马晓红

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大大小小的山,浓淡相宜,宛如一幅山水画。

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

工作近十年,每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迷茫。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父老乡亲。

暮春,我请了几天假,回老家探望一下。

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我生活了六年的县城。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在我遥远的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现在,撞进我眼帘的,俨然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

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高楼大厦。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大楼。远处,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

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位老人吸引住了。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不忍打扰他,默默地站在一旁看他画画。

画的内容很是奇怪。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而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

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四下望望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

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只见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一叶扁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舟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船头坐一女子,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

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

“老人家,您画的是……”看着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画的就是这里。”他在稻田旁又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象了。”

“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

“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却变了……”

“您就是南山先生吧。”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他不置可否,开始收拾画架。

“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我指指远处的群山。

老人停住手,看着我。

“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真是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

“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

“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在不断地扩张。”

“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走远了。

天色尚早,我想到广场中心大厦看看。

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一张名为“伟大启航”的图片上,建筑设计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位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

这位建筑设计师,赫然就是广场上的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我”是从山村“爬”进大都市的,“爬”字凸显出“我”进人大都市的不易,但近十年的大都市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归属感。
B.老人画里的青山碧水、田园生活和眼前的高楼、尘土、车水马龙形成鲜明对比,自然而然地引出“我”和老人的攀谈,也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C.“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既是快速发展的县城中青绿色越来越少的真实写照,也透露出“我”对面目全非的故乡的失望。
D.县城是“我”和老人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我”看老人作画的场景,彼此对话中流露出渴望城市建设“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愿景。
【小题2】小说中的南山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揭示了老人的另一重身份是建筑设计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完善语言和超越语言
言意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来解决呢?中西双方由于立足点不同,在取径上亦产生了分歧。西方人的观念一般是肯定语言与思维在本质上的相通,所以多从语言入手来调协二者之间的纠纷,早期的倚重修辞学、逻辑学之类正显示着这一取向。
现代西方理念转成语言本位,虽看到了语言对思想的局限,却更加注重从语言自身的发展与改进上来解决问题,典型形态有二:其一是语义分析,即通过词语、概念的辨析,尽可能地促使语言的表述走向精确化与严密化,以此来消除思想和逻辑上的歧义。这种做法对科学认知会有好处,却并不利于语言表达中的人文内涵的发扬,因为人文内涵本身就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尤其是带有“形上”色彩的生命体验与体悟,更无法用精确的概念来作表述,所以语义分析的结果必然是将一大批哲学、美学的思想成果拒斥于学术殿堂之外,其利弊得失自难相抵。
另一种做法乃是在承认语词文本多义性(即能指与所指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尽量拓展其表意的功能,具体代表又有现代阐释学和解构主义之别。现代阐释学是将读者引进语言意义的重构活动之中,通过不同读者的反复解读,使文本意义不断得到新的生发,从而打破原有作者与既定文本对意义的限制,让语言意义的多重性得以充分显露出来。
解构主义更是致力于无限地拆解文本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既有联系,尽量在文本结构(即语言系统)中发现破缺,进而导致中心意义的颠覆乃至消解,这样一来,语言本位终于通向了语言对思想的放逐,而语言活动也就演化成为一场“语言符号的游戏”。
现代阐释学与解构主义在处理言意关系的策略上各有千秋,但都采取了从文本结构与语言符号入手的路向(前者用重构的方式来重建意义,后者则以解构的手段来消解意义),其就语言自身来解决言意矛盾的思路如出一辙,于此亦可见出言意一体观在西方的强大势力。
与之相比照,中国传统的思想方法迥然有别。我们的先辈既然认定“形上”之意与语词概念之间存在着质性上的差异,其解决的办法就只能是超越语言,庄子所谓“得意忘言”正是超越语言的鲜明告白,亦是“言不尽意”所要导致的必然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得意忘言”并不意味着废弃语言,人的思想总还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所以“寄言出意”仍不可少。“寄言出意”的要义在于不单纯倚靠概念化的语词来表述思想, 更要借助多样化的方法使听者有所感受并得到启悟,从而进入“思”的境界。《老子》书中揭橥的“正言若反”“大辩若讷”,《庄子》标榜的“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易传》鼓吹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汉人惯用的以“赋比兴”说诗,以及后来佛教禅宗常有的“遮诠”“设喻”“直指心源”“棒喝”诸法,皆是为了在寻常的概念化表述之外,另行开辟非比寻常的“寄言出意”之路,俾使听者得以悉心悟入。而所“寄”之“言”只是起着一种启发、诱导的作用,并非说话人的根本旨意所在,所以又希望听者不要执着于这些言辞的表面意思,而要借以为阶梯,用以跨越现有的思想套路,在跨越后即可弃之不顾,这也就是“得意忘言”的精神所在了。
于此观之,“得意忘言”是以“寄言出意”为前提的,要通过独特的“寄言”方式,让言说者的本意能够为言说对象所领悟 (即“得意”) ,于是可以超越语言(“忘言”)。这是东方民族(印度人亦复如此)特有的解决言意矛盾的思路,跟西方现代语义分析力求语言精密化的取向恰好相反,因为它们所面对的乃是言意关系中“形上”与“形下”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节选自《“言”与“道”——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人肯定语言与思维在本质上的想通,倚重修辞学、逻辑学之类解决言意之间的矛盾,以此来消除思想和逻辑上的歧义。
B.语义分析对科学认知会有好处,却并不利于人文内涵的发扬,其结果是将一大批哲学、美学的思想成果拒斥于学术殿堂之外。
C.现代阐释学是将读者引进语言意义的重构活动之中,通过不同读者的反复解读,使文本意义得到新的生发,试图就语言自身来解决言意矛盾。  
D.解构主义则以结构的手段来消解意义,这样一来,语言本位终于通向了语言对思想的放逐,而语言活动也就演化成为一场“语言符号的游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人持言意一体观,一般是肯定语言与思维在本质上的相通,所以多从语言手来解决言意矛盾。
B.注重从语言自身的发展与改进上来解决言意之间的矛盾,并不利于语言表达中的人文内涵的发扬,弊大于利。
C.中国传统的解决言意之间矛盾的办法是超越语言。庄子所谓“得意忘言”正是“言不尽意”所要导致的必然结果。
D.“寄言出意”中所“寄”之“言”只起着启发、诱导的作用,根本旨意是使听者有所感受和启悟,进入“思”的境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意忘言”要通过独特的“寄言”方式,让言说者的本意能够为言说对象所领悟,于是可以超越语言。
B.现代阐释学与解构主义在处理言意关系的策略上各有千秋,但其就语言自身来解决言意矛盾的思路是一样的。
C.东方民族(印度人亦复如此)特有的解决言意的思路,不如西方现代语义分析力求语言精密化的取向。
D.佛教禅宗常有的“遮诠”“设喻”“棒喝”诸法,开辟了非比寻常的“寄言出意”之路,都体现了“得意忘言”的精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

黄振萍

传统中国有一套发达的监督系统。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所谓“钱粮刑名”),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传统中国的官员具有“道德一政治”两重功能,那么对官员的监督也就有了两个维度。 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即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言官选任尤为严格。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进行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器识远大,学问赅博。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责资格限制。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資格。总之,言宫的选任在官员选任体系中属于最为严格的范围。

在选任程序上,一般有荐举和考选两种途径,在洪武之后,通过科举的考选成为主流。但是,通过科举之后的任命程序。言宫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幸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考核的标准主要有除革奸弊、审理冤枉、扬清激浊等,非常完备。

言官尽职尽责,对皇帝也不放过。 对言官体系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使得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士气高扬,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过,万历时期言官推于仁批评万历皇帝“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言官群体对皇帝不当行为的劝谏成为明王朝一道有趣的风景线,比如荒嬉无道的明武宗总是想着出巡,言官们堵住宫门,哪怕挨板子也在所不惜。更有甚者,言官以挨板子为尽职尽责、替天行道的标志,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至于万历头疼不已,说这些言官是以“卖直”求荣,下令裁抑言官,使得很多岗位出现空缺,同时万历的朝政也就更加腐败,终于导致明王朝亡国。

言官对阁臣的监督也非常有效,此如严嵩当政时期,有十余位言官前仆后继地弹劾严嵩。即使遭到严嵩假借皇权对言官进行廷杖、除名、贬谪、下诏狱等打击报复也在所不辞,终于使严嵩、严世藩父子伏法。言官对地方政治的监督也颇为有效,当明王朝的朝政荒怠的时候,地方运转基本正常,言官可谓功不可没。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要求官员在政治、道德两方面都发挥作用,既精通“钱粮刑名",又能在道德上作为万民的表率。
B.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对阁臣及地方政治进行监督,连皇帝也不例外。
C.言官的选取要经过荐举和考选,先要进行察访,然后在时务或章疏等方面进行考查,最后由皇帝批准。
D.因为言官尽职尽责,使得明代的吏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因为言官被裁抑,使明王朝更快走向灭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明朝对言官的选任方法和言官对包括皇帝在内的朝廷官员的监督及效果来谈传统中国的言官制度及其监督效果。
B.本文第二段引用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明代官员任职的基本原则,即父兄子弟不得同时在京任职。
C.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的言语,证明明代选任言官时在品德、政治,学识上的严格要求。
D.文章采用实例论证的方法,用明代的言官批评万历。堵宫门阻止明武宗。弹劾严嵩等事实来证明明代言官的尽职尽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对官员的监督主要有两个维度,言官系统就是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对官员进行监督
B.明成祖朱棣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 ,还要求言官要有实际的仕途经历,能真正切入实务。
C.言官群体的存在使明代吏治的清明度较好,言官也认为只有挨板子、受打击报复才是尽了职责。
D.言官的监督,使严嵩、严世藩父子伏法;言官的监督对保持明朝地方政治的正常运转也很有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体系中,对伦理与道德关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在孔子是“礼”与“仁”,在孟子是“五伦四德”,董仲舒以后则是“三纲五常”。但无论如何演变,伦理与道德始终一体,而且“礼”、“五伦”、“三纲”的伦理,之于“仁”、“四德”、“五常”的道德总是处在优先地位。
孔子以后,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尤其是儒家体系中,总有三个结构性元素:伦理性的礼或人伦,道德性的仁或德性,而修养则是它们之间使二者同一的“第三元素”。修养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身”即人的个别性或所谓“单一物”,“性”即人的公共本质或所谓“普遍物”。“性”作为普遍本质为人所共有,因而需要“养”;“身”作为个别的感性存在则潜在某种道德上的危险性,因而有待“修”。“修身养性”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的过程。
可见,对于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说是礼仁合一,伦理道德共生,伦理优先。儒家学说以道德理想主义和伦理理想主义,对现实的伦理存在和道德状况采取批判的态度,提出“内圣外王”,“圣”是“王”的前提条件,以此作为对“王者”的道德教训。宋明理学通过儒道释的融合,以“理”或“天理”统摄“礼”的伦理与“仁”的道德,也是伦理与道德统一的一种诠释。到了理学阶段,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已经不是“礼”,也不是“仁”,而是“理”。
与西方相比,中国没有强大的宗教。但人们一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意义,这不仅因为中国伦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也不仅因为作为完成形态的中国传统伦理的宋明理学中已经融合了佛教的因素,宗教参与了中国伦理的历史建构和现实发展,更重要的是,伦理精神本身与宗教有相通之处。伦理必须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所以,中国道德哲学一开始就设置了兼具伦理与宗教意义的“天”的概念。到了宋明理学,形成所谓“天理”概念,标志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完成。
“天”与“理”的结合,是伦理与宗教的结合。这种结合不能一般地解释为道德哲学中融合了宗教的因素,而是可以看作中国伦理与宗教在哲学上的文化相通。在西方,伦理的实体被人格化,这就是上帝。在中国,伦理性的实体被哲学地把握和表达,但由于它同样具有某种终极性的意义,同样具有神圣性,因而寄托于集自然、伦理、宗教于一身的“天”的概念以表述和表现。孔子着力于“仁”,坚持“为仁由己”,求“仁”得“仁”,但却认为“仁”是一个精神境界。“伦”的实现,有赖于“精神”的信念和信仰,“伦理”便是所谓“伦”之“理”。因此,不仅实体性的“伦”,而且作为达到“伦”的条件的“精神”,都具有某种宗教的哲学气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是“理”,它与“天”的结合,其实就是伦理与宗教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了中国伦理与宗教在哲学上的文化相通。
B.在儒家体系中,伦理与道德始终一体,无论它们的关系如何演变。在儒家思想中说就是礼仁合一,伦理道德共生,道德总是处于优先地位。
C.“修身养性”里的“身”指人的“单一物”,潜在某种道德上的危险性,故而需要“修”。这个过程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的过程。
D.儒家学说里有“内圣外王”的概念,认为“圣”是“王”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要先“内圣”,然后才能达到“外王”。
【小题2】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伦理与道德的异同点B.浅谈中西方伦理与道德
C.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与道德关系D.伦理与道德关系发展历程
【小题3】依据文本内容,概括人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意义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教育成果的差距实际在入学前就已经出现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如是说,“很多研究证明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为儿童创造了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良好开端。”

2015年,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验的结果显示,接受至少两年早期教育的儿童在15岁时的平均学业水平比其他儿童更好,而且接受学前教育的年限越长他的表现就越好。“所以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投资会有很大的经济回报。21世纪,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12年世界三年毛入园率比1999年增长了20.9%,入园人数增加64%。”刘焱认为全球范围内,学前教育已经进入现代化的时代。

(摘编自2018年1月15日《中国政协报》)

材料二:

2016年我国五大民办幼儿教育机构合计拥有加盟和直营幼儿因5000多家,市占率仅为3.24%。其中数量最多的红缨幼儿园在全国拥有3000多家幼儿园,市占率仅为1.95%;仅次于红缨幼儿园的北京博苑拥有900家幼儿园,仅占0.58%;大风车、大地、红黄蓝的市占率分别仅为0.32%、0.19%、0.19%。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不高,优质幼儿园数量较少。我国目前幼师普遍学历不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本科以上学历的幼儿园园长仅有7.5万人,占所有幼儿园园长的30%,未定职级的有63.19%,专任教师中仍有2.2%为高中以下学历,73.38%未定职级。师资水平不足导致提供的大多只是简单的教育服务,这对于幼教的长远发展不利,此外,民办幼儿园水平高低不齐,很多幼儿园存在管理混乱、课程不成体系等问题,能够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和健全的教学体系的幼儿园数量有限,基于此,跑马圈地式的扩张仍旧是主旋律。

(摘编自2017年7月12日《中商情报网》)

材料三:

据了解,2013至2018年,中国在园幼儿从3894.7万人增至4656.4万人,而目前全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缺口52万人,考虑到2020年适龄幼儿新增入园需求,相应还需增加专任教师13万人。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在4月12日北京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二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建议,扩大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规模和范围,培养爱学生、懂学生、专业精的优秀教师。支持优质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办成幼儿师范学院乃至幼儿师范大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有学部教授刘焱认为,2015年实施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其通过率极低,意味着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无证上岗。她建议,把这项考试分为教师助理(保育员)、初级教师、主任教师等三个层级,分别提出学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方面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茄分析,当前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贯彻“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等教育理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她说,应从国家层面出台幼儿园课程指导。

当前,还存在着乡村幼儿园教师月收入不到2000元人民币、一些大城市一个保姆的工资就可以聘3个幼儿教师等现况。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胡卫认为,应优化政府财政投入结构,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建立健全幼师从教津贴和职业年金制度,提高幼师福利待遇。

(摘编自2019年4月13日《中国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学前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认为是因为教育成果的差距实际在入学前已经出现了。
B.2016年我国五大民办幼儿教育机构合计拥有加盟和直营幼儿园的数量看似很大,但市占率仍非常低,红缨幼儿园占比最大。
C.2016年幼儿园园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占所有幼儿园园长的30%,未定职级的有6319,这是幼儿园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
D.2015年实施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极低,意味着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无证上岗。刘焱建议把这项考试分为三个层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PISA测验结果表明,早期教育的时间长短对以后孩子的学业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接受学前教育的年限越长,孩子的表现越好。
B.在21世纪,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刘焱认为,全球范围内,学前教育已经进入现代化的时代。
C.民办幼儿园水平高低不齐,部分幼儿园管理混乱、课程不成体系,但很多公办幼儿园能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和健全的教学体系。
D.柳茹认为当前幼儿园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贯彻相应的教育理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小题3】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需要国家层面的哪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