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戏   痴

梅寒

临城面山向水,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小城虽然不大,城中有钱有闲人家却不少。临城的戏园茶馆也就格外多,南来的北往的戏班子,来临城,没有一家不赚个钵满盆满满载而归的。

在临城,余家是响当当的大户,余家老太太一口气连生五子,五个儿子中有四位子承父业开染坊做买卖,只有年纪最小的余五让父母大失所望。余五也生得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却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倒是对游山玩水逛街下馆子挺在行。老爷子看不习惯,软硬兼施,企图把这个最小的儿子拉入商海正途,无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爷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

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时年纪正轻,家世又好,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所过之处,街里街坊斜睨皱眉,心下慨叹老余家出了这等败家之子。到得戏园茶馆,余五所受待遇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老板笑脸相迎,台上扮戏的演员更是恭恭敬敬地称余五“五爷”。

这一声“五爷”也不是白白叫得的,别看余五没有经商的天赋,对戏,对台上的戏子们而言,余五可谓知己。当然,余五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戏子们的知己,他爱戏,捧角儿,只捧自己欣赏中意的人儿。不入他戏眼的,他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也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戏眼,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无论花旦还是老生,最终无一不红,无一不火。也正为此,五爷这个名字在梨园界越叫越响,前来奉承巴结五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入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谁个不想成角儿?

五爷却有五爷的标准,不肯轻易出手,他也决不轻易放弃。他不看好的戏子,哪怕将相王侯携了金玉满堂来找他也不肯叫一声“好儿”,他看好的,哪怕两手空空,他也场场都会准时前去捧场叫好儿。

有时,城东城西,两边的戏班子摆开擂台,同时开唱,刚好两个戏班子里都有五爷要捧的角儿。这下可就忙坏了五爷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东城听一半,赶紧勒马上车,急匆匆往西城赶,西城听过紧要处,再匆匆忙忙往东城赶。因为对台上的戏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儿,哪里该叫好儿,五爷把握得恰到火候,一个晚上在城东城西间穿来穿去,竟然也不耽误五爷为两边要捧的角儿叫好儿。这也是一种本事。

那年,邻省有一个戏班来临城搭台唱戏,其中有一个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岁,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转。五爷坐在台下,搭眼一望,侧耳一听就觉得他是一块唱戏的料。自此后,每有少年的戏,五爷一场不落。等那戏班在临城唱到第二十五天的时候,五爷同往常一样前去听戏,却发现台上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脸孔。五爷急了,匆忙去后台打探,方知唱戏的少年嗓子出了问题,那会儿正神情落寞地在给班主烧水沏茶呢。看到五爷前来,少年的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

五爷去找班主,让少年继续出台唱戏。班主面露为难之色:孩子的嗓子坏了,怕是祖师爷没赏他这碗饭吃啊……五爷不知怎么的,就认定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与班主商议不成,五爷竟然做出一个平生以来最疯狂也最大胆的决定。他花了几百两银子将少年从戏班里赎出来,又花几百两银子带着少年去求名师:孩子,只要找对师傅,别看你嗓子坏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儿。

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

少年对五爷的举动,却是感激涕零,在五爷面前长跪不起,要认五爷为义父。五爷没应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掸少年膝盖上的土:演戏有三境,一要演“准”,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儿”,这就好比“三级跳”,一跳要比一跳难啊,难能可贵,你小小年纪,就已悟得演戏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

自此,五爷与少年以朋友相称。少年仍旧称五爷为五爷。

五爷大半辈子只爱戏、捧角儿,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全部被挥霍在这上面,父母在时还好,等到父母归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爷自己的生活都变得困难。五爷仍旧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滋滋拉拉,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的一合,“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

却再也没有如潮的“好——”来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树洋槐叶子在“唰啦啦”地响……

五爷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红的那些角儿,老生,花旦,小生……

却无一个前来。除了那个他曾为他赎身的少年——彼时,那少年已是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

看到五爷老态龙钟病体恹恹,身边唱机里依然在放着师兄师妹们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儿就湿了:五爷,这些年,为这,可苦了你哇……

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哇……

五爷长叹一声,欣然闭目……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余五在梨园影响巨大,只要是被他捧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有哪一个不红火的,唱花旦的那位少年便是典型的例证。
B.余五为了赎出已经被戏班子淘汰的少年,竟然花出几百两银子,这把其父气得吐血。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父亲是被气死的。
C.烘托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余五父亲以及街坊的眼光和态度等侧面描写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它们对突出余五对戏的痴迷作用明显。
D.余五年轻时未能继承家业,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这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余五晚年悲剧命运出现的必然性。
【小题2】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余五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5 11:0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待得再久,部分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痛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信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象,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徙……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进,使文章布局严谨而又自然。
B.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城市,像一座纪念碑,默默地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乡村人。
C.“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作者巧妙地插入广灵的播的播报,结合自身感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顿悟时产生的神圣庄严的感觉。
D.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一个难舍的人生情结。
【小题2】阅读第①~④段,本文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文章第②段写“想念一个人”?
【小题3】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联系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散步”中体验美
宗白华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并称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但宗白华是从研究哲学、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学而转到美学研究中来的。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心的萌动在童年时期就已有之。宗白华自认为他后来写诗同年幼时的性情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少年时的宗白华耽于幻想,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为一般人所不及。1914年年初,宗白华在浙江上虞姨父家度寒假。浙东的山水秀丽清奇,如梦似烟,湖光山色的美让他心中的诗情犹如泉涌。但他开始诗歌创作是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他住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一位诗人,每天早晨在家中小花园里高声吟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唐人的绝句,宗白华深受感染,他说:“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
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和思想集中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里,以这部经典著作为标志,宗白华成为我国美学界“散步美学”的代表人物。这是一种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的方法,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的方法。宗白华认为艺术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坏,这种从总体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符合美感把握的内在规律。他徜徉于中国古典艺术优美的意境之中,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如同他晚年在繁花似锦的未名湖畔悠然散步一样。他是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开始自己的“散步”的,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美文。如果说这几篇文章属于宗白华美学研究的试笔之作,那么《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则是他在西方与东方两种大文化背景下圆融的比较之作,表明他已从研究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并开始辐射到中国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领域。到40年代,宗白华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标志着他的美学理论日趋成熟。这种“散步”方法决定了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的、独特的,要以自然和艺术品为研究的中心,就需要认真地一一体验其真美所在。
宗白华“散步”式体验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独树一帜。这种“散步式”研究方法与那些重逻辑统一的美学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使得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各种各样以逻辑为基点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建国以后,中国的美学研究形成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后来又形成了以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实践派,以周来祥为代表的和谐美学派。这些成熟于当代的各种美学流派虽观点各异,但都是以逻辑统一去建构美学体系。他们与宗白华的以生命美学为内蕴的“散步派美学”相互争鸣。
宗白华从感性的视角去观照中国艺术精神,与他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关。青年时代的宗白华醉心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的时空观、叔本华对现象世界本体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意境学说的理论和思维基础。同时,宗白华把老庄思想以及禅宗学说等结合起来,从具体的艺术品出发,运用精密的思辨,拓开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境界,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绝妙思想。
(摘编自邹士方《宗白华传略》、李剑清《被遗忘的宗白华》等)
【相关链接】
①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宗白华《美学散步》)
②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美学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挠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邹其昌《散步者的灵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集中展示了“散步美学”的研究成果,渗透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趣。
B.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涉及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他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感悟美。
C.宗白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庄子思想和禅宗学说的影响,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使得他能够用感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中国艺术精神。
D.宗白华认为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在长期的美学论争中,“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以逻辑统一来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的研究成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性情特点与宗白华走上诗歌创作之路有一定关系,而他的诗歌多为短诗,则是受到了唐人绝句的影响。
B.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之路与其他美学家有不同之处,他最初研究的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在此基础上转而从事美学研究。
C.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起步,并最终发展到以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为背景来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
D.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研究,因而人们很难把握其特色,而宗白华的研究正好填补了这些空白。
E. 以自然和艺术品为中心进行美学研究,需要认真地体验每一个研究对象的真美所在,这是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和独特的。
【小题3】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思想的作用是惊人的。在17、18世纪,科学思想的飞跃式发展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火车等相继出现,带动了社会体系的全面革新。借助强大的科技、经济和军事实力,英国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超级帝国。19世纪,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科学规律陆续被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一时期技术突飞猛进,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美国、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新兴的超级大国,国家实力大大增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了以核能、计算机、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推动力量源自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思想,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也愈加深远。

然而,在客观规律和原理的探索、在科学理论的系统研究方面,我国古代并不占先机。“科学”一词是在近代才从国外传到我国的。虽然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闻名于世,但这些发明从本质上说仅限于“实用技术”层面,并不涉及“科学原理”或“科学思想”的层面。比如古人制造火药,他们知道什么东西配对可以导致燃烧甚至爆炸,但是为什么会爆炸,爆炸的原理是什么,古人并不作探究。后来火药技术传到西方,西方人深入研究找到了爆炸的原理,形成系统的科学思想理论,促进了西方世界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中国相对落后于正发生科学革命的西方国家,虽然这其中还有文化、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复杂影响,但科学思想不彰无疑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

科学思想既指一种创新思維,也指具体科学门类中的理论成果。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思想以逻辑思维、好奇心、批判性思考、想象力为特征,是对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无穷探索。科学思想的源头是基础研究。如果将技术的发展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基础研究如同地基,地基打得不够坚实深厚,就谈不上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我国在全球科研格局中还没有取得引领地位,究其根本,正在于我们的基础研究水平整体上还未达到领先水平,原创性的科学思想还远远不足。在科技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仍任重道远。

真正的科技复兴应该是领先的、可持续性的,这只能依靠原创性科学思想。放眼世界,科技领先的国家,无一不是科学思想先行。基础研究强的国家,其科技实力一定强。我们基本上找不到基础研究强,而技术实力差的国家。而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源源不断地涌现原创性科学思想,归根结底则要靠人才。从事基础研究是培养富于科学思想和创断能力人才的最佳途径,青年学生从事基础研究,可以接触到科学的前沿理论,这最能锻炼和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維能力。如果我们不注重基础、深层次的原理性的学习和研究,只关注实效和功利,则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和文化环境,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优秀人才,难以担负起我国科技复兴、引领世界科学发展的重任。

(摘編自田刚《科学思想的力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次科学思想的飞跃式发展,都能促进新事物的出现,有些国家更是借助这个机会增强了国力,迅速崛起。
B.我国古代已有“四大发明”,但是古人并不探究其科学原理,在探索原理、科学理论的系统研究方面,我国古代并不占先机。
C.科学思想是以事物运行规律为探索对象,以逻辑思维、好奇心、批判性思考、想象力为特征的创新思维方式。
D.科学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三次工业革命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科学思想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B.文章把我国与西方在研究火药上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论证,论证了我国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阐释了科学思想的概念、内涵,并且指出了科学思想的最头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两段针对前两段提出的话题“科学思想”,论述了“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科学革命的时代,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导致近代中国科学思想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B.青年学生如果想接触科学的前沿理论,锻炼和培米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要从事基础研究。
C.要想国家科技领先,就必须依靠原创性的科学思想;要想国家科技实力强大,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D.只要形成独立思考、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和文化环境,就能够培养出新一代优秀人才,就能引领世界科学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猎 人
陈 毓
我终于启动穿越鳌山登太白山的决心。但两天前,我却在途中崴了脚,像一辆瘪了胎的车,不得已滞留在猎人的木屋。我的脚踝肿得厉害,可猎人宽慰我说,等同伴回来,你跑得会像山上的麋鹿一样快。
他采来草药,捣碎了敷在我肿痛的脚腕上。猎人说,睡一晚,明早醒来,如果你愿意,你就能跟着我去打猎了。
打猎?能猎到什么?
猎人咧嘴笑:你想要打到野鸡、山兔、羊鹿、还是狼?他的语气像是说,整个群山都是他的花园,你想要剪一支玫瑰、月季、还是菊花,全凭你的心思啦。但我偏说,我早知道禁猎了,你能住在这山里,也是披着个猎人的名头,没准儿你是偷偷摸摸住在山里的,恐怕猎枪早被收了。我意外地看见猎人一改刚才的天真和得意,脸上现出那么羞涩的表情来,低头嘟哝:你说对了,野物少了,枪没了,我这个猎人也没了。我一时有揭了别人短处的不安,就安慰猎人说,若是你还能套住一只野兔,我就很知足了。
但猎人在这天早上唯一做的事,就是用埋在火塘里的火种点燃一些劈碎的木柴,使火焰升起来,再在火上烧开水罐里的水,泡一壶浓浓的茶。猎人倒一碗茶给我,又递过一大块锅盔,把一碟咸盐和两根打蔫儿的青椒放在我俩之间。我确信这就是我能得到的早餐了。我喝掉茶,再倒一碗茶,然后学猎人的样子,吃我的早餐。
如果是在早先,我不止给你野兔汤,我该给你更好的吃食。他的语气不是歉意,是平淡。
好点的吃食是什么呢?我本想问,又忍住了。但山野寂静,我又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清闲、无所事事过,就努力在我和这个寡言的猎人之间找话。我说,这锅盔我猜是你老婆烙的。猎人再次笑:老婆子在山下开饭馆,这个饼在店里卖得火。
猎人老婆开的小饭馆是政府用于搬迁的创业扶持项目。要不我死活不下山的。猎人说,老婆子倒是喜欢山下,说人多,不用整天哑巴似的不说几句话。你呢,一个人跑来这山上?猎人再次露出难为情的样子:我待在山下会身子疼、脑壳疼、骨头疼。帮不了老婆子的忙,还让她替我操心,惹她烦,她就放我回山里住几天。
环顾简陋至极的木屋,我沉吟说,如果能找一扮适合你的工作,你做不?猎人吃惊地看着我,张大嘴巴,你是说我能在山下打猎?山下除了人,鸡都见不到几只,还能打猎?看来这哥们儿一心只在打猎上。我想起山下围栏开狩猎场的朋友,招徕城里人玩狩猎游戏,如果让这个真正的猎人在那里教习游客狩猎,打打那些家养的兔子、山鸡,不是让那些城里人玩的把戏更有真实感,顺便还把猎人给安置了?于是我肯定地回答猎人,我能帮他找到打猎的营生。猎人笑,脸上完全是听笑话的表情。
我躺在一捆干草上晒太阳,在叮咚水声中朦胧睡去。醒来。又睡去。这天晚饭时分,我打开我的背包,倒出里面的瓶瓶罐罐,一一开启,在地上摆了一大片,我说我请客,晚饭不用做了。猎人也不谦让,从床下摸出一瓶酒,找来两只碗倒上,我们就坐下吃喝。只是吃喝。我再次体会到面对一个语言金贵的人,安静的可贵。我发现直到现在,猎人也没问过我的职业、我的家庭、我从哪里来这样的话。即便我说要帮他找到狩猎的差事,他也想不到对我作言语上的考察。我忽然领悟了这个猎人身上珍稀的沉静,这使他走出我心存假象的卑微,使他的样子在我心里明亮起来,可敬起来。
我在鸟雀的吵闹声中醒来,耳畔碎银般明亮的鸟鸣声璀璨,阳光透过猎人没有窗帘的窗子射在我眼睛上,晃得我睁不开眼,真是一个奇异的陌生的早上。我转动脚腕,不疼了,像是好了。
你终于醒了。猎人站在门边看着我说,我都等你一个时辰了。你再不醒,菌子可要候老了。我跟猎人走到一棵桦树后面,我先看见一棵巨大的菌子顶着露珠站在那里。围着那棵大菌子,一片大小相仿的小菌子侍从似的向四周铺开去。
猎人找来一堆干透的柴火,在离菌子三米的地方点燃,而后等待柴火燃尽,直到火焰消失,只剩下一堆红火炭。猎人走到那片菌子边,蹲下,从腰间抽出小刀片,先把那棵最大的菌子齐根割下,托在刀片上,捧到那堆红炭上,一棵又一棵的菌子就这样被捧到火炭上,猎人顺势用刀尖刨开菌子,随着吱吱叫声,一股清冽的香气升腾出来,向四周弥散。吱吱的叫声慢慢变小,菌子慢慢瘦小下去。猎人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倒出纸包里的盐和辣椒面,直到吱吱声最后消失,火炭从红变成黑灰。
随后我们吃掉火炭上全部的菌子。我们踢起潮润的土,掩埋了灰烬。站起来。太阳从桦树后面升腾起来,气象万千,美不能言。
(选自《北京文学》,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猎人用草药医治“我”崴伤的脚踝,并保证说第二天就可以上山打猎,起初“我”对他的医术表示怀疑,但第二天早上“我”的脚踝果然不疼了。
B.在“我”毫不留情地指出禁猎的事实后,猎人终于能够直面自己已经失去了狩猎权利这一现实,不再自欺欺人地沉浸在天真和得意之中。
C.“我”想为猎人在山下找个打猎的营生,不仅是因为不忍看他独自在简陋的木屋中艰苦生活,也是被他对打猎生活的热爱和留恋感动。
D.小说以平静的语调,白描式的语言,表达了对猎人无法狩猎的深切同情,也流露出对狩猎这一传统职业在当今日渐衰微的忧思。
【小题2】小说中的猎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怎样通过“我”来表现猎人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方言作为一种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各种方言版的影视,比如四川方言版《猫和老鼠》,可谓是小孩子的最爱,电视剧《武林外传》里面更包含了陕西、天津、东北等多个地方的语言。由于各个地方的语言文化特色,也产生了很多笑话。
无论是从情感还是文化传承方面讲,说方言,学方言,懂方言,都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方言是历史留给每个人的珍贵遗产,是本土文化积累之后注入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息。无论现代文明如何洗礼,乡音的基本信息永远丢不了。由于方言众多,就难免会产生一些笑话。这些笑话逐渐成为人们忙碌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小插曲,并被人收集。一天,两个四川人去北京打工,两人下了火车,不知道路,咋办呢?走路又不知道路,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打的,上车后,都不敢说话,一个就对另一个说:你开腔我不开腔。另一个也对他说:你开腔我不开腔。司机想,“你开枪,我不开枪”,遇到抢劫的了,于是把他们送到了派出所。方言笑话牵起了方言生命的脉搏,很多人爱方言,因而编制方言笑话。
方言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方言笑话给人们带来了愉悦身心的好处,更多的是方言作为一类独特的语言使人类的语言趋于多样化和丰富化,但是方言也存在着危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方言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理所当然应该使其发扬光大。如果方言消失,很多地方戏曲,如浙江的越剧、上海的沪剧、广东的粤剧等都可能会消失,那将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在方言文化陷入如此的尴尬局面时,一些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方言歌曲,比如湖北的“龙船调”、“山路十八弯”等,已被冷落一旁,为流行的英文歌曲和标准的普通话歌曲所替代。现代的年轻人必须因为工作或者家庭的原因而不得不使用普通话,很难想象多年以后,当其他地区的人来询问关于自己家乡的方言时,自己一概不知,那又会是如何一种尴尬的场面。
方言与俗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俗文学产生的基础,民歌、传说、民间故事、地方戏曲、曲艺等是方言性最强的文学样式。方言本身属于地域文化,而方言又是厚重的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生存的根基,与地域文化具有一种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五花八门的方言存在,也就没有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的地方文化。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方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这种多元文化的消失,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所以,在方言笑话给我们带来如此多的乐趣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正视方言的促进一国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必须看到方言文化现阶段所处的不良地位,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请先保护好方言,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更有生命力。
【小题1】下列关于方言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方言是由各个地方不同特色的语言文化形成的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
B.方言使人类的语言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并能促进一国文化的多元化。
C.方言比普通话更加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它在文艺表达里广受欢迎。
D.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密切,它既属于地域文化,又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小题2】下列对要保护好方言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言是乡土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历史遗留给人类的一项宝贵的遗产。
B.方言受到了很多人喜爱,方言笑话带给了人们很多乐趣,没有方言就没有笑话。
C.方言是地域文化生存的根基,方言消失带来多元文化的消失,其损失无法估量。
D.方言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五花八门的方言成就了五彩缤纷的地方文化。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剧《武林外传》里面因为包含了陕西、天津、东北等多个地方的语言要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B.方言是本土文化积累之后注入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息,这种牵起方言生命的脉搏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
C.方言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应该发扬光大。方言一旦消失,地方戏曲如越剧、沪剧、粤剧等都将随之消失。
D.方言具有促进文化多元化的作用,使我们的民族更有生命力,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应该首先保护好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