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巡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他看到了那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它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

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那岩羊还是没动。

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他心疼极了。

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吗?

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一头岩羊卧在山脊的一块大岩石上,一动不动,奇特的景象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用一大段文字介绍了现在山上野物旁若无人的种种表现,展现了山区生态保护的成果,这也是老岩羊生存的背景。
C.“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这句话表现了“他”对老岩羊顽强的求生意志的赞美,“不老”的是老岩羊的精神。
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一次巡山的经历,描写了一头老岩羊陷入痴呆后的情形,不只是反映生态保护,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咏叹。
【小题2】小说在描写“他”上山脊一探老岩羊究竟时用了大量的短句独立成段,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结尾写“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请结合作品,说说“他”可能领悟到了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9:4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同时,报告指明了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动了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

过去五年,从教育投入、师资建设到办学条件,国家全面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从农村教育投入看,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三个增长”高水平完成,农村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的增幅更大。

从农村师资建设看,师生比是师资数量充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全国师生比和农村师生比都呈现出提高趋势,而且农村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村办学条件看,农村危房面积不断减少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家高度重视下,农村教育发展更有保障,办学水平持续提高,一些农村学校还出现了学生回流的现象。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有序实现城乡在生均意义上教育资源均等,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二步,逐渐建立起基于城乡学校规模效率特征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让城乡学生在获得基本教育服务方面享有基本相同的机会。当前与未来较长段时间内,我们要为实现第二步目标而努力。第三步,积极推进以城乡师资质量均衡化为核心的城乡教育服务质量均衡化,通过城乡师资初次配置、二次配置、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机会的均衡配置,实现城乡教育服务质量均衡化。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或条件成熟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均衡化。

(摘编自林露《寒门难出贵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理念如何落地》

材料二:

近日,临沧市制定统筹推进县域內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标本兼治、城乡统筹、分步实施、分类推进”的原则,强化工作措施,以实现消除大班额、学校班额基本达标为目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质量差距。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458个大班额班级,通过方案的制定实施,力争在今年消除大班额303个,消除超大班额42个;2018年消除大班额95个,消除超大班额18个。确保到2018年底,全市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及66人以上超大班额。

(云南日报)

材料三:

村料四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一般是以城市为主,重点学校为主,这些城市的重点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最高,其次是一般市县的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差距拉大,“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学校像欧洲。”而且,近年来学生和教师大量向城镇流动,使得农村学校生源和师资严重流失。

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困就不会成为世袭。然而,我国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机会是很不公平的。资料显示:城乡分割办学制度使农村儿童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的不平衡和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瓶颈。为了上大学,农村孩子要比城市孩子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优秀教师流向城市,除了城市优越的环境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不高,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城市老师有很大的补课生源,每个老师的补课收入远远超过工资收入),近几年教师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惠及城市教师,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生活依然清贫。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城市里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凸显。农民工子女一般进入不了城市优质公办学校就读。致使他们的子女要么与父母分离在当地受教育,在缺少爱的环境中学习,使子女在学习、生理、心理、行为养成等都面临着困惑;即便是进入了公办学校学习,民工子女们也经常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歧视,例如评奖评优老师和同学的日常言语、集体活动甚至作业批改等方面都有不公平待遇。

 (摘自《中国论文网》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城乡教育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投入的资金过少,师资建设、办学条件的差异。
B.从临沧市的做法可以看出我们消除大班额,使学生自动到农村接受教育就能缩小差距。
C.由于教育的差距,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公,很多孩子还没开始读书,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农村的孩子不需要太努力的读书。
D.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政府干预,加大对教育投入、师资建设和办学条件的优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城乡教育五年来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农村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办学水平持续提高,甚至一些农村学校还出现了学生回流的现象。
B.材料二主要是通过临沧市制定城乡义务教育方案的大量数据向我们展示云南省已完成了城乡体化的工作。
C.根据材料三,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都认为教育不公最主要体现在社会权利和财富分配不均。
D.材料四介绍了目前我国教育以政府投资为主,并分析了教育不公的原因和应对的措施。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措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心 系 一 处
①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己书写的四个字——“心系一处”。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哪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久地韧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五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为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但几十年来他仅参加过三次咨询会议,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科学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他的专心致志使得他的实验获得成功。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但丁先生却说:“绝对不是,我的最大特点是比较专心。”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者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倘若一个人懂得了“心系一处”,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⑤愚公移山,终得天帝相助;达摩参禅,石壁为之感化。在这里,“心系一处”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何艰难困苦,在它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是的,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会让你学会坚持,带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     ,    。
(选文有改动)
【小题1】“心系一处”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心系一处”?
【小题3】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小题4】仿照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将后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你再举出一个“心系一处”并获得事业成功的例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寻找悲伤
杨轻抒
取出刚买回的这把二胡时,他的手分明抖了一下。
二胡太漂亮了,褐色发亮的琴杆,洁白如水的弓。相比之下,那把二胡像一个得肺结核的病人,斑斑驳驳,马尾也脱得可怜。可是一想起那把二胡,耳边就响起了一段熟悉的旋律:
065643丨2-2·3112丨3·565……
旋律凄凉、悲怆而优美,这是瞎子阿炳的那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拉这支曲子的是和阿炳一样命运悲凉的他的父亲。
“好悲伤噢!”五岁那年他第一次听父亲拉这支曲子时说。
“你说什么?”父亲吃了一惊。
“我说好悲伤,让人想哭!”
父亲呆了一下,猛地搂过他。“孩子,你真了不起!”父亲说着,眼中噙满了泪水。
其实那年父亲的眼已经看不见东西了。父亲是右派——他那时并不知道右派是个什么东西,但他知道父亲常常在胸前挂了大牌子被那么多的人打骂,家里好多东西都被抬走了,那架比他还高、亮得能照人的钢琴被人抬走时父亲不让抬,结果父亲被人踢了一脚,撞在门框的钉上,眼睛受了伤,一直又没法治,就渐渐看不见了。
搬到乡下的时候父亲偷偷藏下了一把二胡,一把很旧的二胡。
父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拉二胡,因为是在野外的草棚里,没人能听见,他托着腮静静地听。
他问父亲,为什么这叫二胡的东西能发出这么让人悲伤的声音呢?父亲说是人的心悲伤。他不明白。那为什么您能让它发出声音别人不能呢?父亲说父亲当右派之前是教大哥哥大姐姐们唱歌的。
“ 我也要拉二胡!”他说。
父亲没有回答,又接着拉这支曲子,但拉了一会儿,突然停了下来。
看见月光了吗?父亲说,很美丽很干净的月光,照着水,照着落花。
他想了想,说,我咋没看见呢?
你会看见的,会的!父亲喃喃地说,云散了,月亮就出来了。
他似懂非懂地听着。
以后父亲就教他拉二胡,他很快就学会了这支曲子,但是他觉得自己拉这支曲子时没有父亲拉的那样悲伤。
为什么呢?他问父亲。
为什么呢?父亲说,为什么你非要拉得那么悲伤呢?
他把《二泉映月》拉得很熟练的时候已经是许多年后了。许多年后也是静夜,只是地点换成了大学的校园,父亲已经永不可能陪他了。
一抹月光很美丽地落在水上。
他依旧找不到那种悲伤的感觉。
好漂亮的二胡噢!小女儿说,爸,拉一段听听!
他没有出声,但他还是自觉地操起了弓。操起弓的时候,他又听见了那段熟悉的旋律从心底升起。
0·65643丨2-2·3112丨3·565……
好难听噢!小女儿不耐烦地说,爸,您拉《我们永远幸福》嘛!
他似乎并没有听见小女儿的话,继续往下拉。
五岁的小女儿见没理她,赌气扭头就进了屋。
他还是没动。但小女儿不知道就在她转身的那一瞬,他眼中突然盈满了泪。
我找到悲伤了!他的心在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父亲用二胡奏出了凄凉、悲怆而优美的旋律,因为他的父亲的命运和阿炳一样悲凉;他因为聪明,所以听出了旋律中的悲伤。
B.他的父亲教他拉二胡,他很快就学会了拉阿炳的名曲《二泉映月》,但是他拉此曲时总是觉得没有父亲拉得那样悲伤。
C.小说构思巧妙,总体结构是“现实—回忆—现实”。这样构思使小说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完整。
D.小说结尾一句“我找到悲伤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既照应标题“寻找悲伤”,又引人深思,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题2】小说中两处引用阿炳的《二泉映月》中的曲调,有什么作用?
【小题3】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的解读。请从代际的角度,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哲学的一般特点

中国哲学主要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人间哲学,一种为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的哲学。在区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方面,中国哲学一直没有做好。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遵循的准则是不同的。前者是人伦关系,后者是法理关系。中国古代哲学要人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遵循同一法则,视君臣如“父子”,视官员为“父母官”,视百姓为“子民”。这是一种重大的知识局限。这种知识局限在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在以自由原则主要是思想自由和个体自由原则为前提的哲学体系中,中国传统哲学是被排斥在外的。但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哲学仍然不失为一种独特的且有自己适用性或有效性的公共哲学。这种哲学对宇宙、自然人伦、社会关系、生存和生命的思考,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自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在中国哲学思想指导下培育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官制度,对处理权利和权力的关系,解决有才能者的出路实现其政治与社会抱负,维持社会层级或科层的流动性、有序性和公平性,维护社会稳定,曾经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君主政治中,相对开明的君主体制和完全开放的文官制度,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维持和延续,并且是促成其不断改良、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制度因素。

在社会治理模式的设计中,中国哲学指导下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一体性和完备性模式,在前现代社会一直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当然,随着现代性的自由原则的被承认,随着现代法权观念的确立,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一体性和完备性模式已经受到广泛质疑。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实际上是个体法权作为调整一切社会关系的现代法治体系的建立。现代法治体系的核心思想是现代契约理论,家庭、社会和国家,或者公民、公民社会和国家,都只是那个体系相对独立的一个个环节,形成一种有着不同社会功能和权利、责任、义务的社会主体。

在今天,国家权力至上或公权至上的观念正在受到挑战,公民权利的保护和维持成为焦点,国家权力或公权的监督和约束成为常态,有限政府的要求成为必然。

当然,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官制度、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论,如何与现代科技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融合,吸收并且融入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宽容、和谐等现代文明观念,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节选自张国清《智慧与正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价值表现在对如何处理个人与宇宙、他人、自身的关系的思考。
B.中国文官制度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中华文明不断改良发展进步的作用。
C.在社会治理模式的设计中,中国哲学在前现代社会一直具有高度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D.市场经济观念支撑起了以现代契约理论为核心思想的、强调个体法权的现代法治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中国哲学为阐述对象,通过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来表现中国哲学的智慧和局限。
B.第2段通过阐述文官制度特点,论证了中国传统哲学有着自己独特而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
C.第3、4段,从个体法权被重视到公权至上被挑战,逐层递进地呈现了当今社会的治理模式。
D.全文结构上纵横交错,论证了随着现代法权观念确立,公私一体模式已经受到了广泛质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比之于西方哲学体系,是实践哲学,是帮助人们区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生活的哲学。
B.中国传统上的君臣父子关系,体现了社会治理模式上人伦法理的混同。
C.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官制度、传统社会治理理论本质上是并列关系。
D.当前公民权利保护成为焦点,这就要求必须削弱国家权力,并对公权实行严格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