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烟娘
墨中白
天空白云朵朵,满院桃花飘香,江大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江大佬有心事。泗州知府白一品的岳母要过六十大寿,满城官贾争相准备。白知府放出话来:“祝寿节目可以演,贺礼不能收。”得知这一消息后,江大佬就一直在琢磨着送什么祝寿节目最好。
让烟娘去吧。看着愁眉苦脸的东家,管家向他推荐了烟娘。
烟娘是江大佬从徐州回泗州时偶遇的,当时见她带着个小男孩,拿着行李,行走不便,就停下马车,捎带上他们。得知江大佬就是泗州城有名的江大善人,烟娘就有意傍他做个靠山。到了泗州,烟娘并没有下车,要跟着江大佬回家表演烟戏给他看。
喜欢看戏的江大佬没有拒绝。
祝寿那天,江大佬带着烟娘去了。
果如管家所言,看压花场,听泗州戏,众人反应平平。轮到江大佬送祝寿节目了,烟娘莞尔一笑来到厅前,端好大烟斗,装上烟丝,张口含住烟嘴,点燃烟丝,便大口吸了起来。
烟娘边吸边嘘,只见烟进,不见烟出,就像是在“吃烟”,待把烟气全都吞进了肚子里,烟娘端来一杯浓茶,一仰脖子“咕咚咚”全倒进肚子里。
饮完浓茶,烟娘张大嘴巴,就有一团烟气徐徐从她的嘴巴里飘升出来,很快变幻成一座大山,山上还立着一棵松树。众人正惊奇间,烟娘用力一吸,山和松树 转眼竟被她吸进了口中。随后,便听到烟娘咽喉间有一种声音传出来。她示意人们到近前仔细瞧看,只见她吐出的烟雾先化作一片云海,上面一人拄拐,一人摇扇, 一人骑驴,一人拍板,一人吹笛,一人手提花篮,一人肩背长剑,还有一女子手执荷花……
八仙祝寿,好呀!众宾客禁不住齐声赞叹。
烟娘一张嘴,从嗓子眼又飘出四朵云,瞬间变幻成四只展翅飞翔的仙鹤,在大厅上空飞舞盘旋起来,过了一会儿,仙鹤收起翅膀,现出“寿比南山”四个篆字,随后一点点儿地化去。
表演完烟戏后,烟娘要离开江大佬。江大佬真诚挽留,恳请他们娘俩在江家住下。见东家满心诚意,烟娘就长期住了下来。
江大佬的爱妾紫云见烟娘长得细皮嫩肉,颇有几分姿色,心中闷闷不乐起来。每次做衣服时,紫云总让自己儿子官儿穿新衣服,把官儿穿过的旧衣服送给烟娘的儿子杆子穿,还不让官儿同杆子一起玩。
烟娘见了很是生气,说:“都是小孩子,还分什么高贵低贱?”烟娘把官儿和杆子同时拉进自己的裙子底下,紫云惊恐地起身抢夺孩子,可拉起来一看,两个孩子都变成了官儿,形体相貌、着衣说话都一模一样。
烟娘说:“现在相同了!”
紫云十分恐惧,恳求说:“把他们变回原来的样子吧,今后,我待杆子一定像官儿一样。”
紫云再也不敢用对待女佣的态度待烟娘和杆子了。
一次,紫云和烟娘喝酒赏月,心情舒畅的烟娘就多贪了几杯酒,看着酒醉的烟娘,闻着她身上飘来的浓浓烟草味,紫云顿生杀机,悄悄摸过那杆长烟斗,对着 烟娘的脑袋狠狠砸了下去,咣当一声,烟娘应声倒地。紫云一看,却是一段三尺余长的柳木。她惊慌失措,拿来斧头将柳木劈碎,放进灶堂,一把火烧了。柳木快要 烧尽时,烟娘端着大烟斗,从屋里走出来,说:“夫人怎么能和我开这么残酷的玩笑呢?”言谈笑语和从前一样。
江大佬得知此事,很是生气,大骂紫云。紫云自知理亏,想想后果,也害怕起来。
不知谁把此事传到白知府那里,江大佬忙去向知府解释清楚。
离开府衙,江大佬回到家,紫云却不敢认他。原来站在紫云面前是两个一模一样的东家,她分辨不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就跪求烟娘。
烟娘任由紫云跪拜在地,说:“东家是泗州有名的大善人,这样的善人,越多越好!想让东家属于你,就和东家一样,善待众生吧。”
说完这些话,烟娘就走了,却并没有带走杆子。
过了一段时间,紫云眼里的两个东家逐渐靠近,合成了一个江大佬。
紫云一谈起这事情,心就惊慌。江大佬就怪她不该那样对待烟娘,更怨她多疑,家里怎么会有一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呢?
东家不信,紫云就不敢再提烟娘了,一心念起佛经来,有空她会把杆子和官儿一起拉进怀里,疼得要命。
(摘编自2012年9月3日作家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一波三折,开头描写江大佬的愁眉不展,再写烟娘表演大获成功,悲喜变换快速,情节跌宕起伏,极富戏剧性。
B.压花场、泗州戏的表演观众反应平平与烟娘的表演博得满堂喝彩形成对比,活画出烟娘技艺的高超,也为后文紫云的嫉妒埋下伏笔。
C.“烟娘莞尔一笑来到厅前”表现了她对其他表演的不屑一顾,也说明她成竹在胸,相信自己的表演一定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
D.紫云杀死烟娘这一情节曲折、紧张,非常荒诞,活人居然变成一段三尺余长的柳木,本已被杀的烟娘竟安然无恙,让人瞠目。
E.紫云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她的嫉妒、狠毒反衬了烟娘的善良,小说最后描写紫云彻底改变,也是因为受到烟娘的感召。
【小题2】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烟娘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为一篇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本文在行文上有哪些特色?( 可从题材,主题,情节,语言等角度)试选择两个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1 05:1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目。
⑴过了一个星期,他们所有的希望都断绝了。
⑵路瓦栽,好像老了五年,他决然说:
⑶“应该想法赔偿这件首饰了。”
⑷第二天,他们拿了盛项链的盒子,照着盒子上的招牌字号找到那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
⑸“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⑹于是他们就从这家珠宝店到那家珠宝店,凭着记忆去找一挂同样的项链。两个人都愁苦不堪,快病倒了。
⑺在皇宫街一家铺子里,他们看见一挂钻石项链,正跟他们找的那一挂一样,标价四万法郎。老板让了价,只要三万六千。
⑻他们恳求老板,三天以内不要卖出去。他们又订了约,如果原来那一挂在二月底以前找着,那么老板可以拿三万四千收回这一挂。
⑼路瓦栽现有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其余的,他得去借。
⑽他开始借钱了。向这个借一千法郎,向那个借五百法郎,从这儿借五个路易,从那儿借三个路易。他签了好些债券,订了好些使他破产的契约。他跟许多放高利贷的人和各种不同国籍的放债人打交道。他顾不得后半世的生活了,冒险到处签着名,却不知道能保持信用不能。未来的苦恼,将要压在身上的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在这一切的威胁之下,他把三万六千法郎放在商店的柜台上,取来那挂新的项链。
⑾路瓦栽夫人送还项链的时候,佛来思节夫人带着一种不满意的神情对她说:
⑿“你应当早一点还我,也许我早就要用它了。”
⒀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她的朋友正担心她打开盒子。如果她发觉是件代替品,她会怎样想呢?会怎样说呢?她不会把她的朋友当作一个贼吗?
⒁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
⒂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yóu  nì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⒃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这样来延缓清偿的时日。
⒄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téng  xiě 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⒅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
⒆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⒇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21)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小题1】本文节选自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的《项链》,与其同名的还有美国的
【小题2】根据课文第(15)段和第(17)段的拼音填入正确汉字:
【小题3】在第(14)(15)段,塑造出路瓦栽夫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题4】在第(21)段中,作者写到“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你认为,对于路瓦栽夫人而言,丢项链这件小事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鲁鲁(节选)

宗璞

鲁鲁原是孤身犹太老人的一只狗。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世没有任何影响。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了房子悲哭,人们打他,他也不肯离去。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这小村中习惯把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拴在大树上。

晚上,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

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10岁的姐姐温柔地说:“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吧。拉拉手吧?”这话今天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他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

“好鲁鲁!”姐姐高兴地和他握手。“爸爸妈妈!鲁鲁愿意住在我们家了!”

爸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我们明天吃什么?”弟弟忙说:“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过了十多天,鲁鲁情绪显然已有好转。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却忽然往山下城里跑去了。他要去解开一个谜。

黄昏时他进了城,在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他坐在门外,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主人是回到这里来了罢?怎么还听不见鲁鲁的哭声呢?有人推开窗户,有人走出来看,但都没有那苍然的白发。鲁鲁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早上,人们气愤起来,拿来绳索棍棒下决心要处理他。他又饿又渴又累,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但是没有。这时他想起了那温柔的小手,便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姐弟俩很难过,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自己的人呢!你一定会回来的吧。

他们终于等到了鲁鲁回来。姐姐冲过去弯身抱着他的头,他抵着姐弟俩的手,又给爸爸妈妈作揖。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

从此鲁鲁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整个小村沸腾了。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他们终于可以回北平去了。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鲁鲁是不能去的。最后的决定是把他送给T市爱狗的唐伯伯。

T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10里外便听到水声隆隆。车经这里的那天,姐姐发着烧,还执意要下车去看。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鲁鲁在前,弟弟在后,向观瀑亭上走去。急速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气迷蒙,一直飘到亭上。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很远。她努力想走近些看,但它们越来越远,什么也看不见了,倚在爸爸肩上晕了过去。

姐姐因病住进了医院,从此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没有几天,他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他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

范家人走时,唐伯伯叫人把鲁鲁关在花园里。在飞机上,姐姐和弟弟为了不能再见鲁鲁,一起哭了一场。他们听不见鲁鲁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嚎叫,看不见鲁鲁因为一次又一次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他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

鲁鲁发疯似地寻找主人。唐伯伯总是试着和他握手,同情地、客气地说:“请你住在我家,这不是已经说好了吗,鲁鲁?”

有一天,鲁鲁又不见了。过了半年,大家早以为他已离开这世界,他竟又回到唐家。他瘦多了,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他又一次去寻找谜底后,又历尽辛苦回来,只是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

但后来他却有了观赏瀑布的癖好。他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小狗以人的心理,细腻地描摹小狗鲁鲁的内心活动,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小狗内心复杂的情感。
B.鲁鲁去城里的旧住处守候旧主人,最后又回到范家,只是因为他遭到了人们的驱赶,再加上饥渴疲累,这让读者看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奈。
C.去到唐家后,鲁鲁得到了很好的优待,但他并不吃那一律有牛肉的饭,这反映了鲁鲁对新主人的不满,以及对旧主人的忠诚。
D.文章以鲁鲁第一次丧家的哀号开篇,又以他第二次丧家的哀号结束,首尾呼应,对小狗被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寄予无限的同情。
【小题2】文中两次写到了瀑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著名作家孙犁评价《鲁鲁》:“表面是动物的悲鸣,内含是人性的呼喊。”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錾磨师傅(有删节)  
耿 立
在这黄壤的平原深处生活的人,早晨或黄昏时候,谁没见过背着錾子褡裢的石匠,从村外如草绳的路上走来,苍老,深邃。
就有一天清晨,驴子在磨道一踏,一踏,一踏,四只蹄子仿佛要走碎那寂寞。有了褡裢的叮当轻轻地操了异地的方言在说:该洗磨了,让驴子也歇歇蹄脚。父亲一边用高粱杪子扫帚扫磨盘上的碎颗粒,一边应承:吁!驴儿就住了踢踏,一副谦和的模样,眼睛被布蒙着。
这是一个平原里的人都熟悉的石匠,一年总有几回从村庄走过。他走过来,把褡裢从肩头一甩,锤子錾子互相碰响。父亲与石匠就在驴子前的空地上,各自提下裤裆,蹲下,互相递上纸烟,霞光的斑斓里有了剪影般的影子,映在磨道边的屋墙上。辣辣的烟雾弥漫着,很浓。
天到半下午,太阳的光减了力量,在阴凉里就有点冷。錾子和锤子单调的闷音叮叮当当响。磨盘上,錾子沿着原先的槽子,一点一点地拱。石匠师傅全然不在意我的存在,哼起歌子来:
“怀揣着雪刃刀,怀揣着雪刃刀,行一步,啊呀哭,哭号陶,急走羊肠去路遥,天,天哪!且喜得明星下照,一霎时云迷雾罩。”
节拍沉郁慷慨,虽然是在师傅的嗓子眼里,但呼出的气却有一种破笼而出的挣扎,在叮当的錾子里穿行。
在师傅的眼窝里,我看出了水珠,汪汪的,本是干涸的松皱的眼袋忽的明亮。
我问唱的什么?他放下锤子。“《夜奔》。”
“《夜奔》是什么?”
“就是夜里走路到梁山。逼得夜里走路。”
梁山,在我们平原的边缘上。但为何成为“夜奔”,我还是不明白。师傅说,大了,有了识见,就会明白
我问师傅见过山吗?他笑了,说他就从很远的深山里,在农闲的时候到平原来,凭着手艺叮叮当当地挣钱。在我的眼睛里,师傅是见过世面的人,很神秘,那一錾一錾的有节奏的声音,也像是魔力和韵调。
平原外的一切是什么模样?师傅问我想跟他走吗。
“想!”
“为什么呢?”
“天天吃煎饼。”
师傅放下錾,把锤子放到磨盘上,“孩子,你还小。”他摸着我的头顶说。
“大山不好吗?”
这一问,好像捅到了师傅的苦处。他摇摇头,“你还小,哪里都有作难的时候啊,大了,等你见到山,经历了,就明白了。②”我感到师傅的话极深奥,就想他许是不愿意带我去看山看水磨。
我有点想哭,就缠着他,让他等着我,等我长大了,到山里去找他,师傅乐了。
父亲看我如此的样子,就说拜石匠做师傅,将来能拿动锤子錾子,可以背着褡裢的年纪,就跟着师傅到平原外走动。于是,我恭恭敬敬地叩了头。父亲打了酒,杀了一只鸡,配上从地里摘下的还有黄花的黄瓜。
第二天师傅走了,我和父亲送他到村外的土路。一个光光的脑壳,一个褡裢,一把錾子叮当着远了。
这以后的日子,师傅在霜降的时候,都会来我们的村子。
每次师傅来的时候,总不会空手,带一些平原不常见的物件,煎饼、山核桃、榛子……他从褡裢里掏出那些东西的时候,总会说“我的小徒弟”。我发现师傅十分地珍爱师徒关系,在学屋里,我曾比较老师和师傅,觉得老师不会给我带来平原外的神奇,而师傅说,等我大一点,他就会给我打一把錾子和锤子,和他到平原外走一走。
有一年,到了霜降,师傅没来,到了寒露,师傅还没来,村子里的几家磨都钝了,变得喑哑。贴近年关的时候,我在村外看到了一个背褡裢的人,他告诉我师傅死了,在一家的磨道里,拿着錾子,忽然一放锤子,一口气没上来,走了。
我听了,伤心地哭了起来,平原外牵念我的人走了,我对平原外的牵念也减了许多。我常想,也许,收我做徒弟,他本身是不当真的,但他对一个平原孩子的爱却是十分珍重的。也许师傅有许多的苦楚,我想到他第一次不自制地在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面前唱起《夜奔》。后来,我在空余时,喜欢起篆刻,工具也置备齐全。我有一个愿望,哪天就刻一方肖像印章,内容是林冲在雪夜,斜背着长枪,枪端处,挑着的是酒葫芦,也是天黑得紧,雪也下得紧……
【小题1】简析①②两处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小题3】简要概括錾磨师傅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4】联系全文,简析“我”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联系全文,简析文章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闹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喀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拉曼笑了:“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帶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不,我又哪比他强呢?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照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戈尔长于细节描写。拉曼背的大口袋、那个小小的手印等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作品情节的展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拉曼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D.小说通过对喀布尔人与小女儿交往的叙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喀布尔小贩形象,反映了泰戈尔的平民文学思想。
【小题2】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小题3】季羡林认为:梵我合一、和谐协调,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从本文的情节与情感来看,泰戈尔一方面强调和谐与温暖,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请在上述两方面中选择一种,结合小说加以解释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的耳朵

周国华

黎嘉肩扛木枷,身板笔挺,所过之处,草木为之轻颤。

一到山野,黎嘉仿佛有种回家的感觉,尽管这儿他是第一次来。山林草原,本就是他的世界。打记事起,他就从未离开过。京城,是那些狐狸们的乐园,这帮阴险的家伙,没胆量明刀明枪见个真章,只会暗地里挖陷阱。你们看不上爷,爷早还呆腻味了呢。爷这回是栽了,可你们还能拿爷咋样?你们这些阴阳怪气的阁人!

黎嘉征战十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班师凯旋后,跟着将军受封,过了几年清闲的生活。谁知好景不长,将军被奸人所害,他也跟着遭了殃。将军被斩,他和将军的手下们都被发配到各个地方。

起解时,就有股杀气包围着他,黎嘉隐隐感觉到了。长年的戎马生涯,炼就了他对险恶环境的敏感性,这种本能的判断力,在尔虞我诈的京城无法发挥,而一回到山野,又注入他的血液。

果然!当晚,他正打着呼噜,两股阴风袭来,他想都不想,左右各飞起一腿,两把刀落地有声。片刻功夫,一胖一瘦俩解差就被踢得满地打滚。

黎嘉大笑:鼠辈,瞧爷的耳朵。

天啊,黎嘉的耳朵竟会动,像啥?猫?狗?不,狼!

神人啊!俩解差跪地哀求,他们也是奉命而为,要是交不了差,家人也得受牵连。

家人!黎嘉顿时似被利刃刺中心脏。爹死得早,娘送他到师傅那里学武艺,上沙场。娘被接到京堿没享几天清福,就又分开了。娘!您老现在咋样?

想想他俩也是被逼无奈,黎嘉不再追究:起来吧,俺的命,还得留着杀胡虏,孝娘亲呢,现在还不能给你们。

押解的角色仿佛换了过来,黎嘉在后,俩解差在前。解差的脑袋耷拉着,眼皮也是。他们知道,黎嘉要跑,根本就不费事,就跟三个指头捏田螺一样容易。

黎嘉一路无语,只是偶尔看到路边的一些花草,就让俩解差去采来,晚上放在炉火边烘干。

这天,仨人行进在一处幽深的峡谷中。黎嘉一路走走停停,不时欣赏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不禁意气风发。突然间,狂风裹挟着暴雨袭来。黎嘉的耳朵动了几下,随即浓眉一锁,贴着峭壁听了一会儿,大叫一声:快跑!拔腿向后飞奔。俩解差回头一看,还没明白过来,就跟着跑了起来。身后,传来一波强过一波的巨响声,山体塌方了!

胖解差跑在最后,一不小心脚底打滑,摔倒在地。黎嘉回身,再抬头一看,急呼:起来!

胖解差慌了神,刚起身,就被黎嘉凌空一脚飞出老远,随后听到一声困兽般的嘶吼。

黎嘉被巨石砸中了!

风雨停歇,愁云布满山谷里的角角落落。黎嘉的双腿骨被压成碎片!

俩解差为他打开了木枷,用木枷本来就是多余的,况且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今能够轻易完成任务了,胖瘦解差却高兴不起来。他们要杀死的,是恩人啊!

黎嘉紧咬牙关,神情落寞。他知道,经此一劫,这辈子只能靠双手爬行,再也无法驰骋疆场了。所有的荣耀,就此成为历史。

黎嘉吹了声口哨,一只白鸽飞到他面前。

白鸽是他最亲密的战友,跟随他南征北战,还曾经及时送出信,救过他性命。黎嘉从怀里掏出一包干瘪的花草,撕下一块布巾包好,系在白鸽的腿上。那是给娘治病的草药,娘,您的身子好些了吗?

前去的路被封了,仨人根本无法前行,等待的日子像蜗牛爬行般缓慢。

三天后,白鸽返回,药没动,却多了块碧玉。

黎嘉捧着碧玉,身子轰然倒地,泪水山洪般爆发。

碧玉是爹给娘的定情物,娘一直带在身边,碧玉离了娘,娘……他最牵挂的娘,走了!

月儿爬上山坡,黎嘉捧起碧玉。碧玉上,泛着月光,月光和他的泪光交汇在碧玉上,一样晶莹。

第二天,黎嘉喊来胖解差,冷不丁拔出他的刀。还没等胖解差反应过来,刀子已经插入黎嘉胸口。

恩公,何苦呢,不是说好了吗,您找个地方隐姓埋名,我们说您已经被山石埋了吗?

黎嘉一叹:没得仗打,娘又走了,这辈子还能干啥?

胖解差跪在地上,猛然看见黎嘉的耳朵最后动了一下,他含笑说出最后一句话:娘,您老唤儿,儿听见了。

(选自中华微型小说网)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平白如话,情节详略得当,人物设置主次分明,很好地衬托了主人公的侠义形象。文中安排的草药、白鸽、碧玉,又增添了小说的古意。
B.小说主人公嘉黎的经历与《水浒传》中,林冲刺配途经野猪林的经历较为相像,二者都是为奸臣陷害,发配途中均有两名押解,更都是要置主人公于死地。
C.两名解差刚开始时要杀死黎嘉,但是在押解途中,黎嘉不仅没有仗着自己武艺高强杀死他们或者逃跑,反而救了他们的命。两名押解对嘉黎的态度发生了巨大改变,最后准备和黎嘉一起隐姓埋名。
D.黎嘉本可以活下来,但是在得知母亲的死讯后,内心极度悲伤,自觉此生了无牵挂,于是拔刀自杀。
【小题2】小说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鲜活,请以主人公黎嘉为例,概括其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整篇小说情节跌宕,引人入胜,作者以“神奇的耳朵”为题有什么样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