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谁说了算
刘建超
大伙儿吵吵嚷嚷的争论声快冲破屋子的窗户时,柱子说了一句话,别争了,我做主了,去花城。离家近,吃住便宜。眼下正搞开发,活儿多,好找。
大伙儿把眼睛都盯在了柱子身上,没了言语。
柱子喝干白瓷碗中的凉水,抹抹嘴说,回去收拾收拾,愿意去的,后半晌村口老榆树下见。散摊儿。
村里还穷,穷村子里的人也不愿出去。闲时,一群一帮地扎堆胡侃,说闲话,甩扑克牌。村子也有人出去,说是打工,干个一年半载的都回来了,都说做的活儿比在家种地还累,拖欠的工钱怎么都拿不到手,混得连肚子都填不饱。回到村里,灰着脸,抬不起头。
柱子带着一群人出去时是雄赳赳气昂昂的,不像村里其他人出去都是天黑了再走,怕村里人笑话。柱子带人在村里最热闹的老榆树下集合出发,要让村人看看,这帮人是出去干大事,挣大钱的。
村口有人说,柱子,弄得动静怪大的,真能挣到大钱啊?
柱子的嗓门呼啦得震耳:不赚钱出去弄啥?
哈,口气怪大,有本事弄个城里媳妇儿回来。看你们出去的人,一帮光棍。
弄个媳妇有啥了不起。我做主了,每人带个媳妇儿回来,气死你们。
一帮人走出村口,村里沉静了许多。
去新区到底该坐哪趟车,大伙又有了分歧,怎么走一趟车都到不了花城新区。柱子不耐烦地摆摆手:中了,中了,听我的好不好。见车就上,上了再说。
反正是往城里走,还能丢了不成。车来了,拿好东西,上!
一群人挤上了车。都带着行李,在车里的移动就难些,占用的空间也大,车厢里就有了不少不友好的目光。柱子可顾不了这些,不停地交代同伴,都睁大了眼看着些,别坐过站啊。
一伙人不知所措,谁也不知道该到哪儿下车。柱子大着嗓门儿说:我做主了。到头,坐到头再说。
车厢里的人越来越少,一伙人都坐下了,看着窗外的繁华。
咋还不到,车坐得对不对啊?苇子小声嘀咕。
一位老人问苇子,你们是要去哪儿?
苇子说,去新区,打工。
老人说,去新区啊,那你们坐倒车了,这是朝相反的方向走哇。
柱子说,别嚷嚷了,我做主,找家烩面馆,吃烩面。
苇子小声说,我……我不吃羊肉。
柱子训斥道,你想吃天鹅肉得能吃到,你不吃羊肉,把肉挑我碗里。
找到一家烩面馆,一人一碗烩面,吃了店家好几头大蒜,个个出了一头汗。填饱肚子,人也精神了。
柱子说,还是烩面得劲。
苇子和几个没有吃得劲的也不敢多说。
柱子说,我做主了,咱就不坐车了,走着去开发区,省了车钱,还能看风景。
有人说,还是先找个地儿住下吧,都说城里落脚的地方不好找。
柱子说,找到工地就有落脚的地方。还没找到活儿就贴店钱,有钱烧的?
可天都黑了啊。
天黑怕啥,在街头也可以凑合一宿。要住你住,我们走。
大伙儿便说着,笑着,闹着,走着。
忽然,从暗影中蹿出三个小青年,手里攥着明晃晃的短刀。
大伙儿都愣了,遇到坏人了。
俺们是来找工的,还没找到活儿呢,没钱。柱子刚说了一句,屁股上就挨了一脚。废啥话!
拿钱出来,不然老子捅了你。柱子不吱声,开始解包袱。
苇子小声嘀咕说,他们才三个人,咱六个人呢。
一个胳膊上刺着青龙的青年把刀在苇子的脸前摆了摆,你小子活够了。苇子突然扑上去,紧紧抱住那青年,大声说,两个揍他们一个。大伙儿忽地抡起身上的背包朝持刀的人就扑过去了。三个持刀人,一个撒腿就逃,另两个被他们抓住了。
从派出所出来,柱子兴奋不已,说,真他娘的痛快,咱也是见义勇为啊。
还见义勇为呢,差点把命搭上。真出了事,回去怎么和家里交代?
柱子说,这不是没出事嘛。我做主了,咱找个地方病痛快快喝一顿!
大伙儿不搭理他,大伙儿的眼睛都看着小个子苇子。
(选自《小说月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村里人以前出去打工被弄得灰头土脸的;柱子这次率领大家出去,都充满自信,都想娶回媳妇。
B.坐车之后,苇子隐约觉得坐错了方向,经车上一位老人说果真如此。柱子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请大家吃烩面。
C.吃饭时苇子不想吃羊肉,被柱子训斥后也就隐忍了,这为后文写苇子起来反对柱子的行为埋下伏笔。
D.面对劫犯的气势汹汹,柱子第一个奋起反抗,遭到对手威吓后,大伙在苇子的暗示下反败为胜。
E.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了一群农村青年进城务工的故事,故事虽然不算新奇,但其蕴含的道理却令人深思。
【小题2】小说中的“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柱子”所说的“我做主”这句话多次出现,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4】这篇小说以“谁说了算”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再结合文本及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1 04:4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家离县城远,又没车。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拉着我妈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儿。
救不了妈。我想让她在不多的日子里,尽量过得好点。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隔壁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须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
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小题1】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老中医这一形象特征。
【小题2】简要概括“我”对老中医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小题3】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小说以对 “医者”二字的匾额的描写作结,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黑马
安庆
那一年秋后犁地,我们借了岳父家的马。套上马,我在前边牵着马的笼头;然而,这匹马很不配合,它好像认生,像是知道犁的不是它家的地,就有些使性。它呼呼地走几步就停下来,头一扬,尾巴一甩,让在后边扶犁的哥哥几次摔倒。后来它又尥蹶子,我新婚的妻子来牵它,它照样不看面子,照样走几步又尾巴一甩停下来,太阳老高了还没犁几垄地。我赌气地把马牵回家,拴在院里的一棵榆树上,我开始教训马,用鞭子抽马,满脸汗水地骂着马,我想让马屈服,然后服服帖帖地犁地。可是马恼了,马又拚命地尥起蹄子,发出愤怒的叫声,尾巴翘起老高。我越是整它越反抗,我恼火地从地上抓起一块砖头,使劲地向马投去,我听见咚地一声,马颤抖了一下,接着它的一条腿颠了起来,马的屁股上浸出一层潮湿。唧唧——马无奈地叫着,我看见了马眼里的哀怨,凭我对动物的接触,我知道那是马最无奈的叫声。马在最痛苦的时候不是嘶鸣。当时我不知道马的那一条腿就这样完了,当我试图看看马的行走时,我失望了,我颤颤地去解开马的缰绳,马在走路时那条被我砸伤的腿稍一沾地就即刻弹起来,那条腿它再也没有放下来,四条腿的马现在要三条腿走路了。我心情沉重地把马再重新拴回。马残了,我不知道该怎样向妻子交待,我知道我是无意的,但我在冲动的刹那害了一匹马。我听见了妻子的哭声,一边哭一边念叨:咋弄啊,好好的一匹马,牵来时好好的,怎么就站不起来了?怎么让我跟娘家交待啊。我忽然害怕起来,对着那匹马流出了眼泪,我想逃跑。我对家里人说,不犁了,我自己把地全剜了。我扛着铁锹在地里呼呼地剜地,有时就独自一个人坐在地头发呆。那匹马后来被一个屠宰场拉走了,在马被拉走时我的心针扎一样地疼,妻子躲在一个角落偷偷地看着马被拉走。一匹马在睁着眼时就被屠夫牵走太伤一匹马的心了,简直是一种残忍。我就这样成了一匹马的杀手。
站在村外的旷野是一个深夜,我忽然看见那匹马向我奔来,马鬃在夜风中抖动,它沉默地站在我的对面,好像是一次邂逅、又好像是一种等待一种示威。我站着,想向马诉说我的忏悔,可是黑马转眼间又消失在无边的旷野,我听见风的涌动。忽然感觉我的愧疚和一匹马的生命相比多么卑微。
我离开了家去一个城市流浪,我的打工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目标是用一年的工钱买回一匹膘肥体壮的大马,然后和妻子牵着送到岳父家。这也许可以使我的心少一分惭愧。那段时间我一闭上眼它齐刷刷的鬃毛、黑色的眼睛就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的惭愧在夜的漆黑里惊醒。我更加拼命地干活,想尽快地还了我的心债。有一次我遇见了一个老乡,他说,你是不是司家小二?我说我是。他说,你们家里人到处找你。我吓了一跳,更加地愧疚。可是,我不想见他们,因为我还没有挣到马钱,我往邮筒里塞了一封报平安的家信,又换了一个工地。
我决定再远走他乡,去遥远的草原,义务地做一个牧人,喂养和放牧草原上的那些马,让我的心在放牧中找到安慰。和包工头结了几个月的工钱,我在一个夜晚肩起了行李。我先走上回家的路,想看看村外的河和我的叫瓦塘南街的村庄。我站到沧河桥上,你们想不到我看见了什么,我在沧河桥上看见了一个女人,瘦瘦的的身影很像我的妻子;太动人心魄了,我甚至听见了马的响鼻,就是黑马临走前那一声让我永远记挂的响鼻,在朦胧的夜色里我真看见了一匹马的夜影……
是我的妻子。而且是岳父家的那匹黑马。
她在那个晚上告诉我,马的命是主贵的。它不会轻易离去,它在走向屠宰场的路上被一个老兽医救了。妻子说,真的,马真是命大,马在被拉走的途中碰到了老兽医,老兽医把马截住了,老兽医说这么好的马它不能死,当时就把它牵走了……
后来每天的傍晚她都牵着马在沧河桥等我,和黑马一起在等我的回来。
可老兽医已经走了。
第二天,我们去了老兽医的坟地。当我跪下时,我听见扑通一声——马跪下了双腿。我又听见了马的响鼻。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从岳父家借来的马在犁地时的不听使唤,交代故事的缘起,而“我”误伤了它这一情节则直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B.“我”因莽撞葬祸害了黑马,于是远走他乡,到边塞做了一个牧人,既是想挣钱买马还给岳父,也是想平衡自己的内心。
C.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多次写夜里邂近黑马,写出了“我”的不安与焦虑,以及“我”对黑马强烈的思念。
D.小说写“我”回家时看到妻子瘦瘦的的身影,颇有古诗意境,极具感染力,妻子的等待之苦、思念之深可谓尽在其中。
【小题2】小说以“黑马”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我”和“黑马”下跪在老兽医的坟地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错位
朱瑾洁
今天,刘副教授很高兴,高兴的由头是今年学校实行重大改革,副教授可以招考博士研究生。已副教授多年的他可以带博士研究生,这是刘副教授多年的夙愿,也是他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
然而,刘副教授高兴之余多少还有点儿苦恼,苦恼的根源就是虽然能带博士生了,可毕竟自己早年是工农兵大学生,在英语上是一片空白,所以文凭上仍留有博士生的空白。这也是他多年的遗憾。
今年能带博士生了,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况且,如果早考上博士生,刘副教授的称谓老早就去掉“副”了。所以,刘副教授在高兴之余,心中立马就草拟好了今年的两点打算:一是向学校学部委申请招考博士研究生;二是报考本系博士研究生。
因为有了招考博士生的打算,刘副教授就给他的硕士生王威打了电话,关切地问他毕业后的打算,最后还提醒王威别忘了报考他的博士生。刘副教授对他的这个学生很欣赏。
挂了电话没有半小时,王威就来到刘副教授家,刘副教授见爱徒前来,高兴地说:“王威,打算好了报考我的博士生?”王威有点胆怯地看了老师一眼,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不打算考了。”刘副教授睁大眼睛急问道:“为啥?”因为他太了解他这个学生了,没有特殊情况,他不会拒绝他这个老师的意见的。王威说:“前几天,我回了趟家,自留田里的小麦旱得很厉害,地面上的麦叶都枯死了。”刘副教授说:“这我知道,电视不整天放嘛。可这和你报考牛头不对马嘴啊。”王威说:“能对上。麦子枯旱死,家里就拿不出供我上学的钱了,从小学到现在,我已上了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我都是伸手要钱,家里攒的钱都供我上学了,可俺娘的慢性心脏病已经拖了多年……”王威说着说着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看着爱徒十分忧伤地在抽泣,刘副教授心里也不是滋味,就关心地对王威说:“老师理解,也能体谅你的难处,不过,你还是考虑考虑,毕竟考上博士生是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台阶,没有这个,你想向更高层次发展谈何容易。”沉思了一会,王威抬头看了看刘副教授说:“老师,我想报考咱校的聘师考试,成为您的同事,为您分担一些教务。”见王威意志有点儿坚决,刘副教授有些生气了,就说:“你不要急于下决定,还是考虑考虑吧。”王威说:“行,老师,过几天我给您回话。”
很多天过去了,离规定报考博士生期限还有最后一天,刘副教授没有等到王威任何只言片语的回话。不能再等了,再等自己的报考时间也耽误了。到了离报考截止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刘副教授来到学校的报名点,毅然决然地在报考博士生考试的花名册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刘副教授写完自己的名字后,还有点挂心学生王威,便把花名册从头至尾滤了一遍,没有王威的名字,不放心,又从尾到头细看了一下,还是没有,教授知道,到这个时间段说什么也晚了,内心深处很替王威惋惜。
过了三个月,学校聘请教师的考试开考了。在刘副教授监考的教室里,王威认真地答着试卷。刘副教授几次从王威身旁走过,用眼睛的余光扫描试卷,发现王威答的试题没有错的。三天后,王威如愿成为母校的一名正式教师,成为老师刘副教授的新同事。
又过了一个月,博士生考试如期进行,在新教师王威监考的教室里,刘副教授认真地答着试卷。虽然王威怕影响老师的发挥而不敢走到老师的身旁,可从老师淡然自若的答题神情看,老师一定答得不错。果然,一个月后,刘副教授如愿通过笔试进入了面试。
又过了一个月,刘副教授顺利通过面试,成为他系招考的唯一一位博士生。不过,刘副教授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出了点小麻烦。因为现阶段他这个系能带博士生的只有刘副教授,而刘副教授是他这个系考上的唯一博士生,这就出现了自己教自己的尴尬。不过,再难的事也难不倒具有教授级别的校领导们。通过调阅王威的硕士论文和有关科研成果,校领导们一致认为王威的科研成果已居世界前沿水准,一致同意推荐王威作为学校破格提拔副教授的唯一人选,并特事特办,以学校党委的名义向学校学部委推荐。不到一天,王威破格提拔为学校副教授的批文就下来了。
按照学校今年重大改革的规定,王威成了他老师刘副教授的博导。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而且吸人眼球,通过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去思考错位的对象、错位的原因等,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B.本文详写了王威与刘副教授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王威贫寒的出身,还可以看出他具有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等美德。
C.本文擅长心理描写,如刘福教授“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他愧疚和不安的是自己是工农兵大学生,不懂英语,实力不够。
D.因没有博士文凭而得不到晋升的刘副教授,只好把可以带博士研究生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这反映了只重文凭制度的不合理。
【小题2】前四个自然段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整体上看,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构思巧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①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口、宽肩的扁篓子,竹蔑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②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③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
④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板。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⑤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板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⑥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⑦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节选自《汪曾祺自选集》,有删节)
【小题1】文章对中国人“敬惜字纸”习俗的叙述贯穿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主要就是介绍跟主人公职业有关的几件事,请结合文本分析这几件事中表现出的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小题3】请简要分析划线句子的艺术特点。
【小题4】汪曾祺小说意境平淡,叙述舒缓,这样写对表现小说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