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想让他看看母亲的眼睛
迈克被打伤的消息传过来时,母亲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她想起了昨天夜晚的那个噩梦:阴沉的天气,街道上的行人都是一张张灰色的面孔。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她猛然间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往日一脸朝气的儿子此刻只有满身的鲜血,在路面上扭曲着挣扎,嘴里有气无力地呻吟着。她想跑过去,可是腿怎么也抬不起来,像灌了满满的铅;她想要大声呼喊,想向所有的人大呼救命,然而她嘴巴张得很大,几乎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可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也没有一个人愿意搭理他们。路人全都行色匆匆,都在心无旁骛地赶自己的路……
她的脑子里很乱很乱,像一雕乱麻毫无头绪,又像无数的蚂蚁爬来爬去。这群蚂蚁一边喧嚣地叫着.一边急促地爬行。爬得她心慌意乱,爬得她步履蹒跚,爬得她上气不接下气。一向十分健康的她没有想到到了紧要时刻,才发现自己竟然如此虚弱……
速迷糊糊之中,她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赶到医院的。在急诊室的门口,一位面容枯槁的士士拦住了她的去路,战战兢兢地问道:“请问,您是迈克的母亲吗?”等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之后,她的神色更加惶然,声音更加低沉,卑怯地说:“真是对不起,是我的儿子约翰打伤了您儿子。据说伤得很重,医生正在抢救……而且,的翰也很愧疚,他吃了几十片安眠药,试图自杀,好在被他的一位老师发现了,现在也正在抢救……真是对不起,我不知道说什幺好,也不知道怎么安慰您……”
迈克的母亲不久就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是送迈克来医院的老师告诉她的。那天,迈克和他的几位好朋友一起去盲人学校搞一个心理测试。原本他们对那所盲人学枝的孩子非常熟悉,迈克和朋友们经常去那里帮忙,也在那里交了不少的朋友。可是,就在那次测试的过程中,迈克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和一个6岁时因患眼疾而失明的学生约翰发生了口角。两个人刚开始只是争执了几句,可是后来都越来越生气,脾气却很暴躁的他们居然厮打了起来。盲眼的约翰不知道从哪里摸索到了一根木棒,气急之中不知轻重地把未棒抡到了迈克的脑袋上……
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空气似乎凝滞了,没有人说一句话,只听到窗外不规则的交通工具的噪声时不时地传过来,击打着人们的耳膜,也击打着所有人的心灵。一位护士破门而入.大家都吓了一大跳,那位护士激动地说:“上帝保佑,约翰脱险了,而且医生说,如果有人愿意捐献眼角膜给他,他的眼睛还可以复明呢……”
不少A松动了一下椅子,但是依然没有人说话,他们在等待,在等待另外一十孩子的消息……又不知道过了多久,一位护士抱着沉重的脚步赶过来,对迈克的母亲说:“老人家,真的对不起,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我们已经尽力了,担还是没能将您的儿子从死神那儿抢夺进来……夫人,请您保重,也让我们为您的儿子祈祷,让他在天国过得好一些……”迈克的母亲再也抑制不住早已盈满眼眶的泪水,簌簌地落下来。“我苦命的孩子”,她叹息着,低泣着,幽怨而衷伤的眼神让人们情不自禁也湿了眼圈,所有的人都垂下了眼,沉默着……
又过了几个小时,医院的主管人员向近克的母亲询问她儿子遗体的处理办法。地思索了片刻,而后满含着悲伤说:“我想这样更好一些?将迈克的眼角膜移植给约翰吧。”主管人员一时愣住了,他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极力睁大眼睛打量着这位妇人,迷惑不解地问:“您说什么?请再重复一遍好吗?”
“将我儿子的眼角膜移植给约翰,我已经决定了!“她加重了语气,一字一顿地说。这时,主管人员才发现这住妇人的眼睛中除了泪水之外.更有一些坚定得让人不可王疑的东西。
一星期后,眼角膜移植手术成功了,约翰又恢复了光明。一时间,迈克的母素以德报怨的故事轰动了整座城市,许多家媒体争相对速件事情加以报道。人们盛赞这住母亲的宽容与大度,她不计前嫌的行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着,都对这位伟大的母亲充满了敬佩与感动……
人们不厌其烦地看电视台的采访节目。其中最为感人的一个细节是这样的。记者问:“尊敬的夫人,是什么力量让您做出了如此伟大的决定,把自己儿子的眼角膜献给了伤害他的孩子呢?”
这住母亲犹豫了一会儿,方才缓缓说道:“是因为约翰的母亲,一位像我一样爱着儿孚的母亲!事故发生之后,她找到我,尽管没有说几句话,但她的焦虑、愧疚、担心、无奈,还有期待与希望,全都透过她的眼睛表现了出来。她衰老的眼睛,她关切的眼睛,她负疚的眼睛……她渴望自己儿子平安,也渴望我的儿子平安的心情,透过那双眼睛已经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她即使不说一句话,我也明白她的心情,我为那双眼睛而感动,而震撼,我也想让约翰看看他母亲的双眼睛……”
电视台的记者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眼睛里分明泛起了点点泪花,而台下的观众,早已是泪艰婆婆,唏嘘一片了…… .
(选自2014年第3期《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向十分健康的迈克母亲,梦觅被打得浑身是血的儿子时,既不能很快跑向儿子又不能向所有人呼救,这正表现了迈克母亲脆弱的一面。
B.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手法刻画出了两位截然不同的母亲,迈克母亲伟大无私,约翰母亲则有些冷漠自私。
C.将儿子的跟角膜献给了伤害自己儿子的约翰,可以想象迈克母亲做出这一决定,一定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D.迈克母亲捐出迈克的眼角膜给约翰,使人们对这位伟大的母亲充满了敬佩与感动,作者借此突出了文章无私奉献的主题。
E. 约翰母亲的眼睛感动了迈克的母亲,所以迈克的母亲希望约翰看到他母亲的眼睛,理解母亲的心,明白母亲的爱。
【小题2】小说第二段写像有一群蚂蚁在迈克母亲的头脑中喧叫,爬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迈克母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4】有人认为迈克母亲的行为过于高尚无私,不够真实、不合情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3 01:10: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渡船
王往
渡船是水上的邮票。
涟河的东岸是牲畜市场,一个叫红蜻蜒的女人在东岸的渡口开了个小卖部。她在大堤上用木头搭了个小屋子,外间摆货,里间摆张小床。
红蜻蜒的小卖部前有一个水缸。有人要喝水,红蜻蜒就一指小卖部前的水缸。水缸里的水总是满的,是红蜻蜒一担一担从涟河挑上来的,打了明矾,碧清碧清的。
红蜻蜒每天起得很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涟河里挑水,把水缸挑满了,她就站在窗前,朝对岸看。她看着小谭先生走上大堤,小小的影子轻快地掠过一棵棵树,大树,小树,槐花,桃花。小潭先生朝渡口走来,河风吹起他的衣角,显得很清瘦也很利落。小谭先生上了渡船时,红蜻蜒的心会紧张,有时是因为浪太大,船晃得厉害,有时是因为小谭先生的目光朝着她的窗口。小谭先生下了渡船,上了坡,一步一步走上来,红蜻蜒就笑微微的,好像小谭先生是奔她而来的。但是,很快她又失望了,小谭先生从她小屋前经过,从来不看一下她的小屋。她又转到另一个窗口,这下她只看到小谭先生的后背。她想小谭先生要是回头看一下多好,但是他从来没回过头。
小谭先生是河西人,在河东的学校做民办教师。红蜻蜒出嫁前,有个好姐妹给她和小谭先生牵过线。当时,见面的地点就在渡口。两个人都喜欢对方,但是,因家人的反对,没有成亲。红蜻蜒早就结婚了,小谭先生还是单身。
那天,临散集时,红蜻蜒却看见小谭先生牵着一头才成年的水牛往渡口走。红蜻蜒想:小谭先生不教书了?
下一个逢集,红蜻蜒又看见了小谭先生。红蜻蜒问他:“你不教书了,老来行里?”小谭先生说:“教呢,把牛牵来卖了。”红蜻蜒还想和他说说话,小谭先生就走了。
红蜻蜒感觉小谭先生瘦多了,头发也乱了,走路有些跌跌撞撞的。红蜻蜒想刚买的牛又牵来卖,肯定是做贩牛的生意了,又教书又贩牛真是难为他了。
一天晚上,红蜻蜒已经睡了,听见敲门声。
拉开门,小谭先生一头就撞进来了。
原来,小谭先生上回牵的牛让涟城北一个老头在宝滩买后,回去没两天就死了,媳妇和儿子一抱怨,老头喝药自尽了。
红蜻蜒一惊,说:“哪能这么巧,不会是你卖的那头牛。”
小谭先生说:“肯定是的,我那头牛一买回去就不吃草,我叫来兽医,兽医说是水肿病,一时治不好,没几天怕就不行了,我一吓就卖了。这些天,我难受,我又不敢说出来。”
红蜻蜒给他倒了一碗水,说:“你喝口水,慢慢说。”
小谭先生喝了一口水,还是难受:“我想死,我没有说话的人。”
红蜻蜒说:“看你说的,我不是在和你说话吗?”
小谭先生点点头,又摇摇头,泪水掉了下来:“我跟你说了也没用,我只想死。”
红蜻蜒一惊,不知怎么安慰他了。
第二天,红蜻蜒没见小谭先生从渡船上过来。红蜻蜒急了,一打听,说小谭先生请了病假。红蜻蜒这下慌了,又没主意,她知道小谭先生为什么病了。
红蜻蜒想来想去,想起常常给人治些邪病的肖奶奶。
红蜻蜒对肖奶奶说:“要是有人做错了事,心里后悔,得了病,怎么办?”
肖奶奶说:“叫他去佛主那烧个香,认个错。人身上的衣裳要是脏了,洗干净了穿着才舒坦,人做错了事就像衣裳脏了一样,要把灰洗了,到佛主那认错就和洗灰一样,灰洗了,心里就好了。”
红蜻蜒点着头,心里亮起来了。
红蜻蜒到了小谭先生家,就见他家还是三间老式的瓦房,低低的檐口长满了青草。他家的邻居有楼房有平房,又新又美,气派得很。
小谭先生的老妈妈一边带着红蜻蜒到了儿子床头一边叹道:“唉,这孩子,又教书又种地,累呀!”小谭先生一见红蜻蜓就坐起来了。
红蜻蜒说:“我来,是叫你明天和我去能仁寺,我们给佛主烧个香,说说心里话,好不好?”
小谭先生说:“好,我听你的。”
红蜻蜒心里一阵暖和,他知道自己为什么来看他的!
坐了一会儿,小谭先生又说:“你来了,我感觉有些好了。”
红蜻蜒就笑了:“瞎说的吧?我又不是佛主。”
红蜻蜒回到船上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船慢慢地向前走着,她看见自己的影子,像一座小小的佛塔,跟着渡船走。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红蜻蜒用自己的爱“渡”了小谭先生,这种“渡”虽然是用波澜不惊的笔墨表现的,却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B.小说尝试在故事中摆脱俗套的情感纷争,让男女之间的爱情升华为另一种境界,同时也尝试探究人性的深邃感、丰富性。
C.邻村的老头因买了小谭老师卖的病牛,不堪媳妇、儿子抱怨,喝酒自尽。小谭老师先是自责,后用佛主自欺欺人,虚伪。
D.小谭老师是民办教师,仅靠教书很难养家糊口,无奈想贩牛以补家用,却又因为没有经验而铸成大错,作者对他十分同情。
【小题2】小说中的红蜻蜒有哪些性格特点?试简要分析。
【小题3】简要分析小谭先生“卖牛”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省点电吧,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泡,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事情。

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仿佛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的女主人公形象,尤其是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展示了卢娜丰富的内心世界。
B.小说三次写到卢娜流泪的细节,第一次是因为接到文化局的电话后为书店有了转机喜极而泣,第二次是感动于自己的坚守和执着,第三次则是被丈夫支持自己的话而感到。
C.明光书店可以看成众多民营书店的缩影,全文通过写明光书店生意萧条,处境艰难,旨在表现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实体书店和卖书人的困境,发人深思 。
D.“‘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小说结尾含蓄蕴藉,“通体透亮”不仅写出了卢娜明朗的心灵世界,也暗示着书店的美好前景。
【小题2】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主人公卢娜在困境中坚守的原因。
【小题3】小说标题“把灯光调亮”意味深长,请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刀锋战士

衡德宏

余波是一位八路军战士,原本负责反战同盟中日军士兵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这天接到命令,赶到日寇盘距的城市,从事地下工作。余波虽然更希望在正面战场上狠狠杀敌,但他知道情报工作同样重要,于是愉快地脱下军装,化名为“剃刀”,从此成为一名时时刻刻行走在刀锋上的情报人员。

这天余波接收到密电码:明日午后两点,在灵应禅寺大雄宝殿与我党地下人员接头,他叫“深谷”,你的任务是取回“深谷”手中的重要情报。

第二天午后两点,大雄宝殿里香烟缭绕,木鱼声诵经声不绝于耳,香客们人头攒动。这里热闹又不失幽静,倒是接头的好地方。化妆成香客的余波正想着,忽然一丝若有若无的危险气息隐隐飘来,心头顿时一凛!敏锐的第六感曾无数次帮助他涉险过关,难道现在……

就在这时,佛祖面前的蒲团上跪下一人。那是个精瘦的中年人,他声音不高也不低地虔诚祈祷:“佛祖啊,我外婆病了,外公也病了,求求佛祖保佑他们吧!”

来不及多考虑了,余波当即在中年男人旁边的蒲团上跪下,并不看那人一眼,面对佛祖祈祷的声音同样不高也不低,刚好让他听到:“佛祖啊,我家猪病了,牛也病了,求求佛祖保佑它们吧!”

余波祈祷完头也不回,掉头就走,一直走到一间幽静无人的偏殿内。不出所料,那精瘦的中年人跟了进来,因为刚才两人的祈祷词即为接头暗语。男人伸出手说:“我是深谷!”

余波一把握住对方的手,用力握了握,心里一阵发烫。可现在不是诉说的时候,只回应了一句:“我是剃刀。情报呢?”

深谷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显然在这遇到同志同样令他兴奋,但他摇摇头,低声说:“情报在我身上,但不能交给你,我得亲手交给你的上线。这是刚刚接到的命令,因为队伍中出现了叛徒,上级指示必须减少传递环节!事关重大,绝不能耽搁,请立即带我去!”

难怪刚才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余波说道:“行,跟我来!”

余波当即就往外走,身后深谷不远不近地跟着。当来到大雄宝殿外空旷的,大院里时,刚才那种危险的第六感再次袭来,并且压迫感极强。余波蹲下身佯装系鞋带,眼波一扫,四面八方有几个精干的人正从香客中慢慢逼近。再猛一回头,正看到深谷跟在后面,一脸的深不可测,但没有紧张之色。两人眼光一触即分。

此时余波身边全是香客,电光火石间,突然一声脆响,随即有人大叫一声,人多声杂,也不知叫的什么,但余波看到那几个精干的人忽然趴到了地上,动作迅捷,绝对训练有素!

余波的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但转瞬即逝,忙迈步来到寺庙外。身后深谷还是不远不近地跟着,余波不用看也知道,深谷的身后依旧跟着那几个精干的人。

这时恰好有个卖零食的小贩打眼前经过,余波忙叫住他,掏钱买了一包花生。刚走两步,回头一瞧,那可怜的小贩已被两人一把拖到了旁边,这两人正是跟踪者,而深谷恍若未见。

余波继续往前走,领着深谷左一弯右一绕的,其间到一家书店买了一本书,还叫住一个卖香烟的小贩买了一包烟,不用说书店老板伙计和卖香烟的小贩也被身后跟踪的人严加审讯一番,他们这是怀疑那三位做生意的是余波的同伙,怕余波借机传递情报。不过余波知道,他们肯定一无所获。

在一座破旧的四合院前,余波终于停下了脚步,再一回头,示意深谷稍停一下再进来,而不远处跟踪的人一闪即逝。然后余波推开门走了进去。

过了片刻深谷不见余波出来叫他,忙大步进去,却见偌大的院子内空无一人。这时身后一直跟着的人冲了进来,四下一搜,不好,还有一个小小的后门,余波人不见了。

几个人一起惊叫起来,他们说的竟是日语!刚要冲出那个后门追余波,“轰”的一声,脚下突然惊天动地般爆炸起来……

在一处秘密场所,上级问余波:“剃刀同志,我们从另一条暗线得知,正如你所料,叛变的正是深谷,你是怎么知道的?”

余波说:“当我在大雄宝殿外觉察到有人跟踪时,意外发现深谷一点也不意外,我就知道不妙,但还不能确定,说不定那些人还是我们的同志。就在这时香客中估计有调皮的小孩燃着了一个鞭炮,我灵机一动,大喊了一声‘卧倒’。香客们倒是纹丝不动,可跟踪的人趴下一大片,我这时才确定他们是日本特工,深谷有问题。”

上级听了有些不解:“为什么可以确定?”

余波一笑:“因为我是用日语喊的,不要忘了我曾在反战同盟中工作过。”

上级一脸赞许,余波继续说:“而当我在路上先后买了零食、书本和一包烟后,我注意到这三个生意人全被日本特务拖到一旁严加审讯,其间身后的深谷对这一切视若未见,这不是一名我党地下工作者应有的反应。这下终于可以确认,他叛变了,日本特工是他带来的。”

上级点点头,继续问道:“那你又是怎么通知同志们设下埋伏的?”

余波说:“那三个生意人中的一个确实是我们的同志,当我买东西时,我把钞票折叠了四个角给他,这就意味着我遇到了危险,并将去那个我们早就约定好的四合院。他收到钞票后明白了我的意思,再发出信号通知他的下线,一个手势就足够了,他们再火速埋下炸药,并伺机引爆。”

余波最后说:“我不能说出那三个生意人中哪一位是我们的同志,这是纪律。”

上级吐口气,感慨地说:“是啊,在鬼子的心脏里,有多少我们的同志日日夜夜行走在刀锋上啊!我们要向跟你一样无畏的刀锋战士,致敬!”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余波的介绍,既点明了他的身份,也为下文写他用日语喊出“卧倒”的情节埋下伏笔,可谓别具匠心。
B.“余波一把握住对方的手,用力握了握,心里一阵发烫”,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余波在敌占区见到同志时的兴奋。
C.小说主要用旁观者视角讲故事,但也有视角的转换。“深谷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显然在这遇到同志同样令他兴奋”,就是亲历者余波的视角。
D.小说最后设置余波不说出三个生意人中哪一位是我们的同志的情节,目的是表明在恐怖弥漫的环境中,上级也不能完全信任。
【小题2】请简要概括余波形象的主要特点。
【小题3】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三处画线句子中的“危险”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书

刘立勤

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到县中门口遛遛。那里有一个书摊,我喜欢看书摊上有没有我喜欢的书,也喜欢和卖书的老李拉呱几句闲话。

老李好像是陕北人,亦或是山东人,我记不清了,只记得老李是邮电局的职工,说着一口外地话。几十年都没有改变他的乡音,几十年也没有改变他的行当。几十年里,他都用那外地话卖着从外地进来的花花绿绿的书。

老李卖的书主要是文学书籍和期刊杂志,什么挣钱就卖什么。从他书摊杂志的多寡,能够看出书籍的流行。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书籍一统天下,间杂着一些娱乐杂志;世纪交替前后,文学屈居第二,《家庭》《读者》等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故事类的杂志书籍又占领了大部分的地方,娱乐类书籍又靠了边。

认识老李的时候,我刚刚在一个乡村小学当代课教师。那时候穷呀,记得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一十三块五毛钱,可我却喜欢读书。一年总有几个周末,我会骑着自行车专门到县城买书。

那时候县城不大,却有十多家卖书的。有的是书报亭,有的是店铺,只有老李在县中门口摆了一个书摊。别人家的书大多高高的挂在墙上让人仰望,只有他的书摆在那里让人挑选阅读。不过,老李很忙,在他那里买书的人很多。

老李进的图书很多,杂志也很全,我在翻阅那些图书时,忍不住圪蹴在他的书摊前看起来,忙碌的他也不催促,偶尔还会把自己的小凳子让我坐着看。坐着看书的感觉真好,就像饥饿的汉子走进了免费的餐厅,大快朵颐而不知羞惭。

太阳终归要西下,我也终归要回家。专程进城为了买书,而我又没有多少钱,每次只能买上三五本书。常常是把书拿在手上,才发现钱不够。正在尴尬之际,老李操着重重外地腔说,你先拿走吧,下次来了再补上。其实,老李并不认识我,我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来,看看他信任的目光,我不敢辜负他的好意,还是把把书拿走了。路上,我听说老李卖书挣了不少钱,还买了单元楼。我默默的期盼老李挣更多的钱,卖更多的书,我有读更多好书的机会。

然而好景不长。不几年,我也来到县城工作,县城繁华了许多,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城里的书摊已经所剩无几了。书店萎缩了,原来的报刊亭全部拆除,原来卖书的门市部要么改行卖烟酒,要么卖时装,有的甚至改作了发廊,有的改卖教辅资料,专门卖杂志和文艺书籍的书摊只有老李一家。老李的书摊算得上是县城里一道风景了。

我以为老李的生意会好起来,可老李说生意越发的难了。老李本来的书摊有两张钢丝床,现在只有一张床了,文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娱乐杂志也江河日下,只有《读者》《故事会》还在勉力维持。熟悉的成人越来越少,主要客户是一些上学的孩子。老李显得很清闲,常常是茫然地看着街上忙忙碌碌的行人。

我也很少掏钱买书了。上班下班的时候,习惯性喜欢到老李的书摊看看,喜欢和老李说说闲话。遇上喜欢的杂志也买一本两本,老李善解人意地说,看完了就放我这里寄卖,又给了我一个看白书的机会。

生意真的很清淡。有时候一连几天还不见老李的书摊。问及原因,老李说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城管让他把书摊收起来。老李的书摊没有占道,他不明白领导为什么不准他摆书摊,我也说不明白。领导来了,他把书摊搬走了;领导走了,城管又默许他把书摊摆了出来。他们互相理解着各自的不易。

老李日渐的老了,老李的老伴儿也去世了,老李的孩子去了很远的地方。老李乌黑的头发变白了,挺直的腰板也佝偻了下来。老李的书摊还在坚守,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买书看。偶尔谈起上世纪八十年书摊的兴盛,老李一边喘一边说,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不读书了?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老李进的书越来越少,有些很好的杂志干脆也不订了。老李吃饭的时候,书摊放心的摆在那里,也没有人去拿他的书。

记不得多久没有读书了,也忘记了老李和他的书摊。忽然想起去看看老李,老李的书摊也不见了。问及熟悉的朋友,说是老李病了。期盼着老李的病能好起来,期盼着老李的书摊再摆起了。期盼了一个冬天,期盼了一个春天,也不见老李好起来,心中就有了不安。

后来,听说老李死了。听说老李死前把他的房子卖了一大笔钱,为县中捐献了一间图书室。我不知道老李的图书室里有多少读者,却看见老李摆书摊的地方变成卖撸串的摊子了,小摊前等待吃撸串的客人站成长长的队伍。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特别强调“几十年”既交代了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周期,也强调了老李卖书坚持了几十年。
B.老李卖的书主要是文学书籍和期刊杂志,什么挣钱就卖什么。说明卖书是老李的职业,赚钱是老李的主要目的。
C.我当代课教师时,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一十三块五毛钱,却常买书。来县城工作后却很少买了,说明我不爱读书了。
D.“老李的书摊算得上是县城里一道风景了。”这句说明:县城人都认可了老李和他的书摊,都喜欢来这买书或来看看。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卖书老李是怎样的人?
【小题3】老李冷清的书摊变成了撸串的摊子后客人站成长长的队,请结合文章与现实,试着对这种现象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