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弟子
聂鑫森
五十岁的梁林,再一次站在古建筑学家尚成先生的病榻前,已是枫红霜白的深秋。
三个月前,尚成因肝癌晚期而住院,他的一本二十年前的旧著《湘楚木构古建筑考订》,出版社拟重新付梓,但须补充一些平面图和剖面图。古建筑系的领导,便安排梁林去做这项工作,因为尚成曾是梁林的博士生导师。梁林高兴地答应了,放下手中为申报博导正在撰写的论文,来和先生告别。
尚成躺在病榻上,连连摇头说:“你不能去,你要埋头写好你的论文,这本旧著怎么能浪费你的时间!”
“先生,这书让许多人引颈期盼,我也正好在实地考察中重新温习,何乐而不为?”
一晃就是三个月,风餐露宿,日以继夜,梁林把该做的都做好了,他可以向先生做个交待了。此刻,他发现先生消瘦得相当厉害,双眼微闭,脸色黄如蜂蜡。
“先生,我是梁林,我回来了。”
尚成缓缓地睁开了眼睛,然后把目光投向梁林的脸。
“梁林,你回来了,辛苦了。你知道不?你一走就是三个月,把申请博导的时间错过了,我心不安啊。”
“先生,这不要紧,我还年轻,下次吧。”
尚成叹了一口气,然后对护士说:“请你坐在外间的会客室里,别让任何人来打扰,我想和我的弟子说说话——我大概没有多少日子了。”
梁林的眼里忽然盈满了泪水。
“梁林,坐下吧,说一说你此行的经过。”
梁林坐下来,轻声讲述他从湖南到湖北,对先生书中所涉及的二十余处木构古建筑的考察结果及心得体会。末了,梁林说道:“先生二十年前所下的结论,现在看来是经得起推敲的……”
尚成笑了一下,但笑很快便在脸上消逝了。他使劲地摇了摇头,说:“知吾徒者,莫若其师。若只是画几张平面图和剖面图,以你之能力,顶多四十天即可,但你用了九十天,此中一定有你反复勘查反复考证的地方!”
梁林的脸猛地红了,火辣辣的。
“我早就想再到实地一趟,然后认真修改这本书。这些年总是忙,忙得抽不出身,可我的脑子里一直想着这本书,怀疑有些结论当时下得过于仓促。现在身染重疴,辗转病榻,追悔莫及!”说完,尚成便连连咳嗽。
梁林忙把病床的一端摇起来,让先生成一个半躺半倚的姿势。
“先生,安心养病要紧,这本书古建筑界早有定评的。”
“不,因为我年长,因为我是一个什么权威,大家也就不再去细究,我焉能不知?你是我的弟子,难道也为尊者讳?”
梁林低下头,嗫嚅着说:“先生,我不会的……”
尚成冷冷地扫了他一眼,说:“比如那座建于初唐的湘东大佛寺的‘释迦木塔’,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外观九层,可用空间实为五层,即‘明五暗四’,采用内外两层环状柱网,故能抵抗住各种外力的摇撼,历千年而不坍,我曾赞扬备至。但有些构件因当时缺少科学计算方法,以致上部集中荷载将个别坐斗压偏或陷入梁枋内。为防止梁枋折断,不得不在梁枋下边加支柱,这显然是应急措施,破坏了整体的结构理念,我却没有深入论及。还有鄂西文庙中的大成殿,史料记载文庙建于明洪武年间,但大成殿的建筑风格极为简洁,其斗拱权衡十分硕大,现在想来,大成殿应是五代或宋初就有的,文庙是在这个基础上扩建的,我却笼统地说它是明时所建的。”
梁林脊背后沁出汗来,先生所说的这些疑点,他都注意到了,并做了详细的考证笔记。但他不想说,因为先生正在病中。
“梁林啊,你是不会疏忽这些的,我想,你也一定有了新的发现和求证。这本书重版时,只增加你所绘的图就可以了。你的考证,可另写成一本书,作为明年申报博导的材料。记住了吗?”
梁林说:“记住了,先生。”
“你回去吧。不要老往这里跑,一心一意去做你的正事。”
梁林站起来,给先生深深地鞠了一躬,满脸泪水地走了。
十天后,尚成魂归道山。
半年后,经过重新修订和配上新图的《湘楚木构古建筑考订》面世,梁林将他的考查和论证所得,不露痕迹地添加在各章各节,书的署名仍是“尚成”。梁林在《后记》中写道:“先生于弥留之际,召弟子于病榻前,细说旧著中应当修订之处,目光炯炯,论说凿凿,我详细记之。一代学人之风范,令人感铭不已。”
申报博导的材料一直没有呈报上去,梁林毫无悔意……
【小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先生和弟子的对话为文章主体,语言平实,补充了很多梁林考察研究过程中的情节,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B.梁林“放下手中为申报博导正在撰写的论文”,并能高兴地答应了为导师旧著补充一些图表,其原因是这书让许多人引颈期盼,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C.小说开篇写“五十岁的梁林,再一次站在古建筑学家尚成先生的病榻前”,从中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叙述顺序,写发生在一对师徒之间的故事。
D.小说以“弟子”为题,讴歌了我们民族古老而伟大的薪火相传的精神,赞美了薪火相传的过程中耸立着的风骨、标举着的气节和挺拔的人格。
E. 梁林说“先生20年前所下的结论,现在看来是经得起推敲的”,表明梁林很虚伪,后文中“梁林的脸猛地红了,火辣辣的”也证明了这一点。
【小题2】小说在刻画梁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小说中的尚成先生在为人和做学问上令人敬佩和感动,结合这两方面说说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6 02:3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河谣

马金章

傍晩,燕翅湾西边的运河堤上,一对老人厮跟着。老汉在前,老太稍后,像河中的拖轮,牵引着随船。走到一棵浓荫匝地三四人扯手才能合围的古槐树下,老汉说,下午,就在这儿,俺给“申遗办”的人吼过船工号子,他们还打听你哩。

咋吼的,我听听。

老汉走到槐树下的青石凳处,从地下捡起一根手指般粗细两尺多长的柳木棍儿说,下午,我拿它当纤板。说着,将这纤板往胸前一放,弯腰弓背,随着夯夯实实的脚步声吼唱起来:

哈啰哈啰嗨哟——

两脚杵地背朝天哟。

他停下,直腰涎着脸说,那年,你磨(掌)舵,我打号,就像那歌里唱的“妹妹你坐船头……”

她夺过他手中的柳木棍儿,敲他一下:多大岁数了,还说这话?

他嘿嘿一笑,继续吼唱:

往北开嘞米粮船呦

哈啰哈罗嗨哟—

往南运嘞鱼和盐哟。

哈啰哈罗嗨哟—

……

他收了势问:咋样儿?

你自个儿评评咋样儿?豁口缺牙,跑风漏气,还好意思问。

老两口在槐树下的石凳子上坐下了。

不比当年了。当年,拉一百二十吨大船,纤工十四五个。

她拦过话头说,俺磨舵,你打号。

磨舵,还是你磨得好,你哥磨嘞不行。每到流急滩险的扭头三湾那儿,纤工一看磨舵的是你哥,扯着嗓子喊:该换磨舵的了!一换你,人人肩上的纤绳,标枪一样绷绷直;纤板,抠着胸脯肉,咯吱咯吱响。那船,蛟龙游水般昂起头,劈开逆浪,咯拱咯拱,猛往前窜。

磨舵得会识风向,辨水情。船行黄水要搁浅,清水打流好行船嘛。

哪个舵手都知道这话,可恁多人,却没揣摩透磨舵的巧劲儿。

要不是你教俺凫水,恐怕这辈子,俺也不会和船打交道。

两个老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堤下河岸的一丛丛簸箕柳,又不约而同地顺着簸箕柳,移向上游不远处的河湾。

就在这个河湾里,你学会了凫水。

起先,你古板,不教我。说啥?女人家,不兴凫水。等下辈儿,脱生成男的再说吧。

你不服,抬着板脚,死乞白赖地说:菱角样的小脚女人,河中站不稳,凫水不成。俺这脚,天也没缠过,天足嘞。

你看着俺恁大的脚,嘿嘿笑笑算是答应了。

俩老人,注目着不远处的河湾。

那时,你身轻得跟飞燕一样下水,死沉,像个秤砣往下坠。为保你安全……

她打断他的话:你将你的毛蓝长裤在水中浸湿,扎上俩裤脚,凑上你那猪拱嘴儿,鼓腮吹气,然后扎上裤腰,将个肥鼓鼓的裤子递给俺,让俺一手抓住裤腰的结,将我脖子摁在水里。可把俺憋坏了。

他哈哈地笑了:土造救生圈嘛。凭着这救生圈,你胆儿肥了,学水黏了。慢慢,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儿。你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

都是被河水逼的。说过,她脸上显出一抹惆怅。

往事令人伤怀。

过去,船家的孩子,为防止落水,腰里都拴着两只桐油浸过的葫芦当救生衣,爹娘不待见女娃,不给她拴。那年她二哥解下葫芦上岸随爹到水神庙上香,回到船上,还没顾上拴葫芦,登廒舱梯子时踩空落水身亡。事后,娘才将二哥那葫芦拴在她腰上,她不让,要学凫水。娘怼她:要想穷,玩木龙(口语,就是船)。是不是想在船上过一辈子呀?要不愿过安稳日子,你就学凫水。不久,意想不到的灾祸来临了,娘家的船,在道口镇三里湾码头装散米,几十吨的大船过十八里溜时触了河底石,仓满货重,水柱裹挟着大米,白花花喷起两三丈高。船沉了,米被冲跑了,家破了,真应了“要想穷,玩木龙”那句俗语。娘便将她送到燕翅湾的姥姥家,期望她将来找个安居岸上的好人家。

上你的当了。那时,你总耍心眼儿,诱俺:去河湾吧,学水。

甭得了便宜还卖乖。你学不会水,能当船娘?不当船娘,大运河“申遗办”的人,会将你列入运河人物?今儿个,人家会来采访你?

听了老伴儿的话,她想起那个麦收前的傍晩,他俩走向运河湾,多美的意境啊:运河白帆云,桅杆如林。风一吹,麦海金浪翻滚。因河堤不高,河里的航船,如在金色浪中游走……那时刻,她有了运河里弄潮走船的心。

老太太的目光投向运河岸边一丛丛绿烟似的簸箩柳。过去,柳从边,是一条纤工踩出的光溜溜的纤道。

她看着绿烟河柳,看着隐隐约约的纤道,想起下午“申遗办”的人采访她的情景,不由得清嗓唱起船歌:

日头出来咯窜咯窜,

大脚姑娘弄水走船……

听着听着,老汊双眼蒙了一层泪光。他摸索着,紧紧攥住了老伴儿的手。

夕阳,摇翻了一河粼粼金波。

(选自2019年8月20日《鹤壁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老太太一生经历丰富,她童年时遭灾,出嫁后学水,多年掌舵行船,不输男子,晚年被“申遗办”列入运河人物。
B.文中写到俗语“要想穷,玩木龙”,意在表现老太太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过安稳日子,不希望她像儿子一样学水。
C.文章中不少细节生动有趣,比如老太太用柳木棍敲打老汉、用裤子作救生圈等等,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画面感强。
D.文章语言平易质朴,富有地域特色,如“俺磨舵,你打号”等,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不乏意境优美的环境描写。
【小题2】本文在塑造老太太这一人物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本赏析。
【小题3】文章开头部分写老汉吼唱运河谣,结尾写老太也唱起了运河谣,这样写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本文有删改)
【小题1】分析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胡安怎样的心理。
【小题2】文中插入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末两段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小题4】小说中的绳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可作多元解读。你如何理解文中绳索的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至少写出两种象征意义。

同类题3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莲的梦
张全友
从屋内出来,马莲有点蔫,像秋后的茄子。
她走过院里的篱笆,拉开猪圈门,心疼地把大花抱在怀里,又放下,再抱起来。心里说:你这小东西,可得给我刚强些。想到“刚强”这俩字,马莲的心动了一下。一股酸辛的滋味,莫名地涌上鼻子口眼窝。大花真是争气,竟然踉跄地站了起来。大花似乎在对她说:你不要担心,我不会死,我要好好地再活几个月,等把身上的肉膘长够,也就对得起你了。
马莲眼前一亮,笑了。
她到底没有挡住那股酸,哗的一下,就泛滥出许多。
还是在娘家的时候,马莲有个弟弟,人家天生学习好,她不好,爹娘就叫弟弟去读书,让她养猪。那一年,她才十四岁,瘦得像一根细细的麻秆儿,裤腿被风一吹,仿佛一面旗。背上背个草篓子,远远从后边看,就像一步一步往前移动的辘轳,根本看不着她的身子。每天,除了给自家的谷地薅秧苗,她还要从山上打两大篓子的猪草。背回来,喂她的那些猪。
那时候,马莲已经开始喜欢她的那些肉嘟嘟的猪了。后来,弟弟考上大学,家里没啥收入,他去上学的大半儿开销,还是马莲养猪的钱。再往后,马莲也开始慢慢地长高,苗条细秆儿的。还是那个老来她家买猪的临县人,看对了她,就和她爹背地里鼓捣,鼓捣了几个来去,就把她给鼓捣到了吴家窑,给那个人做了儿媳妇。
马莲做了吴家窑村的媳妇后,就开始相信命这个东西。不是吗?进了男方的门,马莲才知道,这个男人,原来是个有毛病的人,医生说是淋巴神经什么症,马莲搞不懂这个。反正是,这男人不顶用,干活没力气,养家糊口就靠她。
马莲喂下了十头猪。她想用卖下这些猪的钱,给男人治病。不管怎么说,凡人和事,既然让你遇到了,你就得承担起来。马莲这样嘱咐自己。
男人已经不能自己行动。马莲要背他走几里路去车站。那天是个大风天,马莲背着枯瘦的男人,走一会,歇一会,满头大汗的。男人说:还是不去了。马莲说:为什么不去?男人说:我想,去也是白去,人财两空,不如把钱留着,给你跟孩子用。马莲说:钱是人挣的,没了再挣,我还能养猪,人没了,就再挣不来了。男人不再说什么,伏在马莲的背上,落了不少泪,和马莲颈项上的汗,混到一起。
马莲并不觉得委屈,那会儿,小志刚已经六岁,为了这个小人儿,马莲已经没有余地回头了。她要救活她的男人,她给医生下跪,也去佛殿敬香。后来,她男人还是走了。马莲哭过了几天。马莲很会往开了想,她要适应这个现实,就开始送小志刚去读书。她一路嘱咐他:你甭像娘这样笨,要学舅舅的聪明伶俐,将来离开吴家窑,也去很远的城市读大学。
邻居家的母猪下了一窝小猪崽。马莲过去借东西,赶巧了,看到了那些小花猪。邻居看着她留恋这些猪崽的神色,想想,这个女人,男人刚刚死了,留下孤儿寡母的,也确实不容易,猪崽卖谁都是卖,就和马莲说:你要是想养几个,就从我圈里捉吧。马莲高兴得摇着身子,脸上却不好意思起来:可是眼下,还给不了你的猪崽钱。邻居说:看你说的,四五个月头上,不就卖了吗,那个时候再还也不迟。
马莲高兴得不得了,回家找下一条口袋,一下就把人家五个带花的小猪崽,给捉回了自己家。马莲把猪圈的地好好地洗,好好地消毒。等猪圈干了,马莲才把它们一个一个放进去。做完了这些,就给它们熬粥喝。再下来,就去山上挖猪草。
那一晚,马莲还做了个好梦:小志刚也和他舅舅一样,考到大学了。马莲在村里请了几桌,热闹了整整一天。小志刚考上大学,成了城里人,领回来一个城里的姑娘。姑娘懂礼貌,说:妈你辛苦了,喂猪累,你以后就不要再去喂猪了,有我们什么,就有你什么。马莲说:那可不行,我一个能走能动的人,不能给你们添麻烦。说到这里,马莲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猪还没有喂呢。她来到猪窝,一看却少了她的大花。她拼命地大喊:大花……
娘,你怎么了?
马莲被小志刚摇醒,环顾了一下四周:没什么,娘做了一个好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莲想到“刚强”俩字就心酸,这是为大花的病感到伤心,连眼泪都流出来了。
B.马莲十四岁起就参加繁重的劳动,作者对这个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读来令人同情。
C.马莲的父母有着浓重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不送马莲读书,还包办马莲的婚姻大事。
D.马莲被包办嫁了个身体有毛病的男人,不到几年就成了寡妇,这说明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
【小题2】小说中马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马莲与丈夫的婚姻是被包办的,是没有感情基础的,而作品描写马莲背丈夫去车站的对话却饱含深情,不合常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琴声中的玫瑰

①钢琴是乐器中的贵族,弹钢琴的人也应该是高贵而优雅的。邻家女孩小雪的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平静淡雅的微笑,仿佛生活在清澄的和弦与悠扬的旋律之中,远离滚滚红尘的纷扰喧器。

③“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看到小雪,你就会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常常能听到如水的琴声悠然的响起,时而舒缓如流泉,时而急越如飞瀑,时而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这是一种洁净的琴声,载着人的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精神的玫瑰。

④小雪学琴的费用很贵,一小时30元。一个月下来,要花去母亲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小雪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总是用悦耳的琴声催开母亲的笑靥。她最渴望的,是尽快拿到钢琴等级证书。然而在我陪小雪去填报考试定级表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叫住了她,善意地让她把指导教师的名字换成自己的,“这可是关系到你能否过级的大事。”那位评委语重心长地说。

⑤小雪的脸刷地红了,咬着嘴唇低下了头,细声细语地说:“我回家和妈妈商量一下。”“你妈妈会明白的。”那位评委暧昧地笑了笑。

⑥那一晚,小雪弹的尽是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曲,喑哑嘈杂,令在另一间房内的我也莫名地烦躁。

⑦小雪还是没有把指导老师的名字改过来。考试那天,那位评委一脸掩不住的惋惜:“她是很有希望过级的……”小雪的母亲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告诉女儿,上台演奏的时候要沉着、冷静。

⑧小雪上台的时候,评委席上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显得很平静,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考场内的每一处空间。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评委席上又一次掠过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位评委悄悄走到小雪的母亲身边,小声地说,现在改变指导老师的名字还来得及。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但还是婉言谢绝了。那位评委叹了口气,遗憾地摇了摇头。

⑨小雪后来告诉我,当她妈妈听到要改指导教师姓名的事后,只是淡淡说了句:女儿,你要活在你洁净不染尘埃的琴声中,懂吗?

⑩小雪终于没有通过考试。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依然有琴声悠然而起,也依然是那般的清纯、洁净。她虽然没有拿到钢琴等级证书,却拥有了精神的玫瑰。她又让我想起了那句话——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
A.小说的标题“琴声中的玫瑰”中“玫瑰”与开篇“高贵而优雅”相照应,主要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小雪的琴声是所有钢琴声中最好听的。
B.第⑦段中母亲没说什么,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也暗示了母亲拂去了滚滚红尘中的污染,而且以这种从容不迫的动作做出表率,和后面婉言谢绝相照应。
C.文中两处画横线处写到琴声,都运用了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琴声的清脆悦耳、细腻温柔、婉转多变和神奇美妙的特点。
D.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小小的骚动”,这两次“骚动”的原因不相同,第一次是因为小雪与众不同的淑女形象,第二次是因为小雪不同凡响的琴艺。
E.小说语言优美生动;结尾小雪没有通过考级,可以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社会的阴暗面的批判,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多次提及或描写音乐,请归纳说出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小题3】请举例分析说明小雪是怎样的一个人?
【小题4】请从音乐艺术、小雪及其母亲三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从小说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室。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小题1】结合文意,说说文中加点的两个“忙”字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小题2】贾府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其环境有什么特点?请结合选文作分析。
【小题3】选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