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①不再生冷的微风,从一沟沟屋檐上抚摸而来,又在村前屋后刮瘦的杨柳枝条间游走,收拾着残冬腊月散落的枯枝败叶,而后又不停地向前搜索。这风,仿佛村姑手上的木梳,轻盈地把乡村蓬乱的鬓发梳理得柔顺而舒畅起来。这时候,人们也明显感觉到白昼在一天天增长。哦,春天来了!
②瞧!身着绿衫的春姑娘仿佛从天空与大地的交界处轻盈地走来,她带来的绿色的风,染绿了山,染绿了水,也染绿了起起伏伏的天涯路。田垄港汊间,残冬凝结的腐败气息消然融化,渐行渐远。几只不知名的鸟,轻轻地从天空飞过,身影如一朵朵花绽放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中,偶尔几声清丽的鸣叫跌落在大地上,溅起一片寂寞,一片空旷,吵醒了浓睡而灰暗天空,也唤醒了小草的梦。田埂上、溪头边,一片片、一簇簇绿紫相间的小草己破土而出。一场春雨打湿了屋檐下吊了一冬的干椒蒜头。渐渐的,太阳也变得暖和起来。那透亮的是披挂在毛茸茸的草尖上的清露;赤条条的枝丫上的绿色便是苞芽在骨节间吐绽。小狗也欢快起来,满院子围着小朋友们乱蹦乱跳。小鸡、小鸭在窝里“叽叽嗄嗄”乱叫,似乎在等着它们的小主人放学回来。暖阳和春雨就像两个赛手,你一程我一程地往前赶。受到滋润的万物,一个劲地摇旗呐喊。
③早些时候,父亲参军在外,家里的农活便落到母亲一人身上。每年二月,母亲便开始整理家里的农具。锄头、铁锹、犁耙、鸡公车等耗力大的有时就叫我叔叔来帮忙,自己便把粪箕、竹扁担、草锄,翻捡出来,掸除灰尘,而后开始盘算一年的农活安排。捡粪、浸种、秧田、耕田、栽禾,到了夏季还要栽油莱、种棉花,一年下来,便是她一生的缩影。二月,看似无所事事,在乡村,一年的希望也就在二月埋下了伏笔。那个时候,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母亲都喜欢扛起磨得发亮的锄头,很勤快地往田畈走,不仅是看秧苗的长势,也修缺补漏。有时,锄掉些小草,看看菜畦,抓几只小虫。有时,边任由着牛儿喝水,边去扒那油莱地里的栏粪,疏浚田边的流水沟。这些,都是在母亲不经意间完成的。二月,真正的农事还没到来,但什么事都得慢慢地向主题靠拢,你看那日头,也是在寒意渐消的云层里,学会了放快节拍,才把晴朗的日子拉长的。
④奶奶从不放弃房前后的瓜墩在她心目中的位置,是它让奶奶的残年多了等待。去年的瓜藤,干枯得只剩下轻飘的筋丝,挺过了狂风的横扫,依然贴在二月的土地上,不愿离去,断断续续中,极力表现出生命旺盛时期的姿态。奶奶一墩墩地深翻,埋肥。奶奶说瓜藤去年结的南瓜冬瓜,大又多,一家人吃不完。奶奶说这话时,去年留来的瓜子正怀孕在苗床里。
⑤乡村的二月,一切都从残枝败叶中向着自然的常态而来,没有逆转,无法阻拦。上古歌谣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我读出这是先民对世间万物各行其道,一步步走进生命怀抱的诉求。时令中降临的二月,便是对这一愿景淋漓尽致地展示的开始吧!
⑥乡村的二月里浓淡相宜的色彩,尽染了田野的空旷,融解了的土壤,弥散着沁人心脾的气息,它的水嫩、多汁、清新、轻灵、芬芳,是一年中令我最留恋的时节。“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透过轻薄的雨帘,我的眼前分明展开了一幅画卷,那是二月乡间的闹春图。
【小题1】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抚摸”的表达效果。
【小题2】第②段从多种角度描写了春天到来的景象。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第④段与第③段的内容有相似之处,第④段有些多余。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明理由。
【小题4】第⑥段“闹春图”中的“闹”字内涵丰富。试结合全文内容,对其进行分析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