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莲的梦
张全友
从屋内出来,马莲有点蔫,像秋后的茄子。
她走过院里的篱笆,拉开猪圈门,心疼地把大花抱在怀里,又放下,再抱起来。心里说:你这小东西,可得给我刚强些。想到“刚强”这俩字,马莲的心动了一下。一股酸辛的滋味,莫名地涌上鼻子口眼窝。大花真是争气,竟然踉跄地站了起来。大花似乎在对她说:你不要担心,我不会死,我要好好地再活几个月,等把身上的肉膘长够,也就对得起你了。
马莲眼前一亮,笑了。
她到底没有挡住那股酸,哗的一下,就泛滥出许多。
还是在娘家的时候,马莲有个弟弟,人家天生学习好,她不好,爹娘就叫弟弟去读书,让她养猪。那一年,她才十四岁,瘦得像一根细细的麻秆儿,裤腿被风一吹,仿佛一面旗。背上背个草篓子,远远从后边看,就像一步一步往前移动的辘轳,根本看不着她的身子。每天,除了给自家的谷地薅秧苗,她还要从山上打两大篓子的猪草。背回来,喂她的那些猪。
那时候,马莲已经开始喜欢她的那些肉嘟嘟的猪了。后来,弟弟考上大学,家里没啥收入,他去上学的大半儿开销,还是马莲养猪的钱。再往后,马莲也开始慢慢地长高,苗条细秆儿的。还是那个老来她家买猪的临县人,看对了她,就和她爹背地里鼓捣,鼓捣了几个来去,就把她给鼓捣到了吴家窑,给那个人做了儿媳妇。
马莲做了吴家窑村的媳妇后,就开始相信命这个东西。不是吗?进了男方的门,马莲才知道,这个男人,原来是个有毛病的人,医生说是淋巴神经什么症,马莲搞不懂这个。反正是,这男人不顶用,干活没力气,养家糊口就靠她。
马莲喂下了十头猪。她想用卖下这些猪的钱,给男人治病。不管怎么说,凡人和事,既然让你遇到了,你就得承担起来。马莲这样嘱咐自己。
男人已经不能自己行动。马莲要背他走几里路去车站。那天是个大风天,马莲背着枯瘦的男人,走一会,歇一会,满头大汗的。男人说:还是不去了。马莲说:为什么不去?男人说:我想,去也是白去,人财两空,不如把钱留着,给你跟孩子用。马莲说:钱是人挣的,没了再挣,我还能养猪,人没了,就再挣不来了。男人不再说什么,伏在马莲的背上,落了不少泪,和马莲颈项上的汗,混到一起。
马莲并不觉得委屈,那会儿,小志刚已经六岁,为了这个小人儿,马莲已经没有余地回头了。她要救活她的男人,她给医生下跪,也去佛殿敬香。后来,她男人还是走了。马莲哭过了几天。马莲很会往开了想,她要适应这个现实,就开始送小志刚去读书。她一路嘱咐他:你甭像娘这样笨,要学舅舅的聪明伶俐,将来离开吴家窑,也去很远的城市读大学。
邻居家的母猪下了一窝小猪崽。马莲过去借东西,赶巧了,看到了那些小花猪。邻居看着她留恋这些猪崽的神色,想想,这个女人,男人刚刚死了,留下孤儿寡母的,也确实不容易,猪崽卖谁都是卖,就和马莲说:你要是想养几个,就从我圈里捉吧。马莲高兴得摇着身子,脸上却不好意思起来:可是眼下,还给不了你的猪崽钱。邻居说:看你说的,四五个月头上,不就卖了吗,那个时候再还也不迟。
马莲高兴得不得了,回家找下一条口袋,一下就把人家五个带花的小猪崽,给捉回了自己家。马莲把猪圈的地好好地洗,好好地消毒。等猪圈干了,马莲才把它们一个一个放进去。做完了这些,就给它们熬粥喝。再下来,就去山上挖猪草。
那一晚,马莲还做了个好梦:小志刚也和他舅舅一样,考到大学了。马莲在村里请了几桌,热闹了整整一天。小志刚考上大学,成了城里人,领回来一个城里的姑娘。姑娘懂礼貌,说:妈你辛苦了,喂猪累,你以后就不要再去喂猪了,有我们什么,就有你什么。马莲说:那可不行,我一个能走能动的人,不能给你们添麻烦。说到这里,马莲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猪还没有喂呢。她来到猪窝,一看却少了她的大花。她拼命地大喊:大花……
娘,你怎么了?
马莲被小志刚摇醒,环顾了一下四周:没什么,娘做了一个好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莲想到“刚强”俩字就心酸,这是为大花的病感到伤心,连眼泪都流出来了。
B.马莲十四岁起就参加繁重的劳动,作者对这个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读来令人同情。
C.马莲的父母有着浓重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不送马莲读书,还包办马莲的婚姻大事。
D.马莲被包办嫁了个身体有毛病的男人,不到几年就成了寡妇,这说明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
【小题2】小说中马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马莲与丈夫的婚姻是被包办的,是没有感情基础的,而作品描写马莲背丈夫去车站的对话却饱含深情,不合常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01:3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漆器源自中国。早在史前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发现漆的神奇,并开始大量在生活器物中应用。中华先民曾在不断试错中发现漆的胶粘、防腐等功能。自禹起,在祭器上用漆作为髹饰,并进行彩绘,漆的功用开始超越了材料属性,进入到审美创造的文化之旅。

漆艺术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刻的精神追求。但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它因材料的特殊性和制作的周期性,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式微甚至缺位;而化学材料聚酯漆的广泛使用,似乎替代了人们对天然漆的认知,以致概念混淆到“漆”好像就是指“聚酯漆”,人们对天然大漆的认识甚至需要重新启蒙。

可以说,传承漆工艺、重续漆文化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文化命题。

传统漆工艺,是现代漆艺术的源头和基础。自2006年,全国各级文化部门通过非遗项目申报、非遗传承人培训等,全方位对大漆传统工艺进行保护与推广,形成了多种传承与传播的方式,如非遗传承人“师带徒”,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开展技艺教学,非遗传承人进高校学习、进修等,这些都增强了传统手艺人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感和对行业、对技艺传承的信心。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持续开展j}遗传承人研培的基础上,设立了非遗保护基金,主办了展览等系列活动,与各国、各地不同技法的传承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从漆树种植与材料应用、行业发展与工艺振兴、漆艺教学与非遗传承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传统漆工艺生产、创作、交流的学术生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们以各自的文化视角和技法实践对传统漆艺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我们从近年来的展览中可以发现不少成功实践。如湖北举办的“时序-2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福建举办的“新时代新漆境-2018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等。艺术家们在尝试运用当代艺术的策展路数,为漆艺术的当代发展探索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对漆语言回到材料本身进行实践检验,希望用国际化的视野引导和推进漆艺术的当代化进程。

当然,漆艺术在当下的重新唤醒,与水墨画的当代实验或西洋油画的中国化是迥然不同的,它不仅是在传统媒材上寻找当代表达、拓展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力,而且呈现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们从自身的学养出发,对传统艺术风格、美学思想展开的实验性探索。而这正源于这些艺术家们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博大的胸怀和恢宏的气度,指明中华文化在同世界各种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该秉持的态度和发展的基本路径。

毫无疑问,“漆”不单单是一种工艺材料,它已经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一种东方精神的传达。当代跨界艺术家对漆材质美感的认知与髹漆过程中漫长等待而升华出的对“道”的体悟,已经从艺术层面触碰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正如唐诗对“佛”与“道”的参悟,他们正日臻“脱胎换骨”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邱志军《脱胎换骨:漆艺术的当代传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漆器源自中国,漆的应用较早。漆的功用经历了利用其材料胶粘、防腐的属性到进行审美创造的过程。
B.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漆在人们生活中开始式微甚至缺位,于是人们广泛使用化学材料聚酯漆。
C.漆工艺的多种传承与传播的方式,能增强传统手艺人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感和对行业、对技艺传承的信心。
D.部分艺术家们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漆艺术传统艺术风格、美学思想展开了实验性探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了漆器和漆艺术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再介绍了传统漆艺术在当代的境况,引出后文的议论。
B.文章举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例子,举例论证了一种良性的传统漆工艺生产、创作、交流的学术生态的可能形式。
C.文章将漆艺术与水墨画、西洋油画进行对比,是为了证明当下漆艺术家们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D.文章由漆艺术的现状谈到保护推广,再谈到创新探索、中外交流等,体现出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人对漆的概念模糊不清,对天然大漆的认识没有启蒙,使漆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式微甚至缺位。
B.我国近年来的漆艺术展览,是艺术家们在尝试运用当代艺术的策展路数,为漆艺术的当代发展进行的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C.漆艺术在当下的重新唤醒与水墨画的当代实验、西洋油画的中国化不同,因而在与外国文化交流时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D.从艺术层面触碰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就会了解漆这种工艺材料,认识到它已经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一种东方精神的传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鸡汤与囚笼

羽戈

微博与微信时代的到来,我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心灵鸡汤的杀伤力。我本以为,它的受众,主要是我弟弟这样的人,初中文化,业余生活以喝酒打牌为主;不曾想它在今日中国,几乎造成通杀。以我的朋友圈为例,喜欢传播或制造心灵鸡汤的,教师、白领和学生都有。他们的面目与头脑,原本千姿百态,甚至针锋相对,但一旦受惑于心灵鸡汤,其灵魂就千篇一律的单调,甚至虚弱。

“心灵鸡汤”的起源,可追溯到1993年美国《心灵鸡汤》丛书的面市。若抛开名目,它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明朝的《菜根谭》就是。从起源和历史上讲,心灵鸡汤并非贬义,中国的《菜根谭》, 美国的《心灵鸡汤》所包含的修身与处世智慧,足够世人受用。如若视心灵鸡汤为商品,它也有自身的价值和需求,供求正当,既非强迫,亦无欺诈。因此喝点心灵鸡汤,算不上丢人。

但是,为何在今日中国,心灵鸡汤一词几乎彻底沦为贬义,即便其粉丝,也往往羞于承认他们的热爱?而同时,心灵鸡汤仍拥有巨大市场,假如它是问题产品,病源何在?

鸡汤的水平在下降。譬如那则《鹰的重生》,说鹰要活到70岁,必须在40岁那年,完成一次蜕变,即拔掉衰老的指甲、羽毛、换喙。这一过程需150天,熬过150天,才可换来此后30年的鹰击长空。故事何其励志,但却是天方夜谭,与科学完全相悖。

还有一则著名鸡汤,写一个富翁向渔夫讲述奋斗史,说:成为富翁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钓鱼、晒太阳、享受生活。渔夫笑道:原来你奋斗这些年,只是为了达到我现在的生活状态。这则鸡汤告诉世人,不要羡慕别人,幸福很简单,他人孜孜以求的生活,你正坐拥于怀而不自知呢。故事极具迷惑性,它把富翁拉到了渔夫的狭隘处境,简化了生活的可能性。

心灵鸡汤的价值在于抚慰和激励,不幸的是当下盛行的鸡汤,给人的抚慰不是包扎伤口,而是诱导你去认同,伤口是一种存在,存在即是合理。富翁与渔夫的故事就是一例。再如于丹教育国人应对雾霾:“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就要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她承认了雾霾的危害,却也证成了雾霾的合理。这样的抚慰, 简直是一种精神雾霾,比雾霾更可怕。

于丹这番话,可视为中国式心灵鸡汤的代表。多数心灵鸡汤,都是劝谕受众回归内心、反观内心, 在内心避难。反求诸己,一日三省吾身,并无问题, 问题在于,反省与审视内心,立意在于克服、战胜自己身上的种种幽暗意识,从而独立于外在世界,而非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以致与外在世界隔绝。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误人多矣, 除非把心与世界打通,此言才能成立,否则,世界那么大,心却那么小,只能承载一碗添加了罂粟壳的心灵鸡汤。

这样的抚慰之下,激励何从谈起?然而,心灵鸡汤的粉丝们,只想做心灵王国的主人,他们没有分辨是非的知识和能力,也没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行为;或者竟是不愿,而甘于饮鸩止渴。他们专以鸡汤为武器,并在内心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心灵鸡汤之毒正在于此。是的,他们以鸡汤为武器,无往不胜,但这鸡汤终也成了他们的囚笼。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许多人受惑于“心灵鸡汤”,是因为他们的灵魂单调,甚至虚弱,甘愿饮鸩止渴。
B.文章认为《菜根谭》也是心灵鸡汤,但它包含的修身与处世智慧比当下的鸡汤水平高得多。
C.《富翁和渔夫》的故事之所以极具迷惑性,是把富翁的奋斗目标等同于渔夫所处的生活状态。
D.文章用“精神雾霾”“罂粟壳”来喻称中国式的“心灵鸡汤”,意在说明这类鸡汤的危害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分析了“心灵鸡汤”受众的构成,表明论题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
B.文章选择“鹰的重生”“富翁与渔夫”两个典型例子,证明当下心灵鸡汤水平低下。
C.文章追溯心灵鸡汤的起源和历史,肯定其价值和需要,体现了立论的严谨性。
D.文章按照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心灵鸡汤的蜕变及其危害性。
【小题3】作者认为心灵鸡汤“毒”在哪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老四
牟喜文
那时,王老四就像祥林嫂一样,镇里人看见她都绕着走。
沙田屿是个三省交界的镇子,镇子不大,二百来户人家。毫不夸张地说,镇南头有人放个屁,全镇人都能闻到臭味。可就是这么个小镇子,却整天人来人往,车流不断。
王老四的父母一顺水生下四个女儿,王老四排行老四,父母一看又是女孩,就懒得给她起个好听的名,成天老四老四地叫,也是想把女娃当男娃养哩。王老四模样长得还算周正,高个,细腰,宽臀。可自打丈夫在窑上被埋,三岁的儿子被人贩子拐走后,王老四就像被施了魔法,走到哪儿呼啦一下人群就散到哪儿。
也难怪,这个女人命太硬了!
像配合镇里人似的,王老四在找了儿子两年未果后,回到沙田屿,竟再没掉过一滴眼泪。寒冬腊月,猎猎的北风卷着雪花,肆无忌惮地敲打着家家户户的窗棂,凶残、冷漠。街上,行人匆匆,就连路过的汽车都喘着沉重的粗气,呼出的白烟转瞬间就被风吞没了。
镇东头,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声响过,王老四的老四菜馆开张营业了。菜馆还算干净,八张卡桌,里里外外就王老四一个人,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
王老四真能瞎折腾,败家娘们!有人风言风语。
可不是,等她把丈夫那点抚恤金败霍光了,就更没人要了!有人幸灾乐祸。菜馆开业两个月,除了零星几个过路新手司机,还真没谁再踏进王老四的菜馆。如今,哪个司机没有自己的窝子,一来,嗲声嗲气的姑娘陪着,好茶好水好烟伺候着。临走,还给拿东西,那态度,多好。
王老四一个新来的,咋能争过那些老油条?镇上收卫生费的李大姐劝她说,老四,不行咱报停,歇业三个月,等来年春暖花开人多了再开张。
王老四惨笑了一下,说,李姐,不碍事。
李姐看王老四吧台里有一台新电脑,拍了拍,说,这家伙,真好!恐怕得好几千块吧? 王老四笑了笑,没吭声。
慢慢地,王老四的生意好了起来,可让人奇怪的是,路过的司机从别人家饭店出来,都兴高采烈的。可从王老四的饭店出来,却个个红肿着眼睛,低垂着头,满腹心事的样子。按理,吃得不开心,下次就不会再回头了,可司机不但回头,还带来了很多认识的同行。
王老四的饭店难道有啥猫腻?
那还能有啥?还是李姐站出来辟谣,还不是家常菜,就是比别人家干净点罢了。但有一样,王老四的菜馆只接待司机,其他人,一律不伺候。
乖乖,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啊,开饭店的挑客人,还是头一遭听说呢!
两年后的一个春天,阳光明媚,风吹在脸上暖暖的。
老四菜馆门前的花池子里,各色鲜花开得正旺,火红的串红,一朵朵,一串串,红得就像天边的晚霞,娇艳、任性
这时,一辆警车唰地停在了老四菜馆门口,王老四养的泰迪狗兴奋地迎上去,围着下来的人,不停地摇着尾巴。
王老四犯事了!爱凑热闹的老头老太太,呼啦一下就把王老四的菜馆和警车围得水泄不通。
一个女人和那么多司机,啧啧,咋样,这回出事了吧!
从警车上下来的,除了镇上派出所的刘所长,还有两个外地男女,其中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小女孩,几人拨开人群,快步走进老四的菜馆。
扑通一声,两个外地男女直接给王老四跪下了,说,恩人哪,谢谢您!
这是唱的哪出呀?
王老四也很激动,眼圈红红的,嘴里说,别这样,快别这样。说着,伸手去搀扶两人,可两人说啥也不起来,还让小女孩也跪下,向王老四行大礼。
刘所长笑呵呵地说,好啊,老四妹子,没想到,真没想到,网上大名鼎鼎的老四救助被拐儿童论坛的群主竟是你!更没想到,你竟然把长途司机都发动起来了!
人们这才寻思过味来,不知是谁带头鼓起掌来,一下,两下,接着连成了一片……
时光如芬河水,默默流淌。与此同时,老四菜馆扩大了规模,从平房变成了三层小楼,陆续招了二十几个服务员。一时间,热闹非凡,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铺天盖地。
这天,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了菜馆门口。从外面买菜回来的王老四和男孩四目相对,只看了一眼,她就怔在了原地……
(选自2015年《小说月刊》第八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有意设置了沙田屿这个三省交界之地,既能很好地解释这样一个小镇却是“人来人往、车流不断”的现象,也为主人公选择在这里救助被拐儿童提供了合理性。
B.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女主人公开店由冷清而兴盛,暗线是一直坚持寻找被拐的儿子,两条线索直到最后一段男孩的出现才交织在一起。
C.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大有深意,如“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铺天盖地”,暗示了主人公救助被拐儿童的行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D.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作者仿佛参与其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次要人物,他们的言行、心理都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设计。
【小题2】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合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秤匠师
李世营
冷寂了多天的孙记制秤作坊终于忙碌起来。
老匠师默默地用手钻在浸泡打磨好的秤杆上打着星花,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然后又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阳光下,秤上星花里的一个个铜丝,就成了一个个闪亮的秤星,眩射得老孙头的眼也发出熠熠的亮光。
“爹,这单生意一下可以挣万把块呢,有多少年没这样的好生意了!”约秤的小秤匠看起来很兴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老匠师仍然不作声,默默地铆着他的星花。
“忙过这单活,我想到外面看看。”小秤匠接着又说。
老匠师猜得懂小秤匠的心思:作坊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儿子早想去镇外的世界闯一闯。
老匠师依然虔诚地铆着他的星花。秤杆上的星花一旦铆差一丝一毫,整杆秤就废了,尤其是那颗定盘星,犹如杆秤的心,是杆秤的魂
小秤匠抬起头,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狡黠地看看老秤匠,也默不作声,双手依旧熟练地用“叨子”测盘星、标星花。
老匠师是镇上有名的“孙记”制秤作坊的大掌柜。据传孙氏先祖曾遇一不法粮商,欲在秤头上 玩伎俩,制作黑心的“吃客秤”谋取暴利。但孙氏先祖不为重金所惑,不被威逼所惧,甚至不惜自残双手来维护作坊的信誉。孙记制秤坊由此盛极一时,享誉周边数百里。
小镇上的商贸交流,从不用电子秤,一直沿用传统的杆秤。小镇的商户尤爱用“孙记”杆秤来做买卖,是因为孙家从不做昧良心的“吃客秤”。小镇临山依水,以种植采集山药为业,药材生意特火,火了几辈人了,老一辈们归结为一个“诚”字,以诚待商,以诚会商,以诚经商。外地客商乐意到小镇购置药材,是因为小镇的人做生意厚道,从不缺斤少两,欺诈宾客。周边的乡亲们和来往的客商信得过的,还是小镇有名的“孙记”杆秤。
不久前老街扩建,外地来的王老板,看准了小镇的商贸市场规则和人脉,更看上了“孙记”杆秤的信誉。他要在镇上建一个药材和山果批发市场,就找到了老匠师的儿子,私下商谈好久,按其提供的规格,出高于10倍的价钱订制了50杆大秤、50杆中秤、50杆小秤。
作坊内,父子二人之间仍是沉默,寂静的空气里流动的,只有打钻、铆星花和打磨的声音。
突然,沉默的老秤匠皱起了眉头,拿过一个秤杆,用“叨子”测测定盘星,然后又拿一个,接着又拿一个…… 老
老匠师在秤杆的定盘星上,发现了儿子鼓捣的“猫腻”。
老匠师的眼神瞬时变得异样地呆滞而浑浊,脸黑得吓人。他陡然站起身,用两双粗大的手,抡起身边的铁砧子,狠狠地砸了下去……
夜里,听着儿子隔壁炕上嘤嘤的哭声,炕头上的老匠师,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起身,取过好久没抽过的旱烟袋,坐在炕头,吧嗒吧嗒猛抽几口。
他看看窗外,夜空星星点点:世界这么大,明天是该让儿子出去闯一闯了!
他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巴磕巴烟嘴,起身出门。
第二天,老匠师送儿子出镇。临行,他拿出一把精致的准星秤送给儿子,告诉儿子:不管世界有多大,你能够走多远,这杆秤,都要随身带着。人有良心,秤有准星,做人,什么时候都要秤平斗满。
头天夜里,老匠师用上等的楠木连夜赶制了这杆精致的准星秤,杆秤上的两个醒目的金字:“孙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眩目,直眩得儿子的双眼泪盈盈的。
那天夜里,听着老子在院子里钻星打磨的声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儿子,半夜偷偷溜出屋子,将老匠师劈断的一百五十杆杆秤,全部扔到了小镇后山的山崖里。
(原载2016年2月25日《中老年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在曲折含蓄的故事情节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多角度地塑造了小镇里的秤匠师父子形象,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B.小说运用到叙的写法叙写了孙记杆秤世家的历史渊源、面临的新的社会现状,这些内容都加交代小说的写作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C.文中画线句表面上是在说老匠师对“星花”,尤其是定盘星的看重,实际上,巧妙暗示了为人处事要恪守诚信原则、要坚守本心的主题思想。
D.小匠师见“作坊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 便想“去镇外的世界闯一闯”, 接到制秤生意后,与王老板串通,在杆秤上做了“猫腻”, 可见他是一个重利忘义的人。
E.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夜里老匠师取出旱烟,“猛抽几口”,“ 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打磕打烟嘴。”等细节,表现出了他打定主意要让儿子出去闯一闯的果决。
【小题2】老匠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邢文中多次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写到老匠师送儿子出镇,故事情节已经完整,作者却增加了最后两段,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肉
王跃斌
王二狗那天很幸运。他到山坡上放马时,看到几个人正埋着一匹大马,在二十米开外的南坡上。这是几个日本人。有个日本人正朝着他笑。太阳光斜抹着那人的脸,王二狗甚至看得出他目光里的诡诈。这让王二狗不寒而栗。日本人在县城外建有一个军马防疫场,饲养着一百多匹日本马,两百多匹中国马。王二狗放的就是日本马。
太阳落山,王二狗立刻吆喝马群回圈。他急着要回拉古村,将日本人埋马的消息告诉给村民。那样的话,很多人当天就会吃上肥肥的马肉,都肥得过年了。
王二狗报讯走出拉古村,又急匆匆地朝军马场走去。他刚走出二三里路地,城里顺天学校的老师国兰追上他,问,二狗哥,你知不知道,日本人除了马,还养不养其它动物了,比如说牛啊,羊啊,猫啊,老鼠啊?这个……谁知道呢?王二狗回答,你想知道,我帮你打听一下。
几天后,王二狗拐上回村的土路时,突然发现情形有些异常。今天路上的行人,只有他王二狗一个。两个日本兵,都荷枪实弹,叉腿站在土路上,一左一右。右边的那人就是井上。
井上见王二狗匆匆而来,问王二狗:二狗君,这么早,你要到什么地方的去?王二狗涎起笑脸,说,我要回家。井上摇摇头说,村子的,不要回,回去好好放马。那……王二狗涎着笑脸说,那我老妈病了,还不行我回家看看啊?说完这话,他的面颊便蹿起了火星子,咝咝啦啦地响。王二狗是个实诚人,他还不习惯说谎话。井上说,村子已经发生大范围鼠疫,所有来往人等,一律不得进村。王二狗不理睬他,迈开双腿,又朝村里走去。井上却哗啦一声拉开枪栓,“呯”的一声,一颗子弹擦王二狗的左肩掠过,将王二狗的肩膀穿翻一块肉。王二狗“妈啊”一声,右手捂住左肩,撒腿就朝城里跑。城里有家国氏诊所,是镇上唯一一家能看红伤的医院。院长国中人就是国兰的父亲。
近午,国中人正陪王二狗说话,国兰打从门外走了进来。国兰背对王二狗,肃穆着脸低声对父亲说,这次鼠疫来得蹊跷,我看,这次鼠疫一定跟那匹死马有关系。国中人目光注视着北墙,缓缓地说,看来,那边派你来是有道理的。北墙的那边是北山。北山的大森林里,安扎着抗联的一个密营。
傍晚,国中人正煮玉米面糊糊粥,国兰红着眼圈走进了厨房。国中人急切地问,又有什么坏……消息?国兰压低声音说,村里已死了三百多人。
拉古村的鼠疫结束,王二狗依然在西山坡放马。这天,国兰走上山坡,王二狗说,那帮日本人真是邪门,他们不但养鸡,养兔,养猪,养羊,还养耗子,装了整整十几铁笼子。国兰朝前挪一步,眼睛盯着王二狗,一脸肃穆地说,这事儿,你千万不要再跟别人讲了,闹不好会掉脑袋的。
这天深夜,日本军马防疫场烧起了大火。天明以后,城里人纷纷传说,赵司令的抗联昨夜袭击日本人,烧毁了防疫场。
第二天午后,王二狗被带进了刑讯室。宪兵队长答应他,只要招供,就不会要他的命,王二狗哭咧咧地说,防疫场的事……我跟国老师……说过。
只隔半个小时,国兰被带进了刑讯室。宪兵队长问,我想知道,你们为什么要烧掉我们的军马场?国兰声音铿铿镪镪地说,这很简单,就是为了阻止你们用细菌武器杀害中国人,杀害苏联人,杀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混蛋!宪兵队长老羞成怒,把他们都押到后院去。后院是宪兵队的行刑场。
王二狗立即吓瘫了,国兰却紧走两步,靠近王二狗说,你不会挺起胸膛啊?王二狗头也不抬地说,我……怕死,怕死还不得死么?你给我挺直腰板。国兰突然愤怒了。她柳叶眉紧蹙,两腮喷火,训斥王二狗。可……我站不起来。国兰奋力托起王二狗的肩膀,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你站不起来,我扶着你走。
王二狗顿时泪流满面。
(选自《民族文学》2015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面颊便蹿起了火星子,咝咝啦啦地响”,“蹿起”这个动词,写出了王二狗因紧张而局促不安的样子,更为形象直观。
B.王二狗回拉古村,却被井上阻止,井上告诉他村民们都感染上了病毒,而王二狗不管不顺,非要回村,这个情节充分展现了一个东北汉子的血性。
C.王二狗头脑简单,生性懦弱。他想在日军铁蹄下当一个顺民,一匹死马的肉,就引起了他深深的渴望,不料却中了圈套,后又供出了国兰,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D.小说根据日军军马防疫所的牧马人王二狗的遭遇,正面讲述了日军一00细菌部队的故事,有效地规避了史料和历史研究方面细节的不足。
【小题2】小说中的国兰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王二狗顿时泪流满面”,你认为王二狗是为什么而流泪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