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母心   程乃珊
在张嫂把饭菜送到桌上时,周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光看那信封上的字,尽管张嫂不识字,可她也知道是乡下的儿子福生写来的。“……妈,翠琏说啥也要一架缝纫机,要不,就不上我家门!”
“你那儿子也真是,好像你这当娘的在上海享清福似的。张嫂,可别太宠着孩子,儿孙自有儿孙福。”
“我们阿平就是投胎投错了,要再差几步投到楼下二哥那儿就好了,大哥也真是,一样的亲侄子,再多保一个出国又能多用掉他几个钱呢?怪道都说美国人最小气,最不认五亲六戚。看,这下连着去了三封信都不见回信。”
妻子却插嘴了:“谁让你做事太绝,当初大哥一连来了四五封信,你就一个字也不回人家,还一本正经把信都交到领导手上。”
可话能这样说吗?五十年代那阵,谁敢沾“美国”这个边?不知怎么一来,送子女出国留学也成了件时髦事,这可真叫老周悔极了……
主人一家全出门了,屋子里出奇地静,张嫂刷洗完了碗筷,在自己那小间的铺板上躺了下来,伸伸酸疼了的腰腿。“妈,翠琏说什么也得一架缝纫机……”儿子那几句又在她耳边响了起来。她支撑起疲倦的身子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手帕包,里面十块一张的票子共十二张,还差着点呢。再说买缝纫机还得凭票,哪来的票证呢?对,去求求天天托她买菜的胡家姆妈吧,她儿子好像在商业局当什么官来着。
“来信了!”妻子在门缝边俯身拾起一封信。正是他们盼着的“u.S.A”字样的美国来信。可是,不对呀,不是大哥的手迹。寄信人是美国麻省帕克。帕克是谁?可收信人的名一字一字不差是他周某本人。信中掉下一张泛黄的照片:一个穿水手装的外国男孩和穿长衫的中国男孩。哎呀,他可记起来了,那不是小帕克,那位牧师的儿子吗?信上说帕克马上要随同一个大型旅游团来上海故地重游,只是不知童年好友周是否还在原处居住……这,是在梦里吗?老周狠狠揪了把自己头发,疼得双肩一缩,他急急叫过妻子,再三叮嘱她不许走漏风声,这份洋情意可是他独自占有的。
儿子阿平这下可绝处逢生了。
一切是意想不到的顺利。帕克在沪的三天期间,老周为他设了两次宴席,两顿饭共花了二百来元,可真叫千金买一笑。于是趁着帕克将一截海参送到嘴里美美地品尝着时,他正式向帕克提出了。可是洋人真有点不识时务,瞧帕克那几句话:“你们的大学是公费的,何必再花钱将儿子往外国送?”
“帕克先生,我们从小在一起,你应当了解,我的童年是十分黯然的,父亲没有尽心培养过我。而今我有了儿子……”老周小心地斟酌着词眼。“好吧,让我回去同我的太太商量一下,不过,”他又加了一句,“周先生,你不感到你为儿子做得太多了?‘生身的父都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是永远管教我们’,对孩子,我们不宜为他一一安排就绪,一切唯有听从主的意旨。”
不过,帕克真讲信用,不愧为做牧师的。两周后一切手续都已办妥,并出了三万元为阿平作保,可信上说实际上他只肯负担阿平六千美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些只保证阿平一年所需要的,而且阿平在毕业后两年里要把这六千美元还清。美国人真是不讲交情。当老周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张经领事签证过的护照时,他感到于世再也无所争了!
“那边的天气?”张嫂在一边怯怯地发问。
对呀,这几天忙着购物、买礼品、找裁缝,偏偏忘了那边的气候是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这个让阿平带着吧,他原先那个热水袋套已破了。”张嫂递过两个薄绒布缝制的热水袋套,细针密缝的。灯光下张嫂的眼睛红红的,她又哭过了。外间周先生正边玩弄着张嫂做的热水袋套边想想审算着还有什么事没办妥,无意间发现那两个袋套很别致,像工艺品样。他忽地灵机一动,何不多带几个让平儿也送送人结结人情?
“张嫂,有空再多做几个热水袋套,让阿平可多用一阵。”
“好,好!”张嫂满口答应着并且马上围上刚刚脱下的围身。她本来打算上胡家姆妈家将缝纫机的事再落实一下,可儿子的事再烦也比不过阿平的要紧,阿平是自个奶大的,在他走前不为他做点什么张嫂心里实在安不下来。找裁缝、买礼品、宴请宾客,钱像流水样哗哗直流,没一个月工夫,老周辛苦半辈的积蓄全完了,最后连飞机票都是东拼西凑才买下的。不过,阿平毕竞走成了。
“哦,张嫂,”周先生清清喉咙,“阿平走了,我们夫妇俩也没啥家务,你是不是也可以回去享清福啰!”为了儿子,他的钱已弄得精光,从今以后,得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把钱扣下。
张嫂愣了愣,抖动着嘴唇没说啥就回厨房了,她围裙口袋里正藏着儿子的信,儿子要求为未婚妻买块手表。
入夜了,邻家窗户依然灯火通亮,热闹非凡。据说去年那位新媳妇刚生下个儿子,举家正在庆贺呢!
(节选自作者短篇小说《父母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围绕两个家庭的故事展开,老周为了儿子能出国颇费周折,以致最后要辞去保姆;而保姆张嫂辛苦工作,但最终也不免失去为儿子买东西的工作。
B.小说通过周先生夫妻为了儿子阿平能够出国,将辛苦半辈子的积蓄全部用光这件事,歌颂了父母心的伟大,这就是中华传统的伟大的父母之爱。
C.小说安排帕克出场这个情节,意在警醒国人要正确对待子女出国留学这个问题。
D.小说是通过明暗双线结构行文的。一条是周先生一家围绕儿子出国这件事,这是明线,也是主要线索;另一条是张嫂为儿子买东西,这是小说的暗线。
E.小说通过张嫂为阿平缝制“热水袋套”这一细节,表明了张嫂是一位善良、细心、重感情的人,揭示了张嫂对自己儿子的愧疚之情。
【小题2】结合文意,理解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含义。
【小题3】小说的结尾寓意深长,请简要赏析文章的最后一段。
【小题4】张嫂为儿子,离家在外为人家做奶妈与保姆;老周夫妻为了能够让儿子出国留学,用尽了半辈子的积蓄,“从今以后,得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把钱扣下”。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中学生,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6:39: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歌谣
【俄】伊萨克·巴别尔(著) 戴骢(译)
(1)在布加基奇村宿营的时候,我摊上了一个凶狠的女房东。她是个寡妇,很穷,我砸掉了她所有贮藏室的锁,没发现一只家禽。
(2)我只得耍计谋了。有一天,我回家比平时早,太阳还没下山就到家了,让我看见了女房东正在把炉门盖到尚未灭掉的炉子上。农舍里弥漫着一股菜汤味儿,汤里不定还有肉。我闻到了肉香。于是我把左轮枪往桌上一搁,可那老娘儿们死不认账,她的脸和乌黑的手指开始抽搐,脸沉了下来,怀着恐惧,极度憎恨地看着我。要不是萨什卡·科尼亚耶夫,或者按另一个叫法:萨什卡·耶稣妨碍了我干下去的话,那就什么也救不了她,我准会叫她吓得把汤端出来。
(3)萨什卡胳肢窝里夹着手风琴,晃动着两条穿在破靴子里的优美的腿走进了屋来。
(4)“咱们来拉几曲吧,”他说道,抬起他那双撒满睡意朦胧的湛蓝的冰凌似的眼睛看着我。“咱们来拉几曲吧。”萨什卡一边说,一边坐到长凳上,拉了一段前奏。
(5)前奏是那么的沉静,仿佛是由远方传来的。不一会儿后这位哥萨克中止了前奏,蓝蓝的眼睛变得忧伤了。他投我所好,转过身去,一边拉一边唱起一首库班的歌谣。
(6)“田野的星星,”他唱了起来,“田野的星星高悬在父亲的小屋上,我母亲忧伤的手……”
(7)我喜欢这首歌谣。萨什卡知道这一点,因为是我们两人——他和我——一起在1919 年经过顿河河口支汊上的卡加利尼茨克镇时第一次听到这首歌谣的。
(8)教会我们唱这首歌谣的是个在禁渔水域偷捕的猎人。鱼群在禁渔水域产卵;鸟群,数不尽的鸟群,把这里作为栖息之所。在河口支汊内,鱼多得到了难以形容的地步,只消用勺子一舀就能舀到,甚至用手也可抓到,要是把一杆桨插进水里,桨就会笔直地竖着走,那是鱼在拥着它,将它随身带走。这情景我们亲眼目睹,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卡加利尼茨克镇旁的这片禁渔水域。历代都禁止在那里捕鱼,下这个禁令是正确的,然而1919 年在河口的支汊地带进行着残酷的战争,所以猎人雅可夫敢于当着我们的面,明目张胆地干这种违法的偷捕营生,为了笼络我们,他送给骑兵连的歌手萨什卡·耶稣一架手风琴。他还把他的歌谣教会了萨什卡,其中有不少扣人心弦的古老的谣曲。为此,我们大家都原谅了这个狡黠的猎人,因为我们需要他的歌谣,当时谁也看不到仗什么时候能打完,就萨什卡一人可以把歌声和泪水洒在我们漫长得让人生厌的征途上。征途上血迹斑斑,而歌声则飘扬在我们斑斑的血迹上。在库班和出没于绿林间的游击战中如此,在乌拉尔和高加索山区如此,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我们需要歌声,谁也看不到战争的尽头,幸而骑兵连有歌手萨什卡·耶稣,何况他还年轻,离老死还远着呢……
(9)就拿这天晚上来说也是如此,女房东在菜汤的事上蒙骗了我,我好生恼火,而萨什卡用他压得低低的、摇篮曲般的歌声,消了我的气。
(10)“田野的星星,”他唱道,“田野的星星高悬在我父亲的小屋上,我母亲忧伤的手……”
(11)我伸直身子躺在屋角发霉的草垫上,听他唱歌。幻想折裂着我的骨架子,幻想震动着我身下的烂草,透过幻想的热雨,我好不容易辨认出那个托着枯腮的有了些年纪的妇人。她低垂着被虫子螫伤的脑袋,一动不动地倚墙而立,在萨什卡没有弹唱完之前,她没有挪动一下步子。萨什卡弹唱完后,把手风琴放到一边,像长睡之后初醒那样,打了个哈欠,笑了起来,然后环顾着我们这位寡妇家徒四壁的陋屋,拂去长凳上的尘土,出去拎了桶水进屋。
(12)“你瞧,我的心肝,”女房东把背靠在门上蹭着痒,指着我对他说,“你这个长官几天前住到了我这儿,冲着我又是骂,又是跺脚,把我存东西的房间上的锁全撬开了,还拔出枪来吓唬我……真正是罪过呀——拿枪吓唬我,吓唬一个妇道人家……”
(13)她又在门上蹭了下痒后,把羊皮袄盖到儿子身上。她儿子在圣像下边一张铺着破布片的大床上打呼噜。她儿子是个哑巴孩子,脑袋浮肿,头发呈浅色,两只脚掌大得就像成年庄稼汉的脚。母亲给他擦了擦流鼻涕的鼻子,转身回到桌子跟前。
(14)“亲爱的房东太太,”萨什卡拍了拍她的肩膀对她说,“要是您乐意的话,我这就来给您唱一曲……”
(15)可那个娘们儿却装得好像没听见他的话。
(16)“我什么菜汤也没见到,”她托着腮说道,“我的菜汤远远地离开我走了;人家只知道拔出枪来威吓我,要是碰到个和善的人,倒是可以听他唱唱歌什么的,可我现在见什么都讨厌,……”
(17)她拉长声音伤心地诉着苦,一边叨咕,一边把小男孩往墙边推了推,便躺到铺着破布片的床上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红色骑兵军》,原文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全文概括“我”的形象。
【小题2】第(8)段中对河口支汊内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11)段画线句。
【小题4】文中多次提到“歌谣”,请说明“歌谣”在文章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副从城里来到乡下的麻将
余清平
你是一副麻将,产于羊城的一家高端娱乐用具公司,因此,你爱大城市,爱繁华,爱热闹。可是,事与愿违,你被帅哥买了去送给他住在乡村的父亲。
你记得那天帅哥买下你,虔诚地将你装进包里。当时,你的世界只有一个色调——黑。
等你看到阳光的时候,你却想哭,太陌生,太寂静,这是啥地方?你看看四周,没有汽车,没有霓虹灯晃到心里的七彩光亮,房子是新建的,但没装修。原来,你被送到了一个小山村。
你有了新主人,是一个老人。他虽然背驼、腰弓、头发白,但有着帅哥的影子。你眯着眼想了想,便猜到他是帅哥的父亲。这个帅哥,竟然将你当成礼物送给他乡下的老父亲。你哭你闹!你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你慢慢地学会了安静,更学会了与老人对视。
老人的眼睛有些浑浊,但你一眼就看出他那浑浊里有无限的思念和忧郁。你知道他肯定是想儿子。
老人很喜欢你,天天抱着你说,我崽是个孝顺的崽,给爸买麻将,有了麻将,日子就不难挨了。崽,你在那边好好打工,房子装修需要钱,你娶屋里(老婆)也需要钱,爸一个人过得去,别挂念爸。
这一刻,你才理解了帅哥,也原谅了他,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容易啊。
相处的时间长了,你说,我们来带点彩头吧,干玩,一点味儿也没有。
老人对你说,不能玩大的,那是赌博,就玩一二三,崽说过小玩怡情。老人开始是一个人玩,几天后,就觉得不过瘾,就对你说,这带彩的还真得四个人玩才有意思。老人一拍脑壳说,哦,那就喊郝才、老木和刘婆过来,一起玩。
老人拿着一个木炭,在桌子上边写边对你说,这里坐着的是郝才,前年就死了,享清福去了;这里坐着老木,这家伙去城里与他崽一起过了;这里是刘婆,刘婆最喜欢打麻将,以前经常去别的村子找人玩,那次不知怎么就跌倒了,就去了,现在我有了麻将,这婆子却不在了。
你看见老人的眼睛湿湿的。老人在最后一方写了一个“我”,说这方就是我。老人又在每一方放了八十块零钱,说老伙计们,八十块,够了,能输光八十块的,那你就够背的,活该。
你看着老人围着桌子转起圈来。一开始,老人玩得有滋有味,不论是谁和牌,他都很开心地笑,特别是他自己自摸时,居然常常玩得忘记吃饭。你看着也乐。有一次,老人手气太背,五十块差不多输光了。你看见老人盯着你看,脸色有些异样。老人喃喃自语,老伙计们,对不起了。
老人接连来了几次自摸。老人没笑。默然一阵,老人对你说,今天我怎么做出这种事!你看出老人很惭愧。此后,老人就不玩带彩头的了。
有几次,老人拎着你满村庄转。你知道老人是想找人玩,但就是凑不齐四个人。老人说他不能去别的村,怕像刘婆一样,让崽在外面不能安心打工。再后来,你看到老人的腰更弓了,老人就抱着你晒太阳,从日出晒到日落,从早晨坐到黄昏。有一天,老人说今天不晒太阳,要睡觉。老人拿出手机给帅哥打电话,但没人接听。老人就抱着你一起睡了。老人这一睡下,就再也没醒来。老人脸上带着微笑,你看了却痛哭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通过繁华城市和凋敝农村的对比,展现了城乡的差距,不仅照应了题目,也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B.帅哥是在城市打工的农家孩子,挣钱养家也不容易,没能把父亲接到城里,买了副麻将送给父亲表达孝心。
C.麻将刚到农村时是抱怨的,后来与老人充分接触后理解了老人,消了怨气,最后同情老人并与老人相处融洽。
D.小说通过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让人们关注以下重要问题:社会如何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如何让农村迅速脱贫致富。
【小题2】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使用第二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却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乐观和积极进取。
【小题2】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橘  子
【日本】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这种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心情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站台的廊柱一根根地从眼前掠过—— 这一切都在往车窗上刮来的煤烟之中依依不舍地向后倒去。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
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
但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
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着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迎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顿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在车上偶遇到的一件小事,使生活在阴暗现实中的“我”改变了对生活的消极态度,激发了“我”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B.小说中的贫穷乡下姑娘,由于列车员的谩骂,原该登上三等车厢的她慌里慌张地走错了车厢,让文中的“我”认为她极其愚蠢。
C.乡下姑娘艰难地想打开车窗,虽引起我的同情,但因对她印象不好,加上心情沮丧,我还是冷眼旁观,从心里希望她打不开。
D.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让“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不由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对乡下姑娘的看法也有所改变。
E.小说语言生动细腻,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深深地打动人心;乡下姑娘抛橘子的细节极具画面感,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2)“我”为什么“心情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3)小说中“乡下姑娘”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姑娘抛出橘子的细节是小说的亮点,请你结合原文谈谈这样说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酒鬼刘
汉子姓刘,嗜酒如命,人称酒鬼刘。
酒鬼刘以卖祖传的烟熏豆干为生,日子还算舒坦。可酒鬼刘吝啬得很,极少自己花钱买酒喝,白花花的大洋,拿来买酒喝,实在是糟蹋钱。酒鬼刘常常赖人家的酒喝。
只见他啃着手里的玉米棒子窜进了一家酒店,趁店主没注意,伸手就打开了酒缸的盖子,说是看有没有死老鼠。一不小心,手里的玉米棒子扑通就掉到大酒缸里去了。店主气急败坏地从酒缸里捞起玉米棒子塞到酒鬼刘手里:“滚!滚!”酒鬼刘小心地捧着那个玉米棒子一路小跑到了僻静处,将嘴贴在玉米棒子上滋滋地吸着。
完了,又啃着那个玉米棒子向下一家酒店摇摇晃晃走去。
但这回酒鬼刘没有走进酒店,就被一个人拦住了。这个人是黑三,丰盛场南山老鸭寨的团练。
黑三满脸的络腮胡须,手拍着腰间的盒子炮,一对大眼直瞪瞪地盯着酒鬼刘。
这黑三的酒量也是远近闻名,非等闲之辈。他早就憋足了劲儿想和酒鬼刘较量一下,只是没机会。今天终于撞上了。黑三拦住酒鬼刘要赌酒。
黑三说:“你赢了,这场上的酒你喝一辈子。”
酒鬼刘说:“要是输了呢?”
黑三说:“去寨上陪老子喝一辈子酒别卖豆干了!”
酒鬼刘二话不说,走进一家酒店,要两碗酒,店主不给。酒鬼刘冲黑三摊了摊手。黑三嘿嘿一笑:“两碗酒。”酒刚上来,酒鬼刘就迫不及待地喝了一碗,桌子上还有一碗,他伸手示意黑三喝。黑三也不示弱,端起来,喝了,咂咂嘴:“安逸。”随手叮地扔出—个大洋。他们一前一后走出酒店,又走进另一家酒店,同样要了两碗酒,酒鬼刘还是只喝了一碗。黑三不说话,把另一碗喝了。
酒鬼刘和黑三一家一家地往下喝。听说酒鬼刘和黑三在场上赌酒,丰盛场热闹起来,人们都往十字街涌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酒鬼刘和黑三,比赶庙会还热闹。
一连喝了五家,酒鬼刘脸不红,心不跳。他停住了脚步,看着黑三。黑三豪爽地挥了挥手:“格老子的!喝!”酒鬼刘笑了笑,又喝了一家。依旧停住脚步。黑三的脸黑下来了:“怎么?瞧不起人啊?”酒鬼刘不再理会黑三,一口气喝了十一家,边喝边用肩上的白布褂子擦汗。黑三的话开始多起来。酒鬼刘看了黑三一眼,黑三的脸成了猪肝色,大嘴一咧一咧的,不住地喘着气。又喝了两家,酒鬼刘好像也有了醉意,不住地用褂子擦着脸上的汗水。紧接着又喝了三碗,酒鬼刘的脸也开始变红了,像关公。黑三的脸上淌着大滴大滴的汗珠,眼睛直勾勾的,眼珠子仿佛要从眼眶掉出来。他上身不住地晃动,双眼失去了神采。
酒鬼刘从十字街折回来再往下一家酒店走去的时候,黑三嘴里骂了一句:“你个家伙真的凶。”
黑三输了,输得心服口服。黑三把盒子炮往桌子上一扔,说:“这丰盛场上的酒,随你喝!谁敢要钱,就问我要!”然后就歪歪斜斜地走了。
那以后酒鬼刘在镇上喝酒果然没有再付过酒钱。
黑三对酒鬼刘很客气,常常和他一起喝酒,成了很好的朋友。
后来战事日渐吃紧。那时候酒鬼刘和黑三正在十字街喝酒。酒鬼刘把酒碗一摔:“走!打鬼子去!”黑三也把碗摔得粉碎,没二话。
在队伍里,酒鬼刘和黑三形影不离。黑三对喝酒输给酒鬼刘那件事情还耿耿于怀,总是想和他再比一回,可是酒鬼刘说什么也不肯。
上台儿庄的头一天改善伙食,还可以喝酒。黑三喜出望外,非要和酒鬼刘再比一回酒。这次酒鬼刘没有拒绝,不过他要求要下赌注。兵们早就听说酒鬼刘和黑三喝酒牛,就是没有见过,这回可以大饱眼福了,纷纷下注,有的赌酒鬼刘赢,有的赌黑三赢。但是酒鬼刘的赌注是:谁赢了,明天炸鬼子坦克的任务就算谁的。
黑三说要得。
说干就干,酒鬼刘爽快地脱下军装,又解下贴身的褂子搭在肩上,和黑三赌起酒来。
结果还是黑三输了。
第二天队伍开进了台儿庄。
当鬼子的坦克嘎嘎怪叫着向阵地开来的时候,黑三把帽子摘下来摔在地上,抱起一捆手榴弹就往前冲。酒鬼刘一把抓住了他。黑三一瞪怪眼:“要干啥子?”酒鬼刘说:“昨天我赢了。”
不等黑三再说话,酒鬼刘从黑三手里抢过手榴弹,随手把他喝酒时搭在肩上的白褂子扔给黑三,笑了笑,就消失在硝烟里。
酒鬼刘炸了鬼子的坦克,可是他再也没有回来。
战斗结束后,黑三对着—个大碗,使劲儿拧着酒鬼刘那件白布褂子,他拧呀拧呀,把褂子拧成了一根麻花,然后使劲儿抖开,又拧,还是拧成一根麻花。
兵们看见有水从那白色的褂子中溢出来,四周顿时飘满了酒香
黑三举着碗,将那一碗酒缓缓倒在地上,泪水从他的脸上滑落下来:“好家伙,你骗了我!”
从此以后,黑三再也没有喝过酒。
(选自刘学兵《酒鬼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用详细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了酒鬼刘这个市井中的小人物形象。
B.酒鬼刘原是一个十分吝啬自私游闲好事的街头混混,在黑三的引领下,迅速成长为一名抗日勇士。
C.黑三作为配角,他既是情节的推动者,又是事件的见证者,他的出场,更加丰满升华了酒鬼刘这个人物形象。
D.小说详略得当,工于细节,句式长短交互,语意隽永,末句完全是从酒力智力勇力方面表明黑三彻底服输。
E. 标题既通俗随性,又暗含了嗜酒机灵之意,还有似贬实褒之功。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语段“兵们看见有水从那白色的褂子中溢出来,四周顿时飘满了酒香”的理解。
【小题3】铺垫是小说惯用的一种手法,请联系全文简要探究本文铺垫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