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有虫眼的豆子
刘立勤
五队的队长叫老甩。
五队本来有一个队长,人姓白,心却是黑坨坨。白队长的黑坨坨心从不估摸队里的事,也不估摸家里的事,整天估摸别人的事。估摸着怎么让别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到他家里,估摸着怎么把别人的女人哄上自己的床。种下的苦瓜子多了,苦瓜就出了。老甩一吆喝,队里人一声吼,齐刷刷举手把老白拉下来,又齐刷刷举手把老甩推上去。老甩为人耿直,做事公道,政策也硬,又不和别的女人挤眉弄眼,好多人都说他干得好。队长是个苦差事,干得好就容易得罪人,得罪了人,就有人说他干得不好,世上没有公平秤。先是老白。老白干队长时是不干活的。还可以白占队里的东西,还可以白睡别人的女人,日子挺熨帖。老甩干了队长,他就没了这些特权,还要苦扒苦作,一杆秤分粮。接着是老白睡了的那些女人,老白做队长时,她们可以不干活或少干活,还能得到许多便宜。老甩做队长了,不喜欢这一套,她们就没了这些便宜。
于是,老甩这队长还没干上一年,这些人都嚷嚷要改选队长,把老甩选下去。村里人没文化,选队长不易。已经开了两天会了,还没商量出个选举办法。老甩说是用老办法:举拳头或是站队。可老白知道自己不得人心,就不答应。老甩说全队没人识字,请村上老师帮忙。老白信不过,也不答应。弄得老甩也没办法,就问大家,大家也没主意。生生是熬了两天两夜,也没生出个选队长的法子。熬到第三夜了,老白生出一个法子。老白说:“我们选豆子。”老甩说:“选甚豆子?”老白说:“我俩一人一只碗,社员一人一粒豆子,他们选谁就给谁碗里装豆子。哪个碗里豆子多,哪个就是队长。”老甩说:“和举拳头、站队一个样。”老白说:“不一样。”老甩乜了眼老白,就想起满坡焦黄的庄稼,应了。老甩就起身同会计去找豆子,剩下老白冲着几个女人“哈哧哈哧”笑。老甩和会计找回了豆子,也找回了两只空碗。老甩说:“有红纸的是老白的,没纸的是老甩的。”说罢,就发豆子,每人一粒。人们捏着豆子,就觉得豆子沉甸甸压得心慌,就像拿着个金元宝,拿在手上细细瞅。好久没吃顿饱饭了,有人盯着豆子就生出饿意。只听老甩喉结上下一滚,恶出一声脆响:“都别吃了,那是队长呢!”那是队长,自然是吃不得的。再仔细瞅一遍,又舐一遍,都庆幸没吃,豆子有虫眼呢。于是,依依不舍地把豆子丢进碗里,碗里就生出一串好听的声音,漾在心里好舒坦。老甩听了,就笑了,投豆子的人也笑了,老白也厮跟着笑。这时,不规矩的男人就在女人的大腿上掐一把,女人夸张地一叫,会场上热闹得很。选举正在继续。老甩的老碗边排成了队。一人一粒,顺着碗边“叮儿当儿”叫得好听。听得老甩咧着嘴笑,豆子却长得慢。老白的老碗边虽然没几个人,一人却是一把,虽然没生出好听的声音,豆子却欢欢地长,长得老白咧着嘴笑。有人看出了蹊跷,拿眼去瞪老甩,老甩却不管不顾咧着嘴笑,会场上立马静寂了许多。手上没了豆子,碗里也没了声响,老白盯着碗里的豆子“哈哧哈哧”地笑,老甩也厮跟着“哈哧哈哧”地笑。笑罢了,老白端起老碗,高喊一声:“我是队长!”老白喊罢,又“哈哧哈哧”笑,老甩也不言语,厮跟着“哈哧哈哧”笑。
老甩说:“队长还是老甩!”老白说:“我的豆子多,我是队长!”老甩说:“我的豆子多。”老白说:“我堆尖一碗,你只有半碗。”老甩“哈哧哈哧”笑了一阵,说:“我发出的豆子都是有虫眼的,收回来的也都是有虫眼的。你数你老碗里有几粒有虫眼的豆子。”
老白听了老甩的话,立马傻了眼。老甩发的豆子确是有虫眼,他接过手仔细瞧了瞧,又扔了。没想到自己精心挑选的圆豆子,却被老甩有虫眼的豆子算计了。老白想到这儿,“啪”的一声把手中的老碗摔了,圆溜溜的豆子在会场四下乱钻,人们哄笑,四下抢起来。这时,老甩就甩出一声队长的恶吼:“豆子都交回来,还可以种二分地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老白做队长时不仅不干活,可以白占队里的东西,他的生活作风还不正派,可是在改选队长时还是有人支持他,小说着重批判了这种黑白不分的愚昧的人。
B.老甩做队长虽然比老白干得好,但是干得好容易得罪人,所以他当队长还没一年,村里人就都嚷嚷要改选队长,把他选下去。
C.小说突出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比如老白被老甩有虫眼的豆子算计后,摔了手中的老碗,就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
D.小说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叙述了老甩用有虫眼的豆子赢得队长选举胜利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
E.朴实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小说中的人物说着朴实的话,做着朴实的事,叙事语言也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
(2)文中老甩这一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虽然是在最后交代老甩用有虫眼的豆子赢了老白,前文也是有暗示的,试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4)请探究小说的主题,并说说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2 04:5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鬼秧子乐(节选)
陈忠实
鬼秧子是我一个远门堂叔的绰号,他注入户籍卡的名字,是一个单字:乐。村里人提起他来,总是忘不了在他名字前冠以“鬼秧子”的绰号,就唤作“鬼秧子乐”了。不过,在“鬼秧子”这个“鬼”字里,主要含蕴着“诡”的意味,大致概括了我的堂叔处事和为人的一贯特点:不那么豁达爽直,也不像一般庄稼人那么憨厚实诚;举凡大事小事,家事和外事,与人交手,总显出一副诡的样子;实话少,空话多,绝不会显山露水。有人概括说,鬼秧子乐要是说他去西京,实际准是去了东京,你要是按他说的到西京去找他,准会扑空上当了。
星期六回到家中,已是上灯时分,一进门便看见鬼秧子乐叔坐在堂屋的桌旁,正和母亲扯着闲话。他平时极少到我家来串门,于是就想到他是有意在等候我,大约要说什么话,或者要办什么事。因为他和母亲的闲聊,完全是一种心不在焉的神气,明显是在消磨时光。
“听人说,县城的街道里,有小贩儿摆摊儿了,油糕桌子、凉粉案子都摆出来了。”鬼秧子乐叔说,完全是一种与己无关的闲谈的口气,“政府也不干涉?”
“不。”我说,“政策允许了。”
“政策怎能允许私人开铺面,做生意?”鬼秧子乐叔不解地说。
“正好相反。”我自作聪明地解释说。
他的一双眼晴勾得很低,并不看我,只是盯着自己手里那只油腻的黑色羊皮烟包,悠悠地挖着。凭直觉,我觉察出他很专注地听着我的每—句话,每—个字,却摆出并不在意的架式,甚至连盯也不盯我一眼。
“你不是有炸油糕的手艺么?”母亲插嘴说,“几十年没派着用场,现时用得上了。”母亲说着,又问我,“你记得不?你乐叔跟你二爷(乐叔的父亲)在五里镇摆油糕桌子那阵儿,红火得很哩!你乐叔炸出的油糕,黄亮、酥脆,咬在嘴里一包糖,而今吃不上那样好的油糕了。”
我隐约有一点记忆。五里镇街心的水渠边,那位已经去世的二爷在满面笑容地招呼顾客,而正当年轻的乐叔,站在翻滚着油浪的炸锅前,两只手灵巧地捏着面团儿,把一个个扁圆的油糕贴着锅帮溜进油锅里,立时冒起一团儿油浪。炸熟的油糕漂浮在油面上,乐叔用筷子夹出来,架在铁丝网架上……我曾经馋涎欲滴地在那油锅前踅磨过,怎能完全忘记呢!
“你而今要是在五里镇摆开炸锅,保准红火。”母亲说,“老人们还都记得的。”
“不!咱可不能再干那号营生了!”鬼秧子乐叔慨然说绝,“投机倒把那营生,咱绝对不能干。”
“那不能说成是投机倒把……”我说。
“纵然不叫投机倒把,也不是正经路嘛!”鬼秧子乐大叔摆出一副慨然的面孔,“合法咱也不干。”他像给我做保证一样,懒洋洋地拖长声调走出门去了。
鬼秧子乐叔和他二女儿合股经营的油糕铺子正式开张营业了。我因事到五里镇文化站去,远远地看见他腰缠白布围裙,在油锅跟前忙活着,手里捏着面团,不时抓起筷子翻捣锅里的油糕。他的二女儿忙着收钱,付油糕,忙得目不暇接。鬼秧子乐叔的油糕生意特别兴隆,油锅里炸熟的油糕,供不上那些捏着票子的手的索要,人就围堵在桌前锅旁了。相形之下,另外两家油糕摊子的生意,就显得冷清了。没有办法,老人们对鬼秧子乐叔的家传的油糕手艺记忆深刻,年轻人的舌头也是十分灵敏的,专拣好吃的买。我驻足看了看,就到文化站去了。
县政府在元旦那天召开了表彰大会,十五个首先达到万元家当的农民,在肩上披挂了红绸带,胸前戴上了斗大的红纸花,打扮得新郎似的,乘十多辆彩车,在县城游了一圈。鬼秧子乐叔也被通知来开会,我和他在会场匆匆一见,他的脸上有了光彩。
今年春天,我从南方归来,看见鬼秧子乐叔和他的二女儿家的那片铺店地址上,已经竖起两层六间的楼房,外观十分漂亮,楼楣上书写着一排潇洒飘逸的行书字:一字歌饺子馆。
鬼秧子乐叔在门口看见我,连拽带拉,就把我拉上楼去了。下层三间,两间作饭厅,一间为作坊,二楼上开了一间雅座。坐下后,鬼秧子乐叔弄来几碟小菜,定要和我喝几盅。他告诉我,前几天,五里镇公社动员大家给学校捐款,多少不拒。鬼秧子乐叔当场站起,报了一万元,全场立时响起掌声。公社书记带头站起来,当着千余人的面,代表五里镇几千名小学生向鬼秧子乐叔鞠躬致礼,感动得老汉热泪扑洒。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对鬼秧子乐身份和绰号的介绍,概括了他为人处事的一贯特点,为下文他到“我”家探口风的情节埋下伏笔。
B.鬼秧子乐探了口风,明晓了国家政策之后,就产生了去镇上开店炸油糕的想法,欲搭改革开放的快车发家致富。
C.小说反映了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发生重大调整的过程中生活变革的现实矛盾。人物形象朴实,性格鲜明。
D.当“我”母亲劝鬼秧子乐发挥自己的炸油糕的特长,到镇上炸油糕的时候,他两次“慨然”回绝,暗示了他必将去炸油糕的坚定行为。
E.鬼秧子乐在按捺不住致富欲念终于成为万元户后,率先为镇小学捐款1万元,表现了他的“鬼”性消失,善念滋生,人物形象更丰富饱满。
(2)小说中间插入“我”回忆去世的二爷和乐叔炸油糕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情节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概括鬼秧子乐叔的形象特点。
(4)从内容和主旨看,作者创作本文的意图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芦  苇
孙犁
日本兵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苇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下白布西式衬衣而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的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草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惨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1941年)(略有改动)
【小题1】简要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6分)
答:
【小题2】概述“我”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答:
【小题3】按照要求,赏析这篇小说的表现技巧。(7分)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的划线句子加以赏析。(4分)
答:
(2)“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这句话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3分)
答:
【小题4】孙犁的这篇小说,篇幅短小,但是意味隽永,颇耐咀嚼。结合作品,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进行探究。回答时,请标好小题的序号。(6分)
(1)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但为什么以“芦苇”为题?
答:
(2)孙犁善写女性,自谓“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对女性也有这样的心情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上路上没有一棵大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的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的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个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用,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心,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到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有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候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一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是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洗澡的时候舒服,热水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后退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必然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的问题而犹豫。
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主人公曲折微妙、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出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情感。
【小题2】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往春天的列车

“尊敬的旅客,由江州开往北京的Z89次列车就要发车了,本次列车将运行9小时55分钟,发车时间是19点23分。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又是一年花开季,又是一年燕回时,让我们带上对春的热爱,带上对时光的感慨,共同搭乘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车上如有需要照顾的旅客,请您给让个座位。祝您旅途愉快!”伴随着播音员优美的声音,火车缓缓地启动,驶离了站台。

乘务员小王像往常一样,在每节车厢里穿梭往来,检查情况。当她走到第二节车厢的时候,看见几个旅客围着一个妇女看,还不时地嘀咕,“放平!”“掐人中!”“给,这有包纸巾。”小王推开众人,近前一看,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十四五的小姑娘,看上去这姑娘病得不轻,嘴上淌着白沫子,两个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前方,中年妇女急得满头大汗。

看见乘务员过来,那位妇女先开了口:“俺娘俩是去北京看病的,孩子刚刚发生抽搐了。”她边说边用毛巾给孩子擦拭着嘴角。“这个孩子是什么病啊?”小王关切地问。“唉!以前去过市里两家医院,有的说是脑萎缩,有的说是脑膜炎。好几年过去了,孩子被耽误了。这次去北京做个检查,看看能不能治治。”“大姐,我跟列车长说说,给你换个卧铺票吧。”说着,小王拿出手机,后退了几步,给这母女照了一张相。

小王走到第六节车厢,才找到列车长徐韬。小王把发生在第二节车厢的事情跟徐韬讲述了一遍。徐韬当即决定去看一看,她跟着小王往第二节车厢走去。“都别看了,回到座位上去吧!”徐韬一边維持秩序,一边来到那对母女跟前。

只见,母亲正在给孩子换尿不湿,当着众人的面有些难为情。当她看到列车长走过来的时候,不好意思地说:“乘务员同志,给你们添麻烦啦。”

“同志请把车票拿出来,我看看。”徐韬扫了一眼这两张车票,“你们到前面的卧铺去吧,这里人多不方便。”

那妇女感激地望着徐韬,站起身朝她鞠了一躬。徐韬忙扶起她领着向前,小王帮着提行李,几个人朝卧铺方心向走去。

过了一阵子,徐韬安排乘务员张春华去看那位妇女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张春华和那位妇女年龄差不多帮着照料孩子,悉心探问。她回来告诉徐韬,那妇女叫马芳,家住在农村。刚结婚的时候,开了一家食杂店,孩子六岁的时候发病,刚开始肝脾有个肿块,大小便失禁,在一家医院治疗花了很多钱,病情却加重了,甚至逐渐出现了智力退化、抽搐、吞咽困难等情况,生活都不能自理。丈夫为了孩子的病常年在外打工挣点药费,现在马芳回到娘家和孩子姥爷住在一起,

徐韬听了张春华的讲述,感叹地说:“真是太可怜啦!”

“可不是吗,马芳是个低保户,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娘俩太不容易了!”

“我看,你把马芳母女的故事发到咱们车站乘务员微信群里,呼吁一下,应该能有不少人捐款啊!”

“这个事就这样说定啦!”张春华高兴地应允。

Z89次列车经过了一夜的奔跑,在第二天凌晨五点多,抵达了北京西火车站。徐韬打开微信群查看,同事们热心关怀,有的表达同情,有的提供医院专家信息……大家纷纷捐款,已经有3000多块钱了。徐韬高兴地找到张春华,一起来到母女俩的铺位前,把筹到的善款转给了马芳。

当马芳收到这笔钱的时候,感动得热泪盈眶:“谢谢你们这些好心人,我一定给你们做一面锦旗!”

了解了情况的乘客纷纷夸赞,这是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资料来自网络博客,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了热心助人的群体形象,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把这些形象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既层次清晰又引人入胜。
B.乘务员小王巡查到第二节车厢的时候,“看见几个旅客围着一个妇女看,还不时地嘀咕”,顿时对围观乘客的冷漠感到气愤,就推开众人。
C.“同志,请把车票拿出来,我看看。”列车长徐韬找到母女俩,先查验车票,然后体贴细微地安排她们转卧铺,既是履行工作职责,也是对她们的帮助。
D.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而是在平实的叙述中讲述了一个温馨的故事,列车上的乘务员乘客都充满爱心,他们的善良温暖着这趟列车。
【小题2】得知马芳母女的情况,列车上的人们都有哪些热心举动?请结合文本概括。
【小题3】小说以“开往春天的列车”为标题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教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这时,窗前走过了几个小小的黑影,这几个黑影在不远的田垄上围成一圈蹲下来,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的背景上,火星星的红色星得格外醒目。他知道娃们是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在这偏远山村的愚味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成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斗顿第二定律。

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来圈形覆盖区的圈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并弹的力场来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会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把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液,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受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坡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太阳从山后露出一角,把一抹金晖投进仍沉睡着的山村:在仍处于阴影中的山谷草地上,露珠在闪着晶莹的光,可听到一两声怯生生的鸟鸣。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在贫穷落后的山村里,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山里娃讲授物理知识,最终间接拯救地球文明的故事。
B.小说开头部分“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娃们内心对科学和文明的渴望。
C.小说中间部分“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这句话制造悬念,让读者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走势更加关注。
D.地球与银河系中心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也确实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
【小题2】“宏”是刘慈欣作品的核心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宏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