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壶容天下茶
夏正平
①夜的大门是被谁推开的?问问镇上的人吧,大家一定会说,那肯定是到老顺兴茶馆喝早茶的老秀才魏老二了。
②老秀才不仅酷爱喝茶,还珍藏一把茶壶,这把茶壶是他祖宗传下来的,也不知多少代了,老秀才私底下跟茶馆里的老友说过,他对这把茶壶的感情比对老伴的感情都要深。茶壶就是他的命,茶壶要是被砸了,他也就活不下去了。其实江南的男人哪个不爱茶,哪个不爱壶啊。茶是乡里产的阳羡茶,壶也是乡里人做的紫砂壶,抓一把碧绿绿的茶芽,放在紫玉砂壶里,泡上烧得沸滚的铜官山的清泉,闭上眼,呼噜噜滋上一口,不醉也得醉了。
柴扉吱扭一响,夜的大门就被推开了。东边的地平线已撕开了一道罅隙,一抹亮丽的朝霞迫不及待地从这罅隙里跑出来,飘飘逸逸的像女孩子扎在颈上的纱巾;淡淡的薄雾轻笼在寂静的河面上,虚虚渺渺地使架在河上的石拱小桥看起来似琼宇里的玉带金桥。其实这桥就叫玉带桥,有年头了,据说这桥是佛祖用身上的玉片砌的。桥下有三两棵垂柳,传说是苏东坡栽的。苏东坡来阳羡访友,看上了桥下人家的一个女孩,可女孩早已有了人家。苏文人就在这桥下栽了几棵垂柳,向女孩倾诉他缠缠绵绵的情怀。因而这树就叫相思柳。老顺兴茶馆里一代代的老茶客都这样说。老顺兴茶馆就落在这相思柳后面的相思巷口。
④房还是青砖青瓦的老屋,地仍是青砖铺的地,桐油漆过的木排门,岁月早已把它涂抹得灰暗斑驳。坐在茶馆里,便会使人油生一种不知今宵是何夕的感慨。肩头搭着只竹篮的老秀才赶到这茶馆时,茶馆的木排门已卸了,门后烧茶水的老虎灶上也已热气氤氲了,这时镇上的老茶客也陆陆续续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大家和抹桌烧灶的老板娘打了个招呼,便端坐在八仙桌边,各自从竹篮里捧出自己的紫砂壶,抓上一把茶叶,让“阿庆嫂”泡上烧沸的山泉水,雾气氤氲的茶馆里,便听得一片“咕噜噜”的喝茶声,飘散的茶香把江南清晨的空气也熏染得清朗祥和。
⑤茶客们的喉咙让茶水润过了,便打开话匣子,播报起各自的新闻旧闻来:前贤村的王折脚在西施荡里捉到一只大甲鱼,这甲鱼有笠帽大,冯洪才把这事写成了新闻登在县报上,稿费够他喝半个月茶;中巷桥边的工业园新开了一爿环保设备厂,名字叫得吓煞人,叫什么骏马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可连清洁工算在里面,也只有三五个人……外面的世界风云激荡,江南小镇的老茶馆里却永远是这样和风煦阳,小小的紫砂茶壶里有倒不尽的逸事趣闻,人间情怀。
⑥在旧时,镇上有人家起了纠纷,也都是到茶馆里来解决。冤家对头面对面地坐在这茶馆里吃“讲茶”。茶客们三言两语,就能理清冤家之间的是非曲折;一壶清茶,就洗濯掉了仇人眼中的阴翳,泡软他们心头久结的怨恨。当他们走出茶馆时,阴云密布的心境已变得清朗明净。
⑦茶是江南人的命,壶是江南人心头的宝,这命宝一样的东西并不见得多金贵,就像老秀才手里的那把平平常常的紫砂壶,只因倾注了他太多的情感,就显得比金子都金贵了。老秀才喝一口茶摩挲一下他的紫砂壶,再喝口茶再摩挲一下他的紫砂壶,在镇上开澡堂的吴秃子见了,笑话他:“老二,你的壶是苏东坡做的,还是陈曼生做的,要这样地宝贝?”老秀才嗬嗬地笑道:“壶容天下茶,缘逢知心友。我的魂、我的魄都和这把壶融合在一起了,你说宝贝不宝贝?”
⑧老秀才深情地捧起他的茶壶,那壶里装的不仅是润心润肺的茶水,还有悠悠的人生滋味。(选自《中华合作时报》,2011年7月3日)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请赏析第③段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第③段插叙玉带桥、相思柳的传说,有何用意?
【小题4】文章题目是“壶容天下茶”,请探究“天下茶”在文章中有哪几层深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7 03:2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埋玉
梅寒
她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大小姐,一出生就被祖母放进她专门为她打造的安乐窝。几个奶妈环绕,每天的早餐还是让她们手忙脚乱。面点还是春卷?火腿还是碎肉?鸡肉还是鸭肉?白米饭还是花饭?一碟碟精致的美味端上来,又在她轻轻皱起的小眉头前消失。
她长得白皙瘦弱,像个大眼睛的细瓷娃娃。祖母从来不允许她走出那个深宅大院一步。她害怕外面的尘世风沙把自己心爱的孙女吹碎或者磨粗。
三岁开始跟着长了长胡子的家庭教师吟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她模仿着老夫子的腔调,摇头晃脑,吟得有模有样。却完全不懂那些诗、那些字后面的意思。祖母不让老先生给她解释。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大了自然就懂了。
七岁开始跟着书法老师练书法。祖母把藏书阁里上好的笔墨纸砚找出来,任她在上面随性泼洒。那种奢侈豪华,连教她书法的老师也只有瞠目的份儿:这,这——
十二岁,祖母为她请了当地最好的昆曲老师来家。在那个年代,戏子地位是低下的,昆曲却是无比高雅的艺术。祖母当然不让孙女当戏子,她要她学会享受这世间的天籁。
一步一步,祖母用心地建筑着她的梦中堡垒——她要精通琴棋书画,她要能诗善吟,她要举止雍容典雅。总之,她要把她打造成他们张家名符其实的大家闺秀。祖母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那一个决定,把孙女送上了一个她完全不曾预料到的方向——当然,她并未此烦恼过,那时候,她早已含笑九泉之下。
在那座繁华大都市的一角,有那座城里最豪华气派的昆曲戏院。他是戏院的台柱子,工小生。有时也偶尔扮旦角,同样扮得风流婀娜。但他潇洒自如的台风,更适合扮演帝王,尤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帝王,比如《长生殿》里的唐明皇。
第一次在台下听他的戏时,她已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周末假日,约了几位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捧他的场。那天,他唱的就是关于唐明皇的戏。看他微皱着眉头,忘情而投入地边舞边唱:恨只恨,三百年皇图一旦抛……她的眼泪竟然不争气地流下来。她悄悄离席,走到后台。眼前一幕几乎把她惊呆,走下舞台的他,全身虚脱一样,正伏在一张椅子背上大口喘气,他面前那只洁白的痰盂里,是一滩殷红的血……
她要嫁给这个男人——这个用生命在演戏的男人。
这个决定,似乎只在瞬间产生,却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她一个人,一个曾经被祖母家人水晶琉璃一样捧在手心里呵护着的宝贝疙瘩,抖擞开那身无形的铠甲,与全世界作战。暴怒的父亲,无情的嘲讽,大报小报蜂拥而来的媒体记者——堂堂张家大小姐,如何嫁给一个地位低下的戏子?
面对那一切,她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份冷静而神秘的微笑。不回避,亦不回答。是是非非任人说。再大的风也有刮累的时候。
是的,风止了,漫天的流言蜚语渐渐平息下去。他唱明皇,她演贵妃,她研墨,他持笔,他操琴,她唱曲儿……神仙一样的日子呢,却不曾降到现实。
现实是,她从天上直跌人间。
他不唱戏了,与戏台绝缘。他说,她一个堂堂大小姐,屈身下嫁于他,他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她过上好生活,怎能让她一直生活在戏子的阴影里?他真的去努力了,各种的尝试:做股票投机,倒卖烟草,开垦农场,开办养殖场……然而,他在舞台上曾经有多么风光,在现实中就有多么落魄。不断地碰壁,不断地跌倒,不断地欠债。他不但没有给她一份贵妇的生活,反把她打入深不见底的贫困与落魄。
她却不曾悔的。唯有心疼。他要去创业,她默默支持。他创业失败,她安慰他从头再来。她甚至曾小心翼翼地劝说过他:有人来请他一起重新复兴昆曲……
他没听完,扭头走开。
他没有放下戏曲,至死不曾。她也知道的。常常在外出归来的间隙,有意无意之间,他会展示一个特技动作,一个吊毛,身体腾空,向前翻滚,然后优雅地落在床上。
那时候,她已是一位满面沧桑的老妇人了。
她是在他去世后才又决定重新登上舞台的。她当年也曾是学校舞台上轰动一时的角儿啊。重新走上舞台,她演的第一场戏就是《长生殿.埋玉》,她演的是唐明皇,戏中的皇帝被迫让杨玉环自尽,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妃被锦被包裹,草草放在浅坟中……
那晚,当她看到饰演杨玉环的女子锦被裹身,被轻轻放置到舞台中央,舞台上的追光落在女子盛妆的脸上,她突然无法自控地泪流满脸:呀,我原来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你这块玉呀!
她已有太多年不流泪了。
【注】①吊毛:京剧演员的基本功,也称作“吊猫”。演员手不撑地,向上纵身翻吊的筋斗,称为吊猫。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题2】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中“她”的形象。
【小题3】“昆曲《长生殿》”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小题4】本文以“埋玉”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埋玉”有哪些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萍
起初,谁也不敢在大先生面前,提“续弦”这档子事。
他明显地老了,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一头墨染似的乌发中有了星星点点的银针。夜里,常听到他咳嗽,吭吭地,声音很空,在寂静中传得很远,有一种,让人不忍的哀痛。当然,在白天他仍然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大先生”,重创和耻辱,最深刻的羞辱,没有改变他端正肃穆的夫子仪态。
四个儿女,最小的,只有两岁,还不懂事,时不时地,会迸出一句,“妈妈呢?”除了这个幼儿,再没有谁,在大先生面前,提起过这个女人。那孩子出麻疹是半年后的事,不想,竟把他奶妈给染上了,原来那乡下女人没出过疹子。大先生只好从家乡接来了自己年迈的姑母帮忙照料,那时,大先生的母亲也已经过世三年多了。姑母想,若是等自己再一死,这世上,就再没有谁,能主大先生的事,这世上,也再没有谁心疼这个男人了。姑母这样想着,心如刀绞,她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从家乡为大先生接来了一个女人,大萍。
这大萍,一切都和从前的那女人反着来。从前那女人是女秀才,女先生,这大萍,没上过学,没念过书,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从前那女人,巴掌大的小脸,杨柳细腰,这大萍,却是脸若银盆,肥臀粗腰,墩墩厚厚,磨盘一样撼,她不动。大先生哭笑不得,可这大萍,进门来二话不说,先抱起了大病中的孩子,把这没娘的幼儿裹在她肥厚温软的怀中,眼里流露出的,全是怜惜的神情。这一下,把大先生要说的话堵了回去。
那句话,那句拒绝的话,从此,再没有说出口,一辈子。
起初,这女人,大先生视而不见,只当她是没有。她出来进去,清早,用铜盆端来洗脸水,晚上,则是端来洗脚水。大先生在书房里看书,不管逗留到多晚,回到卧房,那一盆洗脚水就悉心悉意地等在那里了,并且,总是冒着热气。炕上,早已铺好了被褥,黄铜的汤婆子埋在棉被里,鼓鼓的,像孕妇的肚子。而几上,则是一壶热茶,那茶壶,套着保温的棉套,像穿了棉袄一样。棉套是用那种家织土布做的,红红的小格子,很拙,很亮,看着就让人一暖,是大先生家乡的风格。
渐渐地,这女人的气息就无处不在了。先是三岁的凌天,有一天,突然穿上了虎头鞋,戴上了虎头帽,兴奋地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把他写着“王”字、花红柳绿又拙又憨的老虎脚,伸给每一个人看。这只活生生的小老虎,在院子里,一晃,就晃了一个冬天。再后来,全家人都换上了家做的棉窝或是俗名”踢倒山”的布鞋,千层底,刷了桐油。每一双鞋里,还都垫着花红柳绿的鞋垫,上面绣着“富贵牡丹”“喜鹊登梅”“月宫折桂”,还有“万字不到头”。餐桌上常常会冒出一盘花馍,盘成各种花样,点着红绿的颜色,嵌着甜香的大红枣,这也是大先生家乡的面食。还有一碟红油辣椒,他们叫“油酥辣子”的,喷香红亮的一小碟,是三餐都少不了的,用来夹热馍吃,那也是大先生家乡最正宗的口味。这大萍,浑然不觉,却把这个家,这个宅院,用悉心悉意的日子填成了实心。
腊月里,雪一场接一场地下,屋檐下的冰凌,挂了有一尺多长,耳朵都快要冻掉了。可是屋子里却是暖洋洋的。炉中的炭火烧得毕剥响,上面坐着铜壶。酒枣开了封,漤好的柿子也开了封。那酒枣,是她秋天里一颗一颗挑选出来的,每一颗都端正漂亮。柿子则是她一层一层码在坛子里,码一层,中间放一个苹果。酒枣和柿子,都用白麻纸严严地封起来。如今开了封,满屋子酒香枣香,还有那一股温软奇特的果香扑面而来。氤氲着的果香气是专用来填那些还没填满的空隙的。酒枣和柿子盛在大盘子里,摆上了大先生书房窗下条案上,人一撩门帘走进来,熏风扑面。大先生一阵怅然,一阵心痛:从前,这个节令,那条案上供的是腊梅,或是水仙。他望着这些朴素的、红火的、实打实的果实,眼圈红了。
这一晚,她端来了洗脚水,转身离去时,大先生伸手拽住了她的胳膊。
“你不嫌我?”大先生开口说。
她鼻子一酸。
石头终于说话了,铁树终于开花了!
泪光慢慢蒙住了她的眼睛,她问道:
“嫌你啥?”
“老。”大先生哑着嗓子回答。
她摇头,眼泪流下来,她回身伸手抹了一把。这回身低头抹泪的动作,让大先生心头一恸:“傻女人哪!”他怜惜地想,他知道他一辈子会对这女人好。
那一晚,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的时辰。外面,鞭炮声响成了一片,噼噼啪啪,十分嚣张热闹,是个喜庆的日子。
(节选自蒋韵《心爱的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全文情节更是一波三折,引入入胜。
B.大先生认可并接纳大萍,不是出于无奈,而是因为大萍深深地质朴、善良、厚道、隐忍。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如对洗脚水、汤婆子、棉套等的描写,体现了大萍对大先生细心的照顾。
D.大萍一开始就散发出由人内心而来的温暖,这不仅是爱的温度,也是生命的温度。
【小题2】小说是如何塑造大萍这个人物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在一种热闹喜庆的氛围中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玩家
侯发山
提到徐达,小城收藏界的同行都会说,人家徐达吗?大玩家。听那口气,绝对没有羡慕的意思,明显带着嘲讽的意味。
别人玩收藏都是专注一个领域,或玉石,或字画,或瓷器,或织绣等等,徐达什么都偏爱。城南有个古玩市场,徐达去溜达了两趟后,开始往乡下跑,专去那些交通不便的偏远的山村。他说,越是这些地方,越有货真价实的东西。按说,他的思路不错。他三天两头往乡下跑,昨天去收一个瓷碗,今天去收一个烟袋。其实,他都看走眼了,收回来的全是假货,没有一样真货色。他还不听劝告,固执己见,乐此不疲。也就难怪同行们耻笑他了,说“大玩家”那是高看他,私下都叫他“棒槌”。
徐达原是搞建筑的,说得更直白一点,开发房地产的。过了六十岁生日,他就把公司交给儿子徐全打理,转行到收藏上来了。
走眼一次可以理解,连续走眼就有点不正常了。
这天是个星期天。徐达打算到靠山屯去一趟。靠山屯是全省有名的贫困村。牛犇提出跟他一起去,到靠山屯看看景致,潜台词是去给徐达掌眼。牛犇是徐达在收藏界认识的朋友,搞收藏多年,是个行家。
到了镇里,因为道路不通,两个人就步行十几里到了靠山屯。他们挨户挨门去看。徐达不是直截了当问人家家里有没有古董,而是问人家家里几口人,一年打多少粮食,顺便这里瞅瞅,那里瞧瞧。
他们走进了老栓家。老栓住的还是祖辈留下的两孔土窑洞,前脸用石头砌了一下。院子里搭了个草棚子,垒着一个黑乎乎的灶台。家里弥漫着一股浓重的中草药的味道。不时从窑洞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咳嗽声。
来了客人,老栓激动得不行,忙用袖子把院子的石凳子胡乱抹几下,然后抓把柴草要给两人炖鸡蛋茶。徐达忙拦住了,他知道,两个鸡蛋说不定就是这一家人两天的开销。通过交谈,徐达得知老栓的老伴卧病在床,常年吃药,闺女在郑州上大学,一家人靠低保维持生计。
牛犇叹了口气,看了徐达一眼,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两张百元的票子给老栓。老栓慌乱地摆着双手,说什么也不要。“你以为你是乡长?”徐达开玩笑地对牛犇说,“杯水车薪,有何用?”牛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徐达的眼睛像探照灯似的,这里瞅瞅,那里看看。他看到墙角放着一块光溜溜的鹅卵石,便走上前,先是用手扫了一下表面的灰尘,然后找块破布认真擦了擦,左瞧瞧,右看看,像是遇到了宝贝。
“一块腌酸菜的破石头,有啥看头?”老栓都不好意思了。
“玉石啊。”徐达像是说给老栓,也像是自言自语。
牛犇忙走过去,看了石头一眼,便对徐达使了个眼色,意思是说你看走眼了。
徐达不理会牛犇的好意,对老栓说:“老乡,这块石头您能匀给我吗?”
真的是玉石?老栓不敢相信徐达的话,但他看出徐达想要这块石头,便说:“呵呵,您想要就拿走吧。”
“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牛犇自言自语道。他是在暗示徐达,事关重大,不能草率。徐达也知道牛犇的意思,还了一嘴:“神仙难断寸玉呢,何况你又不是神仙?”牛犇气得真想踢徐达两脚。
徐达对老栓说:“这件玩意我拿了。十万元。”
“这,这……”老栓不知道如何是好。
“嫌少?”徐达问道。
老栓忙说:“一块石头,不值那个价,不值那个价……”徐达抱起石头走了,丢给老栓一张十万元的支票。等到老栓回过神来,两个人已经翻过了山岭。
牛犇忍不住说道:“徐总,你交的学费还少吗?明明就是块破石头,你怎么跟捡了漏似的?玉石因硬度低,敲击时声低沉,有若击木……”
“我知道,这就是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徐达说罢,把怀里的石头扔了,眼看着它咕噜噜滚到了山下。
牛犇被滚落的石头惊醒了!他这才明白,真正看走眼的是自己。
回城后,牛犇忍不住嚷嚷了出去。当地媒体要推选徐达为年度十大慈善家之一。徐达谢绝了,他说:“我是收藏家,不是慈善家。”徐全也赞成老爷子的观点,说:“我爸是收藏家,不过,老是看走眼,没办法。”徐全淡淡一笑。知父莫若子。看来此话不假啊。牛犇彻底服了。
从此,提到徐达,收藏界的同行都会由衷地说,人家徐达,那是大玩家。听那口气,满是钦佩,满是敬仰。
(原发《娘子关》2017年第1期专栏,被《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3期转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介绍了本文的主人公“大玩家”徐达,引出下文对徐达收藏活动的介绍,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介绍徐达收藏的藏品品类丰富,他也一直以收藏家自居,这主要是为了塑造出徐达热爱收藏的形象特点。
C.小说通过对徐全、牛犇等次要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徐达的形象,从而突出了小说主题。
D.小说对靠山屯老栓家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了烘托老栓家境贫寒,从而为下文介绍徐达行善的情节做铺垫。
【小题2】小说中徐达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何以“大玩家”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63年过年

刘国芳

男人挑了一担灯芯,要出门。一个女孩儿,蹦蹦跳跳跑了过来,女孩儿说:“爸爸要去哪儿呀?”

男人说:“卖灯芯。”

女孩儿说:“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

男人说:“过年回来。”

男人说着,出门了。女孩儿跟了几步,女孩儿说:“爸爸,给我买新衣裳过年。”

男人应一声,走了。

男人很快出了村,往荣山方向去。男人要经过荣山,去一个叫抚州的地方。从荣山到抚州,有六七十里。男人肩上挑着满满的一担灯芯,但灯芯没重量,一担灯芯只十几斤,男人不把这担灯芯当回事,他一天就能走到抚州。

果然,这天傍晚,男人到抚州了。一到街上,男人喊起来:“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有人应声说:“几多钱一指?”

男人说:“三分。”

应声的人讨价还价:“两分卖不卖?”

男人说:“拿去。”

就有人走到男人跟前来,犹犹豫豫掏两分钱给男人。男人拿一指灯芯给人家,很少的一指,只有小指头那么粗。又有人过来,要买一角钱,男人也拿了一指给人家,这一指大些,大拇指那么粗。再没人过来了,男人又挑起灯芯喊道:“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此后,抚州大街小巷都听得到男人的声音。

在抚州卖了几天,男人就离开抚州了。男人一路前去,去流坊,去浒湾,再去金溪……最后返回荣山回家。这样来来回回,要在外面呆一个多月。但不管走多远,男人都会在过年前赶回来。

这天,男人到浒湾了。

天晚了,街两边的房屋透出灯光,很暗的光,星星点点。这样星星点点的光,无法照亮巷子。一条巷子,黑漆漆的。男人挑着灯芯,高一脚低一脚走在巷子里,仍喊道:“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一户人家,没点灯,屋里黑漆漆的。黑漆漆的屋里走出一个人来,这人说:“你来得及时,我屋里的灯芯刚好用完了。”

说着,拿出两分钱,买一指灯芯回去。

俄顷,那屋里有光了。

一个人站在一家小店铺前,男人见了,就说:“你店里有棒棒糖么,我用灯芯换你棒棒糖。”

那人点点头,同意了。

在男人换糖时,男人家里的女孩儿在想爸爸了,女孩儿问着大人说:“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

大人说:“还早哩,过年才回来。”

确实还早,男人那时候还在金溪。随后,男人去了南城南丰,再去了建宁和泰宁,还去了福建邵武、光泽。这一路花费其实很大,男人白天要吃,晚上还得住旅社。这一切开销,全在一担灯芯里。为此,男人一路很节约。有时,他一天只吃两个包子。但该买的,男人还得买。男人有一天就在邵武买了好几块布,好看的花布,是给家里女人买的。男人还买了一件红灯芯绒衣服,买给女孩儿的。男人还买了一根扎头的红绸子,也是给女孩儿买的。这东西可买可不买,男人犹豫了很久,拿出二分钱,买下了,然后放在贴身口袋里。

男人回来时,灯芯全部卖掉了。但男人肩上的担子,没轻下来,反而重了。男人担子里放着布,放着衣裳,还放着麻糖、花生糖和拜年的灯芯糕。女孩儿早就等在家门口,老远看见男人回来了,女孩儿蹦蹦跳跳跑过去,女孩儿说:“爸爸,给我买了新衣裳吗?”

男人说:“买了。”

女孩儿就跳起来。

不一会儿,女孩儿就让妈妈帮她穿好了红灯芯绒的衣裳。男人买的红绸子,也扎在女孩儿头上。随后,女孩儿含着棒棒糖出去了。在外面,女孩儿看见几个孩子了,女孩儿于是把口里的棒棒糖拿出来,然后跟几个孩子说:“我爸爸回来了,给我买了新衣裳,还买了扎头的红绸子和棒棒糖。”

女孩儿说着时,有爆竹噼噼啪啪响起来。

过年了。

(注)1963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拐点,三年困难时期刚结束,经济、民生待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女孩嘱咐爸爸“给我买新衣裳过年”,以孩子对过年的憧憬形成叙事的动力,使得叙事有种温暖格调。
B.男人卖灯芯以“指”为单位和以物易物的情节,意在表现当时经济发展之艰难以及民众思想观念还较落后。
C.“在男人换糖时,男人家里的女孩儿在想爸爸了”,这句话将男人对家的惦念和家人对男人的惦念这两条线索融合在一起,使情节更加集中。
D.男人回来时,“肩上的担子,没轻下来,反而重了”,说明担子里年货满满,也隐含着男人的责任感。
【小题2】文章以“过年”收尾,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3】作者刘国芳曾经说,“小小说应该具备诗、情、画、意”,请从其中任选两点,结合文本具体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麦季
袁省梅
①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爸又说:“半 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 个工。”
②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 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 我莫名的心疼。
③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 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⑤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 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 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 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⑥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 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 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⑦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 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我劝大斌 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 好啊,捡得不少嘛。”
⑧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 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 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嚅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⑩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 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11)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 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 子挨了一顿狠揍。
(12)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 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 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 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 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 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 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13)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 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 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14)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 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15)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 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 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16)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
(选自《中国闪小说年度佳作 2014》)
【小题1】概括第四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小题2】赏析第九段的划线语句。
【小题3】分析概括大斌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题4】第八段在记叙事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