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支队伍路过乔家屯

乔迁

队伍来到乔家屯的时候,正是年根,眼瞅着就要过年了。这天,天色刚刚泛白,屯子还笼罩在一片灰白之中。乔家屯的乔老六最先看到队伍,应该说是碰到的。他一大早被尿憋醒,急忙爬起来,迷迷糊糊地蹿出屋就往房后的树趟子跑。一钻进树趟子便一头撞在了一个人身上。乔老六头也没抬嘟囔了一句,话音未落,他的肩膀便被牢牢抓住了。

他挣扎了一下,没挣开,骂了一句:“瞎闹啥!”抬头一瞧,立马清醒了,面前黑压压耸着一群人,个个手里都拿着家伙什儿的,能打响的那种。他虽没摸过,但是见过的,百八十里地外的拉哈镇他去过,有扛枪站岗的。

乔老六差点儿没把尿整到裤兜子里,神色紧张地看着这群带枪的人。

把着他肩膀的人口气和蔼地问了他一句:“你是这屯子的?”

乔老六忙点下头。

那人就笑了一下说:“兄弟,你别怕,我们是抗联,屯子里来没来外人?”

乔老六赶紧摇头,磕巴着说了一句:“我们这地儿偏,没人来。”

那人便说:“我姓王,是队长。你能带我去见一下屯子里主事的人吗?”

王队长说话的语气一直和蔼可亲,乔老六便不那么紧张了。他苦着脸说:“能让我把尿先撒了吗?快憋不住了。”

王队长笑了笑,拿开了手。

走出树趟子,乔老六说:“我带你们去找我四哥,他是主事的,我们屯儿大事小情都由他做主。”

王队长回头对队伍说:“你们在这里等着。”

这会儿,乔家屯主事乔金贵已经起来了。他每天起得都很早,琢磨着该做的活儿,派谁干着合适。乔老六把王队长带到他面前时,他怔了一下,目光盯在了王队长挎的盒子枪上。

乔老六说:“四哥,他说他是抗联的。”

王队长就上前一步,冲乔金贵伸出手说:“你好,我姓王……”乔老六突然在后面一把抱住了王队长,急切地冲乔金贵喊道:“四哥,快,拿绳子!他们老多人了,都在房后的树趟子里呢,他是头。”

王队长既没动,也没挣扎,微笑着说:“我们是咱穷苦百姓的队伍……”

乔老六叫道:“别蒙人了,拉哈镇我去过,警察贴着告示说你们抗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谁要是发现你们,报告了有赏钱,抓住赏钱更多呢。”

王队长说:“那些警察都是日本人的汉奸走狗,专门帮日本人祸害咱老百姓的。”

乔老六喊道:“我们这从来没来过队伍,谁知道哪个好哪个坏的!”

“松开!”乔金贵冲乔老六喝道。

“四哥……”乔老六不撒手。

“松开!”乔金贵厉声喝道,口气不容置疑。

乔老六迟疑着慢慢地松开了手,目光紧紧盯着王队长的手,怕王队长伸手去摸枪。

乔金贵冲王队长一抱拳:“来的都是客!不知贵客有何吩咐?”

王队长忙道:“我们要去火烧沟,昨天晚上八成是走错了路,跑到了这里,能否找个认路的给带个路?”

乔金贵没吭声。

乔老六看王队长被松开后并没掏枪,依旧和蔼亲切地说话,心中颇有好感,便说道:“我认识路,我带你们去。”

乔金贵迟疑了一会儿,点了下头。

王队长说:“能否再给弄点儿吃的,一天一宿没吃东西了。”说着,从兜里掏出两块钱,递给乔金贵说:“只有这些了,日后一定来补上。”

乔金贵面容抽动了一下,摆手说道:“不用!王队长去把队伍带进来吧,我立刻安排人做饭。饭菜不好,但是热乎,管饱。”

王队长连声感谢,转身去带队伍。

队伍吃饱后,要走,王队长跟乔金贵告辞,一个战士过来,牵着一匹健壮的大黑马,对王队长说:“队长,咱们用一下老乡的这匹马吧,伤员走得太慢了。”

王队长立刻喝道:“不行!抬着伤员走。”

那个战士无奈地松开了马缰绳。

乔金贵喊乔老六:“你带他们走小路,送到就回来。把大黑马牵上,驮着伤员走。”乔老六转身要走,乔金贵说道:“带上干粮和水。”

乔老六说:“不用,送到后,我骑大黑马有个把小时就回来了,大黑马跑得快。”

乔金贵眼一瞪说:“带上!”

乔老六只好进屋去拿了干粮和水。

贴近晌午的时候,乔老六便回来了。乔老六跳下大黑马时,乔金贵说了一句:“骑回来了?”乔老六边拴马边对乔金贵说:“不骑回来我还能再牵着走回来!非得让我带干粮,我都说了大黑马跑得快,晌午饭都没耽误的。给,王队长非得让我交给你的。”乔老六伸过来的手里是乔金贵没要的那两块钱。

乔金贵嘴唇抖动了好几下,伸手摸着大黑马的脖子,哽咽着说了一句:“这支队伍,能行!”

这时,远远的屯子里依稀传来爆竹声,一声高,一声低……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支队伍路过乔家屯”为标题,只是简洁地交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有意隐藏主题及作者情感,这样处理反而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B.乔老六见过警察贴的悬赏告示,所以故意把王队长带到乔金贵家,想抓王队长去领赏,小说这样写表现了当地老百姓对抗联队伍的不了解。
C.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乔金贵让乔老六带上干粮和水,说明他并不完全信任抗联队伍;乔老六回应说“不用”,则可见他的心直口快。
D.小说借助结尾的爆竹声,写出了乔家屯人平静安宁如常的生活,巧妙反驳了文中警察对抗联队伍的污蔑,从侧面表现了抗联队伍的人民性。
【小题2】小说中乔金贵说“这队伍,能行”,“这队伍”有哪些“能行”的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把叙事写人的场景聚焦在“乔家屯”,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5 05:44: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苍凉的海岸
迟子建
①如果上帝还在怜恤失落在人间的迷途的羔羊,请他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岸边的诺曼底吧。那里有一片浩浩荡荡的白色墓葬,那下面掩埋着成千上万的年轻的士兵,虽然他们告别这个世界已经有六十年了,但他们的灵魂,仍然在大西洋的海浪中盘旋和呜咽。和平年代的欢歌笑语已经彻底湮没了他们满怀着伤感的心语,那些在诺曼底海滩牵着爱犬享受着阳光的度假者,那些劳作了一天、在晚餐时喝着诺曼底特有的苹果烧酒的农人,有谁还会在意这样的一片坟墓呢——也许是人类为自己制造的墓葬太多太多了!
②人类的战争史应该永远铭记着1944年六月六日的黎明——事实上那一天是没有黎明的。盟军在薄雾中向着防御薄弱的诺曼底发起了攻击!为了抵御盟军的登陆,希特勒早在1942年就下令修筑一道从诺得角到西班牙海滨的防线——大西洋壁垒,虽然到了1944年还没有完全建成,但它设置的地雷场和像丛林一样潜伏在水中的障碍物,还是给登陆的英美联军士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伤亡。
③战争永远离不开流血和牺牲。从中世纪开始就不断在欧洲大陆崛起的教堂,从来就没有以上天赋予的无穷力量阻止过炮火的袭击。我们在高唱赞美诗的同时,屠戮却在烽烟中进行。也许我们应该感谢上帝,如果不是德军的最高统帅把盟军的登陆点预计在加来地区,而把更多的兵力部署在了那里,如果不是天气护佑着艾森豪威尔,那么,盟军在诺曼底的伤亡将会更加惨重。
④我们不知道那些肩负着武器、野战背包、防毒面具、水壶、急救包以及食物的士兵在冲上诺曼底海滩的那一瞬间,怀着怎样的心情。当战争像一条条看不见的坚韧的饵线把他们如鱼一样鲜活的身体强行拖上海岸时,他们就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了。命运好的,他们躲过了敌人炮火的袭击,活到了和平年代,能在夕阳中一次次地回忆那个惊心动魄的早晨。命运差的,会被敌军的子弹射中,当他还来不及看到这片陌生的陆地上哪怕一抹的生命绿色时,就永久地闭上了眼睛。那些在飞机掩护下先期登陆的伞兵,他们并没有因为来自天上而特别受着上帝的眷顾,他们有的落入了沼泽地里,有的掉入农户的花房中,还有的被吊在教堂的十字架上,十字架充当了刺刀的角色,使他们一命归天!
⑤随着德军反扑的加强,漂浮在岸边的盟军的尸体越来越多,沙滩上被炮火击中的登陆艇在燃烧,坦克也在燃烧,硝烟中受伤的士兵无助地坐在沙滩上,鲜血如朝霞一样染红了那片海域。但伟大的盟军还是拥有兵力和武装上的绝对优势和主动,一批人倒下来了,另一批人又冲上去了,最终,大西洋壁垒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诺曼底登陆成功,艾森豪威尔可以畅快地喝上一杯香槟酒,为他的规模宏大的两栖登陆战的巨大战略成果而庆贺!
⑥我是在三月底来到诺曼底的。春天来了,行进在乡村公路上,可以看到初开的各色花朵。我们奔向诺曼底海滩,走向那片掩埋着登陆战中死去的盟军士兵墓地的时候,确实有一种被现实击痛的感觉,虽然说这个“现实”距离我们已有漫长的六十年了。
⑦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吃着青草的一群羊。那些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群。我悄悄在入口处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墓地太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旁的墓地,总有鲜花点缀着。我真不知该把花放在哪一座墓碑前。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鸟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行在墓葬中,看着白色十字架上的碑文,后来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战士,十五岁——花季的年龄啊!
⑧有谁还会记忆着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呢!他们无声无息地躺在这里,隔着苍茫的大海,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的死亡,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伟大的辉煌的死亡。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他们在最该对着青山碧海抒发豪情的年龄闭上了眼睛,在最该亲吻恋人的年龄闭上了嘴巴,所以我相信,他们年轻的心,一直没有死亡,大海上那些漂浮的云,可是他们流浪着的灵魂?他们该诅咒谁?诅咒制造了那场人间地狱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或者诅咒让他们成就英名的艾森豪威尔?
⑨在二战的将帅中,我最尊崇的人就是艾森豪威尔。凭着自己咄咄逼人的“战绩”,他成为一名五星上将,并且做了两届的美国总统。他的战绩之一,就是我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走在这样的墓地中,艾森豪威尔的光环在我心中黯淡了一圈,虽然我知道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将军!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和平的来临就是伴随着这样一个又一个沉重的代价!然而我们并不珍惜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这世界的局部战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我们战胜了法西斯,可我们一直没有战胜我们内心的贪婪和愚蠢!
⑩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一天,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所以,诺曼底一带的公路正在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诺曼底一带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信这些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炮声也会隆隆地响起。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
⑪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就任美国第34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近所有人类都应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们逼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1957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
⑫黑暗消失了吗?!
⑬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曼底的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
【小题1】第④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请加以赏析。
【小题2】简析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3】联系全文,分析第⑩段的用意。
【小题4】文中多次提到“六十年”,请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 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 年1月16 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2017 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组织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 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 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优势,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尤其是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B.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人们健康观念和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中成药逐渐被世界认识接受,中医药产业迅速发展。
C.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组织总部亮相充分说明,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各国推崇。
D.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遍及众多国家和地区,并在海外建立多个中医药中心和数以千计的中医药团体,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更是多达几十万人。
【小题2】下列针对我国中医药取得长足发展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我国中医药有完整的产业链: 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
B.我国中医药针对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的肺癌肝癌等有独特的妙手回春药方。
C.我国中医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为中医药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D.中医无国界,外企纷纷进入中医药行业,寻找我国中医药经典妙方注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医药的海外发展。
E. 我国中医药历史悠久,几千年的积淀让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我国中医药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式”家庭包括三代人:祖父母、父母和子女。在这种家庭单位里,家长把后代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孩子也把家看成最坚强的后盾。 中国人家族血缘关系比较紧密,相对西方来说亲情更浓厚。长辈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很重视,相应地,孩子也更愿意照顾和陪伴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

(摘编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

材料二:

传统中国家庭中个人与家庭是荣辱与共的。古代刑法中有“连坐” 或“株连”制度,一人犯事,家属亲友甚至上下好几代都跟着遭殃。社会将每个家长权下的集体看成一个整体,他们都是家长的附属,家长对他们有管理处分的权力,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婚姻不是男女之间的私事,而是关系整个家庭或家族兴衰的大事。 所以历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当自己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家庭利益。这些规矩维持了一个家庭内部的秩序, 而如果每个家庭的男子都能“齐家”,整个国家也就安定团结。

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比如三口之家可以和父母辈住在一起,也可以自立门户。单身青年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到别的地方独立生活。

个人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渴望独立和自由, 认为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家庭和父母,血缘对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不是特别大。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上的独立,对传统家庭观念也构成了冲击。在封建社会,女性经济上附属于家庭,不可能独立生活,而现在, 她们受到的教育足以使自己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不需要再依附于男人或者家庭。再加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独身。

(摘编自《传统家庭观念在瓦解?》)

材料三:

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当然多数亲代和子女分爨生活后仍保持着较密切的日常联系。 不过,也应承认,小型化的居住方式往往需要有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作为依托。中国城乡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初期,社会服务结构、水平尚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这将会给独居老人、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带来困难。因而,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机构的网点布局要合理,方便快捷,收费合理;家政服务也有待改进,需要有一批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员从事这一行业。

(摘编自《中国家庭结构变动与特征》)

材料四:

现在的独生子女,好多都是隔代抚养长大的,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护着。老人们都疼隔辈人,孩子上学时管接管送:放学进了家门,有削好的水果,有可口的饮料;饿了,有及时端上来的饭菜,吃剩下没关系,爷爷奶奶帮着打扫。

其实,按照中国人过去的规矩,老人没有上桌,晚辈是不能先动筷子的。现在则是孩子随便吃,吃剩下的一家人打扫剩饭。当然,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从一个家庭来讲,它就不“齐”了,因为规矩被破坏了。从小被宠坏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极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失衡。如何让孩子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参与人生呢?我们还要回到齐家的这个“齐”字,家里要有规矩、有秩序。

(摘编自《中国人为什么家庭观念重?》)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家庭变迁情况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一般包括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而现代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
B.传统中国家庭中,亲情浓厚,关系亲密;而进入现代社会后,父母与子女的日常联系不再密切。
C.传统中国家庭中,子女个人利益应服从家庭利益;进入现代社会后,子女有了更多的个人自由。
D.传统家庭中,女性附属于家庭,不能独立生活;现代社会中,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经济能独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子女被父母看成自己的私有物,而每个家庭又被社会视为一个整体。
B.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个人和家庭荣辱与共,所以刑法中会有“连坐”或“株连”的制度。
C.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是我国三口之家、 单身青年出现的主要原因。
D.虽然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传统的家庭观念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应该继承并发扬。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现代社会家庭小型化的利与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英文学不是一个固有的静态模式,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在历史的相对稳定状态中的变异与前趋的文学形态。精英文学的最大特征就是先锋性,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的异质性,表现在对既成权力叙事和主流话语的叛逆性上;二是艺术上的前卫性,表现在对已有文体规范和表达模式的破坏和变异性上。这种叛逆性和变异性,往往是以反文化等较为激进的方式进行的。在文学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变革的因素是永远存在的,而异质性和前卫性的激变却不常有。不过,也唯有这种激变,才构成精英式的文学现象。
可见,精英文学并不等于知识分子阶层的文学,而主要指比较纯粹意义上的人文知识分子所构建的某种独特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照法国尤奈斯库的解释,指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先驱现象,它在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上,跟“反对”“决裂”具有相似的含义。当然,他们这套话语体系有时也会染上脱离大众或学院派的偏见,带有一定程度的贵族化、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中国现代精英的前身,就是传统社会中居于“四民”之首的“士”。他们是经典的解释者和传播者,用道统控驭政统,发挥着价值范导的功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启蒙激活下,由士人演变而来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打破了封建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渐渐获得了现代性内涵。五四运动就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及其文本现代性转换的仪式。当时新兴的现代出版报业和现代教育,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初具雏形的“公共空间”。尤其是现代教育中的大学这样一种崭新的社会机构,它既在国家权力体制之内,又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很自然地成为一种特殊的反文化集合点——不仅成为批判主流意识形态的基地,在某些时候也成为抵制商业化浪潮的基地。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以大学为中心聚集地的精英文学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成为左右或改造现代中国的主要精神文化力量,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在中国这样的传统政治和社会力量强大的国家里,大学恐怕是最强大、最集中的反文化的策源地了。不过,精英文学并不是这样的“反文化”所能完全概括得了的,况且大学本身也非常复杂。尤其是当新文学从文学革命推进到革命文学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了“真空”,随着文人的大量从政和文学政治化的盛行,文化批判力量变成了政治力量。于是,精英文学成为新的意识形态模型的提供者,文学的政治功利性被高度强化了,而文学原有的文化批判力却被削弱了。
(选自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有删改)
下列对“精英文学”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精英文学具有思想上的异质性和艺术上的前卫性,并处于激变的过程之中。
B.精英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与知识分子阶层的文学无关。
C.精英文学与现实保持着“反对”“决裂”的张力,具有叛逆性和变异性。
D.精英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它有时会染上脱离大众或学院派的偏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