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暮鼓
冷清秋
方老爷子在南京城突然有了去处。
他在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此后,逢年过节什么的方老爷子总要拎点东西去看望亲戚,也不是单逢年过节。隔三差五的方老爷子常去。
去了,无非也就是熟人见面时常说的那几句老话。说完,就没话了,俩老头都靠在那个旧沙发上晒太阳。有时,方老爷子去了,亲戚正在忙着,方老爷子就自己靠在沙发上看天看云,看飞过的鸟,树上落下的叶子。或者干脆弹弹衣襟上的灰,站起来跺跺鞋上的尘。
对了,忘告诉你了。方老爷子这门亲戚可不是个吃闲饭的。虽说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的,不但会剃头刮脸掏耳朵,还会在生意不忙时,撸起袖子,虎虎生风地打一套小洪拳。但最最吸引方老爷子的却是他会吼那种叫人听了连肠子都打颤的秦腔。
当初,方老爷子就是被这一嗓子给拽了去,再也挪不开脚步。
原本那天被儿子载去听戏,经过鼓楼附近时,遥遥传来一嗓子,如老汉哭坟般凄凉婉转,方老爷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不瞌睡了。待第二嗓子透来时,方老爷子说,掉头!掉头!赶紧的!人和人之间向来讲一个缘,也讲究一个巧。那天,这机缘巧合就撞在了一起。
方老爷子那天坐在理发棚的破沙发上看人家边忙活边唱曲。
掌灯时分才想起走,人站起来,却又扭回头,一脸羞色地说我喊你声老哥吧。说完就真的叫了一声老哥哥。紧接着,老陕话羞羞答答就出来了,其实额叫你老哥你也不亏啊,眼看你是要长额几岁的嘛。多了额这个老弟,虽说帮不上甚忙,但是逢雨天黄昏过来谝谝还是可以滴。看对方并不多言语,方老爷子就挥挥手说,不管你认不认,这门亲戚额今儿算是认了。今儿算是摸个门,以后咱常来往哈。
第二次来的早上,方老爷子一踏进来,将手提袋朝破沙发上一扔,说,看看额给你带啥了。亲戚瞥一眼却不悦。慢腾腾地说,弄这叫啥嘛,来就来吧,礼节还怪大。话虽这么说,后来端起桌上那个紫砂壶还是吱溜溜下去多半壶。
亲戚忙时,方老爷子就和来理发的那帮工人们唠叨,也不管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反正只看一支支递过去的烟被对方接了,就拉开了话匣子。方老爷子常常感叹,说,难得我这把老骨头老了老了,还能有这福气。免费理发不说,还能听到乡音听到戏哩。再来,看亲戚在数零碎钞票,方老爷子就打趣,老哥你干脆费费事,收下额这个徒弟如何?
有时,方老爷子干脆半下午过来,来时揣上自己常喝的烧酒,路上在熟食店包上几样卤味。俩人能从下午直喝到月挂树梢。有时,亲戚也搓着手挽留,说要不……就歇这儿吧?方老爷子却说,你再来个信天游,我踩着你的曲曲儿走。
就这样,一次次的.听着来,听着去。方老爷子以为可以一辈子。
可有一天他赶来时,工棚不见了,简易的理发棚也不见了。仰起头,才发现高楼已经建成了,正在清理周边环境。方老爷子急的见人就拽,很费劲地描述,却没一个人晓得。
抬头看看那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方老爷子突然很想爬上古楼去看看。这想法一出来他就真的站在了鼓楼上。
爬上去,方老爷子发现世界被分为了两层。街道上喧闹吵杂,人潮汹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仰头,天沉沉的落得很低。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说方老爷子在南京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孤苦无依。
B.小说第六段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理发师唱腔的婉转动听。
C.小说表现方老爷子认亲时的方言描写,意在突出方老爷子的热情亲切和见到老乡时的激动。
D.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丰满传神。
E.“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这段景物描写既照应了标题“暮鼓”,又掲示了小说主题。
(2)小说在刻画方老爷子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谈谈划线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4)“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3:3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考验
弗兰克·迈考特
每个班都有一个天生就是来考验你的害人精。他通常坐在最后一排,在那儿,他可以将椅子斜靠在墙上。你早就对全班同学讲过将椅子斜靠在墙上的危险:孩子们,椅子会滑下来,你们会受伤。
安德鲁知道将椅子斜靠在墙上会让你生气,至少会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后他就能抛出那个吸引女孩眼球的小把戏。你会说:嘿,安德鲁。
他不慌不忙。哥们儿,这是摊牌的时候。女孩们都在看着呢。
教室里一片寂静。你感觉,这个班级不喜欢安德鲁,而他也知道自己不会得到同情。他是个脸色苍白的瘦子,一个不合群的人。但是,全班同学还在看着。他们可能不喜欢他,但是如果你欺侮他,他们就会反对你,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一把斜靠在墙上的椅子。
安德鲁在等,全班同学在等,椅子趾高气扬地斜靠在墙上。哦,真想抓住一条腿将他拖下来。他的脑袋会沿着墙滑下,每个人都会大笑起来。
我转身离开安德鲁。我不想让他们认为我打退堂鼓了,我知道得采取行动。安德鲁的脑袋靠在墙上休息。他给我一个蔑视的微笑。
我不喜欢安德鲁那蓬乱的红发和清秀的相貌。我不喜欢他矜持的傲慢。有时候我就一个话题做准备活动,全班同学都理解我的话,我滔滔不绝地讲着。正沾沾自喜时,我扭头看到了他冷冷的目光。我不知道是该把他争取过来还是将他彻底摧毁。
脑海里,有个声音告诉我:把它小题大做一番,把它变成一节观察课,假装你事先计划了整个事件。于是,我说:那么,这儿发生了什么?他们瞪大眼睛。他们很困惑。
想象一下,你是个报社记者。几分钟前,你走进这间教室。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故事?
迈克尔大声说:没有故事,只有安德鲁同往常一样是个可恶的家伙。
安德鲁脸上那蔑视的微笑消失了。我觉得自己让他动起来了,我用不着说什么。继续这个诱导性问题,让全班同学谴责他。我会将那微笑永远从他的脸上抹去。这个小浑蛋,他不会再把椅子斜靠在墙上了。
我扮演着通情达理而又客观的老师的角色。迈克尔,像那样的评论不会给读者很多信息。
安德鲁的女朋友举起了手。
哦,戴安娜?
她对着全班同学说:迈考特先生问我们这儿发生了什么。我要告诉安德鲁把他的椅子放下来,别再当傻瓜了。
当她走向教室后排,站在安德鲁面前时,我很紧张。
安德鲁,看吧。你看见了这儿发生的一切。这是个大班,有三十多个人。那边的迈考特先生看见你斜靠着椅子坐着。他让你把椅子放下来,你却笑着坐在那儿。安德鲁,你在浪费这个班里每个人的时间。你有毛病呀?来这个教室是让老师教课,而不是让他叫你把椅子放下来,好像你是一年级的小孩,对不对?
他还是斜靠着椅子坐着,但是他看着我,好像在说:这儿怎么啦?我应该怎么办?
他把椅子向前倾,直到放平。他站起来,面对戴安娜。看见了吗?你会永远记得我,戴安娜。你会忘了这个班,你会忘了这个“叫什么来着”的老师,但是我把椅子斜靠在墙上,老师因此而生气。这个班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永远记得我。对不对,迈考特先生?
我真想摘下“通情达理老师”的面具,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听着,你这个小笨蛋,把椅子放下来,要不然我就把你扔出窗外,让你成为鸽子的美餐!
你不能那么说。你知道自己的角色:如果小坏蛋们时不时地让你生气,忍着,哥们儿,忍着。没有人强迫你从事这个工资过低、悲惨的职业。你能做些什么?回到工作上来吧。对全班同学讲话,处理斜靠在墙上的椅子这个问题。事情还没完,他们正等着。
听着!你们在听吗?
他们笑了。他又来了,又是老一套的“听着!你们在听吗”。他们在楼道里冲彼此叫喊,模仿着“听着!你们在听吗?”那表明他们喜欢你。
我说:你们看到了发生在教室里的事。你们看见安德鲁把椅子斜靠在墙上,你们看见当我叫他把椅子放下来时,又发生了什么。那么,你们就有了写故事的素材,是不是?我们有过冲突,安德鲁与老师,安德鲁与全班同学,安德鲁与他自己。哦,对,安德鲁与他自己的冲突。你们都在心里做了笔记,对不对?要不然你们就会说:为什么老师要跟安德鲁和他的椅子这样小题大做?或者,为什么安德鲁那么让人讨厌?如果你们要就此事写份报告,就会有另外一个角度:安德鲁的动机。只有他知道为什么他要把那椅子斜靠在墙上,而你们有权推测。在这个班上,我们可以有三十多种猜测。
(以上节选自《教书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又不断穿插进人物心理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考虑到生计,迫于现实压力,迈考特先生不得不忍受安德鲁的“蔑视的微笑”,妥协退让,结束了与这个班级的学生的对峙局面。
C.小说的结局,表明迈考特成功地应对了这个考验,化解了危机,把安德鲁的挑衅转换成了一次观察课的素材。
D.小说语言通俗口语化,运用了多种人称叙述,其中运用的第一人称叙述,能真实自然地揭示人物心理。
【小题2】从全文内容看,迈考特先生这个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考验”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我家是荒凉的。

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

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祖父就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地就睡醒了,醒了一听,处处有鸟叫着,回想昨夜的风雨,可不知道今早花落了多少。”

是每念必讲的,这是我的约请。

祖父正在讲着诗,我家的老厨子就起来了。

他咳嗽着,听得出来,他担着水桶到井边去挑水去了。

井口离得我家的住房很远,他摇着井绳哗拉拉地响,日里是听不见的,可是在清晨,就听得分外地清明。

老厨子挑完了水,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听得见老厨子刷锅的声音刷拉拉地响。老厨子刷完了锅,烧了一锅洗脸水了,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我和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祖父说:

“起来吧。”

“再念一首。”

祖父说:

“再念一首可得起来了。”

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纠缠不清地闹。等一开了门,到院子去。院子里边已经是万道金光了,大太阳晒在头上都滚热的了。太阳两丈高了。

祖父到鸡架那里去放鸡,我也跟在那里,祖父到鸭架那里去放鸭,我也跟在后边。

我跟着祖父,大黄狗在后边跟着我。我跳着,大黄狗摇着尾巴。

大黄狗的头像盆那么大,又胖又圆,我总想要当一匹小马来骑它。祖父说骑不得。

但是大黄狗是喜欢我的,我是爱大黄狗的。

鸡从架里出来了,鸭子从架里出来了,它们抖擞着毛,一出来就连跑带叫的,吵的声音很大。

祖父撒着通红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黄的谷粒子在地上。

于是鸡啄食的声音,咯咯地响成群了。

喂完了鸡,往天空一看,太阳已经三丈高了。

我和祖父回到屋里,摆上小桌,祖父吃一碗饭米汤,浇白糖;我则不吃,我要吃烧包米;祖父领着我,到后园去,趟着露水去到包米丛中为我擗一穗包米来。

擗来了包米,袜子、鞋,都湿了。

祖父让老厨子把包米给我烧上,等包米烧好了,我已经吃了两碗以上的饭米汤浇白糖了。包米拿来,我吃了一两个粒,就说不好吃,因为我已吃饱了。

于是我手里拿烧包米就到院子去喂大黄去了。

“大黄”就是大黄狗的名字。

街上,在墙头外面,各种叫卖声音都有了,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青菜的。

卖青菜的喊着,茄子、黄瓜、荚豆和小葱子。

一挑喊着过去了,又来了一挑;这一挑不喊茄子、黄瓜,而喊着芹菜、韭菜、白菜……

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

满院子蒿草,草里面叫着虫子。破东西,东一件西一样的扔着。

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清早,我家才冷静,其实不然的,是因为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缘故。

那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小题1】请结合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分析概括“祖父”的形象特征。
【小题2】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写到“荒凉”,请问是哪些原因使“我”感到荒凉?
【小题3】1946年小说《呼兰河传》出版,茅盾在序言中认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请你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萧红小说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就是不买账

李晓隽

我是一名电话推销员,推销的是中老年人的保健品。上岗不久,一个要好的同事把一个客户给了我,他指着一个电话号码对我说:“这位老人姓许,人特别和气,别人一般都讨厌我们打电话推销产品,可他每次接起电话却不愿放下。”我呵呵笑道:“只要他愿意掏钱买咱们的产品,陪他多聊聊有啥关系,这个客户我要了。”

第二天,我就给许大爷打去了电话,他果然十分热情。我本想多介绍些新上市的保健品,可是许大爷似乎对我的产品并不感兴趣,相反老是问我的个人情况,比如最近工作是否忙,有没有交女朋友。

我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还是一一回答了许大爷的问题。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半个多小时,我觉得差不多了,就说道:“今天跟您聊得很开心,希望您继续关注我们的产品,祝您健康长寿!”听得出来,许大爷仍然意犹未尽,但我还是果断地挂断了电话。

放下电话,我不禁有些心酸:这个老人太寂寞,太可怜了!这一刻,我忽然想起了退休多年的爷爷,心里不由一阵愧疚:因为平时都在忙工作,下班那点业余时间又留给了女朋友,我已经很久没给爷爷打电话了。

想到这儿,我赶紧翻出爷爷的手机号码,拨打了过去。爷爷听到我的声音,自然很开心,可说了没几句,就质问道:“听人家说,你下班后经常跟同事玩斗地主,年轻人不能不务正业啊。还有,听说你新交的女朋友也不咋的,花钱大手大脚的!”话不投机半句多,我赶紧找了个借口,挂断了电话。

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很多客户都在我的动员下买了新产品,可这位许大爷却光动嘴皮子,就是不花钱买产品。不但如此,他还隔三岔五地打电话找我闲聊,搞得我一听到他的声音就觉得很厌烦!

这天,我跟同事小张讲起许大爷不买产品的事,小张嘿嘿一笑,信心十足地说:“让我来搞定这个许大爷!”不知小张用了什么法子,许大爷果然很买账,乖乖掏钱买了很多产品。看着小张得意的样子,我郁闷极了:自己辛苦发展起来的客户,到最后却便宜了别人!这么一来,我更鄙视许大爷了:他能买小张的产品,还不是因为小张是个大姑娘!

可是没过几天,小张又把许大爷像踢皮球似的扔给我了,我心里明白,这个小张一定是在许大爷那捞不到什么便宜,不再掏钱买产品了。

我当然也不会要,就干脆把这个客户送给了小刘,没想到小刘不费吹灰之力,也让许大爷买了产品。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小刘是个男同志,许大爷怎么也买了他的产品?

我决定亲自问问许大爷。同样是推销员,他为啥偏偏对我不买账?电话一通,还没等我问,许大爷就急吼吼地说:“前一段时间打你的电话,怎么是个姓张的女孩子接的?我向她打听你去了哪里,女孩子说你们公司采取的是‘轮休制’,说我必须买了她的产品,才会轮到你;可我买了她的产品后,又来了个姓刘的小伙子,小伙子也要我买产品,说买了之后就会轮到你,这不,好不容易才和你说上话了!你能不能和公司说说,以后这个电话归你专用。”我这才明白,小张和小刘能卖出产品的原因。同时,对许大爷的特别关注,我又感到有些诧异,问他:“您为什么这么喜欢和我聊天呢?”许大爷激动地说:“你说话的语气太像我那孙子了,他跟别人说话的时候也是语气婉转,客客气气的。”

我听了更是一头雾水:“您为什么不直接打给您的孙子啊?”许大爷叹了口气说:“别看他和别人说话时客客气气的,可是,我们爷孙俩一通电话,肯定会吵个没完没了。后来,他干脆换了号码,也不肯告诉我了!”说到这儿,许大爷哽咽了。

听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汗颜,过了半晌,才对许大爷说:“大爷,您以后可以随时打来,我不用您买产品。”

许大爷支吾道:“那些产品不、不是我花的钱。”我一听愣住了:“那是谁花的钱?”许大爷叹了口气,说:“傻孩子,是一个几天听不到你声音就吃不下睡不着的人!那就是你的爷爷啊!”

许大爷接着说道:“尽管你爷爷说不上一句话,但这个电话每次都能听上十几分钟,他已经很满足了!”

我一下子愣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16年第6期,文章有删改)

【小题1】根据上下文,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小张嘿嘿一笑,信心十.足地说:“让我来搞定这个许大爷!”
②可是没过几天,小张又把许大爷像踢皮球似的扔给我了。
【小题2】结合文本,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4】联系小说的情节,作者采用了“欧•亨利式笔法”,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小说标题“就是不买账”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丁玲
钻聚在这边窑里炕上的几个选举委员会的委员便陆续从窗口跳了出来。他们刚结束了会议,被很多问题弄得疲乏了的委员们,望了望天色,炊烟已经从窑顶上的烟囱里吐出来而为风吹往四方,他们只好决定赶到前边的庄子去吃饭,因为晚上在这还要布置第二天的第一行政村的选举大会。
然而已经三四天没有回家的指导员何华明却意外的被准许回家。区党委的副书记曾为他向大家说了一阵牧畜是很重要的等等的话。他唯一的牛就在这两天要生产,而他的老婆是只能烧烧三顿饭的一个四十多岁了的女人。
在桥头分了手。大家都朝南走,只有何华明独自往北向着回家的路。他眺望起四周来,天已经快黑了。二十天来,为着这乡的什么选举,回家的次数就少。相反的,就是当他每次回家之后听到的抱怨和唠叨也就更多。
转到后沟的时候,已经全黑下来了,靠着几十年的来来去去,和***那里听来的新名词。
他们两人都极希望再有个孩子,他需要一个帮手,可是他们却更不和气,她骂他不挣钱不顾家,他骂她落后,拖尾巴,自从他做了这乡的指导员以后,他们便更难以和好,像有着解不开的仇恨。以前他们也吵架的,但使她更难过的是他越来越厉害的沉默。好像他的脾气变得好了,而她的更坏,但她感觉得他离去的更远,她毫不能把握住他。她要的是安适的生活,而他到底要什么呢,她不懂。
“知道我身体不成,总是‘难活’,连一点忙都不帮,草也是我铡的,牛要生仔,也不管……”她好像已经站了起来,他怕她跑过来,便一溜下炕,往院子里去了。他信脚到了牛栏边,槽里还剩下很多的草。牛躺在暗处,轻轻的喷着鼻子,“妈的,为什么还不生呢!”
他刚要离开牛栏的时候,一个人影横过来,轻声的问着:“你的牛生仔了没有?”这人一手托着草筐,一手撑在牛栏的门上,挡住他出来的路。
“是你,侯桂英。”心不觉的跳得快了起来。
侯桂英是他间壁的青联主任的妻子,丈夫才十八岁,而二十三岁了的她却总不欢喜,她曾提出过离婚。她是妇联会的委员,现已被提为参议会的候选人。
这是第三次还是第四次了,当他晚上起来喂牲口时,她也跟着来喂,而且总跟过来说几句话,即使白天见了,她也总是眯着她那单眼皮的长眼笑。月光落在剪了的发上,落在敞开的脖子上,牙齿轻轻的咬着嘴唇,她望着他。他也呆立在那里。
“你……”
他几乎要去做一件吓人的事,他可以什么都不怕的。但忽然另一个东西压住了他,他截断了她说道:“不行的,侯桂英,你快要做议员了,咱们都是干部,要受批评的。”于是推开了她,头也不回的,走进自己的窑里去。
“唉!”他长长的抽了一口气,躺到了炕上。像经过了一件大事后的那么有着应有的镇静。他觉得很满意。于是他喊他的老婆:“睡吧,牛还没有养仔呢,怕要到明天。”老婆看见他在说话了,便停止了哭泣。吹熄了灯。
“这老家伙终是不成的,好,就让她烧烧饭吧。闹离婚印象不好。”
然而院子里的鸡叫了。老婆已躺在他侧边,她唠叨的问着:“明天还要出去么?什么开不完的会……”
“牛是又怕侍候不成了……”但他已经没有很多时间来想牛的事,他需要睡眠,他阖着眼,努力去找瞌睡,窗户纸在慢慢变白,间壁已经有人起身了。而何华明却刚刚沉入在半睡眠状态中,黄瘦的老婆已经睡熟了,有一滴眼泪嵌在那凹下去了的眼角上。映在曙光里的这窑洞倒也显得很温暖,很甜适。
天渐渐的大亮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因为要筹备第二天的第一行政村选举大会,委员们不能回家,而何华明却因为自己家的母牛即将生产但自己的妻子年纪已经大了而被准许回家。
B.“然而有一滴戍马东西落在地下了”,何华明的妻子反常的表现,给了他意外的心灵震撼,但是这样的震撼是极为短暂的,很快便消散于嫌恶。
C.何华明与妻子之间的争吵不是直面的,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言自语,妻子的一番内心独白,展现了两人之间在生理、思想、追求等方面的巨大鸿沟。
D.“月光落在剪了的发上,落在敞开的脖子上,牙齿轻轻的咬着嘴唇”,对侯桂英的描写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细致入微,表现了她的娇美、恬静和雅洁。
E.小说的环境描写极为简省,却能够营造与语段相适应的意境和氛围,并且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暗示功能,对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作用很大。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夜”为标题,作者对“夜”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小题4】小说看似非常平淡,却展现了道德和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请结合全文对这种关系进行概括和分析,并谈谈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酒婆【注】
冯骥才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这酒就叫做“炮打灯”。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有真货色。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注】选自冯骥才《世俗奇人》。该书共收录17篇作品,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作者把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写得如此动人,与前文“头发乱,脸色黯”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B.“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这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酒婆在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不时念叨酒婆,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酒婆“不贪解馋”“不多事”,也“从来没赊过账”,可算得上真正的酒鬼。
D.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酒婆、酒馆老板、首善街的其他人等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E.本文的结尾颇耐人寻味,在老板的别扭中,我们慢慢探寻到作者对以作假为常态的社会的揭露与嘲讽。
(2)小说开头的场景有何特点?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3)文中第3段画线的句子在描写人物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4)文章末段“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应如何理解?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探究一下酒婆死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