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士兵与猎手
戴 涛
1944年冬,中国黑龙江小兴安岭。
一个日本士兵端着枪,在冰雪覆盖的山林里穿行,忽然,他弯下腰在雪地上寻找着什么,终于,他又看见了两排漂亮的梅花印,于是他又兴奋地朝前追去……今天清晨,当他走出兵营撒尿时,他在雪地里意外地发现了梅花印,他不禁一阵狂喜,因为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曾告诉过他,这梅花印代表着什么。当年他的父亲在南洋做生意时,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得到留下这梅花印的百兽之王。可最后的结局是,他父亲没有得到这百兽之王,而百兽之王得到了他父亲。此时,他觉得该是实现他父亲遗愿,或者说是替他父亲报仇雪恨的时候了,尽管这是中国的东北虎,根本与南洋的爪哇虎无关。
在另外一片树林子里,一个鄂伦春族的年轻猎手也在追赶一只东北虎。鄂伦春人世代以打猎为生,日子过得倒也自在,可自打来了日本人,这森林里的动物好像知道了要大祸临头,一下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天,当他在雪地里发现这排梅花印时,他不知道有多兴奋,这虎皮虎骨虎肉,意味着全家半年的吃用。
起风了,风将天上的雪、地上的雪刮得满世界飞舞,除了雪,别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了,而一个日本士兵和一个鄂伦春猎手,还在苦苦地追逐那些神秘莫测的虎爪印。
已经是第三天了,饥饿和劳累使得日本士兵眼前的树木开始不断晃动,就像他跟他的部队向中国的老百姓扫射时,那些老百姓也就是这样晃着晃着倒下去的。突然,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感向他袭来,莫非这些梅花印原本就是中国人设下的陷阱……鄂伦春猎手尽管年轻,可除了老虎,几乎小兴安岭所有的野兽都被他的猎枪击中过。打猎对他来说是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可这一次好像不同往常,奔走了三天,他竟一点也无法预料结局将会是怎样。
第四天,日本士兵踉踉跄跄,又走出一片树林,突然,眼前的画面让他惊呆了,突然放晴的天空下,阳光照耀着的小兴安岭银装素裹,显得纯净安宁,不远的山顶上,两只色彩斑斓的东北虎在嬉戏,它们相拥在一起,一虎眯着眼,温顺地躺着,而另一虎不停地在它脸上咬着啃着……这使日本士兵想起家里两只可爱的波斯猫,可仅仅是一瞬间的犹豫,他又举起了那杆“三八枪”……当鄂伦春猎手钻出另一片树林时,他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慑仅仅是一瞬间,他听老人们说过,动物里老虎的相亲相爱是最不容易看到的;他还听老人们说,见过老虎亲热的人,会有美丽的爱情。他小心翼翼地放下猎枪……
“叭咕”,一声刺耳的枪响打碎了天地间的宁静,下面那只东北虎的额头上顿时流出殷红的血,在阳光下,这血格外鲜艳,它努力挣扎着站了起来,却又马上倒了下去,它痛苦地在雪地上翻滚,洁白的雪上留下一片鲜红,终于它又站了起来,纵身一跃,跳下山崖。另一只东北虎一声长啸,也跟随着一起跳下崖去。
日本士兵被眼前发生的一幕惊呆了,枪掉落在雪地上。鄂伦春猎手呢,当他弄明白刚才发生的一切,便愤怒地从地上捡起猎枪,将枪口指向了日本士兵。也许是听到了声响,日本士兵扭转头来张望。鄂伦春猎手看到了一张稚嫩的脸庞,脸上流露出惊愕和惶惑,似乎还有一丝愧意。鄂伦春猎手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十五六岁的孩子与凶残的侵略者联系起来,反而想起了自家常犯糊涂的小弟,他的手不自觉地抖动了一下。可仅仅只过了一瞬间,猎手扣动了扳机。“叭咕”,又是一声刺耳的枪响,小兴安岭树枝上的雪花被震得簌簌下落,几只飞鸟惊惶地掠过阳光下的天空……
1984年春,一位跛脚的日本老人从日本的北海道来到中国的小兴安岭,他特地来寻找一位鄂伦春猎手,说是要报恩。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两排梅花脚印,同时引发了两个猎手的捕猎激情,但两人的动机却不相同,日本士兵是为追求理想,鄂伦春猎手则为生计着想。
B.日本士兵在饥饿劳累时,看到树木晃动,就像看到被扫射后的中国百姓。这里通过巧妙的比喻,揭露了日本士兵之前的罪恶行径,也表达出他的反省。
C.一只东北虎遭遇枪击后,两只虎先后跳下悬崖。自然动物以这种悲壮的方式来表达对人类的反抗与蔑视,来保存物种的尊严,这种行为震慑人心。
D.小说以美丽壮阔的小兴安岭为背景展开故事,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下上演人对兽的血腥杀戮,试图阐述一种白与黑、冰与火、善与恶的关系,逼人深思。
E.文章以两个主人公的行踪展开了两条自始至终平行的情节线,这虽然限制了阅读者的视角,但增加了双方较量的紧张氛围,吸引了读者注意力。
(2)小说第三段画线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分析。
(3)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人性”与“兽性”的错位与统一:即人有兽性,兽有人性,人有人性。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
(4)小说以若干年后日本士兵来寻鄂伦春猎手报恩为结局,虽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并起到了升华主旨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9:24: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不是一个俗人(节选)
王 朔
一间花里胡哨、从外边看像个发廊或彩扩冲印店的临街房内,于观正在和一个胖乎乎的女同志谈心:
“为什么要跟人家一样呢?我觉得女同志要长就应该长出自己的特点来,物以稀为贵嘛。你们都眉清目秀,我偏月朦胧鸟朦胧;你们都高低错落,曲线优美,我不妨浑然一体,让你们闹不准谁是谁。我认为你就属于个人特点比较突出的,让人一眼难忘的,很难用漂亮不漂亮这样的俗词来形容……”
冯小刚领着一个长得十分夸张、活脱卡通人物的男子走进来,很严肃地给于观介绍:“哎,于观,这位是《交际与口才》报记者华远先生,想找你了解一下咱们‘三好协会’的工作情况。”
“好,好,小刚你别走,这位女同志你接着来。”于观起身让座,“华先生这边请。”
“你们刚才说到哪儿了?”冯小刚坐下问。
“不能用漂亮不漂亮判断一个人。”
“噢,刚才一进门看见你,我眼睛就一亮,心想,这个女人不简单。为什么不简单呢?
“因为……因为……不知道你自己发现没有,你的气质里有一种忧郁的东西。我喜欢忧郁,我这个人也常常忧郁,所以我一见你就……就心驰神往。”
冯小刚自己也豁朗地笑了。
于观把华远领进里屋,那几乎只能算半间房,堆满过时的壁纸和装饰材料,都是用这间屋做买卖的上个户主倒闭时留下的。小屋勉强可以坐两个人。
“你想了解什么呢?”于观问。
“想请你谈谈你们是怎么想起要成立这个所谓‘三好协会’的?想请你解释一下‘三好’指什么?”
华先生坐正、坐直,拿出笔和笔记本,但仍像屁股底下垫了弹簧似的动弹不停。
“不用紧张,随便谈,”他安慰于观,“发表不发表我还没想好呢。今天只是路过,被刚才那个人死缠硬泡拽了进来。”
“这个,成立‘三好协会’……”于观双眼茫然,接着稳住了神,口齿也流利了,“成立‘三好协会’,主要是我们对目前的社会风气十分反感。人和人之间不是互相瞧不起就是互相攻击,一点真诚的感情都没有。”
“是,我也对这种现象很有看法。”华先生点头赞同。
“怎么就非得胡撕乱咬?互相说点好话怎么啦?”于观忽然愤怒了,脸红脖子粗地瞪着华先生,质问,“难么?费事么?是压根没教过还是都忘了怎么说?一张嘴就阴阳怪气,一张嘴就毒汁四溅!有时我在街上听到穿得那么体面的两个人互相骂出那么难听的话,我就难过,就心疼——都是人民和人民呀!”
于观眼圈由衷地红了,华先生默然不语,肃然起敬。
“于是我就默默地想:咱是文明古国呀,再这么下去就不对了。死后怎么有脸去见咱们那些以道貌岸然著名于世的先人?也愧对子孙。人家将来要查的,到底这优良传统是从哪朝哪代失传的?”
于观看了眼华先生,见他还在听,才又接着往下说,语气由沉痛变得激昂,铿锵顿挫:
“所以我们大家一碰头,觉得不行,不能任其下去,要管,必须管,不顾一切地管!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让互相吹捧蔚然成风。”
于观脸上现出一片极灿烂极夺目的光辉,随之他连忙解释:“我说的是互相吹捧的褒义,指的是那种祥和的气氛。”
“我懂我懂,很理解。”华先生点头如啄米,“即便是贬义的互相吹捧也比互相谩骂强。”
他极为认真地对于观说:“实话告诉你,我早盼着有个匹夫觉得自个有责任了。”
冯小刚的声音从外屋传进来:“有信心了吧?这回不怕谁说长道短了吧?这就对了,走你的路——北在这边。”
“首先是一片好心,其次是各种好话,最好汇成一个刻骨铭心的好梦。呶,这墙上挂着的就是我们的心声:好梦献给你!”
于观掉头抬手往后墙一指。华先生只顾埋头在本上速记,写了一遭才抬头乱找。
“你们是逮谁捧谁,还是也挑人,单捧有名的?”华先生又问。
“逮谁捧谁!”于观断然道,手同时往下一劈做了个斩钉截铁的手势。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搞三六九等。你想呵,往往最不值得捧的人最需要捧,这牵涉到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凡是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乐意奉送的。”
“那么哪部分群众最需要?”
“这个我们做过市场调查,恐怕最大的潜在顾客还是文艺界人士。他们本人当然很谦虚,相信家属会对我们的工作很支持。”
“那是一定的。”华先生颇有同感,旋又补充道,“只要做好宣传工作,很多人都会立即认识到你们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
“目前我们还是在试营业,业务尚未全部开展,人员也需要培训,仅仅刚开始送好话,做好梦下一步开办,正在筹备。”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开导夸奖一位胖乎乎的女同志入手,虽是闲笔,却是他们“三好协会”服务的一个具体实例,竭尽夸奖之能事,夸得不落俗套,令人忍俊不禁。
B.本文寥寥几笔,便能勾画出人物的神韵及心理活动,如“于观双眼茫然,接着稳住了神,口齿也流利了”,非常形象,画面感十足。
C.华先生和于观你一言我一语,聊得非常投机,既层层推进地交代了“三好协会”的服务性质和宗旨,又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嘲讽,情节设计自然而巧妙。
D.“三好协会”指有好心,送好话,做好梦。从公司成立之初,他们的目标就非常明确,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人民大众,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
【小题2】本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概括。
【小题3】本文以“你不是一个俗人”为题,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枪 王  
胥得意
就在新兵老兵汗淋淋地背着枪唱着歌从操场上归来的时候,中尉出现在了连队的门口。踏步的队伍立定后,向左转。中尉正好在队列前站着。
干部科的干事指着中尉说这是新来的指导员。连长从队列一旁跨出,三步并成两步。连长的手握住了中尉的手。
连长一脸的欢迎。在干部科干事介绍过中尉的经历和优点之后,连长的掌声就像是点燃了爆竹一样,连队的门前响起一片掌声。经久方息。中尉的脸被掌声击得通红。中尉把左右两侧的眼镜腿正了两下后,又在鼻梁上推了一下。中尉点了一下头。算是和战士们认识了。然后,中尉退到了队伍的尾上。
战士们在值班排长“解散”的口令音还没落时,大喊一声“杀”后,一下子就散在了楼里。中尉在连长、排长们的陪同下往楼里走。
老兵端着一盆水从走廊急急地走。水珠从盆里跳出来,在中尉的脚前溅成了水花。急什么你?连长吼。老兵刹住身,放下盆,贴墙站住,一动不动,紧绷着嘴。连长拿手指在老兵眉心处用力点了一下后和中尉一起往楼梯上迈。中尉回头看了一眼,老兵吐了下舌头,把拇指和食指勾成两个圆圈罩在了眼睛上。中尉心中顿时有了一种被枪刺扎了一下的感觉。
中尉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已经把老兵从家庭到爱好了解透了。其中仅有的一次和战士洗澡时,中尉还发现老兵的肚脐处有三个痦子呈三角形长着,一大两小。大的像黄豆般,小的如绿豆,左边的小痦子上还长了一根一厘米长的汗毛。由此可见,中尉对老兵是相当“关心”了。同时,中尉还发现,老兵在连队有着极高的威信。可以说,一呼百应,包括连长也高看他一眼。因为老兵的档案里装着三个三等功。团里、师里、军里三级比武的,都是第一。在他班里待过的兵,再孬的军事训练在连队也能排个前十名。老兵跑五公里时,在腿上缠两个沙袋落谁几百米不叫欺负人。尤其老兵打枪,瞄七不打八,说十不是九,指哪儿打哪儿。人称枪王。老兵的缺点就是文化少,脾气暴。
中尉每次见了老兵都笑。老兵感觉就是皮笑肉不笑那种笑。有时笑得老兵心里就没了底。
因为老兵是老兵,是连里最老的兵,老兵就要拿出老兵的架子。那次射击之后,老兵把枪在空中抛出一条弧线。枪落在了中尉手里。老兵说,让指导员给大家表演一下枪法。空气一下子凝住了。兵们愣愣的。中尉从左边正了一下眼镜,从右边正了一下眼镜,从鼻梁上又推了一下眼镜。中尉笑了。这么多人,都留点面子。枪在空中划出了一道弧线又落在了老兵手里。
老兵一屁股坐在地上。枪托“啪”地折了回去。老兵挥手骂,你们新兵蛋子看什么热闹,训练去。
火辣辣的太阳正当头的时候,老兵枪膛里的子弹在靶子的中央穿出了五个洞。老兵把迷彩帽倒扣在头上。老兵把靶子往中尉眼前一扔。老兵冲中尉嘿嘿地笑。老虎连可不养不行的人呢。
中尉接过枪。一个点射清脆地响过。中尉问,我眼神不好使,打两枪服不?
打一百枪老虎连也有子弹。
通信员从远处靶沟边跑了过来。两只血淋淋的麻雀落在了老兵和中尉之间。老兵看见麻雀的眼睛已被穿得血肉模糊。
老兵背起枪走了。
圆满完成任务。通信员把一支沾着鸟血的长铁钉举在了中尉的面前。中尉和通信员相视一笑。
老兵再从训练场上出现时比以前训得还认真,辅导新兵比以前更耐心。老兵再也不允许任何人叫他枪王,只不过他一直没弄明白,指导员看似无意的两枪怎么就那么神奇地击中了两只鸟的眼睛。而且有一次指导员和他唠嗑时,还讲到他肚脐处长了三个两大一小一个长着一根一厘米长汗毛的痦子。老兵觉得中尉的身上有一种威慑,尤其是他习惯性地用手左边一下右边一下中间再一推眼镜,然后一笑时。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尉把左右两侧的眼镜腿正了两下后,又在鼻梁上推了一下”一句运用动作等描写,勾勒出一个文质彬彬的指导员形象。
B.中尉心里有“一种被枪刺扎了一下的感觉”,是因为他受到了老兵的羞辱,这也为后文他接受老兵挑战埋下伏笔。
C.中尉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对老兵有了透彻的了解,哪怕是身上的痦子也了如指掌,可见中尉对工作细致认真的态度。
D.结尾写到“老兵觉得中尉的身上有一种威慑”表明老兵心中已认为枪法过硬的中尉才是真正的“枪王”。
【小题2】请简要分析老兵这人物形象。
【小题3】有人认为画线段有多余之嫌,可以删除;也有人认为该段内容是情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可删除。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常散步

成熟住在城边上,离他家不远,有一条僻静的乡间小路。茶余饭后,他常去那儿散散步,品味着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按他的体会,每每去溜上一趟,就仿佛做了次心理按摩,那平日里因事务繁忙、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神疲心累的感觉便可得到些排解。

然而,事情往往会有例外。

某日,他溜达了一阵后从另一条小路踅回,当穿过一片松林来到湖畔时,猛地看到三个十多岁的小孩在一艘小船上玩耍,其中俩小家伙各执一根竹杆在随意划动,船儿像个醉汉似的歪歪扭扭地向前。而当时岸边和周围又没有一个人。顿时,成熟不由自主地顺路一溜小跑起来——咋搞的?他有点莫名其妙。很快,他刹住了步履。哦,原来是我在担心那些小孩掉水里呐,想尽快回避……这也太多虑了,咋可能恰好这会儿出事喏?他摇了摇头,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感到好笑。继而,他想劝小孩不要在水里嬉闹,可刚刚将口张开,心里忽地说不行不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一喊,万一有小孩吃了一惊而掉水里了或恰好这会儿他自己掉下去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于是,他抬腿便走,走得比先前快了许多,全然没了散步的韵味,倒像是匆匆忙忙赶路。他并不想走得这么快,然而似乎后面有人在不停地推他一般。少顷,湖面骤然传来叭啦啦的水声,成熟扭头一瞅,见划船的俩小孩没再划动,而是用身子在故意地摇晃着小船,船儿像个摇篮似的不停地晃荡,吓得另一小孩哎哎直叫。成熟不禁又跑了起来。心想这里一个行人也没有,船要弄翻了咋办?救吧,自己水性又不好,有危险;不救吧,良心又过不去,弄不好还有道德责任……唉——今日是咋回事噢?弄得这么狼狈,像鬼追来一样,这也太过分了!你不制止制止小孩也就算了,可也用不着这么紧张呀!就算这时船万一翻了,你不下去,也可以帮忙呼救啊。成熟想再次刹住步子,改为平常散步一样从从容容地离开,然而却没能做到,两腿像被人遥控了似的,又如同装了弹簧一般,近乎本能地迈着。陡然,后面传来扑咚一声,一个小孩跳进了水里游泳,成熟回头一望,以为出事呐,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当即他下意识地使出浑身劲头,如同百米赛跑一般朝前冲去,他要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那样子简直像是逃命。当他一口气跑到一座石拱桥时,因速度太快,一个趔趄,只觉嗡地一下,就啥也不清楚了。

当成熟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医生告诉他,你这次可摔得不轻,幸亏被湖边几个小孩看到,赶紧叫人把你送来……

(选自《12篇好看的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非常散步”中的“非常”,一方面是说成熟此次散步遇到了非同寻常的情况,三个小孩在小船上玩耍,险象环生;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非同寻常的情节,本怕孩子们带给自己麻烦的成熟却被孩子们救了。
B.成熟平日事务繁忙,竞争激烈。神疲心累的他具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格。看到孩子们在湖面上玩耍后,他立刻逃命似的奔跑,想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
C.小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但是作者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以虚写实,形象地写出了成熟内心的惶恐,为下文写他摔得不省人事做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小说主人公名为“成熟”,你认为他成熟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最后一段,成熟从医生口中得知自己被湖边几个孩子所救。请结合全文谈谈设置这一情节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红色玻璃球
美国威廉•贝纳德
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⑨“你想带点回去吗?”
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11)“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12)“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13)“是吗?给我看看。”
(14)“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15)“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16)“好像有。”
(17)“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18)“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19)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的了。当然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20)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钱,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21)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小题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
②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
【小题3】阅读第③~⑱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为什么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狼    杀

(一)

刘老汉除了种地,还在西山埋了不少捕兽夹子。村里很多人都把这当作副业。只是这两年已很难在西山捕到野猪和狼了,它们差不多都快绝迹了。

这天,刘老汉在山顶意外发现了一只被兽夹困住的小狼。刘老汉见狼皮已受损,且又是一只幼狼,便一脚踩住小狼的脑袋,抽出随身的匕首,冲小狼的脖子上一抹。

血流尽,刘老汉便蹲下身,三下两下剥了小狼的皮,割断它的两条后腿,清理出两副狼骨。听说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可疗治经年不愈的风湿性关节炎。

那天晚上,西山上有只母狼整整哀号了一夜。

(二)

刘老汉翻身起床,隔壁竹床上的儿子,睡得正香。他想了想,决定不喊他。

日未出,天未醒,林子里的老鸹子还在叫。东边山头只有一丝麻麻亮。刘老汉提着镰刀,踩着露水,深一步,浅一步,径直赶往西山脚的那块油麦地。他想趁天亮前把地里熟透的麦子收割掉。

山风沁凉,刘老汉站在田埂上紧了紧黑布褂,心想,等把这茬麦子卖了,娃儿明年娶媳妇的钱就不用愁了。

忽然,刘老汉觉得身后有动静,扭头一看,扑面来的竟是一张龇着獠牙的血盆大口!

……

刘小山起床时,满屋子都是毛茸茸的太阳光了。昨晚的梦好美咧,他梦见自己跟陆家庄的李晓燕成亲了。

隔壁床是空的,爹已经下地干活了。起得这么迟,爹肯定要骂我咧!刘小山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飞也似的奔向西山脚的油麦地。

然而,油麦地里没有爹。刘小山只在田埂边看到爹的镰刀。地上有斑斑的血迹。刘小山的头皮噌的一下就麻了。最后,在山顶的一块苔痕斑驳的石头上,刘小山看到了一个面目全非的头颅。

刘小山抱着头颅号啕大哭,从早上一直哭到晚上,哭到眼泪都干了时,他对头颅说,爹,孩儿一定替你报仇!

(三)

雾起。日隐。天地笼着一抹浑浊的灰白。

一阵腥风扫过,他知道,它来了。

追了它三天三夜。他已精疲力竭。本打算找个草窝随便躺一下,但就在这时,它出现了,像幽灵一样无声无息,从峡谷的纵深处,它是一头灰色的母狼,额角一块疤痕,壮硕如小牛。踩着碎石,朝这边一步步紧逼过来。

但雾掩藏不住它嗜血的死神的气息。正如雾也掩饰不了他熊熊的仇恨的火焰。

它知道这将是一场无可避免的血战。眼前这个人身形消瘦,看起来疲弱不堪,但他的眼神却和他手中的刀一样,杀气腾腾。

它低吼着,压低前肢,龇出尖利的獠牙,趁对方眼神稍一游离,纵身一跃,瞅准喉管,闪电般直扑过去。

他深知狼的奸猾,故意拿眼瞟了下别处。他知道它一定会发起攻击。只是,他没想到它的速度会那么快,快到像一阵风,快到像一道电,他差点被扑了个措手不及。

一道青白的光倏地划过。

它落地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左后腿火辣辣的,被刀切开一道深已见骨的伤口,血汩汩地流。

他捂着肚腹,血水顺着指缝漫溢而出,滴滴答答,溅落在被雾打湿的碎石和青草上。

他喘息着,忍着剧痛,举起镰刀冲上去,决计给受伤的狼最后一击。

刀锋直奔狼首。

它拖着沉重的后腿,躲过了呼啸而来的刀锋。瞅准机会,反身跳到他的后背上,两只前爪死死地插进他的双肩。

牙死死地咬着他的脖子,刀深深地扎在它的肚腹上。

(四)

刘小山七岁那年,在西山脚放牛时发现一只额角有道疤痕的“小狗”。小东西瘦骨嶙峋,好像有很多天没吃东西了,看起来很可怜。刘小山便丢了几颗油炒花生给它。

吃完了花生,“小狗”走过来舔了舔刘小山的手,像是表示感激。刘小山想抱下它,它却跳开了,并冲刘小山龇出了两颗小獠牙。刘小山冲它摆手,示意它不要怕,那“小狗”却头也不回地窜进了山林。它的尾巴一直是拖着的。此时,刘小山才反应过来,那是一只狼。

但刘小山并没感到害怕,而是冲小狼逃去的方向笑出了声。心想,那只狼以后说不定会怀念油炒花生米咧。

太阳落山时,刘小山骑在牛背上,跟同村的小伙伴们炫耀着他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老汉杀死了小狼是因为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年不愈,听说要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来治疗,而且现在在西山已经很难捕捉到狼了。
B.小说描写刘老汉杀死小狼,虽用语不多,但非常形象,一“踩”一“抽”一“抹”,三个动词充分展现了刘老汉捕杀猎物的娴熟技艺。
C.刘老汉对儿子的怜爱、儿子成亲的美梦、温暖的阳光与獠牙、血盆大口、斑斑血迹、面目全非的头颅,一喜一悲展现了人生的无常。
D.小说最后的环境描写“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渲染了宁静的氛围,象征了人和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小题2】小说以“狼杀”为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部分写到刘小山“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这样刻意地营造一种情节上的巧合,你觉得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