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柳 树
契诃夫
这老磨坊早该倒塌了,如果不是它倚靠着一棵粗大的老柳树的话。柳树很粗,两人合抱都围不拢。它那油亮亮的树叶落到屋顶上,落到堤坝上;下部的枝条垂进水里,耷拉在地面上。这树也老了,驼背了。它那佝偻的树干上有一个极难看的黑色大洞。你把手伸进树洞,你的手就会粘着黑糊糊的蜂蜜。一群野蜂会在你头上嗡嗡地叫,不住地螫你。
这柳树还支撑着另一个衰老不堪的人--老汉阿尔希普,他经常坐在柳树根上,从早到晚在钓鱼。他老了,驼背了,跟老柳树一样;他那没牙的嘴就像树洞。白天他钓鱼,夜里坐在树根上沉思。
大约三十年前的一个礼拜天,阿尔希普听到了铃铛声。一辆三套马的大车翻过山包,下了坡,眼看就要来到堤坝上。邮差睡着了。马车上了堤坝,不知为什么停住了。赶车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地开始行动起来,他扯下邮差脸上的布巾,挥起一把短柄链锤。邮差立时不动了。在他的浅色头发里,露出一个鲜红的伤口。赶车人跳下车,挥起臂膀,又给他一锤。不一会儿,阿尔希普听到近处有脚步声:赶车人从岸上下来,径直朝他这边奔来……他那晒黑的脸膛十分苍白,眼睛呆呆地不知看着什么地方。他浑身颤抖,跑到柳树跟前,也没有发现阿尔希普,就把邮包塞进了树洞,之后跑上堤坝跳上大车,而且让阿尔希普更为吃惊的是,赶车人朝自己的太阳穴猛地一击,并把血抹了一脸,这才抽打起马匹来。
“救命啊,出人命啦!”他大声叫喊。
他的呼喊引起了回声,很长时间里阿尔希普都听见这声“救命啊!”
大约过了六天,有人来磨坊调查。他们画了磨坊和堤坝的平面图,不知为什么还测量了河水的深度。一行人在柳树下吃了饭,又都坐车走了。在来人调查的时候,阿尔希普一直坐在磨坊的水车边,身子发抖,眼睛望着那个邮包。他看到里面有不少盖五个戳子的信封。他日夜望着这些戳子沉思,而柳树老婆婆白天不声不响,到了夜里就呜呜哭泣。“傻婆子!”阿尔希普倾听着柳树的哭泣暗想。一周后,阿尔希普已经带着邮包进了城。进城后他向人打听:
“这里的官府在哪儿?”
有人给他指点一幢黄房子,门口有一个条纹岗亭。他走进前厅,见到一位老爷,制服上的纽扣亮闪闪的。老爷吸着烟斗,正为什么事训斥看守人。阿尔希普走到老爷跟前,战战兢兢地讲起了老柳树旁发生的事。那长官接过邮包,解开细皮带,脸上白一阵又红一阵。
“我一会儿回来!”他说完就跑进办公室。在那里他被许多人团团围住……十分钟后,长官把邮包交给阿尔希普,对他说:
“你找错了地方,老伙计。你该到下街去,那里会告诉你怎么办,这里是地方金库,亲爱的朋友!你该去找警察局。”
阿尔希普接过邮包,走了出来。
“怎么邮包变轻了!”他思忖,“比原来少了一半!”
在下街,有人指给他另一幢黄房子,门口有两个岗亭。阿尔希普走进去。那里没有前厅,登上台阶就是办公室。老人走到一张桌子跟前,向几名文书讲了邮包的来历。那几个人夺了他手中的邮包,对着他大声嚷嚷。他们派人去找长官,来了一个胖胖的大胡子。他简单地问了几句,拿了邮包,进了另一个房间,把门插上了。
“钱在哪儿呢?”不一会儿,房间里传来说话声,“邮包是空的!去告诉那个老头子:他可以走了。要不把他抓起来!带他会见伊凡·马尔科维奇!不,算了,还是让他走吧!”
阿尔希普鞠了一躬,走了出来。一天后,那些鲫鱼和河鲈又看到他那把灰白胡子了……
深秋。阿尔希普依旧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脸阴沉难看,就像那枯黄的柳树。当看到那个赶车人出现在身旁时,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赶车人没有发现他,径直来到柳树前,把手伸进树洞。一些湿漉漉、懒洋洋的蜜蜂爬了他一袖子。摸了一阵以后,他吓白了脸。过了一个钟头,他才到河边坐下,呆呆地望着水面。
“那东西在哪儿?”他问阿尔希普。
阿尔希普开头一声不吱,沉着脸躲开这个杀人凶手,但不久又可怜起他来了。
“我送交官府了!”他说,“不过,你这个蠢货别害怕……我告诉他们,那东西是我在柳树下拾到的……”
赶车人跳起来,一声吼叫,朝阿尔希普扑去。他把老汉打了一顿。打他的老脸,把他摔在地上,用脚踹他。打完之后,他却不离开老汉。他在磨坊里留下来,跟阿尔希普一起生活了。
白天他睡觉,不言不语,到了夜里就在堤坝上走来走去。春天到了,赶车人依旧不言不语,继续游荡。一天夜里,老汉走去找他。
“够啦,你这蠢货,别再闲逛了!”他说,“你走吧!”
“不行啊!”赶车人回答,“我倒是想走,可是腿痛,心也痛。”
阿尔希普扶起赶车人,把他带到城里。他把他领到下街,走进那问他上交邮包的办公室。赶车人跪倒在长官脚下,连连悔罪。大胡子一脸惊讶。
“你把什么罪名往自己头上安,傻瓜!”他说,“你是喝醉了?还是要我把你关进拘留所?这些恶棍都疯了!只会把事情搞乱……凶手没有找到--好,这就完了!你还想干什么?滚出去!”
当阿尔希普提到那只邮包时,大胡子哈哈大笑,那几个文书都露出吃惊的样子。看来他们的记性不好……这样,赶车人在下街赎罪不成,只好又回到柳树旁……
为了躲避良心的折磨,赶车人只好投水自尽,搅动了水面,水面上正漂着阿尔希普的浮标。
一八八三年四月九日(有删改)
【注释】①五个戳子的信封:指寄现金的挂号信件。
【小题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归纳老汉阿尔希普的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他老了,驼背了,跟老柳树一样;他那没牙的嘴就像树洞。
②那长官接过邮包,解开细皮带,脸上白一阵又红一阵。
【小题3】小说以“柳树”为题,这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小题4】有评论说,喜剧和悲剧,讽刺和幽默的交叉构成了《柳树》的基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见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7 12:37: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较量无声
何钱文
老木匠在脚手架底下站着。小木匠在脚手架上面打眼。
冲击钻“突突突”的响,脚手架颤巍巍地震。
老木匠单手搭在脚手架上,想心事。
其实脚手架不用扶。其实老木匠也不是扶,只是找点事做。要不,待会儿包工头准会看他,他现在很怕包工头的眼神。
包工头不会说他。包工头如今只找小木匠说话。每次从他面前走过,包工头几乎“瞧不见”他。
包工头又来了!
老木匠背过身,双手用力握住脚手架立柱。那情形:仿佛要不是他用力扶着,脚手架就会倒了似的。
包工头又在门口站着。
老木匠不用回头都知道。但老木匠装着不知道。老木匠仰头“专注”地看上面忙碌的小木匠,仿佛他不盯着,小木匠就会出错似的。
“小木匠真年轻啊!”二十米高的脚手架,辗转腾挪就像在平地。老木匠想起两个月前。
两个月前,他自己还在脚手架上的。
两个月前,要不是那该死的钢筋……老木匠心里颤了一下。那次老木匠打眼碰到混凝土里的钢筋,钻头被卡住猛甩了一下。要不是小木匠及时拽住了他,现在……
老木匠很感激小木匠。
老木匠又恨小木匠。也从那天开始,包工头就不准老木匠上脚手架了。“要是真摔下来,谁消受得起!”包工头媳妇心有余悸地说。
那天包工头没说什么。包工头从不乱说话,但从那天开始,老木匠就感觉自己在包工头心里的地位一落千丈。两个月之前,包工头说图纸、吩咐事情都必定找老木匠,那天之后,都换成了小木匠。之前包工头递烟,隔得再远都走来送到老木匠手里,再点上火。现在呢,是先送给小木匠,最后再甩给他。有几次似乎没看见他,连甩都没甩。
冰火两重天。这两个月老木匠心里不舒服,很不舒服!老木匠真想撂挑子:老子不干了,回家种地去!有次他气呼呼地跑到包工头办公室门口,抬手敲门的瞬间,手又凝固了:回家?回家老婆子的病谁给钱治?回家儿子的彩礼钱谁给拿?回家盖房子借的债谁还……一念过后,老木匠低头走了回去。走回去的老木匠佝偻着腰,像又老了几岁。
包工头还在门口站着。
站得高应该看得远,但脚手架上的小木匠这次真没看见包工头。手臂上的腱子肌依旧随电钻快速旋转而“突突”颤动,他现在不敢分神:二十米高的脚手架,藏在水泥暗处的钢筋,钻头转动时落下的水泥粉……一不留神他就可能摔下去。
如果小木匠知道包工头来了,肯定会像往常一样停下来,让发烫的电钻歇一会。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在底下闲着。小木匠准会喊老木匠递几包膨胀螺栓,或递几支轻钢龙骨。这样老木匠心里就会舒服点。这样包工头心里也会舒服点。这样小木匠心里也会舒服点。
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对自己有意见:但他有什么办法?老木匠真的老了!在“差点摔下”之前,老木匠已有很多次看错了图纸上的小数点,要不是他和工友们瞒着包工头及时补救,后果不堪设想。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家里日子艰难,可他小木匠就容易?他还不是为了多挣那一点工钱!再说他小木匠要不顶替,自然会有别人顶替。至少他小木匠顶替了,还可以暗中照顾老木匠。小木匠只能在心里发牢骚。很多次他想找老木匠喝顿酒,说说心里话。可老木匠却总是一脸揶揄似的冷漠,所以几次话到嘴边又缩回去了。再找机会吧!每晚睡觉前小木匠都想。
包工头终于走了!老木匠舒了口气。
在门口看了一会,包工头转身悄悄走了,就像没来过一样。其实他每天不用来工地的:工地交给小木匠,他很放心。他唯一不放心的是老木匠。他知道老木匠心里不舒服,就怕老木匠耍起性子来,硬要上脚手架!老木匠跟了自己这么久,他太了解他了。每当想起那次“遇险”,包工头后背就冒冷汗:那天真要摔了下来,他这一年就算白干了!老木匠后半辈子就算完了!所以包工头在背后多次叮嘱小木匠:就算老木匠在下面闲着,也不准他再上脚手架。但他又怕小木匠资历浅,镇不住要强的老木匠,所以要帮小木匠树立“权威”:这两月,每次递烟必先递给小木匠,再亲手给小木匠点上火;每次看图纸必无视老木匠直接找小木匠……包工头是想传递给老木匠一个信息:地球离了谁都转!老木匠你要服老,别找事。
其实包工头本不用这么麻烦的,家里女人背后跟他说过无数次:把老木匠打发走。但他始终开不了口:谁的心不是肉做的?他知道老木匠家不容易。但他容易么?现在工程队之间竞争这么激烈,利润低廉到容不得出一丝丝纰漏。他每天不来看看,怎么能放心?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对老木匠假装扶脚手架、“专注”看小木匠的细节描写和心里不舒服却不敢撂挑子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迫于生活压力的委曲求全。
B.小说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中塑造包工头的形象,如他对小木匠、老木匠及老婆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C.小说顺叙了包工头来、站、走的过程,而中间插叙老木匠差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的险情,则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使情节发展合乎逻辑。
D.包工头的老婆怕老木匠出安全事故连累自家,所以多次动员包工头将老木匠打发回家,可见她是一位胆小怕事,缺乏同情心的势利人。
E.发生在老木匠、小木匠和包工头之间的故事,看似一场无声的较量,实际上他们能互相理解,蕴含了作者对当下人际关系的深层思考。
(2)老木匠脚手架遇险后,包工头对他和小木匠的态度有何变化?请指出并说明原因。
(3)划线句“这样老木匠心里就会舒服点。这样包工头心里也会舒服点。这样小木匠心里也会舒服点”中的“舒服”有什么不同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4)小说对人物主要进行心理描写,请以小木匠为例,简要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青釉葵花洗

郭建国

①赵泊慌乱地收拾着瓷器,上品一一装箱入窖,只留一般的摆在柜面上。

②日本兵在县城闹得厉害,光临古董店者寥寥。赵泊三代经营古董店,常有京津藏家来访。在古董收藏圈里,赵泊有两个亮点:一个是,眼一扫古董,便知真假;另一个是,嘴一沾酒,不醉不休。收藏圈子里曾疯传一件事,说赵泊古童店的镇店之宝是一件宋瓷。到底是盘子是碗,谁都没见过,也说不清。赵泊更是守口如瓶,即使烂醉如泥,也不吐半个宇。赵泊也有一个小毛病,就是爱吹牛,这本来是生意人自夸养成的习惯,时间久了,倒成了一大缺陷。

③日本兵和二鬼子到古董店闲逛,赵泊边应承边想:你们愿意抢就抢,反正摆着的也没几个值钱的玩意儿鬼子们似懂非懂,叽里呱啦,转一圈儿就走。

④一天,来了位穿长衫、戴礼帽、文质彬彬的客人,操着南方口音和赵泊攀谈,说自己手上有宋瓷,问赵泊是否收购。赵泊眼前一亮,便沏茶请他落座:“这位先生,能不能把玩意儿拿出来欣赏欣赏?”客人说:“因为贵重,没带在身上,几日后再来。”说着,屁股没沾板凳,告辞了。赵泊听到“宋瓷”二字就如遇到西施、貂蝉一般,焦急地等待着。一有空闲,他就独自在暗窑里欣赏镇店之宝,那雨过天青色、蟹爪冰裂紋,摸着摸着,就如喝了高粱烧,醉倒在美妙的幻想中

⑤那位客人果然又来了,打开一个木盒,是一只天青釉葵花洗!赵泊惊讶之后,一眼便看出是赝品。可是客人并不认为是赝品,和赵泊论起道来。客人自称姓王,南京人,家人全死在大屠杀中了,一人漂泊至此。赵泊听过无数买卖行里的虛段子,对王先生来自何方不感兴趣,倒是对他从景德镇的青白瓷讲到龙泉窑的“梅子青”,从钧窑色釉的“行云流水”讲到汝窑的“雨过天晴云破处”渐渐入迷。赵泊心想,这是何方高人?于是,赵泊连赞:行家!行家!”招呼老婆做饭备酒,招待客人。

⑥席间,二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王先生见赵泊酒兴正浓,突然问:“听说赵老板有一镇店之宝?”赵泊一听,心里不由得打了个冷战,故意装作稍有醉意:“没有的事儿。做买卖谁不闹点儿玄虚、装点儿门面呀?”王先生马上解释说:“你赵老板的宋瓷那是远近闻名啊!我祖上一直为官,原来家里有很多藏品,尤其对宋瓷颇为感兴趣。”赵泊说:“难怪先生讲起宋瓷来如数家珍,佩服佩服!”夜深人静,赵泊喝得烂醉。

⑦过了一阵子,王先生领着一群人,来到古董店。赵泊认识,都是古洼城内有名气的藏家。赵泊把他们让到里间,喝茶聊天。王先生又拿出了他的天青釉葵花洗,说:“赵老板,今天我把古洼县城的名家都请来了,让大家起鉴定下,我这物件是不是赝品?”众人纷纷细瞧,都啧啧称赞是真品无疑。赵泊见众人都说是真品,心中难免气愤。赵泊:“你们为什么识不破赝品?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们没有见过真品。真品和赝品往一块儿一放,不用我说,真假自现。”赵泊不顾老婆劝阻,把镇店之宝——天青釉葵花洗,和王先生的摆在一起,就如西施和东施并肩站立,谁是美人一目了然。

⑧第一天,赵泊正在后悔把镇店之宝示人,一群日本兵气势汹汹地闯进来。领头的是一个大脑袋翻译官,命令赵泊马上交出天青釉葵花洗,否则杀死他全家。赵泊马上明白了一切,断定是王先生搞的鬼,想瞒也瞒不住了。赵泊怒目圆睁,骂道:“你们这帮吃屎的东西!”这时一个鬼子把刺刀逼近赵泊的胸口。赵泊不情愿地答应:“我去拿。赵泊来到柜台里面,翻箱倒柜地找了一番,从一个角落里端出天青釉葵花洗,不慌不忙地问:“请问王先生怎幺没来啊?我好知道这镇店之宝将来的去处。”大脑袋翻译官说:“实话告诉你吧,他就是大日本帝国著名收藏家茧山松太郎先生,早就想要得到你家的镇店之宝了!”

⑨赵泊的嘴角抽搐了一下,冷冷一笑。猛地,他高高举起天青釉葵花洗,向地上狠狠地摔去。随着砰的一声枪响,赵泊倒在血泊中,鲜血染紅了青花瓷碎片。

⑩后来,赵泊家人拿出了一件天青釉葵花洗,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原来,赵泊为防备天青釉葵花洗被盗抢,早备下了一些赝品,当时摔碎的就是一件赝品。他用自己的生命掩护了真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赵泊喜欢酒,为后文日本人趁赵泊酒酣之时向其套取信息和赵泊酒后失言等情节做了铺垫,使整个故事的发展显得合情合理。
B.茧山松太郎为了得到天青釉葵花洗费尽心机。他先假扮成王先生与赵泊套近乎,又联合城中其他有名的收藏家用激将法让赵泊拿出了真品。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用笔精练,如“穿长衫、戴礼帽、文质彬彬”等寥寥数语,刻画出“王先生”儒雅的形象特点,这为他接近赵泊提供了便利。
D.茧山松太郎对天青釉葵花洗的喜爱体现出其作为收藏家的身份特点;想据宝物为己有,则反映出他作为侵略者的贪婪本质,进而揭露了小说的主旨。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人公赵泊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天青釉葵花洗”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漂在河床上的麦穗

安庆

那个遥远的夏日,我和母亲去邻村捡麦,夏日的太阳下,我看见满地都是挎篮捡麦的女人。母亲佝偻的腰一次次弯下,凌乱的头发被风掀起。快晌午的时候,母亲把拾的麦子摁在那只荆条篮里,嘱咐我把麦子先送回去。

那段记忆就刻在我回家的路上。我沿着卫河大堤勿勿地行走,半途上我看见一棵粗大的桐树,树荫伸展遮住了整个路面。我拿定主意在树荫下凉快一阵儿再走,然而我忽然看见桐树下坐着一个满脸横肉的壮汉,身旁放一把铁锨和一顶草唱,一种不祥的预感生上心头。我打消歇息的念头,两眼直直地看着前方,勉强支撑着往前走。“站住!”一声断喝从身后传来,我一个激灵,下意识地护住篮子。那运着凶光的汉子已经站到我的眼前。

“在哪儿拾的麦子?”

“在…在南地……”我战战兢兢地回答。

“不知道麦子不让拾吗?”汉子满脸凶气地问。

我说:“是……是一块放了荒的地。”

“胡说,放了荒也不能让外村人来拾,把麦子放下。”

“不。”我紧紧地着篮子。

“放下?”汉子凶凶地命令。

一种本能的恐惧使我擦着篮孑想夺路而逃,但篮子被振狠地扯住了。“哇!”我恐惧地哭了,静静的炎日下我的哭声在河谷回荡。

“把篮子放下!”汉子没有丝的妥协。

我在哭声中争辩,“这是我妈拾的麦子,为什么要给你留下?为什么给你留下?为什么?呜呜。”你不讲理,不讲理。

那人似于要和我赌气,猛地从我手里夺过篮子,我喙哭着和他去争。他离我几步,身子向后一趔,篮子被他狠狠地抛出去,在空中划过一道长长的弧线,转身看时,篮子已落进河床。

我眼泪哔哗地流着,然后是放声大哭,我想起母亲烈日下的辛苦,湿运的衬衫。我拼命地奔下河滩,鞋在奔跑中丢了一只,衣服被河坡上的荆棘挂破。

一双粗壮的大手拽住了我,我猛地扭过脸愤怒地盯着他,我狠狠地要咬他的手,他松了,有些手足无措地看着我。我跳进河里,泪水合着河水流消,我在哭声中捉住了那只荆篮,但篮里的麦穗已被河水冲中跑,我站在河水里,看着麦穗飘在河床上,河床上的波浪一波波把麦穗中走了,我就那样站在河水里看麦穗被一穗穗中远。后来我掂着滴着水珠的空篮,穿着一只鞋,穿过大堤,蹒跚地回家。

终于等到了母亲回来,母亲心疼地接着我,泪水滴下来。好久,母亲问:“河水深吗?”我说:“不深,再说,我已经会水了。”

妈说:可你还小啊,力气还没那么大。妈把我的手握在手里:“妈不该让你独自回家,怨妈。”我看见泪水在妈的脸上爬。之后妈再也没让我跟她去捡过麦子。

后来我知道那个扔我篮子的人是邻村当时的一个干部,姓胡。

没想到我后来要和老胡打那么多交道。多年后我被招聘到乡里,而老胡其时已经是邻村的支部书记。这之后,我因工作关系不得不多次和老胡接触,但那曾经经历的往事是不好说出口的。渐渐地我发现老胡并不是那么凶神恶煞,他在村里还颇有口碑,他带着群众调种植结构,在全村搞玉米制种,亩均收入是传统种植收入的几倍。

但那个结并没有从我的心中消失。

那年夏天,我陪种子公司的几个人在邻村待了几天。一天午后,我和老胡沿村东的河堤散步,走到一处排灌站老胡停下来。老胡看着静静流淌的河水忽然对我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十几年前,那时候我年轻气盛,我在河边伤害过一个孩子。那一天,我在树荫就是这棵老桐树,多少年了,我一直没让处理,那孩子挎着一篮沉甸甸的麦子,我一赌气把孩子的篮子扔进了河里。那孩子哭了,疯狂地跑下河滩。我忽然害怕了,我紧跑几步拽住了孩子。可那孩子两眼愤怒地盯着我,我丢开了他的胳溥。孩子什么也不顾地跳进河里,捞出了篮子,可麦子已被河水冲中走了;直到孩子安全地上岸,我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不能忘记那双倔强的眼睛。要是孩子那天有什么过失,我一生都不能心安啊。我真是……”老胡说着两眼怔怔地望着河水。而后,老胡又怔怔地说:“可惜,我已记不得当时孩子的面目了,也不知道他是谁,如果有一天,我能见到他,认出他,和他站到一起,我要向他深鞠一躬,向他道歉老胡的故事实在让我难以自制,不知道此刻该说些什么。

老胡从沉吟中醒过来,忽然问我:“你怎么了?”

我说:"没事,我只是为这个故事感动……”可我的泪水已经挡不住了。

老胡忽然扳过我的肩膀:“你说,当年的那个孩子是不是你?多少年来我的脑子里一直恍惚留着那个孩子的印象,从第一次见你,就觉得你和当年那孩子那么相仿,孩子倔强回头的样子一直刻在我的心里,是不是你?是不是?”

我依然愣着。

老胡双手作揖,在我的面前深深地弓下了,一弯河水依然静静地流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三个“为什么”,两个“不讲理”运用反复手法,表现“我”的恐惧、委屈与愤怒,以及对母亲辛勤劳动的果实将被剥夺的惶惑不解和伤心不舍。
B.小说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我”参加工作之后对老胡其人的新发现,这处略写看似闲笔,
实则表达了当年涉世未深的“我”对冷酷、专断的成人世界的无知。
C.“忽然扳过“双手作排“弓下了腰”等动作描写,以及“是不是”的反复追问,这些都表明老胡对自己当年伤害了孩子而深感愧悔与真诚道歉的心意。
D.小说整体按时间先后顺序叙事,中同穿插老胡讲述的故事”,使之与“我”的记忆影像叠加,同时又推进情节。如此安排,叙事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小题2】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以“漂在河床上的麦穗”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通读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耍猴世家秘诀

尹全生

初中还没毕业,我的同桌葫芦就被他爹逼着退学,继承祖业学耍猴去了。耍猴的第一道“工序”是驯猴。他家驯猴有术,祖上秘传,驯出的猴子鬼精,会骑山羊会写字,还会给人剃头呢!

我大学毕业从事物种研究后,总想找机会了解葫芦家驯猴术的玄机。

一次借出差的机会我回到了故乡。见到阔别的葫芦后,我就问起他家的驯猴术。也许是因为我们儿时关系极铁,也许他断定我不会与他争市场,没给我吃闭门羹,说:“驯猴子并不很难,诀窍在如何选猴。”

他说他将要成立一支新的耍猴队,要从经过初步驯化的猴子中优选,并让我亲眼看看。

选猴地点在他家围着高墙的后院里,接受优选的猴子有十几只。葫芦说这些猴子是从几百只猴子中初选出来的。初选时,在南瓜上掏个小洞,当着猴子的面塞进好吃的,猴子便会伸爪子进去掏。笨猴子抓一大把,紧攥着不放,爪子就扫不出来,急得吱吱叫;而这十几只猴子则知道松开爪子,一点一点朝外扒食物。

我眼见的优选,是让猴子们顶砖块。葫芦挥鞭一甩,猴子们就个个头顶砖块飞跑。等到猴子们发喘时,葫芦拉我进屋里,隔着窗帘缝向外窥视。

有只斜眼猴子见葫芦离去,随即丢了砖块捉虱子。葫芦看了一阵去推窗。听到窗响,那只斜眼猴子忽地爬起来,顶着砖块就疯跑,而且装出气喘吁吁的样子。

葫芦对我说:“这就是我选出来的猴子。”

“你选这只斜眼猴?”

“对!耍猴耍猴,要靠猴子挣钱。只有聪明伶俐的猴子才能学成高明招数,也才能帮主人挣到钱。”

我说:“可这畜生太奸猾了!”

“奸猾倒不怕。有绳子拴着、吃食引着、鞭子管着哩!”

葫芦靠耍猴起家,成了方圆百里的首富。他早已不再亲自耍猴了,只管驯驯猴子,大多时间是想怎么逍遥就怎么逍遥。他雇了不少人,组成十几支耍猴队到外地挣钱,北到哈尔滨南到三亚都有他的耍猴队,每年向葫芦交款。我问款怎么个交法,葫芦说一年交一次,按实际收入的百分之十五交纳。“你没有跟着,怎么知道每个耍猴队实际收入是多少?”

“这不用担心,他们都会如数交来。”

我摇头表示怀疑。

葫芦坦然一笑道:“这里面有个选人问题,必须选出精英人来。精英人比精英猴更重要。”

我问如何选人,他说还是让我亲眼看看。

选人的地点仍在他家后院里选猴的地方。接受选择的是十几个外乡打工的小伙子。葫芦端来十几碗绿豆,一人面前的水泥地上撒一碗,之后让他们各捡各自面前的,一颗不能少,看谁捡得快。

喊一声“开始”后,葫芦便带我进屋里,还是隔着窗帘缝向外窥视。

那些小伙子见我们离去,大都伸出双手,急匆匆把绿豆拢作一堆,用手捧进碗里,转眼就完事了。只有一个歪嘴小伙子,不急不躁,一颗一颗地捡,而且还在皱眉数数,一五一十,极其认真。

葫芦看了一阵带我走出去,对那帮小伙子说:“不论捡完的没捡完的,都停下来。你们到外耍猴,一个月想得多少钱哪?”

众人七嘴八舌地喊,有的说两千,有的喊一万,而那歪嘴小伙子却一言不发,只是缩头缩脑地站着,夹尾巴狗似的。

葫芦问他:“你想要多少?”

歪嘴小伙子又抓脑袋又抓屁股,抓出了一脸苦兮兮的笑,吭吭哧哧道:“你说给多少,俺就要多少。”

葫芦把歪嘴小伙子留下了,说这就是难得的耍猴人选。

我说:“为什么要选这个笨的家伙?”

“笨倒不怕。再笨的人,有绳子有吃食有鞭子,还能管不住猴子?”

晚上葫芦请我喝酒。我称赞葫芦的选猴选人之道,他则说惭愧,说小时候的理想也是上大学、搞物种研究,如今却沦落到下九流田地。

我说:“假设你同我一样搞物种研究,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自然条件具备,那十几只猴子哪个先进化为人?”

“当然是斜眼猴。”

“还有——如果自然条件具备,那十几个小伙子谁先退化为猴子?”

葫芦说当然是歪嘴。他想了好久又笑着补充说:“我在前,歪嘴在后。”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既是故事的亲历者,又是“耍猴世家秘诀”的见证者,同时正是我的好奇和追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借葫芦在“选猴”“选人”时标准截然不同的情节安排,表达了对朴质品质的肯定,引发读者对纯真人性沦落现象的反思。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如选人时歪嘴小伙子“一言不发,只是缩头缩脑地站着,夹尾巴狗似的”等,就充分表现了歪嘴的“笨”。
D.小说生动有趣,将主人公取名为“葫芦”,把选出的“精英猴”称为“斜眼”,“精英人”称为“歪嘴”,都颇富意蕴,极具讽刺效果。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耍猴世家”的“秘诀”是什么。
【小题3】小说的题目为“耍猴世家秘诀”,却在讲完“秘诀”后又加入晚上“我”和葫芦的谈话,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善 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是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么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吸了口气:“哎!今儿又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一会儿,正赶上照相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说:“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节选自《老舍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穆女士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上,其为救世而不辞辛苦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感动不已。
B.穆女士对“自由”的贸然进来回话心生怨气,她这种为社会而心疼自己、长时间休息的做法,意在告诉人们为了奉献社会,需要保证长时间的睡眠。
C.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但也理解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的实情,由衷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等。
D.这篇小说主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穆女士自己的言行心理给“善人”这一称号做了最好的注解。
【小题2】小说中的穆女士真是一个独立、善良、忙碌、豁达的慈善家形象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语言很有特色,极具讽刺意味。试结合文本加以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