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锁匠
曹 杰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门头上挂着的老招牌,上面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
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被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
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
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个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嘀嘀”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
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
“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
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年轻人的行囊了。
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
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
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
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
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
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手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
时间还在流逝,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
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的造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一时成为了顾客的新宠。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描绘了一幅秀美古朴的客家古镇图,把读者带到一条美丽的古街,为锁匠铺及老锁匠的出场创设了典型环境。
B.老锁匠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握着祖辈传下的茶壶,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这说明他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更体现其性格中固执的一面。
C.看着被解开的古锁进了年轻人的行囊,老锁匠的眉头紧紧地绞在了一起,作者借这一神态描写,表现老锁匠因为失去古锁而心疼。
D.文中安排煤气泄漏这一情节,目的在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煤气泄漏,才使老锁匠有机会第一次不用钥匙打开锁,才有了后面二人的合作。
E.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对年轻人持否定态度,如年轻人与老锁匠打赌赌赢了时对老锁匠表现得很轻慢;他在给发生煤气泄漏的那户人家开锁时很紧张;当老锁匠提出试试时,他持怀疑态度。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老锁匠的“笑”,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中加点部分的“笑”的内涵。
【小题3】小说在刻画老锁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老锁匠可以看作传统技艺的代表人物,而年轻人则是现代技艺的代表人物,关于传统技艺和现代技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13 11:55: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许振忠
他决定大醉一场,于是去了 “游民部落”酒吧,叫了一大堆啤酒,独自享受。酒吧外最后一辆汽车远去,摇滚乐也随暗色灯光宁静了。他端起硕大的酒杯一饮而尽,啤酒瞬间在胃里膨账,似乎要溢出来。
“先生,酒吧3点打烊,请明天再来吧。” 一个清纯的女孩恭立在旁,眼睛大大的,声音很甜。许可一颤说:哦,好。”他掏出一支烟来,几次没点着。他的脸消瘦而苍白。他搓了搓手,问女孩:“抽烟吗?
“不,谢谢。”女孩有些惊讶。
“抽支吧,外国烟呢。我抽过的最棒的烟。对鼻腔刺激不像一般的烟草味那样粗糙而模糊,它带着一种舒适的温情。而且,它还有独特的香味,你闻闻,一种馨香,无法言说味道……”
“对不起,我不抽烟的。”女孩笑笑,眼角流露出一丝熬夜的憔悴。
“你到这没多久吧?似乎不习惯夜生活。这烟有提神的功效,抽一支保准精神。放心,绝对没放毒品……”许可说着笑起来。
女孩也笑了。“您是广告人吧? ”她问。
“不!我搞美术。我不太喜欢广告,每天吸进的是广告,呼出的还是广告,真让人窒息。而且我思考不够周详,行动也不够敏捷干练,我不喜欢加班,不喜欢和意见相左的人争辩……我热爱美术,热爱自由,就像热爱我的生命。我喜欢在艺术的天空里随心所欲……”透过蒸腾迷散的烟雾,许可觉得女孩很迷人,不知不觉说了许多话。事实上,他失业两个月了。
“您的语言含蓄而有张力,如果做广告,一定是个优秀的广告人。”女孩笑着说。
“真的? ”
“3点了,先生。”看领班朝这边走来,女孩忙说。
许可摇晃着站起身来,拿起挂在凳子上的外套惊叫起来:“钱包!我的钱包呢? ” 吧台那边听到喊声,把灯光开到最亮。许可围着座位找了两圈,然后嚷道:“你们这怎么搞的?太一一太乱了,下次再不来这种地方喝一一喝酒啦。客人随身财物都没保障,怎一一怎么做生意啊!”他边嚷着边踉跑地往外走。
保安在门口堵住他:“在哪丢的?什么时候丟的? ” “我进来时把衣服挂、挂在椅子上,喝完酒钱包不见了……” “是吗?干嘛急着走呢?不等找回钱包,也不索赔? ”保安满脸横肉,瞪眼看得许可心里发毛,手心出汗。“算一一算了,我有急事,算一一算我倒霉!” “倒霉?这么简单!在老子地盘上撒野,吃了熊心豹子胆啦你?!”保安拽起许可,把他摔倒在地,一顿拳打脚踢。
“凌队,放了他吧。他的单,我买。”甜甜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许可感激地抬头,看到一张微笑的脸。她真美,眼睛比月光还明亮……
念叨着女孩的话,许可接连几天跑新华书店看广告书。他发现这是个新兴行业,半路出家的人很多。他留意了不少招聘启示,感觉自己符合文案要求。于是,他决定去广告公司应聘。
到第七家广告公司应聘时,经理决定让他试用三个月。这家叫“名舰”的公司办公室不大,人却不少,十几个人挤在一起,天天开动脑会议,许可喜欢这种气氛。
上班一星期,许可便发现了自己的广告天赋,他提的几条意见都被采纳,并赢得了客户好评,公司对他很满意。周末,许可带着羞愧与感激再次走进“游民部落”,可女孩已辞职了。“昨天走的。”酒吧的人告诉他。他感到一阵心痛,干枯已久的泪腺和灵魂一齐潮湿了。
第二天,许可正写一个酒吧文案,恍忽听到隔壁的经理室里传来似曾相识的声音:
“游民部落优势突出,价格低,服务好,但酒水质量不高,这是你们的突破口,取长补短,定能给其致命打击,挽回你们欧典走廊的败局……”
“你好,我叫艾佳。这是我们再次见面,欢迎你来到‘名舰’。我期待着与你合作。” 正在愣神的一刻,甜甜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许可涨红着脸,摇晃着站起来,仿佛又有了醉的感觉。  (选编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就设计了悬念,着重写了许可独自饮了大量的啤酒而且饮至后半夜人醉的情形。这就使读者产生了 “他为何如此饮酒”的悬疑。
B.小说中艾佳通过和许可的对话就认定许可是个广告人,是因为许可对烟的陈述有广告语的特点。这也暗示了艾佳对广告行业的熟悉。
C.小说情节在特定的环境“游K部落”酒吧展开,目的是表现在社会上从芾各行各业的人物的不同性格,使小说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D-许可故意演出丢钱包的闹剧,一方面是掩饰自己囊中的羞涩,另一方面也是为引起艾佳的注意,因为从见面起许可就就对艾佳有好感。D.这篇小说主要叙述了有艺术追求的许可的求职故事,让读者在感叹许可与艾佳机缘巧合的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人生多方面的思考。
【小题2】小说第二段划线部分对许可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许可”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概括。(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两段应去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阿贵

蒋光慈

城南,有两间破败的茅屋。茅屋前边是S纱厂;后边是麦田;左边有几座荒墟的坟墓,看起来异常凄凉。

“这样热,他们在工厂里做夜工,也不知怎么受得了呵!”

不受也要受!

“唔,王阿贵开除了……”

人们说南道北的当儿,茅屋内的王阿贵正病卧在床上,这两间破败的茅屋,冬天,异常地寒冷;夏天,异常地燥热。

今天早晨,他一进工厂大门时,矮胖的工头张金魁即将他喊住:

“你被开除了,你要反对厂主,请到别的厂去,在我们厂里,哼哼,对不起……

他很顺服地走出工厂大门,头也不转一下。他今年十九岁,做了八九年了,有什么面目回家去呢?“父亲五十多,害着痨病;母亲,替人洗洗补补衣服,也混不到几个钱。还有一个五六岁不中用的小妹妹!一家都指望我,现在,怎么办呢?”

他顺着一条路走,走走又回头,回头又走走,消磨了一个上午,炎热的太阳如火一般地烤人,他看见路旁有块石头,也不问烫不烫,就坐下了,地上一只小蚂蚁寻得一块白馍样的食物,忽然遇到黑色的蚂蚁抢夺。小蚂蚁大为愤怒,与黑色的蚂蚁厮杀起来,小蚂蚁虽小,却毫不惧怕,倒也敌得过敌人,他见着小蚂蚁这种英勇,不禁暗暗称赞。

他不禁后悔道:“为什么没有反抗?为什么不拾起石头向着张金魁的脑壳摔去?为什么……”他重新坐下来。他拾起小小的草杆,将黑色的蚂蚁隔开来,慢慢地然而很气愤地将它捣死,这时他觉得非常地痛快。

当阿贵踉跄地走到家的时候,父亲王兴盛出门推小车了,留在家中的是母亲与小妹妹。母亲的两个眼眶烂得如红枣子肉一样,眼水不断地流。有时她想象阿贵将来成人了走好运,能挣几个钱,为她买件好衣服穿穿,买几斤肉吃吃,或者她的女儿阿蓉将来寻得有钱的婆家,可以靠女婿养活……

她今天坐在门口补衣服,忽然听到走向她来的脚步声:

“你,你怎么了?病,病了吗……”

但是阿贵没有回答,进屋后直挺挺地躺下,如死人一般。

“阿贵!我的儿!”她停一忽又哭着说道:“你怎么开到这个样子?……你……”

到了晚上,阿贵的父亲王兴盛推了半天的小车子,只得了四角小洋的代价,却遇到了灾祸:飞来的汽车,险一点儿把他的车连人都冲倒了。巡捕怒冲冲地给他几棒,然后才开口骂他为什么不让路,为什么这样笨……可怜的王兴盛已被汽车把魂都骇掉了,哪还有胆量讲理!他就这样地白白地吃了毒打!唉!他没有反抗的力量,他只有很可怜地痛哭!

当他推着小车子走到离家不远的当儿,迎头遇着相识的工人,老王是很和气的人,与人说话总是带着满脸笑容。今天肩背上虽有重伤,但他一见着这个工人向他打招呼,也即刻笑道:

“呵!阿四,下工了?”

“不,不是,我今天没有上工。你知道吗?你的儿子被厂里开除了。”

“什么呀?”老王脸变了。

“你儿子被开除了。”

他感到天大的灾祸落到他身上了,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他的小车子向门旁边一竖,不做声不做气地走进屋内,同没有看见屋内的人一样。躺在竹床上的阿贵还没有醒来。阿蓉见着她的爸爸今天回来不高兴的样子,也不敢上前亲近他,只远远地向他望着。这时他的老婆正在烧晚饭。

“回来了?今天推了多少钱?”

老王用双手接着自己的头,两眼向地上望着,如木头一样坐着不动,她高声地问他一句:

“你,你今天到底怎么着?”

老王还是不答。她看见这种神情,知道又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便不敢再问他,她几乎也变成痴呆的人了。

“你还不知道吗?”

老王抬起头来,忽地很苦丧地问了这一句,这可把他的老婆骇了一跳,她停止了哭,两眼看着她的丈夫,半晌才反问一句:

“我还不知道什么呢?”

老王重新又把头低将下来,这时屋内已经暗黑了,深深地陷入沉寂的空气里,沉寂里只闻着阿贵在竹床上翻身的声音,阿蓉见着她的爸爸和妈妈的这种样子,不敢多说一句话,“妈!我饿了,我要吃饭……”

阿蓉的话将沉寂无声的空气打动了,老王随着阿蓉的话音说道:

“你还不知道吗?阿贵被厂里开除了。”

他的老婆听了他的话,沉吟了半晌,似答非答地叽咕了一句:

“呵!阿贵被厂里开除了!”

“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饭呀!”

(选自《最后的微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说南道北地谈论天气热、做夜工的工人只好忍受,侧面写出S纱厂工人遭遇悲惨。
B.两间破败的茅屋、几座荒墟的坟墓,极其简单的环境描写,营造出异常凄凉的氛围。
C.老王如木头一样坐着不动,母亲眼眠烂得如枣子肉,这是从外貌角度写出了生活艰辛。
D.文中母亲想象将来有好衣服穿、有几斤肉吃,写出了阿贵的母亲对未来依然有憧憬。
【小题2】文中画线句表达了“王阿贵”什么样的心理?
【小题3】小说多处写了阿蓉,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画竹

杨海燕

林馨突然有种冲动,她要学画。

林馨喜欢水墨画的韵味,她嫌牡丹太复杂,荷叶不够清爽,兰花又太单薄,当她看到郑板桥的竹子时,目光顿时定住了,清秀俊逸、风姿绰约,正是她喜欢的风格。竿直叶清,看着不复杂,林馨决定先从画竹入手。

看着容易,下笔却难。林馨挥笔一画,画的不是竹竿,而是粗陋的树枝了,再画叶子,不是糊成了一团墨,就是轻飘飘的,没有竹叶的生气。

林馨不气馁,每天晚上坚持画两小时。慢慢地,树枝里有竹竿的影子了,叶子也有风动的感觉了。

再后来,什竿挺而韧了,竹叶也婀娜多姿了。

林馨每天挑选一张最好的墨竹作品发到朋友圈里,让亲友们见证她的绘画历程。

朋友圈里点赞的人越来越多,留言也由最初的鼓励变成夸奖。

一日,朋友圈有人留言:馨,我要一幅挂在我新家的书房里,肯定清雅得很。

林馨顿时热泪盈眶,在自己平淡的人生中,没有比画作得到别人的认可还让人高兴的事了。

林馨一天天画下去,要画的朋友也一天天多起来。

一天,闺密云霞带着一个陌生人来林馨家。陌生人有些拘束地把一提篮大闸蟹放到茶几上,有些不好意思地搓搓手:“林老师好!我在云霞姐家看见您的画,我很喜欢,就央她来求您的画了。”云霞快言快语接道:“他是我表弟,非要买你的画,我说你是我的老闺密了,不要钱的,这不,他就买了大闸蟹来。”

“你是我们心中的画家了。”云霞浅笑盈盈。

画家?这是林馨从没想过的一个身份。

能成为画家吗?为什么不能成为画家呢?

再提笔时,林馨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

她努力想画得更好一些,最好能画出郑板桥的神韵。

可是,提笔的手却有些抖,画出的墨竹暗涩、俗不可耐,不要说是进步了,就连原来的水平也达不到了。

林馨连揉了几张宣纸,最终没能画出一幅画来。

这是怎么了?林馨烦躁不安,她掷笔自问,画没进步,反倒连绘画的乐趣也丢得一干二净了。

一连数日,林馨不再绘画,恹恹地,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来。

这天,云霞打来电话:“馨,是不是病了?咋几天不发朋友圈了,朋友们都想欣赏你的竹子呢。”

“我不画了 ,我的画没有价值,我也找不到我的价值。”林馨沮丧地回答。

“馨,你想太多啦!能画出名堂来固然好,画不出名堂来,只要每天画得开心就好,再说,你的画给朋友们带来快乐,不也是挺好的嘛!”电话那头,闺密的声音像黄鹂一样清脆,顿时驱散了林馨心头的雾霾,人立时也跟着鲜活起来了。

我咋迷失了画画的初衷呢?放下电话的林馨暗暗责怪自己。她又习惯性地来到离家不远的竹林里,一缕清辉洒在身上,温和得似母亲的手轻抚着她,一股暖流悄然荡漾在她心间。

(选自《昆山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馨喜欢水墨画的韵味,她学画选择从画竹入手,是因为她喜欢竹具有的清秀俊逸的品格。
B.林馨学画的初衷就是喜欢,她将自己的作品发到朋友圈是想让亲友们见证她的绘画历程。
C.文中的次要人物“云霞”对于主要人物林馨的刻画以及小说所反映的主题都有着积极作用。
D.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采用了多种技法,既有正面的细节描写,也有环境等的侧面衬托。
【小题2】请简要分析“云霞买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小题3】探究小说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评优

徐全庆

老王是个很精明的人,一直都是。至少老王认为是。

老王的精明主要表现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冲水。虽然并不累人,但要下楼,到水房,来回要几分钟时间。有时还要排队,时间就更长。小张没来时,只有老王、李科长和赵副科长。谁都不愿意去冲水。李科长和赵副科长觉得咱大小也算是个领导,就该老王冲水。老王认为自己是老同志,尊老爱老懂不懂?就常常没水喝。

只好轮流去冲水。但老王去得多些。

老王就常常说这事,当然不是抱怨,老王精明,不会那样得罪人的。老王是表扬。有外人在时,老王常常当着两个科长的面表扬他们,老王说:“李科长和赵科长真是好领导。”来人自然会附和,老王接着说:“就说冲水吧,这小事哪有领导干的?我就抢着干。可他们都说我是老同志,也都抢着干。真是好领导。”

来人也感叹:“难得的好领导呀。”

说得多了,李科长和赵副科长更不好意思让老王一个人去冲水了。

好在后来来了小张。

该说一下评优的事了。

局里每年给他们科一个优秀人选名额,评上了那是有奖金的。因为有奖金,大家都想要,也都不好意思明里争。无奈就轮流当。一直都是这样。

这年又轮到了老王。

投票的时候,李科长先向小张介绍了一下惯例,然后说:“还是老规矩,今年该老王了。”

可老王突然说话了。老王说:“我提个建议。”

大家都愣了,这是个新情况。李科长有经验,虽狐疑着,却立刻说:“有什么想法只管说,错了也没关系。”

老王就说:“我提议,今年的优秀给小张。”老王这样说时,还环视了一下大家,眼里全是真诚。

小张的眼睛立刻就湿润了。“这不合适,我刚来。”小张说。

说起来确实不太合适,小张上班还不到一年。但老王有老王的理由。小张虽是新兵,但活没少干(这倒是事实),而且人年轻,这个优秀对他将来进步大有好处(这个可就难说了)。老王最后没忘加一句:“我嘛,明年再评是一样的。”

这就是老王的精明之处。等于先声明了,今年我让了,明年的优秀得给我老王。老王还有两年退休,评优反正只能轮一次了。老王还有件事等小张帮忙呢,卖个人情给小张。

优秀就给了小张。

小张要请老王吃饭,老王没让。看着小张感动的样子,老王心里说了句,还嫩啊。

第二年,局里突然取消优秀评选了,老王知道后,抽了自己好几个嘴巴子。

以后只要话题扯到运气上,老王就说:“小张运气真好。刚工作,又是最后一次评优,就赶上了,真该买彩票。”说了几次,小张就觉得欠了老王一个人情,于是请老王吃了顿饭。

老王仍说。小张就又给老王买了不少东西。花的钱超过了奖金。

老王终于不再说这事了。

真是精明呀,小张感叹,也疑惑,这么精明的人,怎么临到退休了,连个副科长都没混上。

(摘编自2019.04《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点明“老王是个很精明的人”,情节紧紧围绕“精明”展开,全文于细微处写人,构思精巧。
B.听了老王表扬领导冲水的事,来人感叹道“难得的好领导呀”,这里从侧面表现出老王的确精明过人。
C.小说的叙述语言简洁传神,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文中对话描写多用短句,营造了轻松、明快的气氛。
D.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再点老王的“精明”,以小张的疑惑作结,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旨。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画横线的句子“至少老王认为是”中的“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评优”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老师的较量

01.16年前

16年前,黄江一中就是国家级的重点中学了。黄江一中有两个风格迥异的老师,一个是黄老师,一个是文老师。

黄老师40多岁,面目和善,举止儒雅,书也教得中规中矩。文老师20多岁,思想解放,教学方法新潮,颇有一股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势头。

高三年级一共有8个班,一班二班是重点班。黄老师是老资格的高级教师,学校自然把一班交给他把关。

那么二班的班主任让谁担当呢?就在学校领导权衡比较的时候,文老师主动请缨。但校长怎敢轻易地把二班交给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子。

这个时候文老师说:李校长,我有绝对的信心带好二班。这样吧,我先给自己断条后路,如果明年的高考中,二班比不过一班,我引咎辞职——不是辞班主任这个职,是辞我的公职。于是,校领导破例让文老师做了二班的班主任。

02.开学了

两个班主任走马上任,按照惯例,第一节课是班会。

黄老师面目慈祥地站在讲台上说:同学们,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把握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优异的成绩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

当然了,如果高考失利,那也没有什么关系,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照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二班的学生走进教室时惊奇地发现,每个人的座位都被指定了,座位上贴着写着姓名的纸条,教室前排放着一辆轿车模型,后排放着一辆自行车模型。

学生们找到自己的座位坐定,文老师目光炯炯地扫视着大家,突然他指着最后一排和最前一排的两个学生说:余强、林可,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余强骑着自行车,和开着大奔的林可在高速公路上相遇,那么,谁应该让给谁路?余强和林可都直溜溜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回答。

因为高速公路是为汽车修建的,你,余强一个骑自行车的没有资格在这条路上奔跑。

显然,骑自行车的是在高考中的失败者,开大奔的是高考中的胜利者!

当然,如果你想坐到前面,离这辆大奔近点,你就必须战胜一个个对手,让他们灰溜溜地坐到后排的自行车旁边。

03.高考

一晃,两个学期过去了,高考如期来临。

高考结果出来后,黄老师蔫了,文老师笑了:二班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一班,全班56人,55人达线,惟有余强一个人名落孙山,上全国重点大学的有32个人,而一班虽然也只有高超一个人落榜,但达重点线的只有20个人。

但黄老师还是不服气,他忧郁地望着文老师说:一切都还没有完,几年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

文老师冷笑一声说:我坚信,二班的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打败一班的学生,走到社会上,依然可以打败他们,因为我传授给他们的是一种理念。

04.11年后

他和黄老师已经忘记了当年约定的比试。可那届学生毕业10年的聚会,又让他们想起曾经的较量。

相聚的日子里,二班的毕业生大出风头。不少人都是开着大奔来的。林可已官至副县长,陆彩霞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梅林读了博士后,也专程从美国赶过来。

而一班最大的官杨柳,是某报社的编辑部主任,发小财的有几人,真正意义上的大款一个也没有,不少同学是骑着自行车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

05.16年后

时光如流水,一晃5年过去了,又到了同学们聚会的日子。

二班的学生中,有三个人没有来,一个是林可,身为副市长的他,现已被拘留审查。第二个是陆彩霞,她因为窃取另外一家公司的核心技术机密触犯了法律,进了监狱。最后一个是余强,连个大奔的司机也没有混上,他焦虑他愤恨,终于他的精神崩溃了,住进了精神病院。

一班有两个人没有来,一个是杨柳,年初这位刚正不阿的大记者,因为曝光一个黑社会团伙,被人暗杀,以身殉职。

第二个是高超,去年,德国一家自行车制造公司看中这个技术精湛的修车匠,高薪聘请他去了德国,做高级技工,天高路远,他实在没有时间飞回来聚会。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聚会散后,文老师仿佛老了10多岁,他垂着头坐在那里,乱发遮盖了他苍白的脸。

黄老师坐在他的对面,无声地望着他,沉默了一会儿,黄老师说:文老师,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成为英雄,平和的生活和工作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状态。

我更想说的是,英雄不是建立在将对手踩在脚下的基础上——英雄不是打出来的。

文老师抬起头,已是泪眼婆婆。

选自《2019小小说》,有改动,作者贾邵春。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构思新颖,以章节的形式,叙述5个不同时间段发生在两个老师身上的“较量”,故事时间跨度虽大,但按时间的顺序来叙述,小说层次分明。
B.高考结果的较量,一班输给了二班,原因是黄老师年龄大,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没有激情,而文老师20多岁,思想解放,教学方法新潮。
C.小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两个老师的不同较量,描写人物上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使两位老师的形象鲜明。
D.16年后最后一次较量,文老师仿佛老了10多岁,他认识到了自己教育上的失败,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教书、传授知识,更在育人,教育出的学生应是有原则有思想的人。
【小题2】小说以“两个老师的较量”为题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二班培养的佼佼者,走上了犯罪道路,一班培养的学生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