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我们的哭泣之所以特别,并不是因为哭喊声,而是因为充满感情的泪水。而动物的哭泣只是呜咽、呻吟和嚎叫,绝不会动情落泪,即便是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亦是如此。猿类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眼泪,但它的功能只是清洁眼部、浸润和呵护眼球。而对于人类来说,也许在远古的某个时期,在祖先的泪腺和掌管感觉与表达深层情感的大脑区域之间,进化出了神经元连接。
就像所有遗传变异一样,导致流泪的变异也是一个“错误”。但这是很有用的错误,如果这个意外出现的基因没有让遗传它的生物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自然选择早就把它淘汰了。哭泣的内涵有很多。简单地说,这是人类的本能,会因疼痛、饥饿等情况而哭泣;复杂地说,这是一种高级的交流方式,它把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这样的能力。这种联系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下来,而且不断发展壮大,也使得人类成为地球上最成功、认知能力最复杂的生物。
与其他动物一样,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会用哀号来表达悲伤。在婴儿出生后的三四个月里,他们还没学会怎么去笑,也不懂得使用肢体语言,于是经常哭泣。当婴儿快满一周岁的时候,哭泣就不那么频繁了,而且针对每一种刺激,都有了不同的哭法:因疼痛而尖叫,因孤独、难受或饥饿而啜泣——这是他们在开口说话之前,最原始的表达方式。
人长大了,哭泣不可避免地混入了情感的因素,而哭泣所携带的信息,远不只身体不适或生理需求那么简单了。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生理机制不再起作用了,而是说哭泣已经与大脑的高级功能和越来越微妙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联系。
人的一生通常会流下三种眼泪,因感情而流下的泪水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种眼泪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但它们的功能却各不相同。最基本的泪水会在每次眨眼时出现,它浸润着我们的眼球。而反射性的泪水,会在眼睛不小心被戳,或洋葱的刺激性气体冲向眼睛时涌出。不过,情感性眼泪却有独特的化学成分,分析这些成分,我们就可以了解它的作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威廉·弗雷发现,在情感性眼泪中,蛋白质的种类比反射性眼泪多20%~25%,钾含量更是后者的4倍,而且锰浓度要比血清中的高30倍。这种眼泪还富含激素,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ticotropin,人在承受压力时释放的一种激素)和催乳素(prolactin,作用是控制泪腺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2,4,6

 
弗雷认为,眼泪中复杂的化学变化与哭泣时的情绪有关,由于有大量的激素存在,当我们经受强烈的感情冲击时,人体就会用泪水将多余的化学物质“冲走”。也许,这就是我们在劝慰别人时,会说“尽情哭吧”的原因。

【小题1】第二段中“导致流泪的变异也是一个错误”,对“错误”的理解,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可以用眼泪表达感情的功能,这是一种意外。
B.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在远古的某个时期,人类祖先的泪腺和掌管感觉与表达深层情感的大脑区域之间,进化出了连接的神经元。
C.导致流泪的基因在人类的进化中意外地发挥了作用,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D.眼泪成为人类表达感情的一种工具,这与流泪是为了清洁眼部、浸润和呵护眼球的功能一样,也是一种高级的能力,是一种进化。
【小题2】下面关于哭泣的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一生都将疼痛、饥饿等生理现象本能地反映为哭泣。
B.哭泣是一种高级的交流方式,它使人类能够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最成功、认知能力最复杂的生物。
C.因为人哭泣时的情绪不同,会导致眼泪的成分不同, 最终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变化。
D.哭泣随着人长大后成为大脑的的高级功能,与越来越微妙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联系。
【小题3】根据文章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流泪可以清除体内过多的化学物质,在流泪之后,人们往往变得舒服一些, 因此提倡多流泪。
B.流泪不仅是情感宣泄的途径,而且是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方法。
C.只有在人们逐渐长大,懂得感情的时候,眼泪才是表达感情的手段,而出生3—4个月的婴儿的哭泣是不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D.目前,要了解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析其眼泪的化学成分来进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0: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
①在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当西方大踏步建立了近代的科学体系时,中国的科学相形之下却日益落后了。为什么曾长期在世界文明史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中国科学,文艺复兴后就逐渐落到了后面?它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怎样地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着的?
②对比中国与西方双方思想发展途径之不同,其间有一个关键性的契机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历史经历了一场科学革命,从而根本改变了中世纪文化与思想的精神和面貌;而中国历史却缺少这一幕科学革命,致使她的文化与思想的精神和面貌始终摆不脱中世纪传统的风格与特征。近五个世纪以来,西方各种理论体系几乎无不是在近代科学的强大思想影响之下形成的,很多思想家本人就是科学家,如笛卡尔、罗素诸人。然而直到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中国的思想理论始终是在中世纪传统的构架之内进行的,完全与近代科学绝缘,故而也不曾受到它丝毫的影响。
③何以近代科学革命出现在西方而没有出现在中国?最为常见的简单答案是:近代科学在西方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既然没有出现过资本主义,所以也就没有出现一场近代科学的革命。不过,这种说法似乎未能在一个根本点上自圆其说,即它未能令人满意地回答这个问题:何以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据说,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资本主义,乃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关系的缘故。然而科学作为最活泼、最积极、最主动的生产力,何以竟然不能突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这就有点不大好解释了。因为归根到底,毕竟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而不是反之。商品经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等等因素的存在,是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可以找到的,这并不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所谓萌芽也者,必须是继之以开花结果。如果萌芽了几百年而始终也不见开花结果,那是否能称其为萌芽就有疑问了。马克思《资本论》曾明确地界定: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十五世纪末已散见于地中海的个别城市,而在十六世纪的最初三十年就正式揭幕了。萌芽长达几个世纪,是不可想象的事。看来所谓生产关系束缚论的答案,那思路也像是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论一样,都犯有逻辑上兜圈子的嫌疑。
④另一种答案则是从人们的思维方式着眼,它把资本主义和近代科学的出现都归之于某种精神的作用,而且认为是与之交织在一起的。韦伯、陶奈(R.H.Tawney)和史韦泽(A.Schweitzer)都可以算作这一派的代表。这种看法是从一个未经论证的前提假设出发的,即人们的思想决定历史的面貌,而不是历史现实决定人们的思想。然而,人们的思想假如不是由历史现实所规范的、所决定的,那末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假如说某种特定的世界观就决定了某个时代的历史面貌,那末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说是某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决定了某种特定的世界观呢?为什么恰好是十六七世纪中叶出现了那样一种思想,它恰好使得资本主义和近代科学得以登上了历史舞台?
⑤与这种思路相关的另一种思路则是认为,中国科学之所以能步入近代阶段是由于它只长于实际应用(如四大发明)而拙于抽象思维(如几何学的推论),或者说是由于理论思维受到中国重视实际的特殊民族性的约束而得不到自由发展。传统的八股取士和代圣贤立言是那么地屈从于实际的需要,以至于科学思维不可能茁壮成长。依此而论,则中西思想之别就既是两种文化的质的歧异,而又是古今之别。当代的一些学者(包括陶奈和冯友兰在内),似均偏重于强调古今之别的一面。实际上,早在两个世纪以前休谟就已经提出过,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乃在于其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大一统使人们的思想得不到自由发展。没有思想自由,也就谈不到科学(至少谈不到近代科学)。休谟的论点中包含有深刻的洞见,但他未遑研究中国思想并深入发挥。本世纪的韦尔斯(H.G.Wells)也提到过,崇拜传统和墨守成规的心态使得中国思想缺少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而这正是一切科学与思想进步之所必需。
【小题1】对第③自然段“这种说法似乎未能在—个根本点上自圆其说”一句中的“根本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代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B.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资本主义。
C.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D.作为最活泼、最积极、最主动的生产力的科学为什么不能突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
【小题2】对“中国近代科学在文艺复兴后落后的根本原因”的解说,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很多思想家本人就是科学家。
B.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 。
C.近代科学的出现是因为某种精神的作用。
D.政治与文化上的大一统使思想得不到自由发展。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中国近代科学直到19世纪末叶才到来是因为文化与思想的精神和面貌长期未能摆脱中世纪传统的风格与特征。
B.对于“中国没有出现近代科学革命是因为没有出现过资本主义”的观点作者认为未能令人满意。
C.资本主义和近代科学恰好在十六七世纪登上历史舞台,作者认为是人们的思想决定了历史的面貌。
D.崇拜传统和墨守成规的心态,使得中国思想缺少独立性和创造性,作者十分赞同这一说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窥见上帝秘密的人
【美】约翰·洛克菲勒
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或许都会愿意重拾记忆的片段,讲述那些大大小小的耕耘与欢愉。我正在变成这样一个絮絮叨叨的老人,在本书中,我将记录下一些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人和事。在某种程度上,我所交往的是这个国家里最优秀的人。我所要记录的事件对我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们在我记忆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如何把握公开个人隐私的尺度,或者说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攻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过度地暴露自己的经历会有自大的嫌疑;而保持缄默有时更会招致误解,因为人们会认为你没有辩驳的理由。
我并不习惯将我的个人生活公之于众;但家人和朋友认为我有必要对一些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事情做一些澄清,我觉得我应该听从他们的建议,同时也重拾生命中的一些珍贵记忆。
撰写这本回忆性质的文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如果人们传言的事情有十分之一是真的,我那些能干、忠实的朋友一定会觉得蒙受深冤,他们中很多人已经与世长辞。而我自己本来已经决定保持沉默,相信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真相会昭白于天下,历史会做出公正的裁决,但既然我活着,并且可以证明一些事情,似乎我应该澄清这些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我确信它们仍未得到充分的了解。所有这些关乎逝者的声誉以及生者的生活,公众在做出判断之前,有权利了解第一手的资料。
着手写这本回忆性质的文字时,我并没有希冀将它出版成书。我甚至没有把它当成一部非正式的自传,更没有考虑顺序、完整性的问题。
聊起多年来患难与共、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与同事,我感到无比开心和满足,同时也意识到:虽然这些记忆对我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但是长篇大论会令读者厌烦,所以我只提到了其中一些朋友,正是他们造就了我商业上的成功。
(摘自约翰•洛克菲勒《窥见上帝秘密的人•序》)
提起芝加哥大学这所年轻的学府,威廉•雷尼•哈颇博士的身影总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的倾情奉献为芝加哥大学创造了前景无限的未来。
芝加哥大学建立后,哈颇博士担任第一任校长。芝加哥大学的目标是聘请最优秀的教授,创办一家完全不受传统约束,遵循现代化的理念的大学。哈颇博士在芝加哥以及中西部民众中筹集到了几百万美元的资金,并获得了当地一些领袖人物的赞赏。这是哈颇博士的过人之处,他不仅获得了物质上的资助,而且得到了忠实的拥护,引发了强烈的个人兴趣——这意味着最大程度的帮助与合作。而哈颇博士的成就远远超过他自己的想象。他在大学教育上的崇高的理想引发了中西部地区推进高等教育的思潮,推动了个人、宗教组织、立法机构的共同行动,做出了行之有效的举措。现在的人们或许再也想象不到目前地区在大学教育上的成就在多大程度上应该间接归功于这位仁士的智慧。
哈颇博士不仅学识渊博,管理才能出众,而且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哈颇博士和夫人时不时会到我家做客,这正是我们家庭生活的愉快经历之一。在生活中,哈颇博士也是最令人愉悦的好朋友。
能为由哈颇博士担任校长的芝加哥大学捐资,我倍感荣幸,然而报道总是将事情描绘成哈颇博士是通过我们的私交才获得这些捐赠。这个话题为漫画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在有的漫画里,漫画家描绘哈颇博士闯进我的办公室,而我正在埋头从报纸上剪优惠券,一看到他,我立刻丢下手头的事情,从窗户落荒而逃落;在有的漫画里,哈颇博士像俄罗斯故事中的狼一样,紧跟在我后面,我想要与他拉开距离唯有丢下一张一百美元的支票,而哈颇博士便会停下来捡。
这些漫画带着调侃的意味,虽然其中一些确实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对哈颇博士来说,这从来都不是一种幽默。这些漫画对他是种深深的侮辱,如果他仍在世,他一定会很开心听到我现在所说的话,那就是,在他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他从未书面也从未口头向我索取过一分钱。无论是日常的交往还是在家中促膝长谈时,我们的话题从来都没有涉及芝加哥大学的财政问题。
(摘编自约翰·洛克菲勒《窥见上帝秘密的人》第七章)
【相关链接】
约翰·洛克菲勒(1839.7-1937.5),实业家、慈善家。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亿万富豪和全球首富。创办了顶尖的芝加哥大学与洛克菲勒大学。其家庭出资建造了联合国总部大楼、洛克菲勒中心等纽约市地标建筑。洛克菲勒坚信人生要“尽力地赚钱,尽力地存钱,尽力地捐钱”。
(摘自维基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写作这本自传主要是为了“重拾记忆的片段”,并未考虑出版事宜,故而写的只是那些让自己“感到无比开心和满足”的一些朋友。
B.洛克菲勒写作时,特别考虑读者的感受,对作者来说,有些回忆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但也绝不长篇大论,一切以读者需要为目的。
C.哈颇博士担任校长的芝加哥大学轻易就能得到洛克菲勒的捐款,根本不需哈颇当面开口索要,主要就是因为两个人的私交很好。
D.从材料叙述的故事中,读者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叱咤商海的亿万富豪形象,而是一个平和、坦诚甚至有些絮絮叨叨的古稀老人形象。
E.亿万富豪和慈善家的洛克菲勒努力践行“尽力”“赚钱,存钱,捐钱”的信条,这也启发了读者创造财富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2)洛克菲勒有哪些动力撰写自传《窥见上帝秘密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者说“长篇大论会令读者厌烦”,但在写与哈颇博士的交往时却不厌其详。请结合材料简述这样写的原因。
(4)材料中,约翰·洛克菲勒讲述的经历中隐藏着成功的秘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他成功原因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渊潭的槐花汪曾祺

玉渊潭的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翻。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札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小题1】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养蜂人的性格特征。
【小题3】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小题4】文章以“玉渊潭的槐花盛开”为开头,以“玉渊潭的槐花落了”为结尾,这种写法给你哪些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向野草致敬
甘典江
一天去散步,在水泥缝隙之间,我发现了几根倔强的狗尾草。这久违的野草,竟然又一次造访了我。我就扯了出来,嗅闻不已,一直带回家,插进了书架,任其摇曳。
妻子说,遍地都有,很贱的草。
我回答,是倒是。不过,直到今天,我和草才算得上是相互发现。
我住在学校,卧室的窗子,正对着操场。这一片天然草坪,为我洗心清肺养眼。让我惊喜的,又全是杂草,一到漫长的暑期,草们更是自由地疯长,我量了量,最长的超过十厘米。我还发现,有鸟雀在其中栖息。可惜,学生一来,草们就要承受蹂躏了。如此反复,草们并不退缩。据报道,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向人工草坪告别,让野草野花和昆虫鸟雀回家归巢。野草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可保持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美化城市,诗意人生。然而,学校很多同事,还是对这野草丛生的操场自惭形秽,恨不能马上换成塑胶。我很耽心,真是那样,我的世界将天缺一角。遗憾的是,尽管找来找去,我还是没能在操场上结识一株狗尾草,倒是邂逅了张扬的三叶草和车前草。我以为,在杂草这个大家族,狗尾草可算是一根顶梁柱。我甚至有这样一种冲动:是否,从别处引荐几株来呢?
自从粮食作物出现以后,大地上的草木,就分成了两类。用***的话来讲,就是“田里长着两种东西,一种叫粮食,一种叫杂草。杂草年年要锄,一年要锄几次。”杂草,就是野草,就是非人工栽培的“无用”的草木。成语“良莠不分”,可以为此佐证。“良”,即是有用的,好的;莠(音 yǒu),形声。从艸,秀声。恶草的通称,常用以比喻恶人。
不过,最早,“莠”字的本义可没有这么糟糕。《说文解字》:“莠,禾粟下扬生莠。” 按语:禾粟之穗,生而未成,坠地生莠。好像是说,“莠”与禾粟沾亲带故。禾是谷类的总称,在古代,就是“粟”,也被叫成小米。那时,粟是神圣的,可以和牺牲品(祭品)一起用来上供。在《诗经》中,“莠”字已经出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不过,意思已是杂草,此句大意为:不要去耕种大田,那里的杂草太茂盛(隐喻女子对男子的相思劳而无功,有劝诫之意)。
从此,“莠”字就被定义为杂草野草,专指代狗尾草了——因为这种草生命力极其强悍,随地可见。它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穗有毛,很像谷子,当然更像一条狗尾巴,便叫成了“狗尾草”,也叫谷莠子。在传统医学中,这个世界,所有的草木,都是药,都是宝,只要你会用。很多药典都记载,狗尾草有清热利湿消肿之功效,能祛风明目,解毒杀虫。我听妻子说,她们乡下,牛马羊都吃狗尾草(不喂猪),可当饲料。秋天把它们割除晾干,还是燃料,烧成的灰,又是肥料。有的农夫还用它富含淀粉的草籽来酿酒,或填塞成枕头,清香松软,容易入眠。
当然,即使撇开这些世俗的用途,我以为,在广袤的大地上,狗尾草至少可以抚慰游子的无边乡愁。
人类对于草木,功利心太重,并且只顾眼前。在整个自然界,没有一种草木可以独自生存。即使是农作物,如果没有杂草陪伴,也是岌岌可危的。数千年来,传统农业虽然看似发展缓慢,但一直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而近百年以来,工业化进程虽然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经济,却使自然遭到了严重的损毁。比如,对待杂草昆虫的认识和态度,只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对抗,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合作,必欲除之而后快,哀哉。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明天的希望,也许,就在于对农业的重新认识,是继续认定以消费为目的的现代模式呢,还是回归传统农业,或者走现代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用他的理念和实践,作了一次示范,他在专著《一根稻草的革命》中,如下表述:农业应该取法中国老子的无为哲学,采取不耕作、不施化肥、不用化学物质的方式。人对自然只能是有限生存,而绝不可无限索取。在敬畏的心态之下, “我以为,农业是为侍奉神,接近神而存在的,它的本质也就在此。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神便是自然,而自然就是神。”
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你读懂了一朵小花,你就接近了上帝。”我想仿照这个格式,另造一句:“如果我读懂了一根狗尾草,我就会接近神。”
我佩服海明威的文学成就,却不认可他那征服一切的态度。因为,人是有限度的,而且必须承认有限度,否则,人就会膨胀自大到主宰一切的境地。相反,人对自身的限制反而会使人类正视自己,有可能走出困境。
也许,大自然自会平衡一切:属于草的,归草;属于人的,归人。
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我每天都在突围。只要发现一株桀骜不驯的野草,我都会停下脚步,向她行注目礼。
【小题1】本文内容围绕着“狗尾草”展开,请梳理文章的思路。
【小题2】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举例并说明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鉴赏文中画线的句子。
也许,大自然自会平衡一切:展于草的,归草;属于人的,归人。
【小题4】作者说:“如果我读懂了一根狗尾草,我躭会接近神。”从全文看,“我”己经“读懂”了狗尾草,请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和主旨概括作者读懂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