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千年极寒”!真的假的?
近来,欧洲多个国家遭遇强降雪和低温天气。今冬欧洲这么冷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这是否就是传说中欧洲的“千年极寒”天气呢?来自欧洲权威机构的多位专家给出了解释。 英国气象局首席气象学家尤恩·麦卡勒姆认为,目前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的寒潮是因为大西洋上空的气压比通常偏高,阻止了较温暖的西风进入英国和欧洲大陆上空,来自北极的冷空气得以长驱直入。同时,今年来自格陵兰岛的极地反气旋一路南下,将冷空气带到了欧洲西部和北部,导致这些地区大规模降温,降雪的强度和范围较大。另外,从长期来看,北极气候环境可能成为影响欧洲冬季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最新气候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北冰洋表面冰层消失也可能导致欧洲以及亚洲北部频繁出现异常寒冷的冬天。
针对许多媒体报道所谓欧洲“千年极寒”说,墨西哥湾流(洋流的一种)变冷是引发这一“千年极寒”的“罪魁祸首”。因为过去的五年中,为欧洲冬天带来温暖的墨西哥湾流的运动速度减缓了一半,今年4月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加重了这一趋势,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除了引起极寒,这股世界第一大海洋暖流将会消失,那时整个欧洲都将进入冰河世纪。对此,世界气象组织专家、气象学家尤里·伊兹拉埃尔认为“这种说法是一种臆测,没有权威的和确切的科学依据”。他说,墨西哥湾流变冷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因此这一问题曾经备受关注,但关于它变冷的观点并没有得到证实。只有当整个格陵兰岛都融化了,才会出现湾流变冷的现象,而目前情况远非如此。针对有人认为今年4月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加重墨西哥湾流速度变缓的说法,尤里·伊兹拉埃尔认为从地质意义上来说,这场灾难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另外,目前人类预测气候的能力只能局限在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异常总体趋势的预测。人类有详细气象记录的历史不过150年,而“千年极寒”一说竟然能预测到欧洲今冬会遭遇千年一遇的寒冷。美国有线及卫星电视“气象频道”高级气象学家斯图·厄斯特罗认为,“气候预报和天气预报完全不同,它更复杂也更困难。而针对气候时间段里的极端天气事件来预报,难度更大。目前,国际上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刚刚2-3年,并没有可信赖的手段来对此进行预报。那项预测整个冬季的气候预报似乎太过猜测性且耸人听闻,事实上,人类至今仍无法获得千年前的准确气象记录,又怎能说今冬是千年最冷的冬天呢?”
每次遇到大面积寒潮,都会使人们对“全球变暖”产生诸多质疑。对此法国气象学家纳坦强调,从全球范围来看,气候变暖的趋势没有改变。比如,今年在欧洲北部和西部经历寒冬的同时,希腊等欧洲南部国家的人们却在体验一个异常温暖的冬天。对于这种“冷暖不均”,纳坦解释说,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它反映了一种气候的平衡——极地冷空气南下时,来自北非或热带的暖空气就会北上,与之对抗。从总体来看,全球气温始终保持着平衡。在同一年,不同地区有冷有热;在不同年份,整体气温有高有低。而且从全球角度来看,气温还是普遍偏高,而世界不同地方的天气会有很大差异。因此,总的来说,这些寒潮仍属于自然变化,不应因此怀疑宏观上的全球变暖。(摘自《凤凰网》,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造成今冬欧洲多个国家遭遇低温天气”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西洋上空的高气压阻止了较温暖的西风进入英国和欧洲大陆上空。
B.来自极地反气旋长驱直入,将冷空气带到了欧洲西部和北部,导致这些地区大规模降温。
C从长期来看,北冰洋表面冰层消失也可能是导致欧洲冬季天气异常寒冷的重要因素之一。
D.欧洲部分地区今年降雪的强度和范围与往年相比较大,也是导致这些地区异常寒冷的原因。
【小题2】下列关于“‘千年极寒’说是一种臆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针对今年4月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引发墨西哥湾流变缓的说法,科学家认为,从地质意义上来说,这场灾难的影响微不足道。 
B.事实上,人类至今仍无法获得千年前的准确气象记录,所以,今冬是千年最冷的冬天这一预测似乎太过猜测性且耸人听闻。
C.尽管墨西哥湾流变冷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并没有得到证实。只有当整个格陵兰岛都融化了,才会出现湾流变冷的现象,而目前情况远非如此。

【小题3】

【小题4】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0: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⑴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⑵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

⑶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⑷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⑸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⑹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⑺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⑻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⑼“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⑽“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⑾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⑿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⒀“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⒁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⒂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听来的:

⒃“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⒄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⒅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⒆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⒇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小题1】文章开头描写了车站人群汹涌的情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2】请说明第⒂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3】请赏析第⒅段中的划线句。
【小题4】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
【小题5】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A.本文开头中“一波”、“一涛”的复沓描写,具有潮水迭起的音效,形象地写出了人潮如海潮;也是铺垫——这么多的人作者会找谁问路呢?
B.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笑、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C.⒁段划线句中“怪癖”一词, 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地喜欢。
D.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E.“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F.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小题6】“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请依据文本,分条探究出作者对这一点的体会和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传奇大法官梅汝璈
梅汝璈(1904~1973年),江西省南昌县人,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毕业后,于美国先后获经济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长期从事英美法学的教研工作。1946年,受国民政府任命,作为中国法官全程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在国际舞台上运用法律武器捍卫了国人的尊严。梅汝璈有一句话流传甚广:“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初到东京的思考
1946年3月20日,梅汝璈飞抵日本,作为中国法官正式在军事法庭履行新职。在当天的日记里,梅汝璈写道:“我注视公路两旁的景象和路上日本男女的表情。我的总印象是横滨和东京的工厂都炸光烧光了……这是不能不叫我们要审判的那些战犯负责的。他们搅乱了世界,荼毒了中国,而且断送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前途。”
梅汝璈细心地观察日本社会,并如实记录。随着了解的深入,梅汝璈发现日本人的精神面貌和百姓生活并不像报纸上宣传的那样差。梅汝璈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日本时报》又一篇转载拉铁摩尔先生的论文……他这篇文章主要是警告美国:管制若不得法,日本不出几年在工业上经济上又可东山再起,操纵或独霸远东,而使中国、朝鲜、菲律宾等工业幼稚的国家没有兴起和竞争的可能。他相信日本是在装穷装苦,实际他们并不匮乏:否则何以公民营养得那样壮健,体格依然比上海、北平或朝鲜一般人民好得多呢。”
开庭前的座次之争
1946年5月初:中、美、英、苏、澳、加、法、荷、新、印度、菲各国的法官、检察官、律师聚集东京,召开开庭前的预备会议,讨论法官座次安排问题。
法庭庭长是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的澳大利亚法官韦伯爵士,他想让两位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左右,于是便提议法官席次应按联合国安理会惯例来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梅汝璈明白,座次表示着该法官所属国在审判中的地位,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应该当仁不让。他主张法官的座次按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这样美国和中国便分处第一、二位,分别位于庭长韦伯的两侧。对于梅汝璈的提议,西方国家的代表不以为然。预演时,梅汝璈愤怒地说:“我拒绝接受这种不合理的安排。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中国受侵略最深,抗战最久,牺牲最大,而英国却只是一味地忍受和投降,中国绝不能接受排在英国之后,我认为中国政府也不会同意被安排在英国之后!”随即他脱下象征着权力的黑色丝质法袍,以退出预演相抗议。最终,法庭接受了梅汝璈的意见。
法庭内外的较量
盟军总部国际检察处选定了东条英机等28名甲级战犯,作为审判对象。但日本天皇裕仁的名字没有在战犯名单里。美国政府以《波茨坦公告》允许日本在战后保留天皇制度为由宣布不起诉天皇裕仁。梅汝璈主张审判裕仁,他在与其他法官交流时提出,保留天皇制度与起诉裕仁并不矛盾,可以由新天皇即位,同时起诉裕仁。梅汝璈的主张得到了其他一些法官的支持,只是后来由于麦克阿瑟的庇护,日本天皇才侥幸逃脱了法律的审判。
在起草判决书时,梅汝璈认为在日本的侵华战争中,中国人受害最深,最具发言权,日本侵华罪行这部分应由中国人书写。面对堆积如山的证据和材料,梅汝璈和他的助手竭尽全力,向法庭提交了200多页、长达十余万字的判决书章节。事后梅汝璈回忆说:“那些日子,我们就像钻进成千上万件证据和国际法典的虫子,每天在里面爬来爬去,生怕遗漏了重要的东西。”
在法庭判决阶段,由于各国法律体系以及法官对法律的理解不同,所以在给被告定罪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面对这种局面,梅汝璈忧心如焚,夜不能寐。他查阅了卷帙浩繁的资料,向法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例如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曾采用砍头、挖心、水溺、火烧、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令人发指的暴行,他主张对首恶必须处以极刑。在梅汝璈的不断交涉、周旋下,许多法官认同了他的观点,最后通过投票,决定判处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等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的7名战争罪犯死刑。
东京审判结束后,梅汝璈被南京政府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司法部长,但他对国民党政府已失去信心,于是托词滞留日本。1949年年底,梅汝璈返回北京,担任了政务院外交部顾问。但是新中国的学科建设基本上沿袭了苏联模式,执着于英美法学的梅汝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在一份检查里酸楚地写道:“我实际上只是一本破烂过时的小字典而已。”
1962年,梅汝璈开始撰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他想将东京大审判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如实留给后人。
(选自《法治周末》5.9)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1946年受政府指派,梅汝璈全程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在国际舞台运用法律武器捍卫了国人的尊严。
B.梅汝璈爱憎分明,到东京后,细心观察日本社会的状况并如实记录。他发现日本人的精神面貌和百姓生活并不像报纸上宣传的那样差,读了《日本时报》上转载的论文,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日本是在装穷装苦,值得警惕。
C.在法官座次安排上,梅汝璈反对庭长的安排,十分愤怒地脱下法袍以退出法庭相抗议。
D.东京审判有中、美、英、苏等ll个国家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参与,关系十分复杂,斗争颇为激烈。在法庭内外的较量中,梅汝璈据理力争,各个击破,发挥了重要作用。
E.东京审判结束后悔汝璈托词滞留日本,因他对国民党政府已失去信心。1949年返回北京,1962年开始撰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一书,把当年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如实留给后人。
(2)新中国成立后梅汝璈担任政务院外交部顾问,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的原因是什么?(6分)
(3)文章首段引用梅汝璈一句流传甚广的话的作用是什么?(6分)
(4)梅汝璈是个“传奇的大法官”,文章以此为标题很吸引人的眼球。试就“传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人人都“过目不忘”
记忆存储在大脑里。但人类的大脑非常脆弱,脑卒中、严重创伤、阿尔兹海默症等,都有可能造成人脑记忆力的丧失。按照通常的认知,记忆力一旦消失就很难再找回来。也正因如此,不少科学家都在研究帮助大脑“重启”记忆力的方法。
例如,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西奥多·伯杰教授大胆提出设想:给大脑植入一种微型的“记忆芯片”帮助人们增强记忆力。伯杰教授及其团队用了30多年的时间,深入研究人脑中的海马体如何将短期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他们发现,记忆其实是一些神经在发出电子脉冲时产生的,为了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大脑会将电信号以一种特殊的编码形式释放出去。只要能模拟出大脑释放的这种电信号,就可以帮助大脑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继而长时间留存于大脑。伯杰教授希望这种芯片正式面世后,能帮助罹患癫痫、阿尔兹海默症或大脑局部损伤的人改善记忆力。
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的另一项试验,则是用光刺激大脑特定细胞来唤起记忆。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利根川进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给老鼠注射一种特殊的化合物使其“健忘”,接着采用一种名叫光遗传学的技术,用光刺激脑细胞,使大脑内负责记忆的神经细胞恢复活性,老鼠便恢复了记忆,对曾经做过的试验刺激表现出了反应。
在此基础上,开始有一些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帮助患者恢复记忆,还要让正常人拥有“超级记忆”。对此,有不少科学家表示,遗忘实际上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项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忘掉一些不常用的东西,给大脑腾出空间来思考和记忆更重要的事情。据说一位拥有超常记忆能力的人常常抱怨称,一个简单的日期就能激发他连续的记忆力,直到大脑精疲力竭。还有试验表明,人脑虽然重量只占体重的2%,其耗能却要占到全身的20%。如果人的记忆力大大增强,大脑势必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我们的身体也将“不堪重负”……
当然,现阶段的这些试验还远未达到能让人“过目不忘”的水平,目前也只能帮助患者记住人名地名等简单事实,以及一些非陈述性记忆(不依赖于认知,需要重复多次才能逐步形成的记忆,例如学习骑自行车、打字等),而无法控制和存储连贯的、多场景的记忆。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7日,信枭雄文,有删节)
【小题1】关于帮助大脑重启记忆的表述,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伯杰教授及其团队用光刺激大脑特定细胞来研究如何增强记忆力。
B.模拟出大脑释放的一种特殊编码电信号,短期记忆就可转化为长期记忆。
C.微型的“记忆芯片”面世后,就可以解决大脑局部损伤的人的长期记忆问题。
D.通过注射一种特殊的化合物,使老鼠大脑内负责记忆的神经细胞恢复活性。
【小题2】下列有关“超级记忆”一段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遗忘是有好处的,它可以使大脑来思考和记忆更重要的事情。
B.一个简单的记忆就能激发起拥有超常记忆能力的人的连续的记忆。
C.人脑的重量虽然不大,但其耗能却惊人,要占全身体重的20%。
D.人的记忆力增强了,大脑就一定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判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人类的大脑脆弱,一旦脑卒中、严重创伤等,人脑的记忆能力就丧失了。
B.记忆力消失了就很难再找回,但科学家经过研究,已找到“重启”记忆力的方法。
C.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已基本找到方法并很快可以使人过目不忘。
D.当某天技术成熟,人人都成为“记忆大师”时,人们定会不存在记忆的烦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精神文化是用符号来表达的。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最终都要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传播、发展。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符号、规则与观念。符号是高度浓缩的文化表征。
一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文化的典型表征就是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文化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但一种文化现象上升和抽象化为一种文化特有的表征符号,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变革中,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断选择、淘汰最终定型的。春秋时期的孔子在鲁国不受待见,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只是到了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统治地位,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所以,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文化符号的形成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为标志性的特征,说明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普遍认同,从而产生群体的一致性。孔子只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之一,但他的思想被后人逐渐认同,上升为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思想。孔子所主张的儒学思想为传统社会所普遍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共同心理基础。
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对文化自身特质的文化自觉过程,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不能产生文化的一致性。文化符号是文化群体共同认可的文化标志,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人们可以在文化符号中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李白的浪漫潇洒,杜甫的悲天悯人,既是中国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他们做了我们想做的事,我们已经或将要做他们做过的事。他们就是我们的形象,这就是我们认同他们代表我们的原因。
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语言文字、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等都是符号化了的生活,接受了这一切,也就接受了中华文化。同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要是通过文化符号实现的。没有文字的原始民族缺乏文化符号化的能力与手段,通过长期耳濡目染,口口相传,也能传承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必须上升到符号层面,才能充分实现。西方世界认识中国,是通过丝绸、长城、故宫、京剧、中医等文化符号来实现的。中国人认识西方世界,也是通过电影、芭蕾等文化符号实现的。非符号化的文化需要生活体验,符号化的文化易于扩大影响,为人们所理解、认识并接受。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符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符号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如丝绸、故宫、京剧、芭蕾等,它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
B.文化符号具有群体的一致性,因而能使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广泛认同。
C.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它的形成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D.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如果没有形成文化符号,那么该文化既不能传承,也不能传播。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只有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能够保存、理解、传播、发展。
B.儒家思想能够成为我国一种文化符号,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密切相关。
C.李白、杜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
D.西方世界和中国虽然文化不同,但在长期交流过程中形成了相同的文化符号,因而能相互认识。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某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该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文化符号是其中之一。
B.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就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
C.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它不会被某一文化群体共同认可,也因没有价值而不会被传承和传播。
D.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等符号化了的生活,那就说明他已经接受了中华文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文艺应有“历史温度”
薪火相传一直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条内在脉络,从历史文化中追寻价值依据,获得情感认同,营造一方心灵家园,恰是中国人进行价值建构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而,不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的文艺作品当中,历史作为文化精神的基本载体都是一个恒久不变的抒写主题。
在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动漫、游戏、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中,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无疑蔚为大观,影响最大。1998年第一部互联网畅销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BBS上发表,2004年被改编成22集同名电视剧播出。后来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视剧纷至沓来,如2011年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上映,2012年上星播出的《甄嬛传》,2015年6月首播的网络季播剧《盗墓笔记》和最近播出的电视剧《花千骨》《琅琊榜》等,无不引发收视狂潮。
网络文艺依托时代科技,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相对于传统文艺,网络文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创作与消费两端合一的商业化运作。这种运作模式为网络文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往往裹挟着娱乐至上,偏离历史—现实的弊端。
不管网络文艺有多少自己的特点,它的属性终究是文艺,而文艺一定是要反映现实,蕴含历史文化观念的。当然,不应该要求网络文艺像传统文艺那样“反映现实”,但应该具有“历史温度”。所谓“历史温度”,就是对历史—现实的真切感知,这种感知不一定要达到深刻的理性高度,但要在对历史—现实的体味中感受到理想的阳光和人性的温暖。在这方面,有的网络电视剧和网络歌曲就做得很好。例如,网络歌曲《小苹果》的爆红固然与其“病毒式营销”不无关系,但切中人心的平凡而又可贵的人间温情是其广泛传播的内在原因。
在网络文艺中,“史之所无,情之必有”的传统文艺创作方式更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网络文艺借助自身的科技优势,更容易摆脱种种限制,更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这一方面有助于开凿人性深度;但另一方面也容易走向极端,进入“玄幻”。在一些网络历史剧中,历史情节已然变味,成为一张张画皮,在妍媸毕现中展示出的是丛莽杂生的幻象,历史化成为化历史,历史元素蜕变为怪力乱神。这不能不说是网络文艺发展的一个误区,也是网络文艺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坚持“历史温度”,则是消除上述弊端的良方。
“历史温度”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心中。任何现实都是历史的时间性生成,任何历史都是现实的时间性固化,如果我们把历史看成一团黑暗,那么我们心中的光明因素从何而来?因此,“历史温度”来自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来自我们对建构未来的渴望。在这一历史文化进程中,网络文艺必定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是文化精神的基本载体,人们从历史文化中可以追寻价值依据,获得情感认同,营造心灵家园,进行价值建构。
B.网络文艺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动漫、游戏、音乐等组成,它不仅蔚为大观,而且影响巨大,播出之后无不引发收视狂潮。
C.网络文艺自身有着许多特点,我们不应该要求它像传统文艺那样“反映现实”,但应具有“历史温度”。
D.“历史温度”来自内心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建构未来的渴望,网络文艺只有从历史中看到光明,才能带给人们光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网络文艺依托时代科技,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它能够创造奇迹,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B.创作与消费两端合一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既为网络文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往往裹挟着娱乐至上,偏离历史—现实的弊端。
C.“历史温度”指真切地感知历史—现实,并在体味中感受到理想的阳光和人性的温暖,这种感知强调感性,排斥理性。
D.在网络文艺中,“史之所无,情之必有”的传统文艺创作方式更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但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开凿人性深度,但也容易走向极端,进入“玄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传统文艺相比,网络文艺的缺陷在于不能“反映现实”,而其优势则在于能够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摆脱种种限制,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
B.网络歌曲《小苹果》的爆红,“病毒式营销”只是其外在原因,切中了人心的平凡而又可贵的人间温情才是其广泛传播的内在原因。
C.网络文艺只有坚持“历史温度”,才能够走出历史情节变味、历史化成为化历史、历史元素蜕变为怪力乱神等误区,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D.任何现实都是历史的时间性生成,任何历史都是现实的时间性固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脉络上,网络文艺必定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