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憔悴的弦声

 叶灵凤

每天,每天,她总从我的楼下走过。

每天,每天,我总在楼上望着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哑默的黄昏,惨白的街灯,黑的树影中流动着新秋的凉意。

在新秋傍晚动人乡思的凉意中,她的三弦的哀音便像晚来无巢可归的鸟儿一般,在黄昏沉寂的空气里徘徊着。

没有曲谱,也没有歌声伴着,更不是洋洋洒洒的长奏,只是断断续续信手拨来的弦响,然而在这零碎的弦声中,似乎不自已的流露出了无限的哀韵。

灰白的上衣,黑的裤,头发与面部分不清的模糊的一团,曳着街灯从树隙投下长长的一条沉重的黑影,慢慢的在路的转角消灭。似乎不是在走,是在幽灵一般的慢慢的移动。

人影消灭在路角的黑暗中,断续的弦声还在黄昏沉寂的空气里残留着。

遥想在二十年,或许三十年以前,今日街头流落的人儿或许正是一位颠倒众生的丽姝,但是无情的年华,听着生的轮转,毫不吝啬的凋剥了这造物的杰作,逝水东流,弦声或许仍是昔日的弦声,但是拨弦的手决不是昔日的纤手了。

黄昏里,倚在悄静的楼头,从凌乱的弦声中,望着她蠕动的黑影,我禁不住起了昙花易散的怜惜。

每天,每天,她这样的从我的楼下走过。

每天,每天,我这样的望着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几日的秋雨,游子的楼头更增加了乡思的惆怅。小睡起来,黄昏中望着雨中的街道。灯影依然,只是低湿的空气中不再有她的弦响。

雨晴后的第一晚,几片秋风吹下的落叶还湿粘在斜阶上不曾飞起,街灯次第亮了以后,我寂寞的倚在窗口上,我知道小别几日的弦声,今晚在树阴中一定又可以相逢了。

但是,树阴中的夜色渐渐加浓,街旁的积水反映着天上的秋星,惨白的街灯下,车声沉寂了以后,我始终不曾再见有那一条沉重的黑影移过。

雨晴后的第二晚,弦声的消寂仍是依然。

秋风中的落叶日渐增多,傍晚倚了楼头,当着萧瑟的新寒,我于怀乡之外不禁又添了一重无名的眷念。

这几日的秋风更烈,窗外的两棵树有几处已露出了光脱的秃干。傍晚在街灯下,沙沙的只有缤纷的落叶,她的弦声是从不曾再听见过了。

秋光老了,憔悴的弦声大约也随着这憔悴的秋光一同老去了。我这样喟然叹着。

每天,每天,我仍是这样的倚在我的楼上。

每天,每天,我不再见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1932.12.28
【小题1】憔悴的弦声”“流落的歌女”会让你想到曾经学习过的唐代诗人    写过的《 》。而文中的“我”与“她”命运的相似处借用这首诗歌中的两句是:     
【小题2】作者描写了歌女的命运,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
 
【小题3】文章的题目很特别,从修辞角度说说为什么“弦声”是“憔悴”的呢?结合文章做简要
评析。
答:
 
【小题4】“秋”作为一个意象本身就包含了萧瑟与凋零的意蕴,作者置故事于“秋”中,有哪些更深远的意义?试结合全文分析。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2: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菊者砚秋   章诒和
边学边唱边挨打
因家境贫寒,六岁的程砚秋,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程砚秋学戏很苦,荣家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要他做,无异于童仆。师父脾气坏,稍有不欢举鞭就打。
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重的程砚秋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年龄稍大些后,多半由于营养不佳,心情一直比较抑郁。师父认为他不宜于学花旦,让他专攻青衣。师父还发现他嗓音很不一般,且扮相沉静明丽,如珠蕴椟中,时有宝光外熠。
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
程砚秋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身条件、勤奋、刻苦以及高人指点,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唱到情感至深处,其声竟细若游丝。观众聆听时,大气都不敢喘。这是他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无人能及。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有人说这个更名含有深意,因为艳于秋者厥为菊。菊是耐寒的,它要比质弱芳幽的兰花坚韧耐久。其实,菊、兰同为花中上品,只是香气、风姿各有不同。
1922年,他首次赴沪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十个,全场无一空位,另有许多人环立而视。戏院门口,汽车有200余辆,马车不计其数。程砚秋每日的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所有的时间,真可谓无一息之闲,也无一丝乏暇,极其劳累。但他依旧是客颜焕发光泽,嗓音穿云裂石,对此,罗瘿公喜于心也惊于心,欣慰且忧虑地对他说:“你此行红得可惊,也遭人嫉恨。有些人正欲,挑拨梅先生与你之间的师生情谊呢。”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程砚秋返京时,梅兰芳赴站迎接。几天后,梅兰芳带着戏班到上海演出。此后,一兰一菊,果然就在上海争起了短长,他们的竞争最初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高低——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有”。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旦角名伶竞选活动,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从此,他们的竞争趋于明显化。后来,两人真的唱起了对台,形成高潮。捧梅派与捧程派遂在各大报刊,唇枪舌剑,大开其火。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但真正占便宜的是听众与看客。两个剧场夜夜告满,观众是大饱耳福。戏唱到最后,程砚秋使出撒手锏,连演5场《锁麟囊》,天平向他这边倾斜了。
四大名旦里,尚小云与荀慧生都没有追赶梅兰芳的念头,唯有程砚秋雄心万丈,梅、程在北京“偌大京师各剧场沉寂,只余梅、程师徒二人对抗而各不相上下。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面对这样的情势,罗瘿公给程砚秋提出的策略是:“玉霜(程砚秋字玉霜)对梅应当在不即不离之间。”何谓“不即不离之间”?那就是既近又远,既热又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清醒冷静,有极好的控制力,合乎分寸,合乎人情,表现得又极自然。礼仪性是它的外显层次,内在依据则是人际关系和实际需要。
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移居上海的梅兰芳40寿辰时程砚秋特往拜寿,行叩头大礼,见者均叹其未尝忘本。明明是打对台的人,却绝不伤和气。
就有那么大的魅力
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说:“如果听梅兰芳的戏等于吃鸦片,那么听程砚秋的戏就等于打吗啡。因为吃鸦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吗啡,则很难戒掉了。”

有人说,程砚秋太“独”。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其实,他的“独”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未经许可,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
当时有个唱河北梆子的女演员,自从和哥哥一起看了程砚秋演的戏以后,就迷上了程派。每有演出,她必去“偷戏”,在梨园行,“偷戏”是大忌,怕被人认出来赶出去,她打扮成男孩去剧场。几年“偷”下来,就把程砚秋早期代表剧目都“偷”到了手,齐如山看了她的表演,惊异地说:“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即程砚秋)呢。”就建议她拜程为师,结果可想而知被程婉谢。但她实在太喜欢程派,既然得不到亲传直授,她就绕着弯子学。一是拜了程现秋的老师王瑶卿为师,二是向给程配戏的搭档、伙伴学习。见她苦心学程,人家也就乐于指点。
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喝词、念白、唱腔、身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程砚秋的“独”,看起来挺自私的,我倒佩服程砚秋的“独”,因为他那么早就懂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了。
(摘编自《读者》)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的一项
A.梅、程师徒二人“对台戏”不相上下。如文中所评“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
B.梅、程师徒二人“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双方温良谦恭,皆有礼仪风度,值得世人尊敬与学习。
C.“独”表现了程砚秋独特的个性,疾恶如仇,这种“自私”让作者佩服。
D.“梅、程之争”不仅让观众大饱耳福,也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童年的程砚秋为了学艺,不仅要承担师父家所有的生活琐事,还要忍受鞭打,所以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
B.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其用意就是对抗梅兰芳,一较高低,证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梅、程之间尽管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动肝火,温良谦恭。在这举动里面包含着道德信条、江湖规矩以及个人修养,双方都令人尊敬。
D.程砚秋不肯将私房戏轻易传人,当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这表明程砚秋有些自私,不利于京剧的发展。
E. 从本质上看,“梅、程之争”是京剧艺术“梅派”与“程派”不同表演风格的对决。
【小题3】文中引用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一段关于梅、程戏曲的评论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别让广告“绑架”电视剧
①“究竟是电视剧中间插播广告,还是广告中间插播电视剧?”一段时间以来,热门电视剧播放中间总会频繁出现广告,观众的收视体验因广告的介入而支离破碎,完完整整、酣畅淋漓地欣赏一部电视剧,成了观众的奢望。这种情况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正常而健康的。因此,国家广电总局出台规定禁止电视剧播放中间插播广告,大多数网友对此表示支持。这充分说明,此举顺民心,得民意,值得肯定。
②其实,人们并不反对合理的广告,也理解广告收入对于电视台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当一集45分钟的电视剧中间竟然插播8至10分钟广告时,广告就已喧宾夺主,电视剧成了陪衬,而观众对此无可奈何,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人们讽刺电视台恨不能把电视剧“每分钟都插进广告卖掉”。这种情况说明,有些电视播出机构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倾斜,对经济效益的考量超过了对社会效益的考量,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侵害了群众正常的收视权益。
③有人说,广告商是电视台的衣食父母,没有巨额广告费,电视台就不可能购进热门电视剧。此言差矣,归根结底,广大观众才是电视台真正的衣食父母,离开了庞大的受众群体,哪个广告商会给电视台支付广告费?作为深受我国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电视剧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受众,也成为广告商青睐的传播载体。也正因如此,电视台在确定广告插播策略时,更应考虑观众的收视需求,不能单方面强加于人。电视台在实现合理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把广电行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考虑进去。
④“千台一面”的同质化,一直是困扰我国电视产业的顽疾,过于依赖电视剧就是这一顽疾的体现,最严重的时候,某热门武侠剧竟然同时在十几个卫视频道播出。众多电视台之所以会变成“电视剧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电视台自制节目缺乏个性和吸引力,难以带来广告收入。迫不得已,电视台为了争夺广告商,确保经济效益,就一窝蜂地竞买热门电视剧,又一窝蜂地在黄金时段播出,希望依靠电视剧庞大而稳定的受众群体实现广告的有效传播,因而造成了广告的泛滥。所以,虽然我国有着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网、最多的电视台,但电视台的播出模式和盈利模式却几乎如出一辙,能在国内站稳脚跟,进而在国际上打响自身品牌的中国电视台少而又少。
⑤希望电视台不要过于看重“禁插广告”的短期效应,而应着眼于长远效益,把精力放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上,不断打造各具特色的优秀电视内容。当电视节目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观者如潮、好评不断的时候,广告还是个问题吗?
⑥放眼社会,如果任这样浮躁功利的风气蔓延,我们的社会不也存在被“绑架”的危险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本文暴露的问题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认为电视台应该如何应对?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草根文化”追考

①“草根文化”,从词源上可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蕴藏着黄金。后来社会学领域引入“草根”一词,赋予其“基层民众”的内涵。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grass roots(草根)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为:(1)群众的,基层的;(2)乡村地区的;(3)基础的,根本的。有人据此认为,“草根”一词具有美国血统。其实,它与中国的渊源更为久远。

②草根族,草民也。“草民”是个地道的中国概念,虽然在古代不无贬义,但今日“草根”的说法也有小人物自嘲之义,因此两者相通。草或草根,顾名思义,就是指处于底层,附着于土地;普通,卑微,不引人注意,但无所不在;弱小,但有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自发自生,不称著于庙堂与精英。

③在中国文化中,将小人物及其品格同“草”联系起来的情况古已有之。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即君子具有道德上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小人则居被动地位,就像草一样任风吹拂。这类比喻贬义居多。但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予了“草”正面的含义,这种含义同样可比之于草民。至于现代,“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恰恰可作为新时代草根精神的写照。

④由此可见,以草喻民的说法古已有之,与草民联系在一起的草民文化更不绝如缕,只是比较零散、粗糙、通俗。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下里巴人,应者众多。但是,“草根”也不一定是低级的代名词,草民文化的存在也为雅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和许多鲜活材料,有的更直接演化成雅文化的一部分,如古之《诗经》的“风”,今之阿炳的“二泉映月”。

⑤草根文化______源远流长内容丰富,______总的说来,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多处在消极、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成为热点的时间不长。改革开放以来,它的影响渐大,直至形成今天的大气候。主要原因是:第一,改革开放使人们的视域从空头政治和抽象社会转向个人,开始关心自己的利益、需要和人生价值,草根族的地位与诉求越来越受到重视。第二,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创造了很多机会,让无数普通人成为弄潮儿,社会的价值取向则趋于平庸和凡俗。第三,大众文化兴起与精英文化衰落。无论是儒家的修齐治平,还是近代西方传入的启蒙精神、自由民主等统统失去了往日光环,对百姓影响日益渐大的是具有通俗、娱乐和流行等特点的大众文化。第四,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传入,也为文化领域的变化推波助澜,其特点就是零散、去中心。第五,高科技手段特别是电脑、网络的流行,为当代大众文化乃至草根文化的崛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

⑥该如何评价“草根”现象?首先,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是上述一系列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它彰显了小人物地位和话语权的上升,文化无疑因此变得空前丰富多样,体现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也是文化民主的实现,无数人通过草根文化表现个性,提出诉求,宣泄情感,满足欲望,实现了文化权利。

⑦当然,草根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俗,透着一股市侩之气,若不加选择地认同,其中难免有很多庸俗、低俗甚至鄙俗,境界高不起来。第二是粗,不够精致高雅,要出精品还得提炼。第三是多,多不是坏事,但过多则滥。第四是乱,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香花与杂草伴生,而且随意性和随机性太大,让人无所适从。故而,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大众来说,应肯定其合理成分,而不是横加指责,但不应刻意媚俗和随波逐流,而是要帮助其向高雅、精致和高尚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不忘从中吸取养料充实自身。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⑤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B.即使 但是C.虽然 但是D.不仅 而且
【小题2】第⑤段加点词语“推波助澜”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与庙堂和精英相比,“草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扎实:处于底层,附着于土地。
(2)____:普通但无所不在。
(3)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文意,“草根文化”与中国的渊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草根精神”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处于被动地位,就像草一样任风吹拂。
B.为雅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C.卑微弱小,但有顽强的生命力。
D.表现个性,提出诉求,宣泄情感,满足欲望。
【小题6】根据文意,分条概括“草根文化”的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手机文学
手机文学还只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它必然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一般来说,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具备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的特点。
手机文学的创作要精心选择艺术视角,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手机文学的艺术视角最忌寻常化、模式化,循规蹈矩的创作思路是难以适应这种文学机制的。手机文学的语言必须精彩,具有视觉爆发力。这就如同演话剧一般,要求每句话都有挠到痒处或刺到痛处的艺术效果。语言的精彩体现在形式上,往往是讲究音韵协调、句式齐整之美,凸现优美凝练的视觉表层效果,此外,戏谑、悖论、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使得精短的语言如同利刃一般瞬时间穿透读者的心灵空间,刺激读者的心理空白。其实,手机文学的艺术张力,既体现在“变化的文本”自身体制与功能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平衡之中,也体现在受众的原初心理与阅读期待心理之间冲突达成的平衡之中。这二者的张力结构之间又形成了互为引发、互为促进的互动效果。也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艺术张力的影响下,才满足了市场经济语境之下渐趋浮躁的阅读需求。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快意一笑”、“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意足”了。
手机文学,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无边信息萧萧下,不尽财源滚滚来”。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
在产业化境遇之中的手机文学,体现了鲜明的商品性。显然,手机文学作为传统文学视界的话语空间,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它游离于商品与文学之间。更确切地说,手机文学有着“双重身份”,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而文学性则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手机文学要获得较大的受众群,必须掀起一定的从众消费浪潮,而媚俗求利则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股潮流的“始作俑者”。而过分的媚俗求利的做法,会使手机文学的艺术个性、审美品格也会随之丧失殆尽。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双重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因而,不能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节选自《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手机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B.手机文学尚不成熟,在传统文学中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
C.手机文学的特点是内容短小精悍、富于艺术张力。
D.手机文学就是手机短信,它常常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小题2】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
B.手机文学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追求商业利益不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C.手机文学以其幽默风趣,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
D.手机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文学性和商品性。文学性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短信文学的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将不会拥有绝妙的反讽意味。
B.作为技术消费的手机文学,文学话语已经被符号化,成为被操纵的系统行为,文学的主体意识渐渐消解,文化意识会日趋衰落。
C.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
D.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宋代桃符  张晓红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春节,王安石的《元日》诗句就萦绕在人们的耳畔。而一说起诗中的桃符,今人多以为是春联,这种看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②春联自桃符,但不能等同于桃符。清代众多方志中的桃符、春联仍为二物,即可明知。如康熙九年(1670年)刻山东《海丰县志》:“除夕,换门神,贴春联,大户换桃符。”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刻四川《盐亭县志》:“除夕……剪彩纸作钱遍贴门户,换桃符、门神,贴春联。”……桃符显然非春联—— “春节贴在门上”的对联。
③那么,宋代的桃符又是怎样的呢?
④从宋人记载看,桃符有两种。一种为“桃梧”,“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另一种是桃板,“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这两种桃符一大一小,一简便,一复杂,但皆以桃木为之,故称桃符。称之为“符”,于道教符箓观念,宋极流行,故桃符之名,至宋始大。
⑤桃梧由桃人而,自于人们对桃木辟邪功能的信仰和对神荼、郁垒二神管理恶鬼能力的崇奉。据《山海经》记载,神荼、郁垒“执以苇索,而用食虎”,“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郁垒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由是以,鬼畏桃也。桃梧因此具有很强的驱邪辟邪作用。
⑥先秦文献多记载当时人们用桃木制品镇邪驱鬼之事,如《礼记·檀弓》“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鬼)恶之也”。用桃梗以祛除门户之疠为后世沿用。汉代以后,逐渐集中于腊日、元日。晋代“岁旦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之门,以攘恶气”,普通人家也不例外吗,人们往往做两桃人立门旁。
⑦桃板为桃梗的衍生物,出现于南北朝,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唐代沿用了这种做法。五代时期的桃板则已有上书文字,首开以桃符书写个性化文辞之端。宋代的桃符,正是在此基础上直接发展而的。
⑧宋代桃符通常指桃板,桃木为之。“桃符”既指书画有文字图画的成品,亦指无字画的桃板。宋代官府在除夕前夜给有关部门和官员颁赐桃符。空白的桃符还须自己写画。
⑨桃符内容或为画,或为文字。可以画神荼、郁垒的神像,可以画狻猊、白泽之类的辟邪神兽;文字则或写郁垒、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文人士大夫则喜题诗。有用整首诗的,也有摘录别人诗句者,还有集前人诗文者,也有专门创作桃符对语的。这种对语形式对后世的春联影响很大。元以后,桃符又产生分化,以画为主的桃板仍称“桃符”,而以对语、诗句写于色笺贴于门者则与立春帖子相融合,称为“春帖”或“春联”。
⑩桃符挂于门,自然受人关注,文人士大夫喜欢自作新诗题桃符,人人各出新意,期望“桃符万口说清新”。即便没有情绪,也要“桃符聊塞白,免谤作诗人”。不会作诗的平民或央求当地文化人写就,或写惯用祓除祈祝之词。也可以在街市上购买,汴京“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桃符尽书吉利”,是说桃符的内容必须吉利,具体内容或写时景,或述时事,或表祝福,或抒己怀,不一而足。写法上或即景称颂,或暗嵌姓氏,或抒写感慨,或用典使事,也灵活多样。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概括第②段主要内容及说明方法。
【小题3】第④段介绍宋代桃符有哪两种?被称为“符”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请依据朝代顺序,写出宋代之前桃符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