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精神文化是用符号来表达的。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最终都要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传播、发展。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符号、规则与观念。符号是高度浓缩的文化表征。
一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文化的典型表征就是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文化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但一种文化现象上升和抽象化为一种文化特有的表征符号,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变革中,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断选择、淘汰最终定型的。春秋时期的孔子在鲁国不受待见,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只是到了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统治地位,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所以,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文化符号的形成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为标志性的特征,说明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普遍认同,从而产生群体的一致性。孔子只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之一,但他的思想被后人逐渐认同,上升为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思想。孔子所主张的儒学思想为传统社会所普遍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共同心理基础。
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对文化自身特质的文化自觉过程,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不能产生文化的一致性。文化符号是文化群体共同认可的文化标志,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人们可以在文化符号中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李白的浪漫潇洒,杜甫的悲天悯人,既是中国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他们做了我们想做的事,我们已经或将要做他们做过的事。他们就是我们的形象,这就是我们认同他们代表我们的原因。
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语言文字、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等都是符号化了的生活,接受了这一切,也就接受了中华文化。同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要是通过文化符号实现的。没有文字的原始民族缺乏文化符号化的能力与手段,通过长期耳濡目染,口口相传,也能传承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必须上升到符号层面,才能充分实现。西方世界认识中国,是通过丝绸、长城、故宫、京剧、中医等文化符号来实现的。中国人认识西方世界,也是通过电影、芭蕾等文化符号实现的。非符号化的文化需要生活体验,符号化的文化易于扩大影响,为人们所理解、认识并接受。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符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符号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如丝绸、故宫、京剧、芭蕾等,它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
B.文化符号具有群体的一致性,因而能使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广泛认同。
C.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它的形成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D.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如果没有形成文化符号,那么该文化既不能传承,也不能传播。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只有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能够保存、理解、传播、发展。
B.儒家思想能够成为我国一种文化符号,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密切相关。
C.李白、杜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
D.西方世界和中国虽然文化不同,但在长期交流过程中形成了相同的文化符号,因而能相互认识。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某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该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文化符号是其中之一。
B.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就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
C.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它不会被某一文化群体共同认可,也因没有价值而不会被传承和传播。
D.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等符号化了的生活,那就说明他已经接受了中华文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30 08:1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技艺或手艺遗产,这类遗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必须依托于传承人或手艺人才能存在。人都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所以,常有人去而技艺或手艺失传的情况发生。
②很多传承人或手艺人遇到的困难是收徒,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徒弟不容易,让徒弟把手艺或技艺学到手更不容易,而徒弟学成后,能不能坚守岗位不改行,仍是未知数。这背后有一个生存问题,对任何一个传承人或手艺人来说,不仅要吃饱,还要能养家,这便是鲁迅说的“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一门技艺和手艺如果不能保证这三个条件,即使有再高的价值,也很难得到切实的保护和传承。
③生产性保护的提出给技艺传承人或手艺人指出了一条生路。绝大多数技艺或手艺都是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发展、流传下来的,没有社会性消费的支持,单靠生产者个人的喜好和钟爱,很难维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生产性保护固然不能走产业性开发的路子,不能损害传统技艺或手艺的核心价值,但也不能作茧自缚,单纯强调它的文化属性而否认它的商品属性。最近,北京市西城区采取建立“非遗”展示中心、家庭艺术馆的办法,给很多有技艺或手艺但不懂营销也没有销售渠道的人搭建一个平台,扩大他们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项目,喜欢“非遗”产品,培育“非遗”技艺或手艺的生存土壤,就很受传承人和手艺人欢迎。
④如今,人们对传统技艺和手艺的要求提高了,所以不仅要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还要有创新和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既然生产不自娱自乐,那么,研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保留下来的技艺或手艺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精湛的水平?难道不是与消费者长期互动,水涨船高的结果吗?保护和创新不一定对立、矛盾,创新可以让传统的技艺或手艺更精致,更有品质,更符合当代的审美和时尚潮流。此外,还要有非常漂亮、容易让人动心的包装。这一点,只要对比一下国内和国外旅游市场中的产品在细节方面的处理,就不难得出结论。
⑤说到底,保护和发展传统的技艺和手艺,非把更多年轻有为且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吸引过来不可。而吸引这些年轻人,不能全靠所谓献身文化事业的精神,还要让他们看到,这些传统的技艺或手艺,同样能够给他们带来有尊严的生活。此外,留住年轻人,使他们安心于此,还要考虑如何给他们一种被社会认可的身份,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实上,属于“非遗”的传统技艺或手艺,很难通过现代学校教育来完成传承,通常采取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方式,因而很难纳入常规的社会评价体系,这对年轻的技艺传承人和手艺人不公平,往往导致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生产性保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产性保护”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属于技艺或手艺的部分必须依托于传承人或手艺人才能存在并传承下去。
B.“生产性保护”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技艺传承人或手艺人通过生产来保护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社会性消费的支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技艺或手艺在生产活动中发展、流传下来。
D.“生产性保护”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虽然不能只注重产业开发,但也不能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属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鲁迅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或手艺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得到切实的保护和传承。
B.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政府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项目,培育“非遗”技艺或手艺的生存土壤。
C.在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要研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要与消费者长期互动,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技艺或手艺更有品质。
D.只要让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年轻人看到,传统的技艺或手艺能够给他们带来有尊严的生活,就能吸引他们投身于保护和发展传统的技艺和手艺的活动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传承人或手艺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有人去而技艺或手艺失传的情况发生,因为很多传承人或手艺人很难收到将手艺或技艺传下去的徒弟。
B.北京市西城区采取的建立“非遗”展示中心、家庭艺术馆来扩大“非遗”影响的办法,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完全可以在全国各地大范围推广,这必将改变“非遗”传承的现状。
C.保护“非遗”,并不意味着对“非遗”不能有丝毫的改动,一方面要保护它的原汁原味,一方面要有创新和发展。
D.属于“非遗”的传统技艺或手艺,很难通过现代学校教育来完成传承,因此国家有必要尽快为其建立一套特殊的评价体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丹尼尔·贝尔认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的海洋淹没了。不管是电视屏幕,还是公交车体广告,或者商店橱窗,触目全是形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们用语言思考和交流,但得到的信息80%以上却来自形象。而现代都市正在纵容这种视觉依赖性,只要有形象,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文化中的人就会如鱼得水,用语言思考的环节正在被忽略。这恰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言、象关系的经典论述相吻合:“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这也许能说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代中国何以能够亦步亦趋地追随“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的潮流:中国历史上本来就不象西方那样确立过高扬理性的“语言的中心地位”,所以即使没有经历西方那祥完备发展的“扫荡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的“机械复制时代”,中国同样可以沐浴着全球化浪潮中的欧风美雨,欣然接受这个当代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的事实。
广告无疑是一种站在时代的风头浪尖上的文化现象。它当然不可能逃脱当代文化整体走向的制约。就大多数电视广告而言,假如你按下遥控器的静音钮,你一样可以看明白它们想要贩卖的是什么。就平面广告来说,语言也一样受到了形象的巨大的挑战。
视觉文化时代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形象的“霸权”,更重要的是形象的大批量复制和无孔不入的渗透性正在导致现实与形象之间的区别的消失。在这个意义上,形象的生产实际上也是在塑造着现实。这就导致了现实“虚拟性和可模型化”的审美化倾向。现实的审美化造就了德国哲学家威尔什所谓的“审美人”。
广告人正是从事“象征符号生产”职业的一类审美人。广告人一方面具有审美化现实所塑造的审美人的普遍角色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关系他们也积极向社会提供着用形象说话的“象征商品”,亦即广告作品。从总体上看,广告作品中的形象最初是符合受众使用形象的文化逻辑的。但如前所述,形象的霸权性使它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发展逻辑,而且是一个相当强硬、不可违背的逻辑。
于是对于广告人来说,这种荆造形象的工作就绝非轻松愉快了。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大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已经被大大提高了,而且还在继续提高。广告人试图使形象负载较多的含义,受众需要的却是拥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本身。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推销商品、服务或是观念,广告就不能停留在平均水平的审美趣味上,而是必须提供超常的视觉刺激。在这种超常刺激之下,受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又会相应地进一步提高。于是再加大刺激……
这样一个互动过程的建立对广告来说不能算是个好消息。一方面受到娇纵的受众会越来越偏向于感性和欲望,无餍足地要求视觉形象的强度和冲击力而忽略形象所承载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了加大刺激,创意依恃着越来越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不断地作出位之思,不断地违背形象自身的逻辑,终于导致传统的形象及其相关规则的失效,最终结果是受众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混乱。
【小题1】下列不能说明“视觉文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的一项是()
A.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的海洋淹没,所得到的信息80%以上来自形象。
B.置身当代文化中的人们对视觉形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只要有形象,生活就如鱼得水。
C.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论述表明在语言和视觉形象中视觉形象占重要地位。
D.“虚拟性和可模型化”的审美倾向造就了当代社会大量从事“象征符号生产”的广告人。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广告最能体现视觉文化时代来临的特点,多数电视广告无需声音,就能使观众明白其意图。
B.形象的复制和渗透性正导致现实与形象之间的区别消失是视觉文化时代特点的重要体现。
C.形象所建立的强硬、不可违背的逻辑使受众对广眚作品形象的使用一开始就受到干扰。
D.为满足受众的感性和欲望,广告创意违背形象自身的逻辑,导致受众想象力和理解力混乱。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错误的—项是()
A.广告人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自己必须了解受众的视觉刺激,而且还要不断增强广告作品的视觉刺激性。
B.媒介技术手段越先进,广告视觉形象的强度和冲击力会越大,而形象所承载的意义就更有可能被忽略。
C.中国追随当代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的潮流的现象可以说明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历史并不是有固定规律的。
D.视觉形象越来越“霸权”,人们用语言思考的环节正在逐渐被忽略,最终会导致人类语言能力不断弱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钮卫星

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从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⑤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⑥“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科学普及的现状”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将一团团药渣泼洒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人们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字区分凶吉,这些行为阻碍了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在大众层面上的普及。
B.作者认为中国的航天活动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是一种政治活动,而新闻媒体在宣传上更应该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
C.从中国民众在日常行为中国对迷信的延续,到目前中国的媒体对航天飞行的神秘性、尊贵性和神圣性的倾心,作者认为目前社会已由传统的迷信步入新伪装下的迷信,科学启蒙任重道远。
D.前沿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学普及的力度不够,响应者不多,是导致中国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的唯一原因。
【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将中国科普现状与美国科普现状进行了对比,从而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B.约输·伯纳姆认为科学起先以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冲破迷信的阻碍,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科学又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C.对于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张贴“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标语。报纸和电视节目强调孤立的科学事实等做法,作者认为这不足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破除迷信。
D.正是因为美国有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致力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的普及,从而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科学意识与理性精神深入美国公众心灵深处的局面。
【小题3】你觉得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方面努力来实现“科学在中国真正普及的目标”?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同类题4

美国也是文明古国
金灿荣
在比较中美两国时,常听到这种说法:中国有5000年历史,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但换个角度细究起来,这种说法需要予以纠正。所谓比较,必须是将不同的事物放在统一标准中进行对比。上述“5000年对200多年”的说法,其问题就在于采用了不同标准。
从文明史的标准看,如果我们中国有5000年文明,那么美国文明的源头大致也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美国的主流文明一直是于欧洲的西方文明,而且美国还是堪称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一个国家。一般学者将西方文明简化为犹太-基督教文明。从正面的角度归纳,西方文明至少有四大历史要素:希腊人的求真精神、罗马人的法治传统、犹太-基督教的上帝信仰以及凯撒在《高卢征战记》中提到的“高贵的野蛮人”的自由精神。在今天的美国,上述西方历史要素经过融合与转化而表现为:科学、法治、基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对世俗权威持怀疑态度的传统而来的公民参政,以及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高度追求。
从统一的现代国家史的角度看,美国可是比中国要早。联邦制的美国成立于1789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成文宪法,而中国的现代国家史严格地说只能从1949年算起,也就是说1949年的中国在现代国家建构方面相当于1789年的美国,两者存在160年的时间差。我个人的观点是,1949年以前的漫长的封建主义以及1840年之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合格的、独立的国际关系参与者,开始于1949年。这是因为近现代史上,中国第一次有一个现代政府能真正地把社会组织起来,并有效地保卫疆土。但随后,中国的现代化走了弯路。因此,严格地说,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始于1979年。
(摘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5000年对200多年’的说法,其问题就在于采用了不同标准”,结合全文,说说分别采用了哪两个标准?(4分)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美国是文明古国的理由。(6分)

【小题3】中国在走向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小题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小题2】(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①托物言志 ②借景抒情 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②“景中情”和“情中景” 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 ②情中景 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③情景互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