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都在不断探索公民无偿献血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我们搜集筛选中外有关无偿献血的189篇文献(英文117篇,中文72篇)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文献计量法,以描述性分析为主,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无偿献血的意愿、影响因素的方法、结果等。189篇文献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引用数据库资料。英文文献中,利用数据库最多,其次是问卷调查。中文文献中,问卷调查最多,然后是数据库和文献资料。在数据分析上,中外均以构成比为最主要的方法(国内占95.16%,国外占93.07%),其次是卡方分析。另外,还有计算平均值、计算标准差等。国外还有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分别有16篇和10篇,而国内缺乏meta分析。189篇文献中,在研究影响献血意愿的因素上没有差异,以性别、居住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为主。①性别:中文文献中有47篇做了性别研究,有76.6%的文献得出男性献血多于女性的结论,这与国外文献79.01%的结论相同。②居住地:在所有研究居住地的中文(10篇)和英文(13篇)文献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城镇居民的献血意愿高于农村居民。③文化与年龄:研究表明,献血人群结构年轻化,且有受教育程度越高,献血越踊跃的趋势。但是,胡家琪等发现受教育程度与献血意愿无关。④职业:吴海霞等研究得出结论,在实施无偿献血的初期,大中专院校学生、国家工作人员、解放军官兵成为献血的主力军。随着街头流动采血工作的拓展,外来务工人员、私营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已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献血群体。国外研究也表明,血液大部分来自于初次献血的学生。
国内外有137篇文献研究了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出现频繁排在前三位的是恐惧、缺乏认知和认为献血不方便,占文献总量的比例分别是82.48%、64.23%和50.36%,见表1。涉及宗教因素的,国外有4篇。仅有国内文献得出了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认为浪费精力或时间的结论,不利于居民积极献血。
表1 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
阻碍因素
| 中文文献(48)
| 英文(89)
| 合计(137)
|
频次
| 构成比(%)
| 频次
| 构成比(%)
| 频次
| 构成比(%)
|
恐惧(针头、血液、疼痛、感染)
| 42
| 87.50
| 71
| 79.78
| 113
| 82.48
|
自身条件不允许
| 18
| 37.50
| 24
| 26.97
| 42
| 30.66
|
缺乏认知
| 36
| 75.00
| 52
| 58.43
| 88
| 64.23
|
没时间
| 25
| 52.08
| 24
| 26.97
| 49
| 35.77
|
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
| 16
| 33.33
| 0
| 0.00
| 16
| 11.88
|
认为献血不方便
| 39
| 81.25
| 30
| 33.71
| 69
| 50.35
|
家长反对
| 17
| 35.42
| 5
| 5.62
| 22
| 16.06
|
发生不良反应
| 8
| 16.67
| 20
| 22.47
| 28
| 20.44
|
未被要求
| 3
| 6.25
| 5
| 5.62
| 8
| 5.84
|
宗教
| 0
| 0.00
| 4
| 4.49
| 4
| 2.02
|
认为浪费时间或精力
| 24
| 50.00
| 0
| 0.00
| 24
| 17.52
|
(摘编自《中外探讨无偿献血意愿影响因素的比较》)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口献血率达1-3%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而2014年中国大陆人口献血率仅为0.9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低献血率的背后,除了国人的认知不足,比如担心影响身体,对献血有恐慌情绪等主观因素外,还有特定的客观原因。
目前中国血站的库存血液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而献血的主要渠道就是街头采血点(献血屋或献血车)。街头流动人口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总体采血量。以北京某繁华地段采血点为例,据统计,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会有100人左右献血。若碰上雨雪、刮风等恶劣天气,献血人数会骤降一半多。遇到“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流量增加,每天献血人数能达到300人以上。而在寒冷的冬季,街上行人普遍减少之际,以及外地人大量返乡的春节期间,采血点自然也就门可罗雀,这就是所谓的季节性“血荒”。
导致季节性“血荒”的根源,是献血人群的单一。本世纪初,由于大部分地区先后取消了给各单位下达的摊派性献血指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献血人数明显减少,使得在校大中专学生成为献血人群的主力,占比上升到50%左右。除学生以外,农民工也是供血的重要群体。过分依赖这两个季节流动性极强的群体,结果就是当学生寒暑假和农民工春节返乡之际,他们求学和务工所在城市就会出现采供血不足的情况。
街头流动献血比例过高,必然造成献血“靠天吃饭”的现状。与流动采血相比,预约献血更有计划性,效率更高,这种方法也广泛被其他国家所使用。而在当下,中国预约献血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例尚不足10%。
(摘编自《大范围“血荒”要怪血贩子吗?》,2016年4月27日《点击今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外文献对无偿献血的相关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对189篇文献采取了文献计量和描述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中外文献均以问卷调查和利用数据库资料为主要研究方法。 |
B.国内外文献虽然在数据分析方法上存在差异,但调查结果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无偿献血的首要阻碍因素都是恐惧。 |
C.中外研究无偿献血均侧重于数据分析,国外分析方法比国内多,如国外运用了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而中国在这两方面还是空白。 |
D.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男性的献血意愿要强于女性,城镇居民献血愿望更强、自觉性更高,在中外无偿献血中,学生都是主要群体。 |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1中,凡是主观性阻碍因素,在中文文献中出现的比例均明显髙于外国,说明我国无偿献血事业还存在短板,也意味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B.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中,中国家长反对的比例远高于外国,说明中国家长明显有溺爱和短视的倾向,纠正中国家长的错误认识很有必要。 |
C.大多研究表明,在主要献血人群中献血意愿与年龄成反比,与学历成正比,而在国内恰恰相反,这可能与国内对特定人群的宣传力度不足有关。 |
D.材料二中对无偿献血群体变化的原因分析,可以用来印证和解释材料一中中国无偿献血初期“职业”因素的具体影响和变化原因。 |
【小题3】影响我国无偿献血的原因有那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