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我市又有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南郑区城关小学、洋县青年路小学3所学校入选。至此,我市已有5所中小学获“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图一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图二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校园来总结反思。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也是普惠性教育,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采纳师生中的“金点子”,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师生爱校如家,学生才能爱护校园花草树木,不浪费水电;师生爱校如家,才能生生互爱,尊师爱生。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一旦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就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中体现最多,如古诗词欣赏、历史典故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美术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属于理念及文化的内核、本质的“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C.近年来,虽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但实践中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等问题。
D.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只是比赛拿奖,校园文化活动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和平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侧重介绍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分别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B.材料二表明,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较少,这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瓶颈;被调查教师都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
C.材料三认为,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强调要从师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教育。
E.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从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总结反思、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整合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等角度,来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3)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5 10:1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贸易顺差逆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相反,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双方出口进口基本持平就叫贸易平衡。

贸易顺差额高并不一定好,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货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货币被低估。这增加了货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货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而相反,当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时,即表示该国外汇储备减少,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该国在该时期内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大量的贸易逆差将使国内资源外流加剧,外债增加,影响国民经济正常有效运行。因此,政府应该设法避免出现早期的贸易逆差。

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产生的摩擦,一般是由于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持续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所引起的。贸易摩擦主要包括一国对另一国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和保障措施三种形式。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资料: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

材料三:

如果只看数字的话,中美之间存在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比如2016年,中国统计的对美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540亿美元。美国统计的对华逆差额更是高达3470亿美元,但是事情并不仅仅这样简单,要客观理解中美贸易逆差数据,有三方面的因素不能忽视。

一是在中美贸易中巨额的服务贸易逆差不能被无视。根据中方的统计,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地;二是美方的统计数据误差过大;三是即便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吃亏了。

那么,万一中美启动贸易战谁的损失更大?对此有两方面需要澄清。

一方面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从未停止。另一方面是,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也是巨大的。美国出口的62%的大豆、14%的棉花、17%的汽车、15%的集成电路,以及波音飞机全球交付数量的25%都销往中国。

至于特朗普为什么会在贸易问题上对华发难,除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因素作用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服务其当前国内政治的需要,尤其是在各项政策迟迟无法推进的情况下,他对内需要跟各方势力有所妥协,对外则需要有所动作。

(摘编自《经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贸易顺差对一个国家不一定是好事,尤其顺差额过高,会带来一系列潜在的问题。
B.在国际贸易中,出现顺差逆差是正常的。控制顺差逆差,政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C.贸易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贸易摩擦包括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和保障措施三种形式。
D.除2009年和2016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与前一年相比,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只看数字,美国对中国有着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分析具体情况,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B.特朗普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尤其是他竞选总统时对选民的种种承诺无法兑现,只能有所动作了。
C.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应该承担责任,中国想买的东西不肯卖,中国不需要的却拼命塞过来。
D.中国政府积极努力解决贸易逆差数额巨大的问题,同样,如果美国政府努力想办法,贸易摩擦问题一定能妥善解决。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钢琴上的无臂达人——刘伟

王 皓

2010年10月10日23时11分,首届中国达人的观众短信投票揭晓,无臂达人刘伟从著名导演陈凯歌和《中国达人秀》形象大使蔡依林手中接过冠军奖杯,成为第一位中国达人。

刘伟因失去双臂,用脚弹奏的钢琴曲,感动了很多人,被广泛关注,也获得了无臂钢琴师的称号。今年8月,刘伟出现在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现场。他端坐到特制的钢琴凳前,抬起双脚,弹奏了《梦中的婚礼》。当评委高晓松问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时,刘伟说:“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没有人规定说钢琴一定是要用手弹的。”这看似平实朴素的话语,一时震撼了无数世人。让世界对这个走近钢琴的无臂达人,刮目相看。他给人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在兴趣和梦想的面前,人人都是健全的。他将成为新时代一个坚强的符号。

成长:一年内达到钢琴7级

刘伟是个普通的北京男孩,10岁时因为意外触电而失去了双臂,但他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展开了另外一段人生:他开始学习游泳,后来因为生病无法剧烈运动,只好放弃了这个爱好。19岁时,他开始学习用双脚弹钢琴,“我就是自己喜欢,这是我的兴趣爱好,没有人强迫过我”。

凭借超人的毅力和悟性,那段时间,刘伟每天练琴7小时,一年内就达到了钢琴7级的水平。2006年,他加入了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并开始了音乐创作。

“我有独立的经济,我能养活自己,虽然我体会不到拥抱别人的幸福感,但我能在音乐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刘伟对记者说。

成名:断臂钢琴师感动观众

8月8日,《中国达人秀》的节目现场,当两只袖管空空的刘伟走向舞台中央的钢琴时,没有人能想象得到,他接下来要怎样完成弹奏。但是,当他坐上特制的琴凳,10只脚趾在琴键上灵活地跳跃,优美的旋律缓缓从他的脚下流出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对于刘伟的表现,评委高晓松用“匪夷所思”来形容:“我们用手弹钢琴都要练习很多年,何况你用脚!”伊能静更是感动到泣不成声,她说自己看到了真正的达人:“真正的达人是用生命展示才华的人。”

面对评委的盛赞和观众如雷的掌声,刘伟只说了一句话:“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内心:性格多到数不过来

在采访过程中,刘伟的脸上没有太丰富的表情,声音也一直很小,听不出起伏的情绪,他坦承,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在心智上显得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更成熟,“我不太会因为一些事情影响心情,我一般也不会像别人那样有开怀大笑的时候,但同时我也不会不开心,我有吃有穿,没什么可抱怨的”。

刘伟告诉记者,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母亲,“因为她从来都没有把我当作跟别人不一样的孩子”。他坦言,母亲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谈到自己的性格,刘伟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我有多重性格,多到你数不过来。”

未来:做一个音乐制作人

最近有网友对《中国达人秀》发出了质疑,并拿刘伟举例,称节目中频现以故事感动观众的选手,而不是以实力来打动观众,这使得这个平民选秀节目看起来更像《感动中国》。

对于这样的声音,刘伟坦言,他也曾留意过,但并不觉得委屈,也不想解释什么,“他们要求我像贝多芬一样,我不太想回应这个。手跟脚是有区别的,弹琴的难度也不一样,如果用电脑的话,我可以做出用6只手也弹不出来的音乐,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回答”。刘伟告诉记者,不管有没有参加这个比赛,他的人生规划都是一样的,就是做一个不错的音乐制作人,现在,“我离梦想更近一些了”。

 (摘自《华商晨报》)

【小题1】为什么说刘伟“将成为新时代一个坚强的符号”?
【小题2】人物通讯常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请具体说说“成名:断臂钢琴师感动观众”这一节是怎样表现刘伟这一人物的。
【小题3】联系全文,你认为刘伟的事迹给了我们哪些启示?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9日正式发布。作为一个第三方机构,此次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共回收样本约26.8万份,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及814个专业、665个职业、326个行业,这是其第六年发布就业蓝皮书。
据调查结果,本科院校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比2011届(90.8%)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学毕业半年后以98.3%的就业率高居所有主要本科专业榜首,而应用物理学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垫底,为88%。
2013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9%、62%,均与2012届(分别为69%、62%)持平,均略高于2011届(分别为67%、60%)。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平稳趋势。
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周凌波认为,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主要是对专业相关工作不认同。2013 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3%),其次为“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5%)。
调查还显示,“民营企业/个体”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4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则有63%。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规模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51%),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45%,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中小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雇佣者,鼓励中小民营企业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是提升就业的主要渠道。
此外,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2.0%)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届(1.6%)高0.7个百分点。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3.3%)高于本科毕业生(1.2%)。
(《光明日报》2014年06月10日)
材料二:
2013年“史上最难毕业季”已经远去,2014年“更难就业季”如期而至。近日,中华英才网发布了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该报告自2014年2月份开始样本和数据的采集,历时3个月共收集有效样本近5万份,对中国大学生择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截至2014年5月底,38.9%的受访大学生仍未有明确的就业单位。其中,从地区上看,生源地为上海、北京的大学生签约率基本在8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4~29个百分点;而东北、华中的学生签约率全国最低,华中地区比平均水平低了约16个百分点。从专业上看,哲学、管理学、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签约率较高,理学和农学专业总体较低。
报告显示,有30.4%已签约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一线城市的单位就业,没签约的大学生也有30%打算在一线城市就业,而对参与调查的所有大学生来说,这个数字是30.3%,比2013 年的21.8%有较大比例提高。
从行业看,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次是金融业,第三是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从单位性质看,35.9%的在校大学生把国有企业作为就业的首选。
不过,在工作三年以上的就业人群中,仍选择国企的比例下降为 23.91%,而愿意选择民营企业的比例则达到了 33.63%。该报告分析称,尽管国有企业在福利保障体系和职位稳定性方面依然具有优势,但随着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大量新兴市场机会的出现,国企的吸引力已经开始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毕业大学生中,有自主创业倾向的人占到了18.9%,接近两成,较2013年的2.21%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南方周末》2015年3月20日)
【小题1】(分析新闻材料的异同点)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分别就2013年和2014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作了报道,概括说明这两则材料中大学生就业情况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小题2】(归纳概括新闻材料内容要点)简要概括本则新闻两份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中国科协牵头举办的“2018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启动。9月18日,在中国科技馆西广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围绕“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的主题,承办了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绿色生活”展区。

据中国科协统计,自2004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7万余次,参与公众超13亿。全国科普日活动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节庆。此外,由中国科协主办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于9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倡议消弭科学素质鸿沟,促进知识成果与科技文明共享。

(节选自《2018年全国科普日看科技创新如何创造“绿色生活”》,“人民网”2018年9月20日)

材料二:

在气象科技成果展上,世界上最先进的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天气雷达、气象探测无人机、微波辐射计等天地空一体化、精细化、自动化的观测设备,我国自主研发且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GRAPES,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大城市精细化预报系统等纷纷亮相。5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气象科技成果展,以“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为切入点,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通过观测、预报、服务等十个专题,全方位展示气象行业紧跟时代发展、紧贴国家需求的现代化征程。丰富酷炫的科技成果让公众饶有兴味地驻足,近距离“触摸”气象科技创新脉动。

在科普互动体验区,天气衣橱、虚拟现实台风体验、现场知识问答等活动,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寓教于乐地讲好气象科技创新故事。据了解,5月19日至22日举办的科普互动体验活动,通过近百项实物、模型和多媒体展示拉近气象与公众的距离,吸引广大公众了解气象发展、感受科技魅力、激发创新兴趣。

在科技周期间,气象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中学生气象知识竞赛等重点活动也将陆续开展。全国范围内,千余项活动精彩纷呈,包括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重点实验室开放活动,送优质气象科技资源和特色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军营、进公共场所等。

(节选自《中国气象报》2018年5月21日)

材料三:

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仍然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明显“短板”。按照现在国际比较通用的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体系进行的调查,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6.2%,也就是说每100人中有6.2人具备科学素质。这一水平相当于欧美20多年前的水平。

我国目前已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0%的目标写入了“十三五”规划。“但即使到2020年我们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也只是跨过了创新型国家的最低门槛,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甚至30%的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位列18,但科学素质排名在30多位。如果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得不到大幅提高,肯定会拖整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后腿。”

目前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尚勇表示,我们科普的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工作模式、工作习惯等还不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需要,市场活力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科普资源缺少互联互通和高效配置,“碎片化”“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科普领域内也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相关部门机构、各地方有很多低水平重复投入,同时资源不开放不交流不共享。这样一来就造成很多科普作品、科普活动高成本、低水平、低质量,老百姓在科普中的获得感也较差。

据了解,我国科普经费总量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2015年,我国中央财政科技预算支出为2587.25亿元,其中科普经费为19.16亿元,占科技经费预算支出的0.74%,全国人均不到2元。2015年美国联邦R&D经费预算1354亿美元,其中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经费预算29亿美元,占R&D预算的2.1%,全国人均9.2美元。

(摘编自《别让科学素质拖了创新的后腿——中国科普现状解析》,《科技日报》2016年7月5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科普宣传”活动的一项是
A.2018年9月18日,中国科协牵头举办“2018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
B.自2004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7万余次。
C.2018年9月17日,中国科协主办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举行。
D.2018年5月19日,中国气象局主办的气象科技成果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最先进的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GRAPES等纷纷亮相,展现了我国在气象领域的最新科技水平。
B.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仍然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明显“短板”,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6.2%,相当于欧美20多年前的水平。
C.“十三五”规划规定,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目标为10%,即使实现这一目标,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D.目前我国科普工作在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工作模式、工作习惯上还不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需要,科普领域内也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
【小题3】目前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