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
科学家在对地球内部深处扫描时发现,在东亚下面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水库,其中的含水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这是人类首次在深部地幔下面发现如此巨大的水体。这项发现由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地震学家Michael Wysession和他的学生加州大学的Jesse Lawrence一起研究得出的。他们两人一起分析了将近60万份的震波图(地震穿过地球时产生的震波的记录,是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装置收集起来)。他们注意到,在亚洲大陆下面地震波表现出了减弱的现象,而且速度也有减慢,Wysession说:“水可以减慢地震波的速度,大量的减弱和减慢的迹象可以预测那里存在着水。”
当海底的冰冷岩层沉入数千英里地下的地幔当中时,地下深处的高温会将岩石当中的水蒸发出来。Wysessiolf说:“那就是我们要在这里展示的,岩石当中的水随着海底岩层一起下沉而且它是非常冷的,但是随着深度的加大,温度也开始上升,岩层开始变得不稳定,就失去了内含的水分。”然后水就开始上升进入叠加区域,那里变成了水饱和区,“但那里看上去仍然像是固体岩石,你只有把它放到实验室里才能找到其中的水。”
虽然它们看上去像是固体岩石,一些海底岩石中的15%都是水。Wysession解释说: “实际上水分子就存在于岩石的矿物结构中。当你把它加热的时候,它就会脱水,就如你用火烧一块粘土一样,可以把里面的水全都去除。”研究人员估计,在那些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区域,只要有0.1%的岩层沉入地幔之中就可以产生出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着,这些水有着许多的作用,其中一项就是为大陆板块的移动扮演“润滑剂”的角色。“看看我们的姊妹星,金星,”Wysession说,“在它的内部非常的热也非常的干,它没有板块构造,所有的水可能都已经被蒸发了,也没有板块,它的整个系统是被封锁的,就好像绿野仙踪里那个没有油而生锈的锡铁人一样。”(选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东亚下面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水库”这一发现的解说,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通过对地球内部深处的扫描,科学家发现在东亚下面的地幔深部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水体。
B.由地震学家Michael Wysession和他的学生首次在地球内部深处发现的这个巨大水体的大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
C.发现者是通过分析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地震装置所收集的地震穿过地球时产生的
将近60万份的震波记录得出结论的。
D.因为水可以减慢地震波的速度,所以根据地震波在亚洲大陆下面表现出的减弱现象预测出亚洲大陆深部存在着水。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地球内部深处的水是由地下的高温从沉人地幔的海底岩层中蒸发出来的。
B.水饱和区实际上是一个内部含有大量的水的看似为固体岩石的叠加区域。
C.运用加热的方法就可以将水从看上去像固体岩石的水饱和区中分离出来。
D.研究人员估计有0.1%的岩层沉人地幔就可产生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亚洲大陆下面的巨大水体使地震波减弱、速度减缓,这表明该地区地震的可能性比
其它区域要小。
B.地球内部深处存在着水饱和区且水量巨大,因此人类可以直接加以开采利用以解决目前淡水缺乏的问题。
C.亚洲大陆内部深处的巨大水量是由太平洋区域内0.1%的海底冰冷固体岩层沉入
数千英里的地幔之中形成的。
D.如果地球内部深处没有了巨大的水体,地球的整个系统就可能被封锁,从而变得如现在的金星一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1: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23分)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一样。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我亲爱的!有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从哪儿来?”
两位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么个风流才子!还是那样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我是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星章了。”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
“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奉承、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像中国人那样嘿嘿笑着。他妻子眉开眼笑。纳法奈尔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了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注:①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②一种烈性白葡萄酒。③纳法奈尔的爱称。④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三五六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⑤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反应了俄国官场中的森严等级和小官吏的卑躬屈节,鞭挞伪善、庸俗的社会畸形心态。
B.这篇小说的开篇非常简洁,“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一句话就把小说的地点、人物、事件交代齐备了。
C.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对他前后的态度变化采取了夸张对比的写法,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D.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了真实的描写和刻画,从中展现了小说的重要意象。
【小题2】(小题2)胖子后来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在此之前,小说在哪些地方对胖子的身份作了暗示?请找出并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是如何塑造纳法奈尔这个形象的?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4】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8分)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小题。

真人秀:有意思也要有意义

过去几年,真人秀这一从西方舶来的节目形态,在体验了超乎寻常繁华的同时,也深藏着隐而未现的危机——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开始变得越来越“假”,甚至在公众言谈中成为“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是赫胥黎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预言,他所担心的正是文化演变成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的概念碎片,而真理则被掩盖于日常生活的琐屑狂欢之中。

电视节目是我们社会中最为活跃的文化粒子。从规律上看,任何一种节目形态发展的过程中都要解决三个问题:有人看,有意思,有意义。目前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较为顺利地完成前两个阶段的任务,我们看到以《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节目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移植和改造,并将自己打造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眼下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着力解决第三个问题,它不但最难解决,而且也最“性命攸关”。

“真人秀”的本质虽是“秀”,但特色在于“真”。“真”,既包含节目形态设计上的真实性考量,即以“记录”而非“虚构”作为叙事和表现的主要手段;也明确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所承载的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我们发现,在电视业更为发达的国家,真人秀是以普通参与者为主要形式的,明星真人秀并不是主流。素人真人秀节目对普通人的人性、情感和存在状态的真实呈现,以及赋予普通人的生活更高的透明度和合法性,被广泛视为电视文化的一种高贵态度。

也许是因为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中国的真人秀仍高度依赖“明星制”,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虽然“素人”的概念很早即被提及,但囿于电视产业的独特结构,真正有影响力的节目罕见。反而是在网络自制领域,一些新潮的生产者更好地捕捉了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展规律,推出了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比如腾讯视频《我们15个》将15个背景迥异的普通人置于平顶的封闭空间,进行全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完全呈现,在形态上十分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文化要求。

不过,如果将中国的素人秀和欧美国家的主流素人秀相比,我们发现,风靡全球的《幸存者》和《泽西海岸》等节目更多强调冲突的因素,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与西方文化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却也不可避免带来低俗化的可能性;而《我们15个》等素人秀却更强调“社群”的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显然也是中华文明传统的要旨所在。

概而言之,如果真人秀节目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脱离,则必然会演变成“为娱乐而娱乐”。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崛起,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逐渐意识到随着明星资源的耗尽和观众审美的疲劳,那种以“外国模式、明星出位、粉丝互掐”为传播特征的真人秀必将走向“真实”的对立面并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形态上的“素人”和“真实情境”以及文化价值上的回归主流,才是令真人秀焕发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目前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真人秀节目从西方舶来,已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移植和改造,并且被打造成了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
B.国内真人秀节目由于某些“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变得愈来愈“假”,已经受到了公众的批评。
C.国内真人秀节目太依赖“明星制”,素人秀尚未成为主流,但在网络自制领域,“有意思”且“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已经出现。
D.国内真人秀节目很多不追求“有意义”,渐渐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脱离,演变成了“为娱乐而娱乐”,这不利于其长期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真人秀节目的“真”, 是指在节目形态设计上以“记录”而非“虚构”作为叙事和表现的主要手段,在文化价值上承载本真的生活态度。
B.赫胥黎关于真人秀节目“演变成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的概念碎片”的担心,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很有可能会变为现实。
C.以“外国模式、明星出位、粉丝互掐”为传播特征的真人秀将走向“真实”的对立面,其两个重要原因是明星资源的耗尽和观众审美疲劳。
D.《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节目,在“有人看”、“有意思”层面上做得很好,但在“有意义”上还有欠缺,它们应以“有意义”为发展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人秀节目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两种:明星真人秀,素人真人秀。前者是明星出镜,后者是普通人上场。后者比前者更有发展前途。
B.真人秀节目要想真正具有生命力,在做好“秀”的同时,还须追求节目的“有意义”,要在形态上和文化价值上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文化要求。
C.“素人”概念早已提出,但中国真正有影响力的素人真人秀很少,这与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真人秀在价值倾向上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有关系。
D.西方文化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强调冲突因素的欧美国家的主流素人秀与更强调“社群”概念的中国素人秀相比,很难完成传承文明的任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
(加拿大)普林格尔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西布。其报告显示,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⑧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小题1】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
【小题2】⑥⑦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小题3】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
【小题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砸琴(节选)
张炜
(1)琴棋书画,琴是摆在第一位的。琴是中国古琴,但延续到后来,各种琴都受人喜爱了。这里的人特别喜欢一种蟒皮制成的琴,因为它的声音仿佛来自海滩深处,听起来格外撩动人心。许多人听了,都觉得这声音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力。由于专门的乐器店少见这种琴,所以就要倚仗当地的制琴师傅。有名的师傅都是祖传的,他们个个身怀绝技,遵守传儿不传女的老规矩。爱琴的人不一定是弹琴的好手,他们只是爱,只是精于收藏而已。收藏是一种奇怪的嗜好,是一种癖,一旦迷上就很难改掉。
(2)那儿有一位有名的制琴师,出自他手的琴在方圆几百里都享有盛名。他会制作好几种琴,然而最有名的还是那种蟒皮琴。城镇的一户收藏世家存有一把上百年的古琴,一切保护良好,唯有蟒皮裂开了。无奈中也只有找这个制琴师傅重新镶造了。内行人都知道,一把琴的高下贵贱,最关键的就是这蟒皮的搭配与选择,更有制作功夫的粗精。凡艺术都倚仗灵感,制琴当然是门大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穴位就在琴体与蟒皮之间。收藏家因为爱琴,心思不用在别处,所以家里的经济营生一般,虽然不算家徒四壁,可也好不了多少。他好大年纪才娶了一个妻子,两年后生子,老年得子疼爱得不得了,平时他和妻子与孩子是须臾不能分离的。
(3)他的家住在城镇边缘,靠近一片林子,这里常常有一些野物跑出来玩儿,他与妻子从不伤害它们。有一天妻子正在家里灶上忙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出门去了,她一时也没在意。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尖叫声,她一听是自己孩子的声音,就不顾一切冲了出去。原来孩子只戴了个红肚兜,这会儿蜷在一个草垛旁边,不远处就有两只豺狗模样的东西,它们一纵一纵地围着孩子跳,只是不敢近前。她拿起柴棒驱赶它们,到了跟前一看,只见一条不大的蟒蛇用身子围住了孩子,高高探起的头颅四处盯视,身上满是鲜血和伤痕。她吓得不敢喘气,定下魂来才知道是这条蟒蛇刚才与两只豺狗搏斗,救下了孩子的一条性命!她呼叫孩子时,那条蟒蛇就用嘴巴摩挲着孩子的腮,孩子很快就不哭了。这时蟒蛇才把身子放开,在一旁看着她把孩子抱起,缓缓地爬回了林子里。她最后一眼记住的,
(4)男人回来后听过了这场历险,特意去找过那条蟒蛇,但没有找到。这时他的宝贝古琴已经送到那个师傅手中许久了,对方回答说这种事急不得。大约又过去了一个月,制琴师傅终于把修复的古琴拿回来了。这一天算是一个重要日子,男人见了古琴就忘了一切,他洗了脸洗了手,又换了衣服才去接那把琴,就差没有焚香沐浴了。制琴师傅当即拨弄了那把琴,声音韵味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这把价值千金的古琴就算重生了。
(5)师傅走后,妻子凑近了正在低头抚琴的丈夫,抬头端量了一下,突然大声喊叫起来。她说她认得这蟒皮上的斑纹,这肯定是那条蟒蛇的皮。她这一叫,男人脸都白了。他赶紧放了琴,然后出门追赶制琴师傅。
(6)他拦住那个人,开口就问蟒皮的来历。师傅说:要为这把古琴寻找合适的蟒皮就难了,所以才拖了这么久,家中贮存的所有原料都不合适,而自己又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种琴需要配的是年纪合适的雌性蟒皮,还要有“金环扣”的,就是脖子上长了一种奇怪金斑的,这样的蟒皮会发出一种“金声”。师傅长叹,然后一脸欣慰说,他为了这把古琴不得不四处寻觅那种蟒皮,几次都想作罢,巧的是本城一个老猎人告诉他,说海边林子里就发现过这种蟒,于是他约了好几个猎人,徘徊在林子中数日才得手。
(7)男人一声不吭回去了。这时妻子已经把那把古琴归到了专门的屋子里,这里藏有几十把琴。男人脸上一点儿血色都没有,他对妻子点点头,然后抄起一把锤子就进了藏琴的屋子。
(8)他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
【小题1】在小说第三段末尾画线处补上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
【小题2】简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小题3】揣摩下面两句话蕴含的人物心理。
(1)男人回来后听过了这场历险,特意去找过那条蟒蛇,但没有找到。
(2)男人一声不吭回去了。
【小题4】赏析这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小题5】你认为作者刻画“制琴师”“收藏家”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