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7分)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
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人拿得出完满的答案。为什么英国人的飞机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么疯?
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不然,许多人民和民族早就起来反叛了!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倒、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
【小题1】选文中加点的三个“为什么”分别问到了与战争有关的那三个方面?(3分)
【小题2】应该怎样理解“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这句话?你认为人类制止战争的途径是什么?(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俞敏洪:最感激父母什么也没给我留下
又到一年毕业时,许多大学生都在为找到一份工作而辛苦地奔波。他们大多数满腹怨言, “恨爸不成钢”,埋怨“父亲就业时代”的种种不公。谈及此事时,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却出人意料地表示,他最感激的是——“父母什么也没给我留下”。
大学期间,俞敏洪也曾埋怨过这个社会很不公平。身为农民的儿子,他从小穿着布衣,挑着扁担长大,连一辆自行车都买不起,而他同班的一名同学因为是部长的儿子,每到周末都会有司机开着奔驰280接他回家,过完周末又送他回来。他想上前去摸摸那辆气派非凡的车,戴着白手套的司机却拦住他说:“别碰,会黏上手印的!”
“那种时候你就会对未来感到很绝望,你会觉得即使他们停下来一辈子什么都不做,所拥有的东西都比你多。”俞敏洪说。但他并没有被抱怨和失望的情绪困扰太久。冷静下来后,他渐渐想明白了:生命总是往前走的,人不只是活到大学毕业,而是要活一辈子。如果一个人能活到80岁,那大学毕业时还有3/4的生命历程是未知的,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坚持走下去。
在俞敏洪看来,人与人之间,有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使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哪怕是一个班的同学,也会有许多差别:家庭背景、学习成绩、身材相貌等,但俞敏洪认为这些都不重要。美貌终会有消失的一天,在校成绩的优劣与后来取得的成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反,当时他班上成绩排在后5名的同学在20年后所取得的成就比前五名的同学还要大,在他看来,这是因为前5名的同学往往是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经历过学习上的挫折,走上社会后抗打击的能力反而比较弱。
谈到此事,他还说,念大学那会儿,自己也是成绩排名后五的学生。由于智商上比不过人家,他最后就另辟蹊径跟同学比背单词。其实当时他从没想过这件事有没有用,只是觉得这既能打发时间,又能给自己建立一点自信,或者说获得一点虚荣心——“当同学指着某个单词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能立马说出来,同学就会惊叹地说连这个你都知道!”
没想到几年后,中国要赴美留学的大学生都遇到了一门叫GRE的考试(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这门考试培训词汇量超过了两万个。当时很少有人能教这个,而俞敏洪的词汇储备已经达到了四万个,找遍北京最能教词汇的就是他,因此很快他就在北京教出了名声。后来俞敏洪又琢磨:“为什么要为别人教不为自己教呢?”于是1993年他决定自己开一所学校,结果就有了后来的新东方。
一路走来,新东方从一家条件简陋的语言培训机构,发展成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教育科技集团。功成名就之时,有人问俞敏洪,你觉得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他说:“人的幸福感不在于你拥有什么东西,而在于你如何拥有这些东西。比如你自己做道菜,虽然水平不怎么样,但你觉得好吃,因为是你亲自做出来的。如果别人给你做道菜,即使水平高很多,有时你也会觉得不如自己做的好吃,因为你是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有人问,你在这成功的过程中,你最感激的是什么,俞敏洪的回答出人意料:“我最感激的是父母只给我留下了一样东西,就是必须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最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零做起,一点点地往上成长,然后不断地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感,最后让成就感转化为幸福感,这个过程在俞敏洪看来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体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有很多年轻人可能因为家庭条件好,反而把奋斗的精神和能力给丢掉了。失去这种能力,他们的一生怎么会不平庸呢?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6月20日版)
1978年,俞敏洪参加高考落榜,英语成绩只有33分。俞敏洪的母亲不甘心,在获悉当地一所初中缺乏英语教师之后,硬是找上门去让俞敏洪担任了初中的英语代课教师,用意是既能获得一些收入,还可以复习备考。
1979年,第二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这次英语考了55分。母亲听说县政府正在办一个高考补习班,就让俞敏洪上这个补习班。俞敏洪本来的目标是考取江苏当地师范学院的专科,但是高考补习期间成绩直线上升,所以报了北京大学。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对于眼下找工作难的现状,许多大学生都有怨愤和不满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遇到一个好的父亲,但俞敏洪却认为,拼“爹”是无能的表现,自己的人生靠自己去创造,人生的路很长,只有坚持自己走下去。
B.俞敏洪认为,同学之间家庭背景、容貌身材、学习成绩这些差别都不重要。他认为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抗打击的能力都很差,到社会上无法承受挫折,并不能取得好的成绩。
C.吃自己炒的菜会觉得比别人炒的菜好吃,其实是一种心态,人的幸福感不在于你拥有什么东西,而在于你如何拥有这些东西。
D.俞敏洪之所以感谢父母什么也没有给他留下,是因为他知道,优越的家庭条件,会使人丧失奋斗精神从而变得平庸。
E.文章通过对俞敏洪事迹的叙述,不仅让我们看到一个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奋斗努力的成功者的形象,而且对当下的一些人也有一定的教育和影响。
【小题2】本文开头叙述当下大学生的不满和埋怨有何作用?
【小题3】俞敏洪在学习和创业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4】当今社会,有人认为是拼爹的时代,而俞敏洪却认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对以上两种看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请简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汉字危机
中国的书写交流进入键盘划时代只有十几年,任何一个初次接触电脑的人通过简单的学习都能迅速掌握文字输入。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很多人写字总是提笔忘字,尤其是经常使用的汉字往往一下想不起来了,这跟他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很多人纷纷惊呼汉字危机来了,拯救汉字刻不容缓。
书写是记忆汉字的最好方式,只有经常书写,才能记住一个字该怎么写。过去用笔书写汉字基本上是音、形、义同时进行,键盘输入就出现问题了,它不是直接写汉字,而是让你在候选的重码中去选择正确的那个字。这就是汉字在键盘输入时代面临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这就是音素文字和语素文字的最大区别。所有音素文字(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它们只有音和形,而且音形基本统一,打字本身就是书写过程。我们是拼音解决汉字输入问题,而不是在键盘上打笔画。五笔字型不会让你忘记一个汉字怎么写,但是可能会让你忽略它该怎么读;拼音输入可以让你知道一个字怎么读,却让你慢慢忘记它怎么写。在信息时代,中国人开始遇到能说能读能输入但可能不会写的问题了。这也暴露了汉字的自身局限问题。
网络时代屡屡出现新词,人们对“雷”、“囧”这类汉字就赋予新的含义。从每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中不难看出,新的词语越来越多,看上去也越来越没文化含量,继而还可能导致汉语的使用环境和美感越来越差。网络语言通过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迅速扩散全球,但死得也非常快。它只是迎合某一类信息某一种情绪在传播的当口被创造出来,并随着这种氛围的消失而慢慢消亡,能留下来的凤毛麟角。
为了提高书写效率,方便学习和交流,开始出现俗字、新字,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是否要恢复繁体字的讨论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很多汉字究竟怎么写,它的结构组合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可能都觉得不重要了。今天80%以上的中国人都会使用汉字、这其中多数人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也仅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用来写作或研究。比如你打一个“爨”(Cuan),用简拼敲四下就出来了,你不用去写31画,它比你打一个“装”(zhuang)还少两下,笔画已经不是键盘输入时代最让人疼痛的问题了。那么,汉字是否还要继续简化就不是问题了。
汉字在任何时代都有极强的适应性,不管是刻在龟甲上,还是刻在竹简上,还是写在帛上,或者写在纸上,乃至今天用计算机编码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汉字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而眼前,我们汉字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它如何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交流和传播。汉字在外国人看来是最难学的文字,汉语是最难掌握的语言。
【小题1】下列关于“提笔忘字”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电脑书写的普及,很多人依赖电脑输入汉字,疏于用笔写字。
B.键盘输入时代,大量候选的字码,虽然便于选择,但同时也容易让人忘记字形。
C.与音素文字相比,汉字作为语素文字,其自身存在的局限问题也是原因之一。
D.提笔忘字跟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用英语的国家很少存在提笔忘字现象,因为他们打字的过程就是熟悉字母、单词的过程。
B.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其中一些词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但大多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忘记,能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C.今天80%以上的中国人使用汉字,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仅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用来写作或研究。
D.如何让汉字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传播,如何让西方人更便捷学习汉字,是汉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提笔忘字”是指忘记字形如何写,但事实上忘记字音怎么读也应该属于“提笔忘字”的现象。
B.汉字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在作者看来,汉字危机的说法危言耸听。
C.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在键盘时代,作者不赞成继续简化汉字或恢复繁体字。
D.网络流行的新词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文化含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的美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②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曾轻轻搬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0.3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1/3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③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云雾四合,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20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多分钟,云开雾散,雨滴随即无影无踪,还露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④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
⑤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⑥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一方面,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⑦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年第23期)
【小题1】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B.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且持续十多分钟,令人惊奇。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因为传说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聚集成雨。这也无法完全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C.夏天时,井内外气温悬殊,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D.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川西蒙顶山,巨大的响声能够导致降雨,这种现象也非蒙顶山所特有,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年降雨量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少雨,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写字
沈从文
社会组织复杂时,所有事业就得“分工”。任何一种工作,必需要锲而不舍的从事多年,才能够有点成就。当行与玩票,造诣分别显然。
多数人若肯承认在艺术上分工的事实,那就好多了。不幸得很,中国多数人大都忽略了这种事实。都以为一事精便百事精。尤其是艺术,社会上许多人到某一时都欢喜附庸风雅,从事艺术。唯其倾心艺术,影响所及恰好作成艺术进步的障碍,这个人若在社会又有地位,有势力,且会招致艺术的堕落。最显著的一例就是写字。
写字算不算得是艺术,本来是一个问题。但我们不妨从历史来考察一下,看看写字是不是可称为有艺术价值。就现存最古的甲骨文字看来,可知道当时文字制作者,在点线明朗悦目便于记忆外,已经注重到它个别与群体的装饰美或图案美。到铜器文字,这种努力尤其显然(商器文字如画,周器文字极重组织)。此后大小篆的雄秀,秦权量文字的整肃,汉碑碣的繁复变化,从而节省为章草,整齐成今隶,它那变革原因,虽重在讲求便利,切合实用,然而也就始终有一种造形美的意识存在,因为这种超实用的意识,浸润流注,方促进其发展。我们若有了这点认识,就权且承认写字是一种艺术,似乎算不得如何冒失了。
写字的艺术价值成为问题,倒恰好是文字被人承认为艺术一部门之时。史称熹平时蔡邕写石经成功,立于太学门外,观看的和摹写的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到晋有王羲之作行草书,更奠定了字体在中国的艺术价值,不过同时也就凝固了文字艺术创造的精神。从此写字重模仿,且渐重作者本人的事功,容易受人为风气所支配,在社会上它的地位与图画、音乐、雕刻比较起来,虽见得更贴近生活,切于应用,令人注意,但与纯艺术也就越远了。
字的艺术价值动摇,浮泛而无固定性,令人怀疑写字是否艺术,另外有个原因,不在它的本身,却在大多数人对于字的估价方法先有问题。一部分人把它和图画、音乐、雕刻比较,便见得一切艺术都有所谓创造性,唯独写字拘束性大,无创造性可言。并且单独无道德或情感教化启示力量,故轻视它。这种轻视无补于字的地位,自然也无害于字的艺术真价值。轻视它,不注意它,那就罢了。到记日用账目或给什么密友情人写信时,这轻视它的人总依然不肯十分疏忽它,明白一个文件看来顺眼有助于目的的获得。轻视字的艺术价值的人,其实不过是对于字的艺术效果要求太多而已。糟的倒是另外一种过分重视它而又莫名其妙的欣赏者。这种人对于字的本身美恶照例毫无理解,正因其无理解,便把字附上另外人事的媒介,间接给他一种价值观。把字当成一种人格的象征,一种权力的符咒;换言之,欣赏它只为的是崇拜它。前年中国运故宫古物往伦敦展览时,英国委员选画的标准是见有乾隆皇帝题字的都一例带走。中国委员当时以为十分可笑。
其实中国艺术鉴赏者,何尝不是同样可笑。近年来南北美术展览会里,常常可以发现吴佩孚先生画的竹子,冯玉祥先生写的白话诗,注意的人可真不少。几个比较风雅稍明绘事能涂抹两下的朝野要人,把鬻画作画当成副业收入居然十分可观。山东督办张宗昌虽不识字,某艺术杂志上还刊载过他一笔写成的虎字!
书画并列,尤其是写字,仿佛更容易玩票,无怪乎游山玩水时,每到一处名胜地方,当眼处总碰到一些名人题壁刻石。若无世俗对于这些名人的盲目崇拜,这些人一定羞于题壁刻石,把上好的一堵墙壁一块石头脏毁,来虐待游人的眼目了。
所以说,“分工”应当是挽救这种艺术堕落可能办法之一种。本来人人都有对于业余兴趣选择的自由,艺术玩票实在还值得加以提倡。然而必需认识分工的事实,真的专家行家方有抬头机会,这一门艺术也方有进步希望。
1937年4月
(选自沈从文《龙凤艺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对各历史时期字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甲骨文字点线明朗,初具装饰美或图案美,但不便于记忆。
B.铜器文字更注重装饰美或图案美,或如画,或重结构组织。
C.大小篆书的字型雄奇秀美,秦权量文字则体现为整齐肃整。
D.汉代碑碣上的文字极其繁复但富于变化,以造形美为目的。
E. 章草笔划简省,今隶讲究整齐,便利实用,而不重造形美。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艺术上想一事精便百事精是相当困难的,不专心从事一事难以有所成就。
B.即使是轻视写字的艺术价值的人在生活实际中也会意识到写字顺眼的重要性。
C.吴佩孚、冯玉祥等虽是军人出身,但画的竹子、写的白话诗同样令人赞赏。
D.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艺术玩票亦无可厚非,但要正确区分对待。
【小题3】(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讨论写字算不算得是艺术?(4分)
【小题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沈从文先生这个“建议”的理解。(4分)
因此我想附带一个建议,即盼望现代画家再莫题跋。尤其是几位欢喜题跋的画家,题跋常破坏了画的完美!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风胡杨
①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②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3800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
③胡杨,是最坚忍的树。能在零上40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 40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那种遇强更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
④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村庄,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所有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⑤胡杨,是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它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能深达20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大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⑥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在塔里木我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着。
⑦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为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
⑧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他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让这批战士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
⑨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的胡杨,我担心他们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⑩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小题1】文章以“西风胡杨”为题,联系全文,说说“西风”的具体含义。(2分)
【小题2】文章第①段运用排比手法,将西域昔日的繁华与今天的滚滚黄沙进行对比,请简要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成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4】“胡杨的精神还在”,联系全文,分条概述胡杨精神的具体内涵。(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