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人与汽车的口粮之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斯特劳恩·卡恩说:如果当前全世界粮价上涨的局面得不到缓解,那么有可能会导致战争;如果这样的战争真的爆发,罪魁祸首会不会是汽车呢?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却不无道理。
以汽车为代表的内燃机产品,对于气候变暖的现实,有相当大的影响。人们经过很多年,终于意识到,气候变暖的结果相当严重,它会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因此,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成为人类普遍的呼声。
从全世界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美国就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著名环保人士、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为此多次猛烈抨击美国高层。随着全世界对大气变暖问题的高度关注,2007年美国政府终于做出了一个反应:计划用生物燃料取代石油燃料。一年后,全世界粮价上涨,美国的这个决定脱不了干系。
 所谓生物燃料就是从植物中提取乙醇,代替汽油。当今世界生物燃料生产规模最大的是巴西和美国。巴西生产乙醇的原料是甘蔗,美国生产乙醇的原料是玉米。甘蔗对于人类,过去最大的用处是制造食糖。而玉米是世界上很多人的主要粮食,美国扩大玉米乙醇生产的规模,直接导致全世界粮价的上涨,粮食供应紧张,很多人开始吃不饱肚子。
 人们也许会说,美国用生物燃料替代汽油是件好事,难道还要任由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但是,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为何不考虑到减少粮食出口会对世界造成的后果?最为关键的是,对于那些缺粮的穷人来说,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他们没有享受到什么好处,只遭受大气变暖的坏处。如今,为了改变大气变暖的后果,他们还不得不挨饿。
 汽车、汽油、气候、乙醇、粮食、挨饿、战争。这样一个非循环的单向链条,捆绑住了多少为了大国利益而被迫接受国际分工的欠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链条的危机,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寻找新的东西加入进去,弥补薄弱的环节,他们才不管是否伤害到了别人的利益。其实,如果站得远一点,人们都应该问一声:为何不能从源头开始,从减少使用、减少需求开始?
一场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也许还没有车祸多,为什么我们反对瘟疫,不反对汽车?因为,瘟疫几乎让所有人都赔钱,而汽车在杀人的时候,可以让某些人赚大钱。生产商和社会管理系统在增加各种安全系数,来减少死亡比例。最终,这种增加安全系数的成本,还是全都由消费者来承担。而且,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完,汽车的另一个负面作用又在显现,它开始与人类争夺粮食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我们几乎已经离不开汽车,就像是吸毒。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了
【小题1】下列对于“生物燃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燃料代替汽油,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B.生物燃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因此生物燃料的生产势必会增加粮食的消耗。
C.生物燃料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和巴西,但美国的技术略逊于巴西。
D.生物燃料的生产造成了近年全球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汽车为代表的内燃机产品,因为存在二氧化碳排放,所以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了很大影响。
B.由于受到各界的批评,美国计划采用生物燃料代替石油,但这种做法并不是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C.对于一些穷国和穷人来说,汽车工业的发展曾给他们带来了大气变暖的严重后果,而生物燃料的生产又可能使他们产生新的粮食问题。
D.现在人们已经离不开汽车,这种所谓的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值得人们好好反思。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欠发达国家要想改变在国际分工中利益受害者的现状,除了寄望于发达国家做事从全球角度通盘考虑外,还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农业生产力。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途径应当有很多,除了生物燃料,我们还可以开发其他新能源。
C.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负面作用,它警醒人们,我们所热衷的现代文明也可能潜伏着许多隐患。
D.汽车与人类争夺口粮,就有可能造成贫穷饥饿,甚至带来战争,所以限制汽车的生产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
马车夫彼得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库普林
冬日深夜。蓝幽幽的雪花。黑黝黝的百龄枞树,簇簇枝叶泛着白光。我乘坐马车朝华沙车站奔去。
路很狭窄,路面连年累月碾压得很不平坦,有如闪烁着抛光的钢块。
寒冷的空气凛冽而又亲切。
一匹灰色老母马,灰毛中夹着栗色斑点,从容不迫地跨着碎步,如同一只小狗在慢慢跑动。马车夫不时朝马挥动皮鞭,但并不抽打,那马也只是懒洋洋地甩尾巴作为回答。
此时我们已接近华沙车站。我问马车夫:“多少钱?”
他回答:“赏点茶就行啦。”
于是我又问:“也许吩咐人给你送去一份普斯科夫面包片?”
他现出我所熟悉的那种狡黠的忸怩神态:“要是您老开恩……要不要等您?”
我对仆人说:“给马车夫来份普斯科夫面包片!”
仆人不必再仔细问什么。无论是我,是他,还是马车夫,谁都对这种食品的配制了如指掌。将五戈比一条的法式白面包顺长切开,两面涂上奶油,放上两大块瑞士奶酪,中间塞入一片火腿。至于为什么称“普斯科夫”,我们谁都不知其故。
我不知道这个马车夫姓甚名谁。马车夫的脊背几乎彼此毫无差别。不过,也许我们最大的过错就在于我们常常并不注意审视那些马车夫、脚夫、马倌等人的长相,尽管他们躬身拱背为我们效劳。然而,那夜的交谈却记忆犹新,甚感亲切。
“今天你赚钱不少吧?”
“甭提啦,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克伦斯基票子还值得点吗?俺要那玩意儿有啥用?糊墙,还是……唉,您还是听俺唠唠俺过去的日子吧。您听听吧!”
他放下缰绳,朝我转过身子,开始掰着他那青筋累累的黑手指头。
“俺早上八点钟出车。燕麦草料随车带,自家产的,不必现买。拿出十戈比银子儿。赶回家吃晌午饭要走五俄里的路,不上算。俺在维列金的小饭馆打尖儿。别的不管,先喝上那么一碗汤。里面干乎乎的不少鲜肉块。又拿出十戈比银子儿。再来上一碗,匙子插到汤里搅都搅不动。接着花五戈比买份粥,小麦的,有时兴许是荞麦的。不搀半点儿假的葵花籽油。面包愿吃多少就吃多少。黑的——不要钱。细粉面包——一戈比一大片。您在算吗?随后是茶点。五戈比一份。开水管够。时不时地还啜上那么两杯。总共加一块儿是多少啦?三十戈比。还得从里面拿出两戈比来给跑堂的小费。出门俺马上就会挣到两卢布五十戈比。俺说老爷,那时节,俺的钱多得没处搁。哪位沙皇也没有俺过得富足……”
他突然不再言语了。这种日常生活的逻辑是不可抗拒的。
我忧心忡忡地说:“你的马瘦了。”
他绝望地挥动着马鞭:“那还有啥提的。根子都是一个……”
我的这个显得有些奥妙的马车夫,到此似乎也就无啥可再谈的了。若不是后来俄罗斯的光明心灵突然温柔而又严峻地朝我绽放出微笑的话。
那是1919年湿雨连绵的十月。我们的生活极其艰难。人们排着长队购买毛篙豆。这是在过节。平日只能买到豆粕。您何时可曾以带刺的野菜果腹?我和五岁的女儿都患了痢疾。这一日,突然有个老妇人光顾我家。她系着头巾,腋下夹着一只布袋子。我打开院门放她进来。
她问:“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住在这儿吗?”
“我就是。有什么事?”
“您认得我的丈夫吧?赶车的那个?”
“马车夫?啊,当然,我跟他很熟。(我在扯谎)”
“就是他叫俺来找您的。俺丈夫,赶车的彼得,眼看就要不行啦。他得了水肿病。脚肿得老高。临死前他想留下什么话,就想起了您。对我说,‘你去跟他说,俺们过去受过他的恩惠。眼下他的日子恐怕很不好过。把能吃的给他送点儿去吧。就说是赶车的彼得留给他作纪念的’。”
说罢,她解开了袋子。里面装的是一条烤得喷香的黑面包,大约五俄磅的面粉,六个鸡蛋和一块牛肩肉——“俺们昨儿晚上把家里养的小牛宰了。”
我们往这位好心肠的妇女衣袋里塞钱,可是不管怎样强迫,她执意不收。然而,她在那卷高加索产的绿色绸窗帘面前却没有坚持到底。女人毕竟是女人啊。
您想要从这个不连贯的故事里悟出什么寓意么?其寓意为:在俄罗斯做一个善人相当容易。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选自《俄罗斯文艺》,有删改)
【注】①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库普林:俄国作家。本篇小说创作于作者流亡国外期间。②克伦斯基票子:1917年俄国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发行二十卢布和四十卢布的纸币,使国内通货膨胀益加严重。老百姓称这种纸币为“克伦斯基票子”。
(1)小说中,有的对话简略却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5分)
我忧心忡忡地说:“你的马瘦了。”
(2)小说中写彼得的妻子为“我”送吃的东西的场景非常感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马车夫彼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破坏了小说的含蓄之美,应该删除。你的观点如何?请阐述。(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漫长的告别
王朔
年前小岛说年后他要去浪迹天涯,他提议我们几个老朋友聚一下,以示告别。那天聚餐的气氛很热烈,大家酒都喝得不少,小岛做了很慷慨激昂的陈述,大意是他稀里糊涂过了三十多岁了,不能再稀里糊涂过下去了,既然三十不能立,三十能走也是不错的。
小岛说得很动情,好几次声音都有些哽咽了,眼角有些湿润。我们完全被他的情绪感染了,再加上酒精的渲染,我们都有些激昂了,对他的决定大加赞赏,我们要活在当下,活出真我,活出一片新天地!
由于语言太苍白,小岛深情清唱了一首汪峰的《再见青春》,虽然由于情绪激动加上醉意泛滥,唱得有些跑调,但情真意切,句句发自肺腑及丹田,让我们都不禁动容。我们不禁唏嘘感叹:还是年轻好啊!跑调都能唱得这么有范儿!赞!最后,由于实在太感动了,老秦抢着买了单,说是要让兄弟省点钱,留着路上用。
多么好的兄弟啊!作为铁血哥们的我自然也不能落后,我毅然决然地把所有没吃完的菜打了包,朗声道:“浪费是可耻的!兄弟,留着路上吃!”
春节后,迟迟不见小岛有所行动,正当我们疑惑时,接到了他的电话,说这阵子处理了家里一些后事,比如把必备的行李打包、把不用的物件打包,该卖的卖,该丢的丢。现在终于处理得差不多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春暖花开之日,就是你我告别之时。
于是他提议再聚一次,毕竟吃一次少一次。我们表示了同意,欣然赴约。这次聚会依然有些小伤感,小岛依然清唱了那首《再见青春》,这次表现显然好多了,唱得比较靠谱,只是可惜缺少点儿第一次唱时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
最后,我们给予了他最诚挚的祝福,并进行了亲切地拥抱,那一刻,我们哭了——好兄弟!去月亮之上自由飞翔吧!不管世事变幻,你永远是我们最炫的传奇!
过了一段时间,桃花开了又谢了,仍然不见小岛成行。我们表示很焦虑,为前两次的豪言壮语感到有些羞愧难当,毕竟我们都是有点儿节操的人。
小岛还是给出了很合理的解释:公司有些工作还需要他解决,虽然他在公司里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但有些工作还是要由他负责的,做事有始有终,做人有情有义,这才是一个新时代有为青年的品格。他说工作已经基本搞定,很快他将仗剑出山快意恩仇了。
对此我们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并就再次聚会以作最后的告别达成了一致。那次聚会不再有伤感,更多是对未来的憧憬,对未知旅途的期待,对人生还有无限可能的欣慰。
我们狠狠拍着小岛的肩膀鼓励他:去吧!去领取你人生最灿烂那枚勋章吧!去给死气沉沉的生活一记响亮的耳光吧!去告诉所有人一事无成也一样可以活得理直气壮吧!结果小岛哭了,他泣不成声哽咽道:“你们就不能轻点拍吗?好疼!”
最后,在我们强烈要求下,小岛唱了一首凤凰传奇的《自由飞翔》,老秦、党生和我伴着歌声跳了一段广场舞,是那么的合拍,那一刻,我觉得:人生真特么美好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还是没有行动,他说很难决定第一个地方去哪儿,他说这很重要,可能决定下半辈子的幸福,一定要慎重!但他说很快了,真的!我们表示呵呵。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照旧没有行动。他说最近天热,紫外线太强,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会影响健康,没有健康就没有将来,再等等,很快,真的!我们照旧表示呵呵。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习惯性没有行动。他说最近有几个重要的约会,做人要有情有义,不能放人鸽子,都是有节操的人,再等等,很快,真的!我们习惯性表示呵呵。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秦沉不住气了,小岛已经用“吃一顿少一顿”的理由吃了他好几顿了。现在“吃一顿少一顿”已经成了小岛的口头禅,取代了原来的“我要写一本书”。
在又一次“吃一顿少一顿”的告别聚餐中,老秦语重心长地对小岛说:“人生最成功的事就是说服自己相信目前的生活挺好的。我觉得你已经成功了。”
党生也语重心长地对小岛说:“要不你和我一起去考公务员,这个更有挑战性,更符合你新世纪有为青年的气质,要不考事业单位也行,最近事业单位准备要涨工资了,很有前途!”
此时,我当然不能落后,我照样语重心长地对小岛说:“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去那里干什么。"
那次告别聚餐是史上气氛最凝重的一次,小岛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甚至最后连歌都没有唱。
看着小岛转身离去孤单的背影,我们难免有些唏嘘,但毕竟告别来得晚一点,总是好的,我很欣慰。
在一个睡意昏沉的黎明,小岛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是一张火车票,即刻启程!告别来得猝不及防,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缠绵悱恻,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告别。
(选自《2014中国小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岛在单位屡受排挤,不被重用,自感生活无趣,便产生辞职跳槽的想法,于是,与几个朋友相约一聚,以示告别。
B.小说以“告别”为线索,描写了小岛与朋友四次聚会的场面,第一次写得慷慨激昂,第二次写得温馨伤感,第三次写得浪漫美好,第四次写得深沉凝重。
C.除小岛外,小说还刻画了小岛的三个朋友:老秦、党生和“我”。其中老秦大方热忱,党生功利现实,“我”则显得圆滑世故。
D.小说后半部分反复写到“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没有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说情节的“延宕”,也呼应了小说的标题“漫长的告别”。
 
E.本文叙事清晰,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对话真挚中充满活力,又不失调侃意味。整个小说如同一幕幕小品片段让人忍俊不禁而又感慨唏嘘。
(2)小岛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有哪些特点?请具体分析。(6分)
(3)小说三次写到小岛在告别聚会上的唱歌,有何用意?请简要归纳。(6分)
(4)这篇小说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作品就其中的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D.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C.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D.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求画
郑武文
忙完公务,已是黄昏,县令执一柄轻罗小扇,布衣软鞋在潍河边漫步。
路过泥坯小房,没有院墙,一位清秀的老者正在煮鱼。看到县令进来,呵呵一笑,并不多言,如同是邻居串门,只是拿了一个小凳请县令坐下。老者三缕长须,面皮白净,并不像农人,反倒似读书之人。相比之下,倒是县令黑瘦面皮,几根乱哄哄的胡子,更像风雨中谋生的样子了。
老者只是拿出粗瓷大碗,从锅里给舀上一碗鱼肉,再倒上半碗自酿的老酒。两人一碰,哈哈大笑。县令得知老者确是读书之人,姓王,是一个落魄秀才,卖点字画为生,兼顾到面前的潍河里打点鱼虾,自己食用。
县令怕老者惶恐,只道江南之人来此做点生意。看天色愈晚,方才起身告辞。隔几日再来,县令自备酒肉,把酒言欢,谈古论今,相见恨晚。
县令有次来访,发现王秀才正在作画。县令在旁边观望,微微摇头。过几天再去,问老者:“王兄的画卖得可好?”王秀才苦笑一声,指指身后的画轴:“生意颇苦,难抵米炊。”县令说:“不怕得罪老兄。老兄的画,匠气颇重而力道不足,还需改进。”随即拿起案子上的笔,轻轻一描,顿显虬枝劲骨,力道遂出。王秀才不禁惊呼一声:“先生神笔也,可否收小生为徒?”县令扶起跪拜的王秀才,呵呵一笑:“收徒不必了,咱互相切磋,我倒可勉强指点一二。”于是教了王秀才几处地方,告知要循序渐进,就告辞了。
过了几日又来,看王秀才所画,却并没长进,不禁叹了一口气说:“看来王兄作画,还需要时间。在下不才,卖弄一下,给你画一幅图画,你只需每日临摹,过一段时间再说。”王秀才很高兴,拿来一张大宣纸,说:“老叟眼有点花了,还请先生画大一点,看得清楚。”县令画的是一幅《墨竹图》:在月光下被清风刮得努力折向一边,却有一股宁折不弯的不屈之势,画完题词: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王秀才在旁边看呆了,待到最后,扑通一声跪到地上:“父母官大人请盖印章!”县令哈哈大笑:“缘何知道是我?”王秀才说:“当今天下,能有此气魄、画工之人,除了潍县县令郑板桥再无他人。”
县令哈哈大笑:“既然知道是我,也不枉我们相交一场,就依了老兄。”随即拿出印章盖上。
过了几日,郑板桥在县衙处理公文,下人来报钱府请赴宴,特别交代有宝贝要让大人看。这钱德贵是有京城背景的潍县大户,多方求郑大人字画不得,大人生性好奇,听说有宝贝,忍不住想去看看。
到了钱府,把县令让到上座,钱德贵说:“此有当朝名家一幅《墨竹图》,堪称力作,应为难得宝贝。只是在下尚不敢确定真伪。”随即展开。郑板桥一看,脑袋一下子就大了:正是几日前给王秀才画的《墨竹图》。周围人一边恭维,一边大声赞叹……
钱德贵更是得意忘形,来到郑板桥面前:“郑大人,老夫所得字画,是您的画,还请鉴别一下真伪啊?”
郑板桥哈哈大笑:“拿来我看。”几个人小心翼翼捧过来,郑板桥拿在手里端详了一下,随即迅速扯为碎片,扔进旁边的鱼池里,怒道:“赝品!纯为辱我清名!”旁边的人来不及反应,刹那间目瞪口呆。好久,才有人说:“可我们鉴定,确是大人真迹啊。”郑板桥脸一绷:“荒唐!我自己的作品,难道真伪还要别人来说吗?各位请继续,老夫这就去查一下此事,辱我清名事小,欺骗钱老爷罪不可恕!”
随即回头,扬长而去。
(本文有删改)
【小题1】钱德贵特别交代请郑板桥鉴定墨宝,鉴别真伪,作者写这些情节表现出钱德贵怎样的心理?
【小题2】本小说的情节结构设置很有特点,请你分别用4个字概括小说的发展和结尾。
开端是设计圈套(假装画画),发展是__________;高潮是计谋得逞(聚众赏画),结尾是__________。
【小题3】请你根据小说,说一说王秀才为何能够骗画成功?
【小题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求画”做题目?
【小题5】请结合县官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卖琴
(加拿大)费力克斯·勒克莱尔
(1)雨天,男人的短大衣里藏着一把小提琴。他走得很快,帽子遮在眼睛上,一脸疲惫,不时左顾右盼。突然,他拐进一条小小的甬道,推开一扇房门。门上的木牌上写着:制琴坊。
(2)进入房内,他脱下大衣,把小提琴放在柜台上。他用大拇指把帽边卷起来,等着那位在窗下工作的老人。制琴师站起身,一双眼睛在大大的镜片后面眨动着:“做什么?”
(3)“我想把我的小提琴卖给您。”
(4)制琴师将琴拿在手中,翻来覆去看,说:“是我做的,二十年了,制作日期写在这儿呢。”
(5)那男人说:“我知道。
(6)“您想卖掉它?”
(7)“是的,先生。”
(8)“贵姓啊,您?”
(9)“于贝尔·托马斯。”
(10)“我听过您的大名,我那屋里面就有您的唱片,几支协奏曲,就是用这把琴录制的吧?您拉小提琴很久了吗?”
(11)“16年了。”
(12)老人又摸了摸琴:“还是留着吧。”
(13)“不,我再也不想看到它。”
(14)“如果我是您的话,我不会把一个老朋友甩掉的,一个16年来相依为命、为您留下许多纪念的朋友。”
(15)“我需要钱。”音乐家的脸痛苦地抽搐了一下,他摊开手,说道,“我现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了,电台的工作也已经丢了。”
(16)他咬咬嘴唇。“公众音乐会也是,两个星期前,爵士交响乐团的指挥辞退了我。我只好去给孩子们上课,可就在教他们演奏上行音阶的时候,我的手僵住了……是风湿病。”
(17)当他说话时,老人几次犹豫后将左手放在了琴盒上。
(18)音乐家说完了,低头看他的琴,这才发现老人的手缺了两根手指。整整一分钟,两个人都一动不动。最后于贝尔·托马斯先开口了:“您的手也残了?”
(19)老人沉默地转回身,向窗边走去,坐在凳子上继续工作,他盯着手中的活计,说道:“这桩意外是在我16岁时发生的。我把它讲给您听,是因为我那屋里面有您的小提琴协奏曲。
(20)“那时候,我家生活在一个农场里,距城市有七里路,我每天坐着狗拉雪橇去上学。我有了一个爱好:音乐。迄今为止我唯一的、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音乐家。”
(21)音乐家始终低着头。老人继续说道:
(22)“我挺有天分,耳朵很好,左手灵巧,还有一颗特别敏感的心。我学了一年,对小提琴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为了上琴课,我需要在晚饭后出门,上完课后再返回家里。每星期一次。在学琴的路上,我裹着一张毛毯,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像抱着一个孩子……
(23)“正是那个时期,在一场学校组织的节庆活动中,我第一次当众进行了演奏。”
(24)小提琴家抬起了头。老人继续说道:“演奏大厅里,有几位牧师、一位主教大人、一位议员、一些记者、全体学生和几个漂亮的女孩。由于一场可怕的暴雪,我是独自一人坐着狗拉雪橇来的。①妈妈没能坐在大厅里看我演出,因为路完全没法走。
(25)“我演奏了《回忆》,我的小提琴声回荡在大厅里,琴音清澈洁净。我还记得演出结束时那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我那不知所措的样子。我的老师站在幕后,他哭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吻了我一下。
(26)“有一个男人,过来问我的姓名和年龄,然后带着满脸的微笑和鼓励的目光离去了。一位牧师对我晃着脑袋说:‘再接再厉,小家伙……’
(27)②“唉,如果妈妈在那儿该多好!这是我唯一的遗憾。”
(28)音乐家凑近来,身子向前倾着,生怕听漏了一句话。老人继续说道:“夜深了,我从学校出来,胳膊下夹着心爱的小提琴,满心都是幻想。我要到学校后面的小牲口棚去,我的狗在那儿等我。
(29)“我想到大都会、音乐会、个人独奏,想到我的家庭,那光宗耀祖的辉煌时刻指日可待……突然,汪的一声!”
(30)音乐家蹙蹙眉头,等着下面的话。  
(31)制琴师接着说道,“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我跟一条狗在搏斗,它在狂吠,我也在大喊大叫,在我身后的雪地上拖着一条长长的血痕……那条我们家买了才一个星期的狗,咬断了我的两根手指。”
(32)一阵沉默后,老人又说:“在我的一生中,我只公开演奏过一次,而不是演奏了16年,更不曾取得显赫的成就,没录制过唱片,没有四处巡演将名声远播到欧洲去。只有过一次当众演出,还是在一个学校的小厅堂里,而且我的母亲也没有来听。”
(33)于贝尔·托马斯再次低下头去。
(34)老人悄悄站起身,消失在把店面和他的住处分隔开来的门帘后面。他抱着一个琴盒走回来,小心翼翼地将它打开。那是他的小提琴,被包裹在一块白色的法兰绒布里。他把琴轻轻地放在于贝尔·托马斯身旁,又回到窗下的小凳上。
(35)音乐家就像一个蒙羞的人急于脱身那样,走向柜台,拿起他的小提琴,塞进短大衣。他轻轻地带上门走了出去,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于贝尔·托马斯要把自己拉了16年的小提琴卖给它的原主人制琴师,是因为他对小提琴的珍爱,想完璧归赵,让制琴师来保管它。
B.制琴师讲述自己16岁演奏成功却被狗咬致残而做制琴师的故事,是为了让音乐家在陷入困境时不要绝望,要追求、热爱生活。
C.制琴师记得第一次当众演奏小提琴时的许多细节,后文却说“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前后矛盾,说明他的年纪确实大了。
D.两次提到音乐家把琴藏进大衣,表现了他不同的心态:第一次,主要是唯恐被人发现而暴露窘况;第二次,珍爱而唯恐淋坏。
E. 制琴师学琴时“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后来又放在盒里珍藏,表现了他对自己用过的所以东西都十分喜爱、十分珍惜。
【小题2】于贝尔·托马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小题3】小说三次提到“妈妈”没能来听“我”演奏,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是音乐家,但几乎一半的篇幅是在写制琴师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任选两个角度加以探究。结尾处,“他轻轻地带上门走了出去,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在文中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