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9分)
最苍凉的海岸
迟子建
①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地吃着青草的一群羊。那些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群。我悄悄在入口处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墓地太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旁的墓地,总有鲜花点缀着。我真不知该把花放在哪一座墓碑前。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鸟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行在墓地中,看着白色十字架上的碑文,后来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战士,十五岁——花季的年龄啊!
    ④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所以,诺曼底一带的公路正在为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诺曼底一带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信这些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礼炮也会隆隆地响起。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  
⑤诺曼底的那片海域很美,可在我的眼里,它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那飞起 飞落的鸟,那飘来荡去的云,那在微风中摇曳着的松柏,那一望无际的墓碑,都在轻声诉说着一段已被我们逐渐遗忘着的历史,如果我们在阳光下看到了阴影,请不要惊诧,因为阴影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  
⑥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就任美国第34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近所有人类都应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们逼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1957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  
⑦黑暗消失了吗?  
⑧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曼底的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
(有删改)
【小题1】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②段结尾处一连串的问话,层层推进,增强语势,意在凸显作者对阵亡战士的深切怀念。
B.在作者看来布什、布莱尔祭奠长眠在这里的死者,给这里带来礼炮、鲜花的同时更给他们从政带来帮助。
C.本文以游踪为线,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历史回顾与现实感怀于一体,引发读者思考。
D.第⑤段画线句子承上启下,引出艾森豪威尔相关的演说,其中“阴影”一词,既用本意,又用比喻义。
E.结尾段用“火炬”比喻墓葬,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用呼唤的口吻,有助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小题2】分析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最苍凉的海岸”为题?(5分)
【小题4】“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字左右)(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7: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从祁连山飘来的雪
马国福
①天气预报往往是一个游子乡愁的晴雨表,是孤独情感的失乐园。春天里小女子如梦初醒似的一阵风,夏雨里莽汉放开喉咙唱信天游一样的一声惊雷,秋寒里老奶奶脸孔一样枯黄的一片叶子,冬日里初恋情人般高洁的一段白雪,往往都能化为游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愁肠。
②古诗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句子,像炭火一样,瞬间就能将潜伏于胸腔中的情思煮沸。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当梧叶飘黄,烟水茫茫,故乡远去,帘卷西风,绿肥红瘦,海棠不再依旧。秋风瘦去,大雁低头,云天之下,日薄西山,菊花无言,-炊烟淡定。从茫茫长江源头的巍巍祁连山下,到黄海之滨长江由此入海的南通,我的乡愁总随着起伏的温度潮起潮落。
③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雪将安静的故乡盛装包裹,大雪眷恋巍巍祁连山的雄性壮美,西风雕刻漫漫山脉粗犷奔放的清晰轮廓。女神一样的故乡在祁连山头高高在上,眺望云游远方的臣民,我从西北方向吹来的一股大风中接纳故乡的恩典。
④故乡,我站茌城市的楼顶,看不见你的炊烟,我只知道雪莲花孤独地清点身上的雪花。风雪中的牛羊,满眼泪水,盛着一眼忧伤扣茫然。瓦砾上的薄冰一滴一滴化为冰珠,如同一串晶莹项链上脱落的一颗颗珠子。房屋内,火炉里缓慢燃烧的火焰,映红了母亲的脸庞。一针一线都被烤火的母亲密密麻麻地纳进鞋底,如我曾经读过的书本里的一个个标点。我从故乡出发,搜寻漫漫长路上不可预知的幸福。我知道,母亲用针线收拾岁月,把一些凌乱的线头,整理成有序的步伐,让儿子沿着她的掌纹。走出自己的天地。
⑤父母的青春,雪花一样化在了祁连山下的土地上。他们的奔走和呼唤,我的远行和眷恋,都与祁连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父母的命运和我的谨违拳-场场风雪中改变。他们仍在故乡,看着祁连山的风起风落;雪飘雪融。我远离被祁连山抱在怀里的村庄,像一尾鱼,穿行于江海平原的河流,南方润软的水土一天天改变我的肤色。我知道,这只是袁层的改变,因为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血脉和灵魂皈依在故乡的土地,并始终对故乡保持一种宗教情怀,那么,任何外昼的繁华和补偿都无法改变这种神性的情感。
⑥这几天天气预报里说西宁有雪,我立即打电话给父亲,父亲说已经下了好几场雪了。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是豕是老天格外照顾经济相对落后的故乡,给他们恩赐一场又一场的雪花?
⑦此刻的故乡,西风敲响铿锵的鼓点,雪花跳起激情的舞蹈,敦厚的草木待续鼓掌,庆连山静坐如佛。祁连山的雪不会输给南方的梅,她的雪骨肉柔韧,心肠慈悲,明镜高悬,把远方的我们照亮。尽管我居住的城市没有雪,但我的世界下雪了。一场又一场,密客实实苷我的心覆盖,从此住在雪晶莹的心窝里,不再醒来。
⑧祁连山,祁连山,今夜开始,从你袖子里飘来的雪镜子一样照亮我的泪水:祁连山,祁连山,从你眼眸中流淌的爱把我的孤单融化;祁连山,祁连山,从你的喉咙里吼出的方言将我的忧伤擦干。云,只淡一个白天:虹,只架一个晴日,为你,所有的雪都愿意殉情,我就是其中的一片!
【小题1】对“天气预报往往是一个游子乡愁的晴雨表,是孤独情感钓失乐园”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答:   
【小题2】简析第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5分)
答:   
【小题3】和第⑦段相比,第⑧段对祁连山的称呼有什么变化?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5分)
答:   
【小题4】“雪”是本文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说说它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小题5】文中第⑤段末说“任何外界的繁华和补偿都无法改变这种神性的情感”,“这种神性的情感”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种情感的?(7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借以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换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②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③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含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 。
④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千万不要只读一些杨销书和时尚书。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惟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⑤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⑥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摘编自周国平《古典的力量——周国平讲古词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可以发现并领略阅读的快乐,享用以书籍形式保存的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提高自身素养。
B.—个真正的读者,自然而然会把读书当做生活的必需,一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C.真正的读者所具备的基本判断力和鉴赏力,既来自他自己的阅读经验,更源自其灵魂的品质。
D.青少年时期要有做一个终身读者的理想,这一时期是养成读好书的习惯、成为真正读者的关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做不做一个真正的读者的学养差异及文明和野之分。
B.文章第④段采用了比喻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书籍之多,读书一定要慎重选择的道理。
C.文章指出做真正的读者可从“癖好”“趣味”“品位”三方面入手,并就三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本文话题,然后论述怎样做真正读者,最后推出中心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往往是终身读者,因而高品位的读者越多,我们民族的精神素质也会越高。
B.不要读时尚书,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本质上是野蛮人,有自己读书趣味者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C.只要坚持“读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的标准,灵魂品质和阅读鉴赏力就会同时得到提高 。
D.高素质与读好书相辅相成,如果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不会阅读那些贫乏浅薄的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抚摩
胡炎
下雪了,天冷。
我站在窗前,往外面看,一片皑皑的白。所有的车都在街上小心翼翼地走,顶盖上蒙着雪,像个老太太。我笑了,好天气!这样的天气,病人和伤者会增多,会因各大医院的满员而流入我的私立医院。我没有理由不高兴。
神经内科的姚大夫走进来,说:“又一个病人交不起住院费了。”
我漠然地说,“你知道该怎么办。”
“但是他的儿子很难缠,求得我没办法。”姚大夫说。
“下午就断他的药,对付这种人非得来硬的!”
姚大夫走了。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一把出神入化的手术刀,刀至病除。
下午,一个黑脸大汉闯进了我的办公室。看样子,他来者不善。我处之泰然,习惯了。我早已学会了从容应对。
他说他是那个被强制停药的病人的儿子,叫高大壮。这个名字不错,活脱脱就是他形象的概括。
我问:“你有什么事?”
“求求你,院长,不要给俺爹停药!”他依旧求。 
“我当然不想这样,可我这里不是慈善堂,没有钱,我的医院就无法运转,请你理解。”我说得坦诚。
“俺知道,俺知道。”高大壮苦着脸,眼里泪花花的,“请你再宽限几日,俺去筹钱。”
我侧过身,望着窗外。雪依旧飘飘洒洒,似乎北风也起来了。真是好天气啊!对付高大壮这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他,任他哭,任他闹。
“扑通”一声,高大壮跪下了。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把地板震得一晃,我瞧着他,那张黑脸上爬满了泪,像头绝望的水牛。
“求你,救救俺爹,俺给你磕头。”他磕了,很响。
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是经历过女人下跪的,但像高大壮这样的大汉,会跪,会流泪,会磕头,还是第一次。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横下心,说:“拿钱看病,天经地义,都像你这样,我的医院还不要关门了?”    
高大壮不哭了,黑脸更黑,鬓角一跳一跳的。良久,他红着眼说:“俺脸黑,你心黑。你不给俺爹治病,俺也不让你好过。俺这就下去喊,你这儿不是医院,是黑店,反正没指望了,俺大不了赔上一条命!”
救护车的笛声,破雪而入。病人正在增多。这样的好时候,医院不能乱,绝不能让高大壮胡来。我考虑着,该不该先稳住他……
这时,门又被推开,进来的是姚大夫。他看着地上的高大壮,喉结滚了一下,对我说:“院长,我又给病人恢复用药了。请原谅,我没法面对病人,我是一个医生……”
我愣了一下,点点头。我说:“你做得对,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高大壮,医院同情你,你也要理解医院,快去筹钱吧。”
姚大夫很吃惊,高大壮也很吃惊。末了,高大壮又磕了一个头,随姚大夫下楼了。
黄昏的时候,风刮疯了。雪在空中横着飞,尖利的啸声穿过窗缝,刺入人的耳朵。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准备回家。
突然,走廊上响起了惶急的喊声,好像是哪里起火了。我走出屋门,这才知道药品和器具仓库因职工私用火炉和电暖器失火。如不及时控制,一旦借着风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情况危急!我一下子傻了。片刻间,我如梦方醒,赶忙拨打119,然后疯了似地奔向仓库。那里已经围了很多人,有的用盆,有的用桶,往里面送水,滚滚浓烟从门窗里涌出来,被风扯散。“谁在里面?”我问。
“不知道。”
“情况怎样?”
“基本控制住了。”
消防车赶到时,火已经被扑灭了。谢天谢地,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这时,里面的人披着一床千疮百孔的被褥走了出来,天哪,是高大壮!
我目瞪口呆。这个给我下跪的人,现在,是我的恩人。
我把高大壮安置在了病房,他的头发已全部烧焦,呼吸道也有轻微灼伤。我抚摩着他粗糙的大手,许久才说:“你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险去救火?”
高大壮看着我,憨厚地说:“你给俺爹治病,俺感激你。仓库里那些东西,可都是救命的啊……” 
我落泪了。我知道,我的心正被一只大手抚摩,我感到了柔软和疼痛。
(摘自《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偶用反复手法,如“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这一反复是在强调“我”对高大壮举止的震惊。
B.“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刀至病除”这句话表面是一种对姚大夫的补充说明,事实上是在说明“我”曾经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借以和现在的“我”形成对比反差。
C.“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写出了“我”因为见惯了交不起医药费的情形而产生的漠然,以及处置这种事情的泰然。
D.作者以“抚摩”为题,是想通过对高大壮粗糙大手的抚摩来突出主题,表达“我”对高大壮冒险救火致伤的深深愧疚。
E.小说情节曲折,一波三折,非常吸引读者的兴趣;最后“医院仓库失火”,情节突然转折,对高大壮的人物形象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
【小题2】试分析对风雪的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小题3】小说中“我”终于同意为高大壮的父亲恢复用药,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两个——“我”和高大壮。你认为谁是主人公?请说明理由。(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宋以柱
天刚上秋,陈大军家里出现了一条蛇。
那天,陈大军从地里回家,放下扁担、镢头,觉得院子里多了点什么,就四下里撒眸。媳妇勤快,院子里收拾得干净利索,陈大军没费事儿就发现了那条蛇。蛇很粗,蜷在北屋墙根晒太阳,宛若一盘冷艳绝伦的肉蚊香,让人心上直抽抽——针着眼摄你,青花皮,平头顶,肉鼓鼓的,蛇信子簌簌地响。陈大军努力稳了稳自己,僵着身子,倒退着,慢慢退回到屋里。
陈大军没有伤害它。陈大军心善。在坡里干活,见到蛇、青蛙、蜥蜴等,都不动它,任其不紧不慢地跑掉。
回到屋里,陈大军告诉妻子、儿子,墙根有一条大蛇,别惹它,或许有毒,也别伤它。妻子当即抖成一片风中的树叶,儿子却欢呼一声,弹出门去,去看蛇。
一时相安无事。
只有妻子有些神经质,去南屋里挖喂猪用的麸子、地瓜面,用木棍挑开盖子,远远地虚着,犹豫、哆嗉,生怕里面弹出一个带信子的花花脑袋。到院子显喂鸡、喂鸭,到猪圈里喂猪,也是看了地面,看墙角,确信蛇没出来,才去做该做的事。这哪像操持家务,简直是做贼!
隔三差五的蛇就要出现,只是蜷在那儿睡觉,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媳妇有两次央求陈大军把蛇赶走:咱不伤它,让它离开就行!陈大军给拦住了,让它在这儿吧,它又没有固定的去处,别招惹它就行。蛇在这儿,老鼠就没了。果然,晚上就少了老鼠打架的惨叫,啃门框磨牙的“咯吱”声,也没了。
儿子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到处找蛇——蛇呢?蛇呢?老同学一样。有一两回,媳妇看到儿子蹲在地上,和蛇面对面的瞪眼,吓的差点尿裤子。儿子却小脸激动的通红,回头喊娘:“娘,娘,蛇吃什么?…‘吃鸡蛋。”儿子跑回屋拿一个鸡蛋,咕噜一下滚到蛇嘴边。儿子竞养上了。
嘿,养着!这又不是一头猪。现在农村人都不养猪了。
但陈大军还养猪。陈大军的一百多棵红富士,指着这两头猪攒粪。如今的农村,种小麦、玉米,栽果树,全靠化肥,把地喂死了,都快成石板了。所以,陈大军一直用土肥。养地。
每个月一次,把熟透的土肥,刨起来,从猪圈墙上的小洞里扬出去,晾干之后,推到果园里,堆一块,用稀泥封住,闷熟,备用。很辛苦,但是果树长得好,苹果个大,圆润,光泽好,嘎嘣脆,口感极好。
两头猪长到三百斤左右,就该卖猪了。现在的人嘴刁,鸡鸭鱼肉吃多了,也就有了讲究,专拣农村家养的吃,为啥?香,耐嚼,无激素,让人吃得舒坦。
精明的猪贩子,看准了这个市场,走街串巷,挨个敲门,猪和鸡都要,贩卖到城里,挣钱很足。杀猪的多肥头大耳,或尖嘴猴腮,走路噔噔噔,有劲,嗓门大,气也粗。
他们也收病猪、死猪。一头好好的猪,活蹦乱跳的,突然就病了,蔫头搭脑,不吃不喝。兽医也找了,村里的、镇上的,灌药,打针。忙活几天,扔上十元,还是吐着白沫死了。死猪身子还温乎呢,猪贩子就来了,会闻味儿似的,疼得自己掉肉的样子,唏嘘慨叹着,围着死猪转一圈,喊出一个价。女人就哭出声来。猪贩子咬牙跺脚,指天誓日地加上几十元,抬上车,走了。二百多斤的肥猪,就这样瞎了,白辛苦一年。
霜已经下过两回,有一天,陈大军从外面回来,碰到变了样的媳妇:“刚才有两个猪贩子来看猪,在猪圈里站了一会儿,嗷得一声出来,脸煞白,嘴直哆嗦,说是有蛇,跑了。”
“谁让他们看的?”
“偷着进来的,我听到动静,已经在猪圈里了。”
陈大军飞身跳进猪圈。没见到蛇。地上只有一个干净纸包。打开,是白色粉末。拿到村卫生室找到村医,用手一捻,闻闻,说了一句话:“毒饵。慢性的,四五天就要命!”
陈大军脑袋“嗡”的一下,撒腿去找那两个猪贩子。
空空荡荡的胡同里,只有风推着一堆枯叶……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第二段正面描写了蛇的形状“宛若一盘冷艳绝伦的肉蚊香”,这一出场使得读者对蛇的恐惧心理有所消减,为蛇吓跑偷猪贼盼情节作了铺垫。
B.陈大军是一个善良、聪明、能干的新农民。他心地善良,护蛇,不伤害小动物;勤快智慧,养猪、养地、用土肥种果树。
C.“嘿,养着!这又不是一头猪。现在农村人都不养猪了”这一段承上启下,由描写发
现蛇、与蛇相处,过渡到与猪有关的故事。
D.小说描写“儿子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到处找蛇——蛇呢?蛇呢?老同学一样”等细节,展示了人蛇共处的和谐场景,突出了动物保护的主题。
E.短小的篇幅里,当下的农村生活被作者编织得多彩多姿,人物外貌形象被刻画得活灵活现,叙事情趣盎然、洒脱飘逸。
【小题2】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妻”对蛇出现的行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人物不集中,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心烛
梅寒
作为一名职场新人,小韦连起码的着装礼仪都不懂。第一次来公司上班,他居然穿着一件膝盖上破了洞的牛仔裤。
从他第一次闯入我的视野,那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已注定了我们之间的不和谐。可他似乎傻傻的,半点儿都没看出我的不满,每天总是快乐得像兔子似的来上班,而且总是来得早走得晚。
作为小韦的主管,我并没有给他多少工作,可他却很少让自己闲下来,把办公室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说,还跑到别的科室去帮着打水扫地。我不动声色地看他能把这一切坚持多久。初来乍到,几乎每一个新职员都会这么做,但没有人会坚持多久,等到在公司立住了脚跟,这一切自然就会让给下一位新人。
小韦每天就这样做着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琐碎事情。有几次,他实在没什么事情做了,就小心地问我有什么需要他做的。其实,事情倒不是没有,我手头案边需要整理的材料有一大堆,可我不放心交给他:“急什么,总会有你的事做。不过,那些扫地打水的活儿,也不必你那么辛苦地跑着去做的,公司里有勤杂工。你来这儿不会就为做这些吧。”
小韦尴尬地笑笑,脸飞快地红了。
一个传媒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我们天桥广告公司,也算对路。可他的水平,让我实在不敢恭维。那天早晨一上班,就在我的办公桌上看到那张简单的创意广告,我拿起来瞄了一眼,随手就把它丢到了脚边的垃圾筒里。
身后有一点轻微的响动,回头看正是小韦,他怔怔地站在我身后,眼睛里满是失望。
“是你做的么?”还是有一点不忍心了,我明知故问。
“是的,做得不好,请您多指点。”
“嗯,下次吧。”说真的,那个创意,实在没有评点的必要。
小韦轻轻地退了出去。
第二天上班,一份同样的创意广告又出现在了我的办公桌上。这一次比前次略微好了一些,但离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我再一次把它丢进垃圾筒。这一次,小韦没在场。
接下来几天,我算领略了这位大男孩的固执。每天上班时,我的桌上总会有小韦设计的创意广告,每一次都会比前一次有一点小小的改进,但总体水平并没有多大的起色。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其实,你也许没有发现,你并不适合做广告这一行,因为你的创意没有多少新意,这在这一行是很可怕的。”
这一次,小韦脸上那种惯常的笑容没有了,他的眼圈慢慢红了,却没让那两股越聚越浓的水滴掉下来:“谢谢您的指点。但我也有一点想对您说,不管做得多差,每一次都是我努力的结果,而且,我也相信,每一次都比前一次做得好,但您却随便地把它们扔进了垃圾筒。这些设计是我成长的经历,我会珍惜它们。”
小韦从背后拿出那些曾经被我丢进垃圾筒的创意广告,我呆住了:一张又一张,被我揉皱了弄污了,不知何时,他又一张张铺平整好,用钉书机钉在一起,有一大摞了。
然后,我看着他高昂着头走出了我的办公室。
以后,小韦没有再将自己设计的作品放到我的桌上,在公司里也沉默了许多。更多的时候,他只紧抿着嘴唇专心做事。果然如我猜的,他不再像刚来时那样殷勤备至,干好自己份内的事后,他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了。
从来没有想到过,小韦的春天那么快就来了。
公司有一笔很大的广告业务,老总派我带着小韦去和对方洽谈。经过努力,双方谈妥。但就在我们要去签约的头一天,对方厂家忽然打电话来说有另外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也许更适合他们。我一听就火了,在电话里很不客气地驳斥对方不守信用。打电话时,小韦一直立在我的旁边,等我气愤地扔下电话,才小心地问:“真的无法挽回了么?”
“没用了,人家明天就签约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败感袭击了我。
“可是还没有到明天呢,说不定还有转机呢。”
我瞟了小韦一眼,拨通了公司老总的电话……
第二天上午上班,小韦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办公室。中午快要下班时,只见公司老总满面喜色地走过来,小韦也一脸喜气地跟进来。
“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小韦,为我们公司立下了大功劳。你们可能都想不到,他居然用自己的作品,上门说服了客户,为我们争来了那笔大业务。今天中午,我们要为他庆贺。做事情要的就是这种精神!”老总兴奋地说。
我不知道,小韦是如何做到那一切的,但他为那家蜡烛厂设计的广告语却深深地打动了我。那句广告语是:时时点亮心中之烛,希望之火将绵延不息。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小韦为蜡烛厂设计的广告语形象生动,意蕴深厚,既非常契合蜡烛厂的特点,又是小韦自己心声的吐露;同时,小说以这句广告语结篇,巧妙地照应了题目,可谓一石三鸟。
A.小说开头写小韦不懂得起码的着装礼仪,第一次上班“居然穿着一件膝盖上破了洞的牛仔裤”,小韦的幼稚表现是一开始就让“我”对他有成见的直接原因。
B.小韦刚入职场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可做,只好干些提茶倒水、打扫卫生的杂活,其实这是“我”对小韦的考验,考验合格后自然会委以重任的。
C.“我”三番五次地把小韦设计的创意广告扔进垃圾筒,说明小韦的设计确实还不够完美,也说明“我”对小韦的成见没有改变,没有真正把小韦的劳动成果放在心上。
D.小韦背着主管与客户见面,争来了那笔几乎要失去的业务,为公司立下大功,这充分说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韦的成功是对“我”的有力讽刺。
【小题2】“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韦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