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你忘了小时候冻过的那双手
马诗墨
腊月里的一天午后,室外。
  雪后,寒风刺骨。
他要走,母亲蹒跚地送出来。
  “儿啊,你冷吗?”说完,母亲一把攥住他的双手。母亲的手是热的,他的手也是热的。他觉得母亲的这个动作有些古怪。看来,母亲是上了年纪,活得有些糊涂了。刚从屋里出来,怎么会冷呢?更何况,局里的车就等在外面,司机早把暖风开得足足的,等着他呢。
  “不冷,这不,手热乎着呢。”他顺势推开母亲的手,要和母亲告别。
“不,儿啊,你看这风多硬,割人的脸呢。娘给你拿那副大皮手套去。”母亲颠簸着脚,扶着墙,摸索着,一转眼进了屋里。
  他站在那里,觉得有些好笑。母亲真是糊涂了。
工夫不大,母亲出来了。他一看,笑了。母亲拿出来的,竟是父亲在世时用的那双狗皮里子手套。这手套,暖和是暖和,只是戴过后双手就会有一股难闻的狗腥味。
  “快,娘给你戴上。”母亲不由分说,抓起他的胳膊,把手套戴在了他的手上。霎时,他仿佛感觉到狗毛上的腥味,正顺着他皮肤的毛孔往里钻。
  “娘,我不冷,我真的不冷。”他顺势一抽胳臂,逃也似的将手从手套里抽出来。
  “你怎能不冷,娘都冷呢。”母亲再次抓起他的胳膊,顽固地把手套戴在他的手上。他有些不耐烦,他觉得狗毛的腥气这次不只是弥漫在了他的手上,而且还侵入了他的心。
  “我说不冷,就是不冷!”他一甩手,啪,手套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母亲僵在那里,他也僵在那里。寒风,在僵持的母子间,呼啸着。
  很快,母亲蹲下身子,摸索着掉在地上的手套。
母亲的眼睛瞎了,是父亲死的那年哭瞎的。那年他7岁,父亲下煤窑,去了之后,就没有再回来。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母亲的天也塌了,母亲一哭就是三天。
  母亲冻得红红的手,在地上摸索着,划拉着,一下,又一下。他的心猛地一紧。他赶紧蹲下身子,抓住母亲的手。
母亲已经泪流满面。“儿啊,你忘了小时候冻过的那双手啦。”母亲的声音不大,但一字一句,像从岁月深处扬起的雪粒,打在他的心上。
  “小时候,你的手冻得像馒头,咱家穷,娘用破布给你缝了个手套。你放学回来,冻裂的手流出的脓血和手套粘在一起,手套脱不下来,你疼得哇哇地哭,娘也跟着哭……”
  他突然跪在母亲面前,一把抱住母亲,喊声“娘……”,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接一颗往下掉。
是的,那些年的冬天,他的手一直冻得鲜血淋漓的。家里倒是有一副手套,狗皮里子的,那是专门给父亲干活用的。然而,这些痛苦,他已经忘得干干净净。
那双狗皮里子手套竟一直被母亲保存着!
“娘,我戴。”他把双手伸出来,伸给母亲,那情形就像小时候,他坐在炕沿边,无数次安享母爱的沐浴。
母亲的手,颤巍巍的,她把手套整了又整,再次递给儿子。
  这是一次最庄重的沐浴母爱的仪式,因为在这一刻,他觉得,他找回了自己。
(选自《中外精短小说100篇》,有删改)
【小题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中儿子拒绝母亲给自己戴上手套的几点“理由”。(5分)
【小题2】依据小说相关内容,试分析文中母、子的形象特点 。(6分)
【小题3】试从刻画人物的方法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母亲僵在那里,他也僵在那里。
(2)“儿啊,你忘了小时候冻过的那双手啦。”
【小题4】 如何理解“因为在这一刻,他觉得,他找回了自己”?当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有一股难闻的狗腥味”的父母之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禅房的树

指尖

⑴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⑵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挤压时,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久。

⑶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连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

⑷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所以,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

⑸一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径核桃林,尘沙飞扬的矾石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棵树的根部,竟走完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两旁是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树在,就证明水在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会想象它是树木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氲,一盏茶,一张琴,一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意,多了可爱心。

⑹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味。

⑺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有人间繁琐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墙相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惜了树的笔直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

⑻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荒地活,日夜无休的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村里人说它老。但到底多老,又说不上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时好不热闹。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虫蚁都不相告。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地下有知,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吗?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如此更令老辈蒙羞了。树总是比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命久长。

⑼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荫凉。树是不计较人的好歹的。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在,但树照常努力地庇护凡人。

⑽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繁文缛节令人头疼。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知道,所以建了新庙,庙里供着泥胎新神。人跪下去,身体匍伏,头额顶地。树在远处看着。一辈一辈的人跪下去,一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了,人死了。只有树活着。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⑾神在夜里狂欢,人在夜里做梦,只有树在夜里醒着。树不跟神对话。神在云天,树在尘寰,人在树下走,树远远地听人的念叨,神回应了什么,人不知道,树知道。大地之上,众生沉浮,树安静地倾听,承受,不妄念,不勘破。直到不得不死时,树里结出琥珀,晶莹的秘密,时光里的光芒。

⑿人在人群里,会同化,会纠结,会生厌恶,会窒息,会虚脱,会死。树在墙里,把根须延伸到墙外,到街道上,到大地上,到地表下的深邃里。身体的桎梏无法使它失去生机,它的气息和魂灵,伸展在禅房村庄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院落,每一个人心里。

⒀人混沌,所以无觉知。

⒁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小题1】文章结尾说“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结合全文来看,“树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文章在表现古树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例子分析其作用。
【小题3】赏析下列句子。
(1)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2)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小题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哪些情感?请具体说明。

同类题2

13现代文阅读(16分)
①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淹没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8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去欧洲探望荷西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心碎的旅行。荷西的意外死亡,使得父亲、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13年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到父母亲的头发,就要泪湿满襟。
⑤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⑥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⑦还是9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说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和喜极而泣的感触。
⑧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吃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围腰,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地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⑨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惟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⑩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⑪母亲啊母亲,在你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⑫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小题1】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第⑤段说“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无形的带子”指什么?(2分)
(2)第②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文章以“永恒的母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面对这样一位母亲,你有什么看法?(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②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④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⑤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⑥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⑦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⑧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⑨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⑩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⑪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⑫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⑬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⑭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小题1】这篇新闻报道,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目的好处。
【小题2】阅读第⑥—⑩段,简要说出作者先后写了哪些展览内容,以及参观者的哪些感受。
【小题3】请用横线在文中划出一处令你最有感触的画面,并简要说明这幅画面为什么触动了你。
【小题4】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小题5】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小题6】“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小题7】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的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
【小题8】最后一句话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江南客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一年一度中秋节,是人们寄托祝福、共享天伦的日子。那圆圆的月饼,那酽酽的月饼,人们品尝了多少年。而今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老百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在月圆之日阖家吃饼赏月。
然而,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
月饼一改简单、纯朴的传统样式,不仅让人眼花缭乱,而且有点匪夷所思。比如月饼的包装花样繁多,木盒、锦缎盒、铁盒,十分精致,近于奢华。盒里也不光是月饼,还有洋酒、金银饰品,甚至一套住房钥匙。而月饼的售价则令人咋舌,动辄上百、上千元以上,令寻常百姓不敢问津。月饼的如此“变异”,并不是为了吃。有人说,如今的月饼是形式大于内容。仅拿一种木盒包装来说,据环保部门专家测算,平均每生产100万盒木盒月饼,就要消耗50棵左右直径10厘米的树木。而大量的诸如不锈钢、镀金、仿红木等等的盒子,吃完月饼,除了扔掉,别无它用。正像一位月饼销售商所说,有的月饼真正值钱的是包装而不是月饼本身。中秋节前后,人们看到许许多多精美无比的包装盒被丢弃,无不感到心痛。
“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月饼“大旅行”,又是一个怪现象。如今送礼成风,佳节来临,有的人希望借此表达一份人情,疏通一下关系,月饼便成为适时出现的最佳礼品。在一些人的心里,似乎只有包装的豪华、价格的昂贵,才能表达出一份情意,显示一种档次。流风所及,导致了月饼的礼品化、高档化。有人说,美好的节日成为人们的沉重负担,一些困难家庭因此而变得不堪重负。月饼也就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小小的月饼,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和时尚。变化是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大城市已经从温饱有余向更宽裕的小康迈进。时尚则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刚刚实现总体小康,有不少城乡居民生活还很困难。在生活方面,追求高档,追求铺张,甚至竞豪赛奢,实在是很不应该的。这样做既不符合国情,也不符合民意。诚然,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有买的就有卖的,买卖两便。特别是扩大内需也需要促进消费。但消费要讲文明。我们应该记住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的道理。我们提倡的是,物尽其用,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但绝不是提倡花钱越多越好,物耗越多越好。我国是个资源紧缺的国家,那么多的纸张、木材、金属,付之一炬,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
年年月圆,岁岁中秋。老百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心气儿很高。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越是在国民经济顺利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越是要牢记“两个务必”,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教育。现在要坚持这样做,将来生活更好了,仍然要坚持这样做。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一个善于勤俭节约、不懈艰苦奋斗的民族,才是一个拥有远大前程的伟大的民族。 (选自2006年10月6日《拂晓报》)
【小题1】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关注的是月饼消费不文明的现象。提出的观点是:月饼消费要文明。标题就是全文的重心所在。
B.作者撰写的是一篇时评,一事一议,内容集中,针对性强。号召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坚决与腐败分子斗争到底。
C.文章以小见大。“小”指的是作者从众多的消费现象中选取到了月饼消费的种种不文明现象这些平凡小事,从小处着笔。
D.本文的“大”指的是反映出了大问题,就是:这些平凡小事的本质是人们消费中存在着追求铺张浪费、奢华等等错误思想。
E.作者重点针对奢华消费观的实质作了深层意义的揭示和分析,批评了大众们的错误消费观念,给人以深思。
F.开篇引出话题,随后列举现象,提出问题,展开分析论证,挖出思想根源,向人们发出号召从而解决问题,可谓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小题2】去掉文章前面两段,开篇就列举现象,好不好?请分析原因。(4分)
【小题3】“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中的“味儿”是指什么?(6分)
【小题4】阅读本文后,请你结合个人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所渗透的内涵的认识。(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八指鱼
墨中白
泗州城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有渔人常把在洪泽湖里捕获的鱼拿到泗州鱼市卖。泗州人喜欢吃鱼,尤爱吃团头鲂。泗州鱼市常有人卖团头鲂,可活的少见。想买活的团头鲂,得找八指鱼。
提起八指鱼,泗州城无人不知,可他的真名,却无人知晓,都知道他两只手都没长无名指,天生八个指头,以捕鱼为生。大家之所以叫其八指鱼,并不是他手有八指,而是因为他每次卖鱼,只卖八条团头鲂。
八指鱼并不常来泗州卖鱼,逢二、五、八的日子,他才带着鲜活的团头鲂到泗州渔市来。八指鱼卖鱼,不用秤,双手捉住乱蹦的团头鲂,随手一掂,就报出斤两。有买家害怕吃亏,找秤称,斤重刚好,秤杆还翘得老高。
八指鱼的团头鲂好卖,除了他不欺客外,还因为他卖的鱼鲜活。八指鱼每次只捉八条团头鲂,他一到泗州,买鱼人立马就围了上来。
可八指鱼卖鱼也有他的规矩,先卖给陌生人,其次是预付订金的人,剩下的才会卖给等着买鱼的熟人。
渔人都不明白八指鱼为何每次只捕八条团头鲂,泗州人想吃,你就下湖捕好了,洪泽湖那么大,水里的团头鲂多得数不完哩!
不管泗州人怎么说,八指鱼都不为所动,每逢二、五、八的日子才来泗州,每次卖鱼,还是八条,多一条都没有。
泗州人都以能吃到八指鱼卖的鲜活团头鲂为荣。
也有渔人向八指鱼请教如何让捕获的团头鲂离开水不死,可八指鱼总会说,你疼鱼儿,鱼儿也疼你哩!
捕鱼人听不懂。
有个渔人说,他曾偷偷跟着八指鱼的船,看到八指鱼捕鱼时不用网,也不用叉,就用手。
八指鱼用手在洪泽湖里钓团头鲂。这事,泗州人不相信,问八指鱼,真的吗?
八指鱼就笑着说,鱼儿也是人,你爱鱼儿,鱼儿也喜欢你哩。
泗州人都听不懂。
每年三四月未开雷前,团头鲂好捕,整个泗州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贫困人家,都要称二斤来尝尝,或熏或炸,鱼肉香飘泗州。一场霜降,团头鲂便沉于湖底,隐身于泥坑中,捞网不易,再想吃,就难了。
可逢二、五、八的日子,八指鱼还会准时出现在泗州渔市上。渔人不明白,他们结伴撒网,拉捞,不见团头鲂,可八指鱼一人出行,每次回来,船舱里不多不少,刚好游着八条团头鲂。
渔人都猜说,八指鱼是遇到了鱼仙,要不然那些藏身湖底的团头鲂,怎会听任他召唤呢?
万家米店东家这两天特别想吃团头鲂,管家却告诉他,现在是隆冬,连八指鱼也不卖活的团头鲂了。可东家想吃,叫管家去找八指鱼,只要能捕到活的团头鲂,再多的银子,他也给。
管家跑去找八指鱼,见他正坐在灶膛前喝酒,于是把东家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他。
八指鱼一听,擦了一下嘴角边的酒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哩,团头鲂全跑回湖底老家过年了,给再多钱,也捉不到。
其实八指鱼不说,管家也知道隆冬时节团头鲂不好捕。回到米店,管家把八指鱼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东家。没想到,东家听后,更想吃活的团头鲂了。
这天,天空下着小雪。看着满桌饭菜,东家没有食欲,心里惦记着要吃团头鲂。
管家跑来说,八指鱼未了。
东家一听,人立马精神起来。
东家真想吃鲜活的团头鲂?八指鱼开门见山。
梦里都想哩。东家叹气道,可这下雪天,如何捕得到哟。
想吃,也能,只是代价太大。
要多少银子?
不需银两,要米。八指鱼说,要用白米来引诱深水底下的团头鲂上来。
需多少米?
一千担。
一千担……东家有点心疼了。可是想到鲜美的团头鲂,东家轻咬一下嘴唇,点头答应了。
雪还在下,满泗州城地飘。
洪泽湖边,东家将千担白米运送到八指鱼的船上。看着雪花中渐行渐远的木船,管家问,真信他?
信,东家轻轻拍了拍肩上的雪花说,八指鱼不会骗我。
雪下了七天。
看着满院白雪,东家问,八指鱼回来了吗?
管家没有说话。
他会带来鲜活的团头鲂。东家又轻轻拍了拍肩说,干烧?红烧?
听您的。管家看到东家肩上并没有落雪,雪昨天就停了。
这时,八指鱼来了。
东家大喜,忙迎出门,八指鱼担着两个大木桶。管家上前一看,木桶里装着鲜活的团头鲂,他连数三遍,共八条,一只木桶里四条。
八指鱼说,团头鲂在湖底过年,不高兴上来哩。
东家笑了。
管家忙让柳厨子捉鱼,剖肚、清洗,四条红烧,四条炖汤。
闻着满院的鱼香,东家心情那个好呀。吃着红烧鱼,品着鱼头汤,东家夸,真鲜。
东家告诉管家,这个年,他过得最快乐。全泗州城,谁能吃到鲜活的团头鲂?
管家在心里笑,一千担米换八条鱼,值吗?
这个春节,也是泗州城穷人过得最幸福的一个春节,他们虽然没有鲜美的团头鲂吃,可是满锅的米饭香,闻一闻,都让全家人开心。
(节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10期 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八指鱼的形象。
【小题3】小说中多处描写了“雪”,从“小雪”到“雪还在下”,再到“雪下了七天”,最后“满院白雪”,这样写什么作用?
【小题4】结合文本,谈谈文章以“八指鱼”为题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