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作品
做一棵苍凉的白菜
王小妮
该做一棵什么样的白菜?这是一个极端严肃的问题。
在深圳的一间商场里,我陪着两个客人逛。在他们打算离开商场的时候,我看见了那棵摆在陈列柜里的白菜。
它比一般的山东的白菜要略微细弱一点。每条叶片都精致。尖儿青脆。根是乳汁一样的白。它全身透明。躺在一只盘子里。它是玻璃的。标价888元。
我非常想用手去摸一摸它,虽然我知道不应当触摸商品。我一直想伸出手去。好像我们在许多年前就认识。我们必须打个招呼。我知道它没有体温,无论真假,白菜都是凉的。我的老友,它永远这么沉默,这么冰凉。带着我过去生活的味道,我多想马上把它买回家,摆在我的桌子上。
客人发现我一直端详白菜,就说,做人不如白菜,要做,就做你们深圳的白菜。888元,不沾灰尘,又不会烂,只要不失手打破,放上十年、百年,都是一棵好白菜。
这是深圳的白菜。我好像被什么陨石击中。它不是我的老友
我回到街上,风是真实的,它的本质是流动。树木是真实的,它的本质是翠绿。我的家门是真实的,它阻挡一切人,只接受一把钥匙。我不再想那玻璃的白菜。
真正的白菜,怎么可能在这种大商场里,被灯光照射着。我来到秋天的地上。菜们都劈着棵,它们完全熟了,青的帮儿,白的心儿,在内里运足了力气。某一天,有手抓住它,它从泥土里升起来。那手粗糙干裂,使白菜受到第一次创伤。许多的白菜,成为山,垛在寒风里,等待车,等待秤,等待进入一个温暖的门。
冷空气在凌晨落地,最临近风的那些白菜,被寒冷打过,叶子透明、起泡,全身变成石头一样的硬。买菜的人裹着大衣说,这菜我不要,冻菜!这样,它们被拨落在地,用它们最后的心力坚持着。冰冻,使它们不再倒伏,日夜立着,孤独而坚硬。最后的一日,它们看见自己头发上的腐烂。这种结局,在它们还是一棵棕色小种子的时候,还来不及想。由此,它们成了泥。
从生到死,能够躲在烈风背后的白菜,比那些过早成泥的,多活了几个月。像人,有的苍凉夭折,有的长寿。
在尼采降生的那一刻,他的母亲回忆说,这个孩子的眼睛充满了全部世界的悲哀。是这个世界的,而不是他自己的。
我不能买那棵888元的白菜。假如那商场的经理出面,拿出他窄薄的名片,说,多谢我的光临,请我任取一样东西作为留念。我也不会再要那棵白菜。它太无瑕疵,太歪曲生命,它美化了真实,因为它不腐烂。
有一个一生不顺的人,别人说他的直率、袒露,恐怕要在另外的一块大陆上才能被理解和接纳。这个人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对一个壮年人说,请你让出你的座位来,那边有一个老人!车上所有的人都诧异,有小孩子问,他是售票员吗?最终,人们像看一件异物,目送他到站下车。那个壮年人始终没离开座位。
我喜欢他。这棵苍凉、孤独的老白菜。
尼采的眼睛睁开又合上。悲哀之流,怎么可能被一两个人盯视而退却。悲哀不可能干枯。我还看见许多不真实的、类似玻璃、宝石、珍珠、玛瑙的物体,从商场的柜台里出来。他们公然走到市面上。这是一个新的人种。在他们光滑精致的仪表之下,他们微笑着,说行的时候,往往是不行;他们婉转着说不行的时候,往往暗示着行。眼睛流动时,他在琢磨你;直朴地望着你,他却在想另外的事情。有最好的做工和设计,我们不用专门去买一棵玻璃的白菜,一日所见已经眼花缭乱。
像游乐场里的老虎机,只认那种铁片制造的硬币。这个时代,认那些精明剔透的玻璃人,爱怜他们、纵容他们。财富向他们倾斜,使他们一次次旗开得胜。
而另外一些人,像迎着风,苍凉直立的白菜。他们天赋了失败的人格。这些失败的白菜,过早成泥的白菜。我极少数的老友们,你们永远不会走开,就在我的近旁。我们互相为伍,在这世界的残冬。
【小题1】作者为什么最初看见玻璃白菜时称它为“我的老友”,后来又说“它不是我的老友”?(4分)
   
   
   
   
【小题2】作者在第3节中精心描绘了一棵白菜,结合全文思考,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
   
   
   
   
【小题3】文中提到的“一个新的人种”指的是怎样一类人?(5分)
   
   
   
   
【小题4】探究作者借“一棵苍凉的白菜”所表达出来的深刻意蕴。(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8: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腊 梅
吴连广
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腊梅就问顺子:“顺子,人家都当八路打小鬼子去,你咋没去?”顺子低着头,小声地说:“俺爹俺娘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不能下地干庄稼活儿,俺去当八路打小鬼子,爹娘咋办?”
顺子说的是实情,爹娘虽然年岁不大,只有五十多岁,可都一身的病,别说下地干庄稼活儿,就连走路都困难。八路军和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这些,也就没有动员顺子参军。腊梅听顺子的话是真话,也就没多说什么。
第二年一开春,腊梅有了身孕,挺着肚子操侍着家务,伺候着病病歪歪的公婆。忽然有一天,顺子对腊梅说:“明天,俺要到二姑家去一趟有点事,过几天就回来。”
顺子走后,腊梅就听说,辽南支队来村里招收新兵。腊梅越想越觉得顺子走得蹊跷,早不走晚不走,偏这个时候到三十里外的二姑家去。第二天,腊梅做好够公婆一天吃的饭菜就走了。她要去找回顺子,让他参加辽南支队打小鬼子。
腊梅一见到在二姑家的顺子,一句话也不说,拉着顺子就走,顺子不敢不跟腊梅走。走了一段路程,腊梅哭了,她望着低着头的顺子说:“打小鬼子,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你不去,他也不去,小鬼子什么时候才能打走!”顺子一下子抱住腊梅激动地说:“腊梅,俺也想参加八路军打小鬼子,可俺舍不得你和肚子里的孩子,还有俺爹俺娘。”两行清澈的泪水从顺子的脸上滚落下来,顺子理了一下腊梅被山风吹乱的头发,接着说:“上了战场,就不能当孬种,可子弹不长眼睛,死了就死了,咱们的孩子就没爹了。”
顺子穿上灰色的军装走了,再也没有回头。腊梅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一直看不到走远的部队。初秋腊梅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她也听说辽南支队开赴前线作战的消息,后来这支黑土地上壮大的部队,转战东北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让日本关东军非常头痛,无数关东军的尸体倒在黑土地上。
腊梅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望着把小日本早一天打回老家去,顺子就会回来。可小日本还没打走,东北战场上的战事还很激烈,就传回顺子回来了的消息。当腊梅飞似的跑到村口的大槐树下,望着一群人抬着担架走来,腊梅心里“咯噔”了一下,她不知道顺子是啥模样,她预感到了那不堪入目的一瞬。
人群渐渐地近了,腊梅再次飞奔过去。担架上抬着的是顺子,顺子双腿被炮弹炸飞了。走的时候,是一个双腿如飞的男人,回来,却把一双腿留在战场上了。腊梅哭了,泪水像雨点似的,砸在地上了。她擦了擦眼泪笑了,无论怎样总算回来了。
自从顺子回来以后,脾气非常暴躁,总是和腊梅发脾气,有时还骂腊梅,拿起东西就砸腊梅。腊梅并不在意顺子对她的不公,依旧细心照料着顺子。那天,顺子又发脾气了,拿起喝水的碗砸在腊梅的头上,一股鲜血顺着脸流了下来,腊梅望着顺子苦苦笑了笑说:“顺子,俺知道你想赶俺走,不想拖累俺,俺知道,俺不走,俺是你的女人,不管你是什么样子,这一辈子俺都是你的女人!”
顺子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抗日战争时期一对青年男女腊梅和顺子的故事,歌颂了两个青年人在民族解放事业上的牺牲精神。
B.男主人公顺子因家庭困难逃避参军,几经波折后,才在妻子腊梅的帮助下改变了落后思想,在最后毅然从军。
C.村里招收新兵,顺子为了躲避从军,谎称有事躲到了二姑家里,直到腊梅追到二姑家,顺子才极不情愿的回来。
D.顺子负伤回家后,脾气变了很多,经常向腊梅发脾气,这一切并不说明顺子怨恨腊梅,而恰恰是他对腊梅的爱。
E.小说语言质朴,流畅简洁,情节生动,跌宕起伏,往娓娓的叙述中展现了小说的主旨,结尾更是动人心弦。
【小题2】小说开头“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体现了顺子参军过程的复杂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踏青
①向往已久,翘首以待,心不曾放弃。太久了,光阴不待。不敢对镜,华发几茬,思念已瘦,门窗久闭,蛰伏在冬日的僵壳中虚度。似曾有约,为何在最寒冷的隆冬,依旧难舍暖风和日,卷缩在被窝也脱不尽残存的一树花香,那一池残荷总在睡梦中倾城。无数次走上柳堤,怕错过第一片鹅黄绽开。
②残雪初溶,寒风犹厉,我在寻找那双踏青的草鞋。无数次嘲笑痴心太急,总按捺不住那分痴情。怀胎的圣母守着她的节拍,是我迫不及待地在旷野游走,等待她分娩一个崭新的春天。春天来了,悄无声息,我依然在寒风中伫立,痴迷地守望。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打开门窗,春风扑面,室外已满目春光。急急切切直奔大龙山,哦,游人如织。研墨,铺展春天的画卷;落笔,记录春光妖娆。雄伟壮阔的大龙山就在眼前,群峰高矗,巨石凌空,如浪打潮涌一般,沿长江逶迤信步。暖阳初照,黛色如烟,神秘而挺拔。传说大明天子兵败逃亡,藏匿此山,遇山僧搭救,登基后在此敇封寺庙,至今遗迹尚存,香火旺盛。此时心不在山,暂且不论。
④前行不远,一湖绿水碧波荡漾,像一块美玉镶嵌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烟波浩渺,波光粼粼。极目远望,湖光潋滟,青山倒映,天光水色,美不胜收。这是石塘湖的印象。轻描淡写,秀丽端庄。忍不住捡起一块石片打起水飘,孙子立马仿效,逗得水花四溅,乐不可支,久久不肯离去。
⑤又行数里,车在一片桃林边停下,果然是①“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寂寞的田野,“一树繁花夺眼红。”就在车内欣赏“小桃枝上花无数,”姹紫嫣红。就这么“一朵一枝随手发,”整个山坡披上了红霞。走入桃园,好奇,疏林桃枝有花无叶,误以为是腊梅,一簇簇扎堆,攒串怒放,热烈而娇艳。一阵轻风踏过,顿时暗香浮动,怪不得古人写下了②“妖姬满髻插,酒客折枝传”的诗句。我攀住一枝,闻了又闻,惊飞一只蜜蜂。拾起几片残叶,想看看它历尽寒冬后的样子,不经彻骨的痛,哪有如此妖娆的红。
⑥穿过一片菜地,爬上一座小山头,登高远眺,满眸春色。啊!原来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如此美丽!成片的油菜田一往无际,山坡上,洼田里,遍地金黄,不用泼墨自成画,奇观!壮丽!震撼!这是春风织就的锦缎,春雨润泽的绣品,还是画家笔下的长卷?这就是我们的家园。满园春色,金光灿烂,一片桃林点缀其中。阳光照耀,轻风流云,一川锦绣,流光溢彩,把大地打扮的花团锦簇。那是花吗?内心突然冒出一句蠢话。想了又想,它是花,也不是,就是我们常吃的水果蔬菜,盛开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它们很普通,但我又觉得很高贵,高贵的不仅是金子般的色彩,而是被春风润泽出的高贵品质。假如你也身临其境,也一定会被这些桃红柳绿所打动,它们开得精彩,开得热烈,开出了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踏青归来,难抑心中的激动,念着那些花,想着那些草,不以渺小而不发,不以普通而不艳,平凡而不失精神。
⑦走入春天,在盎然的春意中,看桃红十里,听麦苗拔节,把根扎入三月的泥土;走入春天,闭目凝眸,体会一片云的温度,一朵花的芳香,打开心扉,掬一袭阳光于心。踏青,赏春,享受春天的华丽,不能只做看客,要感受植物那分初心,采一枝菜花的金色,开出人生的灿烂,袖一束桃花的芬芳,让生命绽放一片火红,把我们的家园打扮得更加富足妖娆。江山如画,仍需景上添花。
【小题1】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②处引用诗句不同作用。
【小题3】谈谈你对第⑥段加点句的理解。
【小题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句。(写明作者及出处)
【小题5】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请写一写。(使用一种修辞方法,限80字内。)

同类题3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服务的。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洞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愈高大。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丰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但它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
(选自《美的历程,佛陀世容之悲惨世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和宗教艺术都是异常复杂的现象,都是用来信仰和崇拜的,但宗教艺术
并不是单纯用来观赏的,一般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B.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神的世界有所不同比如题材、主题、壁画中人物的画貌、风度不同等.这能够说明华夏传统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C.北魏佛像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
D.神像的巨大、智慧、超然使跪倒在它们面前的芸芸众生显得十分渺小,但即使这样.跪拜祈祷的人们因阶级的不同而对佛的恳求也不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南北朝频繁的战乱背景下,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流行,其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池位的法律标志脸是北魏和南梁宣布它为国教
B.中华民族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接受、改造、消化、摆脱的过程.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意识行程,体现了中国人对宗教的深刻理解
C.北魏时代的石窟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洞窟中的壁画描绘的是由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内容
D.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佛像的陪衬,用营造出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来显示佛像的高超和飘逸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这种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会在时代变迁、阶级变化等方面发生变化
B.为显示洞窟佛像雕塑的面部宁静,先民们在创作雕像时将壁画人物与佛像相对比,以及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一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
C.中国佛像雕塑寄托了中国人的未来、美好、希望,但佛像本身却役有显示出慈祥、仁爱的神情,似乎对人类没有什么关怀和动心。
D.高大的佛像体现的是人间的神情、面相、风度,是由人世间渺小的生命建造的,折射了世间的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什么是锁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旅行者是不会有失礼貌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旅行者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
旅行者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这一等就是一天。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已经走到21世纪,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锁。旅行者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晚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2期)
【小题1】为什么“旅行者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
【小题2】结合文意赏析划线部分。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小题3】小说以“什么是锁”为题有何好处?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可否去掉?为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史前匪夷所思的“高科技"
原子能技术是人类近几十年才开始掌握的一门高科技技术,而在非洲,却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法国一家工厂在使用从非洲加蓬共和国进口的奥克洛铀矿石时惊讶地发现,这批铀矿石已被人利用过。铀矿石的一般含铀量为0.72%,而奥克洛铀矿石的含铀量却不足0.3%。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纷纷来到加蓬奥克洛铀矿考察,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史前遗迹——古老的核反应堆,这个反应堆保存完整,结构合理,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之久。据考证,奥克洛铀矿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之前,成矿后不久就有了这一核反应堆。而人类只是在几十万年之前才开始使用火。
那么,是谁留下了这个古老的核反应堆?是外星人的作品,还是前一代地球文明的遗迹?
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不过几十万年历史,然而,人们却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了人工制造的东西。
1845年,英国布鲁斯特爵士报告,他们在苏格兰京古迪采石场的石块中发现一枚一端嵌入的铁钉。185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多契斯特镇进行爆破,从坚实的岩床中炸出了两块金属碎片。这两块碎片合拢后,竟是一个钟形器皿。高12厘米,宽17厘米,是用某种金属制成,有点像锌或锌与银的合金,表面铸刻着6朵花形图案,花蕊中镶有纯银,底部镌刻着藤蔓花环图纹,当地报刊誉为“精美绝伦”。
1852年,苏格兰一处煤矿中,在一大块煤炭中发现一件形状像钻头的铁器,而煤块表面无破损,也找不到任何钻孔。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珍藏着一张奇特的古代地图。这张古地图是18世纪初发现的,看样子是一份复制品。地图上,只有地中海地区画得十分精确,其余地区,如美洲、非洲都严重变形。然而,当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时,惊讶地发现,这张古地图其实是一张空中鸟瞰图。是什么人在远古时代就已掌握了太空航摄的高技术?
更为奇特的是,在埃及金字塔中,考古学家们从一具男童木乃伊的左胸中发现一颗人造心脏。现代医学研制使用人工心脏不过十来年历史,而木乃伊的这颗人造心脏却在五千年之前,就已通过精密的外科手术安进一个男孩子的胸腔! 
(摘自《奥秘》2014年10月刊)
【小题1】文章标题中的““高科技”是指  、  和    四个方面的科学技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在加蓬奥克洛铀矿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核反应堆。据考证,奥克洛铀矿成矿年代在20亿年之前,成矿后不久就有了这一核反应堆。
B.人们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了人工制造的东西,当地报刊誉之为“精美绝伦”。
C.18世纪初发现的一张奇特古代地图复制品,被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珍藏着。
D.在五千年之前,就已通过精密的外科手术安进人造心脏,十分奇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就人类只是在几十万年之前才开始使用火来说,在非洲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古老的核反应堆,真是匪夷所思。
B.人们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了人工制造的东西,可见古代制造业的发达。
C.在远古时代就已掌握了太空航摄的高技术,这是人类难以企及的,只有外星人能做到。
D.在五千年之前人类就可通过精密的外科手术为患者安进人造心脏,而现代医学研制使用人工心脏不过十来年历史,因此,古代医疗技术比现代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