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饮用水安全危机
生活饮用水,作为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其安全直接关乎生命健康。然而近日,国家发改委相关报告称,“1/4的居民没有清洁饮用水”。《中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则显示,中国1073个重点城市地表饮用水源地有25%的水质不达标;地下水源地问题同样严重,115个地下水源地中,有35%不合格。
卫生部的一份检测报告称,根据现有的检测技术,发现水中有2221种有机化合物,在饮用水中发现有756种,其中有20种致癌物,23种可疑致癌物,18种促癌物和56种致突变物,严重威胁国人的身体健康。
水污染隐患令人担忧。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于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而造成的。另据专家透露,目前我国每年因饮用水不安全引发疾病的情况多有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当年GDP的1%。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我国绝大多数水厂却难以应对。现在国内的水厂,主要采用高锰酸钾消毒。这种传统的工艺,只能去除水源中的泥沙、胶体杂质、微生物,以及20%~30%的天然有机污染物,主要针对的是受轻度污染的水质。而近几年我国水污染事故频发,有1/3的水源是不合格的,水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繁多,传统工艺很难将其去除。
如果水源不合格,要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水厂就应采取深度处理的方法。所谓深度处理,就是在传统的工艺上,增加臭氧活性炭。活性炭可以吸附容易吸附的有机物,而臭氧可以将大分子量的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从而更加有利于活性炭吸附。经过臭氧活性炭处理的饮用水,可以解决20%~30%有机污染物的问题,使出厂的水质达到饮用标准。
日本的供水系统,目前正普及一种新的过滤技术——膜工艺。膜的孔径只有0.01微米,可去除残留在水中的污染物及细菌等小分子杂质。与传统的工艺相比,膜工艺可以提高1倍的过滤量,出厂的水质比较优良。
水厂做深度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采用臭氧活性炭的加工工艺,1吨水1天要花费300元。膜处理工艺更加贵,1吨水1天要花费400元。采用这些工艺,势必要增加水厂的运行成本。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区县城镇的供水公司,常年处于亏损状态,根本无法对工艺、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同时,专家指出,虽然技术上可净化污水,但是保证生活饮用水的安全,首先要做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保证水源的安全。
(选自2011年3月17日《中国科技报》,有删改)
【小题1】以下不属于造成我国“饮用水安全危机”原因的一项是(   )
A.我国1/4的居民没有清洁饮用水,这威胁着国人的身体健康。
B.我国很多城市的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达标情况。
C.我国绝大多数的水厂采用的是传统工艺,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
D.我国绝大多数水厂缺乏资金,无法采用新工艺,不能对水进行深度处理。
【小题2】【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运用现有的检测技术,我们在饮用水中发现了756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有机化合物。
B.目前我国每年因饮用水不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当年GDP的1%。
C.先进的水处理工艺能让人们喝上放心水,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饮用水安全危机。
D.膜处理工艺先进,和传统工艺相比,水的过滤量可提高1倍,出水更快。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使出厂的水质达到饮用标准,水厂就需采用臭氧活性炭、膜工艺等深度处理的方法。
B.全世界多数疾病是由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而造成的,所以,我们少饮水就会少生病。
C.日本的供水系统正在普及膜工艺,这表明日本也面临着较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D.在水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传统工艺很难全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被淘汰势在必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4: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与第一代生物燃料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第二代生物燃料是以非粮作物乙醇、纤维素乙醇和生物柴油等为代表,原料主要使用非粮作物,秸秆、枯草、甘蔗渣、稻壳、木屑等废弃物,以及主要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动物脂肪、藻类等。第二代生物燃料即非粮食乙醇燃料,其实第二代生物燃料也分为二代:第一代主要用甜高粱、木薯等非粮食农作物进行提取,优点是淀粉及糖含量高,能替代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而下一代则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例如植物的茎叶、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等都可以转化为燃料,扩大生物燃料的作物种类,更可以废物利用,这是当前国际研究的重点。
②另据美国能源部研究,更注重生态效应的第二代生物燃料有望减少最高达96%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第一代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平均仅可以减少约20%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且,第二代生物燃料,尤其是纤维素乙醇的取材范围相当广泛,秸秆等纤维素类农业废弃物大量存在。农业废弃物均可入料,保证了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第一代生物燃料生产过程中耗费更多能源和使用更多化学物质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③汽车发动机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掺入了生物乙醇的汽油或柴油,使得第二代生物燃料已成为许多国家开发生物燃料时的新宠。德国大众公司等欧洲汽车制造商就与德国佛莱堡科伦工业集团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取自稻草或秸秆的第二代生物燃料,该工业集团年产2万吨的“第二代生物柴油”项目已启动。其次,生产第二代生物乙醇的催化酶技术未来几年成本还将快速下降,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可行性非常强。美国能源部通过资金支持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对纤维素催化酶进行优化,大大地降低其成本,使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能早日投入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UOP公司等许多新能源企业纷纷组建第二代生物燃料生产厂。巴西石油公司则研究从秸秆、稻壳等农业废弃物中提炼乙醇,并加紧生产厂的建设。从2008年开始,许多国家对第二代生物燃料的投入呈几何数字增长。
④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关键技术是催化酶技术。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使生物化学反应在温和的环境下进行得更加迅速、效率更高。新型酶制剂能将植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就在几年前,该技术的成本还比较高,这两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其成本已经下降很多,从而使第二代生物燃料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目前的新型酶制剂非常适合用秸秆这种大量存在的农业废弃物来生产乙醇。
⑤不过,第二代生物能源的一些关键工艺涉及一系列复杂过程和技术,需要很大的投资和大量的原材料,要实现工业化生产还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实际生产成本还是一个重要的未知数。另外,在生物燃料的经济可行性研究方面,原料收集也是一个受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些原料极其分散,采集成本、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都可能成为制约燃料乙醇业发展的瓶颈。
【小题1】下列关于“第二代生物能源”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原料主要是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
B.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第一代以非粮食农作物为原料,而第二代的主要原料是纤维素。
C.第二代生物燃料与第一代生物燃料相比,可以实现减少96%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D.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耗费的能源和化学物质更少,从而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代生物燃料可以直接用于汽车,而汽车发动机不需要另行改造,因此许多国家对第二代生物燃料的投入呈几何数字增长。
B.由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催化酶技术的日益成熟,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实际生产成本已大幅度下降,为其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创造了条件。
C.作为生物催化剂的催化酶技术是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关键技术,它能使生物化学反应在温和的环境下进行得更加迅速、效率更高。
D.非粮食乙醇燃料的第二代是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而新型酶制剂能将农业废弃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
【小题3】(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粮食作物和农业废弃物等转化为燃料的技术研究,为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可行性,欧美等先进国家相继启动了该项目或组建了工厂。
B.相比于第一代生物燃料,第二代生物燃料在原料使用、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产业优势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C.与第一代生物燃料相比,第二代生物燃料能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重点。
D.虽然第二代生物燃料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在工艺技术、资金、工业化生产过程和原料收集等方面,仍存在制约瓶颈,尚需进行经济可行性研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近日宣布,将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由该校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和历史系教授、教务处处长彭刚共同担任课程负责人。作为该校第25次教育工作会讨论的具体举措之一,该课程计划到2020年,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
(2018年5月2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我国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不容乐观,知名媒体编辑刘霞发现,即便是国内名校新闻专业出身学生,“采写的稿件经常逻辑不清、层次不分,甚至还经常出现语病、错字,一看就是基本功训练没有到位。”新闻专业尚且如此,其他专业的尤其是理科岂不是更加“惨不忍睹”。而且不少学生也反应简直就是“谈文色变”,尤其是毕业论文,基本上算是一个字一个字“生憋”出来的,要么就是“拼凑”。而即便成文,写出来的的文章也有很多逻辑和语言上的问题。同时很多高校即便有了类似课程也基本是“混学分”状态,偏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高校在课程的定位上也越来越边缘化,有的直接理解成“文学课”甚至“欣赏课”。因此,旨在培养大学生逻辑和语言能力的“写作与沟通”课实在是大势所趋。要把这门课程贯穿到大学整个阶段,循序渐进,制定规划,以科学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还要注意到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毕竟课程的落脚点还是运用,所以要“接地气”。当然,补上大学生长久缺失的写作能力短板不能只靠一门课程,要做的还有很多。打造学术文化氛围,积极推进小班式教学,更需要学生本身重视起来,真正意识到写作的价值所在。
(《高校必修“写作与沟通”课是明智之举》中国网)
材料三:

材料四:
在邻国日本,高校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也是下足了功夫。《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介绍,日本的全国统一高考中没有作文一项,这大概是因为日本人认为作文是个性化创作,无法用统一标准或者公共尺度进行判断。所以,统考中主要通过大量阅读理解检查学生水平,试题几乎是选择题。统考过后,考生需要去报考的学校参加入学考试。在这类考试中要求考生写作文的学校就非常多,形式主要是就某现象写出自己观点的议论文。
在日本找工作,招聘方一般会要求应聘者在应聘资料中提交有关应聘动机的小文章。这篇文章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否应聘成功。根据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对有关录用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企业最重视的是应聘人员的沟通能力,比重达到80%。在重视合作精神、语言习惯含蓄的日本,沟通和理解能力是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
因此,不少大学都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有些大学安排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就开始学习学术文章的写作方法,二年级以后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磨炼和提高读写能力;有些学校则用开设特别讲座的形式,比如东京福祉大学就开设了这类讲座。在对参加过该课程的学生的调查中显示,98%的学生表示提高了信息整理能力,93%的学生回答能够写出更好的文章,77%的学生认为对写作的抵触心理减少了。
(《清华大学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他国如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央广网)
【小题1】下列对“写作与沟通”课程开展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华大学计划在两年内使“写作与沟通”课程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
B.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容乐观,尤其是在毕业论文上,成文非常困难,很多文字都靠“生憋”和“硬奏”,即便成文也存在逻辑和语言上的问题。
C.写作和沟通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容设计要科学,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接地气”,毕竟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D.在日本,大学都非常正视写作方面的教育,有些学校从入学开始学习,不断提升能力,有些学校则开设专门的讲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大学生写作能力需要提升,因此开设了旨在培养大学生逻辑和语言能力的“写作与沟通”课。
B.因内名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写出的文章都存在错别字、语病、逻辑不清等问题,所以其他理科专业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就更加差了。
C.大学生长久缺失的写作能力要补上,光靠“写作与沟通”这门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提升学生认识等其他方面做出努力。
D.2015年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针对性写作能力都没有达到用人单位要求的水平,但可以看出,高职高专毕业生满足度更高,说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针对性写作能力强于本科毕业生。
E. 参加过写作方面教育的学生大多数都有收获,有些学生提高了信息整理能力,有的学生能写出更好的文章,有的学生更喜欢写作这堂课了。
【小题3】提升大学生的写作与沟通水平有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大量的文本典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突显的部分。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更是多得无法计数。何况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时,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所以陈寅恪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追其原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凡是不肯接受异质文化流来流去,甚至拒斥外部世界互动的时候,都是国家情况不那么美妙的历史时刻。
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可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社会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来反传统,并且形成社会的潮流,传统也会因之发生断层。但时过境迁,人们又会自我反思,由反传统转变为自觉地接续传统。 近一百年以来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又到了需要自觉地接续传统和让传统成为当代文化与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历史时期。传统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典范来承载和传承的。文本经典和典范性的文文化遗存里面集中藏有传统文化的密码,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不失为现代人接受和连接传统的有效方式。
(摘编自刘梦溪《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的轨辙》)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内涵宽博,它主要包括大量的文本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
B.魏晋至隋唐以来的禅宗文化和道教思想融入中国文化大传统,产生了新儒学。
C.近一百年来的中国,是遵循着反思---反传统---接续传统的轨辙走过来的。
D.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异质文化的介入,会使固有的传统会增加或减少。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写起,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传统更新的特点。
B.第二段中陈寅恪的观点说明传统更新是在旧传统中增加新养分和新资源。
C.明代的耶教来华,清朝的道光以后的历史,都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文章最后论述了传统传承的规律,并指出现代人接续传统的有效方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肯接受异质文化介入,接受外部世界互动,国家就一定会繁荣富强。
B.儒释道“三教合一”历史奇观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脱不了关系。
C.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接受和连接传统。
D.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概念不同,传统文化能够看得见,文化传统则不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宇翱——科学界颠覆者

韩春丽

从很多角度,陈宇翱都是个颠覆者。

他颠覆了科学家就是正襟危坐甚至老气横秋。他刚刚32岁,已经于今年4月获得了欧洲物理学会针对全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颁发的最高奖项“菲涅尔奖”,在中国,这是继他的老师潘建伟之后的获奖第二人。采访完毕,我们要给他拍照,他主动为我们指导拍照背景参考,结果我们从大楼拍到了院子,又从院内一直拍到了大门口。他始终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相机发烧。

在楼下,贴着物理学家赵忠尧的一段话和科大的LOGO,他边配合拍照边给我们讲赵忠尧的故事,讲他1950年毕业后,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去台湾,要么冒着被枪毙的危险回大陆。赵忠尧宁死不屈,并最终回到了祖国。

其实,陈宇翱自己的经历也像老前辈一样,他颠覆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选择。

2004年,陈宇翱被派往德国海德堡大学量子研究室。2011年,已经在德国研学七年半的陈宇翱准备回国效力。按照德国对科学家的优惠政策,陈宇翱还有半年就可以取得德国国籍。很多人为他感到惋惜,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回来了。

初看起来,陈宇翱可谓少年得志,但细究,他的成长之路其实也伴随着不断的颠覆被颠覆。17岁时,陈宇翱获得了世界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冠军,他被保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奥赛举办地冰岛邀请他去访问两个月。回来后,他自认为有了`点见识,除物理等专业课外,其他科目因不太重视,成绩也就马马虎虎。他在颠覆,但又不知要颠覆到哪里。

而对物理,陈宇翱自言乃一见钟情。上初中时第一次见到物理课本,各种现象便吸引了他,让他从此爱不释手。陈宇翱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奇佳,上大学学物理,是他的远大理想。父母却并不管这些。他们希望他先上中专,早解决户口。接着又希望他高考时报医学专业,似乎这样,一家人的生老病死就都有了保证。

年少气冲的陈宇翱却颠覆了父母的安排,毋庸置疑地朝着自己的理想一往无前。

正是因为这份坚持的牛劲,他走进了科大。然而,现在他却在徘徊,在浪费时间。

潘建伟老师就在这时出现了。这位在海外研学的量子专家,恰巧受邀回国建立量子实验室。在一个晚上,经一位老乡引荐,陈宇翱得以与潘老师促膝谈心四个小时。这次长谈,再次颠覆了陈宇翱一段时间的生活,他要振作他要发奋他要出成绩!

陈宇翱与潘建伟的师生情谊自此建立,陈宇翱也翻开了自己学业科研之路的新篇章。

2013年8月,陈宇翱受中央邀请,参加了北戴河一线专家的休假活动。他是作为“青年千人计划”一员回国的,国家完善的科技人才政策,不再论资排辈的科技生态环境,都是吸引他回国的因素,当然,始终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更是他不变的情怀。

曾经有位老科学家预言,再过十年,中国将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话绝非妄言,以量子研究为例,中国量子研究目前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世界,并且拥有矢志进取的年轻科研团队。比如年纪轻轻的陈宇翱,既有责任感又有高端专业技术,更有放眼世界的视野与思维以及与世界即时沟通对话的能力,属于不折不扣的国际人。种种理由,让我们相信,科学的诺贝尔奖并非只是梦想。

科学界,有一个颠覆者,正萌动着。

(选自《中国青年》2013年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这篇通讯在介绍陈宇翱时插叙了赵忠尧、潘建伟两位科学家,有什么用意?
【小题2】请简要概括陈宇翱的人生经历中有过哪些“颠覆”行为。
【小题3】请结合文中所写的陈宇翱,阐述末段老科学家预言能够成真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曹雪芹
①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②宝玉留神看她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juān同“涓”,择取)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③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她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cí)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她嫌脏不要了。  
④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瓣爮斝”(bān páo jiǎ)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qiáo)”。妙玉斟了一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⑤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她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语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这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下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得了。”妙玉笑道:“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盏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⑥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她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她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⑦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⑧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她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她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
⑨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子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她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
(选编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小题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写贾母一行到栊翠庵品茶,妙玉“忙接了进去”,“笑往里让”,“忙去烹了茶来”,用成窑的茶杯沏上老君眉捧上,可以看出妙玉是个热情周到的人。
B.本回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一双透视的眼睛,透视了贵族之家的恣意豪华,虚荣享乐,见证了荣国府的由盛而衰。
C.选文善用简约传神的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文中主要人物的对白描写,既鲜活地刻画了人物独特的性格,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选文中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一向性情孤傲的黛玉,默不作声,吃完茶约着宝钗离去,表现了黛玉的世故。
【小题2】《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令人惊叹,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品茶?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小题3】选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妙玉这一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