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鸟女
孙方友
画卦台为陈州七台八景第一台,位于伏羲陵东南一里许的城湖中,占地十亩。四面环水,台高出水面六尺有余。原《一统志》称此台为“揲蓍台”,意说伏羲曾在此揲蓍画八卦。《寰宇记》中也说画卦台乃“伏羲于蔡水得龟画八卦之坛”,可见其非凡了。
  画卦台是后人为纪念伏羲画卦之功绩而修建的,始建何时,已失考。经宋、明、清各代多次增建修葺,台上建筑颇具规模。到了万历之年,陈州知府洪蒸增建卷棚五间,黄瓦八角亭一座,内奉宋代铸造的伏羲铜像一尊。立一碑,高广各五尺盈,上刻“先天图”。传说此图蕴藏天机,凡人不得解。台上苍松挺拔,虬枝繁密。每当月明星稀,满湖浮光跃金,静听蛙鸣鹤唳,如入蓬莱。
  画卦台一隅,住着一户姓于的人家。父女二人,以打鱼为生。于老汉年近古稀,但身板硬朗,能天天下湖。女儿于莲,年方十九,质丽聪颖,能歌善舞。城里城外,颇有些名声。
  日寇侵华第二年,陈州沦陷。于老汉怕女儿遭不幸,便把她藏匿在深湖中,白天送饭,夜里陪女儿在湖中过夜。于莲整日躲在芦苇深处,非常寂寞。无事可干,便做芦笛儿,学各种鸟叫。时间长了,于莲竟悟出了不少鸟语。于是人鸟开始相熟。每每听得哨音,百鸟如朝凤般聚集在于莲周围,喋喋不休,诉说衷肠。
到了严冬,芦苇被割,湖水结冰,一片凄凉。于莲湖中不可藏身,只得回到家中。鸟儿像是舍不得于莲,每天早晨或黄昏时分,总有成群结队的鸟儿在于家小院儿的上空盘旋,叽叽喳喳,向于莲问好。于莲心喜,取些谷物,让鸟们吃。事情传开来,人们便称于莲为鸟女——并说她是湖中一只丽鸟转变而成。
  消息传来传去,就被日军驻陈州城的中队长田中角荣知道了。田中角荣很想见一见鸟女。
  那时刻于莲正在喂鸟,听到柴门响,抬头一看,见来了个日本鬼子,禁不住面色灰白,惊恐地叫了一声。于老汉闻之惶惶出门,一见田中,急忙护住了女儿。
  田中会讲华语,笑笑,说:“惊慌的不要,我只是想看看鸟女!”说着,掏出烟来,递给于老汉一支。于老汉怒目相待,只是紧紧地护住女儿。田中尴尬地回了手,自个燃了,看了看于莲,问道:“你就是鸟女吗?”
“她叫于莲!”于老汉替女儿回答。  
“你怎么能懂得鸟语呢?”田中平静地问。  
于莲望望田中,见他没有恶意,便怯怯地说:“听得多了,也就懂了一些!”
  “小时候,我家喂了好多鸟!各种各样的都有。我每天都是在鸟的叫声中睡去,又在鸟的叫声中醒来……”田中满脸稚气,沉浸在童年的往事里。
  “我母亲是位研究鸟的专家,可她却不懂得鸟语!记得母亲常说:‘我要是懂得鸟语该多好呀!’可惜,她老人家已不在人世了!”田中说着,就从兜里掏出一张照片,递给了于莲。
照片上是一个身穿日本和服的女人,端庄漂亮,双目间透出善良和慈祥。她的身上落满了鸟。于莲很是好奇,看看田中,又看看照片,悄声问,“她就是你娘吗?”
  “是的!”田中痛苦地说,“母亲死于昭和十一年秋天。那时候,我大学刚毕业。埋葬她的那一天,墓地的上空全是鸟!”田中抹了一把泪水,停了片刻又说:“如果母亲活着,我一定写信告诉她这里有一个鸟女,让她聘请你当助手!”
一阵沉默。  
“我能给你照张相吗?”田中突然取出照相机问道。  
于老汉急忙用身体遮住女儿,对田中说:“俺不照相!你走吧!”
  田中遗憾地收了相机,深情地望了望于莲,长叹一声,郁郁地走了。
这以后,于家父女开始提心吊胆地熬日子,深怕田中来这里无事生非,给他们带来祸端。于老汉就匆匆把女儿嫁了人。  
可是,田中一直没来。
日寇投降那一年,于老汉已下不得湖。孤独一人,靠编蒲包度日月。一天午后,他正破蒲草,突然听得叫门声,抬头望去,禁不住吃了一惊。  
门外站着田中角荣。
那时候的田中面目灰灰,已显得老相。他对于老汉说:“临走之前,我想见见鸟女。”   
“鸟女?”于老汉梦呓般地问道,“啥鸟女?”
“就是您的女儿!”   
“噢!”于老汉望了望田中,怅然地说:“她出阁了!早就出阁了!”
田中惊诧如痴,双目里透出遗憾,好一时才说:“那时候我知道你们怕我,所以一直没敢来打扰!现在我们不可怕了,可她却……”田中显得很惋惜。  
“你找她作甚?”
“想给她照一张相!”   
“为了你娘吗?”   
“是的!”   
于老汉望了田中一眼,沉思片刻,突然放下手中的活计,对田中说:“走,我领你去见她!”
于莲的婆家也在湖边,小院很破旧,到处散发着鱼腥气。田中蹙着眉头走进院里,连大气都不敢出。听到响动,房门洞开,一下子涌出两三个娃娃,看到田中,同时惊叫一声,扭头就朝屋里跑,许久,又簇拥着一个女人走出来。
走出来的女人又黑又瘦,衣服褴褛,蓬乱的头发上系着孝布,眼睛的周围萦绕着操劳过度的青线……
走出来的女人头上戴着孝布。几个娃头上也戴着孝布。
几个娃娃好奇地望着田中。  
突然,那女人叫了一声,像是拾起一个遥远的梦幻,眼睛里透出惊讶和疑惑,最后咬了一下嘴唇儿,平静地把目光伸向远处。远处,是一只弹痕累累的木船。
田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讶得目瞪口呆。他望着当年如花似玉浑身充满大自然魅力的鸟女,禁不住颓丧地垂下了脑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于莲悟出了不少鸟语,渐渐地人鸟相熟。于是每当百鸟聚集在周围时,于莲就和它们喋喋不休,互诉衷肠。
B.人们称于莲是鸟女,并说她是由湖中一只丽鸟转化而来,是因为人们经常看到成群结队的鸟儿在于家小院儿的上空盘旋,叽叽喳喳,向于莲问好。
C.田中角荣要给鸟女照相遭拒后很长时间没有再来,是因为他知道于老汉父女怕他,但是心中的一份愿望,使得田中在日本宣布投降后再次来到于老汉家中。
D.小说开篇就奠定了浓郁的散文化风格,而这种散文化风格淡化了小说的情节,却也使小说呈现了一种别样的文化气息。
 
E.这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和环境、人物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简要概括小说一二段所描写的“画卦台”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6分)
(3)赏析小说中两处划线的句子。(6分)
①到了严冬,芦苇被割,湖水结冰,一片凄凉。
②突然,那女人叫了一声,像是拾起一个遥远的梦幻,眼睛里透出惊讶和疑惑,最后咬了一下嘴唇儿,平静地把目光伸向远处。
(4)请结合文本探究本篇小说的主题。(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8: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趋之若鹜,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③ 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沪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的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 、“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不少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  。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小题1】本文第②段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出自散文名篇  <<_____>> ,作者________
【小题2】本文第②段“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这句话好在哪里?
【小题3】文章第⑤段说“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_________________(请用30左右的文字补全横线处内容)
【小题4】本文引用了许多前人的诗文,如“独钓寒江雪”、“人如天地一沙鸥”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小题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中的“泊”不仅指停泊的一种客观状态,更暗示了一种人生境界。
B.文中所选取的诗文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作者,但却在文中给予了暗示。
C.作者从“泊”中感悟到了人生张弛、进退的哲理,给予读者以人生启迪。
D.文中的“泊”被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人有置身其中之感。
E.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骈散互用,长句与短句结合,将文章写得明艳动人。
F.纵观全文,作者从多个层面对“泊”进行了感悟与透析,赋予了“泊”多种情怀和意蕴,如“泊是一种静美”、“泊更是一种精神”等。
【小题6】纵观全文,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小题7】静读此文,引领读者深谙历代文人骚客或清心寡欲,或失意踯躅,或孤傲不屈,或落拓旷达的精神境界。请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另举一位你所熟悉的文人骚客具备以上哪种精神境界,做具体说明。(本文中的例子除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的形式,它对于原始人的生存,首先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观点,在这个认识上形成了面向外部世界的对待方式即巫法仪式。原始时代的情形如马克思所说:“原始时代是宗教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人类史前的宗教活动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最为兴盛,那是一个巫术统治的时代,巫术观念主宰着人们的头脑并把它带到生存活动的各个方面。据有关研究,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壁画、歌舞,大多包含着巫术的意义,这些“艺术作品”并非为艺术而作,它们体现的是原始初民对世界的直观把握。原始人通过以超自然的联想方式来支配外部世界,这种精神活动的成果就结成了原始神话、绘画、音乐、舞蹈和诗歌。
人类的初级宗教形态是“拜物教”,本于万物有灵的信仰。原始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于是他们便试图使用巫术的手段来驾驭外在的自然,原始神话首先就是这种宗教思维的观念产物。在我国原始的自然神话中,首先出现的就是一些基本上还是物的形躯的原始宗教的神,如《山海经》所记风神“飞廉”、雨神“屏翳”、雷神“丰隆”、火神“祝融”等,这些都是原始人面对疾风、暴雨、火灾等各种灾害产生的幻想。这些自然神之所以能呈现为动物的形象并与人体相接,是因为原始人在动物的身上找到了某些与自然力相似的属性,于是便幻想把它们身上的力量引接到人的身体上来,这样,这些怪异的自然神就是人的无机的躯体,在它们上面形成了人的对象化的观照。
原始的巫术思维既以想象为特征,又以实效为目的,在幻想和实效之间,显现出真幻浑一的特点,而原始艺术正是这种思维的整合形式。原始歌舞有综合性的特征,在形式上包含有诗歌、音乐、舞蹈、服装等多种元素,而这些美的形式的设置,又都与原始氏族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信仰相联系,是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在周代的六代乐舞中,传说黄帝有《云门》舞。《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说明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尧时有《咸池》乐,咸池本是天上西宫的一个星,传说它主管五谷的生长。原始人把某种自然物视为自己的祖先,因而以它为本氏族的象征,由此产生了图腾崇拜。
巫术活动仪式中的情感活动和歌舞形式,对于原始诗、乐、舞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巫术思维就是这样在人与自然、人的自身能力与观念意志的矛盾中以想象来弥合整体世界的,它是一种驾驭外在自然的方法,也是实现自身力量的途径,它幼稚的、充满自信的浪漫思维最切合艺术的本质,在艺术的起点上给艺术的特性打出了最初的界框。
(摘编自《“巫术”与中国文学的起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法仪式是巫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面向外部世界的对待方式。
B.马克思认为原始时代的生产生活是以宗教活动为核心,宗教是影响先民生存活动的纲领。
C.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壁画、歌舞还不能被称为艺术,因为它们大多只是先民对世界的直观把握。
D.许多原始艺术是原始人对待外部世界时结成的精神活动成果,而该精神活动采用超自然的联想方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始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而“拜物教”正源于这种万物有灵的信仰,但它就人类宗教形态而言是低级的。
B.原始人基于万物有灵和自然可以与人交感的认识,于是,他们试图使用巫术手段来驾驭自然,并由此产生了原始神话。
C.原始人面对各种灾害时,幻想把某些与自然力有相似属性的动物的力量引接到人的身体上来,创造出了怪异的自然神形象。
D.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而《云门》乐舞也就是一种图腾舞,是本氏族为自己图腾而举行的祭拜仪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宗教的神许多还是物的形躯,说明原始人对周围的世界持直观的体认,他们解释自然采取具象思维的方式。
B.原始的巫术思维呈现出真幻浑一的特点,既以想象为特征,又以实效为目的,并由此孕育出了原始艺术。
C.礼拜咸池星的仪式,自然都包含有巫法活动的成分,人们对它施行礼拜,就是为了祈求生产的丰收和氏族的发展。
D.本文从原始宗教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原始巫术与艺术起源的关系,并说明了它在艺术观念上所产生的的实际影响。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

梁 衡

人类是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的家。遗憾的是,正如社会上有对老人的虐待,也有对老树、古树的遗弃。在我对古树的探访中,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古树养老院。园子的主人叫王相泽。他生在农村,小时家有大树,粗如圆桌,绿阴满院。那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种下了永远的爱树情结。他大慈大悲,爱吾老以及树之老,企业稍有余钱便开始收养古树。

那天在园子里,我边走边听他讲救死扶伤收养古树的故事。十八年前的一天,他到外地出差,车子在公路上走,远处正在开山取石,山上隐隐有树。他就绕路来到山下,一棵从未见过的大树有合抱之粗,满树白花,灿若霜雪,屹立于石崖之畔。那粗壮的老根如老人青筋暴突的手指,正顽强地插入石缝,抓住每一处可借力存身的石块。但是脚下炮声隆隆,烟尘已经淹上树身,窒息着它的绿叶白花。眼看就要地动山摇,扑身倒地。此地名黄巢关,据传当年黄巢起义曾驻兵于此,还在树上拴过马。王相泽上去说:“反正你们要开山,这棵树也存不住了,不如卖给我。”结果他花了6000 元把树带回了家。后来一查,是棵毛梾树,山茱萸科,果可榨油,木质极硬,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就用这树做车梁,所以又名车梁木。现在这棵老树就舒舒服服地挺立在园中的一个小坡上,正时交6月,序属初夏,满树白花笑得十分灿烂。老王收树有几条规矩。一不收山上野生的大树,二不收正常生长的树,三不收小树。反正一个原则:不干预树的正常生活。他只扶孤助老,做绿色慈善。

人总是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而树却不同,它除了供人物质享受外还帮人记录历史、寄托精神。可惜我们目光太浅,只讲实用,对树用则植,不用则弃。园中有一棵柿子树十分惹眼,浑身堆满大大小小的疙瘩,像一个长满老年斑的老人。它来自陕西,树上的瘤体是一种病,主人早已将它遗弃。老王收来后仔细调理,现在树头已发出五尺长的新枝,去年又重新结果,挂满了一树的红灯笼。疙瘩树身倒显得更加古拙可爱。一次某司机告他某村有遗弃之树,他急去察访。只见一处院内有两棵三百年的老紫薇,墙颓草长,满目荒凉。一棵已经枯死,还有的一棵也被垃圾埋到半腰,奄奄一息。经辨认树下废弃的井台和井石上的刻字,知道这是一处高家的旧祠堂。他找到村委会,谈好价格。人和树还未离村,就听见村主任在大喇叭上喊话:“各家派人到村委会来领钱,每户10元。”这真是物有其值,所见不同。紫薇,又名百日红。杆粉白,叶翠绿,花朵繁密,娇红明艳,百日不谢,向为名花奇树。现在这棵紫薇成了老王的镇园之宝。每有客来必领至树下,奇树共欣赏,好花相与析。

在园中看树是一道风景,听老王讲育树经更是一种享受。他说移树最怕露根透气,所以每移之时必先将树根蘸满泥沙各半的糊浆,再小心培土。对有的树则要在外围斩根一次,如是三年,为的是刺激新根的生长。别人移大树要剃树冠,他却尽量不剃,免伤元气。他指给我看两行对比的樱花树,那剃过头的竟十年不长,愈来愈瘦。但柳树移栽时则必须剃头。那年他从福建樟州买得两棵大榕树,时已入冬,车进山东界已飘起小雪。到家后他急挖一暖窖暂埋,唯留少许枝叶透气,又放进一个电热器加热。一过年就为它建了个20米高的保温大棚。现在这榕树气根如林,枝繁叶茂,一派南国风光。

我一生不知看过多少天然林、人工林、植物园,但还从未见过这样一座古树养老院。园内约有500多棵古树,有来自河南的乌桕、安徽的黄连、山西的皂角、陕西的苦楝……每棵树都是一本大书,各有各的故事,而且它们来时都不忘随身带了自己的身份证——年轮,这是数百年来的活记录啊,是一部中国生态史、文化史。老王爱树,但并不小气。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他张口就捐出了108棵古树。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

我想如果黄巢地下有知,那迁居远走的高家有知,那些分家卖树的弟兄有悟,那些扩城砍树的主政者们醒来,都能到这个园子里来走一走,他们一定会感恩老王在遥远的地方为他们本乡本族存了绵绵一脉。我能体会到老王的爱树之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树养老院的主人做收养古树的慈善,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及由此而来的爱树情结。古树之“古”,自有其价值,它与生态相关,与文化相关。
B.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收买移栽古树,有利则行,无利则弃,只讲实用,目光短浅,与古树养老院主人的情怀形成对比。
C.园中的毛梾古树,据传周游的孔子用它做过车梁,起兵的黄巢用它拴过马,这表明古树是历史的活记录,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增强了可读性。
D.文末委婉传达出这样的期盼——这座古树养老院,会给寻常百姓以警醒,也会给主政者们以警示;同时还传达出了对园子主人的赞美之情。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现在这棵老树就舒舒服服地挺立在园中的一个小坡上,正时交6月,序属初夏,满树白花笑得十分灿烂。
【小题3】文中强调“心有敬畏,方能行事”,这种敬畏之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这进一步彰显了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

2012年以来,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趋于减少,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在就业方面始终存在巨大压力。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已经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300万人,失业率始终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未来几年的就业仍将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此外,一些特殊就业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等需要给予特殊关照。与缓解就业总量压力相比,就业结构矛盾的缓解和就业质量的提高难度更大,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6日)

材料二:

注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Q4指第四季度。

(数据于互联网)

材料三: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虽然增长的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会有变化,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同规模的就业,但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来追求的。但实际上,就业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我国现在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创新,更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红利的增加。最近2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显著增加,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可以预期,随着教育被定位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一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如果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就业,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创新,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既事关民生,也事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赖德胜《作为宏观政策的就业优先政策》)

材料四:

在信息化时代,由互联网创造的巨大信息交互平台,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提供的及时有效的信息,加强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工作搜寻等方式,影响个人的就业决策。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还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职业类别,为个体的就业带来多元化选择,能够使个人获得更多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机会,为提高个体的就业质量带来新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3.2%,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仍然较低,并且由于城乡分割、个体差异的存在,在中老年、女性和农民工等人群中的互联网使用率和使用技能都普遍偏低。

(摘编自《互联网使用、就业决策与就业质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数量大政策持续发力
B.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就业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C.各级各类教育长足发展人力资本存量
D.互联网技术新岗位、新职业个体就业质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2年以来,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未来几年就业压力仍然是巨大的。
B.由材料二可知,2017及2018年环保、印刷、包装、造纸行业都处在就业饱和状态,就业前景不容乐观;2018年处在就业饱和状态的行业有所增加。
C.尽管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定带来相同规模的就业,但不可否认,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应当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
D.如果提升中老年、女性和农民工等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率和使用技能,这将对他们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对缓解就业压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小题3】请你结合材料给急需就业者提三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