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绝   唱
严阵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青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②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③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④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⑤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⑥“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⑦它是满池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⑧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⑨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⑩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风格。去听它的情操。去听它的力量。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上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一波三折,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B.作者借对残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C.在构思上本文颇有特色,一是文眼显现,反复照应,二是说理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D.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修辞手法,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E. 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两者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小题2】本文第③至⑥段文字分别表现了荷叶与荷花的美,但又对其“最美”提出质疑。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具体回答。
【小题3】结尾段作者写道:“只要精神上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2 10:0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对于散文而言,除了“文类之母”这个暧昧不清的指称之外,能够直指人心的命名是匮乏的。无论是在散文研究界还是在散文理论界,“散文理论的贫困”几乎成了认知的共识。部分学者还进一步阐发,认为散文理论的贫乏是世界性的,散文理论建设是个普遍性的难题。
②新时期文学以来,文学理论与写作教材的丰富与多元,又加剧了散文定义不断膨胀的趋势。而在散文理论专著之中,首先以定义的形式解决散文的内涵问题,似乎也成了某种约定俗成。每一种定义往往是不重复的,区别于前人的,有独立性特征的定义。源于各自阐释立场的不同,以及基于创新的心理诉求,造成了关于散文的定义差异性显著、互不搭界的情况。下面分别就文学理论教材、写作教材、散文理论专著这三种载体形式为例,探查关于散文定义的林林总总。
③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对散文的定义如下: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描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描写真实感受。
④在刘海涛的《文学写作教程》中,关于散文的定义是这样的: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的、艺术的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的文学文体。
⑤而陈剑晖是当下散文理论研究界的代表性人物,再看其理论专著《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中关于散文的定义:散文是一种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集多种文学形式于一炉的文学样式,它以广阔的取材、多样的形式、自由自在的散文文句,以及优美和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趣味性的表述,诗性地表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实现方式。
⑥对照以上三种关于散文的定义,基于立场的不同,阐释的内容相去甚远,童庆炳的定义取泛化的散文定义,从中可见“真情实感论”的余波。刘海涛的定义则基于文学是对社会生活反映的立场来阐释散文的基本特性。而陈剑晖的定义则去除了附加在散文身上的其他要素,回到散文自身来考察散文的基本内涵,涉及散文的取材、表现形式、□□□□及□□□□,因此,更接近散文的本体内涵。
不过,即使是考虑到学科要求,决定了不同定义间的差异性,但相互之间形同陌路的状态,还是令人感到诧异。好像彼此说的是不同的事物,或者可以这样说,考辨诸多教材或者学术专著里关于散文的定义,它们之间缺乏基本的通约性。这种现象也充分表征了散文的困境和难题所在。
⑧如果说因为学科建设的思路不同,导致了散文定义的相互独立尚能够理解的话,那么,在散文研究、散文理论内部,散文定义的不相切性依然突出,这一点尤其能够充分说明问题。新时期文学以来,佘树森、林非、傅德岷、梁向阳、范培松、刘锡庆、楼肇明、吴周文、陈剑晖、孙绍振等专家学者,纷纷就散文的定义或者散文的类型立言。对比这些散文的定义或者散文分类方法,即可发现,他们彼此间各自成说,令人眼花缭乱,彼此间看不到理论的继承性,这也意味着新时期散文理论史上,关于散文何以是散文的问题,不断地被推倒然后重建,然后再推倒,再重建。这足以说明,散文是难于被准确定义的,只能根据个体的方法论和立场,给以描述性的说明。同时,通约性的丧失以及理论积累的匮乏,恰是散文理论难以建构,趋于贫乏的重要原因。
⑨散文创作尽管也有迟滞的时候,但总的来看,有一直往前的审美态势。这种情况下,试图给予散文一个定义,然后一劳永逸地解决散文内涵问题,明显是不现实的。基于这些情况,散文何以为散文的问题,并非散文理论建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使无法绕过,也应该充分考虑前人的论述,面对的对象同一的情况下,不必自立门户。□。
⑩在学科建设问题上,作为文类特征突出且兼具实用功能的散文,不妨先搁置散文是什么的问题,在几个重要的问题上发力,以理清脉络,联系实际,并对散文创作形成指导性意义。这些问题包括:散文观念演变的梳理与考辨,散文文体的演化与分蘖情况,当代散文的经典化问题,白话散文与中国文统的继承性,散文思潮与散文现象背后的思想文化机制构成,散文在取材、艺术处理、语言传统系统上的独特性,散文的审美个性与散文的主体性,散文与小说、诗歌的相切部分的内容与独立部分的内容。如果能够对上述八个问题加以厘清,那么,散文何以是散文的问题也许就能够迎刃而解。
⑪总的来说,对于散文何以是散文的问题,应该把重点放在厘清散文的文体特性、散文的审美品格上。绕开惯用的下定义的方法,逐渐达成有效的观点声音,进而在散文批评与创作实践中达成共识。如此这般,对散文场域的健康生态或许方有良好的推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⑨段加点词“自立门户”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联系上下文,在第⑥段加框处填入合适的词语。
【小题3】第⑦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4】请将下面的语句正确排序后放入第⑨段的方框处
①尤其是伊格尔顿,在还原和论证文学的一个个经典定义之际,总能找出反证来突破定义的限定,他甚至宣称,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
②在这个问题上,也许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和美国学者卡勒能够带来启示。
③作为反本质主义的理论巨擘,伊格尔顿和卡勒认为,所谓文学就是某一时期人们所认为它是文学的那个东西。
④他们在各自的文学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对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强行给出一个通用的定义。
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D.②①④③
【小题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在学科建设中,散文创作比散文理论更重要。
B.通约性的丧失以及理论积累的匮乏是散文理论贫困的根本原因。
C.厘清散文文体特性、审美品格,达成散文批评和实践共识,是建构散文理论的前提。
D.阐述立场的不同、学科思路的差异,造成了散文定义差异性显著。
【小题6】请梳理本文结论的推导过程。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超越自我到贡献大美
张焱刘亦凡
1961年,刚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毕业的叶廷芳留任助教,三年后,又随恩师冯至从北大调任社科院外文所。
在外文所,叶廷芳第一次从内部发行刊物上读到了在当时被视为“毒草”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包括卡夫卡和迪伦马特的作品。
“我看了这些‘颓废派’作品,觉得它们并不颓废啊,里头甚至还有些很健康的东西。”对当时主流定性的怀疑,促使叶廷芳萌发了翻译、研究现代派作品的念头。
“文革”结束恢复工作以后,爱好诗歌的叶廷芳曾一度将德国诗人海涅作为研究重点,拟定了一份详细的提纲,请时任外文所所长的冯至给予指点。
冯至浏览提纲后,向叶廷芳传达了一个令他耳目一新的信息:时任社科院院长的胡乔木希望研究人员能研究一些新鲜的、没有研究过的问题,不要总是做“研究的研究、死人的研究”。
火花在叶廷芳的头脑中瞬间点燃:“卡夫卡、迪伦马特对于大家来说不是比较生疏吗? 大家对他们的作品甚至还有误解。”他思忖再三,决定放弃从少年时代就钟情的诗歌领域,转而关注小说与戏剧。
1978年,叶廷芳在国内率先翻译了迪伦马特的戏剧代表作之一《物理学家》,很快被上海的《外国文艺》发表,并迅速被上海戏剧学院采用,交给表演系毕业班排练、演出,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应。
叶廷芳花费两个月时间,洋洋洒洒挥就一万多字,将介绍与小说一起,发表在1979年的《世界文学》第一期上。
叶廷芳认为,卡夫卡艺术上的深刻不仅在于敏感地觉察到了20 世纪之后世界文学与哲学潮流和走向,更在于怀揣着自身的负疚意识,写出了人性当中的多重可能。而后者,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所缺乏的。
叶廷芳认为自己与卡夫卡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精神相遇”,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共振”。
“比如说《变形记》里,格里高尔本来是家里得力的生活提供者,后来他病了———‘变形’是病的一种喻意表达———不能再给家里提供生活了,家人对他的态度也慢慢变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久病无孝子’,一个人病久了,对家里没有好处了,家人与他的关系也就慢慢淡漠了。”
《变形记》里的情节时常让他感怀于年少时自己在家中的处境。1936年,叶廷芳出生于浙江衢州农村的一个中农家庭。叶廷芳十岁那年的一次贪玩,断送了一条左臂。
致残后,父亲对叶廷芳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有不高兴的事情就拿他来出气。家里的兄弟姐妹看见父亲的表现,也慢慢改变了对待他的态度。“我在家里落到了最底层,谁都可以随便来骂我、歧视我。”叶廷芳说。
像卡夫卡一样,叶廷芳越来越害怕父亲,畏父情结加上社会歧视,造成了他一度的自卑心理,同时又孕育着他的某种叛逆情绪。
自卑心理转变的契机,是一次违抗父命擅自“逃家上学”的举动。
1949年初,小学毕业后,叶廷芳并未像其他同学那样考虑升中学的事,因为当时社会对残疾人还抱有普遍的歧视态度,公立中学不可能接收他。
解放后,考虑到自己以种田为生确有困难,叶廷芳决定去报名处一试。可是,老师看到叶廷芳的身体状况后连连摇头,拒绝他报名。
叶廷芳在走廊里转了几个来回,心里不服气,就去问老师:“不是都说共产党和国民党不一样了,怎么对待我还是一样的呢?”这一问让对方愣住了,说:“让我们重新讨论一下。”讨论的结果:“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不一样的,你可以考。”
叶廷芳终于走入了梦寐以求的课堂。此后的十余年,虽有挫折,叶廷芳再没有放弃过对学业的追求,一路读到中国的最高学府之——北京大学。
从初中起,叶廷芳就利用寒暑假组织村里的年轻人,为缺乏文娱生活的乡亲们建起了一个戏剧班子,叫“农村剧团”,利用当地流行的越剧曲调来填词,义务为大家演出,很受欢迎。改革开放以来,在德语文学研究之外,他更多地关注公共事务,并尝试通过传播来启悟民
众。例如在圆明园复建的问题上,叶廷芳曾连发数文,主张保持圆明园遗址的历史原貌和“废墟之美”,强烈反对复建。他认为拼命花钱修旧如新、大拆大建,是对文物的破坏而非保护。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一直都在努力去做一切我能做的事情。有些事情不会做可能对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我还是要努力去做,因为这对于一个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叶廷芳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0世纪60年代初,叶廷芳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到社科院工作,在导师冯至的推荐下,他读了卡夫卡和迪伦马特等人的作品。
B.“文革”结束后,叶廷芳打算重点研究德国诗人海涅,并拟定了详细提纲,请冯至指点,胡乔木却要叶廷芳不要总是研究旧的东西。
C.叶廷芳在国内率先翻译了迪伦马特的戏剧作品《物理学家》,并在《外国文艺》上发表,被搬上戏剧舞台,取得了意料之外的良好的效应。
D.叶廷芳认为,卡夫卡觉察到了20世纪之后世界文学与哲学的潮流和走向,写出了人性当中可能的多重性,这种多重人性对中国当代文学有借鉴作用。
E. 解放前,叶廷芳因残疾被公立中学拒绝,解放后,他决定报名读书,但是老师看到他的身体情况,拒绝他报名,经过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
【小题2】(小题2)叶廷芳决定放弃诗歌领域转而关注小说与戏剧,有哪些原因? 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为什么叶廷芳认为自己与卡夫卡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共振”? 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题4)作为一个名著作家、学者,叶廷芳具有很高的精神境界。请结合材料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王小波是一个符号

粱文道

公众视野里有两个姓王的作家很红,一个王朔,一个王小波。王朔还活着,闹出过很多风波,大家关注他很自然。但是王小波死了十多年,依旧有很多人在怀念他。看着那些怀念活动、纪念文章,难免困惑:谁是王小波?王小波是干什么的?他写了什么东西?留下了什么影响?为什么他成了一个神话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底下的王小波又是谁呢? 

坦白讲,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他们心目中的王小波特立独行、非常自由,是一代启蒙者,包括我认识的一些评论界同行都坦承受他影响非常大。但是无论我怎么看他的东西,就是产生不了大家说的那种“感动”和“触碰”。后来才明白,因为我生活在香港,跟大陆朋友所处的语境有点不一样,感受自然不同。

王小波曾说,影响他最大的作家是福柯和罗素,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在看这些人的东西了,所以再看王小波时并不会感到特别震撼,震撼往往来自于看到、听到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情。这使得我往往以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看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 

大家常说王小波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个观点值得探讨。他放弃了大学里相当稳定的职业机会而选择当自由撰稿人,大家觉得这很可贵,这是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早就已经存在了,现在也依然存在,只是他这样的自由在当时看起来非常特别罢了。而这种自由正是另一种不自由,因为你必须在市场上贩卖你的文章跟作品来维持生计,全世界有哪个地方的作家不是处于这种所谓“自由”或“不自由”的状态中呢?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很多人说他有点像梵高:生前潦倒没人认识,死后大家越来越捧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话。都说王小波特立独行,这个好,那个好,文笔好到能拿诺贝尔奖等。我认同王小波写的东西很好看,也非常佩服他,但是我很怀疑那些不断在赞颂他,甚至引用他名言的人里到底有多少真正看过他的作品。

他鼓励大家特立独行,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自己掌握思维的乐趣,独立思考,勇敢打破禁忌跟愚昧。而他已经死去十年了,我们受到他多少影响?现在又能看到多少人敢于自己去思考?敢于打破禁忌和愚昧?恰恰相反,我看到的多是装作“敢于”的样子,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要说谁真敢打破禁忌,那就是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了,但是,为什么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要她封嘴呢?这些人有没有尊重过自由思考?如果我们断定一个人炒作,是否就能否定她所说或所做的一切?是否就不再需要思考她说的东西、做的事情是否另有道理?

王小波已经死去十多年了,如今我们重新看他的作品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关怀跟现在的差别,那时关心的问题到今天有好多是我们依然要面对的。

(选自2010年第3期《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第二段说“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请对作者的“感觉”加以简要的概括。
【小题2】从文中看,“王小波是一个符号”中的“符号”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进程中,书法篆刻艺术是最大受惠者之一。无论从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型角度看,还是从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各领域之与书法对比而论,皆是如此。

上个世纪,经过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拉丁宇母的狂潮,经过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简化字替代繁体字、废弃毛笔改用钢笔、竖写式改用横写式、右起改左起、使用标点符号等一系列汉字文化“近代转型”的变革,在时代大潮中,书法似乎永远是“被革命的对象”。这使它嗫嚅踌躇,畏首畏尾,沉沧而自卑,在时代变革中始终抬不起头来。

百年近代史中,基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西学东渐”影响,艺术界出现“西化”取向。中国的古典诗文面对西方长篇小说、传统文人画面对西方油画、传统戏曲面对西洋话剧、古典民乐面对交响乐、民族舞面对芭蕾、泥塑菩萨面对西方人体雕塑,各行各业都可以实施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只有书法,是既没有西方参照,也没有近代欧美文艺“东渐”之事实内容的此外,高等教育中,早期的美术专科学校、音乐专科学校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舞蹈学院、戏剧学院、美术学院在京、沪、穗、苏、宁等大城市鳞次栉比,但一概没有书法的份儿。甚至中国文联有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美协、音协、舞协、剧协,但长达30年间没有书法家协会。很遗憾,书法艺术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没有正式“身份”的。

古老的书法篆刻艺术在改革开放40年中,遇到了现代文化转型开放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紧接着的问题,是我们书法界其实并没有做好跻身于现代艺术大家庭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尤其是专业准备。

如果说做学术研究时,必须讲究以“问题意识”为前提,那么针对改革开放40年书法篆刻的发展,我们所作出的定位、判断、评价,正是在对上述种种问题发出质疑、追问和解答的过程中,在试图寻找出我们这一时代特有的可行方案中,在不断探寻、不断试错的经验中进行的。

从散漫的文人雅兴,走向严肃的学科,是书法篆刻艺术在改革开放40年里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最初,是基于大学专业设置的课程安排需要:学习书法专业4年,必须要有实践课和理论课,于是有了书法史、书法概论、技法理论等最初级的架构。美术、音乐、戏剧早已有大学,这些相关专业课上了七八十年了。但书法进入大学成为一门专业才刚刚开始。再后来,有了更细化成熟的课程结构如理论史、美学、当代书法批评、创作课等等。其后,更有书法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是三级、二级还是一级等有美地位身份的争论与争取。可以说,书法篆刻界认识到“学科”的重要性并能够率先迈出最宝贵的第一步,其动力首先来自高等教育的应用需要。

正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雄厚积累,使一部分书法界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较之启蒙、初兴阶段更为清醒的认识。倚仗于高校专业教学这支主力军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学术委员会专家团队,关于书法的学科目录定位究竟是二级、一级的争论及学术研讨等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而关于学科研究的学术成果集聚即“书法学学科丛书”的编辑计划,也正在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全力推动下即将成形。书法篆刻艺术学科地位的提升,事关书法界从上到下全覆盖的“千家万户”;而学科研究成果汇为丛书,则搭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平台。这两项目标都是过去历史上所没有的,但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0年,故而今天我们期望书法篆刻界能以此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立足现实并指向将来。

(摘编自陈振濂《书法艺术及其学科建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传统文化转型角度以及艺术各领域与书法对比来看,书法篆刻艺术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的最大受惠者之一。
B.在汉字文化“近代转型”的变革中,书法艺术嗫嚅踌躇,沉沦而自卑,从而成为“被革命的近对象”。
C.近百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西学东渐”影响,艺术界出现“西化”取向,书法却无法“西化”。
D.改革开放40年里,书法篆刻艺术所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从散漫的文人雅兴,转向严肃的学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艺术界受“西学东渐”影响时,列举了中国的古典诗文、传统文人画等例子。
B.文章论述书法篆刻艺术走向严肃的学科时,按时间顺序论述,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将书法进入大学专业的时间与美术等开专业课的时间作对比。
D.文章辩比证分析问题,既论述了书法篆刻艺术的问题与无奈,也论述了书法篆刻艺术的历史贡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书法艺术是没有正式“身份”的,它既没有西方参照,也没有近代欧美文艺“东渐”之事实内容。
B.在改革开放40年中,书法界的有识之士迎头赶上、与时俱进,做好了跻身现代艺术大家庭的准备。
C.我们针对改革开放40年书法篆刻发展所作出的定位、判断、评价须讲究以“问题意识”为前提。
D.书法篆刻艺术学科地位的提升和学科研究成果汇为丛书,让书法篆刻界以此进一步树立了文化自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星之美

岸岛

①黄果树大瀑布的流水,经白水河、螺丝滩瀑布、鸳鸯河后不久即消失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流入了这里的一条暗河,而暗河之上则出现了一座非常奇伟瑰怪的自然胜景:天星景区。天星景区由三大景点组成:天星景、天星洞和水上石林。各部分色调不一,各有千秋,却和谐地构成一幅瑰丽的画图。

②这是一座天然的园林、它的美,美在自然。山、水、林、洞浑然一体,随意搭配,没有斧凿的痕迹,没有刻意的造作。一切坦荡荡,活活泼泼。该喧闹的地方喧闹,流入天星洞的水便是如此,水声轰然震响,激流如注,毫无拘束;该静谧处静谧,走入天星景区就知。这是一隐秘世界,山重水复,峰迥路转,看那缘壁的树根藤蔓,和插在深不知几许的水中以代路的石墩,偶尔听见惊起的飞鸟划过树叶的声音,真的产生几分惊惧。

③它的美还在于一种自然的和谐。这里的石林它不是象云南路南的石林,建在平地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这里的石林生长在水中,水流蜿蜒曲折,石林星罗棋布露出水面。难怪这里的山像星儿伴月亮一样,早晚相依相随;世上的山很多,然而被水化的山更具生命力,被柔化的石更有灵性;而水也因为依偎于山而有了脊梁。石上流水,水上有石,石上又有树,构成了石景、水景、树景奇妙地搭配组合而成的多种独特景观。石笋上长着各种各样的小灌木,重重叠叠的仙人掌,星星点点的小花,石壁上披着密密层层的常青藤。大一些的石包上还长着巨大的榕树以及其他乔木。而最具神妙的是盘在石上的树根了。那些根之于岩石,可以说无孔不入,无缝不钻。干瘦的岩石由于根的填补而变得丰满,破裂的岩石由于它们的嵌入而胶固起来,松散的岩石由于根的穿连而凝聚成一个整体,摇摇欲坠的岩石,被根牢牢地抓住,避免了一场灾难。多么神奇而有生命的根啊,你盘于巨石,扎入岩层,裸于地面,飘于空中,流于碧水的千姿百态的根!

④它的美还在于它拥有独特别致的景观。就说这里的桥吧,不但数量繁多,而且形态各异。譬如这座桥上桥(又名夹夹桥),下面是天生桥,而且这座天生桥很宽很长很大,不但这条河床在桥面上,那天星景区也在桥面上。天星照影的大白岩下面就是落水洞,洞口高大,容得下黄果树瀑布泻下来的白水河加安顺龙宫吐出来的王二河。我们来到小冒水潭,银练坠潭的水从那里冒出来。这里水函多,跌水多,路线曲折,造的桥也多。桥连桥,一座接一座,共有24座,叫连环桥。桥面上还配以莲花踏步和天然裂缝,很像蜡染冰纹,又美观又排水,简直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⑤再说那石,这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由于千百万年风化的作用,石头便有了奇特的造型。如这块20米高的巨石兀立眼前,奇就奇在巨石的中心是空的,故此石被命名为“空灵”。那一块风吹水蚀而成的大窟窿给人以想象和哲理的思索,细细品味有难以言说的意蕴。“欲从此岩过,谁敢不侧身”。这是“侧身岩”。可是,有两位肥胖的外国游客,侧着身子也过不去,只好快怏怏半路折回。可据说班禅大师那样富态,一侧身竟过去了。

⑥还有那“一线水”、“美女榕”、“九龙盘壁”、“托石补天”等等景观都是大自然的不朽之作,它使人类在欣赏大自然的无限魅力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的伟岸和博大,产生对热爱生命、回归自然的遐想……

(注)作者简介:岸岛,本名厉敏,舟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诗集《穿越动荡的午夜》《心灵的视角》、散文集《飘荡的情怀》《时光的身影》先后出版。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选取了“天星景区”的哪些景物来进行描述的?用两个词概括该景区的特点。
【小题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
【小题3】第3段介绍天星景区的石林,而第5段又介绍石景,这样叙述重不重复?作用是什么?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所描述的“天星之美”给你带来的启发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