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星之美

岸岛

①黄果树大瀑布的流水,经白水河、螺丝滩瀑布、鸳鸯河后不久即消失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流入了这里的一条暗河,而暗河之上则出现了一座非常奇伟瑰怪的自然胜景:天星景区。天星景区由三大景点组成:天星景、天星洞和水上石林。各部分色调不一,各有千秋,却和谐地构成一幅瑰丽的画图。

②这是一座天然的园林、它的美,美在自然。山、水、林、洞浑然一体,随意搭配,没有斧凿的痕迹,没有刻意的造作。一切坦荡荡,活活泼泼。该喧闹的地方喧闹,流入天星洞的水便是如此,水声轰然震响,激流如注,毫无拘束;该静谧处静谧,走入天星景区就知。这是一隐秘世界,山重水复,峰迥路转,看那缘壁的树根藤蔓,和插在深不知几许的水中以代路的石墩,偶尔听见惊起的飞鸟划过树叶的声音,真的产生几分惊惧。

③它的美还在于一种自然的和谐。这里的石林它不是象云南路南的石林,建在平地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这里的石林生长在水中,水流蜿蜒曲折,石林星罗棋布露出水面。难怪这里的山像星儿伴月亮一样,早晚相依相随;世上的山很多,然而被水化的山更具生命力,被柔化的石更有灵性;而水也因为依偎于山而有了脊梁。石上流水,水上有石,石上又有树,构成了石景、水景、树景奇妙地搭配组合而成的多种独特景观。石笋上长着各种各样的小灌木,重重叠叠的仙人掌,星星点点的小花,石壁上披着密密层层的常青藤。大一些的石包上还长着巨大的榕树以及其他乔木。而最具神妙的是盘在石上的树根了。那些根之于岩石,可以说无孔不入,无缝不钻。干瘦的岩石由于根的填补而变得丰满,破裂的岩石由于它们的嵌入而胶固起来,松散的岩石由于根的穿连而凝聚成一个整体,摇摇欲坠的岩石,被根牢牢地抓住,避免了一场灾难。多么神奇而有生命的根啊,你盘于巨石,扎入岩层,裸于地面,飘于空中,流于碧水的千姿百态的根!

④它的美还在于它拥有独特别致的景观。就说这里的桥吧,不但数量繁多,而且形态各异。譬如这座桥上桥(又名夹夹桥),下面是天生桥,而且这座天生桥很宽很长很大,不但这条河床在桥面上,那天星景区也在桥面上。天星照影的大白岩下面就是落水洞,洞口高大,容得下黄果树瀑布泻下来的白水河加安顺龙宫吐出来的王二河。我们来到小冒水潭,银练坠潭的水从那里冒出来。这里水函多,跌水多,路线曲折,造的桥也多。桥连桥,一座接一座,共有24座,叫连环桥。桥面上还配以莲花踏步和天然裂缝,很像蜡染冰纹,又美观又排水,简直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⑤再说那石,这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由于千百万年风化的作用,石头便有了奇特的造型。如这块20米高的巨石兀立眼前,奇就奇在巨石的中心是空的,故此石被命名为“空灵”。那一块风吹水蚀而成的大窟窿给人以想象和哲理的思索,细细品味有难以言说的意蕴。“欲从此岩过,谁敢不侧身”。这是“侧身岩”。可是,有两位肥胖的外国游客,侧着身子也过不去,只好快怏怏半路折回。可据说班禅大师那样富态,一侧身竟过去了。

⑥还有那“一线水”、“美女榕”、“九龙盘壁”、“托石补天”等等景观都是大自然的不朽之作,它使人类在欣赏大自然的无限魅力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的伟岸和博大,产生对热爱生命、回归自然的遐想……

(注)作者简介:岸岛,本名厉敏,舟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诗集《穿越动荡的午夜》《心灵的视角》、散文集《飘荡的情怀》《时光的身影》先后出版。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选取了“天星景区”的哪些景物来进行描述的?用两个词概括该景区的特点。
【小题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
【小题3】第3段介绍天星景区的石林,而第5段又介绍石景,这样叙述重不重复?作用是什么?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所描述的“天星之美”给你带来的启发和感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6 10:4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食肉的植物
①一只饥饿的苍蝇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松林间飞行,试图找到能够果腹的东西。忽然一阵花蜜的香气飘了过来,它顺着香气看到了一片极具诱惑力的肥厚饱满的红色叶子。它在叶子上降落,贪婪地吸吮叶子的甘甜汁液,它的身子碰到了叶子表面的一根茸毛,然后又碰到了另一根茸毛。突然,苍蝇的四周竖起了高墙,原来是叶子的两边合上了,苍蝇挣扎着想要逃脱,可是叶子边缘上的刺仿佛变成了捕兽夹的铁齿,紧紧地咬合在一起。这时,叶子甘甜的汁液被消化酶代替了,这只苍蝇慢慢地被化成了一团黏液,成了叶子的美味点心。作为动物,苍蝇还能遇到比这更大的侮辱吗?它居然被一棵植物给吃掉了!
②一般来讲,都是动物吃植物,可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总有个别。这个吃动物的植物到底是何方神圣?它就是捕蝇草。北卡罗来纳州的一片方圆不足90英里的多沼泽和松林的草原是捕蝇草的故乡。在这里,除了捕蝇草,还有其他能食动物的植物。虽然它们的名气都没能超过捕蝇草,但是它们的怪异程度一点儿也不逊色。比如,猪笼草,长得好像细长的香槟酒杯,如果小虫(有时还可能是大长点儿的动物)不慎落入“杯中”,就会丢掉性命;还有茅膏菜,它的触须黏黏的,专用来对付那些送上门来的美味动物;在池塘和河溪中还有一种叫狸藻的植物,它就像水下的真空吸尘器,能够把猎物吸住,然后吃个干净。
③早在17世纪,达尔文就对这些怪异的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在他的著作《食虫植物》中惊叹于捕蝇草迅捷的速度与力量。当它捕食苍绳时它的叶子从被触发到闭合只需十分之一秒,而它闭合的力量又大得让任何被它捕住的苍蝇无法抗拒。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奇妙的事情之一。
④他指出,当捕蝇草的叶子闭合时,就变成了“一个临时的胃”并释放出能够将猎物溶解的酶。不过,也有逃脱的苍蝇,但是这些苍蝇只是些个头儿极小的,它们可以从捕蝇草叶子边缘的那些相互交错的刺的空隙间逃出去。达尔文认为,这些空隙也是物种进化的结果,因为让那些小个子苍蝇逃走,捕蝇草就可以避免为了不能充饥的一餐而浪费精力了。
⑤可是,植物没有肌肉,也没有神经组织,它们是如何做到像动物一样反应迅速的呢?达尔文没有回答这个问题。21世纪的科学家通过听究细胞和DNA,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解答。
⑥捕蝇草其实是“一种带电的植物”,亚拉巴马州奥克伍德大学的植物学家亚历山大·伏尔克夫这样认为。当昆虫触碰到捕绳草叶片上的茸毛时,茸毛弯曲,产生微小电荷,但是这样的电荷还不足以使叶片闭合,所以如果是一般的无生命的落物,叶片就不会有任何反应。可是,如果落物是昆虫,它就不会只动弹一下,就有可能触碰到第二根茸毛,致使电荷增强到足以让叶片闭合起来的程度。伏尔克夫用实验说明了捕蝇草捕蝇的整个过程:电荷沿着叶片中充满液体的导管传递,使细胞膜上的气孔打开,液体从叶片内侧的细胞涌往叶片外侧的细胞,使得叶片能够像柔软的隐形眼镜一样翻转,由原来的向外凸出翻转成向里凹陷直至闭合。
⑦当然,这些植物是在怎样的进化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对肉食的偏好以及消化肉食的能力的,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究。但是,有一点科学家们能够确信,那就是植物食肉和动物食肉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动物食肉是利用蛋白质中的碳和肉类中的脂肪来增强肌肉和储存能量的,而植物食肉是从猎物中吸取氮、磷及其他养料来制造吸收光线的酶。也就是说,这些植物的食肉之举不过是为了做所有植物都会做的分内事,即从阳光中直接获取生长所需的能量。普通人大惊小怪,不过是因为它们的行事方式特殊罢了。就好比,人中奇才,因为不循常规,所以被视为异类;因为与众不同,所以被说三道四;因为有了非议,所以被排斥在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捕蝇草是“带电植物”,当苍蝇第二次触碰到它叶片上的茸毛时,就会产生足够的电荷使叶片闭合,最终将被捕的苍蝇消化掉。
B.捕蝇草捕获苍蝇的目的是从猎物中吸取氮、磷及其他养料来制造吸收光线的酶。
C.达尔文惊叹于捕蝇草的速度和力量,但是没有对它如何做到像动物一样反应迅速的现象做出有效的解释。
D.科学家们确信,植物食肉和动物食肉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那些食肉的植物是植物中的异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题目“食肉的植物”,字面上看很悖谬,但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是文章讲述的重点。
B.本文开篇从苍蝇被捕写起,真切地再现了捕蝇草捕食的过程,让读者感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C.捕蝇草只是食肉植物的一种,其他食肉植物虽然没有捕蝇草名气大,但是捕食的能力却更强。
D.捕蝇草从被触发到闭合所需时间极短,且闭合的力量不寻常,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世上最为奇妙的事情之一。
E. 对食肉植物是在怎样的进化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对肉食的偏好和消化肉食的能力,科学界尚未有明确说法。
【小题3】第②③段的语言有哪些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访谈录,完成下面小题。

青藏高原作为北极和南极之外的最大淡水储区,被称为“亚洲水塔”。科学家认为,由黑碳排放引起的大气升温和冰川加速消融,将影响亚洲区域的水资源安全,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研究员康世昌告诉记者,化石燃料污染已被全球重视,但对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更多,发展新能源是一个更优选择。

记者:黑碳是一种什么物质?它主要于哪里?

康世昌:黑碳是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通过大气环流被带到青藏高原,在冰雪表面一层层富集,它有很强的吸光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冰川表面是暗色的。黑碳的累积加速了冰川融化。我们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黑碳主要于南亚国家。在这个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黑碳比化石燃料更多。生物质包括秸秆、木柴、牛粪等等。

记者:有人说,“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但如果不烧牛粪,当地居民是否能用煤来替代?另外,每年秋收季节来临,大范围的秸秆燃烧是否也是青藏高原的黑碳?

康世昌:煤是化石燃料,用煤炭来替代是不可取的。“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这是错误的,没有考虑青藏高原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内陆人口稀少,大片地方是无人区,因燃烧牛粪而增加的黑碳排放非常有限,影响到青藏高原的黑碳,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境外,比如尼泊尔、印度等国。中国燃烧秸秆的地区主要在东部,青藏高原在中国西部,大气环流是由西向东,所以中国东部地区的秸秆燃烧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影响不大。

记者:减少生物质燃料的黑碳排放,有没有好办法?

康世昌:一个办法是使用新型炉具,使生物质燃烧更充分,这样能减少黑碳的排放。我看到,有国际组织在帮助尼泊尔山区居民使用节能炉具。另外一个办法是使用新能源来替代,比如发展太阳能、风能。

记者:减少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排放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康世昌:大气污染物可以跨境传输,减少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气溶胶,需要跨境联合,国家政府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采取措施,环境外交可以发挥作用。

记者:目前在黑碳排放的影响下青藏高原冰川退化程度如何?

康世昌:青藏高原的冰川最近几十年来处于普遍退缩状态,高原边缘区域退缩较内陆地区剧烈,低海拔、面积较小的冰川退缩也较快。就像应对全球变暖一样,我们需要尽快采取减缓措施,减少温室气体和具有温室效应的气溶胶排放。

(摘编自《中外对话》)

资料链接:

冰川可以储水,高峻山体可拦截水汽,冰川、冻土、积雪、湖泊、陆地生态体系可以调理河川径流。通过遥感和实测资料发现,1976年以来,藏东南冰川退缩幅度平均达到每年40米,有的甚至超出60米。

“亚洲水塔”正朝着失衡失稳偏向发展。总体来看,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季风区水储量减少,北部、西部西风带水储量增进。同时,“水塔”固液布局失衡,液态水体储量的增进导致“水塔”布局失稳。

近期水资源增进,让我们感受到青藏高原生态变好。但据猜测,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将到达最大值然后减少,因此久远看,将来水资源欠缺的隐藏风险在加剧,相应的灾难风险也会随之而来。

(摘编自《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黑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碳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有很强的吸光性,当黑碳聚集在青藏高原的冰雪表面时,冰川便呈现暗色。
B.对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更多,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是一个更优选择。
C.黑碳排放引起了大气升温,加速了冰川消融,因此保护青藏高原冰川的重点应放在减少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牛粪和秸秆的燃烧上。
D.国际组织在帮助尼泊尔山区居民使用一种节能炉具,这种炉具能使生物质充分燃烧,从而有助于减少黑碳的排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这里的冰川可以储水,高峻山体可以拦截水汽,冻土、积雪、湖泊、陆地生态体系可以调理河川径流。
B.青藏高原边缘区域的冰川退缩较内陆地区的冰川退缩剧烈,低海拔、面积较小的冰川退缩也较快,“亚洲水塔”固态水体储量普遍减少。
C.总体来看,青藏高原季风区水储量减少,西风带水储量增进,“亚洲水塔”正朝失衡失稳偏向发展,这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D.冰川缩减,带来河道径流量增大,但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到达最大值后必然会减少,青藏高原生态变好的感受必将难以为继。
【小题3】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缓青藏高原冰川的消融?请结合全文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文学科。包含文学、哲学、历史一类的科目在内。而比较广义的文学包括音乐艺术。比较广义的哲学包括宗教,合而言之,是一个人生经验的总纪录。人文学科所能给我们的是生活上的一些条理规律,一些真知灼见,约言之。就是生活上已经证明为比较有效的一些常理。如果完全没有这些。人类的生命怕早就已经寂火,不会维持到今日。

分而言之,文学艺术以至于宗教所给我们的经验是属于情感生活一方面的。即多少可以使我们领会前人对于环境中的事物、情绪上有过一些什么买际的反应,对于喜怒哀乐的触发作过一番什么有效的控制。艺术作品之所以为伟大,文学纪录之所以为真实,全都因为一个原则。就是孟子所说的“得我心之所同然”。所谓我心,指的当然是后来一切读者与赏鉴者的心,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它们有力量打动我们共同的心弦。有力量触及基本人性的痒处。打动与触及得越多,它们就越见得富有实验性,越见得伟大。李杜的诗歌、莎士比亚的剧本、贝多芬的乐曲……可以百读不厌,不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贬落它们的价值。原因就在此。说到我心之所同然,或共同的心弦,或基本的人性,就等于说,有了这一类文物的凭借,后来的人,无论在别的生活方面如何大异其趣,各不相谋,至少在最根本的情感生活上,可以相会,可以交通。

哲学与历史的功效也如此。所不同的是,哲学所关注的是理智与思想生活,而历史关注的是事业生活;前人的经验里,究竟想到了些什么,知道了些什么,有过什么行为、什么成就,思想有何绳墨,行事有何准则,撇开了哲学与历史,后人是无法问津的。历史可以供给行事的准则,小之如个人的休戚,大之如国家民族的兴衰,都可以就前人经验里截取一些事例作为参考,这就是前人说的“以古为鉴”。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懂得如何利用这镜子,来整饬其衣冠,纠正其瞻视,解蔽的工具岂不是又多了一件?近代的心理、伦理、社会、政治一类和行为问题有关的学问到如今并没有能提供什么实际的标准,让我们遵循之后,定能长维康乐,避免危亡;即使有一些细节的贡献,也往往得诸历史的归纳。心理学家讲个人的智力,时常用到的一个定义,那就是利用经验的能力,即再度尝试时不再错误的能力,或见别人尝试时发生过错误,而自己尝试时知如何避免错误的能力,这便是历史的意识和历史的效用。

自社会科学渐趋发达以后,又值两次世界大战的创痛之余,我们有了一个“世界一家”的理想。不过这还是一个理想,达成尚须极大的努力,并且还有待于另一个相为经纬的理想的提出,交织成文,才能收效。“世界一家”的理想只是平面的,只顾到一时代中人与人、群与群的关系的促进。平面也就是横断面,没有顾到它的渊源,它的来龙去脉,是没有生命,没有活力的。没有经,只有纬,便不成其为组织。如果当代的世界好比纬,则所谓经,势必是人类全部的经验;人类所能共通的情意知行,各民族所已累积流播的文化精华,全都是这经验的一部分。必须此种经验得到充分的观摩攻错,进而互相调剂,更进而脉络相贯,气液相通,那“一家”的理想才算有了滋长与繁荣的根本。不过要做到这些,我们似乎应该再提出一个理想,就是“人文一史”。目前已经发轫的国际文化合作可以说是达成这理想的第一步。仅仅为了做到这第一步,为了要有合作的心情、合作的材料,我们就不得不想到人文学科,而谋取它们的东山再起。

(选自潘光旦《人文学科必须东山再起》,有删节)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学科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纪录,涵盖文、史、哲,甚至包括音乐、艺术和宗教。
B.人文学科提供情绪、理智、思想及事业方面的种种经验,让人类在情感上相会交通。
C.历史上,个人的休戚和国家的兴衰,无法提供可资遵循的准则让后人永葆康乐兴旺。
D.当前的“世界一家”的理想之所以缺少生命和活力,是因为它还只着眼于横向的联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内涵和外延上界定了“人文学科”这一概念,并指出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B.文章基于当代提出“世界一家”的理想这一背景,提出了复兴人文学科的观点。
C.文章从人文学科本身和世界形势这两个维度,论述了重视人文学科的必要性。
D.文章以“经”喻人文学科,以“纬”喻“世界一家”,旨在强调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经典总能打动人心,触动人性,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永在。
B.《兰亭集序》中的“虽世殊事异,其致一也”,与文中引用的孟子之语旨意相同。
C.《阿房宫赋》中所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提醒我们要有利用历史经验的能力。
D.如果人文学科不能东山再起,便无法实现文化国际合作,无法实现“人文一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良心价
胥得意
⑴白菜在田地里往上蹿着刚露个头儿时,壮叔的心里甜滋滋的。今秋雨水好,二伏前一天种下菜籽,第二天细丝丝的小雨就往下飘,像是给壮叔的梦想配上了音乐。等到菜籽发了芽,怯生生地把土拱破一点儿皮往外长时,雨又停了,秋日柔和的阳光开始一遍遍抚摸嫩弱的菜苗。
⑵等到白菜长得半尺高,正感觉缺雨水时,哎哟哟,老天真是长了眼,又哗一下子把雨水洒了下来。一条条雨丝均匀又绵长,像是壮叔的心事。这雨水哪是灌在菜地里,简直是流在了壮叔的心里。夏天时,姑娘和儿子一齐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临上学走,壮叔取光了银行里的钱。把孩子送到大学之后,他便瞄上了家里的地。麦子收过了,田里是种向日葵种荞麦还是种白菜他很费了一番心思。算来算去,他还是决定种白菜,虽然费点儿事,但会多得几百元钱。卖掉了这二十亩白菜,转年姑娘儿子在大学里的生活费便有了着落。
⑶白菜长得像孩子一样有出息,眼见着就一天一个样儿,该长个儿时长个儿,该包心儿时包心儿,转眼到了收菜的季节。
⑷原先壮叔的心思都用在了种菜上,卖菜这事真还没合计太多。哪知把菜刚收下第一车,他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村子的地里种的竟然都是白菜。老天当初不是偏爱了他,家家的白菜长得都是水灵灵胖乎乎的。而他第一次装满三轮车去县城卖菜时,又被吓了一跳。县城各个路口、早市和街道都有从乡下开来的卖白菜的车。壮叔第一次感到秋天的早上竟然这样冷。前一阵子心思一直在儿女上了大学这件喜事上,后来心思又集中在了白菜地里,想的就是产量和多少钱一斤,看到这个状况,壮叔知道种白菜又遇上了“大年”。
⑸壮叔已经不敢在价钱上计较了,只要能回了本就行,大不了冬天再出去打打工,怎么着也得把孩子们的生活费挣出来。壮叔菜卖的只是良心价。别人论斤卖,他论棵卖。买一棵送一棵。他这种卖法是想到姑娘和儿子时突然冒出来的。家里日子过得紧,本来打算就生一个孩儿,老婆怀上了两个,一个姑娘一个儿子。他一直认为是老天额外多赠了他一个。日子虽然一直清苦,但是心里乐。他觉得卖白菜时,买一棵赠一棵,买主一定高兴。他的这种卖法,使一车菜很快就出了手。
⑹从第二天开始,壮叔决定不到县城和菜农挤市场了。他要到更远的市里去卖。那里路途远,一般人吃不了那个苦,菜农一定会少些。凌晨三点,趁天没亮交通管制不严,他把车开到市里一个繁华的小区门口,靠边停好车,就偎在车下眯了一会儿。困,真是太困了。
⑺壮叔不知道睡了有多久,就听见有人来了。他猛一睁开眼睛,天已渐渐亮了。果然如壮叔所料,他的菜卖得比在县里快。不到九点,车里除了两棵掉地上摔烂的菜和一些菜叶以外,什么也没有了。壮叔决定抓紧往家赶。待的时间越长会越饿,还要搭进去一顿饭钱。
⑻没想到的事情就在这时发生了。在掉转三轮车时。壮叔听见“哧”一声。下车一看,刮到了一辆崭新锃亮的轿车。轿车停在那里没动,显然是壮叔的全责。壮叔的头“嗡”一下大了,傻在那儿,他不敢挪他的三轮车。
⑼这时,一个青年男子走了过来。看了看轿车,问壮叔,这是你刮的?壮叔说“是”的声音已经颤抖了。那个青年又问,你知道这是啥车吗?壮叔呆呆地摇头。
⑽青年又问,你知道这车多少钱吗?壮叔把嘴唇咬得死死的不敢估价。青年说,这车二百万,你赔得起吗?!壮叔快要晕死过去了。但他还是强打精神嗫嚅了一句,赔不起也得赔。
⑾青年眼睛立了起来,赔不起你还在等什么,趁司机没来还不快跑!
⑿壮叔说,咱碰了人家车,赔不起要卖屋要坐牢也得认呀。
⒀青年说,让你跑就赶快跑。说完,他盯住了壮叔车上的两棵白菜,说,这样吧,能赔多少赔多少,你把那几棵菜放这儿吧,就等于赔车主了。这样你的心里就安稳了。
⒁壮叔还在犹豫,听见青年又大喊了一声,快跑吧!一会儿车主来了,我告诉他你赔过他了。壮叔好像做了贼一样,掉转三轮车,急火火地往小巷里开去。壮叔心惊胆战地跑着,心里安慰着自己,反正赔过了,没做亏心事。他一直跑一直跑,根本没敢回头,他已经忘了家里长的满地的白菜。
⒂其实,壮叔应该回头看一眼,如果回头,他可能会看见那个青年正打开那辆豪车的门往里钻。而他留下的那两棵白菜,一名环卫工人刚从青年手里接过去,紧紧地抱在怀里,像是抱着一对儿女。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9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今秋雨水好”“壮叔的心里甜滋滋的”,为下文白菜丰收之后却不好卖埋下了伏笔。
B.“白菜长得像孩子一样有出息”一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壮叔看到白菜长势良好时的喜悦心情。
C.“壮叔第一次感到秋天的早上竟然这样冷”主要是因为壮叔卖菜起得很早,秋天清晨天气很凉。
D.小说第14自然段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壮叔身处窘境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小题2】小说以“良心价”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有点画蛇添足,有人又持相反的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十一五《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但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
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是实现节能目标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作用,着重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实现节能目标,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附以税费的激励,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小题1】依据文意,不属于“节能环保”措施的一项是
A. 改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从而降低能耗强度。
B. 实现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
C. 通过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实现节能目标。
D. 政府的政策通过市场起作用,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经济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能源的低效率是必须改变的。
B. 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必须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
C. 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在复杂状况下,难以做到科学合理。
D.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带来了经历驱动力,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