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访  草
陈冠学
我很少访人,却常访草。朋友们都有工作,各忙各的,而草则永远安详地在那儿。我自己便像一株草, 总在家里,朋友们来,很少找不到我。
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一个地方若望不见草,对于我来说就成了牢狱。此时我活在 草种多到让我有选择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让我只选取佳肴珍馐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虽然对于我
自身以外的世界我感到十分不幸。
我的围墙门,就像陶渊明所说的“虽设而常关”,门闩经常蒙着一层锈,偶尔开门时(有客来时,到村
子里去买吃食时,上城市买书时,出去访草时),就粘满了手。
单是庭面上便有三四十种草,其中如碎米知风草、小画眉草、线叶飘忽草,便可爱得有如小天使,又
如天真稚气的小女孩。有了这些草,我实在可以不必再去拉动那生了锈的门闩到田野去。可是一如家里虽 有几橱架的书,时而忍不住还是要出去买几本,这庭面边的草就好像是我的另一橱架的书,每日阅读着、 摩挲着,给了我无上的快乐与安慰,然而既已知道外边还有些橱架上没有的,就忍不住要出去。
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到家来访我了。一连 下过一二十日的雨之后,那大树底下的屋基或后墙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绿吸引住我的目光,苔藓和小冷 水花不知几时来家了。
萧、艾、蒿是草原三姊妹。艾、蒿庭下就有,萧则已随童少年时光一起消失了,于是它成了我的童少 年时光的象征,每怀念起童少年时光就想起萧,怀念起萧就想起童少年时光。那一年我在近山脚的荒地上 发现了一小片萧,仿佛见着童少年时光返转。不久再去,已了无踪迹。一个小学生在那里放羊,问我何所 寻。我说寻萧。小学生笑着说:“搬家了。”我问:“搬哪里去了?”小学生说:“搬到无人的地方去了。” 的确,这个时代有人的地方万物就不好存活。最近我在绝对无人到的山脚溪床沙地上发现了一大片萧。啊, 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好让我的童少年时光跟萧草群落一起长驻!
十一月起,小金英(兔儿菜)遍地都是,随着朝日的升起,满田野绽开千千万万黄金似的小花,灿烂地 闪烁着千千万万点的金光,仿佛随着季节来到,那土层中含蕴着的金质就凝聚着开成了花,要来增饰南台 湾美丽的冬春二季一般。这个季节一到,我就频频拉动门闩,门闩再也不生锈了——而且雨季也过去了。 小金英随着日出展蕊,直开到晌午便一齐闭合萎谢,第二天晨光到来它又随之而开。这半年花期的田野, 上下午截然是两样世界。下午在田野间走着,会觉得上午直似幻境。但是这一两年来遭村人当药材无保留 地采拔,景观已经衰残。
春天一到,满路满阡陌的黄蝴蝶,一忽儿停在草尖上,一忽儿飞起,千点万点,明明灭灭,起起落落, 停下时是蝴蝶花,飞起时是花蝴蝶——我一直将它看成是世上唯一会飞舞的花,是异常珍贵的景观,而它 却也已随着童少年时光消逝了。今年年初,我在一处已枯的豆田看见了约五十只的小景观,谛视良久,看 到惨淡而且褪了色的童少年时光,不由感到一阵凄然。
村里每个人都记得全村人的名字,在村道上遇见,不单是点点头或挥挥手,而且还唤名。田野里的草, 对于我,就跟村里人一样,在路旁田畔遇见,我总要唤唤它的名字;有的,我甚至会站在一旁告诉它,你 晓得吗?你有许多名字,也唤这个,也唤那个。比如萧,也叫香蒿,又叫青蒿,又叫茵陈蒿,台湾农人还 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这使得萧很快趋于绝灭;而现在农村没牛了,萧看着可能复苏 了。
英国伟大散文家乔治·吉辛喜欢遇见不认识的植物,借着书本的帮助,下一次看见它在路旁闪耀时叫 出它的名字。能够叫出原是不认识的草的名字固然快乐,但熟悉的草,唤着它熟悉的名字更加亲切。
我不是食草的动物,但我没有草便跟食草动物一样活不下去。我固然喜爱孤独,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其实我有这么多的伴,我并不曾孤独过。我所谓孤 独,只是求脱出世尘的熏染而已。
【小题1】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如何理解“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在作者笔下,看似普通的草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6 03:0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不认识他
赵向辉
我在这座城市上大学,女友却在几百公里外的另一所大学里,因此,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我都要乘坐火车去看那个美丽的女孩。为了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一些,我选择了夜间上车、凌晨到站的那趟车,硬座的票价也适合穷酸的我。
今天,月明星稀,天遂人意,我买的票座是三排座中靠窗的那个座位。这是个不错的位置,我可以边看风景边听音乐,还可以无人打扰地想着我那美丽的女孩。
23时,火车准点到站。穿行在车厢的过道,我看到很多乘客都在昏昏欲睡。在我的座位上,有一个正在睡梦中的中年男人,中间的座位上是一个两三岁的小姑娘,头枕在最外面一个中年女人的怀里睡得正香。
我轻轻推了那个男人一下说:“大哥,这座位是我的。”
男人睁开惺忪的双眼,怔了怔,含糊不清地吐出一个字“哦”,然后站起了身子。
女人的目光随着男人向外移动,她柔声说:“我把孩子抱起来,你坐吧。”
“让孩子睡吧,我将就一下。”说完,男人从座位底下拽出来一个鼓鼓囊囊的脏兮兮的蛇皮袋子,顺势坐在过道上,脊背和头靠着座位的侧面。
我拂了拂座位,然后坐了下来,头靠在窗户上,戴着耳机,一边听歌,一边想着女孩,准备进入梦乡。
过了半小时的样子,小姑娘醒了。妈妈问:“尿吗?”小姑娘说:“尿。”妈妈领着小姑娘去了洗手间。男人也醒了,拿出个装过辣椒酱的玻璃瓶喝了两口水,继续睡觉。回来后,小姑娘继续半躺在妈妈怀里睡觉,也没听到男人说一句话。我心里想:“这爸爸当得真够呛,也不问问妈妈是否累了,需要不需要替换着抱一下,孩子是否要喝水。’
睡眼蒙咙中,我感觉有人在踢我的腿,睁开一只眼,看到是小姑娘的一条腿在座位下晃荡,随着火车的节奏在踢我呢;再看那个妈妈,已经靠着座位靠背睡着了;而那个男人,此刻正站在过道上,我看了看他,他也看了看我。我以为,那男人会帮小姑娘把腿收起来。但是,等了一刻钟,也没见他有啥动作,我只好指指姑娘的腿,示意了他一下。他轻轻地把小姑娘的腿安放舒坦,就又坐在了那个蛇皮袋子上。
凌晨5时,火车即将到达我目的地的前一站——“恐龙之乡”自贡市。男人开始收拾他的蛇皮袋子行李,做好了下车准备,女人和小姑娘却依旧在睡梦中,丝毫没有要下车的意思。
我想,看来这男人还是挺好的,可能是要等到站了再叫醒女人和孩子吧,让她们多睡几分钟。到站了,男人拎起他的蛇皮袋子就往外走,根本就没有叫醒女人和孩子。我的大脑飞快旋转:“是故意丢下这娘儿俩,还是真的忘记了?不管怎么说,不能耽误下车,先叫醒女人再说吧。”我推了推女人的胳膊,女人睁开眼。我说:“该下车了。”女人说:“还没到。”我问:“你和那男人不是一家人吗?”女人说:“我不认识他。”
我疑惑起来:“那他为什么……”
女人指了指小姑娘坐的地方:“这个座位是他的,他是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
(《羊城晚报》2018年5月2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那个占了“我”座位的“打工男”让座,显示了“我”自私的一面,同时也反衬出让座男子的高尚。
B.结尾“我不认识他”,既点了题还揭示了“打工男”高尚的品德。
C.小说语言简洁但又细节生动,“鼓鼓囊囊的脏兮兮的蛇皮袋子”“装过辣椒酱的玻璃瓶”符合人物身份,还能让读者透过这些细节感受这个农民工金子般的品性。
D.误会是小说最主要的写作技巧,我对“打工男”的误会贯穿全文,伴随误会的解开,故事也戛然而止,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请找出“我”对“打工男”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几个层次,结合全文说出理由。
【小题3】很明显,“我”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在小说的开头要花一定的篇幅介绍“我”的情况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刘倩
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我们称之为“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精神至上主义是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又主要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精神至上主义作为鲁迅的一种思想模式,它需要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才能形成。就鲁迅的精神结构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而言,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鲁迅的精神结构在本质上是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的。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而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终没有失去他的现实意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倾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逻辑,这不 仅表现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等,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由于这种思想模式是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因而他本人没有清醒地察觉或是干脆没有察觉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却不能因此对鲁迅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密切关系视而不见。
(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直接导致鲁迅独立人格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
B.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是“精神至上观”,而这一思想特征形成依据与儒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C.作为鲁迅思想模式的“精神至上观”,在长期的环境、心里、知识的转化和思想的训练中积淀而成。
D.我们可以清楚梳理“精神至上观”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围绕着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民族魂”的原因,深入剖析了儒家文化对鲁迅的影响。
B.文章论证鲁迅“个人”的内涵,先后从“尊个性而张精神”“评判历史文化时的标准”“没放弃思想启蒙”三个层面进行了剖析。
C.文章论述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是基于他看准了精神独立最善于改变人的思想。
D.文章最后论证了鲁迅的精神结构中深深融入了“突出人的心智功能”这一思想,因此他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所强调的人的精神,既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又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
B.鲁迅一生的思想和作为虽有波动,但始终也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反对的一般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C.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的原因是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改变国人的精神,即人的精神的独立。
D.由于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鲁迅对此没有清醒地察觉或干脆没有察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此时,我的目光娴静。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
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上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了寒冰的高度。
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寒冷是风丢下的种子,风是无孔不入的精灵。家乡有一句话,叫做“针尖大的眼,簸箕大的风”。何况还要穿过一条条巷子呢?尽管屋与屋之间的巷子仅一步之遥。我连围巾也没有,所以每次路过巷子,都把脖子缩得紧紧的。可风还是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风如刀。我不知两只耳朵是不是被风割了去。用手一捂,还在。连忙收回手,用嘴呵一口热气。寒冷叫我顾此失彼。手都顾不上,耳朵管它呢!
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分。
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不仅仅是孩子们。
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寒冷还会来的。
【小题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请围绕线索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小题2】赏析画线句。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文末“寒冷还会回来”这句话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
朱学东
①“玫瑰颤动,恍若昔日;恍若昔日,骄傲的百合随风摇曳;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每当看到魏尔伦的这段诗,总会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离开故乡已经三十一个年头了,但我每年春节都要回家。
②每一年回家,我都会耳闻目睹故乡新的变化和新的进步。但我对故乡的新貌,却一直有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是我不欢迎故乡的新变化,每个人,都会欢迎向上的新变化,希望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安康。这是故乡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期盼。
③只是,如今故乡的这种新变化,太过彻底了。熟悉的生活场景不见了。河道填埋的填埋,污染的污染,空气里还常常飘荡着异味;肥沃的土地上不再种植熟悉的水稻小麦,而是种上了厂房和纵横交错的水泥公路;鸦雀争鸣鸡犬相闻的生活,被隆隆的机器声和汽车声盖过……繁华热闹是故乡的新生活。
④“格式化”,我曾经借用这样一个词来描述故乡的这种新变化。故乡对新生活的向往,就像30余年前,我为了摆脱乡下贫困且艰难的生活,发奋读书考大学的心情一样。为的是逃离旧生活的轨迹。但是,当我真的逃离故乡,远走他乡,多年之后,我才明白,物理形态的故乡可以发生格式化似的改变,上班下班的生活状态也可以迥异于故乡的兄弟姐妹,但是,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记忆,关于亲人间的嘘寒问暖,却永远是无法被格式化掉的。
⑤当我想起故乡,想起远在故乡的父母兄弟的时候,这些影像就如大河奔腾,汹涌而至。于是,有了我笔下源源不断的江南旧闻,为自已为父母兄弟及故乡的朋友们,重构了关于旧故乡的集体记忆。
⑥这就是故乡。故乡的大地有一种特别的神性,无论是希腊神话里赋予大力神安泰俄斯力量的大地母亲,还是荷尔德林对于故乡的叙说,都讲述过故乡大地的神性……于我而言,这块大地同样也曾赋予我力量,赋予我温暖和安全。这也是我每年春节都拖家带口挤上拥挤的南行列车或飞机,回家过年的动力所在。
⑦虽然亲友间的电话,邮件,短信,微信,甚至视频交流,同样可以表达真挚的情感,但是,这一切,只是偷懒人的拜访,永远无法取代自小打闹一起长大的兄弟间推杯换盏里的亲情,永远无法取代年老力衰的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时透着笑意和爱意的眼光——我们是在这样熟悉 而温暖的眼光下长大成人的。亲人间的相聚,没有虚头巴脑的客套,而是一种真切的相互确认:我们是亲人,我们在一起,哪怕平时为了生计,我们天各一方,但到回家的时候,我们都会回家。回家才是我们的价值判断。
⑧故乡的变化依然在继续,新的家园让我感到陌生,熟悉的场景正在快速消失。我们与故乡的纽带正在被一丝丝割断。每年春节,我都会在故乡的大地上徒步漫行,努力追寻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和触摸已经陌生的世界。虽然许多东西消失了,改变了,但那熟悉的乡音,熟悉的绿植,熟悉的鸟鸣,依然顽强地阻击着最后的变化的到来。
⑨但是,得有家可回。我不在乎千篇一律的新故乡,那林立的高楼厂房对我来说无足轻重。我只在乎故乡除了有可以依恋的亲人,可以归巢的祖居,可以凭吊的祖坟,还有清澈的河流,高远的天空,还有那些榉树翠竹黄雀……每一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
没有了这一切,就再也不会有乡愁。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小题1】请简析文章第①段引用魏尔伦的诗的作用。
【小题2】作者为什么“对故乡的新貌,却一直有一种心理上的不适”?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移动端和网红经济的迅速崛起,一种新型品评大众文艺的标准正在兴起,那就是“有趣至上”。在拥挤的地铁车厢内,在人群熙攘的街头,在外卖小哥聚集的商场门口,甚至于在大学课堂上,当越来越多的人依赖手机软件寻找片刻乐趣时,这个标准正变得通行无阻。一方面“有趣”被摆放到了异常醒目的位置,在浏览、点赞和弹幕中显示它巨大的威力,进而成为人们争先恐后、竞相追逐和品评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对这个社会的实际作用,反倒被忽视而得不到真正讨论和有效定位。
广播电视等现代大众媒介诞生以来,针对普通人势必“娱乐至死”的告诫就不绝于耳,“有趣”基本成为低俗和无聊的同义词。“有趣至上”也被看作文化平庸的新一轮表现。然而另一方面,趣味在商业逻辑中迅速膨胀,不仅成为绝大多数现代教育和商业的出发点,也成为人们自我辩护、伸张生活的重要依据。在此背后,则是对生活枯燥无聊,消费文化看似丰富多样、实则千篇一律的巨大不满和反感。
可以说,当人们被手机、网络以及背后涌动的数据流包围时,我们正充分暴露在一种叫作“有趣”的空气中。如何审视和评判它的任务却就此搁置,无从展开。对大众文化来说,这个问题却是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文艺样式,在最初出现时往往需要显出某种“有趣”特质,以便引起人们关注,构成后续观察、思考和参与的重要动力。在这一意义上说,“有趣”意味着各色各样的好奇心与无限可能性,是人们在深度认知和浅度关注之间的转换阀,连接和推动不同类型注意力之间自由转化,从而将日常生活中各色状况转化为深入思考对象。就此而言,“有趣”,不但不低俗,反而是一个社会得以继续生长和进步所必需的酵母。
当资本在网红经济上高度聚焦,由注意力经济和网络直播合力构成的,却是对“有趣”这个转换阀的无限放大。在利益驱赶下,“有趣”被迅速扩展为笼罩一切的评判标准。而这一驱赶和放大最终会导致深度认知和浅度关注间的交流无法顺利展开,一切理应由“有趣”得以转化、从而展开的有意义思考就此停滞。大多数文艺被限定在最低程度的新奇好玩之中。此时的“有趣”也就一跃成为“有趣至上”,垄断人们理解和转化日常生活中各色喜怒哀乐的可能,成为一种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
如果说,现代之初随着出版印刷兴起,普通人需要随之确立能读会写的意识和技能,以便参与和主导这一重要社会文化变迁,那么现在,在网络经济时代,我们显然有一系列新的技能和常识有待确立、急需推广。其中,如何定义和捍卫“有趣”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使之既免于径直等同于低俗无聊的无视,也摆脱资本任意控制和无限膨胀,便是重要一项。至此,将资本操控的“有趣至上”与普通人由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有趣”积极区分开来,也就成为当前这一轮文化形势中普通人应该具有的新常识。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趣至上”这种品评大众文艺标准正在兴起,深受移动端和网红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B.“有趣”的空气弥漫在我们身边,是手机、网络及其数据流的发展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C.“有趣至上”成为民众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也将垄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
D.在当前这一轮文化形势中,普通人应该具有的新常识,即将资本操控的“有趣至上”与普通人由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有趣”积极区分开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重点阐述普通民众重视手机带来的“有趣”,却忽视了它的真正价值。
B.文章指出现代媒体大众普及的“有趣至上”娱乐,多是文化平庸的一种表现。
C.文章提出“有趣”意味着各色好奇心,吸引人们深度认知,会促进社会发展。
D.文章强调,在利益驱使下,“有趣”成为一切的评判标准,文艺也就被限定于低俗好玩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趣味,是人们对无聊枯燥、千篇一律生活不满,从而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B.为引起人们关注,很多文艺出现时,都要借助“有趣”来吸引注意、思考和关注。
C.网红经济和网络直播的合力发展,是“有趣”这一社会现象成为大众要思考的问题。
D.社会日常中,很多人把无聊庸俗当“有趣”,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必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