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夜的泪水

李汉荣

①那个星期天,我在山上漫步,沿着野草缠绕的小径随意走着,我不想寻找确凿的目的地,我把双脚交给这些古藤般时隐时现的小道,就由它们把我带到哪里算哪里,即便被带进密不透风难辨方向的林莽,我也不会埋怨,就迷一次路吧。这么多年,周而复始地走着明白无误的路,想迷一次路都没有机会,一切都设计好了,规定好了,人只要一动身,就进入了固定的程序,就踏上了锁定的路线,红灯停,绿灯行,就这么笔直地走来走去,直至终点。一条路走到黑,这使我们失去了对路的感激。这就如同把一个无味的梦做到天亮,而且夜夜重复,那个梦早就不是梦了,全然没有了梦的神奇浪漫。被同一个梦占据的睡眠与无梦的睡眠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对死亡的提前预演。

②我就在野草杂树中胡乱走着,天渐渐黑了,我正可以在夜色里迷一次路,对黑夜的到来我有了一种隐隐的快感。一条野径把我带入一片竹林。早听人说过,南山上有一个竹海,与更南的四川相连,在南山的“海域”也有近千亩。那么我是下海了?至少已来到浅海湾。我折了一根干瘦的竹竿作为探路的拐杖,边走边敲敲这根竹子,敲敲那根竹子,既是为自己壮胆,也顺便对寂寞中坚守的竹子们表示敬意和问候。天似乎完全黑下来了,在林子里行走更能真切地看到夜晚是怎样一笔一笔很快涂染了它漆黑的形象。然而林中似乎又有了亮色,竹子与竹子之间断续传递着神秘的光线,我仰头一看,竹叶交叠的高处,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小孔,光,正是从那里漏下来的。此时,我体验到自然界那些生灵们有限的幸福,比如野猪、松鼠、刺猬、山羊、兔子、猫头鹰……虽然,在这严酷的世界上,没有谁帮助它们同情它们,在自生自灭的命运里,它们是何等孤独悲苦,天敌的伤害,饥饿的打击,病痛的折磨,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提心吊胆地活着。然而,我似乎夸大了它们的痛苦。□□,阳光雨水对它们是免费供应的,□□,在黑夜降临的时刻,天上那些伟大的星星绝不因为它们卑微就不关照它们,□□,与它们的实际需求相比,大自然把大额度的光亮赐给它们。

③走了大约两个小时,我折回身,向来时的方向走。我没有迷路,星星们不让我迷路。莫名其妙地,我竟流出了眼泪,我觉得这伟大的宇宙固然充满莫测的危险和深奥的玄机,但壮阔的宇宙毕竟对人、对生命体现了无微不至的仁慈。此时已是深夜,这寂寞的山野也许只有我一人独行,当然也许还有一些保持着夜游习惯的伙计,比如猫、狗、松鼠也在夜的某个角落散步或恋爱,但是,毕竟此地就我一人呀,宇宙却为我准备了一万盏一千万盏一千亿盏华灯!整整一条银河都陪着我漫游,天国里全部的照明设施都归我——一个凡夫俗子使用!这是怎样的大恩大德啊。我就想,在如此壮丽无比的夜色下,谁能忍心辜负这皎皎明月盈盈星空?这伟大深邃的星空,正是神的无边胸怀,在这神圣星光的映照下,人只能去热爱,去歌唱,去进行美好的创造和劳动,去沉思,沉思存在的源头,沉思无限时间和空间向我们暗示的神秘寓意,或者怀着感恩的心情进入睡眠……我想,历史上那些道德高尚智慧卓越心灵伟大的人,除了特殊的禀赋和所传承的高深优美文化影响了他们,他们更重要的道德和心灵源头当是这伟大不朽的宇宙星空——这浩瀚无涯的时空之海光芒之海召唤和启示了他们心灵里潜藏的浩瀚崇高的道德冲动:必须熔铸一颗崇高清澈的大心,才配面对这星空。经过虔诚的磨砺、修养、吐纳,他们终于有了一颗与宇宙对称的伟大灵魂。

④可是,曾几何时,这崇高的精神的星空渐渐成了物理学的星空,化学的星空,气象学的星空,商业的星空,间谍卫星的星空。它渐渐从心灵的天幕暗淡下来。古典的、天真的激情退潮了。人类的目光,更多地锁定在自己制造的符号网络里;人类的心灵,更多地沉溺于物质福利的狭小池塘里。星空依旧如公元前一样浩瀚壮美,星空下,却少有与之对称的伟大激情和壮美灵魂。星空,徒然地照着失去神性失去信仰的现代的荒滩。

⑤我在竹林里,借着朦胧而亲切的光线一边走着,一边想着。

【小题1】结合第①段划线句,概括作者希望可以“迷一次路”的原因。
【小题2】依次填入第(2)段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还有  再者B.因为  显然  反而
C.至少  还有  相反D.至少  显然  而且
【小题3】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4】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自然界的生灵们在面对严酷的伤害、自身的孤独和疾病的同时,也享受着阳光雨露和星空的照耀,而这有限的“免费获得”也足以令人感到幸福。
B.本文以作者在山林中漫步为线索,于漫步过程中不断感受自然万物给自己的种种启迪,首尾呼应,形散神聚。
C.作者晤对自然和星空,反观人类的灵魂,感受到星空的浩瀚和自然的美好,从而油然而生感恩之情。
D.作者在享受星空给自己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对当今人们从物理、化学等方面探索宇宙奥秘的行为提出了告诫,希望人们不要沉溺在物质福利的探寻中。
E.本文体现出作者强烈而饱满的生命意识,在贯穿全文的景物描写中,营造了开阔壮美、寂静空灵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深层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小题5】在漫步过程中,作者说自己“莫名其妙地流泪”,“且一次次流出了眼泪”,结合全文,分条概述他流泪的原因。
【小题6】对人的一生来说,大自然是比书本更重要的一位导师。在倾听风声鸟语,呼吸花草和泥土的清香,接受这样那样的动物突然造访的同时,人们会体会到天地间自然与人的美妙和感动。试对下面文字所描绘的景象,写出你的一点感想。(50字以内)
眼前的羊真实洁白,被夕阳的霞光照着啃草,每天,每天,当夕阳照在嘛呢堆①上时,羊们都挤在嘛呢堆周围吃草,我觉得围在嘛呢堆旁的羊也是有智慧和灵性的,它们一个个洁白如玉、安静平稳,静静地啃草,不时抬头望望嘛呢堆上高高照着的太阳,好像那金光闪闪的嘛呢石上有无数的图案和金文闪现。它们从不踩上嘛呢堆,小心地寻草。我坐在嘛呢堆不远处看着夕阳,看着羊群,念着经。天已向晚,这时西天边上丹霞金红,我举目四望身边围满、披满霞光的羊群,好像羊们能听懂我的经文,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很多羊没吃草在看着我,一只羊的眼睛里竟也流着泪水,我心紧抽,这只羊,它听懂了我的语言吗?为什么它也流泪,我知道众多时候羊的灵性大于人。这只流泪的羊,它以沉默的眼睛和嘴巴注视嘛呢堆,注视着我,同我一起流泪。整整一个下午它没有吃草,一直那样站着听我念经,还时不时地去看西边快要沉落的太阳。因为一只看我的羊,使我积压在心里的苦难在这一刻全部向外流泻,我全然顾忌不了这只看我的羊,我的泪水大滴大滴流淌,随着念经声,随着嘛呢堆的夕阳放声悲歌,经文念得自如流畅,声音洪亮悲切,和着西风向西而荡漾在整个草原。
(注)①嘛呢堆是从作者出生阿妈就背着她常去朝拜的地方,它在作者生命和记忆里留下的是神圣和敬仰。(这段文字选自裕固族女作家阿拉旦·淖尔的散文《嘛呢堆的彩虹羊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09:4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魏晋风度”到"晋书尚韵”
——古代人文精神觉醒的自由抒写
魏晋南北朝书法的人文觉醒集中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创精神。这个时代的人们把握了书法审美精神的本质——以汉字线条栽体表现生命的脉冲与旋律,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那个时代因而也属于未来的审美理念,建构了以王羲之及王献之为代表的主流体系。
这个时代,书法理念出现了一次飞跃和升华,由注重汉字形体结构之美上升到追求书法作品的神韵以表现书家的精神面貌、个人的情趣。所谓“魏晋风度”之说,这不仅是对魏晋文人风神举止的概括,而且是对从三国至南北朝近400年间我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时代精神的总体概括,涵盖了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习尚的各个方面。它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以审美的态度对 待黑暗的现实和苦难的人生,以求得超凡脱俗的心态。魏晋风度的表层形态是玄虚清朗、狂放不羁、潇洒出尘,而深层的内质却潜流着忧民忧国的愤懑、烦乱,是生死两难的绝望。而要摆脱这深层的绝望,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纸醉金迷,那只有把这一切深藏起来,采取审美的超现实的生存姿态,这就是当时出现那么多绝世美妙的文章、诗篇、绘画与书法的原因。书法作为生命脉冲和旋律的审美形态,它通过线条运动表现人的内在情绪。魏晋南北朝的书家们率先发现了这个“密码”,于是他们希望通过书写活动,去表露自己那种为时代所崇尚的风流儒雅和潇洒飘逸等脱俗的风度和气质,以复写自我,实现自我,因而有意识地去追求作品的韵律美、流动美及笔墨的高雅清趣。后人把这表述为“晋书尚韵”。
在我国书法史上,激发主体创造精神的动力源概括起来有三种:一是在神秘的宗教意识和儒家入世观念支配下产生的审美本能和欲求。二是文人通过书写实现人格复印、感情宣泄以及对怡情养性生活方式的追求,在这种动机支配下产生的书法作品,往往是生命的歌舞和对自我的观照。三是功名利禄、酬酢交际以及商品化的刺激和支配。魏晋南北朝的名家名作,主要受支配于第二种动机,它准确地传达出了人文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精神。因而,“晋书尚韵”说到底是“晋书尚人”。如果说“文学就是人学”,也不妨说“书法就是人法”,“书即人”,尚韵书法不正提供了这一可贵的启示吗?
在汉代书法中,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儒家功利观和价值论对书法风格的影响,那种庄严厚重的庙堂气息正是儒学人格化的传神写照。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儒家一统已被打破,也就是说书法的哲学基础已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在书法的“韵”味中体验到飘逸玄远、从容任性、字外之意,以及那忽隐忽现、逍遥不羁的精灵。还是宗白华说得准确:“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淡、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
(节选自《艺术中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晋书尚韵”和“魏晋风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晋书尚韵”,是指魏晋南北朝的书家有意识地在书法作品中追求韵律美、流动美及笔墨的高雅清趣来表露个人风流儒雅和潇洒飘逸等脱俗的风度和气质。
B.“魏晋风度”是对魏晋文人风神举止的概括,也是对从三国至南北朝我国文学的独特气质和时代精神的总体概括,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家名作传达出了人文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精神,往往是生命的歌舞和对自我的观照,所以“晋书尚韵”可以看成是“晋书尚人”。
D.魏晋时代出现的很多绝世美妙的文章、诗篇、绘画和书法作品充分彰显了“魏晋风度”的表层形态和潜在内质的矛盾性。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创精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诗篇、绘画与书法中人文觉醒的集 中体现,在书法中表现得最突出。
B.魏晋南北朝的书家们率先发现书法作为生命脉冲和旋律的审美形态,能通过线条运动 表现人的内在情绪。
C.尚韵书法给了我们一可贵的启示,假如“文学就是人学”,那么“书法就是人法”,“书即人”。
D..汉代的书法具有庄严厚重的庙堂气息,是儒学人格化的传神写照。儒家功利观和价值 论对汉代书法风格有很深的影响。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的人们把握了以汉字线条载体表现生命的脉冲与旋律的书法审美精神的本 质,创造了属于魏晋南北朝也属于未来的审美理念。
B.文人通过书写能实现人格复印、感情宣泄以及对怡情养性生活方式的追求’魏晋南北朝 的名家主要在这样的动机支配下创作出书法作品。
C.作者引用宗白华的观点是为了证明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儒家―统已被打破,书法的哲学基础已发生变化。
D.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理念由注重汉字形体结构之美上升到追求书法作品的神韵以表现书家的精神面貌、个人的情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滩上

路翎

①黎明的江岸上,纤夫们发出了一种甜美、柔和而宏阔的声音,在这个声音的每一个间歇里,有一个美丽、嘹亮的男子的声音在歌唱着。

②纤夫们出现在急流左边的石滩上,形成一个向前倾斜的肉色的整体,紧张地静止着不动,因为江流非常湍急。在急流里挣扎着的沉重的大木船上,敲起了鼓来。纤夫们那肉色的、向前倾斜的紧张的整体里面,发出了年青男子的嘹亮的歌唱声,而后就是那一声柔和而宏阔的应和,那个整体向前移动了一步。

③礁石滩联接着宽阔的沙滩,再里面就是绿色的、树木丰茂的山坡了。黎明的凉爽而活泼的风在江面上和沙滩上吹着,淡蓝的洁净的天上映着日出的红光。那个强壮的、赤膊的、浓眉大眼的美丽男子,肩上披着一块破烂了的白布,因了内心的悲伤而尽情地歌唱着,虽然那歌词是异常的单调。从四周发出来的匍伏在地上的兄弟们的那一声宏大的应接,使他的整个心都颤抖着。

④他结婚才半年,因了穷苦和不幸,他的女人病倒了——已经非常的严重。

⑤天没有亮的时候,他就出门来了,没有人看顾她;然而他仍然出门了,因为他的兄弟们需要他。在这个江上,再没有人比他歌唱得更好了。

⑥他站在黎明的江边,预见着什么重大的不幸,他确信他已经摆好了架势,准备迎接命运的打击。他的思想时而飞翔在他的不幸的女人身边,忏悔着他的罪孽;时而飞进了他的辛苦的兄弟们心里,内心充满甜蜜。他慢慢地移动着,沉醉地激情地歌唱着。

⑦因而,这个早晨是如此的美丽痛苦

⑧太阳升了起来。一个褴褛的老女人在沙滩上出现了,困难地奔跑了过来,一直跑到纤夫们的身边。纤夫们发出了宏大的声音,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他激情地歌唱着,觉得是在无比美丽而舒适的波涛上飘浮着。

⑨“这不得了呀,赵青云!你那个女人她过去了!”老女人大声叫着,跑了过来,看着他。他的脸忽然地发抖了,他的歌唱声音破碎了,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但他感觉到,他的兄弟们发出了呼声,抬着他前进了一步。

⑩他突然有燃烧的奇异的快乐,他用可怕的眼睛望着江面的远处,于是他用轻柔的、美丽的、动情的声音唱到:

江上的风波呀从古到如今哟!

人间的事情呀有多少问不得!

拉得牢呀依哟呀兄弟们啊的心疼!

⑪“嗨——哟!”纤夫们唱着,于是他们沉重地前进了一步。这样地,赵青云就在那种奇异的激情里继续地歌唱。老女人恐怖地看着他,跟着走了两步,突然地替他觉得悲痛,哭了起来。

⑫赵青云望着前面,他感觉到恐怖。纤绳松弛了,纤夫们从地上散乱地爬了起来——那个坚强的沉重的整体破碎了。他什么都不明了,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纤夫们围绕着赵青云,赵青云呆呆地站在他们的中间。

⑬“可怜她死得惨啊!”老女人挤了进来,哭着说。

⑭“婶娘,”赵青云疲乏地说,“没得啥子好哭的!”随后他剧烈地抽搐了一下,低下头去,沉默着。老女人也停止了她的哭声。

⑮辉煌的太阳升起来了,照耀着这沉默的、静穆的、褴褛的一群。

(有删改)

【小题1】请根据前六段文意,分别阐释“美丽”和“痛苦”的内涵。
【小题2】文章第⑨段写老女人传告死讯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小题4】作者多次描写滩上拉纤的场面,试探究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为贵
张孟志
小小的弈寨以弈风之盛而闻名,男女老幼皆善棋道,并多出弈林高手。
有一年战乱,一位大胡子标爷率重兵包围了寨子,却只是围而不打。这位标爷起事前也是位弈林高手,曾怀揣一张棋枰杀遍天下棋士,所向披靡。唯独没能与这里的高手过招儿,棋愿未了。
几天过后,标爷差人贴出告示来。告示上说,既然到了天下闻名的弈寨,万事俱须服从棋理,杀人也要杀出章法。明日起,标爷要亲自与小寨对弈,胜者活命败者祭刀。
标爷棋艺精湛,名不虚传。第一天来了三位高手,不到一个时辰,已有两位被拖出去砍了。小寨浸淫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第三位却是一翩翩少年。标爷见他年轻,便鄙夷地说:“还需再战吗?刚才两盘棋你都看见了,老的尚且不行,况一少年乎?弈寨闻名于棋坛,其实亦不过尔尔,欺世盗名罢了。”
少年略略一笑,露出皓齿,说:“未必。”
标爷见少年不卑不亢,毫无惧色,心中很有些诧异。不知怎的动了恻隐之心,说:“孩子你还未长大,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今天你若主动认输,我可以给你留条生路。” 哪知少年并不理会,手指棋盘道:“你开棋吧。”
标爷道:“开棋你可就没有机会了。”  
少年道:“投降容易战死却不容易,机会难得,为何错过?”
标爷诧异:“你小小年纪乳臭未干,难道就不怕死?”
少年只是微微一笑,答非所问道:“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年轻人手指棋盘:“下了棋再说。”
第一盘,少年与标爷大战两个时辰,对杀激烈,精彩纷呈。虽下成和棋,却使标爷震惊不小。第二盘,年轻人妙招频出,步步紧逼。标爷以守为攻,亦是招架有术,显示出非凡的功力。最终战成炮士难胜单炮的和局。
“第、第三盘,再和棋算你赢。”标爷一边飞快地码棋,一边恶狠狠地自语道:“我杀了半辈子棋,还从来没有人与我杀满三盘。他妈的你小子能逼和我两盘!”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珠子几乎要掉了出来,血红血红。
第三盘摆上。这一盘只下到半个时辰,少年就忽然不动了。标爷瞪眼催道:“你为何不走棋?”少年笑道:“又和了。”标爷细看棋势,诧异道:“和?我攻势初成,和从何来?”少年说:“十步以后准和无疑。”
标爷不服,就催他行棋。
整整十步之后,果然战成和棋。
标爷叹服不已!
夫弈者,看五步即为高手。而眼前的少年居然能看出两个五步!“你赢了。我的棋力远不如你!”标爷由衷赞佩道:“可是我想问你,你的棋力如此高深,胜我当如囊中取物一般,为何三盘皆和,却不赢我?”
“我不赢棋,我赢你的心。”少年仍正襟危坐,侃侃而谈,“输赢本乃弈家之常,赢一盘棋容易,却未必能使对方心服。所谓心服口服才是服,能赢其心者,虽和犹赢也。是故下弈赢棋,上弈赢心。这三盘虽然都是和棋,是因为我都让着儿于你,信吗?”
标爷面赤,楞了片刻由衷叹道:“我信!可是,可是我功力肤浅,还请明示一二。”
于是少年逐一复盘,演示如飞。一一指出每盘让在哪步。标爷目瞪口呆,面色蜡黄,气得胸前黑毛觳觫不止。正待发作,又听少年说道:“弈的境界有三。最下一等是杀。这种人能力低下,只以屠戮为快,棋风狰狞,根本不识弈道为何物也。第二种境界是将。将,一赢胜百子,一输丢全盘,以置对方死地为快。岂不知这种快乐也只是很肤浅的快乐。乐到极处便生悲,有赢必有输,有胜就有败。这一等,还是不足取。所以为棋之道的最高境界便是求和。和棋,须得宽严相济,攻守得当。把玩局势于股掌之间,此为弈道之上品。古人有言,和为贵也。”   
一席话,标爷折服不已:“你赢了我的棋,更赢了我的心,敬佩之至!弈前你说有个条件,请尽快讲来,只要在下能够办到,定当万死不辞!”
“我的条件已在棋中,”少年说道,“标爷乃性情中人,何须多言乎?”
标爷若有所思,忽然眼前一亮,恍然大悟道:“高!实在是高!寓深意于棋中,令人叹为观止!你小小年纪,棋到这般境界,真羞煞我也!”
第二天,标爷拔营起寨,向寨子深鞠躬,离去。
(选自《2002年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漓江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标爷对弈寨围而不打,主要是因为和这里的高手对弈的棋愿未了,小说这样写是想表现他所谓杀人服从棋理的荒唐做法。
B.在和少年下第三盘棋时,标爷恶狠狠地自语,眼睛血红,表现出他想用面上的凶恶来遮掩内心的惧怕和自认难以战胜对手的心理。
C.少年到最后也没有明说他所提的条件是什么,而含蓄委婉地说标爷是性情中人,无须多言。这样写,主要目的是为了和前文形成很好的照应。
D.标爷与少年连弈三盘,不分胜负,以“和”告终,都是因为少年有心相让。标爷第二天拔营起寨,他已经知道自己不是那个少年的对手。
【小题2】标爷与少年对弈前后及整个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和为贵”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先民,恐怕和其他地区的许多民族一样有着大略相同的发展路径,先是采集狩猎,再是游牧和畜牧,然后过渡到畜牧和农耕,并且萌芽了手工业。说到根,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很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正是在农耕时代,人类开始有了些闲暇和冥想,在主观思维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也即灵与肉的关系。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个部落一起上,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是对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揭示,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人类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人很难成为“完全自主的个体”。无论是从佛教的因缘说还是从我国的儒家学说都可以看出,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或者说丢失得比较早,后世缺少记录),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文化。因为我们生长的这块土地、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如此。
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中华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炎帝文化的研究。炎帝是我们的始祖,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把炎帝为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同时,要将研究成果化为最普通、最简单、老少咸宜的语言和形式,告诉子孙后代: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这有助于我们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选自2016年4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农耕时代与农耕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农耕时代出现在采集狩猎、游牧、畜牧时代之后和手工业时代之前,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基本都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径。
B.农耕时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的农耕时代很长。
C.农耕生活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是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D.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是从尧舜时开始形成的,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小题2】关于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先民在农耕时代有了些闲暇和冥想,他们在主观思维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开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
B.中华文化特别重视“和”,强调以“和”来处理人际关系,这种伦理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要求众人合作的特点密切相关。
C.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华民族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这导致中外学术前辈公认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
D.农耕生活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和摇篮,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俗语中就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很难成为“完全自主的个体”。
B.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今天的中华文化就处在前代农耕文化的下游,农耕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C.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人们为了牟利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与农耕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
D.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农耕文化的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作者的愿望和期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逍遥之乐
陶正
人吼,猪嚎,驴叫。扁食,饸饹,面糕……又逛到集市上来了!三十里路,二十里沟,一架大山,有事要办吗?没有。就是想逛逛!
庄里人说起他来,就是一个字:残。可现在,宽宽歇着,晃晃闲串。咋闹的?解不开!年货早办齐了,上集就给小孙子捎了两挂响鞭。他也变得顺情说好话了,何苦钻牛犄角?怪,以前他就想不到这一层,听见好话也得恶声恶气地呛回去。他是残。他老婆没少挨他的鞋底子。咋?干粮里糠掺多了,拉嗓子,豆钱饭熬稠了,费粮食。这阵子莫说打,骂一句的心气儿也没有。老婆子有功嘛,两口肥猪,六十只兔子,窑里还贴着奖状,王秀琴,怪好听的!
他倒闲下了。头几年他拐着腿,咳着痰,不是一样得上山?现在,两口子就把地里的活儿包光了,粮还不少打。山里的野物也稠了,一个个实囊囊的。数那只狐子长得搽大,愣肥!那身皮毛像搽了青油,明光光的!
那狐子像成了精!他天天在山里转,就是打不住。那天碰上了,狐子盯着他看了几眼,还咧嘴笑了笑!怪模怪样的。这要是头几年,他非气个倒仰不可。他打狐子也残,哪个倒运的狐子让他算计上了,就别想活过一个集日。不咬炸子儿?还有枪!砰!没个跑脱!
他没放枪,跟那狐子一起笑了。噫,你个精灵,还晓得逗老汉开心哩!他好像喜欢跟那狐子耍。这怪性情是咋变的?解不开!
“老汉,愣什么?掏钱给娃娃买个玩意儿吧!六毛,便宜!”
以前庄里人说他残,也是怀疑他有钱太精,连洋火都不常使。他没有钱,真没有。这阵子有了,他倒不精了。六毛真不贵,炸药还一块二呢。那炸药性子烈。玻璃茬子调在药里,成山杏大小的圆蛋蛋儿,这就是炸子儿。放在狐子常走的地方,轰地一声,再大的狐子也是个死。可那身皮毛纹丝儿不伤。
那天他刚回,轰地一声,炸子儿响了。噫,那只孤子笑不成了!他还有些为那狐子抱屈。他本来算计过了腊月就不再下炸子了。唉,你个精灵,咋没交好运?
该不是又把谁家的狗炸了吧?
他错炸过大贵儿的一只狗。这狗是全庄的祸害。癞拘。癞人养癞狗,大贵儿打小就不是个正经庄稼人。秋里,家家都拴狗,独独大贵儿让它寻野食,侵害别人的庄稼。
报应。
他没有这么说。他理亏。有理他也不残了。二十块钱赔一条癞狗,庄里人都说他变成个憨憨了。总比说他残听着入耳。
他来到了沟里,可狐子呢?地上有血,还有几撮狐子毛,狐子的脚印有来没去。还有人的脚印儿,有来有去。偷?不能老把人想得那么坏,八成是过路的不晓得规矩。他没有寻那人的脚印儿,弯转身就回庄了。
咦,那不是大贵儿吗?今天该不是来卖那死狗皮的吧?
只见大贵儿雨手揣在皮筒子里,眼皮也不抬。把他牛气的!不就是一张癞狗皮吗?
噫……是张好狐子皮,毛又茸又长又光亮,像搽了青油……
他的心里猛地咯噔一下!
他忽然来了气,横着身子往里挤。前面两人硬顶着不动,还在讨价钱。
“我出三十二块!”这位一起急,把摸指头暗说价的规矩也忘了。
大贵儿还是一股劲儿地拨弄脑壳。
“你这是做买卖的,孬好不让一分钱,也太残了吧?”
咦……残?这是说谁?
他慢慢地把挡在头前的两个人分开,走到大贵儿跟前。
“大贵儿!卖狐子皮呐?”
“啊,啊……”大贵儿惊得像见了鬼。
“这张皮子,咱们爷儿俩讲讲价!”
他把手褪回皮袄袖子里,递过去。大贵的手却一股劲地往后缩,两只眼睛眨巴眨巴的。他硬把大贵儿的手抓住了,拉进自己的袖筒。那手抖得厉害!
大贵儿强笑了。怪模怪样的。嘿嘿,狐子的笑。老汉我到底把狐子打着了。俩儿。
他在袖筒里攥住了大贵儿的指头。“不能出高了。”
“能……能咧,您老,咋都能咧……”
他掏出十二块,塞在大贵儿手里,抓起那张狐子皮,只一抡,狐子皮就端端地趴在了膀子上。茸茸的皮毛蹭着脖颈子,暖洋洋的。
他弯转身子,走了。只听见后面一哇声地吵叫起来。
“咋?三十二块不卖,十二块倒宽宽地送了,你这是耍我们哪?也太残了!”
嘿嘿,残。这可不是说他。他像个打了胜仗的大将军,上了路,哼起信天游来了:
说起这个事事儿真奇怪,
自个儿打了狐子自个儿掏钱买。
老汉我今天情愿当憨憨图个啥?
嘿嘿,解不开!真格解不开!
(选自《北京文学》1983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连串短句,活画出农村集市上热闹的场景,迅速将读者拉进小说情境中,也生动地表现了人物逛集市时兴奋、得意的心情。
B.老汉会顺情说好话了,觉得老婆子的名字也好听了,甚至看到狐子笑也觉得开心,说明人物性格较之以前发生了鲜明的转变,这与老汉的生活变化以及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C.老汉市场遇到大贵儿的情节写得妙趣横生。一句“老汉我到底把狐子打着了。俩儿”,表现了老汉对大贵儿的鄙视和找到狐子的得意。
D.小说善于运用多线索叙事手法,以老汉猎狐的故事为主线,以闲逛集市的过程为辅线,不断插叙老汉今昔生活的对比,容纳了大量的人物生活信息,散而不乱。
【小题2】请结合作品,谈谈庄里人为什么说老汉“残”。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老汉哼起的信天游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