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 
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王老汉“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小题2】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小题3】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8 02:2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一   
雨中的原西城非常寂静。雨水洗过的青石板街上,看起来没有多少行人。商店的门都开着,但顾客廖廖无几;售货员坐在柜台后面,寂寞地打着深长的哈欠。街道两边一些低矮的老式房顶上,水迹明光,立着一行行翠绿的瓦葱。
一年一度的秋雨季节开始了。在农村,庄稼人现在都一头倒在热炕上,拉着沉重的鼾声,没明没黑,除过吃饭就是睡觉,似乎要把一年里积攒下来的疲乏,都在这几天舒散出去。多么好啊!矇眬的睡梦中闻着小米南瓜饭的香甜味;听着自己的老婆在锅灶上把盆盆罐罐碰得叮当响……
但是,孙少安享不成这福了。为了养家,他不得不来到原西县城揽工。
少安打量着即将入住的地方:不大的一个废窑,旁边塌下一批土,堵住了半个窑口;窑口前篙草长了一人多高……一切都破败不堪!不过,这又不花一个钱!唉,揽工小子还指望住个啥好地方哩?住这也好,四野里都是荒地,容易给牲口割草。
他安顿好牲畜,收拾好废窑后,又简单地戳了个锅灶,怎样省钱怎样来!
他满意地打量着自己的“新居”,嘴角浮上了一丝笑意。
每天,他在河边洗捡来的烂菜叶的时候,就想起向他表白爱情的润叶。他在内心深深地感谢润叶,她给他那像土块一样平凡的一生留下了太阳般光辉的一页
每天运砖时,他在车辕上挽一根套绳,扣在肩甲里,和牲畜一起拉着车,走过寂静而清冷的街道。一旦上坡的时候,他就使出浑身的劲拼命拉车,尽量减轻牲口的负担。从十字街到中学有一道大陡坡,他常常挣着命拉车,两只手都快要趴到地上了;牲口和他都大汗淋漓,气喘得像两只风箱。这时候,他眼前就不由得浮现出黄河岸边那些手脚并用、匍伏在石壁小道上的纤夫……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小题1】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积攒(cuán)  矇眬B.牲畜(xù)  篙草
C.挣着命(zhēng) 肩甲D.纤夫(qiàn) 大汗淋漓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体现了下雨天环境的清静,也为孙少安进县城揽工渲染了环境氛围。
B.选文第二段写秋雨季节一般庄稼人生活的清闲舒适,与下文写孙少安在县城为改变命运而拼命劳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揽工生活的艰辛。
C.孙少安觉得在县城揽工的日子过得蛮不错;还有在赶着骡子上坡的时候,他使出浑身的劲拼命拉车以尽量减轻牲口的负担,这些都体现了他随遇而安、目光短浅的小农意识。
D.“他在内心深深地感谢润叶,她给他那像土块一样平凡的一生留下了太阳般光辉的一页。”作者在这里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润叶的爱情给少安心中留下的美好回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与晚餐
美国 布赫瓦尔德
一天,我走进一家超级市场,打算买一些晚餐吃的东西。回家路上,我拐进了一家刚举行完一个通俗艺术展览开幕式的展览馆。手里拎的包相当沉,我便把它放在展厅的角落里。后来因为所见到的展览品使我心醉神迷,就稀里糊涂地向家走去。
“你买的东西呢?”妻子问。“见鬼!我把它忘记在展览馆了!”
我急忙返回展览馆。可是我去的太晚了。我包里的东西获得了展览作品大奖!
“我们找了您很长时间,可怎么也找不到。”展览馆负责人对我说,“您怎么不在这种艺术作品上标上自己的名字呢?”“可是……它并不是什么艺术品,而是一些可怜巴巴的食物,买给家人做晚餐的……”展览厅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瞧!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且很有幽默感!”一位评委这样说。“这从他送展的作品就看的出来。”另一位评委补充道,“瞧这装猪肉和扁豆的玻璃瓶托住酸奶瓶子的方式,是多么精心地安排出来的……”
“他简直就是一位天才!”一个太太对陪同她的先生说,“你看看那装水蜜桃的玻璃罐微微侧向一边的造型,有多巧妙!我觉得即使瓦瑟也没有能够达到这一步!”
“我认为,获得大奖是因为面包放在底部托住整个作品的缘故。”陪伴那位太太的先生说,“我真想知道,毕加索看到这样非凡的构思将做出什么样的表情……”
“诸位。”我说,“对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我深表感谢,但是现在我得把这包东西拿回家去了。”
“把它拿回家?”展览馆馆长惊讶地说,“我刚刚把它以15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这两位。”
“可是,我买它们的时候只花了18美元。”我赶紧声明。
“我们这里说的并不是购物。您创作了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通过这件作品,您所表达的思想,甚至比罗丹通过他的《思想者》所表达的还要深刻。”
我本是一个谦卑的人,听了这话我感到脸颊发热。不过,支票我还是收下了。至于晚餐,我只得陪同妻子,一道去饭馆吃,吃过饭后,我又去了一趟超级市场,并且买了很多东西,比第一次买的多得多,然后,直奔展览馆。可这一次,我却没有成功。
“他简直被胜利冲昏了头!”一位颇有名气的批评家说,“如果说,开始他还能用只配做猫食的低档货,加上黄油、花生酱一类的东西创造出令人震颤、充满激情、独具匠心的作品,那么这次他向我们展示的却只是令人倒胃口的蘑菇和烂鱼汤。他的创作灵感已经完全枯竭了,剩下的只是一堆枯燥无味的破烂!”
“是呀,的确。”其他人指指点点,小声附和着……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美洲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普通的晚餐食品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称之为艺术的,而作者却以他独特的幽默和反讽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B.一次正常的购物却造就了令人啧啧称赞的艺术品,并为此得到一笔横财,这个情节看似荒诞却有着合情合理的地方。
C.当别人称赞“我”的艺术品的时候,我的脸颊发热,这显示出我在不经意间收获如此大一笔钱的激动不安的心情。
D.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晚餐与艺术品”为线索,将材料串联起来,人物间的对话使得情节的发展与转换显得很自然。
E. 结尾写其他人指指点点,实则是借其他人的表现来烘托我对艺术的真正理解,“小声附和着”则写出其他人是在人云亦云,具有讽刺意义。
【小题2】第一段写把包裹忘在展厅的角落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整个故事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何?请简要分析。
【小题4】海德格尔说,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原因在于生活的本真与自然。依据小说内容,探究“艺术与本真”指的是文中哪一方面的内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价值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腊八雪
刘兆林
北方,尤其我们东北,腊月的雪,可不是仙女下凡那样温柔绵软地飘飘而落,而像天庭管理人间道路防滑的神漫天撒下的粗瓷粉,沙沙一坠地就瓷实得踩不出脚窝儿了。
二乐和我,就在撒了一夜白瓷粉的大街上,他前我后地走着,瓷粉雪在我们脚下嘎吱嘎吱直响。二乐是老伴领回家的一条被遗弃的小黄狗。退休后,他成了我晨练的好伙伴,像今天这样的天气,他都准时跳上床,拱我头,扒我眼,催我起床。
天气预报说今天气温降至零下30度,二乐却蹭蹭跑出院子,一出门就在垃圾箱前发现一块带不少肉丝的骨头,上前舔了几口,迅速叼在嘴上。我忙呵斥道:“二乐!再像流浪狗拣脏东西吃,不要你了!”他急忙摇起了尾巴,用乞求的眼光看我。我不由得想到摇尾乞怜这个词,大声吼他:“狗二乐不听话,不要你啦!”并且愤怒跺脚。他一反常态,尾巴摇得更欢了,而且已调转了头,决心要跑,我不由得抬脚踢了他一下。他被踢后,骨头是扔了,但眼里顿时无神,放倒了最令人赞美最让自己骄傲的长尾巴,拖着,跟到我后头。养狗后我才懂得,尾巴是狗们尊严的旗帜,在主人踢打下收起尾巴的狗是很可怜的。
走到一家小食铺前,见门上贴着一张有趣的广告:一年一度腊八寒,喝碗黏粥保平安。我心血来潮,决定买两碗腊八粥,这广告语让我想起童年在故乡喝腊八粥逗狗玩的往事。我弯腰摸了摸二乐的头,命令他先在屋外一撮大冰溜子旁边儿等着。
买完腊八粥出来,二乐却不见了!我四处撒目,大喊二乐名字,没有回音。也许二乐耐不住冷,先回家了,我便拎了腊八粥返回家去。
二乐没回家!我急忙跑下楼,赶紧去找。我又回到饭馆门边的大冰溜子前仔细查看,顺着一行狗脚印找到垃圾箱处,脚印拐了几个弯儿,进了附近供暖锅炉房大院。
那是很大一个有围墙的院子,一根高耸入云的红砖烟筒,被北风吹斜了,冻得在风中打抖。烟筒下面是一座煤堆,山一样被瓷粉雪紧紧包裹着,变成高高的雪山。
莫非二乐钻进锅炉房取暖了?我进锅炉房转了两圈,没发现什么迹象。从后门寻出去,一眼瞥见小脚印蜿蜒上了山顶。我有点害怕,童年时家里的一只小狗就是腊月的一个夜里冻死在外屋的水缸旁边。
顾不得别的了,我跟头把式爬上山顶,鞋里灌进了雪,双手也扑进雪里好几次,十指僵僵的,攥不回弯儿来。正好见身边有半张被雪压住的报纸,我打着冷战弯腰拽起那半张报纸,本想揉搓一下塞进鞋踝的,却见一行《解放军报》文艺副刊字样在我眼前一跳,一片铅字火把般照亮我的眼睛:
翻过雪山的红军队伍,行军途中又遇了风雪。一位骑马赶上来的首长发现雪地躺倒一个战士,见那战士穿着单衣,已经冻僵了,不由得怒吼:“把他们后勤部长叫来,问他干什么吃的,我要撤他的职!”
被叫来的人看了看冻僵的战士,诺诺说:“他……就是……后勤部长……”牵马的首长怔在那里,慢慢脱下帽子……
忽然,一阵细弱的呻吟声被风从稻草那儿刮来,扯耳细听,正是二乐的呻吟声。
我头一回听见二乐的哭声。只见他在草堆边四腿抽筋,边哭边踡着身子舔草下的什么东西。身上的羽绒小袄不知怎么扯下来,在他舔着的东西上盖着。
二乐见是我,发出更重的呜呜声,身子却动弹不得。我伸手抱他,他咬住我衣袖往羽绒小袄上拽。我不顾一切解开棉衣,贴胸把二乐塞进怀里,一股奇寒立刻使我抖了几下。我用力抱紧二乐抵住抖动,二乐竟使劲挣扎,见我还不放开,便张嘴咬我。
我忽然醒悟,二乐有事。我放下二乐,看他叼开自己的小袄,又拱开稻草。天啊,稻草下躺着一条冻僵的小黑狗。再一看,小黑狗嘴边正放着一块骨头,就是二乐在垃圾箱边捡的那块。骨头边上还有一只奄奄一息的狗崽儿,毛色黄中透黑。
我恍然大悟。
但是,小黑狗已僵硬了。四腿还在抽筋的二乐,舔着小黑的鼻子,眼有泪水在溢。我从没听谁说过,狗会流泪,也从没见过狗眼会这般无助哀伤。
我心口忽然很疼,被三只狗共同咬疼似的,抱起二乐和狗崽,冲小黑说,是我家害了你们啊!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注重用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收起尾巴的狗是很可怜的”“(二乐)没回家”“(二乐)有事”,这几处表现了“我”对“二乐”的理解和牵挂、喜爱和赞美。
B.小说中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二乐,可见“我”和二乐有深厚的感情,“二乐”对我来说已是一个不能少的伙伴,是家庭成员之一。
C.小说善于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形象,如写二乐的眼神:祈求、顿时无神、无助哀伤的眼神……这些凸显二乐这一形象的内心世界。
D.小说结尾处的“我”的自责,突出表现了二乐的悲剧给“我”带来的巨大的愧疚和震撼,也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呼唤与赞美之情。
E.小说情节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文末二乐照顾妻儿这一情节,照应了前文“二乐一反常态”,“调转了头,决心要跑”这一伏笔。
(2)小说以“腊八雪”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二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后勤部长冻僵”这一情节多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 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
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
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
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
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喊啥不一样?
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
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
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
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
那你想坐哈车?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
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
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
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
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
他不是县长,是俺儿!
我来,我来!司机要夺车把。
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
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
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
他说,大,我知道了。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小儿,啥事?
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
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
咋不走了?
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漓江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
B.“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
C.“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
D.“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盯着雨靴的人

哲· 仁勤

多年以来,镇中学数学老师查戈德尔的梦想是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

一到雨天,他就会看到校长夫人,还有土产店老板巴拉丹的妻子,穿着锃亮的雨靴从屋里进进出出。雨靴是橘黄色的,靴口上印着漂亮的花纹,真是让人羡慕。每当看到她们穿雨靴,查戈德尔就瞧不起自己。他想,人家有好几双雨靴换着穿,我却连一双都没有。如果有一天,我能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哪怕是一双最普通的雨靴,就能在别人面前昂首挺胸地走路了。再下雨时,也不会因为怕弄湿鞋子,而在泥泞里蹦来蹦去,找干地方了。他简直害怕下雨。每当语文老师带领同学们朗读《雨》这一课时,他就听不下去,总是悄悄溜掉。去年大旱,人们都在为田里的秧苗就要枯死而着急,他的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舒坦。查戈德尔多年以来的梦想,就是不管什么颜色、什么质地,只要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便可。特别是中午那会儿,黑云密布,就像打开了闸门的水一样蔓延开来时,他的脸色也会跟黑云一样阴沉起来。他不知如何对付这难熬的雨天。学校大门口的地面,是条土路,雨天自然就和上稀泥了。他为此专门去找学校的后勤主任,提供解决的方案。

“抹上水泥或铺些煤灰吧。”

“好的,好的。我会向上面汇报的。”

唉,怎么说呢?这么多天过去了,还是老样子……一下雨就……特别是雨后的中午……

又下雨了。这次查戈德尔不打怵了,希望雨下得越大越好。他穿着崭新的黑雨靴与同事们有说有笑地走在校园里,学生们看着他的新雨靴,指指点点的样子很让他开心。一声惊雷,查戈德尔从睡梦中惊醒。唉!又是雨,他没有忘记叹息。

查戈德尔所在的办公室里,除了一个代课的老头之外,就数他还没有雨靴。老头身体不好,老伴又常年卧病在床。如果这老头也穿上雨靴了,就只剩查戈德尔一个人没有雨靴了。查戈德尔真怕代课老头不知哪天穿着雨靴走进办公室。自从他那天听说老头已经向学校递交了辞职报告之后,他想,要是再不赶紧买一双雨靴的话,简直没法活下去了。

没过几天,学校放假了。对于查戈德尔来说似乎可以松口气,但是拥有一双雨靴的想法仍旧不分白昼黑夜地折磨着他。

学校快开学了。查戈德尔拮据的生活,这时也稍微宽裕了一点。他决定与妻子商量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买一双雨靴吧。星期天下雨的话你穿,其他日子下雨,我穿。”两人就这样说好了。终于,这两个可怜的人拥有了一双属于他们自己的雨靴。

查戈德尔的老婆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妇女,找了份给人家看孩子的临时工作,自己还有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从明年起就一个接着一个都要上小学了。

雨靴是买了,雨却没有下。一周以来,查戈德尔盼望着瓢泼大雨。他已等不及开学了。

终于开学了。查戈德尔按捺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雨后穿雨靴上班的情景。可是老天爷偏偏跟他作对,每天都晴空万里,金灿灿的阳光明媚地照耀着大地。

最终还是下雨了。这雨浇得查戈德尔心花怒放。

第二天,乌云散去,艳阳高照。查戈德尔穿上雨靴,急忙往学校走去。路上,与偶遇的同事攀谈起来。

“这雨下得真好!”

“就是,空气多清新。”

“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好处啊!”

说话间,查戈德尔不忘观察人们的眼神,他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自己脚上的变化。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已经穿上了雨靴。

这一瞬间,查戈德尔心里盘桓多日的苦闷连同刚才的那股喜悦心情,顿时化作泡影,思绪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空瘪了下来……

(选自《意林》2011年第07期)

【小题1】分析文中划线句表现了查戈德尔怎样的心理。
【小题2】文中插入查戈德尔穿新雨靴的梦境有何作用?
【小题3】有的版本将此文的题目定为“雨靴”,与“盯着雨靴的人”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请立足文本,说明理由。
【小题4】查戈德尔好不容易穿上的雨靴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这说明了什么?查戈德尔的这种经历对你有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