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一   
雨中的原西城非常寂静。雨水洗过的青石板街上,看起来没有多少行人。商店的门都开着,但顾客廖廖无几;售货员坐在柜台后面,寂寞地打着深长的哈欠。街道两边一些低矮的老式房顶上,水迹明光,立着一行行翠绿的瓦葱。
一年一度的秋雨季节开始了。在农村,庄稼人现在都一头倒在热炕上,拉着沉重的鼾声,没明没黑,除过吃饭就是睡觉,似乎要把一年里积攒下来的疲乏,都在这几天舒散出去。多么好啊!矇眬的睡梦中闻着小米南瓜饭的香甜味;听着自己的老婆在锅灶上把盆盆罐罐碰得叮当响……
但是,孙少安享不成这福了。为了养家,他不得不来到原西县城揽工。
少安打量着即将入住的地方:不大的一个废窑,旁边塌下一批土,堵住了半个窑口;窑口前篙草长了一人多高……一切都破败不堪!不过,这又不花一个钱!唉,揽工小子还指望住个啥好地方哩?住这也好,四野里都是荒地,容易给牲口割草。
他安顿好牲畜,收拾好废窑后,又简单地戳了个锅灶,怎样省钱怎样来!
他满意地打量着自己的“新居”,嘴角浮上了一丝笑意。
每天,他在河边洗捡来的烂菜叶的时候,就想起向他表白爱情的润叶。他在内心深深地感谢润叶,她给他那像土块一样平凡的一生留下了太阳般光辉的一页
每天运砖时,他在车辕上挽一根套绳,扣在肩甲里,和牲畜一起拉着车,走过寂静而清冷的街道。一旦上坡的时候,他就使出浑身的劲拼命拉车,尽量减轻牲口的负担。从十字街到中学有一道大陡坡,他常常挣着命拉车,两只手都快要趴到地上了;牲口和他都大汗淋漓,气喘得像两只风箱。这时候,他眼前就不由得浮现出黄河岸边那些手脚并用、匍伏在石壁小道上的纤夫……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小题1】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积攒(cuán)  矇眬B.牲畜(xù)  篙草
C.挣着命(zhēng) 肩甲D.纤夫(qiàn) 大汗淋漓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体现了下雨天环境的清静,也为孙少安进县城揽工渲染了环境氛围。
B.选文第二段写秋雨季节一般庄稼人生活的清闲舒适,与下文写孙少安在县城为改变命运而拼命劳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揽工生活的艰辛。
C.孙少安觉得在县城揽工的日子过得蛮不错;还有在赶着骡子上坡的时候,他使出浑身的劲拼命拉车以尽量减轻牲口的负担,这些都体现了他随遇而安、目光短浅的小农意识。
D.“他在内心深深地感谢润叶,她给他那像土块一样平凡的一生留下了太阳般光辉的一页。”作者在这里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润叶的爱情给少安心中留下的美好回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4 12:50: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二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身上有着优秀的品质。
一、善良与自我牺牲精神
少安的善良体现在从十三岁起就成了“家庭保护人”,家里的大小事都需要他拿主意。他以自己的“牺牲”给弟弟妹妹换来一个美好的前途。
少安的善良还体现在承包砖厂富裕之后,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修校舍,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为缓解大家的经济状况,扩大了砖窑的生产规模。
少安的善良也体现在对润叶的感情上。他不是不爱润叶,只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没有爱的资格,不能一时冲动,酿成无限的苦恼。即使润叶屡次约见少安,少安也避而不见。
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少安虽是一位农民,但他承包了运砖业务,后来又烧砖窑,通过奋斗战胜挫折,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乃至家族的风貌,带领他的家庭奔上致富的道路。
家庭的富裕还离不开他的善于思考和摸索,还有大胆的实践。作为大队长,他自发地搞承包,又率先开展责任制。他的实干精神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实惠,同时也让整个大队的村民获利。
孙少安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不同于他们父辈的新式农民。他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保持着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为农民这个群体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他们有了个人更深层次的思考,为追求幸福生活和维护家庭尊严拼搏。他们扎根于现实生活,与时代脉搏紧密相关。
(选自《浅析〈平凡的世界〉孙少安的人物形象》)
【小题1】结合材料二,请分析孙少安身上的传统性与先进性。
【小题2】结合材料一和二,说说孙少安这个人物形象给你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就像大晴天冷不丁下起了冰雹——孙少安的砖烧砸了!问题全部出在那个用高工资新雇来的河南人身上。灾难是毁灭性的,粗略估算一下,损失都在五六千以上,这几乎等于宣布他破产了!几十人的工资,他一分也开不出,他还贷了银行一万元的巨款,月息近百元!……

 一天之内,所有帮孙少安干活的本村人,都咒骂着别人也咒骂着自己,灰心丧气地各回了各家。人走空了,只留下遍地狼藉。

孙少安的灾难马上在双水特掀起大喧哗。人们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情,纷纷奔走传告这消息。叹喟者有之,同情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敲怪话撇凉腔者有之。听说田福堂(曾经反对改革)激动得病情都加重了,一是吐一碗黑痰,神汉刘玉升传播说,他某个夜晚在西南方向看见空中闪过一道不祥的红光,知道孙少安小子要倒霉呀……

夜幕降落的时候,少安和秀莲仍然没有回家去。他们坐在一堆烧坏的砖头上,脸上糊着泪痕,默默无语地看着东拉河对岸那轮初升的明月。

 秀莲哭了一会,却反过来安慰他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一…不敢太熬煎。急出个病,咱更没活路了!”“怎么办……”少安脸痛苦地抽搐着,不知是问秀莲,还是在问自己。没有任何办法。

两个人一筹莫展地坐在一堆破砖头上,不知该怎么办。

夜很深了。金家湾那边最后,几点灯光也已熄灭。月亮静静地照耀着寂静中昏睡的大地。东拉河闪着-白的波光,朗朗喧响着在沟道里流淌。晚风凉意十足,带着秋天将至的讯息,从大川道里道动地吹过来,夹带着早熟的庄稼所特有的诗人芳香……

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

孙少安砖场的熊熊炉火也随之熄灭了。

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民来说,要在大时代的变革浪潮中奋然跃起,那是极其不容易的。而跌落下来叉常常就在朝夕之间。因为中国和他们个人都是在一条铺满荆棘的新路上摸索着前行,碰个鼻青眼肿几乎不可避免。而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在这条路上跌倒后,爬起来继续走下去?

孙少安和妻子在他们倒闭了的砖场,痛不欲生地坐到了深夜。

他们突然看见,父亲佝偻着高大的身躯,背抄着手在月亮照得白花花的公路上走过来。于是,夫妻俩垂头丧气地跟着父亲离开了烧砖场,回家了。

月光砬洁,大地如银似水。

母亲用围裙揩拭着眼泪,对他们说:“不管怎样,要吃饭哩……”

孙玉厚老汉蹲在脚地上。低倾着苍头,一直在抽烟,他握烟锅的手在微微地抖着。记得他父亲活着的时候,就一再对他说过,孙家的祖坟里埋进了穷鬼,因此穷命是不可更改的。看来,还是他父亲说得对。米豪镇那个死去的老阴阳,却胡扯说他们宅第的风水是双水村最好的。好个屁!看,这好风水如今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灾祸!

其实,在少安决定要把砖场往大闹腾的时候,他老汉心里直打小鼓。对他来说,生活中出现不幸,那倒是惯常而自然的事,一旦过分地红火而幸运,他倒套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和担忧。

炕头上那盏豆粒似的灯光,静静地映照着两辈人四张愁苦的面孔,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屋外,月亮已经移到了田家圪崂的山背后,半个村于被深沉的黑暗所笼罩。远赴,公鸡们正在激昂地合唱夸晚的第三支歌。明天,他们将怎么办?

秀莲沉默了一会,突然严肃地对丈夫说:“事到如今,我也想过了,只能让我回一次娘家,看能不能让姐夫先给咱们借一点钱。有林在村里办醋厂,多了拿不出来,一千来块估计还可以……”

少安听妻子这么说,使“腾”地坐起来。他感激地望着秀莲,似乎在完全的绝望中获得了一点生机,他温柔地俯下身子,再一次紧紧抱住亲爱的人,在她那零乱像沙蓬一样的头发上亲了又亲。

一大早,夫妻俩就出了门。外面三分曙色,七分黑夜。

公路上已经有汽车开过。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二十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对孙少安的创业失败,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灵活现的世态众生相,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既有群体介绍,电有细致人微的个别描写。
B.“月光皎洁,大地如银似水”,这一自然环境描写用语简洁,描绘出静谧、美好的乡村夜景,反衬出陷入冈境的孙家人焦虑不安以及彻夜难眠。
C.选文对孙玉厚老汉的刻厕,多着墨于其神态与心理。他原本就不太支持把砖厂的生意做大,现在因此家里背上了巨债,他不禁赞叹起父亲的先见之明,一边又咒骂起不灵的老阴阳来。
D.在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的大背景下,农民孙少安初次创业失败给这个家庭蒙上了浓浓的阴影。但是,“在新路上摸索前行,碰个鼻青眼肿几乎不可避免”,因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坚持改革发展都是势在必行。
【小题2】节选部分对比突出,请从中找出三处并做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节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养鱼

路遥

这双水村出现的第一个能人就是孙少安。他已经用机器办起了砖瓦窑,并且第一家在村里修整了一院新地方。

瞧,现在双水村又一个有能耐的人,竟然要挖塘养鱼了!这人是大队支委田海民。

三十五岁的田海民,多年来,他一直是大队会计,月月下来都是满工,加之他岳父在米家镇公私合营门市部卖货,家底厚实,媳妇银花又出身于经营者家庭,很会计算,因此小两口的光景一直在村里拔尖。

有一天,当海民不知从什么地方搞回一本养鱼的小册子后,夫妻俩在灯下头挨着头直看了一夜。他们立刻兴奋地决定:得,干脆,挖个池塘养鱼!

黄土高原山乡圪崂的农民,从来没有吃鱼的习惯——别说吃了,许多人连这玩艺儿见也没见过。听说海民两口子要养鱼,双水村的人大为震惊。哈呀,这小子看别人发了财,急得胡跳弹哩!鱼?谁吃那东西!

其实,这初中毕业的夫妻俩是有远见的。正因为这里的人不爱吃鱼,因此本地很少有人养鱼。但不是没有吃鱼的。逢年过节时,海民曾目睹过原西城的干部市民怎样排着长队,在副食门市上争买外地进回来的那点冻鱼。是的,他们将不指望在农村销售他们的产品,而是准备卖给城里的人的。海民已经在城里打探过,好几个饭馆都提出,只要他有鱼,有多少尽管往那儿拿!

……

挖鱼塘的日子到了,推土机喧吼着开到荒草地上,开始了引人注目的挖掘工作。推土机巨大的轰鸣声再一次震撼了这个古老的村庄。

许多干农活的庄稼人和放了学的孩子们,都前呼后拥赶到这地方来看热闹。

在观看田海民非凡壮举的人堆里,还有他爸田万有和他四爸田万江。

田万有有他的愁肠。他明年就满六十岁了,家里还有两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儿。他这把年纪一个人在山里挣命,勉强能糊住四张嘴,手头紧巴得连化肥也买不回来。两个女娃娃都大了,穿不起一件像样的衣服,经常破衣连身。别看他常在人面前是一个热闹人,其实一个人在山里唱完一段子信天游,便由不得抱头痛哭一场。

蹲在旁边的他哥田万江,日子过得比他还恓惶。田万江的三个儿子都另过了光景,一个个老实巴脚,都拉着一窝儿女,根本不可能照顾他们。

老弟兄俩听说海民要挖池养鱼,就凑到一块拉谈过,看能不能在海民这里入个“股”。他们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但粗笨活可以全包在他们身上。他们估计,尽管儿媳妇银花看不见他们的死活,但他们干重活,拿个小头,也许她能同意。

现在,他们还没有向海民提这事。不过,他们此刻热心地蹲在这里,心里上倒觉得,这事好像也是他们自己的事;听着推土机的吼叫声,心里怪激动!

两天以后,田万有、田万江乘银花不在工地,两兄弟就结伴来找海民,向他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海民当时没有拒绝。只是为难地对两位父老说,这要征得他媳妇的同意。

当天晚上,海民就到父亲家来了。他告诉等待消息的父亲和四爸:银花不同意他们来干活!

田万有发了半天呆,长叹一口气说:“我和你四爸等于去给你们揽工,你们都不要。你们比旧社会的地主都残酷!我和你妈吞糠咽菜把你拉扯大,如今我们不行了,你连我们的一点死活也看不见!你还算个人吗?”

田海民无言地接受了父亲的一顿责骂,然后又无言地退出了这个把他养育大的破窑洞。他在黑暗的村道上回家的时候,眼里噙满了泪水。

过了没多久,又起了意外的风波。海民家的隔墙邻居刘玉升,突然传出了一个可怕的预言。这位先知先觉的神汉危言耸听地散布说,在田海民的养鱼池里,将要诞生一条“鱼精”。说这鱼精必定要在双水村殃害人和牲灵;而且以后还要在外地去作怪哩!一些迷信的村民立刻开始诅咒海民和银花,有的人并且扬言要给鱼池里撒毒药!

与此同时,田万有因生儿子的气,竟然用荒诞的手法编了一段“链子嘴”使刘玉升的谣言变为戏谑性的艺术在村子里传播开来。

当“链子嘴”在村里传开后,田万有却后悔极了。

唉,他怎能给自己的儿子编排笑话?他太过份!儿子光景烂包了,对他有什么好处?再说,这样能解决了他自家的困难吗?“链子嘴”没人给稿费!

这一天,田万江又一脸愁苦找到田万有,对弟弟说:“咱们再去找找少安,看能不能到他的砖场打一段零工?要不,秋天种麦子的化肥都没钱买……”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又掺入了当地的方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风俗化的语言契合人物形象,也暗示了田海民最终将养鱼失败。
B.田万有之所以编造“链子嘴”来败坏自己儿子的养鱼事业,是因为儿子田海民不孝顺,不肯为父亲解忧,尤其是儿媳银华不顾老人死活。
C.故事的结局有点意料之外——邻居居然造谣诬陷田海民,父亲田万有更是火中浇油,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文章中早就交代了村民对养鱼的不理解以及父亲对自己的误解。
D.田万有这一形象在本文塑造得很有立体感,作者主要是通过动作、语言、肖像和心理等描写手段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小题2】结合全文,简析画线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本文节选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人认为用“不平凡的人”为题比原标题(“养鱼”)更好,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好,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 生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天闷热的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趟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他是刚从公社开毕教师会回来的,此刻浑身大汗淋漓,汗衫和那件漂亮的深蓝涤良夏衣提在手里,匆忙地进了村,上了佥畔,一头扑进了家门。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援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他两口见儿子回来,两张核桃皮皱脸立刻笑得像两朵花。他们显然庆幸儿子赶在大雨之前进了家门。同时,在他们看来,亲爱的儿子走了不是五天,而是五年;是从什么天涯海角归来似的。老父亲立刻凑到煤油灯前,笑嘻嘻地用小指头上专心留下的那个长指甲打掉了一朵灯花,满窑里立刻亮堂了许多。他喜爱地看看儿子,嘴张了几下,也没有说出什么来,老母亲赶紧把端上炕的玉米面馍又重新端下去,放到锅台上,开始张罗着给儿子炒鸡蛋,烙白面饼;她还用她那爱得过分的感情,跌跌撞撞走过来,把儿子放在炕上的衫子披在他汗水直淌的光身子上,嗔怒地说:“二杆子!操心凉了!”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他把母亲披在他身上的衣服重新放在炕上,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老两口的脸顿时又都恢复了核桃皮状,不由得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都在心里说:娃娃今儿个不知出了什么事,心里不畅快?
老两口愣怔地望了半天儿子的背影,不知他倒究怎啦?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唉!加林可从来都没有这样啊!他每次从城里回来,总是给他们说长道短的,还给他们带一堆吃食:面包啦,蛋糕啦,硬给他们手里塞;说他们牙口不好,这些东西又有“养料”,又绵软,吃到肚子里好消化。今儿个显然发生什么大事了,看把娃娃愁成个啥!高玉德看了一眼老婆的愁眉苦脸,顾不得抽烟了。把烟灰在炕拦石上磕掉,用挽在胸前钮扣上的手帕揩去鼻尖上的一滴清鼻子,身上往儿子躺的地方挪了挪,问:“加林,倒究出了什么事啦?你给我们说说嘛!你看把你妈都急成啥啦!”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张开的嘴巴半开也合不拢了。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
“是不是减教师哩?这几年民办教师不是一直都增加吗?怎么一下子又减开了?”父亲紧张地问他。
“没减……”“那马店学校不是少了一个教师?”他母亲也凑到他跟前来了。“没少……”“那怎么能没少?不让你教了,那它不是就少了?”他父亲一脸的奇怪。高加林烦躁地转过脸,对他父母亲发开了火:“你们真笨!不让我教了,人家不会叫旁人教?”
老两口这下子才恍然大悟。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偷声缓气地问:“那他们叫谁教哩?”
“谁?谁!再有个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
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
(节选自路遥《人生》)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高加林开会回来跑向自己家里,扑进家门,显得非常慌张。一是躲避即将到来的大雨,二是民办教师资格被下掉后的伤心。
B.高加林的父亲对儿子的爱隐藏在心里;高加林的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在行动上,老两口的溺爱导致了高加林遇事无主见,慌里慌张的性格。
C.高加林开会回来也不言语,也不想吃饭,而且一反常态对父母发火,可以推论他对民办教师资格的在意和失去后无以言表的难过。
D.本文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成功刻画了高加林民办教师资格被下掉后对一家人的影响和打击。
【小题2】(小题2)小说中高加林父母对高加林的爱有哪些?请结合二人的表现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小说第一段对天气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