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 泥 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节选自汪曾祺《故里三陈》,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以“陈泥鳅”为题,第一段介绍“黑屁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按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要求:从修辞方法角度)
(2)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要求:从描写手法角度)
【小题3】请结合文中“他也好义,也好利”这句话,简要分析陈泥鳅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像陈泥鳅这样身怀绝技,“一辈子没少挣钱”的人,却过着“不娶老婆”“不置产业”的生活,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请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9 09: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将军的部队

李浩

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不见了,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向昔日进行眺望的时候,我再次看见了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斑驳的绿漆,生锈的锁,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的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那些原本白色的,现在已成为暗灰色的木牌就是将军的部队。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法说清这些木牌的来历。我跟身边的伴儿说的时候,他只给了我粗重的喘息,并未做任何的回答。我跟他说,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我的猜測是有道理的,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很不规则的画了一些“0”。也许,将军稂本不知道那些阵亡战士的名字?

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很多的,把它们全部摆开可得花些时间。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我不是叫你下来吗。

将军说,马也该喂了。

他用手使劲地按着眼角边的两道皱纹。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打完一场战斗,将军一发出休息的命令,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0”。原来我留下的木牌是三块,那一块木牌上写的是“白马”。对我这样一个从农村里出来的孩子来说,白马让我感到亲切。不过后来我把白马给将军送了过去,我看见那匹白.马从浓烟中站起来,回头望了一眼,似乎还有一声嘶鸣,然后甩下一路嗒嗒的马蹄声笼尘而去。白马是属于将军的。

对于将军那些木牌名字的来历,我曾经做过调查,当然这种调查是随意性的,我只是偶然地向有关的人提及,他们对我的问题都只能是摇头。似乎没人曾向将军提供过什么阵亡将士的名单,至少将军离休后没有。

那么木牌上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它们是在什么时间成为了木牌,装满了整整的两个木箱?……

倒是干休所的王参谋向我提供了一个细节。他说他见过一次将军发火,那时我还没有来到干休所。他看见将军紧紧抓住一块木牌,对着它大声说,你就是再活一次,我还得毙了你!当时王参谋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将军把那块木牌扔出了很远,木牌划过地板时发出了一阵很脆的声响。过了很久,将军突然对王参谋说,你把木牌给我捡回来。将军接过了木牌,用手擦了擦上面的尘土,然后小心地把它放回了那些木牌之间。王参谋说他记不太清了,他记得好像他把木牌递到将军手上时,将军的眼红红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的那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通过“斑驳”“生锈”“霉味”等几个词语,从视觉、嗔觉的角度表现了箱子的陈旧,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将军和我聊部队的事,提到战士睡觉鼾声如雷和臭脚,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和生动性,也从侧面表现将军的性情。
C.王参谋讲将军扔木牌又让他捡回来的细节,表明将军对士兵严厉,也对自己过往行为的后悔,表现其内心柔软的一面。
D.小说以“我”的回忆来行文,通过写“我”与将军的交谈、“我”对木牌的了解,串联起故事情节,更好地塑造了将军形象。
【小题2】小说中说将军“他用手使劲地按着眼角边的两道皱纹”,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小题3】小说主要写将军的木牌,却以“将军的部队”为题,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城市里的牵牛花

王溱

起初她只是想在出租屋里种一小盆牵牛花,那种紫色的喇叭状的小花总能慰藉她思乡的情绪。

可是那盆花却发了疯,绕上只有巴掌大的窗台,缠住单人床的床脚,占领了挂衣服的架子……它铆足了劲掠夺一切可掠夺的,实在没东西了,干脆爬上墙面,很快,四面都成了绿墙。她非常惊讶,你可是牵牛花呀,怎么学爬墙虎?

于是她只好进行修剪。修剪后的牵牛花规整了些,但生长速度反而更快了。夜里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时,它已经从窗户溜出去,悄悄入侵了隔壁邻居家。

第二天一早她被“砰砰砰”的敲门声叫醒,一个穿睡衣的小伙急切地说,他家昨夜里被她家的牵牛花占领了!她跟着他过去一看,可不是,所有东西像披上了绿底紫花的被单,最俏皮的一朵紫花就挂在他的单车把手上。她愧疚地低声道歉。可他却兴奋地大叫,“这太棒了啊,你是怎么种出来的?”他说,他的房间太冷冰冰了,他想种这样一盆牵牛花很久了。

她扑哧笑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他们一起修剪了花,他把单车上的花摘下来戴在她头上,她坐上他的单车后座去上班。

然后?然后牵牛花更加肆无忌惮了啊!它先是把整栋楼绕了一遍,紧接着入侵了隔壁楼。眨眼间,整个城中村都成了牵牛花的天下,租客们对这个不速之客倒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帮人搬家的大叔笑嘻嘻地把绕满板车上的藤扯开,哼着歌一蹬而去;送外卖的小伙摘了一朵插帽子上,吹了个响亮的口哨;还没找到工作的姑娘抚摸着缠住她行李箱的牵牛花,第一次绽放笑容……

才几天工夫,牵牛花就占领了整座城市,它把所有楼房外墙都铺成了绿色,然后大摇大摆登堂入室。很少见到大片绿色的城里人被这阵容吓住了,报警电话响个不停,有投诉工厂机器被绕住了不能开工的,有投诉汽车没法开上马路的, 有投诉广告牌被遮住了的,一个衣着讲究的主妇直接对着话筒大喊:“我名贵的家具啊!快把那些低贱的植物弄走!”

这一切已经完全超乎她的本意,以至于警察找上门时,她除了不停地道歉之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警察绕着小小的花盆走了一圈又一圈,啧啧称奇,“这么小的花盆,怎么可能呢?!”最终他还是傲慢地命令:“砍了吧!”眼看刀就要落下,她大叫一声:“不要——”

然后?然后她就吓醒了。醒来的她心怦怦直跳,她环顾自己的屋子,不足十平米的空间挤满了各种必需品,哪有种花的余地?再说,也没那个工夫。

原来是做梦呀!她深深叹了口气,说不清是庆幸还是惋惜。

醒来后的生活依旧无聊。她又开始想念那朵紫色的喇叭状的小花了。起初这思念也只能算是矫情,可很快就像梦里那盆牵牛花一样疯狂蔓延开,遮挡住她的眼睛,勾引她的鼻子,扯住她的思维……她招架不住了,咬咬牙把攒下的假期都休了,长途跋涉回了一趟老家。

老家的爬墙虎很是茂盛,铺满了祖屋一整面墙。她看着那些纯绿色的家伙,很是疑惑,明明是爬墙虎呀,为什么记忆中老家的墙面是牵牛花呢?那些紫色的小花是怎么回事?

她安慰自己,离开老家太久,记忆模糊也是正常的吧,说不定就是嫌爬墙虎只有绿色太单调才离开家的。她决定带一包爬墙虎的种子回去种,哪怕是扔掉一些东西,也要腾出一点位置来安放正确的记忆。想了想,她又多拿了一些,心想,给住在隔壁的邻居也带点吧,虽然还是不知道隔壁住的到底是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作者运用看似离奇的手法描写了牵牛花的生长,实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她”对故乡生活的深深怀念。
B.面对牵牛花的生长,人们开始的宽容和后来的投诉形成对比,说明人们虽然厌倦都市的喧嚣单调,但却无法适应乡村生活。
C.警察虽然也惊讶于牵牛花旺盛的生命力,最终还是决定把它砍掉,这一情节暗示了都市文明和乡村生活的冲突和矛盾。
D.小说结尾写“她”打算给隔壁邻居带些爬山虎的种子,既照应了上文,又营造了温馨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刀

邢庆杰

关子明靠打铁谋生。但他的名气不是因为打铁手艺,而是他有一把祖传的宝刀。

据说,这把刀已经传了十几代了,是当年关羽遇害后,一个崇拜关羽的吴囯副将把青龙偃月刀的刀头作材料,经过数月的火炼水淬精制而成,可以迎风断草,削铁如泥。

拥有宝刀的关子明,据说也有一身的好刀术,但是,镇上的人们都没有见过他练刀,甚至连他的刀也没见过。那把刀,终日被关子明负在背上,外面有一个黑色的刀鞘。

鬼子在镇上修起了炮楼子。

鬼子小队长中村嗜武如命。他从一个汉奸嘴里知道了关子明,就找上门来。

盛夏的天气,关子明封了火,正在铁匠铺子里喝大叶子茶。

中村弯腰进了铁匠铺子,他带来的两个兵一左一右,把住了门。

中村问,你的,关云长的后人?

关子明斜了他一眼,点了下头。

中村说,我的,读过《三国》,非常佩服关云长,可是,我们隔着这么远的时空,没法交流。今天,能遇到他的后人,我的,三生有幸。

关子明这才站起来,双臂抱在胸前,你说,什么事吧?

中村笑了,他缓缓抽出了东洋刀,我的,想和你切磋一下刀法,你的,敢不敢?

两人在铁匠铺门前的空地上站定。

铁匠铺前很快就站满了围观的人。

中村双手擎刀,刀尖冲天,蓄势待发。

关子明一动不动。

中村叫道,拔刀吧!

关子明摇了摇头,从门前的柳树上折下一根小拇指般粗的柳条儿,右手一撸,碧绿的柳叶儿撒了一地。

中村怒道,你的,敢藐视我们大日本帝国的东洋剑法?

关子明一笑,你尽管来吧!

中村嚎叫一声,东洋刀闪电般向关子明头顶劈了下来!

关子明手腕微微一动,那枝柳条儿带起一股清脆的风声,后发先至,击在中村的双腕上,东洋刀劈至半路,便软软地落在地上。

中村诧异地看了关子明半晌,说,关的,我想领教的,是你的刀法。

关子明说,如杲我拿的是刀,你的手还在吗?

中村脸红了,但他仍然坚持说,我的,是想看一下你的宝刀!

关子明说,可以,等你赢了我。

中村叹了一口气,走了。

周围爆发出一片暴雨般的掌声。

此后,中村多次来挑战,均大败而归。

而且,关子明从未拔出过他的那把宝刀。

关子明名声大噪。

后来,八路军武工队的邢队长被组织上安排在镇上养伤。由于叛徒告密,泄露了风声。中村带着一小队鬼子兵在镇上挨家挨户搜查。当搜到关子明的铁匠铺时,关子明一尊铁塔般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几个鬼子刚一靠前,他就将手伸向肩后,握住了刀柄。鬼子吓得连连后退。

中村冷笑道,关,你终于肯拔刀了!

关子明摇了摇头,你的,不配。

中村狂怒道,关,你的明白,今天不是和你私下比武,而是执行大日本皇军的军务,希望你能识相点。

关子明像一棵树,就长在了门口。

中村一挥手,开枪!

几个鬼子端起三八大盖,瞄准了关子明。

关子明探手入怀,然后一扬手,几只飞镖同时飞了出去。鬼子们还没来得及拉开枪栓,就倒在了地上。

中村向天开了一枪,一大队鬼子拥了过来。

中村笑道,关,我的,今天一定要见识见识你的宝刀。

他冲鬼子们说了一通日语,鬼子们都退下弹夹,挺着刺刀向关子明扑了过来!

关子明拳脚并用,在鬼子们的刺刀中穿插自如,鬼子只要挨近他,他或掌劈或拳打,都是一招命中要害。片刻之间,已经有十几个鬼子尸横当场。

鬼子越聚越多,明晃晃的刺刀逐渐将关子明逼到一个墙角,由于可供周旋的空间越来越小,他的大腿上和胳膊上都被刺了一刀。

中村在圈外狂笑道,关的,你的,再不拔刀,就死啦死啦的。

关子明伸手握住了肩后的刀柄。

鬼子们忽然退潮般纷纷向后退了十几步,个个面露恐慌。

借此机会,关子明从地上捡起一支枪,将枪刺卸了下来。

鬼子们见他没有真的拔出宝刀,复又扑了上来!

一场恶战,血肉横飞。

当最后一个鬼子兵倒下时,伤痕累累的关子明也倒了下去。

中村得意地走过来,用手枪指着他道,关,你的刀,要归我了。

一声枪响!

中村倒在了血泊中。

是藏在铁匠铺的武工队邢队长开的枪,邢队长扶起奋奋一息的关子明,不解地问,都到了生死关头,你为什么还不拔刀?

关子明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笑容。他艰难地握住刀柄,将刀拔了出来……

竟然是锈迹斑斑的一把铁叶刀丨关子明轻轻一抖腕子,刀片竟从刀柄处断了。

邢队长不解地看着他,这就是你祖传的宝刀?

关子明惨然一笑,说,这刀,在鞘里,是一把祖传的宝刀,能震慑敌胆;拔出来,就是一张生铁片子……所以,宝刀,只适合待在鞘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以“宝刀”为题,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对敌斗争的勇猛与反侵略必胜的信心。
B.关子明“从未拔出过他的那把宝刀”,一方面是因为要保留宝刀的神秘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宝刀不能拔出的无奈。
C.“中村冷笑道,关,你终于肯拔刀了!关子明摇了摇头,你的,不配。”对话简短,但人物之间的情绪渲染到位。
D.小说语言直白质朴、简洁有力,故事情节集中,这样符合小说中主要人物关子明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人物设定。
【小题2】请结合文本,具体谈谈“宝刀”作为线索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八路军武工队邢队长这一人物是否多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禁指

斯继东

好像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吧,来看曾先生的人忽然多了起来。除了弹琴的弄音乐的,还有搞书画的,自称作家的,报社电视台的,后来甚至还来了当官做生意的。

各种回绝。曾先生有点烦。

我宽解他,别人欢喜琴,你应该高兴啊?

你看他们是真心喜欢琴吗?一个个穿戴得今不今古不古,三不像六样生。曾先生说。

还有,我什么时候变成大师了?一夜之间我怎么就生出这么多的徒子徒孙啊?还不是拉虎皮扯大旗,行坑蒙拐骗之实?曾先生说。

一只手明明有五个指头,为什么要立一个禁指,他们知道吗?曾先生说。

为什么啊?我问,我也好奇。我只知道禁指就是小手指,曾先生从来不让它碰琴弦。

《说文》上讲,琴者,禁也。立一禁指,就是告诫世人,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曾先生说。生气归生气,人来了,曾先生照例还是客客气气。这其中,小余于曾先生是个例外。曾先生在上海时,读大学的小余是琴听得最多的一个。曾先生一人一琴回乡后,俩人便断了音讯。某一天,小余忽然寻到了桃源村,问他说是辞掉银行工作回会稽开了家琴行。之后小余就成了常客。每年中秋过年两节必到,平时来也从不空手。小余来曾先生都留饭,我得加一荤一素,曾先生也会多喝一汤碗黄酒。一老一小端着酒碗,不聊别的,就聊琴。

讲得最多的是《文王操》。

曾先生这些年翻来覆去在打的古谱就是《文王操》。据曾先生讲,古籍中就有周文王渭水之滨访吕尚而作《文王操》和孔子向师襄学弹此曲的记载,之后历朝历代文士琴人的诗作琴论中每有提及。重奏此三百多年前的绝响,一直是近世琴人的梦想。但《文王操》有据可考的曲谱有十多种,各种版本曲名不一、段数不同、曲调相异、或有辞或无辞。这中间的甄别、择选和揉合,远非简单的打谱所能一言道尽。面对这块无处下嘴的硬骨头,诸多琴人不是忘而却步便是半道折返。这抱憾的琴人中,就有曾先生时时念叨的师傅张先生,是他把晦庵古琴传给了曾先生。曾先生总说自己是在混吃等死,要说有什么心事未了,那大概就是《文王操》了。

曾先生终于把《文王操》打好了。

曾先生呷好夜酒,我收碗盏。曾先生做手势让我等等。说是要给我听一首曲。

曾先生从楼上拿下来一叠谱,我就放下碗盏净了手坐下来听。

曾先生抚的就是《文王操》。

收声后曾先生问我好听不好听,我说好听。

可我说好听有什么用啊,我又不会弹琴。

曾先生笑笑,说,会弹勿会弹不要紧,琴是弹给会听的人听的。

道理我是掰摘不过曾先生的。反正看见伊高兴,我也便开心。

过几天,小余来把那叠谱拿走了。

同一年的秋天,还发生了另外一些事体。

我陪曾先生去体检,曾先生说一带两便,让我也做做。曾先生执意,做做就做做。过几天去拿体检结论,曾先生没事,倒是我查出了问题。曾先生拿了我的化验单去问主任医生,问了很长时间。出来曾先生只说有几个指标不太好。

小医院靠不住,我们去上海看看。曾先生说。

我会吃会困上好贴通一个人,空劳劳去什么上海啊?我不答应了。

我带你去嬉嬉外滩,看看东方明珠塔。曾先生说,顺便查一查,放心些。

曾先生平时不太用手机。这次找出电话本打了不少电话。

小余开的车。送到医院,一切就都由不得我了。曾先生托了熟人,住院部住下来后,胸透CT核磁共振生化全套胃镜切片一样一样做。我虽然字眼少,阵势还是看得出。是癌吧?曾先生倒也不瞒我:好在发现得早。我请了上海最好的医生给你做手术,侬勿要怕。临了大事,曾先生照旧泰悠悠,不慌不张。我要给我儿子打电话,曾先生拦我,忙就让他忙着吧。手术前后,曾先生一步勿脱守在床边,怕不周到,还请了个陪护。虽然请了陪护,事情曾先生还是抢着做。

原来曾先生也不是只会弹弹琴。

“这倒好,变成你服侍我了。”我对曾先生说。

曾先生把手上的书放下来,笑咪咪回对我:“不着慌不着慌,等你病好了,还让你原模斯样服侍我。”

“这么久没摸琴,你郁屈煞了吧?”我问曾先生。

曾先生呆得呆,说:“还好还好。”

前前后后住了一个多月院。曾先生没食言,出院后当真带我去嬉了外滩,爬了东方明珠塔。在塔前,我俩还合了个影,是曾先生提议的。我后来才知道,其实曾先生也是第一次爬东方明珠塔。

归到家的那个晚上,曾先生破例没有弹琴。

第二日一早掉尘时我才发现,搁庋上的琴不见了。

我慌急慌忙喊曾先生。曾先生无事似的答了句:“你住院期间,我托小余把'晦庵'卖了。”

什么?我杵在那里。

“秀琴啊,”曾先生喊我一声,“人也好,琴也好,总有一天是要脱手的。”

我的眼泪水又一次不争气地汆了出来。

那天早晨,曾先生又跟我提起了张先生。他说张先生惜物却又不恋物,文革初期,前明陈圆圆的琵琶被砸,“虎啸龙吟”被盗。别人问起来,张先生淡然一笑:“这天下都今天你明天他的,一张琵琶一床琴又算什么?”曾先生说,张先生的书房里挂有马一浮先生持赠的一幅字,其中有两句他近年总会时不时想起。

我问哪两句。曾先生破例用普通话吟了出来--他日移居山溪里,取琴为我召阳春。

之后,一直到过背,曾先生的手指再也没有碰过琴弦。

(选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既写了抚琴打谱的古雅、肃穆,也写了卖琴治病、托关系手术等世俗之事,雅俗交融,读来别有意味。
B.曾先生淡泊名利,宽容善良;能以彬彬有礼的态度,拒世俗于千里之外;也能因爱请托关系,为秀琴治病。
C.小说叙事娓娓道来,节奏舒缓有致,似说家长里短,透出自然恬淡之味;语言自然朴实,偶杂文言又添雅致。
D.从结尾可以看出小说是通过秀琴(即“我”)的回忆展开叙述的,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秀琴的感激与内疚之情。
【小题2】请结合曾先生打谱《文王操》的经过,简要概述曾先生对待古琴艺术的态度。
【小题3】小说最后写曾先生回忆张先生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前后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就像大晴天冷不丁下起了冰雹——孙少安的砖烧砸了!问题全部出在那个用高工资新雇来的河南人身上。灾难是毁灭性的,粗略估算一下,损失都在五六千以上,这几乎等于宣布他破产了!几十人的工资,他一分也开不出,他还贷了银行一万元的巨款,月息近百元!……

 一天之内,所有帮孙少安干活的本村人,都咒骂着别人也咒骂着自己,灰心丧气地各回了各家。人走空了,只留下遍地狼藉。

孙少安的灾难马上在双水特掀起大喧哗。人们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情,纷纷奔走传告这消息。叹喟者有之,同情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敲怪话撇凉腔者有之。听说田福堂(曾经反对改革)激动得病情都加重了,一是吐一碗黑痰,神汉刘玉升传播说,他某个夜晚在西南方向看见空中闪过一道不祥的红光,知道孙少安小子要倒霉呀……

夜幕降落的时候,少安和秀莲仍然没有回家去。他们坐在一堆烧坏的砖头上,脸上糊着泪痕,默默无语地看着东拉河对岸那轮初升的明月。

 秀莲哭了一会,却反过来安慰他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一…不敢太熬煎。急出个病,咱更没活路了!”“怎么办……”少安脸痛苦地抽搐着,不知是问秀莲,还是在问自己。没有任何办法。

两个人一筹莫展地坐在一堆破砖头上,不知该怎么办。

夜很深了。金家湾那边最后,几点灯光也已熄灭。月亮静静地照耀着寂静中昏睡的大地。东拉河闪着-白的波光,朗朗喧响着在沟道里流淌。晚风凉意十足,带着秋天将至的讯息,从大川道里道动地吹过来,夹带着早熟的庄稼所特有的诗人芳香……

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

孙少安砖场的熊熊炉火也随之熄灭了。

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民来说,要在大时代的变革浪潮中奋然跃起,那是极其不容易的。而跌落下来叉常常就在朝夕之间。因为中国和他们个人都是在一条铺满荆棘的新路上摸索着前行,碰个鼻青眼肿几乎不可避免。而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在这条路上跌倒后,爬起来继续走下去?

孙少安和妻子在他们倒闭了的砖场,痛不欲生地坐到了深夜。

他们突然看见,父亲佝偻着高大的身躯,背抄着手在月亮照得白花花的公路上走过来。于是,夫妻俩垂头丧气地跟着父亲离开了烧砖场,回家了。

月光砬洁,大地如银似水。

母亲用围裙揩拭着眼泪,对他们说:“不管怎样,要吃饭哩……”

孙玉厚老汉蹲在脚地上。低倾着苍头,一直在抽烟,他握烟锅的手在微微地抖着。记得他父亲活着的时候,就一再对他说过,孙家的祖坟里埋进了穷鬼,因此穷命是不可更改的。看来,还是他父亲说得对。米豪镇那个死去的老阴阳,却胡扯说他们宅第的风水是双水村最好的。好个屁!看,这好风水如今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灾祸!

其实,在少安决定要把砖场往大闹腾的时候,他老汉心里直打小鼓。对他来说,生活中出现不幸,那倒是惯常而自然的事,一旦过分地红火而幸运,他倒套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和担忧。

炕头上那盏豆粒似的灯光,静静地映照着两辈人四张愁苦的面孔,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屋外,月亮已经移到了田家圪崂的山背后,半个村于被深沉的黑暗所笼罩。远赴,公鸡们正在激昂地合唱夸晚的第三支歌。明天,他们将怎么办?

秀莲沉默了一会,突然严肃地对丈夫说:“事到如今,我也想过了,只能让我回一次娘家,看能不能让姐夫先给咱们借一点钱。有林在村里办醋厂,多了拿不出来,一千来块估计还可以……”

少安听妻子这么说,使“腾”地坐起来。他感激地望着秀莲,似乎在完全的绝望中获得了一点生机,他温柔地俯下身子,再一次紧紧抱住亲爱的人,在她那零乱像沙蓬一样的头发上亲了又亲。

一大早,夫妻俩就出了门。外面三分曙色,七分黑夜。

公路上已经有汽车开过。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二十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对孙少安的创业失败,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灵活现的世态众生相,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既有群体介绍,电有细致人微的个别描写。
B.“月光皎洁,大地如银似水”,这一自然环境描写用语简洁,描绘出静谧、美好的乡村夜景,反衬出陷入冈境的孙家人焦虑不安以及彻夜难眠。
C.选文对孙玉厚老汉的刻厕,多着墨于其神态与心理。他原本就不太支持把砖厂的生意做大,现在因此家里背上了巨债,他不禁赞叹起父亲的先见之明,一边又咒骂起不灵的老阴阳来。
D.在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的大背景下,农民孙少安初次创业失败给这个家庭蒙上了浓浓的阴影。但是,“在新路上摸索前行,碰个鼻青眼肿几乎不可避免”,因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坚持改革发展都是势在必行。
【小题2】节选部分对比突出,请从中找出三处并做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节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