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 泥 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节选自汪曾祺《故里三陈》,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以“陈泥鳅”为题,第一段介绍“黑屁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按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要求:从修辞方法角度)
(2)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要求:从描写手法角度)
【小题3】请结合文中“他也好义,也好利”这句话,简要分析陈泥鳅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像陈泥鳅这样身怀绝技,“一辈子没少挣钱”的人,却过着“不娶老婆”“不置产业”的生活,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请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9 09: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祝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样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小题1】简要分析画横线语段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4】简析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肖像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脸艄公

欧湘林

明朝洪武年间的一个春天。洞庭湖南边的龙阳城里来了个姓焦的巡抚大人,他是从长沙坐马车一路颠簸来到湘北视察民情的。

从省府里来了大人物,龙阳县县令青文胜不敢怠慢,赶忙把焦巡抚迎到了县府里。

一阵寒暄后,焦巡抚说了此次下来视察的目的,打算在龙阳住下,第二天视察龙阳,第三天去常德、桃源一带,并要青文胜給他安排一艘船,说是去常德不坐马车了,想乘船逆流而上,看一看沅江两岸美丽的风光。青文胜笑了笑,说:“大人请放心,下官一定照办。”

第二天,天气晴朗。青文胜领着焦巡抚一行走在防洪大堤上,北边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溯,船帆点点,一望无际。此时,只见焦巡抚感叹地说:“青县令,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得多传神啊!眼下,我虽没有置身于岳阳楼上,可在龙阳的大堤上也有同样的感受啊!”青文胜连连说是,这才明白焦巡抚此行是下来春游的,不然怎么就没提到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

一路走,一路观赏着沿途美景,焦巡抚高兴极了。这时,南边大堤下的秧田里响起了一个姑娘的歌声:“插秧田里水深深,抓条泥鳅有半斤;郎吃头来妹吃腰,留条尾巴到明朝。呜嗬嗬----”

“哈哈!”焦巡抚听了之后,说,“有趣,太有趣了……”

这时,一个小伙也唱了起来:“月亮粑粑难充饥,梦里妹妹不是妻;若要田里收成好,莫怕汗水湿透衣。呜嗬嗬-----”

“想不到,真想不到呀!”焦巡抚说,“原来种田人是如此风趣快活。”青文胜一笑:“大人,这可不是种田人寻欢作乐呀!他们实在是太累了,这才唱着自编的歌儿解解乏,目的只是想缓解疲劳继续插秧,也好让一同插秧的人们放松放松,就跟船工喊号子、筑堤的唱打夯歌鼓劲儿一样,”

“是这样吗?”一见焦巡抚的脸上有了不快之色,青文胜再也不敢多嘴。

第三天,青文胜陪着焦巡抚来到江边码头上了船。当他看到艄公位置上还没人,船头右橹边坐了一个年轻人,靠下一点儿的左橹边坐了个妇人,就大声地问她:“王二嫂,你男人老黑呢?”妇人说, 老黑马上就来。可等了好一会儿,老黑还是没来,青文胜一恼,就吼道:“王二嫂,你男人怎么回事,太误时了,怎么不给本官面子呢?”然后,他赔着笑脸对焦巡抚说:“大人,请稍歇息,下官这就去叫艄公老黑。”说罢,转身走了。果然,不多一会儿,焦巡抚就看到一个黑脸汉子戴着顶破草帽急匆匆地跑上了船,然后从外边的船舷上走过去站在艄公的位置上大喊一声“开船喽!”只见黑脸汉子一手掌舵一手摇橹,船儿就朝上游驶去。

“哎!”焦巡抚问黑脸汉子,“你们的青老爷呢?”

“青老爷被几个打官司的人缠住来不成了。”黑脸汉子说。

“好你个青文胜,你怎么能不把本官放在眼里呢?此去常德没有多远,因为一个小小的官司你就让本官坐冷板凳吗?”焦巡抚气得满脸发紫,按照官场礼节,如果是上峰出巡,下属是应该陪上峰同行的,实在抽不开身,至少也要派一个“师爷”陪同。如今可倒好,他青文胜竟然为一个小小的官司不与他同行!

从龙阳到常德五十多里水路,好在春天里水流缓慢,焦巡抚坐的这条船也不是很大,虽然是逆水行船,有艄公掌舵,一个年轻人和艄公老婆奋力摇橹,船儿还是行得很快的,但要想摇到常德城去非得出一身大汗不可。

一路上,焦巡抚观赏了野鸭洲的苍茫、古镇苏家渡的繁华、德山孤峰岭宝塔的巍峨、阳关石矶的险要……慢慢地心中怄的气也消了许多。

船儿在常德下南门码头靠岸时,两天前就得知巡抚大人要来视察的熊知府早已恭候多时了。一见巡抚大人的船到了,马上就笑着迎了上去。

“哎!你不是青五儿吗?”见了跳上岸系好缆索、搭好跳板的年轻人,熊知府大吃一惊。暗想,他怎么当起船夫来了,莫不是犯了衙规被他家青老爷罚了当船夫?因为以前从龙阳县送到常德府的公文多半是青五儿送来的,熊知府哪儿会不认识他?熊知府好奇怪,忙问青五儿:“怎么没见到你家青老爷?”青五儿不知说什么才好,嘟着嘴抬起下巴朝艄公点了点头示意,此时黑脸汉子正背对江岸面朝大江休息呢。熊知府会意,就命黑脸汉子上岸来,黑脸汉子犹豫了一下不敢不从。当黑脸汉子来到面前时,熊知府细看之后愣住了:“青文胜,怎么是你?”

“嘿,"青文胜笑了笑说,"为巡抚大人摇橹掌舵是下官义不容辞的责任呀!”原来黑脸艄公是青文胜,焦巡抚也大吃一惊。仔细一打量,果然是青文胜。焦巡抚不禁问道:“青文胜,你捣什么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见两位上峰非要他说出原因不可,青文胜也只得实话实说了。

原来,现在正是插秧的农忙时节,为了抢插秧苗,各家各户连老人和孩子都下田了。为了帮助那些缺少劳力的家庭,青文胜把县里所有的衙役都派下去帮着插秧了。所以,巡抚大人要坐船时,他就决定由他和夫人,再加上仆人青五儿来充当一次船夫。为了不让巡抚大人生疑,他让夫人扮“王二嫂”和青五儿先到船上等他,然后假借艄公“老黑”没来,假装生气地去催人时脱身了。回到县府,他脱下官服用锅灰抹黑了脸,赶去当艄公,还真的蒙过了巡抚大人……

说到这里,青文胜马上摘下破草帽,用江水洗掉脸上的锅灰,跪下给焦巡抚赔罪说:“焦大人,下官失礼了,请多多包涵!”

焦巡抚恍然大悟,连连叹道:“来龙阳之前就听说青县令与民同心,极受百姓拥戴,没想到,你竟还有驾船的本事……”他哪里知道,家境贫寒的青文胜打小就生活在河边,打鱼摸虾、摇橹驾船是寻常事;即使做官以后也经常带着衙役帮孤儿寡母插秧、割稻。因此,青文胜被龙阳百姓誉为“青天大老爷”。

 (选自《绝妙小小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黑脸艄公”为题,设置悬念,青县令不忍打扰农忙的百姓而化装成船夫,情节设计既巧妙又合情理。
B.文章结尾写青县令“有驾船的本事”,补叙出青县令的出身经历和为官后的普行,使青县令的形象更加丰满。
C.焦巡抚在农忙季节以视察为名游山玩水,劳民伤财,当青县令因官司没来陪他时大为生气,是个昏庸官吏。
D.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通过青县令与焦巡抚二人言行和心理的描写,表现青县令一心为公、一心公为民的形象。
【小题2】文章结尾说“青文胜被龙阳百姓誉为“青天大老爷”,联系全文,请说说文章是如何表现他是“青天大老爷”的。
【小题3】文中用较大篇幅写“第二天”青文胜领着焦巡抚视察的情况,有何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角硬币
美帕特丽娅·S·莱
一天,我去了一个商人的办公室。谈话间,我注意到他不停地转动一个镇纸,镇纸里有一枚一角硬币。出于好奇,我问起这枚硬币的事。
他说:“在大学就读时,我和同寝室的一个同学的钱花得只剩下一角硬币了。他享有奖学金,而我靠在棉花地里和食品店里打工挣钱以维持日常生活。我俩都是家中第一个迈进大学校门的人,双方的父母都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格外自豪。每个月他们都会寄来一点伙食费,但那个月我俩都没有收到支票。当时我们手中只剩下一角硬币。
“我们用这唯一的硬币给500英里以外我的家人打了一个受话者付费的电话。母亲接了电话。从她的回话中我可以听出家中有了麻烦。她说父亲因病失业,那个月家里根本没办法给我寄钱。我问我同学的家里是否寄出来钱了。母亲说她跟他的母亲聊过,他家那个月也凑不起钱来寄给他。双方的父母都很难过,看来我们好像只得辍学回家了。他们之所以迟迟不告诉我们真相是希望能找出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你当时很失望吧?”我问道。
“失望极了,我俩都失望极了。还剩一个月我们就读完这一年的课程了,然后整个夏天都可以打工挣钱。我成绩优异,已获得了下学期的奖学金。”
“那你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我们刚挂上电话,只听见‘哗’的一声,一些硬币涌出了付费电话机。我们大笑着,伸出双手捧起硬币。走在大厅里的学生以为我们疯了。我们商议着拿走钱,花了它,没人会知道所发生的事。但我们立刻意识到这种事做不得。这样做不诚实,你明白吗?”
“我明白。但是,要把钱还回去谈何容易?”
“是的,我们试过。我们给接线员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所发生的事。”他微笑着回忆说,“接线员说那是电话公司的钱,叫我们反钱放回电话机。我们三番五次地把硬币投入电话机,但每次电话机都把钱吐了出来。
“最后,我告诉接线员电话机拒收硬币。她说她也不知怎么办是好,不过她要向上级汇报此事。她回电话时说你们只好留下这笔钱了,电话公司不打算为这区区几美元派一个人大老远地跑到学校去收取。”
他望着我抿着嘴笑了,并有些激动地说:“我们一路笑着回到了宿舍,数了数钱,共有7美元20美分。我们决定用这钱买食品,课后再去找工作。”
“找到工作了吗?”
“找到了。我们在食品店用硬币付款时向经理讲述了所发生的一切。他给我们俩提供了工作机会,第二天就上班。在第一次领工资前,我们的钱足以维持生活。”
“你们都完成大学学业了吗?”
“完成了。我的朋友后来成了一名律师。”他环顾了一下四周说,“我学完了商务专业,然后创办了这家公司,今天有几百万资产。”
“这枚是原先那些硬币之一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我们当时不得不用了那些钱,但是,领了第一笔工资后余下了一角钱,我至今保留着它,为的是不忘自己的身世。每当我历数所遇到的好运时,我都忘不了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这么一枚小小的硬币。”
“你有没有再遇到过那位接线员,或告诉她那笔钱对你来说是多么重要吗?”
“没有。不过,毕业时我和同学给当地的电话公司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是否想收回那笔钱。公司的总经理回信向我们表示祝贺,并说他感到公司的钱从未花得这么值得。”
你认为这样的好运气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呢?
“这些年里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不知接线员当时是不是听出了我惴惴不安的心情;也许是她让电话机拒收硬币的;也许……是上帝的旨意。”
“你永远无法找出确切答案,是吗?”
他摇了摇头,触摸着硬币,似乎想从中汲取力量。“找不到答案,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和那一角硬币。在这些年里,我多次偿还了这笔债。我希望我也帮了其他人,就像一角钱帮了我一样。”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见到那个商人不停地转动个镇纸,镇纸里有一枚一角硬币。作者以“我”的好奇心为开端而引出商人的回忆,用的是倒叙的方法。
B.“他们之所以迟迟不告诉我们真相是希望能找出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一句,有推动情节发展、为付费电话机涌出硬币做铺垫的作用。
C.“我们大笑着,伸出双手捧起硬币。走在大厅里的学生以为我们疯了”两句话,从正面和侧面描述出了“我们”获得硬币时的高兴劲儿。
D.给“我们”提供打工机会的食品店经理、电话公司的总经理,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他们的做法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丰富。
E. 小说以“一角硬币”为题,讲述了“一角硬币”的不平凡的经历;故事全用对话展开,像是两个老朋友唠家常,娓娓道来,平淡中见奇妙。
【小题2】小说中的“我”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一角硬币的受惠者之一的“一个商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中“我”的问话“你认为这样的好运气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呢?”引人深思。你认为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秃子光
张灏
他生来长得丑,蒜鼻豁嘴,头上长瘌子,蓄不了发,人送浑号“秃子光”。他不仅长相不入眼,且生性顽劣,干的都是上房揭瓦、下田摸瓜的事,父母头疼,乡邻嫌恶。
他家紧挨着镇上的码头。大富水虽算不上气势磅礴,但来往船只颇为频繁,河面上的景象也显出几分壮观。十三岁那年,有两只大船停靠在码头。船看上去很普通,但围观议论的人不少。因为船上有人在咿咿呀呀吊着嗓子。这是往县城去的戏班。停靠半日,戏班的船往县城方向去了。
戏班的船还没从眼前完全消失,他就跑回家,把锅里几个炕馍全部打了包,又去菜园扯了几个黄瓜,摸了烧饼摊上的几个烧饼。卖烧饼的转身发现是他,也不追赶,只骂了一声“秃儿子”。他身无分文,搭不上便船,硬是沿着大富水走了一整天,走到了县城。
戏班是县城首富请来为老母祝寿的,连唱七天,他便连看了七天。戏看完了,脸也饿绿了。看着戏班打点行装,他魂不附体。等到戏班离开县城的时候,他托人给父母捎信,从今以后他是戏班的人。
十年之后,有一个青年找到汉口福兴戏班。他站立堂前,向班主自报家门,请求搭班入行。他的一番话引得戏班几个人掩嘴偷笑。班主仔细瞧他,秃头,蒜鼻,豁嘴,如此模样,莫说上台,假使真能唱戏,扮个丑角倒罢了,怎么可能担小生?班主只字未言,兀自捧起茶杯,低下头吹了吹浮在面上的茶叶,声音很响地啜了一口茶。
堂前之人正是秃子光。见班主摆出送客的姿态,他竟然没有半分张惶。他将肩上的包袱取下来放到地上,然后向班主恭恭敬敬抱拳作揖道:“献丑了。”当场来了《凤仪亭》中的两段。先是吕布与王允对饮,再是吕布与貂婵调情,活脱脱一个骄横好色的匹夫莽汉。唱罢,班主不错眼珠地盯着他看,早忘了一杯茶一直端在唇边,已有半柱香的工夫。堂上其他几个人突然齐声叫了一声“好”。
接下来的一个月,福兴戏班每天都挂他的“旗”。《柜中缘》、《白蛇传》、《长坂坡》,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秃子光在台上唱腔圆润,韵味超群,行似秋风落叶,站如玉树婷婷,武戏的身段和表演更是令人叫绝。秃子光声名鹊起。汉口报界评论他与京城杨小楼好有一比。
一些新秀慕名而来,拜秃子光为师。他最满意的弟子是花云桥和白牡丹。当花云桥和白牡丹在汉口唱出名头后,秃子光渐渐淡出舞台,深居简出。
1938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汉口。汉口一夜之间,好像汹涌的潮水溃堤,人们都在逃离,脸上写着慌乱和惊骇。大多数戏园都关门歇业,只有极少数在夜晚来临时,依然醉生梦死。
一天,白牡丹到秃子光住所向师傅辞行。她和戏剧社的十几个年轻艺人决定离开汉口。她说,日本人刚刚在南京屠城,我们怎能坐以待毙?我们坚决不为日本人唱戏,我们要一路宣传抗日,走到重庆去。秃子光问及花云桥,他知道白牡丹正与花云桥相恋。白牡丹怅然道:“人各有志,从此天各一方,永不相见。”
汉口的冬天,虽不是滴水成冰,但也是一种慢慢渗透到骨子里的冷,十指外露,不知不觉会冻得关节僵硬不能弯曲。久未露面的秃子光忽然夜访花云桥。花云桥赶紧为老师请茶让座。秃子光拿出随身携带的一壶酒道:“天寒地冻,还是喝酒暖暖身子吧。很久没见了,今天陪师傅喝一杯,如何?”花云桥恭敬从命。
三杯酒入肚,秃子光问:“你随我学戏有七八年了吧?”
“感谢师傅教诲,从十六岁开始,整整八年零九个月。”
“你记得倒清楚。弟子当中,你悟性最好,白牡丹最能吃苦。师傅有一个心愿未了,指望有一天喝你们俩的喜酒。”
花云桥脸色黯然。“让师傅您老失望了。活在乱世,只能苟且。怎奈她过于倔强,我实难留住她。”
“我懂了。来,喝干这最后一杯吧。时间到了,该走了。”
翌日,秃子光离开了汉口,从人们视线里彻底消失。连白牡丹也没有见到过师傅。花云桥再也没有走上戏台,听说一夜之间嗓子哑了。
抗战胜利后,听说有人在五台山见到一位老僧人,蒜鼻,豁嘴,仿似曾经红极一时的汉剧名伶秃子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富水、汉口、汉剧、福兴戏班、日军侵华等既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也表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关于汉口的冬天的几句景物描写,简练而生动,渲染了寒冷的气氛,同时暗示将有不平常的事件发生。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面对毛遂自荐的秃子光,班主一言不发,排起茶杯、吹茶叶大声地喝茶等一连串的动作,让读者感觉到其内心的不屑。同时为下文”早忘了一杯茶一直端在唇边,已有半炷香的工夫”作铺垫。
C.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秃子光对得意门生花云桥说的”时间到了,该走了”这几句一语双关。可以断定是秃子光毒哑了汉奸花云桥。
D.小说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秃子光的不堪,后来写他成了汉剧名铃,并且在民族大义面前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气节。最后秃子光出家是因为得意门生花云桥蜕变为汉奸,让他觉得红尘俗世无可依恋。
【小题2】小说着力塑造了一个旧时代的汉剧名伶的形象。请概括这一形象的特征。
【小题3】对比手法是小说的一大亮点,请你分析文中的对比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璞

①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②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的声音。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风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夜蟋蟀只有在风铃响时才肯停一停。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③“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他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④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⑤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⑥“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玉簪棒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⑦“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⑧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⑨“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⑩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⑪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⑫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⑬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⑭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垂。

⑮他站在爸爸的书桌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那是裂开的缝隙,链子和铃顶粘在一起,锈住了。

⑯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⑰“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⑱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⑲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小题1】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小题2】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小题4】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