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湿漉漉的雨
陈敏
学校位于远离村子的旱塬上,像一只搁浅在河滩上的破船。
方培老师来的那天,天正下着小雨,两个男孩子流着鼻涕,满身泥巴,深一脚浅一脚地为他抬来了一桶水,放进他住的单间宿舍里。一路磕磕碰碰,桶里的水只剩下了半桶。水浑且黄,但一股暖流却蹿上来,瞬间温热了他冰凉的心。
校舍原是一间被废弃的财神庙。三十多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拥挤在一间屋子里,被香火熏黑的墙壁不时掉着土渣,四周结满了蛛网,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会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撒落在孩子们身上。
第二天,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
这些风雨中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还真无法管束。上课说跑就跑,说是出去拉屎尿尿;八九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多数呆若木偶,不吵不闹,不愿开口说话。方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四处闲游,你们除了使用两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
方培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东面的一处山坡,那里生长了茂密的野花野草。方培要求他们每人在山坡上找一枝花,倾听花儿开放的声音。孩子们咧着嘴笑,纷纷四散开来,野鹿一般欢快地跳跃着,钻进花草丛中,仔细观察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物。那些躲藏在草丛灌木里的野花,有的开着,有的正打着骨朵儿,可谁也没见过它们是怎么开的,更别提花开的声音了。但他们还是找了各自喜爱的花朵,趴下来,将耳朵贴在花瓣上听。一天的倾听,有两个同学得出结论:花儿开放的声音太小,人的耳朵听不见,只有蝴蝶和蜜蜂这样的小动物才能听到,因为它们总是将嘴巴深深地扎进花蕊里面。
方培为他们细腻的观察而欣喜。给出答案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赞誉,还获得了蝴蝶状的花竹书签。老师又承诺,谁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谁就能在夜晚和他一起分享望远镜的奥秘。他说他带来了一架可以观察天体的天文望远镜,能从中看到银河桥、月亮里的吴刚和桂花树,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比山都大。
方培给学生们每人一张小纸片,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花草树木、蝴蝶、蜜蜂、鸟儿画在上面,并在画的下方注出汉字。
这一招很妙,通过画画学写汉字,一直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竟然如此容易。老师激励下的孩子们眼眸里闪出的光亮晶晶、清莹莹,像他们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
方培每天教学生们唱一首歌。
方培还在破败的院落外面竖了根木杆,升起了国旗。
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
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浙渐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旱塬成了烂泥滩,校舍岌岌可危。方培给村主任反映危房情况,村主任说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没劳力;他又给上级反映,上级承诺派人查看,却一直没来。
雨,一直没有停的迹象,方培这一夜睡得潦草,一些悉悉索索的声响仿佛来自天外。他天没亮便从床上爬起来,将陆续到校的学生挡在外面。
湿漉漉的泥地上,孩子们整齐地站成一排,眼睁睁地瞅着已折断了的屋脊。方培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快要到了,你们将会幸运地目睹一座破旧校舍倒塌和一座新学校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学生们都不明白,这会儿老师竟然没有悲伤,反而如此欣喜。终于,教室的屋顶在他们久久的注目礼下“轰”的一声,倒了。一团白烟从雨雾中升起,缓缓向雨中扩散,场面惊 呆了孩子们的脸。
第一个赶来的是村主任,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纷纷赶来。看着没少一根毫毛的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
校舍倒塌的事件惊动了县教育部门,方培保护学生的事迹成了全县教育系统的一大新闻,几路记者陆续赶来。面对好几个镜头,方培说:“是老鼠给了我启示,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
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而方培却选择了离去。他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目送他们的老师离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村主任原本是不想维修校舍的,但当他看到校舍倒塌,孩子们只能找各自的爷爷奶奶时,他知道校舍非维修不可了,于是像牛一样号啕起来。
B.小说语言洗练生动,作者还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添语言的神采,如学校像搁浅的破船、老鼠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C.小说开头描写校舍的破旧时,写到了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为后面写雨夜校舍将要倒塌时老鼠搬家埋下伏笔,前后照应,使情节合理紧凑。
D.村里孩子开始时难以管束、八九岁了还写不好名字,校舍濒危村里没劳力维修等细节,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缺失带来的问题,突出了小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旨。
【小题2】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对“雨”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6 06:0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六、现代文阅读(一)
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
赫尔曼·黑塞
①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②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③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小题1】请根据节选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倡导的读书观。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 中国银联昨天发布了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去年三季度,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同比增幅高达7成多,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

调查显示,受调查人群去年使用移动支付每月平均消费了2600元。其中,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最高,超过3000元;全职主妇、IT从业人员每月消费也都超过2800元;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

调查还显示,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种场景。从地域来看,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最多。在支付方式上,二维码支付占据移动支付主流地位,占比超过八成。移动支付使用方便,但它所面临的风险也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多。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方式普及很快,在35岁以下男性中,生物识别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验证方式。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既简化了用户的一些交互环节,同时也在安全的认证技术上有所提升,让持卡人在移动消费当中,更方便、更快捷,也更安全。

(摘编自孙奇茹《调查显示:去年移动支付人均月消费2600元》,《北京日

报》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内地游客洪小姐来到香港,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是去找“网红”牛腩店。尴尬的是,她忘了换港币,而小店老板娘只收现金。洪小姐举着手机找了十几家小店,最后沮丧地发现,街头小店只收现金。最后,她只有无奈地回酒店换钱。在深圳河两岸,移动支付的使用有天壤之别。对此感受深刻的,不只是内地游客,一向以金融科技领先为傲的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更急于改变这一现状。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是金融科技的积极推动者。他直言,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有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基建尤其是支付系统去支撑,才能成功。

近年来,香港推动移动支付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与内地城市覆盖达九成以上的移动支付相比,时至今日,香港移动支付比例仍不到两成,活跃用户更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也有些寥落。有些人费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接纳速度如此之慢?

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习惯是最大阻碍。香港移动支付虽然尚不普及,但“非现金”支付却已运行20多年。香港市民惯用的“八达通”卡于1997年面世,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服务、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发行已超过3500万张,已经覆盖香港市面逾1.5万家服务商的2.4万个零售场所,几乎满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费的支付需求。据统计,香港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

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从微信香港钱包的运行经验来看,香港市民对于隐私、数据的敏感是推行移动支付的难点之一。”腾讯金融科技部副总裁陈起儒说。

至于很多小店只收现金,则是因为生存不易需精打细算,接受信用卡需要安易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呈下降上升再到不断下降的趋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2018年受调查者使用移动支付时,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超过3000元,学生群体则不足2000元,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0%。
B.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移动支付的使用却远远不如大陆,主要原因是香港人一时难以改变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支付习惯。
C.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呈下降上升再到不断下降的趋势。
D.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线上抢红包已经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感情沟通的新方式,这是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的新年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移动支付使用越多,长江三角洲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的人群最多。
B.香港移动支付不普及,是因为香港“非现金”支付已经非常成熟,基本满足了市民支付需求,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
C.预计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增速下降属正常现象。
D.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时不能见红包就抢,见链接就点,还是需要仔细辨认,防止误入诈骗陷阱。
【小题3】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存在的最大隐患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楚文化土壤中,孕育出荆楚方言的最初原型。从历史地理环境的因素考察荆州方言中的许多原型词汇,都有充分的文献依据。如《离骚》中“朝发韧于苍梧兮”的“韧”(阻车之木),“及年岁之未晏兮”的“晏”(晚)等等,仍然在今天的荆沙方言中使用。这些都足以说明荆州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与特定的区域环境因素。由于荆沙方言是在楚文化的熏陶下延续发展起来的,其词汇在历史的传承中,有自身的系统性。几乎所有普通话词汇,都在荆州方言中有相应的说法,如天道(天气),袱子(手巾),訍(约、邀请),地噶(一点点),黑汗水流(汗流浃背)等。

发生在荆楚大地上的许多次移民,造成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交流中产生新的文化,推动文化的新发展。

武王伐纣之时,楚国有先人名为“熊绎”者,起于今天的香溪河畔的秭归,参与了武王伐纣的壮举。周王封熊绎管辖今秭归、宜昌、远安、兴山等若干县市,熊绎苦心经营,筚路蓝缕,逐渐壮大,因秭归是大山区,加之巴国正强盛,不好发展,所以终于走出秭归大山区,来到沮漳河平原,即远安一带,约历二十君后,又在西周末年迁至今之江陵。由于以上原因,今天的秭归、兴山、宜昌、枝江、远安、荆门、当阳及荆州区大部分居民的口音尾音多带卷舌,如“鸡”称为“鸡得儿”,“猪”称为“猪得儿”。这些地方深受古楚语的影响。

楚国消亡,代之以秦汉,汉时天门、京山、潜江、石首、公安等以荆州口音为主,荆州市所辖的江陵县,即沙市东区以外,都是汉话,即荆楚底层方言。

南北朝时,时局动荡达五百多年,民族融合,陕西、安徽流户分别大量进入钟祥、松滋侨立为县,唐代安史之乱,导致荆南人口上十倍增长,元末明初,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又有“江西填湖北”的人口大转移。

清朝顺治年间,清军(满族旗人)驻防荆州时,于荆州城里筑一道贯通南北的城墙,将荆州城分隔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城大而西城小,汉人居西城,满人居东城。这种分城而居,异族又不通婚的方式,造成了语言上的封闭状态,直到民国前,荆州满族人的语言,一直不受干扰地保留下来,在东城形成一个“北京话方言岛”,从而与属西南官话的荆州西城的荆州方言形成鲜明对照。

辛亥革命后,荆州城分城而居的局面被打破,满族人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转折。“东边腔”不由自主地向荆州方言靠拢,到解放后,“东边腔”已不复存在,现在60岁以下的满族人,讲的已是一口标准的荆州方言了。

明清之时,资本主义已萌芽,商业发达。沙市,武汉等为长江天然良港,南来北往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开放沙市为长江九大码头之一,沙市市尤为繁荣。武汉、四川客商云集于此,西南官话(即今四川话)统治一时,人们总以口音定身份。

抗战之时,民国政府以重庆为陪都,“四川话”的流行加速了“荆沙腔”的发展。沙市靠近码头,“武汉”及“四川”味当然比城内要浓一些,至今如此,这是荆州城话与沙市话的区别。所有这些由政治、军事、社会动荡或变革产生的正常与非正常的移民现象,都会造成荆楚方言与外方言的交流与互渗,使之不可能保持纯粹的远古楚人的方言而呈现出“南北兼容”的多样化的特点。

总之,方言是历史的产物,相信随着信息共享的实现,人口的不断融合以及交通、通讯的发展,全国一盘棋的形成,方言最终会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保存下去。

(黄晓南《浅议荆州方言的演变》)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楚方言的最初原型孕育自楚文化的土壤,考察荆州方言中的一些原型词汇,可以发现它们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与特定的区域环境因素。
B.西周时期管辖秭归、宜昌、兴山等地的熊绎是楚国先人,至今这些地方的方言仍深受古楚语的影响。
C.汉人居西城,满人居东城,分城而居造成的语言上的封闭状态,是清代荆州东西城居民口音形成对照的主要原因。
D.沙市靠近码头,抗战时,“四川话”的流行加速了“荆沙腔“的发展,“武汉”和“四川”味更浓一些,是沙市话不同于荆州城话的地方。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是历史上荆楚方言演变的原因的一项是
A.熊绎起于秭归,终走出秭归,于远安一带约历二十君,在西周末年迁至今之江陵。
B.汉朝时,荆州市所管辖的江陵县,即沙市东区以外,都是说汉话,即说荆楚底层方言。
C.清朝时,满人入驻荆州,修建横贯南北的城墙,语言与种群上形成封闭局面。
D.由政治、军事、社会动荡或变革产生的正常与非正常的移民现象造成荆楚方言与外方言的交流与渗透。
【小题3】以下根据原文理解进行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沙方言因为在楚文化熏陶下延续发展,词汇的传承具有系统性,比如“糟了”有“拐了”与之对应,“笭箵”有“干净利落”与之对应。
B.荆州方言从属于西南官话,因此“黑(hé)人的爸爸跳高——黑(hé吓)老子一跳”这句歇后语,能够让同属于西南官话区的湖北部分地区、四川、贵州、云南的人们会意而笑。
C.松滋市的口音细分高达十几种;鄂州话的词汇与武汉话相同,大部分发音乃和赣语一样,这些语言现象极有可能是历史上多次移民迁徙造成的。
D.清代签订条约开放了沙市港口,武汉、四川的客商云集于此,沙市犹为繁荣,沙市话也极大地影响了四川和武汉方言的流动与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⑴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开始得晚,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⑵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

⑶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找凶神恶煞之人。

⑷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疾,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⑸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一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⑹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⑺第五,站在路边等人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⑻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⑼“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⑽“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⑾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⑿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骑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⒀“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⒁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⒂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听来的:

⒃“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⒄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⒅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⒆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⒇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笑、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的路,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B.第(14)段“怪癖”一词,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的喜欢。
C.“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儿学来的。
D.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小题2】请赏析第⒅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3】“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作者对这一点在文章中有哪些体会?请梳理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760岁。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元1236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__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正不知有凡几。只是,真正配得上他760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1279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云愁雾惨地颠簸在崖山海面。如墨的海浪呵,你倾翻了宋朝的龙廷,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此一去,“百年落落生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无一丝一毫的张皇,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假如文天祥在这时候就死去,结局又会怎样?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南宋遗民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的战友、庐陵人王炎午,才在他被押往北方的途中,张贴了数十份《生祭文丞相文》,疾呼:“大丞相可死矣!”敦促他舍身取义,保全大节。他自己又何尝不明白这一点。因此,一路上才又是服毒,又是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然而,且慢——打量历史,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于是,同年十月,他就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小题1】文天祥的生命历程只有短短的47年,然而,作者开篇却说:“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760岁。”这样写,在表达上有哪些好处?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小题2】写出下面句子所含典故的原意或用意。
(1)他就在47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
(2)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
【小题3】状元出身的文天祥,生平留下了不可胜数的煌煌笔墨,但“真正配得上他760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