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B.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D.小说语言质朴,笔调从容,在淡定的叙述中,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世态人情,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敬意,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小题2】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2 04:0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士刘文典
汪修荣
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因父亲以经商为业,家境较好,所以从小就被送到教会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外文教育;后通晓英、德、日等多种外语,这在民国学人中也是较少见的,这大约也是他后来倨傲的一个原因。一九○六年,刘文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芜湖安徽公学。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当时,陈独秀、刘师培正受聘于这所学校,担任学校教师,校内民主气氛十分浓厚。同年,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在安徽公学加入了同盟会。一九○九年,刘文典赴日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当时许多青年学子和学术精英留学日本,刘文典正是在东京结识了流亡日本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不久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成为章门弟子,并在章太炎等人影响下开始反清活动。  
一九一二年,刘文典学成回国,与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创办《民立报》,任编辑和翻译,经常发表文章宣传革命思想。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在场的刘文典也手臂中弹受伤。同年刘文典再次流亡日本,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决定专事治学之道。一九一七年,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聘请刘文典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攻校勘学,从此踏上治学之路。在陈独秀等人影响下,刘文典积极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担任英文编辑和翻译,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名重一时。
一九二八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兼预科主任,也曾任校长一职。十一月二十三日,安大附近省立第一女中校庆,安大学生在看戏过程中与女中校长程勉发生冲突,程诬蔑学生捣乱,请军警弹压,遂引发一场学生风潮。时值蒋介石路经安庆,蒋对此十分恼怒,召见刘文典训话。刘文典对蒋直接介入学校具体事务十分不满,这次见面自然很不愉快,蒋让他交出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肇事的学生,刘却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蒋介石听了十分恼怒,将刘关押起来,并宣布解散安徽大学。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安大师生组织了"护校代表团",到省政府请愿,要求立即释放刘文典,同时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以及蔡元培、胡适等人,请求援助。在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蒋迫不得已,最后同意保释,但要求刘文典即日离开安大。刘文典被关押七天后,于十二月五日获释。此事曾轰动一时,刘文典也因敢于直接顶撞蒋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七七"事变后,刘未能及时南下,鉴于他的名望,日本人通过周作人来做他工作,请他出来任伪职,遭到他断然拒绝。刘文典对周作人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日本人被他的态度激怒了,闯进刘家翻箱倒柜。刘愤然作色,拒绝回答日本人的任何问题,翻译官责问道:“你是留日学生,太君问话,为何不以日语作答。”刘称"以发夷声为耻",拒不说日语。一九三八年,在朋友帮助下,刘文典化装逃出北平。
刘文典的治学生涯始于一九一六年。到北大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淮南子》校勘上,经过多年努力,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刘文典一时声名大振,由此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胡适破例为其作序:"叔雅治此书,最精严有法……其功力之艰苦如此,宜其成就独多也。"此后胡适又在《中国思想史长编》中给予高度评价。刘文典并没有就此满足,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在校勘界声誉日隆。
刘文典虽然语言有些放诞,身上多名士派头,但治学之严谨却是不容置疑的。刘文典自视甚高,佩服的学者极少,陈寅恪就是其中一个。刘对同辈人很狂,十分倨傲,但平时对学生却十分亲切,平易近人,没有一丝架子。当年弟子这样描述他在昆明时的形状:"先生身材不高,晚年体弱瘦削,虽为一级教授,日常均身着青布长衫,脚着布面圆口鞋,不修边幅,却飘逸自如,不失学者风度。” 刘文典一大雅好是看滇戏。带他进入滇戏的是他的学生、著名古典文学学者陶光。据说人到中年的陶光看中了一位才貌双全的滇戏女艺人,便想请刘文典作媒,于是经常拉着刘去看滇戏,结果刘渐渐迷上了滇戏,而陶也成全了好事。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刘甚至认为能真正保持中国之正统者,惟有滇戏。四十年代,他几乎天天泡在滇剧场中。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典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对自己的进步十分高兴,兴奋地说:"今日之我,已非昔日之我!我‘再生了’!"
相关链接:
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令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学生要搀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
(莫娟娟、付嘉明《赤子真情刘文典》)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文典早年考入安徽公学,后赴日留学师从章太炎,受环境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较早开始了反清活动。
B.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再次从日本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他的治学生涯也就始于此年。
C.一九二八年,安徽发生学生风潮,蒋召见刘文典训话,让他严惩肇事学生,刘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刘文典因此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D.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由此奠定了刘文典在学术界的地位。
【小题2】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刘文典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又出国留学,并成为章太炎的弟子,这对他后来在治学方面取得惊人成就有决定性影响。
B.刘文典学成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时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只得流亡日本;再次回国时,他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以此传播革命思想。
C.蒋介石平息学生风潮的方式是责令刘文典严惩肇事学生,这让刘文典颜面无存,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当面顶撞蒋介石和之后各界的积极援助。
D.刘文典与周作人面对日本人做了不同选择,本文写周作人劝刘文典,既突出了刘文典的民族气节,也表现了对周作人的不齿。
E. 刘文典因为才能卓绝而轻视同辈,受陶光的影响而痴迷滇戏,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上再生,这些都能很好地突出传主的形象。
【小题3】刘文典身上充满了傲气,你对这种“傲”怎么看?请结合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例如在“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这两则著名的古代神话中,后羿和大禹等神话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故事也反映了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古代的英雄崇拜其实是先民们对自身力量的崇拜,因为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所以在古代神话中产生了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而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物更被看作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的发明者(如嫘祖发明养蚕,仓颉造字等)。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因此,中国上古神话或多或少具有信史化的倾向,许多神话人物一直被看作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可见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正是中国上古神话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宗教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是极其淡薄的,即使在佛、道二教兴盛之后,它们对文学的影响也主要体现为作家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没有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世的转移。例如在唐诗中,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且不说讴歌边塞题材的高适、岑参和关心民间疾苦的白居易、元稹,即使是喜爱刻画鬼神世界的李贺,其实也以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反衬着对美好人间的向往。又如明清的著名小说以社会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即使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也不例外。孙悟空蔑视天庭的统治秩序,即使失败后仍保持着傲骨,对佛祖菩萨也敢嘲弄揶揄。《西游记》寄托了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因为那些妖魔全部都贪婪凶狠,残害百姓,有的还与天上神佛沾亲带故,显然是人间邪恶势力的象征。
(选自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是天上的神灵和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如后羿、大禹等。
B.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如发明各种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
C.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即使是明清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也不例外。
D.唐朝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即使是喜爱刻画鬼神世界的李贺,其实也以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反衬着对美好人间的向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间英雄后羿和大禹,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他们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
B.反映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愿望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C.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都是箭垛式的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
D.《西游记》中孙悟空蔑视天庭的统治秩序,对佛祖菩萨也敢嘲弄揶揄,反抗神佛失败象征了天上神灵力量强大,对上天一定要敬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神话最鲜明的文化特征在于他们崇拜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天上神灵,这也是其与中国上古神话最大的不同。
B.中国上古神话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或多或少具有信史化的倾向,所以许多神话人物一直被看作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
C.因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寄托了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所以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古代英雄的集体崇拜。
D.中国古代佛、道二教兴盛之后,宗教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作家世界观、思维方式的影响和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世的转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门前有棵苹果树,结的苹果味道酸,没人喜欢吃,没人采摘。长命抬起头来,看树上又结出不少苹果,这些被人遗忘的苹果半青半红地坠在枝上,被虫叮,被鸟啄,似长了雀斑一样布满斑点,要多丑有多丑。它们的模样和此刻的长命很像,想到这个,长命的心就灰暗了。
长命的家在农村。他把自己这样的人叫城市的农民。这些年,他们都去城里打工,收入与在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却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像这名字——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
这些奇怪的想法是长命在工地上闪了腰后才出现的。腰给伤了,长命只能在家干些轻松的事。而养猪、种菜却不为支撑家里的生活,干这些杂事儿,只为家人吃上安全食物。但长命总觉得自己没被派上用场,像城市的农民这个群体,生存和土地失去关系,丢掉主业后与千百年来农民的定义相隔甚远。但城里人不管这些,一样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农民,长命常常为此觉得尴尬,虽然生活好了起来,他们却被城市和土地同时忽视。
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馆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着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这形象活脱脱就是在头顶写上“我是农民”四个大字,让他特别难受。
正值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自校门蜂拥而出,散到街上,散到陡峭的坡边。长命的儿子也在这所小学读书。这时候有可能会碰上儿子,这不是好事,十二岁的儿子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中碰见拉泔水的他。他将头低下来,只看前面的路,快到街口,听见儿子叫他的声音,他有点惊喜,忙刹住车,看见儿子跑上前来,儿子不看他,也不看油腻的摩托车,只望着身边的人流,细声细气地说:“老师让买升学考试的模拟试题,记住了,数学和语文都要,就在新华书店里。”
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女人的眼神中不仅仅是嫌弃,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讨厌。
长命骑着摩托车离开时心情糟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泔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
长命后来把车停好,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长命觉得她周身都散发着一种气息,一种让人温暖的气息。长命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想听听女人在给孩子讲些什么,他把车推到边上,进了书店。
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他听见小女孩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她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小女孩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变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她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小女孩说:“谁会需要秋天?”
她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他看出小女孩的微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鼻子深处微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车,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努力在脑子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他继续想,总算从记忆的角落里将门前那棵被遗忘的苹果树想起来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描写了长命的矛盾心理、行为,他虽生怕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去餐馆收泔水而被人看不起,但又每天走街串巷去收泔水。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长命路遇儿子,但儿子却怕被人看见自己有个不体面的父亲而遭到鄙视,所以不看也不喊长命“爸爸”。
C.小说将面馆里那两三桌客人的眼神与那个独坐一张桌的女人的眼神进行对比,突出了那女人的眼神对长命的沉重打击。
D.书店的那个微胖的女人有一定的修养,她的神态感染了长命;她与女儿的对话,不仅教育了女儿,也启发与激励了长命。
【小题2】小说在刻画长命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以“需要秋天的人”作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月10日上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就貫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经济日报记者的联合采访。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5G将带来什么?如何推动?

苗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日益凸显,5G具备更高速率、更低时廷、更大连接的特点,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入到各行各业,加快生产活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升级,激发出如智能网联汽车、远程医疗手术等各类创新应用,改变我们的社会。5G将构筑万物互联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成为社会数字经济和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我们不仅要建好5G,更要想方设法解决好5G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加快促进5G终端成熟;5G芯片、终端的研发进程正在全力加速,力争5G终端尽快与用户见面,部分企业有望2019年中推出供用户测试使用的手机,加快网络建设进程;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放了5G试验频率使用许可,下一步将开展5G规模试验,着力打造城市级的高质量5G精品网络。加快培育5G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基于C—V2X的车联网标准体系、产业协同和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和5G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推动5G与农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各领域的协同创新,集各方力量共促5G应用发展。

(摘自《中央发布未来动向城市级5G网络成为发展重点》,《人民日报》2019年1月11日)

材料二:

中国、美国、欧盟、日本、韩国5G商用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以后

中国

5G技术研

发试验

 

5G产品研发

试验

★5G商用

 

 

美国

 

Verizon固定

宽带无线接入

 

★5G商用

 

 

欧盟

 

 

 

5G技术试


★5G商用

 

日本

 

 

5G技术试验

 

★5G商用

 

韩国

 

 

KT应用演示

★5G商用

 

 

 

(资料: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三:

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政府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美国三大政府机构司法部、财政部和商务部正对华为展开调查,调查后者是否违反了美国的制裁令,向伊朗出口含有美国技术的产品;华为已经收到来自美国商务部和司法部的行政传票。如果找到华为违法出口的证据,美国政府可能会对华为进行行政处罚和商业制裁。继制裁中兴之后,美国对中国科技行业巨头华为不断进行打压,可一直拿不出证据。

美国为什么要在科技领域制裁中国?无非就是因为中国在科技领域追赶美国的速度越来越快,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规模在快速增长,用不了10年就将超过美国,这让美国意识到按这种速度发展,中国在科技领域超越美国是早晚的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开始借贸易战打击中国的科技产业,与过去相比,中国在5G技术中已经获得国际领先地位,和美国已经可以分庭抗礼.然而,美国的制裁没有让中国停步。据媒体报道,我国有关部门已批准联通、电信、移动在北京等部分城市试点建设5G网络。从我国三大运营商的实验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在5G网络的商业布局已经展开,现在已经开始进行网络布网测试。

(摘自《美国制裁也没用,中国的5G即将到来!》,2018年4月网络新闻)

材料四:

5G的未来很美好,但在具体应用时遇到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网络实施方面,4G从标准提出到完成经历了4到5年的时间,而5G标准的完成到真正商用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从时间上看,网络实施任务艰巨,需要大家一起携手克服困难,投资效益也是摆在运营商面前的重要挑战。5G投資需要大规模投资,未来5G基站量将是4G基站量的2倍,5G网络建设对运营商的投资要求至少是4G的1.5倍。如此巨大的投资如何获得回报,是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在行业融通方面,5G要赋能各行各业也是难题。5G的发展实现了从移动互联网扩展到物联网的阶段,但是垂直行业和2G市场完全不一样,怎样去洞察行业需求?我们的解决方案需要完全定制化,用户认同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尤其是我们需要跟行业本身共同投入、联合创新。这和4G以及过去的3G完全不一样。范式变革也是面临的挑战之一,目前通信行业技术体系在变革,而技术的变革也要求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做出相应变革去适配。无论是运营商公司内部,还是合作伙伴的公司内部,管理体系、价值体系可能都需要发生变革,不发生变革就难以应对5G的发展。要应对这些挑战,相关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功能不可缺失。

(摘自《5G商用四重门:美好的未来和前所未有的挑战》,2019年1月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G以其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大连接的优点,能加快生产活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升级,激发各类创新应用,从而改变社会。
B.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向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放了5G试验频率使用许可,5G精品网络打造、5G终端使用、5G融合发展都处于大规模试验阶段。
C.继制裁中兴之后,美国政府机构司法部、财政部和商务部对中国科技行业巨头华为开展调查,企图进行行政处罚和商业制裁,可一直拿不出证据。
D.从材料二可知,所列国家和欧盟在启动5G商用的时间安排上比较接近,在全球运营商加快5G布局的情况下,中国5G商用在2019年已经正式启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G的未来很美好,但在具体应用时遇到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科技行业巨头华为不断打压,极大地影响了5G的发展。
B.通过对材料二的分析就能发现,中国5G发展路线图为技术研发试验、产品研发试验和商用三个阶段,而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均没有产品研发试验阶段。
C.中国的经济规模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科技领域追赶美国的速度越来越快,在5G技术方面更是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已经可以和美国分庭抗礼。
D.5G若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深入到各行各业,构筑起万物互联,必将成为数字经济和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
【小题3】5G在具体应用时将遇到哪些挑战?运营商和政府部门怎样应对这些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站着读和跪着读
陈四益
我最怕读“圣人”写的书,就像我最怕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一样。
老友晤对,促膝谈心,是很惬意的事,可以倾听,可以受教,可以辩难,可以反诘,哪怕争得脸红脖子粗,都无碍于友情,因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就不一样了。他是“圣人”,什么都对,句句是真理,你只有唯唯诺诺,洗耳恭听.还要时不时地恭维几句,从心理上就有一种压迫感。何况,既然真理都在他手里,你就再没有思考的余地。剃头挑子,一头热乎,这样的谈话实在没趣。
读书,也如谈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在大学学习时,一位老师说,读古人的书,同古人交朋友,是最没有危险的,因为古人不会同你争辩,不会告密,不会搬弄是非。我想,这话自有他的一份经验,一份道理。但是,也并不尽然。如果你读的是“圣人”之书呢?那就同样会有一种压迫感。因为社会已经将他封为“圣人”,将他的话奉为圭臬。你理解的要照办,不理解的也要照办,否则就是“非圣”,“非圣”就要杀头。这样的书读起来岂不扫兴?魏晋时代的嵇康,因为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让人抓住了辫子,丢掉了脑袋;明代的李卓吾,因为不赞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终于被加上“敢倡乱道,诬世惑民”的罪名,迫害致死,都是现成的例子。所以,相沿成习的办法是——对“圣人”之书,跪着读。跪着读,当然保险,但也就此禁锢了思想。中国历来多陋儒,多腐儒,盖缘于此。
然而也有例外,虽是凤毛麟角,却闪耀着不灭的光辉。汉代的王充,便是杰出的一个。单看他《论衡》中《问孔》、《刺孟》的篇名,就叫人提神。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
“追难孔子,何伤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
这几句理直气壮的话,令人神旺。当然,王充生活的时代,孔子学还没有被神化得那么至高无上,所以他也还没有因此掉脑袋。到了后世,能够含含糊糊地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之类的话,也就很不容易了。更多的人,只能打着“圣人”的旗号,塞入自家的货色,大抵是跪着造反。
不但孔、孟这些钦定“圣人”,谁也不敢雌黄月旦,流风所被,就是一些行业圣人,也往往令人噤若寒蝉。
譬如杜甫,确实写了许多好诗,但任何一个诗人,哪怕是极伟大的诗人,也难免会有败笔。但是,一自杜甫被称作“诗圣”,他也便沾上了点圣人气。说到杜诗,大抵很少敢有不敬之辞。
不过,也有例外。
手头有一部《杜工部集》,是粤东翰墨园光绪年间刊印的五家评本。印工虽也精致,但并不是什么古本、善本。所谓“五家”,是指王弇洲、王遵岩、王阮亭、宋牧仲、邵子湘。各家评语,分别以紫、蓝、朱、黄、绿几种颜色套印。它的好处,在于评点诸家有站着读的勇气,没有只磕头不说话的陋腐气,不时会有“不成句”“亦无意味”“不见佳”“亦不好”“不足诵也”之类的评语跃出。
杜甫有一首《徐卿二子歌》,是夸奖那位做官的徐先生的两个儿子的。诗中说:“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一L麒麟儿……吾知徐公百不忧,积善衮衮生公侯。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名位岂肯卑微休。”夸奖人家的儿子到如此肉麻的地步,真让人想不到出.于“诗圣”之手。我不由想起鲁迅的《立论》,杜大诗人同鲁迅笔下那些许诺人家孩子会发财、会做大官的庸夫俗子有何二致?对于杜甫这首诗,邵子湘的评语是:“如此诗乃不免俗耳。”王弁洲的评语是“少地步”——吹捧过头了。
【小题1】结合全文内容,解释题目中的“站着读”和“跪着读”的含义。
①站着读:
②跪着读:
【小题2】请指出古人“跪着读”“圣人”书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
结果:
【小题3】纵观全文,说说本文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举例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出作者对于读书的基本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