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门前有棵苹果树,结的苹果味道酸,没人喜欢吃,没人采摘。长命抬起头来,看树上又结出不少苹果,这些被人遗忘的苹果半青半红地坠在枝上,被虫叮,被鸟啄,似长了雀斑一样布满斑点,要多丑有多丑。它们的模样和此刻的长命很像,想到这个,长命的心就灰暗了。
长命的家在农村。他把自己这样的人叫城市的农民。这些年,他们都去城里打工,收入与在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却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像这名字——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
这些奇怪的想法是长命在工地上闪了腰后才出现的。腰给伤了,长命只能在家干些轻松的事。而养猪、种菜却不为支撑家里的生活,干这些杂事儿,只为家人吃上安全食物。但长命总觉得自己没被派上用场,像城市的农民这个群体,生存和土地失去关系,丢掉主业后与千百年来农民的定义相隔甚远。但城里人不管这些,一样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农民,长命常常为此觉得尴尬,虽然生活好了起来,他们却被城市和土地同时忽视。
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馆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着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这形象活脱脱就是在头顶写上“我是农民”四个大字,让他特别难受。
正值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自校门蜂拥而出,散到街上,散到陡峭的坡边。长命的儿子也在这所小学读书。这时候有可能会碰上儿子,这不是好事,十二岁的儿子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中碰见拉泔水的他。他将头低下来,只看前面的路,快到街口,听见儿子叫他的声音,他有点惊喜,忙刹住车,看见儿子跑上前来,儿子不看他,也不看油腻的摩托车,只望着身边的人流,细声细气地说:“老师让买升学考试的模拟试题,记住了,数学和语文都要,就在新华书店里。”
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女人的眼神中不仅仅是嫌弃,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讨厌。
长命骑着摩托车离开时心情糟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泔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
长命后来把车停好,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长命觉得她周身都散发着一种气息,一种让人温暖的气息。长命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想听听女人在给孩子讲些什么,他把车推到边上,进了书店。
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他听见小女孩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她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小女孩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变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她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小女孩说:“谁会需要秋天?”
她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他看出小女孩的微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鼻子深处微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车,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努力在脑子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他继续想,总算从记忆的角落里将门前那棵被遗忘的苹果树想起来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描写了长命的矛盾心理、行为,他虽生怕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去餐馆收泔水而被人看不起,但又每天走街串巷去收泔水。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长命路遇儿子,但儿子却怕被人看见自己有个不体面的父亲而遭到鄙视,所以不看也不喊长命“爸爸”。
C.小说将面馆里那两三桌客人的眼神与那个独坐一张桌的女人的眼神进行对比,突出了那女人的眼神对长命的沉重打击。
D.书店的那个微胖的女人有一定的修养,她的神态感染了长命;她与女儿的对话,不仅教育了女儿,也启发与激励了长命。
【小题2】小说在刻画长命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以“需要秋天的人”作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09:4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庸”辨义

彭国华

①“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②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③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④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概括第③段画线句中“这”所指代的内容
【小题2】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中庸”的内涵要点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題.
近几年网络文艺异军突起,网络小说、网络自制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呈现巨大的市场生命力,正抢占传统文艺市场。
然而,相对于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文艺,网络文艺还是一个新概念,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仍未给出一个权威的统一清晰的界定,更别提系统科学的研究了。有学者从广义上归纳网络文艺的内涵,认为网络文艺是指具有网络精神的文艺作品,因此只要具备一定互联网因素的文艺作品都可以称为网络文艺,其中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传统文艺作品;也有学者把网络文艺狭义地理解为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于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关联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旨在强调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都为文艺,即文艺本质论;另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的补充,旨在强调网络文艺能够传达传统文艺之外的内容,丰富文艺的表现方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完全独立于传统文艺之外,旨在强调网络文艺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语言的多媒介因素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型文艺,与传统文艺有着天然的鸿沟。这些观点尽管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仍有失偏颇。因为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之间既存在天然的有机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网络文艺既不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也不仅仅是传统文艺的补充。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就像两个有交集的集合,既有藩篱也有突破,既交融又交汇。从本质看,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只是媒介载体不同而已,那些经历过无数前辈提炼和检验的传统文艺创作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审美价值和文艺理论依然适用于网络文艺。由于技术带来的文艺内在特征和审美方式的质变,网络文艺突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拥有传统文艺无法比拟的优势,隐含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的内在规律。但必须承认的是,网络文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形态和特征并未完全展现,很难完全厘清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对两者关系的认知和把握应采取辩证的、长远的眼光和态度:一方面肯定两者的天然联系,但又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一方面承认两者的本质区别,但又不能将网络文艺视为独立的文艺类型;一方面认识网络文艺的优势和潜质,但又要关注网络文艺的弊病。
同时也必须肯定的是,传统文艺仍然是主流文艺形态。传统文艺具有网络文艺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传统文艺的精英文化带来高质量的文艺品质;而网络文艺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譬如网络文艺的科技色彩将消解其人文价值,商业化运作将导致审美导向缺失,表现形式多样将导致管控困难,审美需求通俗化将导致内容低俗问题凸显。因此可以判断,网络文艺不可能如某些学者所预判的那样将“取代”传统文艺的主体地位,至少在短时期不可能取代,网络文艺也不会给传统文艺带来颠覆性改变乃至如少数学者担忧的毁灭性打击。
(摘自光明日报《网络文艺不会取代传统文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艺是指具有网络精神的文艺作品,其中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传统文艺作品或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B.近几年网络文艺异军突起,各种网络文艺形式百花齐放,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生命力,已经抢占了传统文艺市场。
C.尽管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媒介载体不同,但适用于传统文艺创作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审美价值和文艺理论也可适用于网络文艺。
D.传统文艺具备的网络文艺不具备的优势,以及网络文艺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是传统文艺仍处于主体地位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相较于传统文艺,网络文艺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属于新概念,因此业界和学界仍未给出权威清晰的界定,也未开始系统科学的研究。
B.对于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之间的关联,业界和学界目前存在着多种看法,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不能全面地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C.由于网络文艺突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所以带来了文艺内在特征和审美方式的质变,符合新媒体时代文艺发展的规律。
D.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存在紧密联系,二者既交融又交汇,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网络文艺视作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或是传统文艺的补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艺目前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形态和特征并未完全展现,要完全厘清它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仍需时日。
B.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网络文艺视为独立的文艺类型,我们既要认识网络文艺的优势和潜质,又要关注网络文艺的弊病。
C.网络文艺不可能取代传统文艺的主体地位,网络文艺也不会给传统文艺带来毁灭和打击。
D.网络文艺的科技色彩,商业化运作模式,多样化表现形式等特质本来是其作为新兴文艺形式的优势,但也由此带来了许多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经过20年发展,网络文学已日趋成熟,也更被主流文化认可。大批的网文作者,以“精品化”“责任感”取代了“非主流”“民工文学”等标签,网络文学的社会价值不断提升。同时,(     )。
我国网络文学从学习幻想、演义等通俗类型文学作品中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当代______________的故事创作方式。网络文学中的仙侠,、玄幻、古言、穿越等类型,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作者对______________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网络文学作为最直观、最贴近读者的_______________的文艺作品,更应把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灿烂文化继承起来,在现有文化基因上做到“内核有文化,笔下有乾坤”。
到2017年12月,中国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达3.44亿人,签约作者约68万人。中国IP改编剧在国外热播、一部小说吸引数万乃至数十万读者“追更”的情景已经在全球上演。当下,网络文学运用广博的民族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思考与重构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得以彰显、获得尊重的方式之一。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的自我驱动性被赋予了更多角色,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功能。
B.网络文学的自我驱动性被赋予了更多角色,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功能。
C.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功能,被网络文学的自我驱动性赋予了更多角色。
D.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功能,因网络文学的自我驱动性而被赋予了更多角色。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夺胎换骨   卓尔不群   汗牛充栋   下里巴人
B.脱胎换骨   自成机杼   汗牛充栋   曲高和寡
C.夺胎换骨   自成机杼   博大精深   下里巴人
D.脱胎换骨   卓尔不群   博大精深   曲高和寡
【小题3】文中画橫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思考与重构的过程,也是使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得以彰显、获得尊重的方式之一。
B.是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思考与重构的过程,也是使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得以彰显、获得尊重的方式之一。
C.是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思考与重构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得以彰显、获得尊重的方式之一。
D.是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思考与重构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得以彰显、获得尊重的方式之一。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说,《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就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是对帝王将相的历史之颠覆,又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毕生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证》等二百多万字的红学著作,他对《红楼梦》更是推崇倍至。他认为《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与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境’——在此镜中,我中华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这是何等慧眼,何等神力!”“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著名作家王蒙说: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遍《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
材料二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红楼女儿结海棠诗社,写下海棠诗,其中以宝钗黛玉二人的诗作最为突出。曹雪芹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既要写出二人出类拔萃的才华,又要通过她们不同的诗作出色地表现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诗)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 “淡极始知花更艳”,承“胭脂”句发挥,白海棠淡极更艳,颇和艺术辩证法,实亦自写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承“冰雪”句开掘,白海棠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庚辰本此处有脂批:“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竟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
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这身份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份。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诗)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持重相反,黛玉笔下的种花人“半卷湘帘半掩门”,潇洒活泼,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份。“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月窟仙人”不恰似“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其时黛玉正居父丧,孝服在身,满腹的哀愁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以“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四平八稳的诗作评为第一了。
材料三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说的是香菱学诗的故事。林黛玉问香菱喜欢什么诗,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黛玉听罢,极不赞成,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黛玉为什么不喜欢这句诗?因为这句诗直露浅俗,缺少诗人自己的情感投入。
大凡一篇优秀的诗词,在文字上无不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熔铸而成的。冯延巳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写过一首非常好的《谒金门》,全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词中刻画了一位思妇在春风乍起、春色迷人的时节,盼望丈夫归来的场景。从“终日望君君不至”这句话可推测,对于女主人公夫君回来的日子,她应是事先知道的。所以在这一天,处于思念状态中的她,就显得特别敏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表面看似写景,其实是深闺少妇心灵的敏感与波动。然后通过“闲引鸳鸯”、“手挼红杏蕊”、“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这一连串的动作与形象,来表现她的狂喜、矫饰、不安、失落等等复杂的心情。“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都契合少妇春心萌动的形象。“闲引鸳鸯”,有意无意地戏弄鸳鸯,“闲”字用得很传神。因丈夫即将归来,女子内心喜悦而不知所措,故以它事掩饰排遣,打发这段最为漫长而又无聊的时光,然终只是心猿意马,投射出内心的惆怅,故看似无意实却有情。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转入下阕,作者进一步刻画外在的形象以表现少妇内心的情绪状态。夫君久等而不回,她孤身只影靠在斗鸭阑干旁,无情无绪地低着头观看鸭子相斗,以致“碧玉搔头斜坠”,都不曾注意到,她的心绪该是多么低落啊!“终日望君君不至”,低落乃至绝望时,忽又“举头闻鹊喜”,她的神情顿时兴奋起来,词在达到最高潮时便戛然而止。短短一首抒情小词,有人物,有心理,有转折,有高潮,把古代语言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大千世界的万千景象,都该引起内心的共鸣,都要怀着一颗多情的心来观照万物,是谓之“诗心”。陆游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意思大概就是说自己在屋里焚香写字,因为不与外面的世界交通,所以“重帘不卷留香久”;因阅读书写,当然就注意到“古砚微凹聚墨多”了。这两句虽如香菱所评“真切有趣”,但最明显的缺点,就是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没有把“心”放在诗歌里面,太冷静,太客观,真是没有多少言外之意可言。这是典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雅文化的把玩心理。
所以黛玉才说“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诗歌、美,或者文化,乃至一切所要追求的,都需要用生命来悟证,最忌“把玩”心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明扼要B.推崇倍至
C.毫芒毕现D.心心相印
【小题2】下列对四位学者有关《红楼梦》的评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认为《红楼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写作手法和观念。
B.来自华东师大的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文化意味上的中国历史的界碑。
C.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D.著名作家王蒙说,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读《红楼梦》,并且可以直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原型。
【小题3】海棠诗社成立时,大观园众人各起别号。下列人物和别号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潇湘妃子B.贾宝玉--神瑛侍者
C.薛宝钗--蘅芜君D.李 纨--稻香老农
【小题4】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诫”的意思是警告。
B.文中倒数第二段中“颓丧”和“父丧”的“丧”读音不同。
C.“目无下尘”意即“看不起别人”。
D.“风流”兼有褒贬义,文中为褒义。
【小题5】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钗、黛玉所做的两首诗都是七律,且为同一韵部。
B.宝钗之诗除了标榜自己,还批评了黛玉、宝玉二人。
C.黛玉以白海棠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处境。
D.李纨推崇宝钗诗作,等于暗示了二人相同的价值观。
【小题6】“材料三”中黛玉所说的“格局”,具体所指是什么?
【小题7】参考第5段中画线文字,赏析“材料二”中黛玉《咏白海棠》颔联的“偷”或“借”字之妙。
【小题8】曹雪芹“惊人的天才”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概括作答。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上空的鸡鸣
墨 村
任老贵身穿睡衣再一次走向了阳台,极度的兴奋已让他一夜未眠。夜的清凉抚摸着任老贵绷紧的神经,他支棱着一双耳朵,努力捕捉夜空里即将出现的蛛丝马迹。这个秘密,是他们之间的约定,他不能失约。他要在第一时间迎接那一刻的到来。
夜还黑,风还凉,任老贵手扶栏杆,打量着这个已生活了几十年,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女儿移民美国后,老伴也去世了,偌大的房间里只剩下他一个孤老头子,他愈发怀念儿时乡下的日子。
乡下老家有鸡鸣犬吠,有绿油油的庄稼、清冽的河水,他的父老乡亲们活在那片泥土上,死后,又葬在那片泥土下。可城市没有,城市只有浮躁的车流人流。城市迎合人的身体,生活舒适,却死无葬身之地,死了,烧了,灰飞烟灭,小小的骨灰盒,被随便摆放在一个清冷的地方,像货架上等待出售的货物一样。一想到这些,恐惧就像潮水一样席卷了任老贵,使他喘不上气来。任老贵辞退保姆,只身回到了老家。老家已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个当了村支书的远房侄孙接纳了任老贵。侄孙一家待他很好,任老贵却感到陌生,只住了一夜,就坚持要走。
整个村子,原始散漫的房屋踪迹皆无,清一色的两层红砖白顶小洋楼,一座座一排排整齐划一,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样。弯曲随意的村中土路,被宽阔的水泥路取而代之,笔直得像一把利剑,穿村而过,生生把村子劈成了两半。村子里,不见一只鸡,也不见一只鸭,还有大腹便便的猪,窜来窜去的狗。一打听,竟是全被赶到村外集体圈养了。怎么可以这样呢?没有了鸡鸣,还能是农村么?任老贵表示着自己的愤慨。侄孙笑了,现代化新农村的标准之一就是要人畜分居哩。
任老贵听不到他想听的鸡鸣犬吠。整个村子,白天,满耳朵只有人声;夜晚,只有电视声。任老贵的精神几近崩溃,他身心疲惫地回到了城市,把侄孙送给他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虔心敬意地养在了阳台上。每天天不亮,那此起彼伏雄壮高亢的鸡鸣声把任老贵带到了人间天堂。
可任老贵怎么也想不到,鸡鸣声打扰了邻居们的清梦,鸡粪味熏歪了邻居们的嘴脸。邻居们怨声载道横眉冷对。更要命的是,那天他忘了关鸡笼门,解放了的两只芦花大公鸡,飞到了楼下的草坪里,又刨又叨,草坪上一片狼藉。得意忘形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还轮番攻击了一位手里拿着零食的小孩,把孩子的奶奶吓得哇哇大叫。邻居们把任老贵和他的鸡告到了小区物业管理处。物业管理负责人警告任老贵,咱是全市模范小区,曾三令五申严禁养鸡养鸭!今天你要不把它们处理掉,后果自负!
任老贵嘴上答应着,趁夜深人静,却将两只芦花大公鸡转移到了楼顶。任老贵蹲在鸡笼前,鸡啊,听话啊,你们可不能再顽皮了,这儿安全,我每隔两天,会在半夜里给你们送来水和食物。放心吧,这里是12楼楼顶,平时没人上来,明天一早你们该怎么唱就怎么唱吧。
任老贵手扶窗栏,活动了几下酸困的双腿。突然,高空中传来了“喔喔喔”的鸡鸣声。随着一唱一和嘹亮的鸡鸣,整个城市醒来了。那蹦跳的音符,像极了乡下老家绿草尖儿上随风摇晃的露珠儿。任老贵闭上了双眼,激动地流下了两行热泪。
“哪里还有鸡叫?天哪,让领导发现了,咱这月的工资就全完了!哦,它在那儿,鸡叫声在楼顶上!快抓住它!”一个粗暴的声音高叫着。任老贵浑身一个激灵。他跌跌撞撞地冲入电梯,12楼到了,他气喘吁吁地顺着嵌入墙体的钢筋竖梯,爬上了楼顶。
任老贵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楼顶上冒出了一胖一瘦两个保安,胖保安正在疯狂地踩踏着已塌了架的鸡笼,一只芦花大公鸡已死于非命,鲜血把鸡笼都染红了。而瘦保安,像一条猎狗,拼命追逐着另一只嘎嘎惊叫疲于奔命的公鸡。
鸡毛纷飞。任老贵笨拙地阻挡着,他想救回自己的鸡。无路可逃的大公鸡飞上了楼顶半米多高的护栏。瘦保安临门一脚,大公鸡一声惨叫,头朝下脚朝上,像一支离弦之箭,向楼下飞去!
“我的鸡呀!”任老贵大叫一声,飞身向前。救鸡心切的他来不及刹住奔跑的速度,在一胖一瘦两个保安的惊呼声中,整个身子便飞离了护栏。坠落的过程中,任老贵忽然感到一阵轻松,身子像一根鸡毛,在空中飘起来,飘起来了。飘飞的过程中任老贵又听到了雄壮高亢的鸡鸣声。任老贵幸福地笑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请赏析小说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1)夜的清凉抚摸着任老贵绷紧的神经,他支棱着一双耳朵,努力捕捉夜空里即将出现的蛛丝马迹。
(2)那蹦跳的音符,像极了乡下老家绿草尖儿上随风摇晃的露珠儿。任老贵闭上了双眼,激动地流下了两行热泪。
【小题2】“鸡鸣”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任老贵为了听到这一声久违的鸡鸣,其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中有多处对比,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关于小说中任老贵最后的结局,有人认为揭示了社会的弊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