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E. 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小题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2 06:0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会同意将猪细胞植入自己的大脑吗?有些罹患帕金森病的人会同意的,他们希望这种移植能够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帕金森病会导致静止性震颤和移动困难,该病是由生成多巴胺的脑细胞逐渐减少引起的,而多巴胺有助于控制我们的运动。目前,该病的疗没是用药物来替代损失损的多巴胺,但是多年来这些药物的疗效正在逐渐降低。因此,活细胞技术公司( Living Cell Technologies)应运而生。这家公司正在利用猪脉络丛中的细胞开发一种疗法,该疗法会使脑结构形成生长因子和信号分子的一种混合物,该混合物有助于使神经细胞保持健康。在患有帕金森病的大鼠中,此疗法已经获得成功。
目前该疗法已试用于人体。在首次小规模试验中,研究人员将40粒藻酸盐胶囊植入四名患者的大脑一侧。他们先将猪细胞置于藻酸盐多孔的涂层内,这种藻酸盐由海藻制成,允许生长因子移动到周围的脑组织中,然而它也应当能够阻止患者的免疫细胞介入,使猪细胞免遭攻击。每个藻酸盐胶囊约有半毫米宽,含有大约一千个猪细胞。虽然该疗法仍处于试验阶段,但四位患者的试验结果令人满怀希望。此外,这种疗法也正在用于糖尿病患者,但植入的是猪的胰腺细胞。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如行走和切割食品时的自食程度,可将患者的表现分为199个组别。根据记录,接受胶囊植入术的小组平均要高出14级。但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史蒂文·吉尔( Steven Gil)称:这可能是由于安慰剂效应造成的,因为患者在手术后立即得到了改善。他说:神经细胞不会那么快速地重生。吉尔还提出:研究中的人们似乎很快地有所好转,因为他们最初夸大了他们的症状严重程度,以便获得一个接受临床试验的名额。但是,这四名患者长期保持了这种好转的状况-----已经保持了18个月。
在这个问题上,规模较大的安慰剂对照试验应该能够让研究人员了解得更多。因此,研究人员又将多达120粒胶囊植入患者大脑的两侧。11月,对照试验结果将会公开。在某种程度上,帕金森病的另一种细胞疗法也获得了成功。该疗法利用的植入物是具有多巴胺生成功能的、取自流产胎儿的脑细胞,但是这样的组织难以获得。还有别的希望:将成人干细胞转化为产生多巴胺的细胞。例如,利用患者的皮肤细胞进行转化。如果这样可行的话,那么植入物就不会有任何遭到免疫排斥的风险了。
有关这种由动物到人类的移植,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一种被称为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毒素在猪的DNA中处于休眠状态,可能会交叉感染到人类,引起新的疾病。但是,迄今为止,已经接受猪胰腺细胞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尚未发生过感染。
(摘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帕金森病是由生成多巴胺的脑细胞逐渐减少,引起患者静止性震颤和移动困难的一种疾病。
B.藻酸盐允许生长因子移动到周围的脑组织中,能够阻止患者的免疫细胞介入,使猪细胞免遭攻击。
C.将猪的脑细胞移植给糖尿病患者的疗法已经在患有糖尿病的大鼠中获得成功。
D.用具有多巴胺生成功能的、取自流产胎儿的脑细胞作为植入物的疗法也全面获得了成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帕金森病的病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B.引用吉尔的“神经细胞不会那么快速地重生”这一说法,是为了证明患者病情的好转有可能是安慰剂效应造成的。
C.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帕金森病的两种疗法,并以大量篇幅介绍了藻酸盐和患者的情况。
D.文章在论证帕金森病的疗法和疗效时,使用了一系列的数字,很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用药物来替代损失掉的多巴胺这一疗法的疗效正在逐渐降低,所以活细胞技术公司应运而生。
B.吉尔认为,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很可能是由于安慰剂效应造成的,也可能是患者最初夸大了他们的症状严重程度。
C.如果能利用患者的皮肤细胞转化为产生多巴胺的细胞,那么植入物就不会有任何遭到免疫排斥的风险了。
D.迄今为止,已经接受猪的胰腺细胞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尚未发生过感染,所以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毒素一定不会感染到人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国联日内瓦会议上的演讲
顾维钧
尊敬的埃里克德鲁蒙德爵士,尊敬的与会各国代表: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颠倒黑白”。我想松冈洋右先生刚才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亲爱的代表们,我这里有两份中国政府根据日本战俘的供述得到的证据。这些证据的原件存在中国国内。根据他们的供述,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二营第三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以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一小段铁路,并将三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的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本守备队。
退一万步讲,让我们假设,松冈先生说的是事实。日本军队和中国军队确实在柳条湖附近有摩擦,而日方采取的是自卫。那么我请各位亲爱的代表想一想,自卫用得着攻占长春吗?自卫用得着攻占齐齐哈尔吗?自卫用得着攻占吉林吗?自卫用得着攻占奉天吗?自卫用得着攻占营口、四平和安东吗?如果我说,中日双方有摩擦,中方开着军舰登陆本州岛,占领了东京,各位亲爱的代表,那还能叫自卫吗?
十三年前,在巴黎,那时候我亲眼看着日本强取了中国的山东。那时候,他们声称山东的主权还是中国的,他们只不过是想和中国做生意,想和中国经济合作。那时候,在巴黎,我打了个比方。我说,一个人,丢失了他的钱包,被另一个人捡到了。然后捡到钱包的人拿走了里面所有的钱,将空空的钱包还给主人,并说“我们还是朋友”,代表们,这能成立吗?
但是,中国人忍让了,把我们山东的权益让给了日本。
今天,十三年过去了,那个捡钱包的人,现在竟然连空空的钱包也要抢走。代表们,我请问问大家,这样的事情中国还要忍下去吗?还能忍下去吗?
善良的中国人还可以忍让。但是我们让了山东,换来的却是丢了东三省。如果今天,国联连“李顿报告书”都不能通过,我们再让了东北,那么,我恐怕十三年后,将不会再有各国代表出现在这个会场上了,因为那时候,国际联盟将不会存在!
三十年后,我恐怕,将不会再有和平可言,世界将永无宁日!
(顾维钓的话音刚落,整个会场爆发了整齐而且热烈的掌声)
(节选自宗民《顾维钩在“九一八”》)
注:埃里克德鲁蒙德,国际联盟的秘书长。松冈洋右,出席国联日内瓦会议的日方代表。李顿报告书,“九一八”发生后,国联派以英国的李顿爵士为为首的调查团前往调查,调查结果即为“李顿报告书”,报告中有一些还算公正的内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明是日本为寻衅侵略中国制造了炸毁铁路事件,却颠倒黑白,诬称是中国人所为。
B.就算在柳条湖炸毁铁路事件是中国人所为,松冈洋右的自卫说,也根本站不住脚。
C.对于日本的侵略,中国一忍再忍,而日本却得寸进尺,顾维钧对这种忍让十分愤怒。
D.如果连“李顿报告书”都不能通过,说明国际联盟连起码的公道都没有,必定解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列举日本侵略罪证时,有准确的时间、地点,还有人名,使罪人无法抵赖。
B.作者并不局限于“九一八”事变,而是将十三年前的事也列举出来,以进行对比。
C.作者用大量反问句,彻底揭穿了日本的“自卫”谎言,也将其累累罪行大白于天下。
D.作者用钱包作比,形象地揭露了日本先窃我国利益,进而夺我国主权的贪婪嘴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顾维钧演讲的字里行间,可听出一个信息,国联不能很好地在中日之间主持公道。
B.顾维钧承诺,尽管日本称其行为为“自卫”,但中国不会以同样方式到东京“自卫”。
C.从顾维钧的演讲中可以看出,肖时的中国政府很软弱,对日本的侵略处处忍让。
D.顾维钧演讲结束时的话,意在提醒与会代表,如不主持公道,世界必将陷入危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要救治中国出黑暗,不仅要靠民主,而且要靠科学。陈独秀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又告白社会:只有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等对科学的认识比前人要大大前进了一步。他们所提倡的科学,已不限于自然科学,而且包括社会科学。他们认为,科学不仅能大大提高生产力,而且能解决宇宙人生问题,具有开发民智、反对宗教迷信、反对专制和解放思想的功能。科学与民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若车之有两轮,鸟之有双翼,缺一不可。离开了民主,科学无由发展。而离开了科学,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愚昧、迷信、盲从是同专制相联的。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改造落后的国民性、实现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无法实现民主政治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首先表现在尊重现实,一切制度、思想,都要拿到现实的审判台前接受审判,辨别其是否有存在的理由。“五四”启蒙思想家们认为:一切思想行为,莫不植基于现实生活之上,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都要吐弃殆尽。在他们看来,当时的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根据尊重现实的精神,他们激烈地批判中国传统的旧政治、旧道德、旧文学,大倡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和政治革命。

“五四”科学精神还表现于推崇理性,反对盲从,反对迷信。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思想遵循理性,迷信可斩,无知妄作之风可息。为了冲破数千年来教条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他们提倡尼采的“重新估价一切”和赫胥黎的“拿证据来”,宣传批判精神。李大钊说:古来之天经地义,未必永为天经地义,而邪说淫辞,则又未必果为邪说淫辞,真理正义且或在邪说淫辞之中。胡适认为,“五四”时期的新思潮无论怎样不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评判的态度。凡事都要分别一个好与不好,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独立思索,不可盲从。他说:“评判的态度是新思潮运动的共同精神。”

“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旧学有很深的根底。他们坚决地不妥协地反对旧思想,反对孔教,但他们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们认为儒家只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体。陈独秀说,以国粹而论,“阴阳家明历法,法家非人治,名家辨名实,墨家有兼爱、节葬、非命诸说,制器敢战之风,农家之并耕食力,此皆国粹之优于儒家孔子者也”。即使对孔子,他们也并不全盘否定。他们承认孔子在他的时代是伟人,有其历史价值,孔学有其优点。他们一再申说,他们批孔教,并不是批孔子个人,而是因为孔子之道已不适于现代社会生活,成了文明进化之大阻力。所以,以全盘反传统来概括五四精神或五四传统是不符历史实际的。

(摘编自许全兴《简论五四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独秀认为,除了民主与科学,没有其他思想能够救治当时中国各方面的黑暗。
B.“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认为实现民主政治,必须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C.无论天文、地理还是政治、经济,都属于“五四”时期所提倡的“科学”的范畴。
D.“五四”时期反对孔教,是因为儒家思想只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虽然在开篇指出民主和科学的重要性,但全文主要论述的是“科学精神”。
B.文章第二段阐述民主与科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运用了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
C.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李大钊、胡适、陈独秀的话,是为了区别于自己的观点。
D.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五四”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并于末段做了补充说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钊认为,“天经地义”和“邪说淫辞”自古以来就相互转化,相互依存。
B.五四先驱们大倡革命,是因为他们认为旧的政治、道德、文学没有“科学精神”。
C.陈独秀认为,诸子百家中的其他许多流派,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是优于儒家思想的。
D.以全盘反传统来概括五四精神或五四传统,这是不符合五四“科学精神”的。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莫言的《欢乐》《粮食》《天堂蒜薹之歌》等小说时的情境。饥荒的年代,一位农妇偷偷将生产队的豆子完整地吞进肚子,回家后再将豆子呕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孩子和濒死的婆婆,自己“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他们围着瓦盆抢食”。
读到这里,我的确忍不住要流眼泪,接下来的情节却让我忍俊不禁:农妇的“血骂”铺天盖地,将自己和辱骂的对象一起贬低为畜生和肉体器官,一股戏谑的民间语言的风暴扑面而来。当我正准备哈哈大笑起来的时候,天堂乡的盲歌手张扣的歌声又响了起来:“乡亲们种蒜薹发家致富/惹恼了一大群红眼虎狼/收税的派捐的成群结对/欺压得众百姓哭爹叫娘……”是这些充满伤痛的底层经验,充满民间智慧的叙事语言,充满想象力的叙事风格,刺激我写下了《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那篇长文。
我不认为莫言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笔下的中国乡村世界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极端残酷。我也不认为他的语言有什么“狂欢化”的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着泥土腐味的语言。如果说他具有“民间”色彩的话,那也是中国特色的民间,而不是巴赫金笔下的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莫言的小说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白话汉语文学经历了100年的操练,在叙事文学中结出的最新果实。
更具有特色的是,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莫言的文体,是一种生长在真正的“民间”土壤上的“欢乐文体”。他对民间悲苦的生活的表达和讲述,既不是哭诉,也不是记账式的恐吓,没有给人制造压力,没有给人心灵投下阴影,而是给人一种“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真正的文学形式,就这样既凸现了生活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同时又消解了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的气息,或者它的片面的“严肃性”,从而体现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这就是莫言的特殊意义。
此外,“莫言的获奖”也很有意义。它证明了只有尊重文学创作的规律,才能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共鸣。
我希望“莫言的获奖”仅仅是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小小的序幕。(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的叙事语言充满着带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智慧,莫言的文学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学。
B.莫言小说的写作内容于中国民间底层的伤痛经验,其叙事风格充满了想象力。
C.莫言小说的叙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有泥土腐味的语言。
D.莫言小说的叙事语言,是中国白话汉语文学多年操练的产物,并成为中国语言奇迹。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对残酷现实采取的不是“伤痕文学”的叙事形式,而是“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
B.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具有给人“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的文学作用。
C.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消解了生活的残酷性,体现出了一种民间的欢乐精神。
D.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尽管凸显出了生活的荒诞性,但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不是“魔幻现实主义”和“狂欢化”,而是一种植根于中国民间的文学土壤的“欢乐文学”。
B.莫言讲述的是残酷的伤痛记忆,但因采用了“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让人读之有时却忍俊不禁。
C.莫言抓住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所以讲述的悲苦生活不会给人的心灵投下阴影。
D.“莫言小说获奖”拉开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序幕,当代中国文学将有更多的作家、作品走向世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遮蔽的巴金

祝 勇

2005年10月17日,巴金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之路,不仅他的生命长度在中国作家中颇为罕见,他的精神阅历也绝无仅有。对巴金的评价常常存在着某种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他被推崇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另一方面,他的文学地位不断受到质疑。许多人认为,无论《家》《春》《秋》《寒夜》《第四病室》,还是他晚年创作的引人关注的《随想录》,都无法代表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所以,将巴金推向神坛,反而遮蔽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真实价值。

实际上,巴金自身同样处于遮蔽之中。这种遮蔽,使我们不能在完整的意义上认识巴金。当然,这种遮蔽,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诸如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在很长时期内,被彻底排除在主流言说体系之外,而巴金,似乎比他们幸运,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停止过传播。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被传播的巴金,是经过主流意识形态编辑和修饰的巴金,而在被修饰的巴金和真实的巴金之间,存在着一段不小的距离这段距离,首先来自对他思想者身份的忽略。正如我们不能单以小说的成就来衡量鲁迅的文化价值一样,巴金首先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自从十五岁时读过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之后,巴金就开始了对人类幸福世界的幻想,安那其主义(又称“无政府主义”)也因此成为他一生坚持的基本主张。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巴金就已经写下了大量文章,如《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爱国主义与中国人到幸福的路》等,对政府、私有制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安那其主义的出发点。

当我们从思想史的视角观察巴金,巴金的文本便会发生奇特变化,它们不再像某些人指责的那样纯属党派政治宣传品,不再是对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而是始终包含着对人类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探寻。这种探寻,自始至终都是从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而不是服从他人的意志。他对作家职业的选择,也归因于安那其主义者相信在社会革命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教育将个人从强权中解放出来,恢复人类本能的社会性。从这里出发,巴金的文学道路才变得易于理解。而他笔下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巴金思想体系的一个局部,单从文本意义上考察,把它们从巴金的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

此外,被传播的巴金,对于巴金而言,只是冰山一角。即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六卷本的《巴金全集》,也是遗漏颇多。造成这些“遗漏”的原因,除了史料搜集有难度外,自然也有人为的成分。比如他的理论专著《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就未能收入全集。对巴金的思想背景讳莫如深,为解读其文本制造了困难。

巴金的文学活动,一以贯之地坚持着安那其主义立场,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轴心,来关注被压抑的人们,并构建他理想中的社会图景。如果说有所中断,便是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段时期,这成为晚年巴金痛悔不已的不洁史和他撰写《随想录》的主要动机。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与其说是一次道德忏悔,不如说是知识分子在历经改造之后重新进行的自我发现,是与五四相衔接的一次解放过程,与“文化大革命”中的非人性的社会现实相对照,是他对自己的一生主动进行的思想总结,也是他的思想遗嘱。

(有删改)

(相关链接)巴金的《随想录》不仅仅是在讲真话,而且是通过讲述几十年的感受,让人们明白“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性,其中有反思,也有批判,巴金的《随想录》起到了唤醒社会良知的作用。巴金连续8年书写《随想录》的过程,就是一个进行思想解放的普及过程。巴金通过这些散文一篇一篇地展开话题,阐述思想解放的立场。

(复旦大学陈思和)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巴金以其在中国作家中颇为罕见的生命长度和绝无仅有的精神阅历,被推崇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
B.尽管巴金的作品广为传播,但由于其长期为主流意识形态所编辑和修饰,所以我们不能完整认识巴金。
C.受克鲁泡特金的影响,巴金年轻时就幻想过人类幸福的世界,后来的大量文章,巴金是以一个思想者的姿态完成的。
D.晚年的巴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想总结,并通过巨著《随想录》不断阐述思想解放的立场。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如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也曾长时间地受到遮蔽,但这与巴金受到的遮蔽有所不同。
B.巴金作品一度受到指责,被认为是对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这是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缺乏足够的思想高度。
C.阅读巴金的作品应从文本意义上考察,但由于人为的因素,《巴金全集》遗漏颇多,他思想者的身份也度被忽略。
D.巴金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人生经历,与他理想中的社会图景背道而驰,对此他痛悔不已,称之为“不洁史”。
【小题3】巴金“被遮蔽”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