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9.42分。高职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0.72分,本科教育为68.15分。中部地区有88%的省份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高于全国的省份达64%,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高于全国的省份仅有25%。

中央高校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2.36分,地方高校为69.13分。在教育公平、教育环境满意度和教育期望值方面,中央高校均高于地方高校;但在教育质量满意度方面,中央高校却略低于地方高校,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央高校学生的教育质量期望值较高,从而导致教育质量满意度相对要低;二是随着中央高校不断强化研究功能,有可能出现一些研究型大学把学术工作的重点从教学转向研究,从本科教育转向研究生教育,甚至出现弱化本科教育的现象,从而导致本科教育质量满意度不高。

县镇高职院校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7.71分,低于城市高职院校和农村高职院校总体满意度。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县镇高职院校分别为68.82分、67.92分和67.87分,而城市高职院校分别为71.98分、70.99分和71.56分,农村高职院校分别为71.79分、70.43分和71.21分。

调查显示,贫困生资助、教师职业精神是高等教育大学生总体满意度最高的两个方面。高等教育大学生最不满意的分别是师生课外互动、参与科研、国际化资源、学生参与权、学生表达权和监督权五个方面。此外,本科生对课程教学、师资力量、教学方式、学术讲座、学习反馈等方面满意度较低;高职学生对专业适合性的预期、餐饮服务、对高职总体状况的预期、升学机会、社团活动等方面满意度较低。这些方面,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

在本科13个学科门类中,艺术学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得分最高,哲学最低,各学科门类得分存在差异且统计上显著。军事学的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得分最高,文学最低,各学科门类得分存在差异且统计上显著。

男生的总体满意度低于女生,但某些维度的满意度高于女生。男生总体满意度指数得分69.07,低于女生。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和教育期望值,男生满意度均高于女生;教育公平满意度指数,男生和女生基本相当。

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高等教育各维度满意度都更高。担任过学生干部学生的总体满意度得分70.65,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其他维度情况也类似。

学习努力程度越高的学生,高等教育各维度满意度越高。学习非常不努力的学生总体满意度为58.16分,学习非常努力的学生总体满意度为78.22分。

(摘编自《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区、各培养单位学生资助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将资助工作落实情况作为相关绩效评价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各地区、各培养单位要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把好事办好,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传递给受助学生。

(选自财政部、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

材料四:

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高校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选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职教育总体满意度比本科教育略好;从总体看,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较高,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偏低。
B.中央高校在教育公平、教育环境满意度和教育期望值方面,均高于地方高校;但在教育质量满意度方面略低于地方高校。
C.中央高校加强研究工作,把学术工作的重点从教学转向研究,造成中央高校的本科教育不如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下降。
D.地处县镇的高职院校总体满意度偏低,教学质量等几个方面的满意度都低于城市高职院校和农村高职院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师生课外互动、参与科研等五个方面是大学生最不满意的地方,本科生和高职学生各有不同的满意度低的方面,高校应予以重视。
B.材料二显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省高等教育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有了改变,高等学校总体满意度也随经济发展而提高。
C.尽管高校男生的总体满意度不如女生,但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和教育期望值高于女生,这反映了女生比较挑剔。
D.在总体满意度和教学质量方面,满意度最高的分别是艺术类和军事类,哲学和文学因就业率低而分别在上述两个方面满意度最低。
E.学生的不同个体特征对高等教育满意度有影响。如学生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以及学习是否努力,会影响满意度的高低。
【小题3】就材料中高校大学生满意度最高的是贫困生资助、教师职业精神两个方面,结合材料,谈谈其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3 09:0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心拥有者   (曾文广)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晚年时把自己的两只眼睛弄瞎了。    

有人问他: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哲学家平静地回答:为了看得更清楚!    

每每读到上面这些文字时,眼前便不断浮现出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凄惶、孤苦伶仃的形象,心情十分沉重。同时,老人充满玄机的回答亦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整瞎了双眼,他还说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果真如此吗?    

后来在一本书中读到一篇关于意大利画家阿马代奥·莫迪里阿尼的文字。    

让我惊讶不已的是,这位天才画家的言和行在某方面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极为相似,简直如出一辙。文中提到——在这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里,许多成年人的形象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画家对此的解释是:“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而用另一只眼晴审视自己。”    

画家说得多好啊!画家的解释也使我豁然开朗。我想他已经“告诉”我哲学家在双目失明后为何还坚持宣称自己“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了——

画家在画中“藏”起了一只眼睛,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想做一名优秀的画家,仅仅观察“周围的世界”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为自己“留下”一只眼睛,并用这只眼睛去“审视自己”,去关注那些属于灵魂的东西,去发现天使涂抹在心灵的墙壁上的色彩;哲学家的智慧来自于对自我的思考和总结,较之画家,他得花更多时间和更多精力去审视自己、关注内心,做一个完完全全拥有内心的人——正因如此,他所要“观察”的对象也就是他本人,即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哲学家的这种观察可以称之为“观心”。在他看来,“观心”是根本就不需要用眼睛的,一只眼睛也用不着。用不着的东西有如奢侈的摆设,留之又有何用?哲学家最终自行毁去了双眼。    

哲学家从此看不见日出月落、花开花谢,看不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兼对手的笑脸,也不能在雨夜里点燃灯盏,把读过的书重温一遍。世界展现在哲学家眼前的只是一片永恒的夜一般的漆黑。但是,作为自己内心世界的拥有者与诗意栖息者,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自己的灵魂;那些生长在心灵这片土地上的思想的花草、树木,通过不间断地反复地观察,他也的确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了……    

画家和哲学家是睿智的,无疑也是孤独的——人们总是习惯把目光集中在他们以为极其重要而实际上却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身上,从不稍稍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看看内心那座因空置太久已冷清荒凉的房子。    

不必人人都赞同画家和哲学家的做法,但是——    

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如果人们可以让自己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也许更容易发现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

 (摘自2004年第18期《读者》)

【小题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哲学家宣称自己弄瞎双眼是为了看得更清楚,而是用画家的话间接解释的,这样写颇具悬念,使文章更有起伏。
B.“那些生长在心灵这片土地上的思想的花草、树木”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心灵土地上生长的花草、树木”,写出了思想的丰富多样。
C.本文结尾呼吁人们“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D.本文语言含蓄蕴藉,很有哲理性。读此文,就如听一长者以从容的语调娓娓述说,亲切随和,气势磅礴。
E.本文从德谟克利特写起,又说到阿马代奥的故事,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明晰,并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小题2】作者在文中写道:“哲学家从此看不见日出月落、花开花谢,看不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兼对手的笑脸,也不能在雨夜里点燃灯盏,把读过的书重温一遍。世界展现在哲学家眼前的只是一片永恒的夜一般的漆黑。”请说出写这些的好处。
【小题3】为什么作者说“画家和哲学家是睿智的,无疑也是孤独的”?
【小题4】画家在画中“藏”起了一只眼睛,哲学家自行毁去了双眼,这两人的行为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时间3月26日消息,美国《纽约时报》网络版今天撰文指出,亚马逊在实体零售行业的野心正显现出来。据悉,除了实体店,亚马逊还计划开设类似苹果零售店的电器商店和便利店等。如果这些尝试取得成功,将对整个零售行业的运营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多年来,一想到亚马逊利用科技力量对他们进行碾压式攻击,传统零售商就感到害怕。但这场竞争主要是在亚马逊的本土市场——美国展开。可如今,全球零售商都感受到了亚马逊的直接威胁——该公司正在世界各地慢慢打造实体店网络。

多位知情人士向《纽约时报》透露,亚马逊还考虑创建实体店,销售家具和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购物者通常不愿在互联网上购买此类产品。这些商店还将充当一个展示平台,让购物者可以亲眼看到商品,下订单以后会直接送至他们家中。这些实体店不同于传统零售店——知情人士称,亚马逊考虑使用各种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技术,让顾客可以看到沙发、火炉和书柜摆放在家中的情景。与此同时,亚马逊还将实体店的地点设在顾客住宅附近,此举也有助于亚马逊进一步实现在数小时内将网络订单送货上门的目标。据称,亚马逊还打算创建类似于苹果零售店的电器商店。这些商店主要销售亚马逊自家设备和服务,比如Echo智能家居音箱和Prime Video流媒体服务。

贝佐斯2012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有零售商已经很好地满足了购物者的需要,亚马逊对进军实体零售市场不感兴趣。他说:“亚马逊想要做一些很独特的事情。如果我们发现独特的创意,我们也渴望开设实体店。”虽然亚马逊在网络零售行业取得了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种情况越来越清楚了,即人们也愿意亲自走进商店购物。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杂货。

在杂货领域——这是一个曾让亚马逊伤透脑筋的庞大产品类别——亚马逊开设了一家不需要收银员的便利店,而且还即将开设另外两家便利店,司机不需要离开车辆就能迅速提货,这三家商店全部位于西雅图。亚马逊还研究了另一个杂货店概念,可以为路过的顾客提供服务,充当仓储中心。

在实体零售店领域,印度可能是亚马逊考虑进入的另一个重要市场。亚马逊正偷偷计划在印度开设新的实体杂货店。印度的日用品市场规模庞大,目前主要由传统集市所主导,购物者必须穿梭于不同摊位中间,与商贩讨价还价,肉类也是露天摆放,而不是放在冰箱里冷冻。亚马逊曾承诺在这个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国家投入数十亿美元,知情人士透露,该计划在亚马逊公司内部代号为“珠穆朗玛峰项目”(Project Everest)。

在纽约大学莱昂纳多-斯特恩商学院营销学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看来,亚马逊实体店扩张计划进展缓慢,恰恰说明实体零售是一个开拓难度极大的行业,这一点令他吃惊不已。五年前,加洛韦曾认为亚马逊到2017年可能会开设数百家实体店。

(编译/清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亚马逊在实体零售行业的发展,将有可能对整个零售行业的运营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B. 多年来,网络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利用科技力量,让全球零售商感到害怕不已。
C. 亚马逊创建实体店,是因为部分产品购物者通常不愿在互联网上购买。
D. 对亚马逊而言,开设实体店并非是初衷,然而满足了越来越多人走进商店购物的意愿。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现在,迅猛发展的实体店网络,让亚马逊得以迅速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显示强大竞争力。
B. 亚马逊实体店将可能使用各种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技术,让购物者亲眼看见商品摆放在家中的样子,从而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要。
C. 为了进一步实现在数小时内将网络订单送货上门的目标,亚马逊将实体店的地点设在顾客住宅附近。
D. 耗资达数十亿美元的“珠穆朗玛峰项目”将可能使印度成为亚马逊进入的第二大市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实体店网络,并计划开设类似苹果零售店的电器商店和便利店等,都体现了亚马逊在实体零售行业的野心。
B. 贝佐斯2012年表示,亚马逊对进军实体零售市场不感兴趣和当时零售商已经很好地满足了购物者的需要有关。
C. 杂货领域虽然曾让亚马逊伤透脑筋,且在西雅图只有一家售卖杂货的便利店,但亚马逊并未放弃对杂货领域的进军。
D. 虽然在网络零售行业亚马逊取得了成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零售仍将被实体店所取代却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中取莲

张晓风

①认识孙超这人,会使人有个冲动——想给他写传记,因为太精彩。先从三代前说起吧。

②轰然一声,三进大屋的第一进炸成平地。

③接着,第二进也倒了。

④那是中日战争的年代,地点则在自古以来一直和“战争”连在一起的徐州城。

⑤一家人都逃光了,只剩下一位老妇人不动如山,端坐在第三进堂屋里。有个日本军人直走进来,看见她夷然自若地抽着水烟袋,啪哒——啪哒——,日本人刚入城,是这片沦陷区的新主人,但她是这所屋子的主人,一向就是。现在屋子虽炸了,但主人还是主人,她不打算站起身来。

⑥日本军人心虚了,他恭恭敬敬地放了一些东西在桌上,是罐头——沦陷区最实惠的礼物。老妇人用大袖一拂,所有的罐头砰砰然全落在地上。

⑦依照当时日本军人的气焰,此刻洗劫全家,亦无不可,但那军人走开了,走到藏书的地方,拿了几本书就走了。

⑧那老妇人是孙超的奶奶。

⑨她把全家赶走,说:“逃得愈远愈好。”可是她自己却留了下来。只凭一口气,跟整个日本军比强。

⑩逃难时,孙超和母亲冲散了,母亲被炸死,父亲也回了老家。开始自己流浪的那一年,他八岁。等胜利还乡,他十六岁,在徐州女师附小读了二年半,又开始第二次的漂徙,平生最拿得出手的资历,大约就是流浪吧!

⑪“绝不拿别人的东西!”

⑫从小离家,但从来没遭过人白眼,只因家里规矩大,教得严——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规定先把手背到背后才准看,绝对不去碰一下。这简单而彻底的训练使孙超成为一介不取的人。而且,日后他艺术上也一空依傍,绝不捡现成的便宜。他永远只取属于自己的东西!

⑬孙超当过兵,在部队的那段日子,他学了两项绝活,其一是射击,其二是针灸,两者都是准确精密的艺术。孙超似乎是一个对准确精密着迷的人。迷上结晶釉以后,他守住窑门口,竟像圣贤守住一颗心似的慎重,虽然窑外有仪器表,窑内有探测锥,两者都可以知道温度,但都不是最精准的办法,最精准的办法还是靠目测。有一次,他看得忘形,竟致瓦斯中毒,全身高烧到四十一度,在医院躺了两个礼拜。等身体好了,他依然时时刻刻去看窑,只是改良通风设备,并且加买了防毒面具。

⑭第一次碰陶,是因工作的需要,他买了许多书,累积了许多资料,对于陶瓷这种“窑门没打开之前,完全不敢肯定”的刁钻性格,他深深折服了。面对艺术加科学的双重难题,他变得斗志昂扬起来。他生平喜欢困难的东西,像二十岁的时候,读那本胡适的《古代哲学史》,便是一场硬战。一本书看了半年,总算生吞活剥咽下去了,懂不懂不敢说,但至少以后看类似的书就不再觉得困难了。

⑮有人把陶瓷艺术叫成“炎艺术”,让人看了不免一惊。世上的艺术,有些真的是要经千度的火来煅,万分的情来炼,才能成形成器的啊!陶瓷艺术就是这一种。陶是奇怪的东西,既可以是小儿无心的玩捏,也可以是一生探之不尽、究之不穷的大学问。看来人也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吧?否则为什么人也是如此单纯又如此复杂的个体?为什么人也是探针指测不明,形制规范不尽,釉彩淋漓不定的一种艺术?人本身也是一种成于水、成于火、且复受煎熬于火的成品吧?

⑯艺术理论上有人颇以为作品因个人的境遇而有悲喜,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莫里哀一生穷愁潦倒,最后死在舞台上,却是喜剧圣手;莫扎特贫病交加,英年早逝,其乐章却华美流畅,如天际朝霞,花溪春水,浑不知人间有忧愁。有的人是奇怪的战士,受创愈重,流血愈多,他愈刻意隐藏怆痛,只让你看、也只许你看他的微笑。孙超似乎也是这种人,看到他的结晶釉,清澈美丽,透明处是雪,艳异时似紫水晶原矿,令人想起云母,想起冰河,想起菲薄匀整的细胞切片图。我虽因性情所趋,一向比较偏好质木素朴之美,也不得不承认孙超所经营的精致无瑕的艺术。这种精纯唯美,几乎可以解释为一种赌气。命运,你要给我砂砾吗?好,我就报之以珍珠。命运陷我于窑火吗?我就偏偏生出火中莲花。一只陶皿,是大悲痛大磨难大创痕之余的定慧。那些一度经火的器皿,此刻已凉如古玉,婉似霜花。经过火——但不要让你看到烟熏火燎之气,经过火——但只容别人看到沉静收敛的光华。

⑰我说到哪里了?是孙超的半生?还是他的火中取莲的结晶釉?我自己也弄不分明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塑造孙超奶奶的沉勇形象,文章既从正面叙写她坚决留守家中一事,又用日本军人的表现侧面衬托。
B.作者把孙超流浪的经历称之为“平生最拿得出手的资历”,戏谑之词中饱含着作者对孙超的怜惜之情。
C.文章第⑮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究竟是不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的思考与困惑。
D.作者在第⑯自然段中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且将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得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深长。
【小题2】本文题目“火中取莲”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读来有一种“厚重”之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份“厚重”的。

同类题4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在草木间

周晓枫

茶这个字,拆开笔画就是:人在草木间。

每天的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一个是茶,微妙地超越其他。如果是生活需要,水就够了。文人喜欢诗酒茶:诗是对文字的奢侈,酒是对粮食的奢侈,茶是对清水的奢侈。正因为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是啊,对生存来说,精神就是奢侈——可正因有了这些奢侈,我们才不枉此生。

茶是现实中既平凡又堪称伟大的植物。福建安溪,以铁观音闻名,茶香似乎弥散在这里的空气里……香,是气味的奢侈;铁观音,是茶里的奢侈。

这观音托梦所赐的母本茶树,就生长在安溪打石坑的岩缝间。铁观音母株瘦小,每发新芽,每生新枝,收取的手就会到来。它的芽叶幼嫩时就被采摘,它的枝条被不停折断,用以扦插育苗——就是这样一棵被限制、被切割、被剥守的茶树,守着承诺般,守着它叶片的独特形貌:紫芽斜尾,缘齿疏钝,上面有着拇指按压般的神迹印痕。

茶有近乎神迹之处。折断枝条,插土就能成活——万能地再生。你摧毁,它报以辽阔的丰收,甚至更为勇敢。母株压条繁育时,经过扭转和压扁的伤枝,反而有利更好更多地生根;如果小心呵护的,却事倍功半。一万次酷刑,意味着一万次的繁茂,十万、百万、千万次的慷慨。茶叶制造的过程也是这样。摇青时,芽叶相互摩擦、碰撞,受损的茶青反而分泌香气。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然后,它们又从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从伤害里汲取成长力量的茶,就这样,涓滴灌溉,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

茶,看似羸弱,却隐藏柔韧而惊人的力量。站在这株古茶树旁边,我观察它厚实的叶片,陈旧的花瓣。

我以前觉得,交通的便捷,瓶装水的储存,空调系统的温控,使今人很难体会古人曾经的乡愁。我们可以在全球化的环境里,共享无差别的水土。但是在这棵茶树面前,我改变了看法。也许我们能保留自己所适应的饮食习惯、所乐于交流的乡音,以及,那蓄意维持的心理时差。植物,替我们凝结着乡愁:土壤里的酸碱度,空气中的含水量,海拔和温差,云雾雨雪,都在其中。活着的茶,在冷水里浇着,根系沉默的一切;死了的茶,在滚汤里沏着,重新活过,在袅袅升腾的丰沛水汽里,还你故乡的云雾缭绕。

形如铁、色如铁、重如铁……庄重,就在这一盏琥珀色的铁观音茶中。它是由土生长出的木,经过火上的铁锅炒制,最后水让它复活。一盏茶里,汇聚金木水火土……我们人生的五行,尽在其味,尽在不言之中。茶作,是人与植物的灵魂交流,就这样日月天地,就这样草木山水。

茶,经历水火,是树叶的前世今生。最初,它被揉搓,被携带,在更久的日子里不死。茶,折叠自己,它在自己的抱缩里藏好往昔的春秋。最后,神秘收拢的叶脉打开了,像一个人慢慢摊开手心里的掌纹。铺满刻痕的线条,记载它活过的风雨。制茶时,水分被蒸发,年少青春的饱满汁液消失。茶,是变成老年的树叶,暮色沧桑。的确,茶,是一片树叶的回忆;但这回忆里,饱含变化。是昨天的自己,又不是昨天的自己;是昨天的复活,又不是昨天的复活……浸泡缓慢,体会悠长,如是,恍兮惚兮。

此时,在山岭中。周围是高起来的地势,底端是铁观音的茶枝。冷冽的空气浸泡,让我清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是,我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散发出一生微苦里的领悟、回甘里的安慰。

(2018年01月13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托物言志手法,通过茶被采摘,被切割,死于炒制,复活于滚水的经历,表现作者对人生况味的领悟。
B.作者说“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认为茶作为超越生活需求的精神象征,是高于生活需求的。
C.作者说“一盏茶里,汇聚金木水火……我们人生的五行,尽在其味”,认为人生的五行是生命的烙印,凝聚水不改变的人生滋味。
D.文章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形象而有气势,生动的描述性文字里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命感悟。
【小题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生长在岩缝间的茶树,母株瘦小,枝条不断被折断,这说明了茶树所处的恶劣的环境,并表现了茶树在无情的摧折中坚守生命的独特形貌。
B.茶,断枝插条,仍能成活,施以酷刑,报以繁茂;但是如果小心呵护,反而会促其死亡。
C.“每片茶叶,都伤于离枝,死于炒制……然后,它们又从滚水中复活”,这反映出苯具有柔韧的精神特质,它能从伤害里汲取成长的力量,于死而复生中张扬生命的个性。
D.经过茶农精心浇灌的茶,饮用之后,能清除人们体内的毒素,这反映出茶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
E.茶中凝结着乡愁,能让我们在全球化的环境里,共享无差别的人生,更容易体会到古人曾经的乡愁。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末“我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散发出微苦里的清香,获得甘醇的安慰”一句的思想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泰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
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
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
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底层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传达出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B.二、三两段,主要围绕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和对司法人员的道德要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C.第四段由责任司法理论的源头责任行政理论人手,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D.论述中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仁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影响着司法人员对自我的道德要求。
B.儒家的“德主司法”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人道主义情怀,司法行为一旦有违仁道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C.在秦朝,执法主体必须接受监察主体的监督,监察主体有权对司法人员的徇私枉法等行为进行追究或惩戒。
D.法家的“责任司法”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