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冷这个人
申平
老冷这人长得就冷,黑黑的一张脸,怎么看怎么严肃,偶尔闪过几丝笑容,也好像是在冷笑。
在单位,老冷显得落落寡合,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一般谁有什么喜庆事,也不大招呼老冷。这是因为,老岭曾两次“闹宴”.
第一次,单位上的人-起被一家企业请去吃成立10周年的大餐。企业老总容光焕发,酒量惊人,他一个桌一个桌地挨着敬酒,敬到老冷这桌,别人都干了,惟有老冷不喝。老总说:“这位先生 为什么不喝?”老冷说:“我不会喝。”老总说:“不会喝也得喝,你不喝是看不起我。”老冷突然变了脸:“你这么说,我就不吃你的饭!”说着,竟把筷子一扔,拂袖而去。闹得那个老总目瞪口呆。
还有一次也是为了喝酒。单位一个同事结婚,老冷也去贺喜。新郎新娘敬酒时又在老冷这里卡住了。新郎说:“老冷,这是喜酒,干了吧。”老冷放在嘴唇上沾了沾,说:“我实在喝不了。”新郎说:“老冷,我结婚,你不高兴吗?”老冷勃然作色:“你结婚,我高兴什么!”又拂袖而去。
人都说老冷太古怪了,就像一块冰,冷冰冰地不近人情.
但是老冷就那么冰冷冷地活着。别人的议论、领导的看法,似乎在他那里统统失效,他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想怎么冷就怎么冷,谁也对他无可奈何。
突然有一天,老冷冷出了威风,冷成了一个街谈巷议的英雄人物。事情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老冷帮人告倒了一个贪官。
老冷有个邻居,两家人经常互相走动一下。这天邻居又来串门,激愤地说起所在工厂的事情来。原来那工厂过去是个好厂,但自从换了个新厂长,整日里贪污挥霍,不事管理,厂子已闹到倒闭的边缘,眼看饭碗就要砸了。
老冷听到这,忍不住冷冷地说:“你们活该,为什么不去告他?”
邻居说:“怎么不告?可告不倒人家,人家上头有人。为告他,厂里的一个秘书还给开除了呢!”老冷忽然就生了很大的气,他拍了一下桌子说:“清平世界,朗朗乾坤,还有这等鸟事!我就不信这个邪。你敢出头,我帮你告他!”
于是,老冷便主动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反贪战中去了。他悄悄展开调查,他没日没夜地写材料。最后,他竟然和那邻居-起,亲自到纪检委、反贪局检举揭发。
人家留下了他们的材料,说要组织调查,先让他们回去等消息。可等来等去,也不见有什么反应,倒是那厂长找个岔子把老冷的邻居给炒了.
邻居虽没怨老冷,但他的老婆却总到老冷家哭天抹泪,老岭的老婆也抱怨他没事找事。老冷气不过,就一个人又跑到纪检委、反贪局去了。
不久,上级派来工作组进驻工厂。很快,-一个大肆贪污挥霍国家财产的蛀虫被挖了出来,由此还牵扯到一些重要领导。工厂重组了领导班子,工人们扬眉吐气,生产重现生机。这时,大家不约而同想起老冷,都说老冷是大功臣,于是敲锣打鼓到老岭家送牌匾、送奖金,老冷一夜之间就成了名人。
这天,市里举行了一个报告会,请反贪英雄老冷来做报告.老冷冷着-张脸走上台去,开口说道:“我不想来,市里领导非让我来,来了我也没什么可说的。我只想说一句话:我不过干了一件许多人应该干但却不肯干的事。今天的掌声再热烈,也不如昨天对不平的事伸出一个小拇指的好。就这些,我讲完了。”
老冷说完站起来冷冷地走了,把1000多人冷冻在会场里。会场内鸦雀无声,人们都在冷静地思考问题。
(有删改)
【小题1】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真实形象地塑造出了老冷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诙谐。
B.小说中通过领导敬酒和喝喜酒的情节,刻画出老冷与众人不同的“冷冰冰”的古怪性格,为下文情节做好铺垫。
C.文章结尾老冷的发言和举动,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再次强化了老冷之“冷”,而且还升华主旨,发人深思。
D.这篇文章有多重主旨,既表现出反腐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表现出了小人物的正能量,讴歌了反腐英雄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通过小人物反腐成功,体现出新时代下,党和国家刮骨疗毒,有贪必肃,光明驱散黑暗的主旨。
【小题2】请简要概括老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3】本文的情节设置巧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9 03:1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猫

杨依静

老张头准备扔掉他的猫,这事儿他已经考虑很久了。

老张头今年八十一了,和他的猫一起租住在一个一居室里,他骑三轮车出去摆摊的时候,就把猫留在家里。猫不挑食,一日三餐跟着老张头吃。猫今年八岁了,算得上是一只老猫了。如今老张头尽量给猫吃绵软的东西,因为猫的牙和肠胃都有些不行了。

老张头的老伴儿死得早,房子卖掉了,钱留给一双儿女。儿子在本地上班,女儿嫁到了外县,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倒也都孝顺。之前老张头和儿子一起住,儿子儿媳妇上班后,他就跟十岁的孙子在家。老张头非常疼爱孙子,但总觉得孙子有点娇气,还特别能花钱。老张头有天中午教育他要勤俭节约,但没想到小孙子敢拿棍子敲他!这可把老张头气炸了,他把小孙子拽过来,拍了他屁股两下,连裤子上的灰都没打掉。晚上他爸爸回来,小孙子哭着去告状,说不要爷爷住在这里了,有他没我,有我没他。老张头的儿子一听大怒,狠狠揍了孙子一顿。老张头心疼坏了,心里五味杂陈,默默把儿子拉开,隔天就带着猫搬了出去。

春节女儿回来的时候,说刚买了房子,要爸来这儿一起住。老张头本是不乐意的,但女儿说,这么大岁数,一个人住着,到底也不是回事,传出去大家还以为儿女不孝顺呢。老张头想了想答应了。

但猫突然病了。

老张头发现猫的毛越来越没有光泽,尾巴总是垂着,眼睛老是眯着,还开始变懒了,一睡就是一天,食欲也不如以前了。后来干脆一点饭都不吃,整天蜷成一个球窝在床上。老张头有点慌了,猫是不是要死了?

老张头抱着猫坐了一宿。他想起死去十多年的老伴和他去世的挚友们。他见过的死亡还不够多吗,临死还要再经历一次吗?他八年前养猫的时候,还担心自己死了这猫没人照顾,但没想到现如今猫也要走在他前头。

老张头又观察了几天,猫的状况还是一点起色都没有。与猫永别的场景一次次出现在老张头的眼前。不,他不能接受,他再也不想面对死亡了。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把这猫放掉。

老张头把猫装在布袋里抱了出去。他知道有个学生公寓,每天剩饭挺多,他想把猫放到那附近,但半路上忽然想到猫和自己一样,喜欢清静,万一到时候学生都捉着猫玩咋办……这学生公寓不能去!他抱着猫兜兜转转,走到天快黑了,看见了一座空房,墙角有个洞能通到空房里面,他在四周探查了一番,自己安慰自己说,能避雨,四周还有人家,猫应该淋不到,饿不着!这样的话不知道老张头自己说了多少个版本,才把猫放到洞里。猫还是蜷成一个球,一动不动,黄色的眼睛盯着他。老张头摸一下猫头,一狠心扭身走了。

回到家躺到床上的老张头脑子乱成一锅粥,想的都是猫,想着想着就迷迷糊糊睡了。半夜手不自觉地去摸猫,却什么也没摸到。老张头惊醒了,他想起猫小时候的样子,黄色的绒毛,细尾巴卷卷的,眯着眼睛把下巴伸过去让他挠,……老张头再也没睡着。

第二天一大早老张头带着馍和水又来到了昨天丢猫的地方,猫不见了,他小声叫猫,没动静。老张头把馍嚼好,把食盘和水碗放在门洞里。他又在门口站了一会儿,还是没看见猫出来。老张头在那儿坐了很久,直到要回家了还是没见到猫。

老张头又给猫送了几天的饭,尽管之前送的馍和水没有动过。女儿又打电话来催老张头动身,他知道不能等了,他要离开这里了,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其实他对这个小县城没什么归属感,他所眷恋的东西,是在老家属院狭小的房子里一家四口坐在一起吃着老伴儿做的饭;是他骑着自行车,前梁站着儿子,后座坐着女儿,打着车铃穿梭在街道上;是他在讲台上声如洪钟地讲课;是他和挚友在亭子里听着蝉鸣下棋。

可是妻子去了,房子卖了,孩子们也各自成了家;他退休了,当年下棋的人,凑不齐了。

老张头用一辈子编织的那张生活的网已经快要瓦解了,一个个结点消失,密致的网渐渐只剩下一条线,一头是他,一头是猫,现在也断了。

行李都收拾好了,老张头拿着烧饼和牛奶,又去了那个洞边。所有的食物都没有动,有些发霉了,他把新的替换上去就转身走了,走了两步忽然转身回来,用尽力气朝门里叫猫,苍老的声音因为颤抖被拉得极长。

“猫——噢——猫——噢。”他完全顾不上旁人的眼神,他只管叫他的猫:“猫——噢——”。

在院子的角落里,那只猫窜了出来,跳进空房,钻进洞,蹲在洞口觑着他。老张头双手颤抖地抓住猫,猫瘦了,但是精神好了些。它熟稔地伸过头去,等待老张头抚摸它。

老张头向猫摆摆手:“走吧,我把你扔啦,不要你啦。”他接着向前走,声音低沉下来,“走吧,走吧……我也要走了。”猫小跑了两步,一下一下蹭着老张头的腿,老张头鼻子一酸,弯腰把猫抱了起来,搂到了怀里,猫发出惬意的呼噜声。

许多人的目光投过来。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抱着一只“野猫”,一边走一边流泪,确实是很引人注目的事情。老人扶着墙站了会儿,他把腰哭疼了。

老张头打开门,把猫放下,猫飞快地跑去喝水,看来是渴了很久。老张头一边顺着猫的毛一边絮絮地说:“你笨哦,连找水喝都不会。”猫“喵”了一声,他叹了口气:“不扔了,不扔了……”他愣愣地坐在打好的包袱旁边,看着猫喝水吃食。

午后的阳光从小窗户射进来,照到空荡荡的茶几上,这感觉多像多年前周末的中午,他像现在这样坐在桌子旁边,妻子端上一小盆热腾腾的土豆炖肉,儿子挑肥的,闺女挑瘦的,他一边小口小口地抿着酒,一边拣盆里的土豆吃。厨房里还炖着苹果山楂糕汤,咕噜噜地冒香气,妻子从厨房出来,收起他的酒瓶,“好了,喝一杯尝尝就行了。”

老张头笑了,仿佛无数细丝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勾结、连接,编织重现了多年前的那张网。

他从兜里掏出手机,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喂,囡囡啊……爸想过些日子再去……要不,爸就不去了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张头准备扔掉他的猫,这事儿已经考虑很久了。“独句成段,用概述叙事,横截面方式进入,来讲述故事,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给读者留下悬念。
B.老张头的老伴死得早,房子卖掉了,钱留给了一双儿女,儿子在本地上班,女儿嫁到了外县。老张头从儿子家搬出来后,和他的猫一起住租在一个居室里。他准备扔掉 老病之猫,要离开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到女儿家一起住。
C.小说多次使用了照应的艺术手法,比如:第四段老张头答应和女儿一起住,结尾又婉拒女儿的要求;第十三段老张头眷恋往昔的生活,倒数第三段又重温了这种生活。
D.老张头怜惜他的猫,舍不得将它扔掉,又不得不将它扔掉,因为他要到嫁到外县的女儿家一起住,带猫去很为难。
【小题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小说情节运行中有一种“摇摆”模式,所谓“摇摆”是指:“在一篇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摇摆”艺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我们的文化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由此,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来自新时代条件下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和制度基础,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
B.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底气。
C.文化创新及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和成果是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条件。
D.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让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文化创造条件论证充分,既提到先进社会制度,也提到世界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B.文章论述客观,在论证文化自信的底气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
C.文章首段列举先人积累的文化资源,从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底气的。
D.文章从文化资源、先进社会制度和文化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如果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那么就不能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B.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C.要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为文化创造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
D.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的丰厚文化资源,有的可能成为被永久封存的资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于徐志摩。在《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关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作家的宗教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由于他们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中,所以“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B.“五四”文学运动的转向是指以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为特征的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C.“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宣告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D.“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历史基础和时代气息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引用徐志摩《默境》中的诗句,为论述“五四”文学的鲜明特征奠定了昂扬、欢乐的基调。
B.第二段中的“宗教”其实是指“五四”作家的追求和向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式。
C.第三段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李大钊发表文章为例,集中论述了青年在“五四”时的作用。
D.四、五两段论证思路是相同的,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实加以佐证,很有逻辑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
B.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两个平等并列的不同的概念,二者是相应和的。
D.“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钱玄同
1887年,钱玄同出身于一个举人家庭。当其他幼童还在玩着泥巴追逐打闹时,钱玄同被关在家中勤奋苦读。3岁随父背诵《尔雅》,5岁上私塾读经书,老来得子的父亲将下一代中举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有一次偷看《桃花扇》被老师发现,一戒尺打来,眉心便永远留下了疤痕。稍长些,他被很多人称为“神童”,但他终究不快乐,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后来参与《新青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决定。
11岁时父亲去世,身为妾的母亲生性善良,难免受到欺负,他当时的理想是考举人走仕途之路。15岁时母亲病逝,过去的人生逐渐关闭,未来的门窗逐渐打开,他渴望接受新的事物,改变陈旧滞重的生活状态。16岁那年冬天,朋友送他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读后思想受了大刺激,以前的尊清见解为之动摇了。17岁那年,他把辫子剪了,以表示反对清朝的决心。
1906年9月,钱玄同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随章太炎学习声韵训诂之学,思想上深受章太炎提倡复古的影响。辛亥革命之前,他主张革命以后应复古礼,曾写了《深衣冠服说》,并做了一套复古的礼服穿戴,这在朋友中传为笑柄。辛亥革命后的洪宪帝制和1917年的复辟运动两件事,对钱玄同产生巨大轰击,他的复古思想全然消灭,转向了反对复古。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以及政府中旧文人打着“保存国粹”旗号来抵制科学和新知识,使他决定踏上两条路:一是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二是思想革命,主张反对礼教。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中,钱玄同自诩“小卒”,却是一名比任何人都勇猛的“急先锋”,他不是革命运动的发起者,但当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新青年》,与陈、胡二人并肩作战。1917年,他开始积极投稿,用通信的方式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寄给陈独秀、胡适、刘半农的最多,讨论的内容是怎样建立新的文学,主要贡献是从文学发展的趋势和语言文字的学理上说明新文学建立的必要和可能,同时,他积极参加国语运动,加入了国语研究会,主张文化教育改革。
在此期间,他提出了“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口号,明确了新文学革命的对象,再次奋力呼出推翻复古派的口号。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门生又身为古文大家的钱玄同,毅然从旧文化的营垒中突围出来支持文学革命,其影响力巨大。最初的文学革命,只是在《新青年》上说说而已,没有产生号召性力量。“其后钱玄同、刘半农参加进去,‘文学运动’‘白话运动’等旗帜口号才明显地提出来,这时形成的力量才有凝聚力。”(周作人语)
当《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时,中国思想界一片沉闷,新旧思想没有交锋,不利于把新文化运动推向前。于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装扮成反对新文化的顽固派,写信攻击《新青年》,刘半农则针锋相对加以驳斥,故意在社会上造成论战,以引顽固派出洞,这就是新文学史上有名的“双簧戏”,它成功地推动了新文学、新文化运动。
除了自己写文章,钱玄同还甘当“求稿”小卒。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向鲁迅求稿,其中最经典的对话如下:(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谈话的结果是鲁迅从消沉中醒来,开始为《新青年》写文章,第一篇就是《狂人日记》。
五四高潮后,《新青年》团体解散,钱玄同退回书斋,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国语运动。不过在1925年女师大事件中,他同鲁迅等人一起,发表了同情学生、反对杨荫榆的宣言。一二•九运动期间,儿子钱三强参加游行,也得到他的关心和赞许。日本占领北平后,他改名为“夏”,与“夷”相对,表示绝不做敌伪顺民。晚年的钱玄同因国事蜩螗,外寇侵凌,常满腔孤愤,抑郁难语。1939年1月17日,因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终年52岁。北平师大的祭文,可算是对他一生的最为精确的评价:
呜呼先生,一代宗师;学出余杭,不囿藩篱。文字音韵,博采群规;金石甲骨,剖难析疑。不惟阐古,抑且开今;编《新青年》,满纸瑶林,作狮子吼,发海潮音;鼓吹学子,一扫阴沉;五四运动,赖有指针,文艺复兴,匪异人任。
(摘编自甘徐梅《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钱玄同》)
相关链接
①钱玄同,浙江吴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改革家、文字音韵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启蒙思想家。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和音韵学诸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国整理)
②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崭新的文学表现手法蕴载了崭新的反封建的内容,而钱玄同鼓励鲁迅起来加入推倒铁屋子的行列,表现了强烈的启蒙意识。事实上,他一生都在身体力行,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吴锐《钱玄同评传》)
③“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这是钱玄同鼓励钱三强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一句话,给了钱三强极大的勇气和动力,让他一次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从而不断地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父亲的榜样——名家教子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玄同幼年就被迫学习中国传统经书,但那时落后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童年的快乐,私塾中的体罚经历埋下了他日后坚决革命的种子。
B.母亲的艰难身世促使少年钱玄同立志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来改变处境,但后来母亲病逝,导致了钱玄同的人生发生转折,他剪辫反清。
C.钱玄同学术上得益于章太炎,思想上也深受其影响,提倡复古,但晦暗的社会现实教育了他,他开始高举文化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大旗。
D.身为旧文化大家的钱玄同曾写信攻击《新青年》,与刘半农激烈论战,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终于使文学革命具有了号召力和凝聚力。
E. 日伪时期,钱玄同虽然已经退居了书斋,致力于学术和教育,但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光辉并未退去,他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勇士”的本色。
【小题2】纵观钱玄同一生,思想和人生态度多有巨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北平师大祭文中的“五四运动,赖有指针,文艺复兴,匪异人任”从哪些方面评价了钱玄同的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小题4】材料以钱玄同为核心,涉及上下三代,试探究钱氏家风嬗变的过程,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妻子的生日
孙春平
妻子的生日是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那天,我下班回家,阻止她下厨房,张罗着去饭店潇洒一顿。妻子问,琳琳来电话了?我摇摇头,知道她关心的是女儿的祝福。妻子又问,也没发信息?我说等晚上吧,她白天有课。妻子在工厂里当质量检验员,车间里对打电话接手机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连手机都不配,生活得倒也清静自如。那顿日宴有些沉闷,妻子不止一次看表,又不止一次问我,你没把手机关上吧?我便干脆把手机放到她面前,以保证她能得到女儿第一时间的祝福。后来她又让服务员将饭菜打包,说回家去,担心琳琳将电话打进家去没人接。我说,不是有手机嘛,何必?妻子说嫌这儿乱,提起食品盒就走。
那是我们家里格外沉寂也有些郁闷的一个夜晚。妻子坐在电视机前,抓着遥控器不停地调换频道,只是不说话,我有意找些有趣的话题,她也很少搭话。我忍不住,抓起电话就要给女儿打过去,她坚决地制止,说:“你贱啊?”夜深,睡下。我将手机一直开着放在枕边,但那一夜,一切都沉闷着,电话没响,手机也没响,我只听妻子不停地翻身,还有她压抑地叹息,直至我沉入梦乡。
清晨,妻子起来准备早点,脸色不好眼圈黑着。我知道她有心事,便不再提昨日的话题。我们只有这一个女儿,以前在家时,琳琳每临自己的生日前三五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作舆论准备。离家去读大学,到了她生日那天,妻子则从早到晚不知要打去几次电话。怎么到了妈妈生日这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呢?我心里也在抱怨,但我不能再火上浇油。我在公共汽车上给琳琳发短信:“你妈妈一夜未睡好。”哼,但凡还有一点孝心,你自己想想吧!
整整一天,我的短信并没有换回任何反馈。傍晚回家,妻子望我,我把目光避开,她的眼圈就红了。她说从今天起,你和我谁也不要再给她打电话。
这一夜,,妻子睡得很早,连电视也没看。夜深的时候,我听门锁有哗哗的响动,惊得急起身披衣,刚刚按亮电灯,身上一直带着家门钥匙的琳琳已经站在我们床前。女儿一手抱着蛋糕,一手提着装在塑料袋里的烤鸭,肩头披着薄薄的雪花,眼里噙着泪水说,妈,爸,我错了,我祝妈妈生日快乐······
那一刻,妻子已醒来。她揉着眼睛,似乎怀疑这是不是在梦中。旋即她跳下床,一个劲地拍拂着女儿肩上的雪花,嘴里也是一个劲地埋怨:你这个傻丫头,大老远你跑回来干什么?你不会打电话呀?你不知道天冷呀?你明天不上课啦?······
琳琳只在家待了两个多小时,后半夜就坐车返回学校去了,她不想耽误第二天的功课。我送琳琳去车站回来时,妻子又开始埋怨我,说:“就你手贱,发那个短信干吗?孩子来来回回吃苦受累的,还得白搭多少钱呀?”这哪里是钱的事,你心里热乎去吧。
这件事我以为做得挺成功——关乎对子女的教育嘛。因此便说给了许多人。那天,我给远在家乡的老父亲打电话,也说了这件事。没想,父亲沉默了好久,才说,“我和你妈的生日你们忘了多少次,我和你妈埋怨过你们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独具慧眼,善于从凡人琐事中透视社会现象,在小说中围绕生日祝福电话问题呈现了几个生活场景,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B.小说写到了妻子因工作原因而没有配手机,这个交代是必要的,为文中妻子几次询问丈夫是否接到女儿电话做了伏笔。
C.小说在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上有自己的特色,文中妻子的心理由焦急期盼到烦躁失望,到伤心,再到惊喜,情感描写细腻多变。
D.小说两次写到妻子说丈夫“贱”,这样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对女儿关心的渴望更甚于对丈夫关心的需求。
【小题2】小说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采用了陡转式结尾,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结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