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冷这个人
申平
老冷这人长得就冷,黑黑的一张脸,怎么看怎么严肃,偶尔闪过几丝笑容,也好像是在冷笑。
在单位,老冷显得落落寡合,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一般谁有什么喜庆事,也不大招呼老冷。这是因为,老岭曾两次“闹宴”.
第一次,单位上的人-起被一家企业请去吃成立10周年的大餐。企业老总容光焕发,酒量惊人,他一个桌一个桌地挨着敬酒,敬到老冷这桌,别人都干了,惟有老冷不喝。老总说:“这位先生 为什么不喝?”老冷说:“我不会喝。”老总说:“不会喝也得喝,你不喝是看不起我。”老冷突然变了脸:“你这么说,我就不吃你的饭!”说着,竟把筷子一扔,拂袖而去。闹得那个老总目瞪口呆。
还有一次也是为了喝酒。单位一个同事结婚,老冷也去贺喜。新郎新娘敬酒时又在老冷这里卡住了。新郎说:“老冷,这是喜酒,干了吧。”老冷放在嘴唇上沾了沾,说:“我实在喝不了。”新郎说:“老冷,我结婚,你不高兴吗?”老冷勃然作色:“你结婚,我高兴什么!”又拂袖而去。
人都说老冷太古怪了,就像一块冰,冷冰冰地不近人情.
但是老冷就那么冰冷冷地活着。别人的议论、领导的看法,似乎在他那里统统失效,他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想怎么冷就怎么冷,谁也对他无可奈何。
突然有一天,老冷冷出了威风,冷成了一个街谈巷议的英雄人物。事情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老冷帮人告倒了一个贪官。
老冷有个邻居,两家人经常互相走动一下。这天邻居又来串门,激愤地说起所在工厂的事情来。原来那工厂过去是个好厂,但自从换了个新厂长,整日里贪污挥霍,不事管理,厂子已闹到倒闭的边缘,眼看饭碗就要砸了。
老冷听到这,忍不住冷冷地说:“你们活该,为什么不去告他?”
邻居说:“怎么不告?可告不倒人家,人家上头有人。为告他,厂里的一个秘书还给开除了呢!”老冷忽然就生了很大的气,他拍了一下桌子说:“清平世界,朗朗乾坤,还有这等鸟事!我就不信这个邪。你敢出头,我帮你告他!”
于是,老冷便主动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反贪战中去了。他悄悄展开调查,他没日没夜地写材料。最后,他竟然和那邻居-起,亲自到纪检委、反贪局检举揭发。
人家留下了他们的材料,说要组织调查,先让他们回去等消息。可等来等去,也不见有什么反应,倒是那厂长找个岔子把老冷的邻居给炒了.
邻居虽没怨老冷,但他的老婆却总到老冷家哭天抹泪,老岭的老婆也抱怨他没事找事。老冷气不过,就一个人又跑到纪检委、反贪局去了。
不久,上级派来工作组进驻工厂。很快,-一个大肆贪污挥霍国家财产的蛀虫被挖了出来,由此还牵扯到一些重要领导。工厂重组了领导班子,工人们扬眉吐气,生产重现生机。这时,大家不约而同想起老冷,都说老冷是大功臣,于是敲锣打鼓到老岭家送牌匾、送奖金,老冷一夜之间就成了名人。
这天,市里举行了一个报告会,请反贪英雄老冷来做报告.老冷冷着-张脸走上台去,开口说道:“我不想来,市里领导非让我来,来了我也没什么可说的。我只想说一句话:我不过干了一件许多人应该干但却不肯干的事。今天的掌声再热烈,也不如昨天对不平的事伸出一个小拇指的好。就这些,我讲完了。”
老冷说完站起来冷冷地走了,把1000多人冷冻在会场里。会场内鸦雀无声,人们都在冷静地思考问题。
(有删改)
【小题1】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真实形象地塑造出了老冷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诙谐。
B.小说中通过领导敬酒和喝喜酒的情节,刻画出老冷与众人不同的“冷冰冰”的古怪性格,为下文情节做好铺垫。
C.文章结尾老冷的发言和举动,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再次强化了老冷之“冷”,而且还升华主旨,发人深思。
D.这篇文章有多重主旨,既表现出反腐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表现出了小人物的正能量,讴歌了反腐英雄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通过小人物反腐成功,体现出新时代下,党和国家刮骨疗毒,有贪必肃,光明驱散黑暗的主旨。
【小题2】请简要概括老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3】本文的情节设置巧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9 03:1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对国内大众而言,科幻文学在许多年里都是一个陌生事物。它属于类型文学,受众很少,部分作品还带有一定的专业门槛。但过去的一年里,媒体大范围地报道,把科幻文学推到了聚光灯下,有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由来已久的“新”现象。那么,什么是科幻?
在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上,科幻文学和主流文学是存在差异的。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相比之下,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比方说,整个国家社会都在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如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经是主流文艺界深入人心的口号。其实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新能力。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幻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自然,科幻文学并不能直接授人以科学知识,但它通过对想象世界的描写和对科技社会的预言,足以激活我们的创造力,也激发出指向科技领域的强烈兴趣。事实上,有许多最终走上研究之路的科学家,都曾经受到过科幻文学的影响。
技术旨在提高生活水平,而科学的使命却是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比如最近引发热议的引力波,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可能都无法直接作用于现实,但是这项发现却开启了认知未知世界的一扇天窗。也许有人怀疑,人类为何要去仰望那遥不可及的星空?其实,许多当下看似无用的知识,从拉长了的时间维度去看,可能都会意义非凡。在我看来,朝向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拓展,不仅足以开阔眼界,更能涤荡心灵,使我们洞察到人类文明演进的本质所在。
(摘编自刘慈欣《让科幻文学推动创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一般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则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在读者群上两者也有区别。
B.科幻文学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充满了想象力与科技感的文学,对于现实以及科技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C.科幻文学要求作家必须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发挥创新能力。
D.有人认为因为科幻是一种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所以科幻小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图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理论论证中通过比较科幻小说相对与主流小说的特征得出科幻小说的特征。
B.文章通过分析科幻小说的概念,得出科幻小说现实作用,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主要是要分析了科学和想象、幻想与科技的关系。
D.文章从概念内涵、作家创作、意义价值等方面论证了科幻小说的独特特征,论点深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幻文学属于类型文学,受众很少,作者如果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市场和读者因素,将会影响它的受关注度。
B.直接授人以科学知识不是科幻文学的职能,但它能够激活我们的创造力,激发我们对于科技的兴趣和热爱。
C.作者认为科幻文学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它的兴盛不但能够促进国家的科技发展,还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推动作用。
D.科幻涉及的问题看似不着实际,但它足以开阔人们的眼界,涤荡人们的心灵,使我们洞察到人类文明演进的本质所在。

同类题2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小题1】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D.《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C.沈从文认为其作品中描绘的湘西的生存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小题3】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条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对于人生普遍地存在着一个平行补偿的现象。人生是有限的,无论作为个体还是作为族群,人生拥有的时间、空间以及经历、体验都是有限的,并且这种有限性还作为一种虽不十分清晰但大致都能了然的普遍意识几乎伴随着人生的整个过程。问题是,在这过程中,人们的精神追求总是想突破这种有限性,对自己所未曾经历过的过往云烟,对自己尚未抵达的未来人生,甚至是对许多不可能的生命形态和人生形式,都充满着去重现、去幻想的欲望,以此延展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延展必须带有虚拟性体验和感受的质感,而非抽象的观念和推证的逻辑所能满足。于是,需要文学艺术责无旁贷地发挥人生功能。这也是无论人类的科学技术、传播手段如何发达,文学艺术总不会退出人生舞台的重要原因。
从时间方面来说,文学习惯于“却顾所来径”,对于人类过往的故事、斑斑陈迹的历史会投入较大的关注,相对而言,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在力度上和数量上都显得薄弱得多。科学幻想文学和社会幻想文学,尽管是文学门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部分,但相对于汗牛充栋的历史小说和历史题材文学来说,几乎可以说是沧海一粟。而历史文学几乎是与人类文学共生共存。这一文学现象充分显示了人作为一种文化动物,对自己历史的一种深深眷念情绪,也反映着人类文明意识中的一种补偿心理。
从空间方面来说,文学习惯于海阔天空,对现实的人类所能看得见却无法抵达的天空或太空,对现实的人类所幻想但无法感受的地府与泽国,会保持持久而浓厚的兴趣,相对而言,对同样也是现实的异域风情和民国情调想象的热忱就差一些。在以幻想为基本构思法的文学作品中,文学家的思维似乎更喜欢上天入地,幻想性作品的作者一般都愿意将想象的热忱投入未知的海底与地底或是天空和太空。作者的想象超出了我们的世界,在一个个完全未知的和无法验证的世界里作精神的翱翔。作者不是在现实空间上刻划故事,而是要在虚拟的幻想空间展示自己的想象,以补偿现实空间对于人的感觉的限制。这无疑是人生经验的一种伸延,是对人生经验甚至想象力有限性的一种补偿。
人生的精神延展还包括情感方面。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育生了许多方面的情感需要,而人类个体的情感体验总是无法完全覆盖这些情感需要,于是通过文学艺术的补偿功能延伸这些情感体验,填补各种情感空白,这也是文学艺术作品之于各个时期的人们都有长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的情感需求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对诸如爱情、亲情等积极、美好的情感充满着体验和感受的愿望,而且体现在对于一些诸如悲哀、痛苦、孤独和绝望的情绪,又不能让这些情境危及已身安全,便只能接受非直接的方式和虚拟的途径。文学艺术能够为人们提供这种欣赏的文本,能够为人们提供这种间接体验和虚拟性感受的理想情境。这一意义上,文学艺术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之于人生的情感延展和补偿的功能。
(摘编自朱寿桐《文学与人生十五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的有限性体现在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而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几乎一直伴随着对这种有限性的普遍意识。
B.人们总是试图通过重现、幻想过去与未来的不同生命形态与人生形式,来延展自己的人生,突破人生的局限。
C.人类的科学技术、传播手段不论如何发展,也不能取代文学艺术对于人生的作用,因此文学艺术不会退出人生舞台。
D.文学内涵的巨大丰富性由人生延展的需求构成,但是文学对于各个维度的延展所用的力量完全不一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时间的维度上,同对未来的幻想相比文学更加偏爱过去的历史,这从历史文学与科幻文学的数量对比上就可以看出来。
B.在空间的维度上,文学更偏重于在虚拟的幻想空间展开想象,而对现实中异域风情和异国情调的想象就缺乏热忱。
C.文学艺术的补偿功能能够满足人类个体的体验无法覆盖的情感需求,使文学作品在各个时期都能拥有长久的魅力。
D.作者引用亚里士多德与德莱登的观点来证明多数人在文学中对于情感的偏爱是有理由的,这与现实中并不一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往西天所经历的各国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对应的地域,是因为作者完全是在虚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想象。
B.儒勒·凡尔纳的《月球探险记》《地心旅行》表达了人类上天入地的兴趣,作家的想象在无法验证的世界里作精神的翱翔。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通过林冲遭受迫害,妻离子散,游荡荒野等情节,使人们在欣赏而非实践的意义上直接地体验消极情感。
D.高鹗在续写《红楼梦》时将虚写宝玉成婚和实写黛玉焚稿安排在同一时间,在对比中更多地刻划悲情场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素姑
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一个像春天般温柔,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婉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孟林太太这时候照例在床上睡她的午觉。
院子里有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就在这种静止气氛中,素姑坐在院子里绣花。
素姑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她给自己缝绣,也给亲友们和邻舍家的女友们。于是一年,十年……唉!后来连比她小十岁的少女也出嫁了。现在素姑是二十九岁!没有人能计算她总共绣过多少!
时光无声地过去。素姑低着头已经绣了半只孟林太太的鞋面,在青缎的底上绣完两朵四瓣梅了。
“妈,几点钟啦?”
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孟林太太早已醒了,正一无所欲的在床上领略午睡后的懒倦。
“瞧瞧看。”这是她照例的回答。自从被孟林先生遗弃以后,据说她从来没有高声说过话。
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不知几时就停摆了。
素姑手中捏着针线,惆怅的望着永远是说不尽的高和蓝而且清澈的果园城的天空;天空下面,移动着云。于是,是发黑色的树林,是青灰色的天陲,是茅舍,猪,狗,大路,素姑上坟祭扫时候看见过的;是远远的帆影,是晚霞,是平静的嫣红发光的黄昏时候的河,她小时候跟女仆们去洗衣裳看见过的。她想的似乎很远很远……
一个沉重的脚步声蓦地里走进来,素姑吃了一惊。“老王,老王!”她转过头去喊。
“嗯!”送水的这样应着,一面担了水急急往厨房里走。忽然间她自己也觉得好不奇怪,真个的,她喊老王做什么呢,老王每天在这个时候进来,给孟林太太家担水快二十年了。
“果园里的果子卸光了吗?”她高声问。
“卸光了,小姐;早就卸光了。”
老王并不回头,说着时早已走过去了。庭院里接着又恢复原有的平静,远远的有一只母鸡叫着,在老槐树上,一只喜鹊拍击着树枝。
“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
时光是无声的,但是每一个小城里的日子都有一种规律。
“还不该烧饭吗,刘嫂?”素姑抬起头来问。
刘嫂--孟林太太家的女仆,这天下午到河上洗衣裳去了,也许正在大门口和果园城的兴致永远很好的娘儿们闲谈。那个老座钟,我们说过它早就停了。
正在这时走进来一个卖绒线的。她走进来的时候并不曾呼喊,甚至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以前她是每天都来的。
“买点什么吧,小姐?”
素姑并不要买什么,然而她仍旧想看看。于是在天井里,就在泥地上,卖绒线的坐下去,随后打开篮子,一些红的绿的绫绢露出来。素姑拣块杏红绫子,接着她又看中一种羽毛辫条。忽然间,仅仅是忽然间,当她想到这些东西该配到哪里最合适时--
“不要了。”她说。她什么都不要了。她把卖绒线的货篮推开。
“你明天出嫁时候用得着的,小姐。”卖绒线的发慌的喊。
素姑感到受了一下更重的打击。她站起来,不,她什么都不要了,卖绒线的从后面望着她走进寂静的又深又大的上房。
“外面是什么人?”孟林太太大声问。这时候她已经起来,在床上坐着,她的耳朵近几年有点聋。
素姑没有回答就走进自己的闺房。她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一本展开着的不知几时忘记收起来的“漱玉词”: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接着,她的手又废然垂下去,她的眼睛移到面前的镜子上去了。在镜子里,一个长长的鹅蛋形脸蛋儿;一绺散乱的头发从额上挂下来;一双浅浅的眉在上面画了两条弧线;眼的周围有一道淡黄的灰晕;她的嘴唇仍旧是好看的有韵致的,却是褪了色的。
素姑正是这样望着,右手支着头。在窗外,雁嘹唳着从将晚的果园城上空飞过,晚风萧索地在庭院里凋零的丝瓜棚上发出轻微的响声。于是书从她手里落下去,渐渐的连镜子也在她眼里消失了,一颗泪珠从她脸上滚下来,接着又是一颗。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素姑为亲友也为自己缝绣了数不清的衣裳,而29岁的她仍待字闺中。小说为我们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乡土世界”一隅,体现了作者矛盾复杂的乡土情结。
B.小说的叙事语调平和而亲切,语言节奏徐缓而舒展,故事情节没有剧烈的起伏和突兀的转折。
C.作者巧用象征,文中停摆的“老座钟”既象征素姑的悲剧人生,又暗示了果园城人生活的因循守旧与封闭。
D.小说尾段以动静结合之法写景,既营造出果园城沉寂、萧索的气氛,又衬托素姑悲伤、寂寞的心情。以景结情,意味悠长。
【小题2】(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女主人公素姑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银元

曾冠华

宋鱼进来时,唐朝在办公室忙得团团转找东西。宋鱼笑问,哥,找女朋友呢?唐朝说,我的那块银元不见了。

嗨,一块银元又不是黄金白玉,不见就算了呗,哥又不差钱。宋鱼从资料柜里抽出一盒资料说,哥,你慢慢找,下午的会没准备好,我得忙去。说毕,宋鱼哼着“欠了我的给我补回来,偷了我的给我交出来……”的歌儿慢慢走远。

唐朝的银元是从爸爸手上接过来的。严格来说,它是唐朝的传家宝。当年,唐朝的祖上是富户,只因家运不济出了个败家子——曾祖父的父亲吃喝嫖赌吹样样喜好,十足的浪荡纨绔子弟,把家败光后他自己也疯掉了,使得儿子在冬天里挂件单衣,打着赤脚在土围村挨家串户讨饭,十五岁还没扁担高时便跟人去做了挑夫,来往于土围村与城里之间。一次,唐朝曾祖父把一个饥寒交迫倒在路头的女孩抱到担子上,那年他十八岁,高大壮实得像头牛了。女孩无家可归,她每天清早跟唐朝曾祖父进城,去澡堂抡木锤当洗衣工,晚上又跟着回到土围。后来,她成了唐朝的曾祖母,六年后生下了唐朝的祖父。

唐朝曾祖父口碑杠杠的,商人也乐意把重任交给他。一次,商人说这趟任务十分重要,要他快速运到,并叮嘱千万小心。那天,担子沉得要命,但他知道这次任务非同寻常,于是咬紧牙关,脚底生风,终于平安运到。商人拨开担子上面的黄豆,露出了多半担子的银元。难怪!为防贼人而出的此策,商人这招也够绝的。商人高兴,拿出一个银元递给唐朝曾祖父。一个银元,这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但唐朝曾祖父说,脚钱已经付过了,不用。商人拍着他的肩膀说,这不是脚钱,便将银元塞进唐朝曾祖父的口袋里。唐朝曾祖父回家后,将这块银元交给女人,并叮嘱好好留存。

那次任务让唐朝的曾祖父累出内伤,最后还转移成了痨病。女人把在澡堂抡木锤洗衣挣来的钱拿去换药也救不回自家男人的命。捏着那块冰冷的银元,唐朝曾祖母预知到了将来孤儿寡母的前路会有多艰难。好在,商人还算讲点情义,他把唐朝曾祖母娘俩接走,曾祖母去做保姆,唐朝爷爷则陪东家少爷上学堂。这样,唐朝曾祖母娘俩不光日子有了着落,唐朝爷爷还间接得到机会偷师断文识字。曾祖母弥留之际,郑重地把那块银元交给唐朝爷爷。这一块银元,它是前人血汗铸塑的为人之道。

解放后,十八岁的孤儿唐朝爷爷参了军,因识字的缘故两年时间做到了连队指导员,抗美援朝回来已是团级干部。商人的家业充了公,还是被批斗的对象,幸有唐朝爷爷一路关照,人总算保住。那商人就是宋鱼的祖上。唐朝爷爷还把宋鱼的爷爷安排进供销社工作。

唐朝爷爷从副县长做到了地委书记。唐朝爸爸没走仕途,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八零后的少壮唐朝在爸爸旗下掌管文化创意园。宋鱼虽然上了大学,可单位不景气被逼下岗,因为在领内退款时闹情绪,出手把单位的办事人员打成重伤,为此背上了一屁股债。唐朝牢记那块银元传承包含的情义,二话没说把宋鱼安置过来。唐朝说,有我一袋粮,就有你一家饭。宋鱼知道两个家族的过往,没有推托。

唐朝沉静下来之后,想通了一些事情,明白有些东西不能看得太紧,那样会让人不能承受其重而被压垮。有时候,放下不一定是坏事。一天,唐朝毅然把联系下来的大单放手交给宋鱼。公司奖励规定,谈成合同按百分之三提成,做成这桩五百万元的生意,宋鱼便会有十五万元钱入袋,还债绰绰有余。宋鱼心里一下子热乎乎的。

果然,宋鱼成功复命。唐朝接过宋鱼交来的合同资料袋时,熟悉的那块银元从里面滚出,呼一声跌落地上。唐朝愣住那刻,宋鱼躬下身去拾起银元径直走到办公台前把它放回原处,望着宋鱼,回过神来的唐朝想,十五万元钱把人心换回来,也值了。

(选自《金麻雀》网刊,2018.12.15)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宋鱼在唐朝丢失银元后的语言、哼唱的歌词、结尾处宋鱼将银元放回原处的动作,都在提示是宋鱼拿走了银元。
B.小说采用倒叙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先叙述唐朝丢失银元,再追述银元的由来和相关故事,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C.唐朝曾祖父的父亲吃喝嫖赌吹败光家产,以后的几代人依靠良好家风使家族重新走向辉煌.在对比中彰显了家风的重要性。
D.小说以一块银元为线索,将几代人的生活故事和情感纠葛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人情世故的观照,体现出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小题2】家风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传承、不断丰富的过程。唐家逐渐形成了怎样的家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宋鱼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