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酒 婆

冯骥才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这酒就叫做“炮打灯”。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有真货色。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作者把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写得如此动人,与前文“头发乱,脸色黯”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B.“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这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酒婆在街上绝了迹,镇上的人们不时念叨酒婆,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酒婆“不贪解馋”“不多事”,也“从来没赊过账”,可算得上真正的酒鬼。
D.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酒婆、酒馆老板、首善街的其他人等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E.本文的结尾颇耐人寻味,在老板的别扭中,我们慢慢探寻到作者对以作假为常态的社会的揭露与嘲讽。
【小题2】文中第3段画线的句子在描写人物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小题3】小说开头的场景有何特点?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4】文章末段“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诵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再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8 05:5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黑白苏州
文瑞
①黑白苏州!——这就是我阅读中感知到的苏州形象,这就是我行走中体味到的苏州本色。我蓦然觉得,用“黑白”二字来描绘苏州,当真是太贴切了!
②我佩服这座城市——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也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尽情舒展城市花团锦簇式的繁华与小家碧玉式的华丽的同时,撷取城市历史与人文精粹,创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取向,借助建筑和店招这一物的形式,以“黑白”之文化创意,构筑出了城市风姿绰约的形象外观。显然,黑白艺术充满智慧地显现了古城的精神特质,令苏州的灵魂在黑白分明的时空中轻舞飞扬起来。
③没法考究,是哪个朝代开始起用了这种城市基础色,也不知道是哪位先贤创造了这种城市的精神表现形式。云岩寺塔静默,大运河无语,古城墙缄然。极有意义的是,两千多年的时间,苏州黑白风格的城市色彩丝毫没有被流水的时光冲刷、淡化,抑或变形。就在我往返于苏杭常几座城市之间的几天,我惊奇地发现,甚至一出苏州境域,相邻的浙杭就没有了这种黑白鲜明的城市色彩。显然,“黑白”只属于苏州!
④其实,苏州给人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柔柔的吴侬软语、柔柔的苏州河水、柔柔的垂堤杨柳,美美的临河人家、美美的苏州园林、美美的丝绸苏绣,幽幽的曲巷、幽幽的流水、幽幽的茶肆,甜甜的小食、甜甜的评弹、甜甜的笑容……这个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前一建城就是地位高贵的吴国都城。这个因伍子胥开掘护城河而筑就的古老城池,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春花秋月,而流淌了太多的风流故事——自西施开始,苏州成了美女诞生的天堂,苏州城的女儿家们是一代代长成嫁人;步陆机后尘,苏州还是文人辈出的故乡——张旭、范仲淹、范成大、唐伯虎、冯梦龙、金圣叹、叶圣陶等,哪一个不是风流才子,哪一个不是用字或画或文在浇灌、养育苏州的柔美?在每一个到过苏州的游人眼里,苏州就是那柔柔的《茉莉花》民歌,就是那悠悠的寒山寺钟声。听过,思过,柔美、纯洁、神圣之苏州印象在我心中蓦然升华。
⑤然而,苏州骨子里却是刚烈的。这种刚烈体现最鲜明处在苏州人身上。最好的事例是开城之祖伍子胥。伍子胥死后曾悬挂头颅于城门上,他要眼睁睁看着复仇的越国军队踏入吴国。传说,在越国军队走近该城门口时,伍子胥那双未合上的双眼竟然喷出血光,令越军不得不绕往别的城门入城。还有一个人物也相当刚烈,他就是况钟。明宣德年间出任苏州知府,刚正不阿,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削减高额田赋,兴修太湖水利,设置“济农仓”……苏州百姓唤他“况青天”。金圣叹,也是一位刚烈志士。面对大明灭亡,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叹敢于发出呐喊,敢于放声痛哭,终以“大不敬罪”而被杀。明代,苏州织工大暴动威震朝野,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京城的腐败统治,苏州第一次一改柔弱,有了坚挺的姿态……无疑,这些人物和事件,为苏州树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吴越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字。柔柔的苏州河水润物无声,浸染大地,也滋养着苏州人的刚烈情怀。听过,思过,凝重、粗犷、豪放的苏州形象在我心中蓦然崛起。
⑥显然,苏州是既柔美又刚烈的,是黑白交融的。很多人对苏州黑白的理解很浅薄,认为黑白苏州仅仅是旧照片的视觉概念,仅仅是城市古老的一种简单诠释,全然不理会这座城市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蕴,更不用心体验它于黑白色彩中坚守的文化骨骼有多沉重。
⑦苏州这座城市给人的表象是柔美的,其内蕴的精神特质却是刚烈的。只不过,黑白鲜明的民居建筑与店招,则将这一矛盾的人文表象与精神内质有机融合罢了。
⑧黑白苏州,是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呢?
(选自《赣南日报》,有删改)
【小题1】作者说:“用‘黑白’二字来描绘苏州,当真是太贴切了!”从②③段看“贴切”体现在哪里?(5分)
【小题2】赏析第4段中画线句的语言表达特色。(6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结尾“黑白苏州,是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呢?”好在哪里。(6分)
【小题4】总览全文,认真梳理,探究苏州的“黑白”之中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内涵?(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只看数字的话,中美之间存在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比如2016年,中国统计的对美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540亿美元,美国统计的对华逆差额更是高达3470亿美元。但是事情并不简单,要客观理解中美贸易逆差数据,有三方面的因素不能忽视。

一是在中美贸易中巨额的服务贸易逆差不能被无视。根据中方的统计,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地;二是美方的统计数据误差过大;三是即便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吃亏了。

那么,万一中美启动贸易战谁的损失更大?对此有两方面需要澄清。

一方面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从未停止。另一方面是,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也是巨大的。美国出口的62%的大豆、14%的棉花、17%的汽车、15%的集成电路,以及波音飞机全球交付数量的25%都销往中国。

至于特朗普为什么会在这个时点在贸易问题上对华发难?除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因素作用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服务其当前国内政治的需要,尤其是在各项政策迟迟无法推进的情况下,他对内需要跟各方势力有所妥协,对外则需要有所动作。

(摘编自《经济日报》刊文)

材料二:

美国对中国贸易差额

(摘编自《贸易失衡是美国的宿命?》)

材料三:

美国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贸易赤字快速增长,达到了创记录的7260亿美元,其中以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多,达到2016亿美元。

201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844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如果扣除这一部分,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175亿美元。仅2014年,美资在华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商品额就达750多亿美元,当年中方的统计美中贸易逆差是802亿美元,如果减去这750亿美元,只有50亿美元逆差。

入世以来,中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非农产品,尤其是服务的开放已经达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最高水平,包括银行、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经向外资开放。就美国最热切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农业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3%,2016年还将下降至15.2%,而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为62%。

为缩小中美贸易顺差,中国不断加大从美国进口的力度。实际上,中美经贸的不平衡有很多具体原因,既有像美国对华出口实施管制这样的老问题,也有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其次,不同的统计方法人为地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再次,结构性问题是中美贸易失衡的另一个原因。中国不需要的东西拼命塞过来,可中国需要的产品却不肯卖。此外,美国国内过低的储蓄率使贸易逆差加大。

(摘编自《中美贸易报告:美国真的亏大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处于逆差,但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却存在大额顺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
B.除2009年和2016年中国的货物贸易稍稍减少外,其余年份与前一年相比,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C.前10年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增幅速度较慢,美国对华出口的服务贸易也呈现出相似的特点。
D.虽然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占优势,但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优势明显,两相比较,两国的贸易差额并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只看数字,中美之间存在着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分析具体情况,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B.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尤其是他竞选总统时对选民的种种承诺无法兑现,对外只能有所动作了。
C.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中国想买的东西不肯卖,中国不需要的却拼命塞过来。
D.中国政府积极努力解决贸易逆差数额巨大的问题,同样,如果美国政府努力想办法,贸易逆差问题一定能妥善解决。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D.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长期以来,这种弊端愈加明显。
B.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点在于,西方文化注重改造、征服自然,而中国文化则恰恰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C.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D.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B.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C.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D.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圆、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小题1】下列内容不是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
A.“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B.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这是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朱大可
①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其间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本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如此等等。
②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石专卖店盥洗室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是:“请不要站在马桶上!”这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族的劝谕。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后发民族俄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日本人则先后向中国和欧洲学习技术、制度和教养,于是,这两个民族最终都“脱胎换骨”,摇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
④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远为重要。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
⑤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更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无关,而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关系。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而对于无教养的国度,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都只能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
⑥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以政治正确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近年以来,第三代儒家崇尚恢复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文明礼貌程度,却还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之举。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的奴性。此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⑦在GDP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疾病。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
(选自朱大可《孤独的大多数》)
【小题1】请分析第二段列举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的例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2】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第四段中说“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含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