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夕 阳 爱 情

江慧妍

①我一直恨父亲。

②父亲是镇上的中学教师,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考取了重点高中。原本前途无量,但因为被一个城里的姑娘伤了心,便自暴自弃,没有继续学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

③母亲相貌平平,因为仰慕父亲的才华,下决心要嫁给他。父亲家贫,有姑娘主动上门,爷爷奶奶当然高兴。老人家做主,两人便成了亲。成家第二天,父亲便搬回镇上的教工宿舍,说是要专心准备民办教师转正的考试,从此很少回家。母亲没有怨言,有时周末还带一篮子鸡蛋上镇里找父亲,为他做几个小菜,改善生活。

④一年后,便生下了我,然而父亲还是很少回家。父亲每年都认真准备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但年年都没有过关。父亲便灰了心,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所带的班年年考试都是全镇第一名。父亲回家的次数更少了。

⑤母亲还是没有很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地肩负起一家老小的起居饮食。小时候,我对母亲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一头乱莲蓬的头发和一双枯树皮般的大手。记得那年我大概九岁吧,一个初夏的夜里,外面下着大雨,我突然发高烧,额头烫得吓人。母亲二话不说,背起我便冲进密集的雨里。我的体重不算轻,母亲背着我很吃力。我伏在母亲的背上,迷迷糊糊中紧紧接住母亲的脖子。我突然觉得,母亲其实很瘦,伏在母亲的背上硌得慌。

⑥母亲的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一滴一滴地打在我的手背上。突然,母亲一脚踏空,两个人就要摔在地上了。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力量,一只手在地上一撑,一只手死命地把我搂住。我没有摔倒,但母亲却是整个人都跪在地上,母亲搂着我号啕大哭。

⑦我永远记得,母亲几乎是爬着把我背到了镇上的医院。第二天,我的烧退了,母亲才托人捎信到学校。父亲赶过来看我,我静静地坐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一言不发地看着父亲给我削苹果。看着父亲白净修长的手指在苹果上灵巧地旋动,突然,我恨起父亲来……

⑧这样的恨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我拼命学习考取了重点大学,努力使自己最优秀。大学毕业后,我在省城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有能力把母亲接到城里住了。更重要的是,我有能力使母亲离开那个不平等的家了。然而,母亲却不肯走。母亲说:“女儿,我哪儿也不去,这里是我的家。”

⑨ 父亲已经退休了,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考上公办教师,终于被清退回家了。握惯粉笔的父亲握起锄头始终不及母亲麻利,父亲便常常被母亲支使去干轻松的活儿。我很失望,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雨夜母亲伤心的泪水,难道母亲已经忘记了吗?

⑩多年后,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我赶回家看望,母亲甚至连我也不认得了,呆呆地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偏着头傻笑。父亲拿着一把梳子为母亲梳头,却总有一绺头发翘起来。父亲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梳着那绺头发。母亲伸手挡开父亲的梳子,急急地跑到鸡窝边捡起一个鸡蛋,孩子般咯咯笑着,说:“煮给阿弥吃,煮给阿弥吃!”

⑾阿弥是父亲的小名。我突然冲动起来,直截了当地问父亲:“你爱过母亲吗?”父亲沉默了许久,才对我说:“从前,我不懂得爱……如今,你不要担心你妈的病。安心工作,我会好好照顾好她的。”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看着远处,没有看我。风吹过母亲的衣襟,又吹起父亲额前花白的头发。

⑿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

【小题1】文中多次提到我“恨”父亲,请概括我“恨”父亲的原因。
【小题2】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三处并说明其作用。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寓意深刻,请简要赏析。
【小题4】父母的“夕阳爱情”是悲剧还是喜剧?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植物的附生现象
附生现象是指两种生物虽紧密生活在一起,但彼此之间没有营养物质交流的一种生命现象。一种植物借住在其他植物种类的生命体上,能自己吸收水分、制造养分,这种包住不包吃的现象,被称为附生,也叫做着生。
附生植物最普遍的特点是附生在寄主植物水平的枝干上及枝干的分叉点上,因为这些地方最容易堆积尘土,有的低等植物甚至附生在叶片上。除了叶片附生的植物会对寄主的光照条件造成一定的影响外,附生植物一般不会对寄主造成损害。
植物的附生现象是热带雨林的主要标志性特征之一,形成这种现象需要满足一定的环境条件。一是环境的空气湿度大,二是寄主表面有一定的腐殖质存在。有机物的附生现象存在于植物间,尤其在热带与亚热带的森林中最为常见。附生植物的种类比较丰富,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都有附生植物。据统计,全世界约有附生植物65科850属3万种。
在热带雨林中,植物生长茂密,由于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的竞争比较激烈,附生的植物就更容易获取来之不易的光源。附生植物在形态和生理上,已形成非常适应的特性,比如鸟巢蕨的形态似鸟巢状,可以截留尽量多的雨水以及枯落物、鸟粪等,海绵状的枯落物可储存水分,并提供营养物质。
附生植物喜住高温多湿的地方,在热带雨林的原始森林里,高大乔木的湿漉漉的树干上几乎都被附生植物覆盖住。除了南北两极外,世界上各地几乎都能见到附生植物的踪迹,比如生长在墨西哥的空气风梨。
众所周知,在植物界植物种类的分布具有梯度特征,从低纬度的赤道附近到高纬度的温带和两极,由于雨量和温度的逐渐降低,单位面积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附生植物也不例外。
上面所说的热带附生现象,北方也会见到。且不要说南方森林常会见到植物之间的附生现象,就是我们生活的周围比如公园也会遇到这种现象。在北方森林,常见到的是地衣或苔藓类植物附生在树干上。但是木本植物之间的附生现象还不多见,偶尔也会发现。
附生现象主要是指草木植物附在木本植物处,但是乔木附生在乔木植物上也会见到。比如桑科植物能够附生在其他植物上。附生现象是植物对大自然的一种进化适应。植物的生命力很强,其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就能生根发芽。当种子被风吹起或被鸟类传播,偶然落在符合生存条件的活树或枯萎的树干上就成长为附生植物。
在生态系统中附生植物具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维持及养分和水分的循环都有一定的作用,另外附生植物对环境变化还具有指示作用。人类活动会影响附生现象的存在。人类活动剧烈的地方,附生现象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
【小题1】不能说明“附生现象是植物对大自然的一种进化适应”的一项是(  )
A.植物的生命力很强,其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就能生根发芽。
B.鸟巢蕨的形态似鸟巢状,可以截留尽量多的雨水以及枯落物、鸟粪等。
C.在北方森林,木本植物之间的附生现象还不多见,偶尔会发现。
D.在热带雨林中,植物生长茂密,附生的植物就更容易获取来之不易的光源。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附生植物借住在其他植物种类的生命体上,能制造养分,但不能自己吸收水分。
B.附生现象发生的主要条件一是腐殖质(土壤),二是水分。
C.有机物的附生现象存在于植物间,尤其在热带和温带的森林最为常见。
D.除了叶片附生的植物会对寄主的光照条件造成一定的影响外,附生植物一般不会对寄主造成损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海拔的升高,附生现象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B.从赤道向北,附生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的趋势。
C.桑科植物生命力强,我们可以在其他乔木植物上发现其附生现象。
D.人类活动会影响附生现象的存在,人类活动剧烈的地方,附生现象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这说明了附生植物对环境质量具有指示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了悟禅师
凌鼎年
自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后,海天禅寺的平静就打破了。
僧人们不明白,法眼方丈怎么会要求了悟禅师住下来,更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容忍了悟的反常行为。别的不说,这了悟自在海天禅寺住下后,竟从来没扫过一次地,从来没关过一次门。若轮到他值勤值夜,其他和尚总有些放心不下。
众僧都不甚喜欢这位新来的了悟禅师。所谓先进庙门三日大,比了悟先进庙门的,自认为比他有资历,也就不把了悟放在眼里,时不时斥责他,骂他是懒和尚。了悟不气不恼,一笑了之。过了几天,众僧突然发现了悟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空门岂用关”;下联为“净土何须扫”。
众僧看得呆了,一时竟无法驳斥了悟的这种奇谈怪论。有人去禀报了法眼方丈。法眼方丈闻听后,微微颔首,面露赞许之色。他传下话去:“了悟对禅的理解,已非你辈皮相之见,好好向他学道吧。”
僧人们都认为法眼方丈在偏护了悟,甚至认为他法眼有私,多少有些不服。
法眼方丈终于向众僧们说出了压在心底的一件事:那就是半年前的一个黄昏,他匆匆赶回海天禅寺时,因山雨刚止,河水暴涨,木桥已被冲毁,有一年轻山姑为无法过河正发愁呢。
法眼方丈见此,考虑再三,卷起裤管,折一树枝当手杖,一面探底,一边趟过了河。法眼方丈想:男女授受不亲,僧人戒色,自己这样做,既给她做了示范,又不犯寺规,也算尽到普度众生之责了。然而,那位山姑不知是没有领会法眼方丈的暗示,还是胆小,依然站在河对岸干着急。天渐渐暗下来了,一个山姑过不了河,那如何是好?正这时,走来一其貌不扬的和尚,和尚上前向山姑施礼后,就抱着山姑过了河,和尚把山姑放下地后,满脸通红的山姑一脸羞色地向和尚道了谢。和尚说了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就一声不响地继续赶路了。
法眼方丈忍不住上前问:“这位和尚,出家人应不近女色,你怎可抱一个姑娘呢?”那和尚哈哈大笑说:“我早把那姑娘放下了。你怎么反而老放不下呢?”法眼闻之大惭,始悟遇到得道高僧了,就极力邀请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住下。
这件事对法眼方丈震动很大,他深感了悟禅师道行深厚,有心好好观察,让之熟悉海天禅寺后,再作打算。
不久,清兵南下,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烈之事,善男信女逃难的逃难,避灾的避灾,寺庙的香火一下冷落了许多。
海天禅寺落入清兵之手是早晚的事,胆小的僧人离寺避到了乡下,了悟却天天在大殿念经打坐,仿佛不知大军压境之事。
一个阴霾之天,清军一位大胡子将军率军士冲进了寺庙,其他僧人全逃了避了,唯了悟禅师依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念他的经,对大胡子将军的来到视若无睹,大胡子将军见这和尚竟敢如此蔑视自己,厉声喝问:“好大的胆子,竟敢如此目无本将军,你知不知道本将军杀人如刈草一般。”
了悟正眼也没瞧大胡子将军一眼,朗声回答:“将军你大概还不知道寺庙中也有不惧死的和尚吧,既然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本来大胡子将军想大开杀戒,烧了寺庙,但听了了悟的回答,又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和尚的豪气与胆识,遂下令撤退。
海天禅寺就这样免于兵灾。
法眼方丈因此有了把方丈之位传给了悟的念头,了悟闻知后借口自己乃闲云野鹤,执意谢绝了法眼方丈的美意,终于又云游四海去了。临走时,他留下一偈语:“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真佛内里坐。”遂头也不回地走了。
法眼方丈与众僧们都默默念着这偈语,各人参悟着。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 )
A.小说开头情节的设置有欲扬先抑的效果,结尾又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再三。
B.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综合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刻画了了悟禅师。
C.了悟禅师留下的偈语的意思是所有的尼佛、金佛、木佛都是带有外壳的,而真正的佛是在心里的。外壳会被毁掉,但心中的真佛永远毁不掉。
D.方丈第一次遇到禅师,见识了他的深厚的道行后,就产生了把方丈之位传给他的想法。
E.了悟禅师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空门岂用关”,下联为“净土何须扫”这其实是故弄玄虚,为自己的偷懒找借口。
(2)文中法眼方丈讲述的了悟背村姑过河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3)了悟禅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本文题目换为“了悟”更好,你怎么看?理由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最后一发子弹    奚同发
黎明时分林子间还缭绕着一团团带状的雾气,相距不足二百米的两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逃犯起身就跑,刑警吴一枪则抢先对天空鸣枪,警告对方“站住”。吴一枪心里明白,刚才自己打的那一枪,是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
这个犯罪团伙的小头目全身一个战栗,随着吴一枪的喝令立即钉在林子间那片空地的中央,却并没有按吴一枪的命令把枪扔掉,而是发出一阵哈哈的大笑。吴一枪心里一惊,看着歹徒慢慢地转过身来与他相对而视,并用手中的枪对准他。歹徒脸上挂着绝境逢生的笑容,声音沙哑地说:“枪神,可惜你没子弹啦……”
吴一枪不动声色,只是用枪精确地指向对方。他是有名的神枪手,不仅公安内部,就连罪犯们都称他“枪神”。谁要是与他遭遇,一般是不敢对射的。
吴一枪望着对方有些慌乱的眼神,轻声说:“你很清楚,我们两人此时,枪里都只剩最后一颗子弹……那么,让我们较量一下枪的准头吧!”
“嘿嘿嘿……不可能!我计算了你的子弹。你昨晚四次对天鸣枪,两次开枪打伤我的兄弟。刚才是你的第七次鸣枪,也是你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嘿嘿嘿……没想到吧,枪神今天要死在我的手里啦……”歹徒虽然满脸狰狞,却流露出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心虚。这并没有逃过吴一枪敏锐的眼神。
“是吗?那么,我们来数一二三,开枪。”吴一枪轻松而镇定地说。他的右臂有力而笔直地举着,黑洞洞的7.62毫米枪口坚定地指向对方。
歹徒身子向后一倾,说:“不可能!别骗人啦……你的枪里根本没有子弹……”
“放下武器!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否则,你,将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被现场击毙的罪犯!”吴一枪的脸上写满了自信,一字一顿清晰地说。这句话刚出口,吴一枪感到对方明显地全身打了一个激灵。
“一……”
吴一枪手中的枪一动不动,铿锵锐利的声音顿时划破凝滞的空气传递开来。
歹徒紧盯吴一枪,慢慢地抬起有些发抖的左手,双手握紧那支沾着泥草晨露的手枪,他似乎看到吴一枪眼里另一个人举枪的影子。
“二……”声音依然洪亮、坚定而自信地穿透林子间。一位警察与一名逃犯共同演绎着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在以往的刑警生涯中,吴一枪曾遇到过各种情形,像今天这样还是头一次。昨夜他记住了歹徒慌乱中开枪的次数,可以准确地断定对方枪中只剩最后一颗子弹,而自己却没了子弹。如此近的距离,就形成了一种空前的赌局,是赌就有赢有输,他赢得起,当然也输得起。没了后路的吴一枪特别想把射击动作做得完美一些。上一次因为追求完美和动作漂亮让同事献出了生命,现在,他还是希望自己在歹徒面前能够成就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
吴一枪嘴角挂着微笑——就让这不易察觉的微笑永远留在自己的脸上吧。同时,他注意到,对方枪口明显地虚晃了一下,额头浸出一层亮闪闪的白色,一粒汗珠清晰地从鬓角先慢后加速度地滑过脸颊。
“三!”吴一枪在身后的一束阳光突然射向林子间的空地的一刹那,斩钉截铁大喝一声,就像刚才命令对方“站住”那样威严有力,声震长空。
“叭……”枪声清脆地回响在林间山谷。
歹徒匍匐向前一头栽倒……
子弹一声呼啸从吴一枪的头顶飞过——在他发出“三”的同时,歹徒全身披着迎面而来的阳光,竟然再次打了一个激灵,扣动扳机时,子弹打飞了。
吴一枪迅速跃向对方,反铐住对方的双手。令他吃惊的是,对方竟没有任何反应。用手枪拨过来歹徒那沾着草屑露水的脸,吴一枪才发现,歹徒已没了呼吸。事后法医检查发现,歹徒死于过度紧张造成的大脑及心脏不能供血,病变的心脏收缩得像石块一样坚硬,苦胆也裂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吴一枪发现追捕的歹徒起身逃跑时,立即对天空鸣枪,并命令歹徒放下手中的抢,如果坚持不放,他就开枪射杀。
B.鸣枪示警后,歹徒虽然站住不动,但并没有把枪扔掉,而且发出一阵哈哈大笑,原因是他已经算到了吴一枪的枪里没有子弹了。
C.吴一枪面对歹徒的一系列表现,给歹徒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使歹徒产生了自我怀疑。
D.歹徒虽然狡猾凶狠,但平时缺乏严格的射击训练和心理训练,以致于林子间的带状雾气就可以干扰他的射击精确度。
E.这篇小说叙述了刑警吴一枪智斗歹徒的故事,着重描写了双方对峙的场面,情节复杂,但环环相扣,十分吸引人。
【小题2】小说首段所描写的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3】请简要概括吴一枪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答:     
【小题4】小说结尾对歹徒死因的交代,有人认为是多余笔墨,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8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鲍尔吉·原野
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根似树。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但是藤更愿意选择做一根藤。
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一步。藤是植物里的猴子,它在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藤好奇心重,它想去一切地方。藤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
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肩膀。它爬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树越成材越近刀斧,树一旦刚劲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榻,成了桌椅板凳和皇帝的案子,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藤是明白人,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一个山野流浪汉,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藤不开花,它情愿寒碜,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黏滑,不开花。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花开过,花瓣被风揪走、被流水偷走,花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的梅兰芳。藤没有开花的基因,也罢,不开就不开。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
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滞迟枯涩应对之。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称为“融洽分明”。他的画语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皴(cūn,国画的一种技法)法,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所谓线。朱耷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毛笔的线——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鲁的线却飞快——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一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他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文人画的藤叛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而纠结自来。大师的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而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汪的黄。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藓、昆虫的共生体。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有删节)
【注】鲍尔吉·原野中国当代作家,蒙古族。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以“藤”为线索,抓住“藤”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藤”的个性和精神品质。
B.文章第3.4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将“藤”跟树、植物的花和开花的树对比,表现了“藤”“以不材自喜”和“情愿寒碜”的特点。
C.藤是明白人,因为它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能和树比伟岸,但在国画里是美人,能上厅堂,能化大野为大文。
D.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不惜笔墨写文人画藤,是着重指出要抓住藤的特征个性去认识和表现藤。
E.没有笔墨功夫的画家是画不了藤的,他怕别人说他在画蛇和画井绳。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在中国画里,藤是叛逆的代表。
请阐释“艺术远离着生活”的含意。
(3)作者说藤虽不是树不是根,但它更愿意选择做一根藤,为什么?请作简要说明。
文章借藤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感受。

同类题5

散文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两个好朋友
(俄)叶赛宁
(1)住在村边的波贝尔老头,拥有一件自己的小屋和一条狗。他到处行乞,以残羹冷炙聊以糊口。波贝尔与他的狗简直形影不离,并给它取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叫德鲁若克。波贝尔串村走巷,叩窗哀求,德鲁若克便站在一旁,摇晃着尾巴,好像期待着也给它一点儿施舍。人家常常对波贝尔说:“波贝尔,你干嘛不把狗扔掉?要知道,你自己连吃的都没有……”波贝多用忧郁的眼神看着他的狗——一声不吭。他招呼德鲁若克,从窗子旁走了:一小块面包也没讨着。波贝尔垂头丧气,郁郁寡欢,很少跟人交谈。
(2)冬天来了,暴风雪铺天盖地,狂风吹集了一个个巨大的雪堆。
(3)波贝尔带着狗蹒跚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小屋破旧不堪,四壁透风,他望了望炉子,望了望,在屋子四角寻找了一阵,可木柴也没有。波贝尔给德鲁若克套上小雪撬,运回柴火,烧着火炕,抱着德鲁若克,心疼地抚摸着它。波贝尔坐在火炕旁,思绪万千,往事一幕幕重演。老头子对德鲁若克讲述着自己的身世,述说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讲完之后,又痛心地说:“没关系,德鲁若克,你虽然不能回答,沉默不语,但是,你那灰色的、聪明的眼睛告诉我……你全都明白……”  
(4)暴风雪好像开始疲倦了,它的威力越来越小。水珠儿开始从屋顶上滴答滴答地流下来,雪在消融、减少。波贝尔看到——冬天在消逝,看着——便对德鲁若克说:“德鲁若克,春天来啦,咱们能活下来的。”
(5)红彤彤的太阳温暖地照耀着,小河哗啦哗啦地奔流。透过小小的窗口,波贝尔看到,窗下的土地发黑了,树上冒出了嫩芽,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可是岁月不饶人,春天的泥泞使得老头子步履艰难。
(6)他的双脚发软,咳嗽使得他胸部抑闷,腰部疼痛,视力完全变得模糊起来。他躺在高板床上,爬都爬不下来了。波贝尔吃力地爬呀,爬呀,开始不住地咳嗽,而且满心忧伤。他对德鲁若克说:“德鲁若克,我早就预料到了。看来,我很快就会死的,只是,扔下你去死,我真舍不得啊!”波贝尔病倒了,一动不能动,更下不了床,德鲁若克则寸步不离床边。老头子感觉到——死亡临近了,他感觉到了——设搂着德鲁若克,搂着,搂着,难过地哭泣起来。波贝尔搂着德鲁若克的脖子,将它紧紧地贴在胸前,突然哆嗦了一下——断气了。
(7)波贝尔的冰冷的身体躺在高板床上。德鲁若克知道,它的主人死了。它在屋里窜来窜去,神情凄切。它走近死者身旁,嗅呀,嗅呀,伤心地嚎叫着。
(8)认识他的人开始私下里议论开了:为什么这个波贝尔不出屋来。大伙儿一合计决定进去看看,一看就吓得直往后退。波贝尔的遗体躺在高板床上,小屋里充满一股难闻的尸臭,狗儿坐在床上,坐着——忧伤至极。
(9)人们抬出尸体清洗,收敛入棺,狗儿则寸步不离死者。遗体送到墓地,埋入土里。波贝尔——一个谁也不需要的人——死了,没有人为他哭泣。
(10)德鲁若克在坟堆上叫呀,号呀,用爪子刨着泥土。它企图把老朋友刨开,然后,它和他躺在一起。狗儿没有离开墓地,不吃不喝,悲痛欲绝。德鲁若克的力气衰竭下去了,它没有站起来,它再也站不起来了。它望着坟墓,忧伤地望着,呻吟着。德鲁若克想刨土但是它的爪子已经抬不起来了,它的心脏感到一阵紧缩……浑身颤栗,垂下了脑袋,垂下了,微微抖动一下……于是死在墓上……
(11)墓地上的小花儿仿佛在切切私语,它们在向鸟儿低声叙述着一个人和一条狗的动人故事。一只杜鹃飞到墓前,停在枝叶低垂的白桦树上,它在坟墓上空忧戚、痛苦地咕咕啼鸣。
(1)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波贝尔与德鲁克是“两个好朋友”?请概括说明。(4分)
(2)第5节中划线语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3)请结合全文概括波贝尔这一人物形象。(6分,不超过40个字)
(4)请分析第11节的语言特点。(5分)
(5)小说标题“两个好朋友”能否改为“一个人和一条狗的动人故事”?为什么?请你联系小说的主题,谈谈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