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圣诞老公公的孩子
卡尔维诺
马可瓦多装扮成圣诞老公公在城里游走,骑在一辆装满了由五彩色纸包捆、彩带绑扎并缀有梁树及冬青树小枝的礼物的小货车上。这是公司给他的特殊任务,一天之内要送出五十个圣诞包裹。他突然想到应该回家让孩子看看自己的样子,他们会很惊喜的。可是孩子们正着迷于游戏之中,丝毫不理睬装成圣诞老公公的爸爸。只有小米开尔跟在爸爸的后面,想一起去送礼物。“爸爸,我们是去给穷小孩送礼物吗?我也准备了礼物要给他们。”
马可瓦多真想说:“你们才是穷小孩!”但是那个星期他是如此确信地认为自己是安乐乡的居民,那儿大家都在采购,尽情欢乐,彼此送礼,他觉得谈贫穷实在是很失礼的,只好这么说:“穷小孩已经不存在了。”
路上马可瓦多不断遇到其他红红白白的圣诞老人,马可瓦多跟他们一样,依名单上的地址跑完这家跑那家,走下座椅,在小货车的包裹中挑选,拿起一个,把它交给来开门的人,并抑扬顿挫地吟诵着:“Sbav公司祝您圣诞快乐及新年愉快。”然后收下小费。小费有时候挺可观的,说起来马可瓦多应该是很满意的,但是他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每一次,在按铃之前,身后跟着小米开尔,他预期着开门的人看到面前站着圣诞老公公本人时的惊奇和对节庆、好奇、感恩的盼望。但每一次,接待他的方式就只像平日见到送报的邮差那样。
按下一家豪华住宅的门铃,一位女管家来开门。“哦,又有一个包裹,谁送的?”
“Sbav公司祝您……”
“好吧,你们来这儿。”女管家领着圣诞老人走过一条满是挂毯和彩饰陶器的走道。小米开尔张大了眼睛,跟在爸爸后面。
女管家打开一扇玻璃门,进入一间天花板好高好高的大厅,大到里面摆进了一整棵杉树。那是一株闪着五彩玻璃球的圣诞树,枝梗吊着各式各样的甜点和礼物。天花板悬下水晶灯,杉树最高处缠有灿烂的垂饰。在一张大桌子上摆着水晶器皿、银器、蜜饯礼盒和一箱箱的酒。玩具散布在地毯上,多得简直像是玩具店,主要都是复杂的电子机器人和太空飞船。那张地毯一处腾空的角落里,有一个小孩,趴躺在地上,大概九岁左右,噘着嘴一副很无聊的样子,翻着一本图画书,好像周围一切都与他无关。
“强法兰克,快,强法兰克,”女管家说,“你看到没有,圣诞老公公带着另外一个礼物又回来了。”
“三百一十二,”小孩叹口气,眼睛并没离开过书,“放在那儿吧。”
“是送来的第三百一十二份礼物,”女管家说,“强法兰克很棒,会计算,一个也不漏,他最喜欢数数字了。”
“爸,那个小孩是穷小孩吗?”小米开尔问。
马可瓦多正专心整理礼物没有马上回答。但是过了一会儿,赶紧声明:“穷?你说谁?你知道他爸爸是谁吗?是圣诞节促销发展协会会长!”
我觉得他像是个穷小孩。
离开后,小米开尔没有了之前的无聊和沮丧,表现得非常兴奋和开心。马可瓦多看到了孩子的笑脸,觉得很安慰。“小米开尔,今天过得不错吧!”
“是的,我找到了穷小孩,送了他两个礼物,用锡箔纸包的。”
“穷小孩?谁?什么礼物?”
“就是那个大屋子里的孩子。我送给他一根弹弓,可以打破玻璃的那种。”
“还有呢?”马可瓦多的声音几乎在颤抖。
“一盒厨房用的火柴,他拿到火柴时高兴坏了。”
马可瓦多手插在头发里,“我完了! ”
第二天到公司上班时,觉得风云密布。好像还没有人向他提及什么,已经要谢天谢地了,直到眼见三个人朝着他走过来,他们是公共关系部、广告部和商务部的主管。
“快!”他们说,“重新装车,马上! ”
“终于!”马可瓦多自言自语,并且预料自己已经被开除了。
“快点!得换包裹!”三位部门主管说,“圣诞节促销发展协会开始宣传推出破坏性礼物。”
“是会长意外的发现。”
“好像他的小孩收到了一些很新潮的礼品,我猜是日本货,他第一次看到小孩这么兴致勃勃。”
“最重要的是,破坏性礼物能够损毁任何一种物品,正好可以加快消费速度重予市场繁荣。而且只要很短的时间又在小孩能理解的范围内……会长眼见开拓了一个新的前景,高兴得不得了…… ”
“这个小孩,”马可瓦多用一丝声音问,“真的弄坏了很多东西?”
“就算要大略估计也很难,因为整栋房子都烧掉了。”
(小说内容有删改)
注: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善于利用讽刺和离奇古怪的幽默处理严肃的主题。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马可瓦多回家想给孩子们惊喜,可是孩子们只顾着自己的游戏,并不理睬马可瓦多,看来他们的父子关系不融洽。
B.马可瓦多想对小米开尔说:“你们才是穷小孩!”说明了马可瓦多的家境不富裕,他不得不因为赚钱养家而拼命工作。
C.小说把事件背景放在圣诞节,意蕴深远,圣诞节在西方社会有祈福祝愿的含义,作者在节日气氛里注入荒诞的元素,发人深省。
D.小说对强法兰克家的客厅作了细致的描绘,强法兰克的表现和他所处的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E.圣诞节促销发展协会最后决定宣传推出破坏性礼物,因为破坏有利于加快消费速度重予市场繁荣,这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举措。
【小题2】从小米开尔说“我觉得他像是个穷小孩”及后文送“穷小孩”礼物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小米开尔有哪些特点?
【小题3】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的用意。
【小题4】小说的题目《圣诞老公公的孩子》具有怎样的寓意,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9: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药芬芳(有删改)
林文钦
①阳春的正午,我走进一间叫作“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此时屋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春泽”——春天的光泽。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这样想着,我等候抓中药的心情悠然而自得。
②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凳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轻轻用手抚在凳面上,光滑平整。毫无疑问,坐在这样一条凳子上,无论你是百无聊赖轻轻晃动身子,还是架着二郎腿自得其乐东张西望,或是呼天抢地泪流满面痛苦万分,都不用担心这条凳子会突然之间散了架子折了腿脚,让你措手不及摔倒在地。毫无疑问,在中药店,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③说起“中药”这个我眼中飘逸草木气息的意象,形成于我七岁那年。那个早春的清晨,我跟随祖父的脚步,与中药结缘。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的小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点儿发霉的味道。这些方子,如今在我看来,如同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④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老伯。而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陈旧的木屋,却深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仿佛让我遁入明清的旧宅里。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上,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春柴苗、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金银花、木芙蓉、水蔓菁、火麻仁、土茯苓……
⑤这些药名儿,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也很耐人寻味!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看,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
⑥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里度过的。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药。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⑦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几无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之类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那次,我没有跨过那高高的木门槛,只闻到那些熟悉而浓郁的中药味,像亲切的虫子钻进我的鼻孔。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几年之后,硬朗的邱老伯却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而时间把中药铺的废墟都掩埋在新鲜的建筑群里。
⑧时光渐逝,病中的我也垂青中药的疗效。周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道:“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我看到这句话不禁叹道: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辛夷、曲莲、槐实、陆英、荭草、紫藤……回想起这些中药,我就似闻到阵阵的草木芬芳,于是我鼻息间的香气就更浓重了。连我自己也闹不明白,为什么我每次喝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就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感觉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肺腑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沉睡,苏醒;再沉睡,再苏醒!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
⑨有时喝多了中药,身上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还常常抬起衣袖闻闻那股草木的香气。可是,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那些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叙写在“春泽堂”抓药的情景,表现了中药铺安静的环境,也体现了作者悠然踏实的心情状态,颇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B.“春泽堂”那红漆斑驳的长条凳,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结实,坐在上面倍感安心,这表现了作者对中药铺的特殊好感。
C.“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喻指祖父用娟秀书法写就的药方,承载着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
D.不少中药药名蕴含着的诗情画意,加之中药独特的草木香气,让作者着迷不已,甚至一度萌生了将来做一名中医郎中的梦想。
E.作品充满了古典与怀旧的意蕴,笔墨饱含深情。有对祖父饱受疾病折磨的深切同情,有对我国传统医术的痴迷陶醉,还不乏一丝时代变迁带来的伤感。
【小题2】本文围绕作者与中药的缘分展开,请据此梳理文章的结构。
【小题3】第④段中,作者细致描写了“邱氏中药铺”,这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4】题目“中药芬芳”小中见大,其中“芬芳”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尚浅说
黄毓璜
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性相(注),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还不妨说,时尚作为时代的情感表征,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虽然其行也不远,此起彼落,时有变更,却不随一己好恶而兴废,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
同时,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诞生之契机,亦可成为溃靡之温床,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圣者时也”的名言,“我行我素”的标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选择和临世态度。
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ok”、“bye 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他那样说的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内心的好恶关系不是太大的。这原本毋庸置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骛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执著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所谓“不随俗沉浮”,大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
“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 (摘编自《啄木鸟》)
(注)性相: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
【小题1】下列对文章所说的“时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所形成的一时风尚,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
B.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和可仿效性特质,决定了其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的不断推进。
C.流行时间虽然不长,但不管人们是喜欢、接纳,还是厌恶、拒绝,也只能追随它的发展方向。
D.存在两面性,既可以成为淘汰旧事物、孕育新生事物的契机,也会成为酿造腐朽奢靡的温床。
【小题2】(小题2)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3】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老 妪
梁晓声
①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②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③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无半点儿乞意。
④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⑤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帐。
⑥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⑦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⑧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⑨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⑪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⑫儿子仰脸看我。
⑬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⑭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⑮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⑯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小题1】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4分)
【小题2】结合前文,说说小说第⑮段是怎样写老叟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小说中的老妪是尊贵的,请简要分析其“尊贵”的内涵和特质。(6分)
【小题4】试探究小说中的“我”是怎样的一类人,以及“我”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文雅的复杂性
孙克强
①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语言为例,“文雅”本是层次高、积累厚、修养好的体现,但过分讲究辞采,难免华而不实;刻意追求古奥,必然隐晦难懂。例如汉大赋以语汇丰富、用字奇僻为尚,尤其是扬雄、司马相如的作品,奇字僻词堆砌满纸,简直可与字典、类书相比,读起来颇感困难。甚至连有“八斗之才”的曹植也说:“扬、马之作趣幽旨深,读者非师传不能析其辞,非博学不能综其理。”这样的文章,尽管色彩斑斓绚丽,但其艺术效果必然有限。文雅过头会变为俗,正如清人魏禧论文所说:“着佳言佳事太多,如市肆之列杂物,非不眩目,正嫌有市井气耳。”将文雅强调到极端,就会产生令人反感的酸腐,必将导致变美为丑。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令人感到可悲又可笑,其实像孔乙己这样迂腐的文人在历史上可谓多矣,以至于人们常将知识分子称作“酸文人”。
②的确,有的文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文雅和博学,在诗文中大量运用典故,或故意使用冷僻词语,以炫耀才学。使事用典是知识丰富的表现,可以使文章显得博奥而有文采,彰显文雅。然而使事用典对于作品来说不过是为了增加其表现力,可是有的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舍本逐末,过分追求文雅,而使作品流于晦涩难懂。
③在文学史上,与过分求雅相反也有刻意求俗的现象,所谓“求俗”是指在作品中有意使用口语、俚语等非文人化的语言或表述方式,因而显示出与一般文人作品不同的风格面貌。如中唐时人白居易将文艺作为教化工具,表现形式力求通俗易懂,其《新乐府序》云:“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从而使读者容易了解接受,以达到教化天下的最佳效果。为使妇孺皆解,白诗在语言的运用和词语的修饰上,力求通俗浅白,常常采用为民间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宋人曾举其诗中俗语为例:“‘亲家翁’、‘开素’、‘鹊填河’,皆俗语。白乐天用俗语为多。”除了语言的俚俗之外,白居易在诗境的构思上也求浅求俗。在批评史上,对白居易诗歌通俗化倾向评价往往是褒贬参半,有赞美者,亦有加以批评者,如针对其语言的批评:“乐天赋诗,用老妪解,故失之粗俗。”又如针对其诗境的批评:“白居易的诗……往往用很多话描述一个境界,一种形象,仿佛生怕读者不理解,不得不反复叮咛一般,因此,他的不少诗都是大白话,很少有浓烈情思。”应该说白居易的“求俗”的文学实践有得有失,本文不拟加以分析评判,举白居易之例意在说明文雅的复杂性。
④与创作中的酸腐风气相互呼应的是批评家的求雅过甚以至于走入极端的倾向。一些批评家把绝对化的文雅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竟将其他的表现手法一概否定。在文学批评史上关于雅俗批评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既有针对某种特定对象历时性变化的批评,又有面对不同对象共时性的比较批评。
⑤文雅在美学史上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创作者和批评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既有求雅而走入极端却失去文雅的基本特点者,也有反其道而行之走入“俚俗”的另一极端者。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雅俗认识,同一时期对不同的文体也会有不同的雅俗辨析。围绕雅俗的不同认识和追求形成了美学史上许多有趣的话题。
(选自2012年第1期《社会科学战线》,有删减)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扬雄、司马相如的作品,奇字僻词堆砌满纸,连有“八斗之才”的曹植也不喜欢这样的作品。
B.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将文雅强调到极端,一定会导致变美为丑。
C.在批评史上,白居易诗歌因其通俗化倾向而往往得到更多人的赞赏。
D.批评家往往把绝对化的文雅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将其他的表现手法一概否定。
【小题2】关于“用典”的表述中,下列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用典的好处是可以使文章显得博奥而有文采,彰显文雅。
B.对于作品来说,用典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其表现力。
C.有的文人故意使用冷僻词语,以炫耀才学。
D.有的人用典因为过分追求文雅,而使作品流于晦涩难懂。
【小题3】文章第④段中提到了“历时性变化的批评”的概念,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七夕节,到底在过什么
曹雅欣
七夕节之所以也被唤作是“中国的情人节”,是由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参与了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至少在西汉初年,这个神话传说就已经盛行于民间。
于是,七夕之时,闺中女孩儿们遥想着牛郎织女的挣扎与幸福,也在七夕的星空下许愿,希望为自己求得一份好姻缘。所以,与上元节的“情人会”不一样,七夕节只是“情人盼”,是没有约会、没有情郎、没有爱情的空想阶段。
其实,女孩子们的乞求许愿,与其说她们在求一段爱情,不如说她们是在求一个良人,更不如说她们是在求一个人生。
这就涉及到古人的生活方式与婚姻观念:
在古人看来,女儿在家是客,是暂居于娘家,只有当她出嫁、嫁到了终身仰仗的夫家、嫁往了托付整个大半生的外姓家庭里,那才算是“有家”。所以:女有夫,就叫“有家”;相对应的,男有妻,叫做“有室”;男女成婚,双方共同组成了“家室”。
因此,女子出嫁,叫“归来”,是回归到了命中注定、三世有缘的屋檐下。古语称女孩嫁人,就叫“之子于归”。
在《诗经》里的一首贺新娘曲《桃夭》,是为踏出闺门的新娘子送上的一首贺歌,里面就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女子归来,家室完整。因此,女人成婚,是将终身赌注给了她要陌生面对的丈夫以及她要只身融入的夫家。所以闺中女儿期许未来的姻缘,说她们甜蜜幻想爱情那是奢侈的,她们紧张揣度丈夫与夫家,那才是真实的,因为那个男人、那个夫家的好坏,决定了她无可悔改、不可转圜的下半生命运。
七夕节,是我们臆想中的“情人节”,但古代女子甚至无缘言情、无心痴盼“情人”,只要命运赐给她的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良人”,那就是姻缘善待了她的人生。
七夕的“情人节”,如果两心情热,那就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如果心境秋凉,那就是“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但无论如何,这一个“情人节”的本质:从牛郎织女的本源苦情算起,就是一个相思相望不相亲的节日,是苦中作乐而已的暂时私会;从女孩儿的闺中岁月看,又是一个望穿秋水候良人的节日,是没有良人时的一厢情愿。所以秦观最著名的宋词《鹊桥仙》形容这一个情感节点,也只好半是安慰半是无奈地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若两情相悦,自然还是朝朝暮暮的好,何必常做久别离;若两心相依,每一天便都是幸福情人节,不需要特定日期的苦盼。
所以,七夕节的风俗,古代女孩的乞求,无论乞求心灵手巧也好、乞求良人姻缘也好,都有无限辛酸在其中。——那样苦苦地求盼,那样深深地许愿,那样迷信地通过游戏来求一个吉祥预兆,正是说明了女性不能自主命运、不能把握幸福的悲哀。
而今天过七夕节,很少有人再“乞巧”了,但是反而,我们的时代靠女性的投身职业、女性的自主婚姻,完成了古时女子在星空下专注乞求的幸福人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是爱情故事,所以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神话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B.七夕节只是没有约会,没有情郎、没有爱情的空想阶段,只是闺中女孩遥想着牛郎织女许愿,为自己求一份好姻缘而已。
C.古代女子终身仰仗托付大半生的,是外姓的夫家,因此,女子出嫁,叫“归来”,回归到命中注定、三世有缘的屋檐下。
D.古代闺中女儿期许未来的姻缘并非甜蜜幻想爱情,而是紧张揣度丈夫与夫家的好坏,揣度自己不可改变的下半生命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得一项是()
A.古人认为女儿在父母家是客人,有了丈夫才算是“有家”,而男儿有了妻子,也才能叫做“有室”,男女成婚才能算是组成“家室”。
B.古语称女孩儿嫁人叫“之子于归”,因为他们在送新娘子踏出闺门之时,会送上一首贺曲《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古代女孩,会在“七夕节”乞求心灵手巧,或乞求良人姻缘,但怎样的求盼、怎样的许愿,都蕴含着无限的辛酸。
D.七夕节,只是我们臆想中的“情人节”,而对于古代女子,若命运赐给他一个还不错的丈夫,就是她很好的婚姻的运气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夕节的风俗实质是通过游戏来乞求一个吉祥预兆的迷信活动,它说明了古代女性不能自主命运、不能把握幸福的悲哀。
B.七夕节从本质来看,无非是是相思相望难相亲的暂时相会,或望穿秋水候良人的一厢情愿,而非今天理解的浪漫幸福。
C.文章引用诗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在告诉我们,只要两情相悦,每一天就都是幸福情人节,不需要特定日期的苦盼。
D.现在过七夕节,或许还有人“乞巧”,但更多的女性已投身职业、婚姻自主,无需再在星空下专注地祈求幸福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