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尚浅说
黄毓璜
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性相(注),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还不妨说,时尚作为时代的情感表征,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虽然其行也不远,此起彼落,时有变更,却不随一己好恶而兴废,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
同时,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诞生之契机,亦可成为溃靡之温床,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圣者时也”的名言,“我行我素”的标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选择和临世态度。
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ok”、“bye 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他那样说的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内心的好恶关系不是太大的。这原本毋庸置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骛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执著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所谓“不随俗沉浮”,大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
“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 (摘编自《啄木鸟》)
(注)性相: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
【小题1】下列对文章所说的“时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所形成的一时风尚,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
B.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和可仿效性特质,决定了其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的不断推进。
C.流行时间虽然不长,但不管人们是喜欢、接纳,还是厌恶、拒绝,也只能追随它的发展方向。
D.存在两面性,既可以成为淘汰旧事物、孕育新生事物的契机,也会成为酿造腐朽奢靡的温床。
【小题2】(小题2)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3】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23 04:1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代经济健康繁荣的背后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唐代的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依靠商人们自觉地遵守奉行,同时也通过契约制度等政策法令予以约束;政策法令对诚信思想的推动、促进又反过来促使商人更加自觉地在其商业活动中以“诚信”理念经营。
唐代的契约文书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同时也是该时期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契约文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经济生活。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的买卖契约制度方面,唐代获得了长足发展,契约文书大量出现,成为了诚信思想的见证。并且出现了契约的“样文”,类似于现在的“格式合同”。这极大地方便了当时的人们签订契约和进行不动产市场交易,使契约的内容及其形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规范化、固定化、合理化。就现存的唐代契约实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及其种类等内容通常先依据民间惯例执行,即民间惯例获得了官方的认可,慢慢得以固定化。契约签署的方式则多种多样,可通过签字、加盖私印等方式签订契约。在进行一些日用商品买卖时,唐人也常常签订契约。
唐代货币流通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信用货币“飞钱”的出现。“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货币汇兑方法。唐代诸道进奏院、诸军、诸使经常要将从各州府征收来的赋税、盐钱和各种收入折合成货币后运送到京城,但是京城的商人们又需将大量的货币缴纳给上述朝廷的各类机构,于是由这些机构向京城的商人们发放“文券”。此“文券”类似于当代的汇票。商人们从朝廷上述相应机构获取“文券”后便“轻装趋四方”。商人们在外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现钱之时便到各地衙门领取。这对后来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唐代经济活动中诚信思想的重要体现。先秦时期,政府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予以严格规范和管理。商人们开展日用品的经营须到衙门进行登记,加入市籍。政府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规定,对未达到质量要求而销售产品的商人予以惩戒。唐代政府非常看重产品买卖,在经营登记、产品质量方面的规定更为严格、规范。衙门设 “市令”作为市场交易活动的管理者,由“市令”或者其“属员”按照质量的好坏对各类产品估定价格之后,由商家明码标价销售。在手工产品出售之前,需要题写制作者的名字。对制作或者销售假冒伪劣手工产品的,以及制作和销售长度、幅宽不足的货物的,唐代通过刑法进行规制,对制作者和销售者杖六十,且还须没收所有的器物。销售货物时缺斤少两或者商家之间相互勾结抬高市价的,处以杖八十的刑罚。在这些规制交易活动的法律制度影响之下,唐代形成了相应的市场规则。这些市场规则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唐代不仅在汉人之间的商业来往中诚信相待,同时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平等对待胡商和外国商人。不少胡商在中原有宅子、田地。政府部门遵照相关规定“以诚相处”,胡商在危难之时还可从官府中获得优待,这说明了唐人以诚信对待胡商。唐人的诚信品行,吸引了很多的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因而,诚信成为唐代国家最佳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商人们也受此影响,通常能够自觉地诚信经营。
(摘编自杨洁《考析诚信思想在唐代经济活动中的体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约文书是唐代契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与见证物。
B.“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一种信用货币,这种货币的汇兑过程得到了朝廷和地方各类相关机构的支持。
C.唐代政府对经济活动非常重视,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给予了非常明晰的规定,比先秦政府的相关做法更加严格规范。
D.唐代刑法虽然对不同的违法经济行为所采取的处罚措施不一样,但却为唐代形成相应的市场规则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契约文书常出现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以及一些日用商品的买卖活动中,唐人也常采用签字、加盖私印等多种方式来签订契约。
B.就目前所掌握的相关契约文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种类等内容通常经历了由“民间惯例”到 “官方认可”的固化过程。
C.“飞钱”较好地解决了京城的商人们携带大量现金从事经济活动而带来的困难,也减少了朝廷从各地运输货币到京城的工作量。
D.在“开放兼容”“平等”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胡商到中原并拥有了宅子、田地。这反映出唐人对胡商“以诚相待”的心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代的很多商业活动中,诚信思想都得到了较好地贯彻与施行,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唐代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B.唐代商人诚信经营风气的形成,离不开商人们对诚信思想自觉地践行,同时也与政府对诚信思想的大力推动与促进有关。
C.唐代商业生活中的很多经济内容,如“契约文书” “飞钱” “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等对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D.诚信是唐代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吸引很多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的最佳经济发展软环境,让唐人受益颇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上没有丝绸之路的详细描述,对它的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因此可以说,近代以来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正是源于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公元4至11世纪,草原丝绸之路成为东北亚的国际交通路线,对中国、朝鲜和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其从中国往东发展,进入了朝鲜半岛,然后通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九州。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其中不少就是通过此路传播过去的。在沙漠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它就居于次要地位了,但是仍然在欧亚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通过多年来在新疆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沙漠丝绸之路上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的遗存,主要有作为社会政治平台的“城址”,军事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屯田,军政功能的烽燧、亭障等等。这些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行为的重要物化载体,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国家主导文化”。

中古时代的北庭故城规模宏大,略呈长方形,分内、外二城。从北庭故城城址形制与其出土遗物来看,与内地文化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罗布淖尔北岸土垠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内容,大部分与屯田有关。楼兰城东郊考古发现有古代农田开垦的遗迹。米兰发现的大规模灌溉系统遗迹应该是汉代遗存。考古发现,汉字是汉代西域时代最早的文字之一,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汉字材料及其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

西南丝绸之路与佛教传入有关。丝绸之路开通后,南亚佛教通过中亚、西域传入内地,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成为汉文化圈的一种重要宗教。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应该早于沙漠丝绸之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在今阿富汗看到从印度运去的“蜀布”,也就是说在张骞“凿空”之前,中国西南地区已经与印度有了商贸、文化往来。四川三星堆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象牙,均应产于印度。如果这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古代码头、沉船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来探索其路线。比如在安阳殷墟发现的三千年前刻甲骨文用的龟板,经过验证是来自马来西亚的“亚洲陆龟”。唐、宋、元时代,尤其是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

总之,古代的四条丝绸之路中,沙漠丝绸之路最重要,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关系到中国汉唐王朝盛世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关系到汉唐王朝“和合外交”的实施,关系到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选自刘庆柱的《“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使得人们了解了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详细描述的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
B.作为东北亚国际交通线的草原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始终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C.考古发现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遗存是当时西域地区“国家主导文化”的具体表现。
D.古代码头、沉船、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如何从考古角度认识草原、沙漠、西南、海上四条丝绸之路。
B.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
C.张骞出使西域前西南地区就已经与印度有商贸来往,这证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早于沙漠丝绸之路。
D.文章运用假设论证,证明西南丝绸之路不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而且其开通可上溯至夏商时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说明草原丝绸之路的线路是从中国往东发展最后到达日本九州的。
B.考古发现的西域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而且汉字也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
C.刻在马来西亚“亚洲大陆龟”龟板上的殷墟甲骨文足以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在三千年前就很活跃。
D.关系国家安全、发展、外交策略实施的沙漠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重要渠道。

同类题3

中国传统的文学以诗文为正宗,大多数出于士大夫之手。士大夫配合君主掌握着政权。做了官是大夫,没有做官是士;士是候补的大夫。君主士大夫合为一个封建集团,他们的利害是共同的。这个集团的传统的文学标准,大概可用“儒雅风流”一语来代表。载道或言志的文学以“儒雅”为标准,缘情与隐逸的文学以“风流”为标准。
“诗言志”这一个语在开始出现的时候,原也是一种尺度;后来得到公认而流传,就成为一种标准。说陆机用了新的尺度,是对“诗言志”那个旧尺度而言。这个新尺度后来也得到公认而流传,成为又一种标准。又如南朝文学的求新,后来文学的复古,其实都是在变化;在变化的时候也都是用着新的尺度。固然这种新尺度大致只伸缩于“儒雅”和“风流”两种标准之间,但是每回伸缩的长短不同,疏密不同,各有各的特色。
这种尺度表现在文论和选集里,也就是表现在文学批评里。中国的文学批评以各种形式出现。魏文帝的“论文”是在一般学术的批评的《典论》里,陆机《文赋》也许可以说是独立的文学批评的创始,他将文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讨论。此后有了选集,这里面分别体类,叙述源流,指点得失,都是批评的工作。又有了《文心雕龙》和《诗品》两部批评专著。还有史书的文学传论,别集的序跋和别集中的书信。这些都是比较有系统的文学批评,各有各的尺度。这些尺度有的依据着“儒雅”那个标准,结果就是复古的文学,有的依据着“风流”那个标准,结果就是标新的文学。但是所谓复古,其实也还是求变化求新异;韩愈提倡古文,却主张务去陈言,戛戛独造,是最显著的例子。古文运动从独造新语上最见出成绩来。胡适之先生说文学革命都从文字或文体的解放开始,是有道理的,因为这里最容易见出改变了的尺度。现代语体文学是标新的,不是复古的,却也可以说是从文字或文体的解放开始;就从这语体上,分明的看出我们的新尺度。    
(选自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有删改)
【小题1】中国的文学批评有哪些形式?
【小题2】结合文本,理解文学标准的“新尺度”的含义。
【小题3】简要概括“复古的文学”和“标新的文学”的异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厚度 温度 气度
赵峰旻
①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这是《西游记》的开篇诗,每当提起中华文化,人们往往要从“盘古开天地”说起。这源于它既标志着中华儿女征服自然的精神气魄,又可借此厘清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来龙去脉。
②《三五历纪》记载:人类历史太初,没有天,没有地,世界混沌黑暗中,孕育出大力神盘古,神斧一挥,天扇地裂,轻的气往上浮,成为天,重的气往下坠,成了地。盘古像一根擎天大柱,顶立于天地之间,阻止天地重归混沌,一万八千年之后,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更厚,盘古也累倒了,身体变成了高山、河流、草木等自然物体,成为天地间最伟大的神。
③盘古开天辟地只是人类成长的开始,这种成长,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行,中华文明的渐渐演变,走向了一个博大,深厚,值得憧憬的漫长过程。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是世界公认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
④人类一旦接近了历史,就接近了文明,而是能证明华夏文明标志的莫过于城,青铜和文字。河南淮阳一座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而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的“陶文”距今约有五千年,我们可以从距今约五六千年龟甲上的河图和洛书中去寻根问祖,可以从“河洛文化”的历史脉络中,触摸中华文化的温度。
③中华文化就像一堆篝火,在文明中不断扩大,历经尧、舜、禹,走过夏,商、周,日臻成熟,不断发光。在西周建立礼乐文明之后,穿过春秋,越过汉唐……与中原文化,已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早期的主体----华夏文化。而湖南城头山遗址发现距今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坛,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又将华夏文化推到五千年以上。
④盘古开天地“一日九变”。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精进求变,自由翱翔和于“秦皇汉武”“唐诗宋词”“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天地里,传导着盘古开天的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凝聚成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经过岁月淘洗之后,变得更加深厚,这种深厚力敌千钧。
⑦人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文化的触角变得更加犀利,影响力也变得日益壮大。诸子百家文化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经典,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诸多文化大融合,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更加融入人的内心、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达到天人合一的极致。
⑧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诞生,美国等欧美国家也相继开设孔子学院,汲取儒家哲学精髓,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以及全球开枝散叶。
⑨以神话开头的世界,为人类留下意志力的骄傲。当神话走向现实,蓄积了几千年文脉温度的古老中国,一下子有了文化厚度、精神气度。变得离天空更远,离苍生更近。
选自《烟火流年》,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化厚度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述文末“变得离天空更远,离苍生更近”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闲笔”往往是叙事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使历史故事的叙述张弛有度,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B.《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关紧要,却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
C.“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D.“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某些叙述还能够体现出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笔”这一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
B.文中举晋人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的例子,主要证明了“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这一观点。
C.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左传》独到的眼光,也印证了细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
D.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角度,列举了相应的事例,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跌宕起伏的,“闲笔”更能显示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因此,“闲笔”比“正笔”具有更高的艺术成就。
B.《左传》中“目尽肿”这一个细节展现出宋景公的伤心欲绝,此前中国叙事文学中并未出现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C.《左传》记述了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终招致杀身之祸这一事件,钱钟书“一饭之恩仇”的观点就是据此提出的。
D.齐国“公膳”上双鸡被替、只送上肉汁残汤,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终导致齐国易主,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