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官瓷
曹洪蔚
在琳琅满目的瓷品中,北宋官窑青瓷出类拔萃、精美绝伦,被视为瓷品中的瑰宝。据传,官瓷由宋徽宗亲创。宋徽宗赵佶虽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却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被宋徽宗招到东京(开封)城的官瓷工艺大师们,秉承汝窑之精华,将登峰造极的汝瓷制作艺术与高洁完美的“徽宗艺术”熔为一炉,使官瓷脱颖而出。
开封城有一处古玩市场,老赵家离那里不远,退休后,每周他都去那里淘宝,收藏了一些古董,有真的,也有假的。为这,老赵没少挨老婆的骂,说他把家里的那点积蓄全倒腾光了。老赵说:“存钱啥用啊?收藏点东西多好啊。保值增值,遇到急难险事,一出手,大钱就来了。”
喜欢收藏古董的人往往爱交友,曰“藏友”。他们聚在一起,互赏藏品,分享乐趣,很多人成了挚友。老赵最铁的藏友是老杜,年龄比老赵大一岁,也爱逛古玩市场。每次逛完,俩人一个打酒,一个买菜,聚到一块儿喝一壶。
这天又是周末,老赵在古玩市场上没有看到老杜的影子。一路打听,老赵来到老杜住的胡同,找对门牌号,却是大门紧闭。邻居告诉他,老杜前些日子得了脑溢血,让救护车给接走了。老赵听了,急忙赶到医院,一问才知道老杜还在重症监护室里,他的老伴儿正蹲在门口掉眼泪呢。老杜的老伴儿说:“这重症监护室简直是喝钱呢,一天一万多元,这都交了十几万元,老杜还没醒呢。眼看交不上钱,人家要把他转出来,大兄弟,你说可咋办呐?”老杜的老伴儿最后说,“大兄弟,你也是搞收藏的,懂行,我领你到家瞅瞅,看他存的那些东西有值钱的没。”老赵点点头说:“救人要紧,如今也只能这样了。”
老杜的收藏架上摆了不少东西,值钱的不多,有一件吸引了老赵的目光,是一个青瓶官瓷。老赵说:“有它,就够给老哥看病了。”
第二天,老赵赶到医院,给老杜交了30万元医疗费。一周后,又交了20万元。钱跟得上,病好得也快。一个月后,老杜便康复出院。
病好后,老杜还是爱去逛古玩市场,只是不能陪老赵喝酒了,就看着老赵自斟自饮。老赵喝到“小驾云”后,老杜就嗔骂他:“没见过你这样做兄弟的,趁火打劫,夺人之爱,把我的青瓶官瓷给骗走了。走着瞧吧,我这辈子拼尽余生,也要把这宝贝给赎回来。”老赵说:“能得到你这宝贝容易吗?我把房子都卖了,到现在,老婆还对我爱答不理的呢。”老杜说:“该,谁让你爱宝如命。”
又是个周末。老杜在古玩市场逛了一个来回还是没等到老赵。正纳闷,忽听人说宋门里出了车祸,一个老头被人撞了,挺厉害的。老杜一听,拔腿就往宋门里赶。一看,果然是老赵。随着救护车,老杜陪老赵去了医院。老赵伤得很重,直接进了重症病房。他老婆赶来后,一听这情况,当时就瘫下去,说家里刚刚卖了房子,存折上也就剩几千元,还要交房租。老赵这是作死呢,没人救得了他。老杜听完,对她说:“嫂子,您放心,我能救老赵。您家不是收藏有一件青瓶官瓷吗?卖了它,就够了。”
老杜把那件青瓶官瓷拿走了。第二天,老杜赶到医院,给老赵交了30万元医疗费。一周后,又交了20万元。钱跟得上,伤好得也快。一个月后,老赵便康复出院了。
出院后,老赵还是爱去逛古玩市场,还能碰到老杜,只是俩人都不再喝酒了,就聚在一起抽烟、闲谈。老赵说:“真是造化弄人,你的官瓷宝贝在我手里还没暖热呢,就又被你夺了回去。”老杜说:“兄弟,夺回这宝可不易呀。我也卖了房子。”
说着说着,老哥俩都哭了。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那个青瓶官瓷是假的,也就值三五百元。老哥俩流泪,是被一些真的东西感动着。
(选自《开封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赵和老杜明明知道青瓶官瓷是赝品,依然要倾家荡产从对方手里买过来,是因为他们对于收藏的痴迷和彼此的情谊。
B.小说中的老赵和老杜开始时一同喝酒,后来老杜看老赵自斟自饮,最后两人均不饮酒,这种变化暗示着两个人的关系。
C.小说主要通过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和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刻画并表现出老赵和老杜两人的人物性格。
D.老赵和老杜两位藏友因收藏而相识相交,他们不仅有相同的爱好,而且有相同的品格,都固守着珍贵的人性的美好。
【小题2】小说最后一段如果删掉,小说的主旨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题3】小说以“官瓷”为题,请简要分析“官瓷”在文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5 12:29: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癖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他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配角”作为线素,始终贯穿着小说,小说中的几件小事也都是围绕着父亲的“配角身份而展开的。
B.当母亲对父亲职业平等观点表现出不屑时,父亲“脸上的肌肉抽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这里采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形象地揭示出父亲不被母亲理解的内心悲伤与无奈。
C.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D.小说中作者借“初中男同学”之口,既赞赏父亲精湛的演技,也隐约透露出父亲一辈子未能出演主角的复杂心理,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
【小题2】联系全文看,父亲多年坚持演配角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3】小说最后在写“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天气,“我戴上红绒绒帽子、大口罩,国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祆”,早早地去爱晚亭看父亲演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朽的诗人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是啊”,菲尼阿斯·威尔奇博士说,“我能使那些古贤起死回生。”
他有点醉了,不然他不应该如此胡言乱语。当然,一年一次圣诞节之夜,多喝点也是应该的。
斯各特·罗伯特生,某大学年轻的英国文学讲师,放好酒杯,朝左右溜了一眼,看看有没有人听见他们谈话。
“我这话是当真的。不只是鬼魂,肉体我也能召回来。”
“我从来没想到这种事竟然是可能的。”罗伯特生一本正经地说。
“为什么不可能呢?不过是简单的时间转换吧了。”
“你指时间旅行?这有点太——哦——离奇了吧?”
“会者不难嘛。”
“哦,怎么做呢,威尔奇博士?”
“你以为我会告诉你?”物理学家板起面孔说。他迷迷糊糊地四下找酒喝,但找不到。他说:“我召回不少人。阿基米德、牛顿、伽里略真是些可怜虫。”
“难道他们不喜欢我们这儿?我们的现代科学使他们着迷了吧?”罗伯特生说道。他对这次谈话越来越感兴趣。
“不错,他们很着迷,尤其是阿基米德,我用学过的一点希腊文向他解释了一些东西后,他真乐得发狂了,可是,不……不……”
“出什么岔子了?”
“文化不同,他们不适应我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感到孤独,成天担惊受怕,我只好送他们回去。”
“真糟。”
“是啊,都是伟大的灵魂。但缺乏灵活性。不是那种能包容万象的灵魂。所以我试了一下莎士比亚。”
“什么!”罗伯特生叫起来,这下击中他的要害了。
“别嚷,小伙子”,威尔奇说,“不雅观。”
“你说你把莎士比亚召来了?”
“不错,我要找一个能包容万象的心灵,找一个知人知世,能和与他相隔几世纪的人们生活在一起的人,只有莎士比亚能做到,我有他的签名,一个纪念品。”
“你带着呢?”罗伯特生,眼睛爆了出来。
“就在这儿。”威尔奇把他的背心口袋一个个摸过,“啊,这就是。”
他把一张名片递给讲师,名片一面印着“l·克菜恩父子五金批发公司,”另一面潦草地涂着“willmshakesper”。①
罗伯特生简直神魂颠倒了。“他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
“不象他的那张画像。秃头,胡子挺难看,满口土腔。当然,我花了最大力气设法使他喜欢我们的时代。我告诉他,他的剧本我们钦佩得五体投地,至今上演不衰,我们认为这些剧本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可能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品。”
“好,好,”罗伯特生气也透不过来地说。
“我还说,人们对他的剧本写的评论多如牛毛。自然,他想看看,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
“怎么样?”
“哦,他入了迷。当然,他不懂那些现代用语,也不知道十六世纪以来发生的事情,但我帮他解决了。可怜的人,他从来没想到受到如此对待,他不断地说:‘苍天保佑吾!’五个世纪,什么东西榨不出来?我想人们可以从一块破抹布中拧出一场大水。”
“他不会说这种话。”
“为什么?他写剧本落笔千言,他说人生有限,非得须臾必争不可。他用六个月时间写了《哈姆雷特》。老故事,他只是‘拂拭’了一下。”
“就象擦镜子一样拂拭一下,”这位英国文学讲师愤怒地说。
物理学家没理他的碴儿。他看到几步远的柜台上有一杯没喝过的鸡尾酒,就横着移过去。”我告诉这不朽的诗人,我们大学里教莎学课。”
“我就教莎学。”
“我知道,我给他在你的夜校班上报了个名。我没见哪个人象可怜的比尔②一样急于了解后世对他如何评价。他很用功。”
“你让莎士比亚上我的课?”罗伯特生哑着嗓子说道。哪怕这是教授的醉糊涂活,也叫他够吃惊的了。不过这恐怕不是醉话。他想起来有一个人,秃头,说话挺奇怪……”
“当然没用真名,”威尔奇博士说,“别管他用什么名字了。我犯了个大错误,可怜的家伙。”他已经抓住了酒杯,正对着酒摇头。
“为什么是错误?出了什么事?”
“我只好把他也送回1600年去,”威尔奇愤怒地吼叫起来,“你以为一个人能受得了多少侮辱?”
“你说的是什么侮辱?”
威尔奇博士一口干了那杯鸡尾酒。“你,你这呆瓜,你给了他一个不及格。”
注:①这是莎士比亚自己的签名式,与现在通行的拼写法williamshakespeare很不相同,莎士比亚的手迹保存至今的只有他的三个签名。 ②比尔,莎士比亚的名字威廉的昵称。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威尔奇博士是一个热衷于幻想,深谙起死回生之术,喜欢故弄玄虚并爱打抱不平的一个人。
B.年轻的英国文学讲师罗伯特生为人处世谨慎,对奇幻的东西充满了好奇,有自己的职业操守。
C.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夸张、细节描写以及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小说的情节在对话中跌宕起伏。
D.“就象擦镜子一样拂拭一下,”这位英国文学讲师愤怒地说。这里的“愤怒”既是对莎士比亚创作态度的不满,也是对威尔奇博士的诋毁不满。
 
E.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这让我们想到有不少的作家在解读自己的作品时往往和批评家的解读大相径庭。这也告诫我们读者,文学作品的解读具有不确定的因素,但尊重作者和当时的时代是关键。
(2)小说以“不朽的诗人”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3)简要概括斯各特·罗伯特生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4)这篇小说段落都很短小,以对话为主,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小题1】理解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小题2】第二段中反复提到“瑟瑟”的雪声,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概括文中“我”的形象和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诗人黄昏所见
瑞士赫尔曼·黑塞
南方的七月,火红的夕阳西沉,闪烁着玫瑰色光辉的山峰,飘浮在蓝色的夏日氤氲中。闷热的原野里,沉重的生命力澎湃,高大肥硕的玉米处处可见,多处谷物也已收成;乡间道路不但湿热,更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尘土味,田园里则传来阵阵芳醇、熟透的百花香。
在炎热的小路上,一对情侣漫无目的地从一个村子散步到另一个村子,时而轻拉着手,时而肩并着肩,不忍分离。在这两心契合的一刻,他们的感受合而为一,宛如拥有同一份心跳,但两人的心情却又截然不同。
女孩年纪还小,年轻又美丽。她深爱着她的恋人,此时她相信自己是爱他的。
男人也长得俊美,但没有女孩花样的青春和无邪的纯真。他比她年长许多,早已尝过爱情和命运的滋味,也曾经历过挫折并重新出发。深思、自信、严肃写在他瘦削的棕脸上,命运的痕迹刻画在额头和双颊的皱纹里。
此时,他不免想起,过去自己曾和其他情人如此漫步黄昏,他的手指曾以相同的方式抚摩她们的臂膀、秀发、肩膀及双唇。他心中明白,自己做的是相同的事,然而此时心中的强烈感觉却与以往不同:他感觉美好,但不再新鲜,也不再严肃神圣。
“我可以浅尝爱的甘泉。”他想,“然而,在她面前,我将无法掩饰那陶醉过后随之而来的厌烦感;无法继续扮演她幻想的理想爱人。她将带着醒悟后的双眼,体会幻灭的刹那。我害怕那一刻的到来,甚至现在已开始担心。”
一个约莫十岁的小女孩从农舍中走出,光着脚丫,深色长发下是张浅棕色的脸庞。她半是犹豫半是羞涩,变换着步伐,像玩着游戏似地走到情侣附近;仿佛是特意来找他们的,又仿佛极不情愿走开,似乎被什么东西吸引住了,就像大彩蝶被夹竹桃吸引一般。她轻唱着:“晚安!”大女孩从墙上和善地点头,男人则亲切地喊道:“晚安,可爱的小姑娘!”
小女孩的脚步迟疑着,走了大约五十步后,又站住回过头来,犹疑地折回情侣身旁,望着他们尴尬地笑着,随后又走开,消失在农舍的花园中。
男人说:“多可爱的小女孩!”
不一会儿,夜色依然昏暗,小女孩再次走出花园大门。她站了一会儿,窥伺着墙垛、葡萄叶和情侣,然后跑了起来。从情侣面前跑过又折回来,直到花园门口才停止。过了一分钟,又来回跑了两三次,孤单寂静地反复跑着。
小女孩的小跑步变成舞蹈,夜色中,她小小的身影独自在白色的小路上舞着。那童稚的舞蹈是对未来、对爱情的歌颂与祈祷,她严肃专注地跳着,飘来又飘去,最后消失在漆黑的花园中。
“我们令她着迷,”恋爱中的女人说,“她感受到了爱情。”
男友不发一言。他想:也许小女孩在舞蹈中所享受的爱情,比日后她将经历的爱情更为美好完整。也许我们已体验了我俩爱情中最深刻美好的章节,接下来的将只是平淡而乏味。
这将是个辗转难眠的夜。他有了如下的结论:
“今天我学到许多,从那个令人着迷、无言地跳着舞的女孩身上,我还须多加学习。当她看到夜里的情侣,爱苗在她心中滋长;一波早来的潮汐、一股亢奋美好的情爱,涌进她的血液中,让她开始舞蹈,因为她还不能爱。而我该开始学舞,将情欲融入音乐中,融入诚挚的祈祷中,如此我将永远有爱,毋须重蹈覆辙。这是我该走的路。”
(摘编自《堤契诺之歌》)
(注)①赫尔曼·黑塞(1877—1962),原籍德国,后入瑞士国籍,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堤契诺之歌》是黑塞的诗歌、散文集,写于他的隐居地——瑞士南部的桃花源般的小镇堤契诺。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将道路浓厚的“尘土味”与田园芳醇、熟透的“百花香”作对比,为下文写人物的不同性格作了铺垫。
B.因为在这两心契合的一刻,一对情侣的心情却截然不同,所以他们漫无目的地从一个村子散步到另一个村子。
C.“命运的痕迹刻画在额头和双颊的皱纹里”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男子不再年轻和纯真,经历过爱情和命运的挫折。
D.小女孩在情侣面前孤单寂静地反复跑着,得不到情侣的回应,就把小跑步变成舞蹈,她想借此吸引情侣的注意。
E. 文章主要写作者在黄昏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瑞士南部小镇堤契诺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其基调以明朗和快乐为主。
【小题2】文中划线的句子“我将无法掩饰那陶醉过后随之而来的厌烦感”,表现出男子怎样的矛盾心理?(4分)
【小题3】文章多处描写了“一个约莫十岁的小女孩”,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小女孩的形象对男子的影响。(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绳
沈从文
今天镇上雨水特别好。如今雨又落了整三天。
水再大一点,进了溪里桥洞时,只要是会水,就可以得到些例外的利益。
然而水却并不能如大家的意思,涨到河码头木桩标示处,便打趣众人似的就止了。人人都失望。
桥头的老兵做了梦,梦到是水还要涨……人人都愿意这梦是灵验。
“得贵伯,是有的,”说话的,叫二力,十六岁,同到得贵打草鞋为生。这时得贵正在一个木制粗糙轮上搓一根草绳,这草绳,大得同小儿臂膊,预备用来捉鱼。
二力蹲坐在房中的一角,用一个硬木长棒槌击打刚才编好的草鞋,脱脱脱的响。那木槌,上年纪了,在上面还返着光,如同得贵的秃顶那模样。
得贵一只强壮的手抓住那转轮木把,用力摇,另一只手则把草捏紧送过去。绳子这样便越来越长了。木轮的轧轧转动声,同草为轮子所挤压时吱吱声,与二力有节奏的硬木棒槌敲打草鞋声,合奏成一部低闷中又显着愉快的音乐。
“得贵伯,我猜这是一定会有的。”
二力说的是明日河中的大水。若是得贵对老兵的话生了疑惑时,这时绳子绝不搓得这么上劲的。
“我想我们床后那面网应当早补好,”二力大声说,且停了敲打,“若是明天你老人家捕得一匹牛;——就是猪也好——可以添点钱,买只船;——不,我想我们最好是跳下水去得了一只牛,以外还得一只船,把牛卖去添补船上的家伙,伯伯你掌艄,我拦头,就是那么划起来;——以后镇天不是有鱼吃?”
得贵把工作也稍稍慢住下来:“我跌到斤丝潭里去谁来救援?”
二力知道是逗他。却说道:“伯伯你装痴!你说我!我是不怕的,明天可泅给你看。”
“伯伯这几年老了,万一吃多了酒一不小心?你能救你伯伯吗?”得贵说了就哈哈大笑,如同一个总爷模样的伟大……然而得贵如今却是一个打草鞋度日的得贵。也许是运气吧。那老兵说是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这时节,运,或者就在恭候主人的,是以得贵想起“晚运”,不服老的兴奋着搓绳,高兴的神气,二力也已看出了。
二力伸手去取那葫芦,又捧葫芦摇,继递与得贵,“请喝干了吧,剩得有,回头到她那去灌酒又要少一点,那老苗婆——我想她只会要这些小便宜。”
得贵举葫芦朝天,嘴巴逗在葫芦嘴,像亲嘴一个样。啯弄啯弄两大口,才咽下,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葫芦便为二力攫过来,二力开门就走了。
绳子更长了,盘在地下像条菜花蛇。得贵仍然不休息,喝了两口“水老官”,力气又强了。
得贵期望若是船,要得就得一只较大一点的,能住三个人就更好——这正派人还想为二力找一老婆呢。
打了八年草鞋的得贵,安安分分做着人,自从由乡下搬进城整整是八年,这八年中得了沙湾人正派的尊敬,侄儿看看也大了,自己看看是老了,天若是当真能为正派人安排了幸福,直到老来才走运,这时已是应当接受这晚运的时节了。
不久又听到巷口狗乱吠,二力转家了。
“伯,听人说沿河水消一点了。”
得贵听到只稍稍停转手中木轮子。
“我想这不怕,这里天空有星子,西边天黑得同块漆,总兵营一带总是在落吧。”
二力把绳子试量,到三丈长了,得贵还不即住手。
听得碉堡上更鼓打四下,何处有鸡在叫了,得贵的手还在转轮木把子上用劲转。轮子此时声音已不如先前,像是在呻吟,在叹气,说是罢罢罢,算了吧,算了吧,……
为了老兵的梦,沙湾的穷人全睁眼做了一个欢乐的好梦,但是天知道,这河水在一夜中的消退!老兵为梦所诳——他却又诳了沙湾许多人。河里的水偏是那么退得快,致使几多人在第二天原地方扳罾也都办不到,这真只有天知道!老兵简直是同沙湾人开了一个大玩笑,得贵为这玩笑几乎累坏了。
从此那个正派人还是做着保留下来的打草鞋事业,待着另一回晚运来变更他的生活……
(节选自《蜜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雨势,具有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作用,本来雨势很大,应该给沙湾人带来额外的收益,这正是下文得贵和二力搓草绳的原因。
B.桥头的老兵是一个善卜者,他做了个梦,梦到水还要涨。这梦是一个人人都期望的梦,人人也都愿意这梦灵验,以便得到额外的利益。
C.小说中细节描写逼真细腻。得贵举葫芦朝天喝酒的描写,形声兼具。特别是“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的细节,活画出嗜酒如命的酒鬼形象。
D.老兵说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得贵也坚信自己会有晚运,这是得贵赖以维持生活的一点精神寄托,因此,得贵与二力期盼雨大,奋力搓绳。
【小题2】结合小说有关内容,概括得贵和二力形象的共同点。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草绳”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