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横肉的人只是嚷。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夏瑜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得了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节选自鲁迅的《药》,有删改)
【注】①洋钱:指银元。银元最初是从外国流入我国的,所以俗称洋钱;我国自清代后期开始自铸银元,但民间仍沿用这个旧称。②夏瑜:隐喻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秋瑾在徐锡麟被害后不久,也于一九○七年七月十五日遭清政府杀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开篇描绘的是极其安静的秋夜北京,是为后文老栓买药做铺垫,毕竟卖人血馒头不是多么光明正大的事情。
B.小说在第四自然段通过“掏了半天”“抖抖地装”“按了两下”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华老栓夫妇二人的小心谨慎和对生病的儿子关心。
C.作者写到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读者既可以看到华老栓一家的愚昧、残忍与自私,还可以看到作者急切地希望中国医疗水平的提高。
D.小说的情节可以概括为:老栓买药——小栓需药——茶客谈药,可见“药”是小说的线索,还由此引出小说另一个重要人物——夏瑜这个革命者的形象。
【小题2】文中划线处的“黑的人”是什么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小题3】如何理解茶馆中的茶客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7:0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珠宝

莫泊桑

妻子的去世让郎丹先生悲痛不已,生活对他来说越来越困难了。他的薪水在他妻子的手里,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现在剩下他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他奇怪她哪儿来的那么大的本领,居然能够让他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

他在她留下的那一堆假货中找来找去,找了很久,因为她一直到临死前几天还不断地买回来,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带一样新东西回来。他决定卖掉她好像特别喜欢的那串大项链,因为虽是假货,可是做工考究,想来还可以值个七八法郎。

他把它放在衣袋里,顺着一条条大街,朝部里走去,打算找一家可靠的珠宝店。

他走进和平街口的另一家首饰店。老板见了这件首饰,就立刻叫了起来:

“嗳呀!我可认识这串项链,它是从我们这儿卖出去的。”

朗丹先生感到很惊慌,问:

“值多少钱?”

“先生,我是两万五千法郎售出的。我准备出一万八千法郎收回来,不过按照法律规定,您得先把这件东西弄到手的经过告诉我。”

这一次,朗丹先生惊奇得两腿发软,坐了下来。他说:“不过……不过,您再好好看看,先生,我一直以为它是……假的呢。”

商人打开帐薄,查了查,说:“这串项链的确是在一八七六年七月二十日送到朗丹太太的住址,殉道者街十六号去的。”

他穿过大街,继续朝前走,走着走着发现走错了路,又转过身来往回走,走到了杜依勒里宫,过了塞纳河,一看又走错了,于是又回到香榭丽舍大街,脑子里乱得没有一点儿主意。他想好好地考虑考虑,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妻子没有力量买一件这样贵重的东西,——当然没有。那么,这是别人送的一件礼物了!礼物!谁送的?为什么送呢?

他停下来,呆呆地立在大街中间。可怕的疑窦掠过他的脑海。莫非她?这么说,其余的珠宝也都是礼物了!他觉得地上摇晃,他请人送他回家,随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他伤心地哭到天黑,最后他又疲乏,又伤心,支持不住,倒在床上昏昏沉沉睡着了。

一道阳光照醒了他,他慢腾腾地起来,他想到了应该再到首饰店去一次,想到这儿,臊得满脸通红。

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覆盖着这笑脸迎人的城市。开始在首饰店对面的人行道上踱来踱去。一万八千法郎!一连有二十次,他都差点儿走进去,可是每次都被羞耻心拦住了。然而,他肚子饿,饿得很厉害,而且又没有一个子儿。他突然下了决心,为了不让自己有考虑的时间,一口气奔过大街,冲进了首饰店。

首饰商人从抽屉里取出十八张大钞票,点了一遍递给朗丹。他用一只颤巍巍的手把钱放在衣袋里。正打算出去,又转过身来,垂下眼睛,对一直在微笑的商人说:“我……我还有别的珠宝……都是从……同一个人那儿继承来的。您都愿意收买吗?”

商人鞠了个躬,说:“当然愿意,先生。”

一个钟头以后,他回到首饰店,到这时候他还没有吃早饭。他们开始一件件地研究,一件件地估价。几乎全部都是这家店里卖出的。

朗丹现在也撕破脸皮争价钱了,他发脾气,要人把帐薄给他看;随着金额的增加,他的嗓门也越提越高。

大粒的钻石耳坠两万法郎;镯子三万五千法郎;胸针、戒指和链坠儿一万六千法郎;一件用祖母绿和蓝宝石镶成的首饰一万四千法郎;一条当项链用的金链连同吊着的独粒钻石四万法郎;总数共达十九万六千法郎。

商人用开玩笑的口吻说:

“这些东西的主人把所有的积蓄都存在珠宝上了。”

朗丹一本正经地说:“这也是一种存钱的方法,并不特殊。”他又和买主约好第二天还要约请行家复查,然后走了出来。

他到瓦赞饭店吃了中饭,喝的是二十法郎一瓶的酒。吃完饭,他叫了一辆马车,到布洛涅树林去兜风。他带着几分轻蔑的神气望着来来往往的车马,恨不得向行人嚷叫:“我也有钱。我有二十万法郎!”

他想起了内务部,连忙叫马车送他去。他大模大样走进科长办公室,说:“先生,我是来向您辞职的。我得到了一笔三十万法郎的遗产。”他又去和老同事们握手告别,把自己将来的生活打算告诉他们;然后到英国咖啡馆去吃晚饭。

他正好坐在一位看上去好像很有身份的绅士旁边,心里痒痒的,忍不住想炫耀一下,于是告诉这位先生,他刚刚得到了一笔四十万法郎的遗产。

半年以后,他又结婚了。他的第二个妻子虽然很规矩,可是脾气难侍候,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丹先生的薪水在妻子的手里时,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可见妻子死前在郎丹心中是一位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太太。
B.“假项链“竟然是真的,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已在前面暗示,这一点与作者的另一篇小说(项链)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朗丹先生第一次离开首饰店一再走错路,是他觉得对不起妻子,不该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变卖她生前所喜爱的项链,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歉意。
D.通过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莫泊桑揭露了当时法国社会金钱万能、金钱万恶的黑暗现实,以及小市民在金钱面前贪慕虚荣的嘴脸。
【小题2】小说中郎丹先生的心理活动十分丰富,请筒要概括他的心路历程。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年级七班黄博浩同学文档选(节选)
须一瓜
黄博浩竞选劳动委员发言稿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黄博浩。我竞选劳动委员。
我这个人最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我外婆说了,只有丢人的窝囊废,没有丢人的职业!我觉得,打扫教室、打扫卫生区、打扫走廊等等,都是劳动,尤其是打扫厕所的劳动是——最光荣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勇敢的民族,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人的勤劳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也正是由于中国人的勤劳,才有了今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
因此,同样的道理,我们小学生也应当热爱劳动、发奋学习、勤劳勇敢地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在家里只要有时间,就应该力所能及地进行家务劳动,比如扫地、擦桌子、倒垃圾、削苹果、帮老人买报纸、穿针、提东西、倒水,等等等等我都爱做。我把这些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带到学校里来了。
若我能够成功当选,我会做到以下几点:一、我会保持我们的教室玻璃像没有玻璃一样透亮;黑板,在上课前一个字也没有。二、我要让我们的卫生区内没有一张废纸,成为全年段、全校最干净的地区。三、保持我们的桌椅,永远成竖状一字型。桌子间的空隙要能使一个人轻松通过。四、监督大家回家每天做一件家务劳动。
这样,我就在大家的支持重用下,逐渐成为一个热爱集体、关心同学、有责任心的人。请同学们投我一票吧!
附录:竞选失败的自我分析
我失败的原因就是好朋友背后下刀子。小头揭发说我在家从来没有帮我外婆做事,周黛诗才是热爱劳动的人,会帮她妈妈洗碗、倒垃圾,帮她妈妈涂指甲油。其实,他这是拍周黛诗的马屁!我并不反对周黛诗同学当选。我是反对为女人出卖兄弟的小人!
春天来了
今天我和不叫小姨夫的人一起去后山遛狗。我要亲自去观察春天。
春天果然到处一派生机、欣欣向荣,万象更新、道貌岸然。刚下过贵如油的春雨,很冷。地上湿拉拉的春寒料峭,两只小狗都穿着黄色雨衣,人模狗样的像下水管道里刚爬上出路面的童工。
后山坡有大片杜鹃花,白色的、红色的、粉色的、紫红色的。不叫小姨夫的人,一路走去,为很多花蕾脱帽子,真的是花的帽子,洋葱皮似的,像个铅笔套。它们自己也会脱,脱掉了才能开放。有时脱不好,小帽子就粘在花瓣上,像一小片烂枯叶。我也蹲下来脱,哇,果然是粘粘地巴着。不叫小姨夫的人,故作深沉地说,唔,你看,花要开放到最美的时候,也要摆脱麻烦的。我深沉地想了想,感慨很深:是啊,我要当劳动委员,小头和周黛诗,不就扒拉在我身上,不让我开放?
我终于找到了春天为什么发臭的原因。春天的空气里,到处都是烂黄瓜的奇怪味道,原来是一种矮灌木。不叫小姨夫的人指给我看,就是那种白色紫色合伙混开的花,比一块钱硬币大点的花。臭得人想撞墙。不过,今年肯定是枇杷大丰收。满山坡的枇杷,不管是不是人种的,都果实累累。现在它们都是暗绿色的,比可乐盖子还小。等再过一两个月熟了,就变成黄澄澄的了。不叫小姨夫的人说,每年,枇杷成熟了,他遛狗的时候,都是看到老人家在树下跳跃,要偷枇杷吃。为什么呢,不叫小姨夫的人说,因为老人家运动惯了、拼搏惯了。那为什么小孩不来偷呢,他说,小孩太忙了。等做完作业,已经是月黑风高没有力气了。我看到了鸡蛋树。不叫小姨夫的人说,那是泰国国花。很奇怪。有点恶心。它的枝干,怎么看都像断手断脚的残端,顶端稀稀拉拉几片叶子。不叫小姨夫的人说,等夏天叶子长多了就好了,它的花是黄白色的,像炒鸡蛋。我倒想,要是不叫小姨夫的人,到了夏天,脚也能长好,那倒不错。他说那脚没用了。我顿时故作同情。他呵呵笑,说,还行啊,其他部分还挺好。上帝只是提醒我,生命是个薄胎瓷器,一不小心就碎啦。我说,所以你就把自己小心轻放,不上班了是吗?他说,不是啊,是我讨厌再赚钱啦。
有个地方,长了四五棵肉松树,春天它就下肉松。满地一撮一撮的,绿褐色、毛绒绒的。好像每个新芽孢都有一团肉松垫着,然后肉松就掉下地了。那一带的整个地面和空气,都是像绿褐色的水彩打过底。如果我们呆久点,也会变成绿人。
最后,我们看到大叶紫薇的叶子啦,叶子全部通红。春天里,当所有的树都想变得更嫩更绿的时候,它偏偏就想变红。不叫小姨夫的人说,与众不同有两种啦,一种是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另一种是骨子里的天性。说完,我们就在春天的烂黄瓜味道里回家了,回家开窗也是臭,唯一改变的是,我们都知道了为什么春天臭的秘密了。
老师批语:
春天是美好的,不是臭的!你对春天没有正确的观察和理解。
树上也不会掉肉松,夸张要适度,不是无中生有。
罚抄“道貌岸然”100遍。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附录”部分,意在交代黄博浩同学的竞选结果,总结他竞选失败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丰满。
B.枇杷成熟了,都是老人家在偷而小孩没有时间来偷,这一情节一石二鸟,讽刺了两种社会现象:一些老人“为老不尊”,小孩子家庭作业繁重。
C.“花要开放到最美的时候,也要摆脱麻烦的”“与众不同有两种啦,一种是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另一种是骨子里的天性”,作者巧借人物之口暗含着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D.小说中“不叫小姨夫的人”,身体有残疾,但他并不悲观,对人生看得很透,他不愿意工作了,并不是没有能力工作,而是对人生有了新看法。
【小题2】你从“老师批语”中读出了什么?小说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幽默讽刺的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怕你会拒绝我
毛宽桥
1968年5月的一天,密西西比州际公路的一个小站上,一辆开往亚拉巴马的长途汽车搭载了最后一名乘客后缓缓启动。最后上车的乘客是个黑人,这在车厢内引起一阵不小的骚乱。
“嗨,黑鬼!”车厢后排的几个白人青年站起来,冲着黑人乘客做着侮辱的手势。仿佛习惯了他们嚣张的挑衅,黑人乘客并没有什么反应。他把手上的旧皮包放在地板上,拉住顶棚垂下的扶手,四处打量着车厢,似乎想找个空座。看到后排还有几个位子,他拎起皮包,刚朝后面走了几步就停下了:几个原本坐在一起的青年见他过来就迅速分散开来,或躺或坐,把几个空座全给占了。看到几个小伙子捉弄这个黑大个儿,车厢里的其他乘客都哈哈大笑起来。
黑人乘客无可奈何地把皮包放回地板上,倚着门口过道里的栏杆闭上眼睛,好似真的打算就这样站下去。“先生。”耳边响起一个稚嫩的童音,不过他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车上全是些白人,没有谁会和自己这样的黑鬼说话。
当那句执拗的“先生”第二次响起的时候,他终于睁开了眼睛。是旁边位子上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蓝色的眼睛盯着他,果真是在招呼他。“嗯?”黑人乘客低头看着那个小家伙,没必要和这小鬼纠缠太多,谁知道他在打什么主意,要是以为自己好欺负也来奚落自己,就让他好看。这样想着,他又低头看了看脚下的皮包。
“你要不介意的话,可以坐这里。”小男孩起身坐到邻座母亲的怀里,腾出了位子。车厢里一片哗然。那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种族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猖獗的3K党党徒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将每一个可以看到的黑人都当作他们的袭击目标,就连那些同情黑人的进步人士也遭到报复和毒打。因为担心会成为3K党的目标,现在几乎没人敢在公共场合随便和黑人交谈,更别说让位了。
黑人乘客盯着小男孩的眼睛,湛蓝色的瞳孔没有一丝的敌意。离伯明翰还有二百多英里,至少还得站五六个小时,也许真的应该接受他的好意,迟疑了片刻,黑人乘客还是坐了下来。
看到小男孩躲在母亲的怀里偷偷地打量自己,黑人乘客勉强笑了一下,伸手摸了下小家伙的头,“你不怕我吗?”
“我怕你会拒绝我。”小男孩眨了眨眼睛说道。
黑人乘客稍稍愣了一下,刚想说些什么,但看到小男孩的母亲紧张地把儿子搂在怀里,似乎生怕儿子再乱说话。于是,他识趣地闭上了嘴,失神地望着搁在腿上的皮包。过了几分钟,他把那个鼓囊囊的皮包放到地上,靠在座位上睡着了。  
汽车刚刚到站,黑人乘客就迫不及待地起身拉开车门,很难想象一个刚睡醒的人精神会那么好。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黑大个刚下车,就被旁边冲过来的几个大汉不由分说地按在了地上。其中一个中年男子掰开黑大个的手,夺过那个皮包,拉开锁链看了看交给了一旁的同伴。
在乘客们惊恐的眼光中,中年男子走进车厢大声宣布:“公民们,不要紧张,我们是伯明翰警局的警察,不是什么歹徒。”看到他手中的警官证之后,车厢里的乘客们这才松了口气。
原来,最近几天联邦调查局接到匿名者的举报电话,声称黑人中的激进派别已经着手准备在南部地区制造一系列的恐怖袭击,作为对一个月前种族主义者暗杀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报复。
“你们都无法想象自己有多危险,”中年警官指着同伴手中的那个皮包说道,“超过30磅的烈性炸药!上帝保佑,凶徒居然没有按照约定引爆炸药。如果不是他怕死,那就是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才让这个心存死志的家伙改变了主意。”  
所有乘客都望着门口座位上的那对母子。年轻的母亲噙着泪水吻着儿子的额头低声说:“亲爱的,你救了所有人。”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9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黑人上车后,在车厢内引起一阵不小的骚乱,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黑人将会给自己的旅途带来危险。
B.小男孩给黑人让座的时候,“车厢里一片哗然”,这反映了在种族冲突激烈到不可调和的特殊时期,人们对给予黑人友善对待的疑惑、恐慌和敌视。
C.小说多处细腻地刻画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看到小男孩打量自己,黑人乘客“勉强笑了一下”,表明他为了掩藏自己的报复行为而故意做出友好的样子。
D.小说情节设置巧妙,多处伏笔。小说多次写到黑人携带的皮包,就是要暗示这个皮包里面的秘密,预示着一场恐怖袭击事件即将发生。
【小题2】小说写了哪些“拒绝”?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小题3】小男孩“我怕你会拒绝我”这句话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扎西的菜园子  邢庆杰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可当他看到老马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好意思推辞了。扎西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
一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马休假回山东。临走,他对扎西详细地交代了管理菜园子的方法。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马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响了。他接起来,就听到扎西急促的声音:“马顾问!马顾问!你快回来吧!出大事了!”
老马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毒药,全是毒药,您快来吧!吓死人了!全是红的,您还是快点来吧!我们一家都不敢在菜园边住了。”
老马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马说:“那里,就是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老马只看了一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
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生气。但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这是很正常的。
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内地司空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马摘下一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一个递给扎西,说:“你尝尝。”
扎西看了老马一眼,他相信老马不会骗他的,就学老马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口!顿时,扎西瞪圆了眼睛,说:“好甜!这是糖菜呀!”
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
老马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扎西!帮你种菜,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
扎西惊讶地说:“卖?怎么卖?卖东西多丢人!”
老马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来交易。
在老马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老马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柿、茄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扎西要出发了,老马问:“你不带秤吗?”扎西一愣,问:“秤?秤是什么东西?”老马笑道:“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扎西摇摇头说:“这个你不用管,我们藏民,良心就是秤。”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老马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不知道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
老马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一觉醒来,老马看了看表,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老马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
看到老马,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马面前,身姿矫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动地说:“马顾问,钱,我卖到钱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把纸币,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马面前。
老马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大约得三百多块。老马迟疑地问:“这都是今天卖的钱?这么多?”扎西拍拍胸脯说:“是的,都是今天卖的!”老马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呀?”
扎西说:“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给多少随心……”老马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良心秤?”
扎西重重地点了点头!
老马的眼睛湿润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虽然字数较少,但信息量很大,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身份以及小说的主要情节。
B.文章第二段在描写老马为扎西建造菜园子时使用了“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等动词,一方面描写建菜园子需要的各种步骤,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马对种菜的熟练。
C.这篇小说把人物对话作为叙事的主要方法,通过扎西和老马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小说写菜园子的菜成熟和扎西卖菜。
D.文章用“老马的眼睛湿润了”一句作结,表现了老马看到扎西的变化以及扎西有一项家庭副业并能赚到钱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感动于藏民淳朴、善良的品格。
【小题2】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担个日头回家
帕蒂古丽
我和弟弟抬着一塑料桶柴油,追着日头往西边赶。日头矮矮的,从弟弟的棉帽上,滚到他窄溜溜的肩上。
赶累了,弟弟蹲下来,把担子的一头撂在雪地上。日头从弟弟斜下去的担子那头,滚到了雪丘背后,像一个茸茸的毛线球,被几棵野柳拦住,在野柳枝挂了一下,就一骨碌扎进了雪窝子里,拦也拦不住。
家里的油灯,已经有几个月不亮了,就等着柴油点灯。
桶底最后一点柴油,被爹爹滴进了马灯里,只在夜里去羊圈看分娩的母羊时,才点一小会儿,然后又很快地被爹爹吹灭。他说,夜里没有了煤油灯,就等于没有了眼睛。
我们在太阳收回洒在雪窝子里的最后一点碎光前,抢着走完了一半的路程。弟弟回头朝我看了一眼,撂下担子的那头说:"姐,我的腿累累的,没有力气。"他乞求地把眼光投向不远处一丛灰白色的树窝子,那里是魏家庄。
爹爹带着我和弟弟住过魏家庄魏皮匠家。我给弟弟打气:"我们晚上就住到魏皮匠,再加把劲!"弟弟使劲点点头,然后蹲下身去,抬起了柴油桶。
迎接我们的是魏皮匠家的狗,它叫了几声,过来嗅嗅我和弟弟,围着柴油桶转了一圈,甩甩尾巴走开了。
魏皮匠最小的儿子一掀棉门帘走出来,从屋内带出一股热热的雾气,我闻得出那时揪面的葱蒜味道。魏皮匠家装了电灯,照得屋里明晃晃的,像是白天。
吃饱了肚子,弟弟央求魏老九:"夜里我们到院子里捉迷藏。"
魏老九笑笑,摸摸弟弟的头:"捉迷藏鞋子会湿掉,明天一早就赶不成路了。"
魏老九打开了一个电匣子,里面黑白的小人都是活动的,会唱会跳。我们对着那些个活动的小人傻坐了半个晚上。
夜里弟弟爬进了被窝还在嘟哝:"黑匣子那么好看,难怪九哥不跟我们捉迷藏。"
我拍拍弟弟的脑袋:"睡一觉,日头就出来了"。
早上睁开眼睛,日头明晃晃地趴在窗户上,探着头在催我们上路。
魏老九已经从锅里捡出热腾腾的玉米面馒头端到桌上。我和弟弟抹了把脸,一人捧了一个热馒头,就去找昨晚放在门背后抬柴油的木担子。魏老九冲我们笑笑,自个儿提起柴油桶子,一掀门帘,大步跨到了院子里。
我提了担子,拉着弟弟,一路追着魏老九在雪地里踩出的大脚窝跑。等我和弟弟把馒头丢进了肚子,魏老九的身影在很远的地方晃动着,只有一个小麻雀那么大。
我们在一片坟地里追上了魏老九。他立在坟地中间的雪路上等我们,见我们呼着热腾腾的白哈气跑上来,就弓下身子冲我们笑。
"过了那片坟地就是运河,从结冰的运河上走过去,大梁坡村就不远了"。顺着魏老九手指的地方看过去,能看村口的那棵老榆树。
魏老九停在原地不走了,他看着我们抬着油桶走出坟地老远,还立在坟地中间朝这边招手。直到我们下了运河堤坝,从冰面上一边走一边滑到了对岸,魏老九的影子才往回去的方向慢慢移动。
弟弟说:"九哥有小匣子,就不捉迷藏了,鞋子也不会湿掉了。姐姐,我喜欢鞋子湿掉,夜里爹爹帮着我们烤。"其实我心里头也这么想,弟弟走在前面,看不见我点头。
"姐姐,昨个天黑我们经过了那个坟地了吗?"
"黑地有黑地的好处,黑地里,坟头也只是些矮矮的雪丘,没啥了不起。"我哄弟弟。
弟弟说:"我们朝着村庄走,日头也跟着我们回大梁坡,姐姐,日头肯定欢喜呆在大梁坡,不欢喜呆在魏家庄。"
"嗯。昨天我们快走到魏家庄,日头就藏进雪地里了。魏家庄有电灯,我们村没有,我们村有日头就行。"我应着声,换了个肩膀,日头从担子的左边移到了右边。
"对,日头出来,我们就去放羊,等日头睡了,我们就捉迷藏。"弟弟在前面看着那棵老榆树一路小跑。我在后面护着柴油桶,它是我们担在担子上的日头,我生怕弟弟把它摇落了。
我跟弟弟说:"走稳了,咱们把日头担回家去。"
弟弟把小肩耸得高高的,冻得通红的手一甩一甩的。我在后面嘻嘻地笑,日头在担子上也乐得一颠一颠的。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
【小题2】文中的“弟弟”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捉迷藏”?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日头”的丰富意蕴。